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程》_第1页
《福建省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程》_第2页
《福建省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程》_第3页
《福建省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程》_第4页
《福建省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13-**-2016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201*

福建省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程

(征求意见稿)

SpecificationforTransportPlanning

ofUrbanRoadInFujian

2016年-**-**发布2016年-**-**实施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I

II

前言

根据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福建省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导则》编制计划的通知(闽建城函[2014]219号)、《福建省城市道路

网络规划设计技术导则》编制计划的通知(闽建城函[2014]193号),

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有关标准,并在

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审定专家组提出将“导则”提升为“规

程”和二者合并的意见,编制本规程。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一般规定;4.规划编

制体系与组织;5.城市道路网规划设计;6.步行与自行车交通;7.公共交

通;8.城市停车等。

本规程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福州市规划设计研

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至福

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节能与科学技术处(地址:福州市北大路242

号,邮编:350001)或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地址:福州高新区海西

园(闽侯上街)高新大道1号,邮编350108),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程主编单位: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陈仁春李财卢文增官建安叶涛

吴兴春付建广周华方雪娇陈雷

黄培辉林叶倩林筱怡谢艳芳

本规程主要审查人:

III

目次

1总则................................................................................................1

2术语................................................................................................2

3一般规定............................................................................................5

4规划编制体系与组织........................................................................7

4.1一般规定.....................................................................................7

4.2综合交通调查.............................................................................7

4.3综合交通规划体系.....................................................................8

4.4交通专项规划.............................................................................8

5城市道路网规划设计........................................................................9

5.1路网等级结构控制.....................................................................9

5.2路网密度.....................................................................................9

5.3道路横断面.................................................................................9

5.4交叉口设计...............................................................................11

5.5交通组织...................................................................................12

6步行与自行车交通.............................................................................13

6.1系统组成......................................................................................13

6.2步行和自行车通行网络...........................................................13

6.3过街设施...................................................................................15

IV

7公共交通..........................................................................................16

7.1一般规定...................................................................................16

7.1公共交通设施...........................................................................16

8城市停车..........................................................................................18

8.1一般规定...................................................................................18

8.2配建停车场(库)设置...........................................................18

8.3公共停车场(库)设置...........................错误!未定义书签。

本规程用词说明....................................................................................20

引用标准名录........................................................................................21

V

1总则

1.0.1为推进福建省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与设计,提升城市道路交通建设

与管理水平,实现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定

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福建省城市综合交通规划、道路网规划、交通专项

规划、交通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等。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

国家、行业和福建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

2.0.1城市综合交通规划UrbanComprehensiveTransportationPlanning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是将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内的各类交通与城市

的发展和用地布局结合起来进行系统性综合研究的规划。

2.0.2综合交通体系ComprehensiveTransportationsystem

由对外交通、道路、公共交通、步行与自行车交通、交通枢纽、停

车、交通管理、交通信息化建设等各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

2.0.2交通专项规划SpecialTransportationPlanning

交通专项规划时以交通体系发展的某一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

2.0.3绿色交通GreenTransport

广义上是指采用低污染,适合都市环境的运输工具,来完成社会经

济活动的一种交通概念。狭义指为节省建设维护费用而建立起来的低污

染,有利于城市环境多元化的协和交通运输系统。

2.0.4城市交通UrbanTransportation

广义的“城市交通”是指城市(区)范围以内的交通,或称为城市各

种用地之间人和物的流动。

通常含义的“城市交通”是指城市道路上的交通,主要分为货运交

通和客运交通两大部分,城市道路上的交通是城市交通的主体,城市客

运交通是城市交通研究的重点。

2.0.5大数据BigData

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

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

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2.0.6互联网+Internet+

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

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2.0.7交通性主/次干路

以服务通过性交通为主,机动车车速快、流量大、沿线的干扰小,

2

规划设计中以提高机动车运行效率为目标。

2.0.8生活性主/次干路

以服务沿线地块到发或进出交通为主,主要面向公共交通、步行和

自行车交通,兼顾服务机动车集散交通,规划设计中以提高对公共交通、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服务为目标。

