《城市地下环路设计标准》地方标准_第1页
《城市地下环路设计标准》地方标准_第2页
《城市地下环路设计标准》地方标准_第3页
《城市地下环路设计标准》地方标准_第4页
《城市地下环路设计标准》地方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93.080.01

CCSP50/54

32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TXXXX—20XX

城市地下环路设计标准

Designstandardofurbanundergroundringroad

(报批稿)

20XX-XX-XX发布20XX-XX-XX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

DB32/TXXXX—20XX

目次

前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3.1..................................................................................1

地下环路urbanundergroundringroad................................................1

3.2..................................................................................2

主通道mainlane....................................................................2

3.3..................................................................................2

干线车道trunklane.................................................................2

3.4..................................................................................2

联络车道connectinglane............................................................2

3.5..................................................................................2

外出入口externalaccess............................................................2

3.6..................................................................................2

内出入口internalaccess............................................................2

3.7..................................................................................2

分合流区separationandconfluencearea.............................................2

3.8..................................................................................2

交织区weavingarea.................................................................2

4基本规定.............................................................................2

4.1..................................................................................2

4.2..................................................................................2

5城市地下环路.........................................................................2

5.1一般规定.........................................................................2

5.2设计速度.........................................................................3

5.3设计年限.........................................................................3

5.4建筑限界.........................................................................3

6总体设计.............................................................................4

6.1一般规定.........................................................................4

6.2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5

6.3总体布局.........................................................................6

7线形设计.............................................................................6

7.1一般规定.........................................................................6

7.2横断面设计.......................................................................7

7.3平面设计.........................................................................7

7.4纵断面设计.......................................................................8

7.5停车视距.........................................................................8

I

DB32/TXXXX—20XX

8出入口...............................................................................9

8.1一般规定.........................................................................9

8.2分合流端.........................................................................9

8.3外出入口与地面道路的衔接........................................................10

9附属设施............................................................................11

9.1一般规定........................................................................11

9.2通风系统........................................................................12

9.3照明系统........................................................................15

9.4供配电系统......................................................................16

9.5给水排水系统....................................................................17

9.6消防给水和灭火系统..............................................................18

9.7监控与通信系统..................................................................18

9.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20

9.9防灾设计........................................................................21

9.10附属用房.......................................................................22

10交通设施...........................................................................22

10.1一般规定.......................................................................22

10.2交通标志.......................................................................23

10.3交通标线.......................................................................24

10.4导航系统.......................................................................24

11装修及路面.........................................................................25

11.1环路装修.......................................................................25

11.2路面铺装.......................................................................26

II

DB32/TXXXX—20XX

III

DB32/TXXXX—20XX

城市地下环路设计标准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城市地下环路的设计,其它类似工程可参考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1251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

GB5134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

GB31247电缆及光缆燃烧性能分级

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14室外排水设计标准

GB50151泡沫灭火系统技术标准

GB5011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688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1629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50014室外排水设计标准

GB50974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

GB51038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

GB8624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

GB/T51328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

CJJ15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

CJJ193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

CJJ221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193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

CJJ11城市桥梁设计规范

CJJ37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45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

JGJ100车库建筑设计规范

3术语和定义

3.1

地下环路urbanundergroundringroad

1

DB32/TXXXX—20XX

地表以下供小客车通行,以组织停车为主要功能的城市道路,包括主通道、内出入口和外出入口。

3.2

主通道mainlane

地下环路中用于组织车辆通行及集散的车行道,包括干线车道和联络车道。

3.3

干线车道trunklane

主通道中通过型的车道。

3.4

联络车道connectinglane

主通道中设置于干线车道一侧或两侧,用于集散车辆出入地下车库的车道。

3.5

外出入口externalaccess

主通道与城市道路相接的出入口。

3.6

内出入口internalaccess

主通道与地下车库相接的出入口。

3.7

分合流区separationandconfluencearea

主通道与内外出入口连接处。

3.8

交织区weavingarea

地下环路中两股交通流在无交通控制设施的情况下相交而过的区域。

4基本规定

4.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表示很严格,非这样

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

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

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4.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5城市地下环路

