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型水电站地质灾害预警》应急管理技术规范_第1页
《大中型水电站地质灾害预警》应急管理技术规范_第2页
《大中型水电站地质灾害预警》应急管理技术规范_第3页
《大中型水电站地质灾害预警》应急管理技术规范_第4页
《大中型水电站地质灾害预警》应急管理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中型水电站地质灾害预警及应急管理

技术规范

1

1总则

1.0.1为防范地质灾害,规范大中型水电站地质灾害预警及应急管理

工作,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特制定本标准。

1.0.2本规范适用于大中型水电站施工期、运行期等地质灾害预警及

应急管理工作

1.0.3大中型水电站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

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1.0.4大中型水电站地质灾害防治,除应符合本技术规范外,尚应符

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2术语和定义

2.0.1地质灾害(geologicalhazard)

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对人类生命、财产

和生存环境造成破坏或损失的地质事件。本技术标准主要包括崩塌

(危岩)、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种。

2.0.2地质灾害隐患点(potentialgeohazard)

未来可能发生滑坡、崩塌或泥石流等,并具有威胁对象,或可能

造成损失的变形斜坡体或潜在泥石流沟谷。

2.0.3地质灾害易发区(easilyoccurringzoneofgeological

hazard)

具有发生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条件、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

2.0.4地质灾害危险区(riskzoneforgeologicalhazard)

指已经出现地质灾害迹象,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

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区域或者地段。

2.0.5风险源(RiskResource)对导致地质灾害具有内在可

能性的因素或因素的组合。

2.0.6危险源(HazardsResource)

指水文气象、环境地质条件、人类活动影响等因素相互组合,

可能形成地质危害的各类地质体。

2.0.7地质灾害易发性(geohazardsusceptibility)

指水文气象、环境地质条件、人类活动影响等因素相互组合下孕

育产生地质灾害可能性的大小,即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

3

2.0.8地质灾害危害性(geohazardconsequence)

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2.0.9地质灾害危险性(geohazardprobability)

一定发育程度的地质体在诱发因素作用下发生灾害的可能性及

危害程度。

2.0.10地质灾害监测(geohazardsupervision)

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测量、监视地质灾害活动以及各种诱

发因素动态变化的工作。

2.0.11地质灾害评估(geohazardassessment)

指地质灾害识别、灾害分析和灾害评价的全过程。通过对地质灾

害易发性、危害性及危险性的分析,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为地质

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2.0.12预警(earlywarning)

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前,根据监测系统数据变化或经验规律判断,

事故险情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或依据有关部门提供的信息,进

行危险性信息通知的活动和过程。

2.0.13应急管理(emergencymanagement)

应急管理是为预防、控制及消除地质灾害事故,减少其对人员伤

害、财产、工期损失和环境破坏程度而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

制的活动,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

2.0.14应急预案(emergencyplan)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可能发生的事故,最大程度减少事故及其造成

4

的损害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

2.0.15应急响应(emergencyresponse)

针对发生的事故,有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行动。

3基本规定

3.1地质灾害控制基本要求

3.1.1水电站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单位应开展本地区地质灾害调查评

价、工程治理工作,建设监测预警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并将相关工

作开展情况按要求向地方政府备案。

5

3.1.2水电站建设、运行管理单位应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要求建

立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保障体系,明确单位职责,落实各方责任,将地

质灾害预警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到电站日常工作内容和计划中,保证

地质灾害预警及应急管理目标的实现。

3.1.3水电站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单位应组织对水电工程建设及运行

管理区域进行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及危险性评估,评估报告中应明确提

出具体的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监测预警、应急管理等措施。

3.1.4对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水电建设

工程,应严格落实评估意见中相关防治措施,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应

急管理体系建设,若对评估意见存在争议,应组织具备资质的第三方

专业机构出具相关意见。监测预警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与主体

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行同时进行;并根据地质灾害动态评估及时更

新、完善。

3.1.5地质灾害预警及应急管理范围包括以下区域:

1水电站工程建设开始前已经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区域;

2水电站工程建设过程中引发、加剧的或受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

灾害隐患区域;

3水库蓄水影响区内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区域;

3.1.6因水电站工程建设、运行引发地质灾害,建设、运行管理单位

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监测,根据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时向政府组织、有

关社会群体、企业员工预警。

3.1.7改建或扩建工程设计时应对原工程项目中的地质灾害状况进

6

行评述,并提出预警及应急管理的改进方案。

3.2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等级

3.2.1按照地质灾害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规模大小和可控性等因素,

分为特大型(Ⅰ级)、大型(Ⅱ级)、中型(Ⅲ级)、小型(Ⅳ级)等

四级。

表1地质灾害等级划分表

灾情险情

地质灾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万受威胁人数/可能直接经济损

害等级人元人失/万元

特大型≥30≥1000≥1000≥10000

大型≥10~<30≥500~<1000≥500~<1000≥5000~<10000

中型≥3~<10≥100~<500≥100~<500≥500~<5000

小型<3<100<100<500

注1:灾情:指已发生的地质灾害,采用“人员伤亡情况”“直接经济损失”指

标评价。

注2:险情:指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采用“受威胁人数”“可能直接经济损失”