2.0.9巷道

宽度小于12米的道路,包含小街巷和对外开放的小区道路。

2.0.10路网密度

建成区内道路长度与建成区面积的比值。

2.0.11道路面积率

城市一定地区内,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比例。

2.0.12商业商务区

是城市的功能核心,城市的经济、科技、文化等在此高度集中;交

通便利,人口流动巨大;白天人口高度密集,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位

于城市黄金地带,地价最高。

2.0.13居住区

居住区是具有一定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并集中布置居住建筑、公共

建筑、绿地、道路以及其他各种工程设施,被城市街道或自然界限所包

围的相对独立地区。

2.0.14工业区

是工业枢纽的组成部分。通常是指在几到十几平方公里的地域内,

以一个较强大的工业联合企业为骨干组成的工业企业群所在地。

2.0.15完整街道

是一种交通政策和设计方式,通过对街道合理的规划、设计、运行

和维护,保障道路上所有交通方式出行者的通行权。此外,它还倡导街

道功能的完整,包括街道的交通功能、生活功能、景观功能和休闲游憩

等功能。

2.0.16步行道

指沿市政道路两侧布置的步行通道,其断面可划分为建筑前区、人

行道(即步行通行区)以及设施带或绿化带。

2.0.17人行道

3

路侧带中专供行人通行的部分,也称步行通行区或步行通行带,其

宽度为步行道的有效宽度。

2.0.18步行(自行车)专用路

专门供步行(自行车)通行的道路,无机动车通行空间,可为市政

道路也可为非市政道路。

2.0.19绿化带/设施带

绿化带指为行车及行人遮阳并美化环境,保证植物正常生长的条形

场地。设施带指为护栏、灯柱、标志牌、座椅、自行车停车设施、公交

站台、变电箱、书报亭等公共服务设施提供的条形场地。绿化带与设施

带都是城市步行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根据实际情况将绿化带与设施带

结合设置。

2.0.20公共交通PublicTransportation

由公共汽车、电车、轨道交通、出租汽车、轮渡等交通方式组成的

公共客运交通系统,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

2.0.21停车场parkinglots

指停放机动车或非机动车的露天场地。

2.0.22停车库parkinglots

指停放机动车或非机动车的室内空间。

2.0.23配建停车场(库)accessoryparkinglots(garages)

指各类建筑工程依据有关规定附设的,为本建筑工程内各类人员,以及

外来人员提供机动车、非机动车停放的专用场所。

4

3一般规定

3.0.1根据《城乡规划法》,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既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

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规划重要的专项规划之一。城市交通发展的总纲,

是各交通分项规划、地区性交通详细规划、交通设计、交通设施建设项

目建议书及工程可行性研究、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的依据和基础。

3.0.2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是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调控交通资源,

倡导绿色交通、引导区域交通、城市对外交通、市区交通协调发展,统

筹城市交通各子系统关系,支撑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专项规划。

3.1.1根据2014年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省内城

市按规划期末的城区常住人口划分为六类。

表3.1.1城市规模划分标准

省内城市分类城市规模规划期末的城区常住人口

一类特大城市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

二类Ⅰ型大城市300万以上500万以下

三类Ⅱ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

四类中等城市50万以上100万以下

五类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上50万以下

六类Ⅱ型小城市20万以下

注: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3.1.2按照使用功能不同,城市道路可分为交通性道路和生活性道路:

交通性道路以服务快速通过性机动车交通为主,生活性道路以服务本地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以及机动车集散交通为主。

1交通性道路包括快速路、交通性主干路和交通性次干路,强调

连通性和机动性,设计时应以提升交通效率为主。

2生活性道路包括生活性主干路、生活性次干路和支路,强调行

人的可达性和舒适性,设计时应以提升街道环境品质和地区活力为主。

3滨水道路、步行街、公交步行街、自行车专用路和城市中有较

5

强步行和自行车通行需求的绿道也属于生活性道路。

3.1.3城市道路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类,省内城市老城

区普遍存在大量巷道,对城市中心区的交通起到很好的疏导作用,可以

有效的分流干道的交通量,充当城市血管的毛细血管。结合各城市实际

情况,本规程把宽度大于等于7米小于12米的可通机动车的巷道纳入

城市支路范围。

3.1.4城市道路系统宜按照与道路交通需求基本适应、与城市空间形态

和土地使用布局相互协调、有利公共交通发展、内外交通系统有机衔接

的要求,合理规划道路功能、等级与布局。

3.1.4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

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

6

4规划编制体系与组织

4.1一般规定

4.1.1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必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互相反馈,友

好互动。

4.1.2各城市可以根据需要,在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基础上,组织编制公

路网规划、航道(运)规划、铁路或公路枢纽规划、城市公共交通规划、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出租车发展规划、慢行交通规划、停车规划、

交通管理规划等专项规划。

4.1.3规划范围宜与总体规划保持一致。市域交通规划覆盖市域范围,

并考虑与周边区域的协调;城市交通规划覆盖城市中心城区用地范围。

4.1.4为便于规划编制工作开展、协调和技术论证,可成立由城市人民

政府牵头的领导和协调小组,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多方面支持与配合。

4.1.5规划编制过程中宜聘请具有丰富经验和学识的资深专家,组成专

家组,负责技术咨询和评审。专家组成员专业构成宜包括城市规划、城

市交通和工程设计等相关专业。

4.1.6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经批准实施后,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必