5.1一般规定

5.1.1地下环路的服务车型为小客车。

5.1.2城市综合开发片区平均容积率不小于1.6,占地面积不小于50公顷,可设置地下环路。

5.1.3地下环路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应具有良好的服务水平,设计应平衡近期与远期的关系,分期建设方

2

DB32/TXXXX—20XX

案应考虑实施可行性。

5.1.4地下环路的总体布局应结合路网情况、地下车库的分布和规模等确定,可分为环型、枝叶型和组

合型。

5.1.5地下环路根据封闭段长度分为4类,并符合表5.1.5的规定。

表5.1.5地下环路长度分类

分类一类二类三类四类

长度L(m)L>30003000≥L>10001000≥L>500L≤500

注:L为封闭段的长度。

5.1.6环型或组合型地下环路单环总长不宜大于3km,超过3km宜设置为多环,且单环服务车位个数不

宜超过2万。

5.1.7地下环路内禁止通行危险化学品机动车。

5.2设计速度

5.2.1地下环路的主通道和外出入口设计速度宜取20km/h,且不宜超过30km/h。

5.2.2内出入口的设计速度宜取10km/h。

5.2.3地下环路外出入口线形标准应根据实际运行速度的要求,与运行速度相协调。

5.3设计年限

5.3.1地下环路主体结构设计工作年限应为100年。

5.3.2地下环路宜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工作年限不应小于15年,水泥混凝

土路面结构设计工作年限不应小于30年。

5.3.3地下环路内装修结构设计工作年限不应小于10年。

5.4建筑限界

5.4.1地下环路建筑限界应为道路净高线和两侧侧向宽度净宽边线组成的空间界限。建筑限界顶角宽度

(E)不应大于机动车道的侧向净宽度。建筑限界组成最小值应符合表5.4.1的规定。

(a)不含检修道

3

DB32/TXXXX—20XX

(b)含检修道

图5.4.1地下环路建筑限界图

表5.4.1建筑限界组成最小值

建筑限界组路缘带宽度安全带宽度检修道检修道外露高防撞侧石外露高建筑限界顶角高

成(Wmc)(Wsc)(Wj)度(h)度(hb)度(H)

取值(m)0.250.250.750.25~0.400.800.5

注:1、当两侧设置检修道时,可不设安全带宽度。

2、当限界高度小于3.5m时,建筑限界顶角高度(H)取0.2m。

3、单向两车道的一类、二类地下环路宜设置检修道。

5.4.2地下环路建筑限界最小净高应符合表5.4.2的规定。

表5.4.2建筑限界最小净高

行驶车辆净高(m)

一般值3.5

小客车

最小值3.2

5.4.3地下环路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物体侵入。

5.4.4地下环路与不同建筑限界高度的道路或地下车库之间衔接应做好过渡,同时应设置必要的指示、

引导标志及防撞设施等。

6总体设计

6.1一般规定

6.1.1地下环路应结合规划、现状建设条件,在充分考虑交通长远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确定近远期设计

目标,必要时可采用分期建设方案。

6.1.2根地下环路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与区域路网规划、区域地下空间规划相结合;

b)与城市路网、周边地下车库合理衔接;

c)处理好与市政管线、轨道交通、综合管廊等地下基础设施的关系,做好对地下文物的保护,合

4

DB32/TXXXX—20XX

理安排,集约化利用地下空间。

6.1.3地下环路建设先于地块开发时,应根据规划预留必要的实施条件。

6.1.4出入口的设置应满足《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51328、《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

CJJ152的要求,外出入口与周边道路的衔接形式及位置应减小对衔接道路交通的影响,内出入口的位

置、数量和交通组织形式应保证主通道交通顺畅、车辆进出地下车库交通有序。

6.1.5地下环路线形设计中的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应进行综合设计,保证视距安全、行车安全与行车