指标评价。

注3:地质灾害等级采用“灾情”或“险情”指标评价。

3.3地质灾害评估

3.3.1大中型水电站地质灾害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危岩)、

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种。

3.3.2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应在充分搜集利用已有的遥感影像、区域

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

基础上进行地面调查,必要时可适当进行物探、坑槽探、取样测试等,

结合工程建设、运行过程中可能引发或遭受的地质灾害及其对周边环

境的影响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为地质灾害预警及应急管理提供依据。

3.3.3地质灾害的评估应采用定性、半定量分析法,进行分区域、分

7

阶段评价。

3.3.4大中型水电站枢纽区、库区、营地、料场、渣场及场内公路等

为重点评价区域,对水电站工程形成直接危害的地质灾害隐患等应重

点评价,工程区外围存在潜在地质灾害隐患并可能危及场内安全的远

程地质灾害也应进行调查、评价。

3.4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

3.4.1水电站工程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应接受地方政府指导、监督,

在相互影响的区域应实现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应急系统联动。

3.4.2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应根据地质灾害评估报告相关结论委

托主体设计单位或具备资质的单位进行专门设计、实施。

3.4.3地质灾害监测应积极采用地理信息、全球定位、卫星通信、遥

感遥测等先进技术手段,探索运用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提升精度和效

率。

3.4.4大中型水电站应重点加强偏远地区紧急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

设,无移动信号、有线的施工区域、承包商营地等应配备海事卫星电

话、数字集群通讯及应急通讯单兵系统等设备。

3.4.5大中型水电站应配备足够的人员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建设与运行,应及时汇总、分析、研判监测信息并预警。

3.4.6水库影响区应建立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

系,实现与当地群众联防联控。

8

3.5地质灾害应急管理

3.5.1水电站建设、运行管理单位应根据工程规模及地质灾害危险性

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等,预案明确应急

处置的基本原则、事件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地质灾害风险来源及特

性分析、影响范围及后果事件分级、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预防与预

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后期处置、应急保障、培训和演练等内容。

3.5.2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基本原则,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

合治理”的方针,坚持预防和救援相结合的原则。依托政府、统一领

导、分工负责、加强联动、快速响应,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

的损失。

9

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4.1一般规定

4.1.1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水电工程建设,应在前期工作、施工

期、运行期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动态评估。

4.1.2大中型水电站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水电工

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基本特征;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

种地质灾害的危险进行评估;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结果,结合

防治难度、防治效益的经济技术分析,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和建

议。

4.2评估程序

4.2.1搜集有关资料和现场查勘,对评估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

害发育情况做初步分析。

4.2.2确定评估范围和划分评估等级,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纲要。

4.2.3进行现场调查,查清评估范围内的地质灾害类型、数量和发育

特点。

4.2.4对水电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做出评估。

4.2.5提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编写

内容主要包括工程概况、区域地质水文环境、人类活动及工程建设的

影响、调查范围、危险源辨识、地质灾害隐患危险性评估、防治措施

10

等。

4.3评估范围与分级

4.3.1大中型水电站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范围不应局限于水电

工程建设征地处理范围,应结合水电工程的特点及地质灾害的影响范

围予以确定。

4.3.2滑坡、崩塌灾害的危险性评估范围应以第一斜坡带为限;泥石

流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应以完整的沟道流域边界为限。

4.3.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可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建设项

目重要性划分为三级,见表1。

表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

水电站工程复杂中等简单

重要性

重要一级一级二级

较重要一级二级三级

一般二级三级三级

水电站工程重要性分级见表2。

表2水电站工程重要性分级表

水电站工程重要性水库总库容(108m3)装机容量(104kW)

重要》10》120

较重要10-1.0120-30

11

一般1.0-0.130-5

注:按水库总库容、装机容量级别高者确定。

4.4技术要求

4.4.1一级评估应有充足的基础资料,进行充分论证。具体包括:

1应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逐一进行现场评估;

2对建设场地和规划区范围内,水电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加剧或本身

可能遭受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分别进行预测;

3依据现状评估结果,对水电工程建设场地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

程度,分区段划分出危险等级,说明各区段地质灾害的种类和危害程

度,做出水电工程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危险性评估结论,提出有效的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建议。

4.4.2二级评估应有充足的基础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具体包括:

1应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体的危险性逐一进行现场评估;

2对建设场地和规划区范围内,水电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或本

身可能遭受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分别进行初步预测;

3在上述预测和评估的基础上,综合评估建设场地和规划区地质

灾害危险性程度,分区段划分出危险性等级,说明各区段主要地质灾

害种类和危害程度,对水电工程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适宜性做出评估

结论,提出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建议。

4.4.3三级评估应有必要的基础资料进行基础分析,参照一级评估要

求的内容,做出概略评估。

4.5地质灾害危害程度评估

12

4.5.1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为危害大,危害中等和危害小三级,见表

3。

表3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表

灾情险情

危害程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受威胁人数可能直接经济损

度人失/万元/人失/万元

大≥10≥500≥100≥500

中>3~<10>100~<500>10~<100>100~<500

小≤3≤100≤10≤100

注1:灾情:指已发生的地址灾害,采用”人员伤亡情况“”直接经

济损失“指标评价。

注2:险情:指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采用”受威胁人数“”可能直

接经济损失“指标评价

注3:危害程度喜采用”灾情“”险情“指标评价

4.5.2地质灾害危险性依据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分为大、中、

小三级,见表4。

表4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表

危害程度发育程度

强中弱

大危险性大危险性大危险性中等

中危险性大危险性中等危险性中等

13

小危险性中等危险性小危险性小

5施工期地质灾害评估与防范

5.1一般规定

5.1.1施工期是指从筹建工程施工开始至最后一台机组投产发电(或

水库蓄水至正常蓄水位,以先到为准),水电站工程以基本建设为主

的时期。

5.1.2水电站施工期应开展地质灾害评估与防范工作,评估工作分为

年度评估、定期评估及应急评估。

地质灾害年度评估应由水电站建设管理单位组织实施。

地质灾害定期评估应委托具备资质的单位组织实施。

地质灾害应急评估应委托具备资质的单位组织实施。

5.1.3地质灾害处理原则如下:

1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大,规划建设项目适宜性差,确需规划建

设时,应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消除地质灾害影响;

2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中等,规划建设项目基本适宜,但应进行

地质灾害防治,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

3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小,规划建设项目适宜,应避免工程建设

诱发新的地质灾害,同时加强监测预警。

5.1.4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体系包括下列部分:

1工程建设单位

14

1)组织水电站工程设计、监理、施工、机电安装单位等参加的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小组,明确各方管理责任;

2)督促参建各方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体系、制度体系、

监测预警体系、应急管理体系等,建立参建各方与地方政府的应急管

理联动机制;

3)组织开展水电站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请具备资质的

单位对评估报告进行评价。根据评估报告建议,负责项目建设过程中

防灾措施的检查和实施;

4)负责本单位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

5)按“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对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

的地质灾害,督促和指导责任单位进行治理。

2设计单位

1)负责地质灾害的勘察、评估、设计,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和设计文件,包括工程治理、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应急管理等措施

2)对水电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全面的、分

年度的动态评估,提出评估报告,并配合建设单位组织的审查;

3)对水电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引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应做出预

测评价,提出预防治理措施建议。

3监理单位

1)建立安全管理责任体系,成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小组,设置

专职地质灾害安全管理人员,明确相关责任;

2)监理批准项目开工条件中应明确对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评价

15

及防治方案措施的要求;

3)负责对施工单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督促

落实。

4施工单位

1)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领导小组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求;

2)建立安全管理责任体系,成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小组,设置

专职地质灾害安全管理人员,明确相关责任;

3)负责合同范围内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监测预警、应急响应、

防治方案实施等。

5.2危险源辨识

5.2.1工程建设管理单位应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制度,组织对

本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经常性巡回检查,对地质灾害危险源进行

辨识。危险源辨识过程中应做到全面、客观,所有可能的地质灾害隐

患点均要进行辨识。

5.2.2工程建设管理单位应组织、监督参建各方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源

辨识,重点为陡崖、冲沟、潜在不稳定斜坡、人工开挖形成的边坡等

威胁施工、生活、交通区域地质灾害。

重点区域应每年开展汛前排查、汛中检查和汛后核查。

5.2.3设计单位应参加工程建设单位组织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对新

发现的危险性较大的地质灾害地质或呈现发展变化的原有地质灾害

隐患应立即开展评估工作。

5.2.4施工单位应开展合同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填好地

16

质灾害隐患调查表(附录A)及隐患点统计表(附录B),对危险性小

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落实监测预警措施,并编制应急预案。对辨识

出的危险性中等及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立即报告建设单位,并落

实设计的防治措施。

施工单位应参加工程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组织的地质灾害联合排

查,按要求对辨识出的隐患进行整改。

5.2.5地质灾害的危险源辨识需要做好以下部位监测、巡视工作:

1施工、生活区域基础、边坡及附近冲沟;

2围堰、料场、渣场及附近边坡;

3主要道路、桥梁基础、边坡及附近冲沟;

4设备停放、材料堆放等场所基础、边坡及附近冲沟;

5高陡边坡、洞脸边坡等;

6截排水设施(包括自然汇水沟);

5.2.6冲沟的危险源辨识主要调查流域地形、地质特征,地层岩性,

不良地质现象和泥石流发生历史,量测流域面积,统计沟道内固体物

质储量,统计降雨量,流量、流态特征和冲淤情况,分析评价泥石流

形成条件和近期内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

5.2.7潜在不稳定斜坡的危险源辨识应先进行斜坡形态、坡度、地质、

地层岩性调查,统计库水位上升、下降过程边坡有无开裂变形情况,

分析斜坡稳定状况。

5.3地质灾害评估

5.3.1工程建设单位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委托主体勘察设计单位或具

17

备资质的单位进行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作为可行性

研究报告一部分。

5.3.2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设计单位应按有关规程规范要求对与

工程有关的地质灾害进行勘察,查明工程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地质灾害

以及工程建设用地范围以外对工程可能造成影响的地质灾害的数量、

类型、分布范围、特征参数、影响因素等,结合项目建设及各类设施

设备的布置和场地使用的阶段性及永久运行状态,对其稳定性、易发

性、工程危害性做出评价。

5.3.3工程建设单位应督促设计单位落实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

意见中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内容,并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送项目

参建各方学习落实,并通过合同等方式组织项目参建各方将防治措施

落到实处。

5.3.4工程建设单位应组织工程主体设计单位在每年汛前开展年度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针对各分项工程的特点、工程进展和边界条件

的变化,重新划分地质灾害评价单元,重点调查评价新增的危险性较

大或呈现发展变化的原有地质灾害,必要的要进行专门勘查,确定地

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和防治措施,评估成果应满足防治方案论证、比选

要求。

5.3.5设计单位每年汛前向工程建设单位提交项目实施过程中年度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经建设单位组织审查后作为下一步开展地质灾害

防治工作依据。

5.3.6设计单位应将地质灾害评估报告中地质灾害类型、发育分布特

18

征、危险性、防治措施等作为专项设计交底内容。

5.3.7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替代水电工程各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或