要的修改。综合交通规划修编条件:

(1)当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调整时,综合交通规划应当同城市总

体规划同步修编和调整。

(2)城市综合交通发生重大变化,原有综合交通规划布局难以适

应现阶段综合交通的发展。

4.1.7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修编前,宜进行上一轮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实施

评估。

4.2综合交通调查

4.2.1规划编制前期,宜充分开展相关交通调查,交通调查一般包括:

居民出行、车辆出行、道路交通运行、公交运行、出入境交通、停车、

7

吸引点、货运等调查项目。

4.2.2应根据城市基础资料状况,结合规划编制要求确定具体交通调查

内容。

4.2.3综合交通规划调查应形成综合交通调查报告,并组织相关技术审

查。

4.3综合交通规划体系

4.3.1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体系的内容包括交通发展战略研究、综合交通

体系组织、对外交通系统规划、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步行与自行车系统规划、客运枢纽规划、城市停车系统规划、货运系统

规划、交通管理与交通信息化规划、近期规划、规划实施保障措施12

个方面。

4.3.2宜加强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规划中的应用,切实提高规

划技术水平,提升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4.3.3城市(镇)之间宜加强协调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与交通协调发

展,重大设施不宜重复建设与功能重叠。

4.3.4应建立城市综合交通模型,对交通发展战略方案进行测试,提出

最优的需求预测方案。

4.3.5综合交通模型宜滚动更新和维护,保证模型的有效性和指导性。

4.4交通专项规划

4.4.1交通专项规划是以交通体系发展的某一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

规划,是综合交通规划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宏观总体规划向具

体实施推进的关键衔接,主要侧重于各子系统的现状及需求分析、发展

战略及目标、系统架构、规模及布局、近期建设计划、运营管理及效益

评价等,是具体项目实施推进的指导性文件。

4.4.2交通专项规划工作主要分为资料收集及分析阶段、需求预测及分

析阶段、战略或对策制定阶段、规划方案编制阶段、方案测试评价分析

阶段、实施计划拟定阶段六个阶段。

8

5城市道路网规划设计

5.1路网等级结构控制

5.1.1建议一类城市、二类城市的路网等级结构如下:快速路、主干路、

次干路、支路长度比例约为(0.4~0.5):(1.0~1.4):(1.6~1.8):(7~8),

支路里程宜占城市规划道路总长的65%以上。

5.1.2建议三类城市、四类城市的路网等级结构如下:快速路、主干路、

次干路、支路长度比例约为(0.3~0.4):(1.0~1.4):(1.7~1.9):(7~8),

支路里程宜占城市规划道路总长的65%以上。

5.1.3五类、六类城市路网等级结构:主干路、次干路、支路长度比例

约为(1.2~1.7):(1.8~2.0):(8~9),支路里程宜占城市规划道路总长

的68%以上。

5.2路网密度

5.2.1提高路网密度,特别是支路、巷道的密度。市区路网密度不应低

于10km/km2,其中支路(含巷道)网密度不应低于7.0km/km2。中心区

及实施TOD开发区域路网密度不应低于12km/km2,其中支路网密度不应

低于9.0km/km2。

5.2.2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分梯级明确新建街区面积,推动发展开

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商业区、居住区

街区尺度以150m×150m为宜,其他功能分区可相应调整。

5.3道路横断面

5.3.1道路横断面应遵循完整街道理念,优先满足公共交通、步行和自

行车交通的空间要求,并应加强与路侧绿化带、建筑退线空间一体化设

计,并考虑沿街建筑首层建筑界面的需求。

5.3.2道路横断面应保持宜人的尺度,道路宽度应满足交通设施及地上

9

和地下市政管线、综合管廊的最小敷设宽度要求。

5.3.3人行道宽度主要与沿街的用地性质及人群活动特点有关,并应综

合考虑各种管线下地路由预留的需要,16米以上道路人行道单侧最小宽

度不宜小于5.0m,应树立“城市道路人行道是城市的带状广场,是城市

园林绿化艺术小品建设的载体,是人们休闲品味城市慢生活的好场所”

的理念,在商业行政或公共场所集中路段、火车站附近路段、长途汽车

站人行道宽度在表5.3.3基础上增加2m以上。有后退距的道路,后退

空间宜与人行道统一设计,不宜设置错层。

表5.3.3人行道单侧适宜宽度

项目人行道单侧适宜宽度(m)