舒适。

6.1.6地下环路设计应综合协调路线、结构、通风、照明、供配电、给水排水、监控与通信等设施之间

的关系。

6.1.7地下环路排水系统应与市政排水系统做好衔接,在出入口与地面道路、地下车库之间设置截水措

施。

6.1.8路面结构应满足耐久性和稳定性要求,沥青混凝土路面应具有阻燃性、降噪性。

6.1.9标志、标线应简洁、可视性好、易识别。

6.1.10主通道的装修设计应具有分区与导视功能,外出入口装修设计应与周边城市环境相协调。

6.1.11地下环路结构应分别对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设计。

6.1.12地下环路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周边环境、路网条件等,从技术、经济、工期、环境影响等方

面综合比较,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

6.2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6.2.1地下环路高峰小时交通量宜按不小于连通地块小客车吸发量的40%取值。

6.2.2主通道和外出入口的通行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a)干线车道一条车道的基本通行能力和设计通行能力应符合表6.2.2-1规定。

表6.2.2-1干线车道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

设计速度(km/h)

3020

通行能力(pcu/h)

基本通行能力14501200

设计通行能力1160960

b)联络车道和出入口一条车道的基本通行能力和设计通行能力应符合表6.2.2-2规定。

表6.2.2-2联络车道和外出入口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

设计速度(km/h)

3020

通行能力(pcu/h)

基本通行能力14501200

设计通行能力1050900

6.2.3主通道基本路段和出入口服务水平分级应符合表6.2.3的规定,应按服务水平不小于三级设计。

表6.2.3地下环路服务水平分级

5

DB32/TXXXX—20XX

服务水平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负荷度V/C<0.60.6~0.80.8~0.9>0.9

延误(s/veh)<3030~5050~60>60

排队长度(m)<3030~8080~100>100

6.3总体布局

6.3.1地下环路采用环型或组合型(环型部分)布局时,交通组织宜设置为单向逆时针通行;采用枝叶

型或组合型(枝叶型部分),交通组织在必要时可设置为双向通行。

6.3.2地下环路主通道车道数应满足交通量的计算结果,且不应小于表6.3.2的规定;条件受限时,应

进行专项技术经济论证。

表6.3.2地下环路主通道最小车道数

单位:个

联系车位规模(万个)

0.6~1.61.6~1.81.8~2.0

设计速度

30km/h223

20km/h233

6.3.3地下环路外出入口数量不宜小于表6.3.3的规定;条件受限时,应进行技术经济论证。

表6.3.3地下环路外出入口最小数量

单位:对

联系车位规模(万个)

0.61.01.21.41.61.82.0

设计速度

30km/h2334455

20km/h2344556

6.3.4内出入口与外出入口应按无信号控制、出入车辆让行进行交通组织。

7线形设计

7.1一般规定

7.1.1地下环路平面线形布置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及道路网规划要求,综合地形地貌、地面道路、工程

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地下建(构)筑物及施工方法等确定。

7.1.2地下环路纵断面线形布置应根据道路网规划、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关键控制点高程及排水

等要求,综合交通安全、施工工艺与运营期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因素合理确定。

7.1.3地下环路线形组合设计应满足行车视距的要求,并保持视线的连续性。

7.1.4横断面设计在满足建筑限界的条件下,应为通风、照明、供配电、给排水、消防、监控及装修等

6

DB32/TXXXX—20XX

提供安装空间,同时应预留路面调坡、结构变形及施工误差等余量。

7.1.5附属设施等设备管线宜集中布置,设备安装空间应满足设备的工艺要求,且便于设备的安装、维

护及保养,必要时可设置专用廊道。

7.1.6地下环路外出入口横断面与衔接的城市道路横断面之间的过渡应符合以下规定:

a)应设置宽度渐变段,渐变段长度应符合《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的规定;

b)洞口外的3s行程内断面与地下环路内的断面应保持一致;

c)两侧地面道路或周边路网应保证非小客车车辆的分流要求,并应做好相应的交通引导和管理。

7.2横断面设计

7.2.1地下环路的典型横断面宜由机动车道、路缘带等组成,特殊断面还应包括紧急停车带以及检修道

等。

7.2.2地下环路主通道不宜在同一通行孔布置双向交通。当断面布置困难,需要在同一通行孔布置双向

交通时,应采用中央安全隔离措施,同时应满足运营管理安全可靠的要求。

7.2.3一条机动车道宽度应符合表7.2.3规定,通常情况下应采用一般值,条件受限时可采用最小值。

表7.2.3一条机动车道宽度取值

名称取值宽度(m)