有关评价工作。

5.4防治措施

5.4.1经地质灾害评估需采取工程治理或监测预警措施时,地质灾害

防治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运行。

5.4.2对规划实施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应严格遵守基本建设程序。施

工时,应密切监视周围地质环境条件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工报告。

5.4.3工程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区的统一规划,对参建方自行设置各类

营地实行申报审批制度。

5.4.4施工单位应重视营地、重要物资仓库等选址的安全性,对拟选

地址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严禁将营地、重要物资仓库等建在

危崖、沟口、滑坡体等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区域内。

5.4.5施工单位应对已使用的生活营地、重要物资仓库等周边的地质

环境进行动态评估。

5.4.6建设单位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础上,组织参建单位在施

工、生活区域设置紧急疏散标识牌,明确撤离路线等,在没有采取防

治措施的危险性小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处设置危险性告知牌。

5.4.7施工单位应建立人员居住情况台账,实行分区、动态管理;各

区负责人对居住人员进行动态登记,汛期每半月、非汛期每季度向工

程建设单位备案。

19

20

6运行期地质灾害评估与防范

6.1一般规定

6.1.1运行期是指电站最后一台机组投产发电(或水库蓄水至正常蓄

水位,以先到为准)以后,水电站进入以发电运行为主的时期。

6.1.2水电站运行期地质灾害评估与防范是在施工期相关工作的基

础上,及时掌握、应对地质灾害动态变化,巩固、提高地质灾害防治

效果的必要措施。

6.1.3水电站运行期应开展地质灾害评估与防范工作,评估工作分为

年度评估、定期评估及应急评估。

1地质灾害年度评估是指水电站每年汛前应对地质灾害隐患进

行全面辨识、评估,并填写地质灾害调查表(附录A),不得遗漏致

灾体主要因素;汛后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度汛后评价,根据地质灾

害隐患点在汛期的发展变化,进行再辨识、再评估,提出在非汛期需

要采取的工程防治或监测预警措施。地质灾害年度评估应由水电站运

行管理单位组织实施。

2地质灾害定期评估是指按现行规范定期(每隔3-5年)重新全

面排查红线范围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复查原工程边坡设计参数、方法

及安全度,整理分析观测资料成果,综合考虑运行期内气象、水文、

地质等变化情况,系统评价地质灾害状况并提出防治措施。地质灾害

定期评估应委托具备资质的单位组织实施。

21

3地质灾害应急评估是指对出现临灾征兆或已经发生需要判断

其后续发展,须立即提出防治措施的紧急评估。地质灾害应急评估应

委托具备资质的单位组织实施。

6.2危险源辨识

6.2.1危险源辨识工作应结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每年开展两次,根

据实际情况,可以在汛中增加一次危险源辨识工作。

6.2.2地质灾害危险源辨识应重点围绕地质灾害可能造成损失的地段

开展,对可能构成威胁的坡体、沟谷等逐一调查、辨识,对大坝、开

关站、厂房、生活营地等所有的后边坡进行调查,判断发生崩塌、滑

坡、泥石流的可能性

6.2.3地质灾害危险源辨识的方法有历史资料查询、遥感调查、地面

调查、地球物理探测、探槽、浅井、钻探、测试与试验等。

6.2.4地质灾害危险源辨识应初步查明地质灾害隐患形成的地质条

件、发育特征、诱发因素、易发性及危害性。

6.2.5运行期地质灾害危险性辨识工作应注意历史资料查询,收集地

质灾害现状与防治资料。

1历史资料查询要收集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诱发因素资料,包

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和人类经济活动等;要初步判断哪些区域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2收集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资料,包括:历史上(特别是施工期)

所发生的各类地质灾害的时间、类型、规模、灾情和调查、勘察、监

测、治理及抢险、救灾等工作的资料;收集有关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

22

法规、规程规范等。

6.2.6地质灾害辨识应采用以历史资料查询、地面调查为主,存在

安全隐患或人员到达困难的可采取无人机遥感调查为主的调查方法,

并进行拍照、录像或绘制素描图。

6.2.7通过地质灾害危险源辨识确认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登记在

册,建立隐患点档案;并在现场通过树立隐患点铭牌、警示牌等明确

告知相关人员。

6.2.8对于同类群发地质灾害,都应一点一表,不得将将相邻的灾

害体合定为一个隐患点;对于同一地点具有复合型地质灾害特征的,

应针对每个灾种分别填表。

6.2.9在地质灾害隐患辨识过程中,发现稳定性差、危险性大或加

剧变形的地质灾害体,电站运行单位应立即开展应急评估工作,提出

抢险防范措施。

6.3地质灾害评估

6.3.1大中型水电站运行期地质灾害评估也应确定滑坡、崩塌、泥石

流等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然后按照5.1.3所述的处理原则,开展防

治工作。

6.3.2应加强对复合型地质灾害或地质灾害链的评估,尤其应评估地

质灾害隐患发生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坡面泥石流及入江(河)等

灾害链发生的可能性。

6.3.3大中型水电站库区的地质灾害评估应编制地质灾害基本信息表,

23

绘制分布区划图、易发性分区图、防治工程规划图等。

6.3.4地质灾害隐患点评估的方法可根据掌握地质灾害资料精度选

取适宜的评价方法:

1对于电站运行单位开展的年度地质灾害隐患点评估,可以采用

地质分析法、工程地质类比法等进行定性评价,也可结合统计模型等

进行定性为主、结合定量的评价。

2对于具备资质的单位开展的地质灾害定期评估,应结合无人机

遥感资料、地面调查、钻探、山地工程、物探、测试与试验资料等,

根据地质分析法、工程地质类比法、统计模型及数值模拟模型等进行

定量为主的评价。

6.3.5地质灾害评估报告应经运行管理单位组织审查后作为下一步地

质灾害防治工作依据。

6.4防治措施

6.4.1水电站运行管理单位应根据地质灾害评估报告,及时落实建设

征地处理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相关防治措施。

6.4.2防治措施包括避让、裂缝填埋、加强监测、地表排水、地下排

水、削方减载、破面防护、反压坡脚、支挡、锚固、灌浆、植树种草、

减少振动等。监测包括了定期目视检查、安装简易监测设施、地面及

深部位移监测、地下水位观测等。

6.4.3应在大坝、开关站、厂房、渣场、生活营地等有地质灾害隐患

部位建设雨量报警系统,距离较近的也可合并。

24

6.4.4在工程重要部位、生活营地等附近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委

托具备资质的单位开展地质灾害评估,提出防治措施。

6.4.5对经辨识、评估确认因灾害已经发生而不存在致灾体,或因避

让而没有威胁对象,或因已采取工程措施且监测数据表明稳定的地质

灾害隐患点,应由电站上级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后,不再采取

防范措施。

25

7监测预警

7.1监测目标与范围

7.1.1大中型水电站应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掌握崩塌、

滑坡(含崩滑危岩体,统称崩滑体,下同)变形破坏和泥石流活动的

规律及其发展趋势,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制定崩滑体变形破坏

判据和泥石流活动判据,及时地按程序发布预警信息。

7.1.2地质灾害监测主要内容为可能发生的自然地质灾害和工程建

设可能加剧、引起的新的地质灾害及其各种影响因素,如暴雨、洪水、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1暴雨、洪水主要监测降雨量、单点暴雨强度、水位等;