生活性主干路9.0

次干路7.0

16米以上支路5.0~6.0

5.3.4交通性主、次干路的自行车道和机动车道之间应采用物理隔离,

有条件的宜采用绿化带隔离。对于过街需求较大的生活性道路,可采用

非连续式物理隔离,且间隔距离不宜过大,防止机动车驶入自行车道。

应综合考虑现状及预测的非机动车交通特征、城市道路等级、周边建筑

和环境等要素,设定自行车道宽度。

5.3.5机动车道宽度取决于通行车型、设计车速和车道位置。一般路段

小型车道宽度3.25-3.5m;交叉口进口小型车道宽可降至3m,改建与治

理交叉口,当建设用地受到限制时,每条机动车进口车道的最小宽度不

宜小于2.8m,混行车道宽3.25m;出口车道宽度与路段保持一致。大型

车道与公交专用道宽度按3.75m控制,受限情况下不得小于3.5m。各等

级道路的车道宽度与车行道总宽具体参照表5.3.5。

表5.3.5各等级道路车道宽度汇总表(单位:m)

小型车道宽度大型车道及混行车道宽度

主车道3.53.75

快速路

辅道3.253.25

主干路主车道3.25限速[50,60]取3.5

10

限速<50取3.25

辅道3.253.25

次干路3~3.253.25

支路3~3.253.25

交叉口进口车道2.8-33-3.25

5.4交叉口设计

5.4.1交叉口按城市大小与相交道路类型进行分类、功能组织及选型,

除符合《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规定外,尚需满足以下要求:

1对于片区内各道路交叉口的功能组织,应在片区整体交通组织

下进行考虑,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道路两侧用地性质相协调。

2道路交叉口饱和度大于0.6以上的次干路-支路交叉口、支路-支

路交叉口,或有较多过街需求的路口,宜设置为信号灯控制。

3交通性主干路与支路路口,不宜设置信号控制交叉口,靠近大

型信号交叉口的支路,宜设置为单向通行;与次干路路口,有条件下应

优先保障交通性主干路直行车流的通行。

5.4.2路口小切角处理,形成紧凑空间。为满足路口转弯半径、视距安

全和路口行人集散需求,需要对路口红线进行切角处理,应充分考虑用

地的集约性和城市功能的紧凑性,切角不宜太大,并地根据道路功能区

别对待,采用小切角或小半径进行切角处理,切角距离或切角半径控制

在5-10m为宜。

表5.4.1路口红线切角距离(m)

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步行和自行车

道路功能

(干道)(含公交专用路)专用路

交通性道路(干道)10105

生活性道路

1055

(含公交专用路)

步行和自行车专用路555

5.4.3路口小半径转弯,保护过街安全。在满足各种车辆转弯需求的前

11

提下,路口采用小半径转弯,右转机动车强制减速后再缓慢转弯,保障

行人过街安全,同时减少过街距离,路缘石半径根据道路功能区别对待,

控制在3-8m为宜。

表5.4.2路口路缘石半径(m)

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步行和自行车

道路功能

(干道)(含公交专用路)专用路

交通性道路(干道)853

生活性道路

553

(含公交专用路)

步行和自行车专用路333

注:两条道路均有公交布线的交叉口处路缘石半径取8m。

5.5交通组织

5.5.1积极采用单行交通组织,提高路网运行效率。城市主次干道可采

用干道二分路形式组织单行交通,支路可以灵活组织双向或单行组织。

单行交通组织不仅可缩小道路路幅宽度,还能均衡路网交通流,简化路

口冲突,易于实施绿波信号控制,能大幅提高整个路网的通行能力和效

率。

5.5.2信号灯短周期控制,提高过街效率。路口尽量按2相位控制,减

少信号周期,提高路网通行能力和效率,减少行人和自行车过街等候时

间。被限制的交通流可通过小街区进行绕行,由于街区尺度小,绕行距

离在可接受范围。

12

6步行与自行车交通

6.1系统组成

6.1.1步行和自行车网络由城市道路两侧步行道、自行车道、步行专用

路、自行车专用路以及过街设施构成。

6.1.2步行交通设施包括步行道、步行专用路、步行过街设施和交叉口

转角空间。自行车交通设施包括自行车道、车道隔离设施、自行车过街

带和自行车停车设施。

6.2步行和自行车通行网络

6.2.1市区应提供完善和高品质的步行和自行车通行网络,鼓励绿色出

行。

6.2.2提高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的网络密度。步行和自行车分区包括I、

II、III三类分区,不同分区步行和自行车道路的密度和平均间距应满足

表6.2.2.1、表6.2.2.2的指标要求。

表6.2.2.1步行道路指标

步行分区步行道路密度(km/km²)步行道路平均间距(m)