一般值3.25

车道宽度

最小值3.00

7.2.4路拱宜选用直线型单面坡,封闭段路拱横坡宜取1%~1.5%,敞开段路拱横坡宜取1.5%~2%,积

雪冰冻地区的路拱设计坡度宜采用低值。

7.3平面设计

7.3.1地下环路的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超高、加宽等平面设计应符合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路线设

计规范》CJJ193的规定。

7.3.2地下环路的圆曲线半径应符合表7.3.2的规定,并符合以下规定:

a)一般情况下应采用大于或等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值;

b)当条件受限时,可采用设超高最小半径的一般值;

c)当条件特别困难,可采用设超高最小半径的极限值,并采取工程措施保证行车安全;

d)采用超高时,最大超高值不应大于4%。

表7.3.2圆曲线最小半径

设计速度(km/h)3020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m)15070

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m)8540

(m)极限值(m)4020

7.3.3平曲线与圆曲线最小长度应符合表7.3.3的规定。

7

DB32/TXXXX—20XX

表7.3.3平曲线与圆曲线最小长度

设计速度(km/h)3020

一般值(m)8060

平曲线最小长度(m)

极限值(m)5040

圆曲线最小长度(m)2520

7.3.4当圆曲线半径小于250m时,应在圆曲线内侧加宽,并设置加宽缓和段,加宽缓和段长度应符合

下列规定。

a)当设置缓和曲线或超高缓和段时,加宽缓和段长度应采用与缓和曲线或超高缓和段长度相同的

数值;

b)当不设缓和曲线或超高缓和段时,加宽缓和段长度应按加宽侧路面边缘宽度渐变率为

1:15~1:30计算,且长度不应小于10m。

7.4纵断面设计

7.4.1纵断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纵断面设计应综合考虑区域地形、地质、水文、地下管线以及与其他地下设施的关系,合理运

用技术标准;

b)纵断面设计应满足平纵组合要求,并考虑表面排水、通风与节能需要。

7.4.2地下环路纵坡宜平缓,并结合行车安全、场地条件、工程投资等综合考虑,最大纵坡应符合表

7.4.2规定,并应满足以下规定:

表7.4.2地下环路最大纵坡

设计速度(km/h)3020

一般值(%)78

最大值(%)8

注: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经技术经济论证后,纵坡最大值可增加1%。

a)积雪和冰冻地区,洞口敞开段纵坡大于6%时,应采取工程措施确保路面不积雪、结冰;