2崩塌、滑坡主要监测表面变形及深部位移变化、地下水位变化、

支挡结构的应力应变等;

3泥石流主要监测泥石流的流量及其变化、流体特征、较大物源

体稳定、河道淤积及刷深、拦挡及排导停淤结构的变形等;

4地面塌陷、地裂缝及沉降主要监测地表变形、地下水位变化、

空腔变化、裂缝发展趋势等。

7.1.3专业监测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应是稳定性差的滑坡、崩

塌、泥石流。

7.1.4列入群测群防监测的滑坡、崩塌、泥石流,一般是潜在不稳定

的,受威胁的人数和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少的滑坡、崩塌、泥

石流等。

26

7.1.5大中型水电站应通过现场调查和地质分析,结合物理模拟和数

值模拟等手段预测地质灾害致灾范围,进而确定监测预警范围。应包

括如下:

1崩滑体自身范围及泥石流形成、流动和堆积区;

2崩滑体地质灾害运动所达到的范围;

3崩滑体造成的次生灾害(如涌浪、堵江、河、渠和暴雨条件下

崩滑体迅速转化为泥石流等)的危害范围;

4在恶劣条件(地震、暴雨等)下放大效应所波及的范围。

7.1.6崩滑体监测点应根据崩滑体的特征及其范围大小、形状、地形

地貌特征、视通条件和施测要求选取布设。测点不要求平均布设,但

对如下部位应增加测点:

1变形速率较大的地段或块体;

2对崩滑体稳定性起关键作用的地段或块体;

3控制变形位移的裂缝、软弱带等。

7.1.7泥石流监测点选取应根据以下原则:

泥石流补给、流动和堆积区,一般都应布设监测点;

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于崩滑体,崩滑体监测点选取同前文。

7.1.8监测指标的精度

1监测指标包括以下内容:

1)崩滑体:变形指标(地表及深部位移量、位移方向、位移速率、

裂缝变形量、地面倾斜、钻孔倾斜、地声、地应力、地温等)、与变

形有关的指标(地表水水位、流量、含沙量、地下水水位、水压、水

27

量、水温、水质、降雨量、降雪量、融雪量、气温、蒸发量、地震及

人工扰动等)以及宏观前兆指标。

2)泥石流:形成条件指标(固体物质监测同前文崩滑体、降雨量、

融雪量、地下水位等)、运动情况指标(流速、泥位、输砂率、输砂

量、泥石流流量、总径流量、固体总径流量、流体动压力、石块冲击

力、地声等)以及流体特征指标(流体组成、流体稠度、重度、可溶

盐等)。

2崩滑体变形监测精度,根据其变形量确定。一般情况下,监测

误差应小于变形量1/5~1/10。

7.2监测预警分类与方法

7.2.1常用监测方法分类

1崩滑体

1)常用监测方法

①简易监测方法包括:裂缝或滑面两侧插筋(木、钢筋等)、埋

桩(混凝土桩、石桩等),钢尺测量变形;裂缝或滑带上粘贴水泥砂

浆片或玻璃片等。

②地表变形监测方法包括:大地测量法、全球定位系统(GPS)

法、遥感(RS)法和近景摄影法、激光全息摄影发和激光散斑法、地

面测斜法、测缝法等。

③地下变形监测方法包括:地下测斜法、测缝法、垂锤法和沉降

法等。

28

④变形有关物理量监测方法包括:地声法、地应力法、深部推力

监测法、地温法、地下水动态监测法、水质动态监测法、气象监测法、

地震监测法等。

⑤崩滑体变形宏观前兆监测方法主要是固定专人,进行实地监测。

2)应急监测方法

在常用监测方法基础上,设定监测指标阈值,当监测指标超过预

先设定的警戒值时,发出声光信号,或通过无线信号、卫星信号实时

报警。

2泥石流

1)泥石流监测应与紧急预警相结合,一般在选定若干个断面上

进行。

2)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于崩滑体,其监测预警方法同前文。

3)暴雨型泥石流必须设立以监测降雨为主的气象站。冰雪消融

型泥石流的气象站,应增加冰雪消融量监测。

4)利用群测群防对象的泥石流,发动组织当地居民进行简易监

测。

7.2.2监测预警设备选择

1崩滑体监测预警设备有:

1)崩滑体新型光纤监测仪器,包括:分布式光纤应变监测、光纤

光栅应变传感器等。

2)崩滑体远程监测卫星传输预警系统。

3)崩滑体监测预警传输电台。

29

4)崩滑体防护网预警系统。

5)滑坡裂缝监测预警器,包括:滑坡裂缝报警器、滑坡裂缝四路

位移监测预警仪。

6)地面伸缩预警仪,包括:滑坡地面伸缩预警仪、滑坡分布式磁

致伸缩多点位移监测系统、滑坡地面变形螺杆伸缩报警仪。

7)滑坡水量监测预警仪,包括:滑坡泥石流临界雨量预警器、滑

坡含水量快速监测仪。

8)滑坡综合监测预警仪,包括:滑坡监测预警多参数采集传输仪、

滑坡泥石流综合监测无线报警仪、滑坡泥石流预警电话拨号报警系统。

2针对不同类型泥石流,常用监测预警设备有:

1)小型或暴发率很低的泥石流沟,一般采用水文观测方法和仪器

进行监测,例如:雨量计、泥位计、粘度计、比重计、密度仪、流速

仪等。

2)较大或爆发频率较高泥石流,应针对泥石流流体特征和运动特

性研制专门仪器进行监测,例如:泥石流远程监测卫星传输预警系统、

泥石流声波监测预警仪、泥石流视频监控仪、泥石流监测预警传输电

台、泥石流多功能报警器、泥石流防护网预警系统等。

3)有条件时,应采用遥感技术进行泥石流规模、发育阶段、活动

规律等的中长期监测;利用地面多光谱陆地摄影、地面立体摄影测量

技术,进行泥石流基本参数变化的短周期动态监测。

7.3监测数据的分析

7.3.1基础信息数据库建立

30

基础数据库一般分为:地质库,地质灾害库,物理力学库,大

地形变测量库,裂缝监测库,钻孔倾斜监测库,地面倾斜监测库,深

部位移监测库,声发射监测库,地应力监测库,地表水监测库,地下

水监测库,水文气象库,泥石供水水源库,流体特征库,流动动态要

素库,动力要素库和输移冲淤库等,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库和总库等,

一般还要求建立关系数据库。

7.3.2监测数据的汇总及展示

1对于手动记录的监测数据,应立即换算成长度、体积、压力或

其它参数,加上其它有关资料,如日期、监测点号、仪器编号、深度、

气温等,以表格或其它形式记录下来,进行编号、建卡、归类、建档。

2对于自动记录在穿孔纸带上的数据等资料,应及时检查并归类、

建档。

3对于中心站内的全自动记录,应及时拷贝到高密度软盘上,并

编号存档。

4根据预警的需要,按小时、日、旬、月、季、半年或年,分门

别类地绘制各类监测曲线,编制图件,以供分析。

7.3.3数据分析与预警判据

1根据所采用的监测方法和所取得的监测数据,应用相应的地理

信息系统(GPS)、数据处理方法和程序软件包,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

处理。一般包括崩滑体变形量、变形速率,泥石流运动速率等,进行

监测曲线拟合、平滑和滤波,绘制变形时程曲线、运动时程曲线、降

雨过程曲线,并进行时序和相关分析等。

31

2预警判据,地质灾害评估报告或应急预案中应对滑坡、泥石流

等提出量化的预警指标。

7.4预警信息发布与反馈

7.4.1预警信号设定

按照地质灾害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

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

和蓝色标示。蓝色预警表示未发生地质灾害;黄色预警表示可能发生

地质灾害,需要加强监测;橙色预警表示可能发生地质灾害,需要做

好撤离准备;红色预警表示极易发生,需要立即撤离。

7.4.2预警发布途径

网站、广播电台插播、电视插播、电话(传真)、手机短信息、

农村大喇叭广播、电子显示屏、灾害预警处置终端等多种途径。

7.4.3预警信息反馈

各水电站预警人员须根据场区内灾害隐患点的分布特点及危害

情况,协助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同时须在预警

信息发布后24小时之内,向地方政府、国土资源部门反馈本区域内

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交应急调查通报,为地

质灾害预警研究积累资料。

32

8应急信息平台

8.1应急信息平台系统结构

8.1.1应急信息平台系统总体宜采用B/S结构,用户使用浏览器即

可完成全部操作功能。对于监测数据采集服务、数据整编服务、定时

任务服务、事件预警服务、信息推送服务、工作流服务、高级应用分

析服务等部分服务类功能可以采用C/S结构。

8.1.2应急信息平台系统宜采用三层结构:数据资源层、通用服务

层和应用表现层。

8.2应急信息平台系统设计及功能要求

8.2.1应急信息平台业务流程

应急信息平台的主要业务工作流程可按照图8.1进行设计。

33

开始

远程监控数据采集

实测值监控值影像资料

服务处理服务

图形报表综合信数据挖掘、预测分析

服务息展示服务

会商

预警信息预警产品

发布服务生成

应急信息应急信息

发布发布服务

结束

图8.1应急信息平台业务流程框图

8.2.2应急信息平台系统应具备数据采集处理、综合信息展示、数据

分析预警、应急信息发布以及系统信息管理等主要功能模块。

8.2.3接口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用户可通过鼠标点击和文本输入与客户端进行交互,客户端根