14~20km/km²;其中步行专用路密度100~150m;其中步行专用路间

I类区

不低于4距不大于500

II类区10~14150~200

III类区6~10200~350

表6.2.2.2自行车道路指标

自行车分区自行车道路密度(km/km²)自行车道路平均间距(m)

一般为12~18;其中自行车专一般为110~170;其中自行车专用

I类区

用路密度不低于2路间距不大于1000

II类区8~12170~250

III类区5~8250~400

13

6.2.3为提供行人舒适的步行环境,在有条件的道路上尽可能设立人行、

非机动车与机动车的绿化分隔带,在人行道上种植树木,形成林荫道;

鼓励沿同一道路的建筑红线统一退让道路红线,退让空间与人行道应统

一标高,以便乔木种植形成林荫带,打造绿色步行空间;人行道应按照

规范要求布置无障碍设施。

6.2.4可在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需求较大的区域开辟平行于城市道

路的步行专用路和自行车专用路。

6.2.5尽可能开辟穿越单位大院、公园、大型居住区等区域的步行和自

行车通道,通道应与城市道路连通,与广场、绿地、步行街、公共建筑

等主要公共活动场所相连。

6.2.6应结合省内城市山地多、河流分布广泛的特点,充分利用山地、

河流地形,布设独立于城市道路网络的便捷的步道网络,如山城步道、

滨河步道、步行隧道或立体步行系统等,并加强标识引导。

6.2.7结合城市绿道建设的步行和自行车专用路应尽可能延伸到城市

中心,并与城市道路衔接。应加强绿道与周边商业、居住、交通枢纽等

地区的步行和自行车系统之间的联系。

6.2.8规划建设有轨道交通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需要重点考虑轨道站

周边500~800米范围的步行网络。

6.2.9改善步行与公交站的衔接,提供人行道、步行道或者其它路径通

向公交站点,在公交站点附近以及通向公交站点的路径上提供具有遮阳

功能的场所,鼓励人们步行后换乘公交出行;完善步行与公共自行车的

衔接,结合骨干步行通道的主要节点和公共空间,设置公共自行车点进

行接驳。

6.2.10路侧自行车停车场应按照小规模、高密度的原则进行布设,服

务半径不宜大于50m。轨道车站、交通枢纽、名胜古迹和公园、广场等

周边应设置路外自行车停车场,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m。

6.2.11步行设施规划一般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

落实。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落实步行设施的规模大小与空间界定,

拟定步行专用路、沿河步道、绿带步道、各地块之间的步行通道、通往

轨道和公交站点的步行通道、立体步行连廊、立体过街设施、广场节点

等;在修建性详细规划,进一步明确以上步行设施的具体位置和形式。

14

6.3过街设施

6.3.1提升行人和自行车过街便捷性,除城市快速路、交通性主干路以

外的城市道路应优先采用平面过街方式。

6.3.2规划建设有轨道交通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应在轨道设计阶段考

虑利用轨道站作为道路的立体过街设施。

6.3.3在商业区、交通枢纽等人车密集地点,宜结合建筑物内部人行通

道设置连续的立体过街设施,形成地下或空中人行连廊;过街天桥采取

遮雨防晒设计,增加天桥顶棚、强化绿化等措施,在人流密集处,宜增

设自动扶梯,提高步行环境。

6.3.4当立体过街等设施占用人行道通行空间时,应拓宽红线,对人行

道局部展宽。

15

7公共交通

7.1一般规定

7.1.1各城市应坚持和贯彻落实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对公共交通

给与多方面的支持。

7.1.2各城市应独立编制公共交通专项规划,落实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

确定的设施用地规模,并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逐一落实公共交通设施用

地。

7.1.3各城市应逐步建立分工明确、管理规范、票价合理的安全、便捷、

舒适、经济、环保及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体系。

7.1.3公交路路权优先是城市道路的路权分配向公共交通倾斜,包括空

间优先和时间优先两个方面。根据路权的专用程度可将公交路权分为绝

对专用路权、独立性专用路权、选择性专用路权、相容性专用路权四类。

公交路权优先形式的选择应与城市规模、走廊等级、道路条件相协调,

并考虑与交通组织的关系。

7.2公共交通设施

7.2.1城市公共交通场站设计应满足《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

GB40647-2011和《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计规范》

CJJ/T15-2011的相关要求。

7.2.2各城市应大力保障公交枢纽或场站的用地:

1)公交首末站应靠近公交出行密集去、结合周边建筑设置。需

求较大时,公交首末站可分散多点布置;