b)最小纵坡不宜小于0.3%;当特殊困难纵坡小于0.3%时,应设置锯齿形水沟或采取其他排水措

施。

7.4.3主通道和外出入口纵坡长度应符合表7.4.3的规定。

表7.4.3纵坡最小坡长

设计速度(km/h)3020

坡段最小长度(m)8560

7.4.4外出入口应在接地点处设置反坡形成排水驼峰,排水驼峰高度应根据排水重现期、地形、道路功

能等级等综合确定。

7.5停车视距

8

DB32/TXXXX—20XX

7.5.1地下环路停车视距不应小于表7.5.1规定。

表7.5.1停车视距

设计速度(km/h)3020

停车视距(m)3020

7.5.2外出入口洞口处的停车视距宜采取主通道路段的1.5倍。

7.5.3地下环路设置平曲线及凹型竖曲线路段,必须进行停车视距验算。

8出入口

8.1一般规定

8.1.1外出入口的设置应满足道路网规划及现状条件,确保对外和对内衔接交通的安全、顺畅。

8.1.2内出入口的宜采用右进右出的交通组织方式,如采用左进左出的交通组织方式时,宜将入口与出

口分离设置,并设置引导措施。

8.1.3当地块面积较小时,宜结合地下车库车位布置,合并设置多个地块的内出入口。

8.1.4相邻内外出入口之间的最小净距L(图8.1.4)应符合表8.1.4的规定。

(a)出-出(b)入-入

(c)出-入(d)入-出

图8.1.4内出外入口最小净距

表8.1.4相邻内外出入口最小净距L

主通道设计速度(km/h)3020

一般值(m)8560

极限值(m)4530

8.2分合流端

8.2.1地下环路内外出入口的分合流端宜设置在平缓路段,不应设置在平纵组合不良路段,分合流端附

近主通道的平曲线、竖曲线应采用较大半径,当条件受限时应进行停车视距检查与验算。

8.2.2地下环路分流鼻前的识别视距不宜小于2倍的主通道停车视距,条件受限时不应小于1.5倍的主

通道停车视距。

8.2.3地下环路汇流鼻前的识别视距不应小于1.5倍的主通道停车视距。

8.2.4内外出入口匝道接入环路主通道入口处从汇流鼻端开始应设置与主通道直行车道的隔离段,隔离

段长度不应小于主通道的停车视距值,隔离设施不应遮挡视线(图8.2.4)。

9

DB32/TXXXX—20XX

图8.2.4车道隔离段长度

8.2.5地下环路设计不应在进入洞口后的视觉变化适应范围内设置分合流点,分合流段的汇流鼻端与洞

口距离不应小于35m。

8.2.6地下环路主通道与内外出入口设置变速车道时,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加减速车道长度应根据设计速度、变速条件等按表8.2.6-1确定;

表8.2.6-1加减速车道长度

主通道设计速度(km/h)3020

减速车道长度(m)2015

加速车道长度(m)5030

b)双车道的变速车道长度宜为单车道变速车道规定长度的1.2倍~1.5倍;

c)过渡段长度按表8.2.6-2确定。

表8.2.6-2过渡段长度

主通道设计速度(km/h)3020

过渡段长(m)2520

8.2.7下坡路段减速车道和上坡路段加速车道的长度应按行业标准《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

规定的修正系数进行修正。

8.2.8平行式变速车道渐变段的长度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的规定。

8.3外出入口与地面道路的衔接

8.3.1地下环路出口接地点处与下游地面道路平面交叉口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a)与无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的停车线距离不宜小于2倍停车视距。当视线条件好、具有明显标志

时,不应小于1.5倍停车视距;

b)与信号控制交叉口的停车线距离不宜小于1.5倍停车视距,条件受限时不得小于1倍停车距离。

8.3.2地下环路出洞口与邻近出口匝道减速车道渐变段起点的距离应满足设置出口预告标志的需要。当

条件受限时,不应小于1.5倍主通道停车视距,并应在地下环路内提前设置预告标志(图8.3.2)。

10

DB32/TXXXX—20XX

图8.3.2地下环路出口与敞开段匝道距离

8.3.3当地下环路外出入口接地后与平面交叉口衔接时,外出入口与接地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外出入口敞开段布置可根据条件集中布置在地面道路的中央或两侧,离路口展宽段距离较近时

应按转向需求拓宽分车道渠化;

b)接地点至地面交叉口停车线距离除应满足视距要求外,应根据红灯期间车辆排队长度以及匝道

与地面道路转换车道所需的交织段长度综合确定。 

9附属设施

9.1一般规定

9.1.1地下环路附属设施包括机电系统和附属用房,其中机电系统包括通风系统、照明系统、供配电系

统、给排水系统、消防给水和灭火系统、监控和通信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9.1.2通风系统设计应综合考虑工程规模、交通量和交通工况、车辆种类与有害气体排放量、环路平面