据用户指令向服务端发送请求,服务端对各子模块客户端命令进行响

应,并返回给客户端显示,对用户的操作进行应答。

2外部接口宜包括气象数据接口、GIS地图服务接口、短信发送

接口、广播站驱动接口等。

34

3内部接口宜包括通用数据访问接口、空间数据访问接口、预警

信息发布接口、权限认证接口、系统消息总线接口等。

8.3应急信息平台系统性能指标

8.3.1对信息平台的各类人机交互操作、信息查询、图表操作等应能

够实时响应,并用图形、文本和表格方式在客户端界面上展现,操作

简单易用。

8.3.2可通过标准浏览器访问地图或查看平面监测布置图,雨水工情

信息和预警响应信息均能在图形界面上进行可视化查询处理。

8.3.3信息平台要求WEBGIS响应速度小于5秒;复杂报表响应速度

小于5秒;一般查询响应速度小于3秒。支持大数据量信息的快速查

询、统计和展现。

35

9应急准备

9.1一般规定

9.1.1大中型水电站地质灾害应急准备工作主要分为应急预案体系建

设、关键应急资源准备、应急演练组织实施、应急培训与宣教。

9.1.2应急准备工作应坚持全面性、时效性、实用性原则。

9.1.3应急准备工作应委托专业机构协助开展。

9.2应急预案体系

9.2.1水电站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单位及设计、监理、施工(含机电

设备安装)单位应编制地质灾害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危险

性小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可仅编制现场处置方案。

9.2.2地质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应与其他各类应急预案之间相互衔接,

并与相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急救援队伍和涉及的其他单位的应急

预案相衔接。

9.2.3地质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应经组织专家评审后及时发布,并根据

水电建设、运行管理单位所在地政府及行业监管部门要求,完成应急

预案备案工作。

9.2.4地质灾害专项应急预案的修订从《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

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88号)的规定,但更新期限

最长不能超过5年。

9.3关键应急资源

36

9.3.1水电站建设、运行管理单位应构建应急指挥系统,负责拟订突

发事件管理目标、统一指挥战略,使具有不同法律责任、管理责任和

职能责任的机构能在现场有效地进行协调、指挥。

应急指挥系统的核心是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指挥部(或应急救援领

导机构),应急救援指挥部统筹指挥应急抢险工作。

9.3.2水电站建设、运行管理单位应加强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督促各参建单位组建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有条件的应组建专业救援队

伍,并清楚附近外部专业救援力量分布情况,并保持紧密联系。

水电站建设、运行管理单位每年汛前核实应急救援队伍,填写水

电站工程应急救援队伍统计表(附表C),并实行动态管理,汛期每

半月更新一次。

9.3.3水电站建设、运行管理单位及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等应建立

应急物资及装备清单,实行动态管理。清单包括单位自有及可调用的

其他单位、附近地方政府的应急物资及装备。

水电站建设、运行管理单位应组织各单位每年汛前清查急物资及

装备,填写水电站工程应急物资和装备统计表(附表D),及时更新

和补充,确保满足本年度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需要。

9.4应急演练

9.4.1应急演练形式包括现场演练和桌面演练。

水电站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单位应组织相关单位每年汛前开展一

次地质灾害现场演练活动。

9.4.3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内容应包括:预警与报告、指挥与协调、应

37

急通讯、过程监测、警戒与管制、疏散与安置、医疗卫生、现场处置、

舆论沟通、后期处置、工程或生产恢复等方面内容。

演练单位应制定演练计划、成立演练组织机构、编制演练文件(方

案、脚本、评估方案、保障方案、观摩手册等)、组织演练工作。

演练单位应组织完成熟悉演练任务和角色、实施预演、安全检查、

正式演练、演练记录、评估准备各项工作。

9.4.4应急演练结束后,应当由专业机构对应急演练效果进行评价,

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应急演练提出专业指导意见。

9.5应急培训与宣教

9.5.1水电站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单位及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应

将应急培训与宣教计划、方式和要求纳入年度安全生产培训工作计划。

9.5.2水电站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单位及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应

委托专业机构组织开展本单位的地灾知识、应急预案、自救互救和避

险逃生技能的培训活动,使有关人员了解应急预案内容,熟悉应急职

责、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

应急培训的时间、地点、内容、师资、参加人员和考核结果等情

况应当如实记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档案。

38

10应急响应与处置

10.1应急组织机构体系

10.1.1水电站应急组织机构体系一般应由应急救援指挥部、应急管

理办公室、应急值班室、应急救援专家组、现场应急救援专业组等组

成。

10.1.2应急救援指挥部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1应急救援指挥部是现场应对地质灾害突发事件的责任主体,对

管辖区域内地质灾害的前期处置负有直接指挥权、处置权;

2接受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以及行业应急指挥机构的领导,坚

持现场统一指挥的原则,按照要求开展应急抢险救援,并协助政府开

展相关的应急救援工作;

3负责决定发布水电站监测与预警信息、指令;

4负责决定水电站应急响应启动和结束;

5负责整合调配现场应急资源,必要时调配其他单位和周边地区

应急资源;

6负责向上级主管单位、地方政府、行业监管部门汇报突发事件

发展态势和应急处置情况;

7负责灾情信息材料的统一对外发布;

8组织应急响应结束后的评估、恢复、重建和总结改进工作。

10.1.3应急管理办公室是水电站应急管理的日常管理机构。主要履

行以下职责:

1负责贯彻落实地方政府、上级主管部门应急管理有关决定事项,

39

负责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

2负责水电站应急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提出应急管理年度工作

目标与计划;

3负责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组织地质灾害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制、

修订和审核,指导所属单位应急预案、应急处置方案的编制、修订和

演练工作;

4指导、协调水电站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管理应急物资和装备;

5应急状态时,协调应急救援专业组处置突发事件,提供技术支

持,跟踪事态发展;

6应急状态时,负责联系地方人民政府、行业监管部门和上级主

管单位;

7负责应急领导指挥机构交办的其它事项。

10.1.4水电站应设立应急值班室,实行24小时值班。应急值班室主

要履行以下职责:

1接收突发事件信息,并按规定及时、准确、全面地向应急救援

指挥部和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全过程记录发生的事项、处理情况和

应急行动等;

2按照应急救援指挥部和应急管理办公室安排,与有关单位保持

联系,保证事发现场与外部指挥机构间的信息传递;

3信息处置完毕后,负责值班记录、领导批示及处理情况报告、

续报等资料的整理、归档与保存。

10.1.5根据地质灾害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情况,结合电站所在地和

40

本单位技术人才状况,聘请有关专家,组建针对不同地质灾害的应急

救援专家组,为应急救援提供专业决策建议。

10.1.6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应急救援指挥部宜整合各单位、各部门、

应急救援队伍组成抢险救援组、医疗救护组、治安维稳组、事件调查

组、后勤保障组、宣传信息组、安置善后组等,科学指挥现场应急抢

险救援工作。

10.2应急响应

10.2.1水电站建设、运行管理单位应结合本单位控制事态能力以及

国家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有关要求,明确4种等级的地质灾害险情和

灾情的响应分级标准、应急响应责任主体及联动单位和部门,并与地

方政府应急响应分级有效衔接。

10.2.2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和进行先期

处置,先期处置仍不能控制事态时,应按照分级响应、分级处置的原

则扩大应急响应等级和范围。

10.2.3发生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后,险情灾情现场相关人员应立即

向本单位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应急领导指挥机构负责人报告。

应急领导指挥机构负责人在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同时,向县

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值班室、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以及负有安全生产监