2)在居住区、中小学校、幼儿园、医院、商业区等周边,宜预

留路外小型公交枢纽用地;

3)公交设施用地宜大力推广综合上盖开发,在开发时,应在城

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明确标识出此类场站用地,并首先保证交通功能的

用地和空间。

16

7.2.3在沿线公交客流需求大的道路,应设置公交专用道,且应尽量连

续设置并形成网络。

7.2.4公交停靠站应尽量采取港湾式,并结合道路设计做渠化和展宽。

17

8城市停车

8.1一般规定

8.1.1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指导下,各城市宜完善《城

市停车专项规划》。

8.1.2大城市应提倡和推广差别化的停车分区和停车政策。

8.1.3城市停车供给应坚持以“配建停车为主、公共停车为辅、路内停

车为补充的”模式。

8.1.4停车矛盾突出的城市可尝试或推广错时停车措施,形成停车互补,

充分挖掘停车潜能。

8.1.5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停车用地布局宜分散布局,不宜过于集中。

新建建筑宜配建一定比例的公共停车泊位。

8.1.6为节约土地资源,停车用地宜进行综合开发。

8.1.7车库设计应符合《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2015的相关要求。

8.2停车场(库)设置

8.2.1停车场(库)按服务对象可分为公共停车场(库)和配建停车场

(库)。

8.2.2公共停车场(库)可结合公园、边角(临时)地块、住宅区、公

共建筑等进行建设。

8.2.3在不具备建设永久性公共停车场(库)的地块,提倡建设临时性

停车场。

8.2.4配建停车场(库)建设应当与建筑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

同步交付。

8.2.5停车场(库)可采用屋顶停车、地面停车、地下车库、地面立体

停车库及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等多种形式。

8.2.6配建停车场(库)布置应与主体建筑位于城市或镇道路的同侧,

18

并应在建筑工程用地范围之内。

8.2.7城市或镇道路同侧相邻建设的两宗及以上的建设项目,因基地规

划建设用地较小,单独设置配建停车库难以达到技术规范要求的,可采

用地块停车库联通方式,集中统一设置。

8.2.8配建停车场(库)不应占用城市绿地和道路,因城市或镇规划要

求相邻两地块车库需沟通时,可以在城市绿地和道路用地下设置地下车

库联通道,并应处理好与地下市政设施的关系。城市绿地下的公共停车

库可与周边建筑工程的地下配建停车库整体建设,车库坡道数量需按各

自技术要求设置。

8.2.9配建停车场(库)出入口应与建筑基地出入口、主体建筑主要人

流出入口,以及基地内道路之间有合理通畅的交通关系。

8.2.10停车场(库)的平面设计应标明场(库)内通道、车辆及人流

路线走向、出入口交通组织、停车车位、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安全设

施等。

8.2.11综合性建筑工程配置停车位总数应按各类性质及其规模,分别

计算后累计;统一规划建设的建筑群体工程,在满足配建停车场(库)

总指标前提下,可统一安排,合理布置。对分期建设的建筑群体工程可

按各自配建的占比先建该部分停车场(库),并应预留分期建设条件,

或先整体建设地下停车库。

8.2.12对商业文化街和商业步行街等商业单体建筑规模较小但建筑密

集的地区,停车场(库)可采用集中配建与分散配建的方式。

8.2.13对沿街商铺,应在建筑工程用地红线内设置配建停车泊位,泊

位宜设在商铺附近。

8.2.14对于开放使用并设置收费设施的停车场(库),其出入口处收

费排队等候空间应不少于两个停候泊位。

8.2.15住宅及公共办公楼建筑工程配建停车泊位数的10%应设置为公

共泊位。公共泊位可设置于地面或地下,但须单独划定区域并予以区分。

19

本规程用词说明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

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

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20

引用标准名录

1《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

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JJ37

3《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计规范》CJJ/T15

21

福建省工程建设标准

福建省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程

SpecificationforTransportPlanning

ofUrbanRoadInFujian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13-**-20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201*

条文说明

22

制定说明

《福建省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程》DBJ13-***-2016经福建省住

房和城乡建设厅2016年**月**日以第***号公告批准、发布,住房和城

乡建设部2016年**月**日以第***号备案。

《福建省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程》是由编制组进行广泛深入的

调查研究,结合福建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及未来发展趋势,同时参

考国内外先进技术法规、技术标准,通过反复讨论、协调、修改和专家

审查后编制而成。

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规程

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福建省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程》

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规程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

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

备与规程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规程规定的

参考。

23

目次

条文说明................................................................................................22

1总则..............................................................................................25

4规划编制体系与组织......................................................................26