和纵断面线形、环境保护、烟气控制和平时通风等因素。

9.1.3给水设计应贯彻综合利用、节约用水原则;排水设计应采用高水高排、低水低排且互不连通的系

统就近排放。

9.1.4照明系统设计应综合考虑工程环境条件、交通状况、运营管理等因素。

9.1.5供配电系统设计应安全、可靠、节能。

9.1.6监控与通信系统应与通风、照明、给排水、消防等系统预留接口,同时与相关管理部门、救援部

门留有通信接口。

9.1.7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满足火灾监测的灵敏性、准确性、实时性和可靠性。

9.1.8地下环路机电系统不宜兼顾其它建(构)筑物的功能。

9.1.9机电系统应选用技术先进、工艺成熟、运行可靠、高效节能的设备。

9.1.10地下环路机电系统应按表9.1.10配置。

表9.1.10地下环路机电系统配置表

地下环路设计分类

系统名称一类二类三类四类

(L>3000)(3000≥L>1000)(1000≥L>500)(L≤500)

运营通风■■■/

排烟风机■■■▲

通风系

CO/VI传感器■■■/

NO传感器■■■/

风速风向传感器■■■/

11

DB32/TXXXX—20XX

地下环路设计分类

系统名称一类二类三类四类

(L>3000)(3000≥L>1000)(1000≥L>500)(L≤500)

正常照明■■■■

照明系应急照明■■■■

统疏散指示系统■■■■

亮度检测器▲▲▲▲

消防水源■■■/

消防给灭火器■■■■

水和灭消火栓■■■/

火系统泡沫-水喷雾联用灭

■■■/

火系统

火灾探测器■■■▲

手动报警按钮■■■▲

火灾自

声光警报器■■■▲

动报警

消防电话■■■▲

系统

消防广播■■■▲

无线通信■■■▲

车辆检测器■■■▲

车道指示器■■■▲

可变信息标志■■■▲

可变限度标志■■■▲

监控和

通信系交通信号灯■■■▲

摄像机■■■■

计算机设备■■■▲

显示设备■■■▲

控制台■■■▲

注:1■—应选,▲—可选,/—不做要求。

9.2通风系统

9.2.1地下环路通风设计包括平时通风系统和防烟排烟系统。

9.2.2一类、二类、三类地下环路应设置机械通风方式,四类地下环路宜采取自然通风方式。

9.2.3通风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

a)正常工况和交通阻滞工况时,应能排出或稀释地下环路内的CO、VI、NOx等污染物和余热,

控制有害物浓度和能见度;

b)火灾排烟时,应能有效控制烟气流动、迅速排除烟气、减少烟气的影响范围。当火灾通风系统

与正常通风系统合用时,应具备在火灾工况下的快速转换功能;

c)养护维护时,通风换气应能控制有害物浓度和能见度。

9.2.4地下环路通风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2

DB32/TXXXX—20XX

a)在特殊工况或短时间交通条件发生变化时,通风系统应具备一定的适应性;

b)污染气体排放方案需结合工程实施条件确定,应满足环境影响报告书对污染空气排放的要求;

通风设备应采取措施保证传至室外的噪声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c)应考虑地下环路和与之相连的隧道、车库、附属用房通风及排烟系统的相互影响,避免火灾烟

气进入相邻隧道、车库等;

d)通风机房应根据通风工艺要求布置宜临近地下环路;

e)通风机房、消防泵房、配电房、废水泵房等附属用房应设置通风系统。

9.2.5地下环路空气环境应符合下列规定:

a)地下环路内CO和烟雾设计浓度,应满足表9.2.5-1和表9.2.5-2中规定;

表9.2.5-1CO设计浓度

工况正常交通关闭环路养护维修

CO(cm³/m³)7015020

表9.2.5-2烟雾设计浓度

工况正常交通关闭环路养护维修

烟雾(m-1)0.0070.0120.003

b)地下环路内的平均NO2浓度不高于1.0ppm,养护维修时,地下环路的NO2浓度不高于0.12ppm;

c)地下环路内的最高空气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