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并同时向行业主

管部门、上级单位报告。

应急报告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容:险情或灾情出现的地点和时间、

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引发因素和发展趋势、已经采

41

取的应急措施、请求应急支援的事项、已经造成的伤亡和失踪的人数

及直接经济损失等。

10.2.4地方人民政府应急指挥机构正式介入后,应在地方人民政府

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部署和指挥下,开展应急抢险救援工作。

10.3应急处置

10.3.1在应急施救过程中,最优先的目标是救人,并应首先保证应

急救援队伍自身人员的安全。同时疏散、撤离、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

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

10.3.2应急领导指挥机构应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

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取的

应急措施做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

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

治措施,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情况危急时应强制

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

10.3.3在事故处置过程中,应安排专业人员对险情灾情发展实行24

小时监测,科学分析危害程度及影响范围,应采取必要措施遏制险情

灾情发展,必要时可以改变水库、机组运行方式。

对可能发生二次事故的危险物质泄漏、火灾、二次反应有害物、

爆炸危险物、受损建筑垮塌等危险源应进行监测预警。在组织专家充

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有效措施,妥善处理。

10.3.4善后处置工作应按国家政策有关规定,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事

伤亡人员抚恤、补助或补偿事宜,及时做好有关单位和个人财产损失

42

理赔工作。

10.3.5事发单位要收集必要的物证、书证和痕迹,对事故现场进行

照相、录像,绘制事故现场简图,积极配合事故调查组对事故的起因、

性质、损失、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

工作。

10.4信息发布

10.4.1险情灾情发生后应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向社会发布信息,

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

10.4.2应根据响应级别,由成立的最高级别的应急救援指挥部统一

对外发布信息。

10.5恢复重建

10.5.1应急响应结束后,水电站建设、运行管理单位应组织灾害损

失评估,督促各单位编制生产(生活)恢复计划,迅速采取各种有效

的措施,迅速组织恢复重建,同时预防次生、衍生地质灾害的发生。

10.5.2恢复重建应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避开已发生地质灾

害位置及地质灾害隐患点,科学确定重建选址。

43

11应急管理综合评估

11.1一般规定

11.1.1大中型水电站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综合评估主要分为应急管理

能力(常态)的评估和突发性事件(非常态)的评估两大类。

11.1.2应急管理综合评估应坚持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和发展性

的原则。

11.1.3应急管理综合评估工作由水电站建设、运行管理单位完成自

评后,应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系统评价。

11.2评估阶段和内容

11.2.1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估分四个阶段: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

11.2.2突发性事件的评估分三个阶段:事前预警、事中响应和事后

恢复。

11.2.3应急管理能力评估的内容:预防阶段主要包括风险性、脆弱

性事件预警和应急预案、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的评估;准备阶段主要

包括体系建设、应急预案、应急演练等方面的评估;响应阶段主要包

括应急反应能力、减灾能力等方面的评估;恢复阶段主要包括事件的

恢复处理和预防能力等方面的评估。

11.2.4突发性事件评估的内容:评估的内容要包括事前预警;事件

的起因、经过、性质、影响、责任;事后恢复重建和经验教训等内容,

必要时专题研究发展机理。

11.3评估方法

44

11.3.1应急管理能力评估:主要通过评估小组成员制定评估周期及计

划,根据不同的评估内容制定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以指标打分为主

开展的评估工作,主要目的在于查找应急管理常态工作中的问题和薄

弱环节,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全面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11.3.2突发性事件评估:主要根据事件的影响程度由相应的评估主体

通过收集整理文献资料、现场获取资料、相关人士访谈座谈等方式开

展的评估工作,主要目的在于调查、获取、还原、整理总结突发事件

应急处置的全过程,寻找并发现问题、明确责任、提出整改措施。

11.4评估报告

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报告应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导言,主要是对评

估对象应急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描述,评估流程,方法的描述;第

二部分是评估报告的具体内容,主要是根据应急管理能力评估的指标

体系进行详细的指标评价打分的过程并得出结论,对评估对象应急管

理工作的整体效果做出评价判断等。这一部分还应该对评估中发现的

突出问题和有争议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说明;第三部分为改进措施和工

作建议,主要针对评估的结果,总结经验、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建

议。

45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

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

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

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适用于本标准。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94号令)

2.国务院关于加强防治地质灾害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

3.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

4.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5.《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令第88号)

6.水电工程建设征地处理范围界定规范(DL/T5376-2007)

7.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

46

附录A-1

水电站工程滑坡隐患点调查表

室内编号:野外编号:

滑坡隐患点照片编号

省县(市)乡村

测点高程

位隐患点确定时间

经度:°′″(m)

纬度:°′″距坝里程

年月日

(km)

斜坡相对河流位置:□左岸□右岸□凹

○干流○一级支流岸

□凸岸

□土质斜坡□碎屑岩斜坡□碳酸盐岩地层

□褶褶轴部□褶皱翼

斜坡代号

结地部

原始□岩浆岩斜坡□变质岩斜坡

构质□断层带□构造复合

斜坡□平缓层状斜坡□顺向斜坡□横向斜

类构带

特征坡岩性

型造□褶皱倾伏(翘起)端

□斜向斜坡□反向斜坡□特殊结构斜

□其他

长度宽度面积坡向

坡度(°)坡面形态

滑坡隐外形(m)(m)(m2)(°)

患点地特征□凸型□凹型□直线□阶梯□

上:中:下:

貌特征复合

斜坡位置□中上部□中下部□老滑坡横向坡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