4.1一般规定...................................................................................26

4.2综合交通调查...........................................................................26

4.3综合交通规划体系...................................................................32

4.4交通专项规划...........................................................................34

5城市道路网规划设计......................................................................35

5.1路网等级结构控制...................................................................35

5.2路网密度...................................................................................35

5.3道路横断面...............................................................................35

5.4交叉口设计...............................................................................37

5.5交通组织...................................................................................37

6步行与自行车交通..........................................................................38

6.2步行和自行车通行网络...........................................................38

7公共交通..........................................................................................39

7.1一般规定...................................................................................39

7.2公共交通设施...........................................................................39

8城市停车..........................................................................................39

8.2配建停车场(库)设置...........................................................39

24

1总则

1.0.1福建省道路交通规划和设计总体水平与国内先进城市相差较大,

个别城市在建设过程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为便于指导后期各城市道路

交通规划和设计,制定本规程。

25

4规划编制体系与组织

4.1一般规定

4.1.4为便于规划编制工作开展、协调和技术论证,可成立由城市人民

政府牵头的领导和协调小组,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多方面支持与配合。

4.1.5规划编制过程中宜聘请具有丰富经验和学识的资深专家,组成专

家组,负责技术咨询和评审。专家组成员专业构成宜包括城市规划、城

市交通和工程设计等相关专业。

4.1.7对于修改的内容,涉及重大交通设施布局和重大调整的,应在修

编成果中进行充分论证,并听取多方面意见。

修编的成果,重点侧重于与前一版规划相比内容有变化的,其他部

分可适当弱化。如背景的变化、修编的必要性、现状情况的变化、各专

项方案的变化等,重点论证方案变化后对原有方案、现阶段城市功能和

布局、交通系统的影响。

4.2综合交通调查

4.2.1综合交通调查宜完成以下内容:

1、现状调研

(1)资料收集要求

基础资料应包括统计数据、政府文件、调查成果、相关规划文

本与图纸等。

反映现状的数据资料宜采用规划报批的前一年资料,特别是主

要数据应更新到前一年。

反映发展历程的数据资料不宜少于5年。

相关规划资料应收集最新批复的规划成果和在编的各项规划

中间成果。

26

5年之内的居民出行调查等起讫点交通调查资料可以应用于现

状与发展趋势分析。5年以上的调查资料可作为参考,需要经

过补充调查修正后方可应用。

(2)资料收集内容

包括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土地利用、城市交通需求(含各种交通

方式)、交通供应、交通运行、交通政策与法规、相关规划资料等。

自然状况资料:城市的区位、地形、地质、自然资源、旅游资源、

人文资源等。

社会经济资料:包括人口与就业(总量、分布、构成、增长状况等);

国民经济(GDP、人均GDP、居民人均收入、各行业产值、投资状况等);

产业状况(三大产业发展与构成,支柱产业,产业布局等);

土地利用资料:包括城市现状年及规划年各类性质用地的发展演变,

规模容量,布局调整等,城市重点发展方向,发展阶段性目标与态势以

及城市周边区域现状和规划的土地利用开发状况等。

城市交通需求资料:各类交通工具的发展、现状拥有量与构成,交

通出行特征、各类运输形式历年客货运量(运输量、各运输方式的比重)。

城市交通运行资料:道路交通量状况、停车管理、交通管理设施,

交通信息化建设、货运交通管理,公共交通票制票价、运行管理模式等。

交通政策与法规:交通建设投资规模、各类设施投资比例、现行地

方性交通法规与标准,相关交通发展策略研究等。

相关规划资料: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关的战略规划和

概念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

规划及区域交通、旅游、商业网点等相关专项规划,城市用地现状及规

划图、综合交通现状及规划图。

其他资料:历史文化保护资料、环境保护与检测资料、重点地区地

质评价报告等。

2、居民出行调查

(1)交通小区划分

进行交通规划需要全面了解交通源以及交通源之间的交通流,将交

通源按照一定规则合并成的小区称为交通小区。交通小区的合理划分直

接影响到交通调查、分析、预测的工作量及精度。交通小区划分要在保

27

证精度的原则下全面反映交通的源与流,把握以下原则:

(1)大小适中,视交通的复杂程度和研究目的而定;

(2)尽量与行政区划相适应,不打破行政区划;

(3)充分利用自然与人文疆界如河流、铁道、城墙等,以之作为

区界;

(4)小区内的用地性质、交通特点应尽量一致。

一般地,中心区交通小区面积不超过1km2,中心区外围1-3km2,

城市边缘区3-5km2。交通小区划分应保持延续性,便于不同时期交通

数据的比较。

(2)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应包括住户特征、个人特征、车辆特征和出行特征四大类:

住户特征应包括住户住址、总人口、住房建筑面积、住房性质、

住户拥有交通工具等信息;

个人特征应包括性别、年龄、户籍、与户主关系、职业、文化

程度、有无驾照等信息;

车辆特征应包括车辆类型、车辆性质、车龄、车辆行驶总里程、

工作日一天平均行驶里程等信息;

出行特征包括出行地点、出发时间、各出行段交通方式、主要

交通方式、到达地点、到达时间、同行人数、出行支付、停

车费等信息。

对于出行距离的定义,决定调查的精度,在调查前应进行充分的调

研后进行确定,不同规模、不同特点的城市,150~500米范围都可算

一次有效出行。山区小城市出行距离宜取小值,大城市宜取大值。

(3)调查方法:

居民出行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方法,通过调查员入户访问、信函、电

话等一种或多种方式结合的手段,以户为单位进行。可借助于手持终端

等电子媒介,以提高调查的精度。

(4)调查实施

为了高质高效完成居民出行调查,一般需要成立专门的调查机构

(办公室)统一策划与支持,并进行充分的基础资料准备与分析,编制

详细的调查方案和调查表格,编写宣传材料广泛宣传调查重要性与参与

28

意义,在阅读培训讲义和授课后全面实施调查工作(对大型调查还需要

采取相应的试调查)。

根据国内多数城市调查经验总结,采用政府层面协调、各居委会派

调查员配合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的方法可靠性好、调查容易执行。

(5)调查抽样方法与抽样率

抽样方法包括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等几

种。

调查抽样率的确定首先应确保所需调查信息能够反映城市实际交

通出行特征,国内大中城市已经开展的调查抽样率通常在1%-5%左右。

当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应用于研究区域交通模型开发和修正,以及城

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时,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最小抽样率不低于1%,

50-100万人口城市不低于2%,20-50万人口城市不低于3%,20万人

口以下城市不低于5%。一些城市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结合历史上已经开展

的调查进行补充调查,以减少工作量。

3、流动人口OD调查

调查前收集基础资料包括流动人口在不同类型建筑(如宾馆、酒店

中、建筑工地、出租屋或借住居住家庭等)的分布比例;宾馆、酒店或

其他流动人口集中地(如建筑工地、出租屋)的基础信息,如酒店地址、

酒店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和客房数、建筑工地容纳能力等。

问卷调查内容应包括流动人口性别、职业、年龄、省份来源、经济

状况、文化程度、到达城市交通方式、在城市驻留时间等流动人口基本

信息;以及出发地、出行时间、交通方式、出行目的、到达地等流动人

口被问询当天的全部出行信息。

4、出入境OD调查

出入境OD调查(也称境界线调查)通过在调查区外围境界线调查

出入境车辆的出行起讫点和运行情况,了解过境车辆、出入境车辆的交

通组成。出入境交通调查内容应包括出入境交通量调查和出入境交通出

行调查。

出入境交通量调查是指调查出入境机动车基本特征,主要包括车型、

时辰、和车辆数等。车型可划分为小客车、大客车、小货车、大货车、

集装箱卡车、摩托车、其他车等,可根据交通需求预测模型要求调整车

29

型。

出入境交通出行调查是指在出入境交通量调查基础上,进一步调查

出入境机动车出行特征,主要包括出发地、目的地、出行目的、额定座

位数(客车)、载客人数(客车)、额定载货吨数(货车)、载货种类(货

车)、外地车停留天数、行驶主要道路(公路)等。

5、核查线交通调查

核查线交通调查的目的是为交通模型校核提供必要的参数,核查线

的选择应该使其调查数据具备足够的精度和代表性。

核查线交通调查选择城市区域内天然屏障(如河流、铁路、城墙、

快速路等),对跨越核查线的道路断面上不同交通方式的流量进行实际

调查。

根据检验的要求,核查线交通调查可以包括不同的交通方式,如:

客车、货车、公交车、自行车等等,调查时间为全天或白天12小时,

调查执行较困难的城市至少应保证早晚高峰时段调查数据的完整性。

6、公交调查

城市公共汽(电)车交通调查可包括公交客流调查、公交车辆运行

调查和公交乘客出行调查等。

公交客流调查是指调查公交核查线、客运走廊、线路、枢纽的

客流量。其中,公交核查线客流调查是指调查穿越河流、铁

路、高速公路(快速路)等城市天然分割线的公交客流量,

公交客运走廊客流调查是指调查城市公交走廊主要断面的客

流量,公交线路客流调查是指调查公交线路的上(下)客量、

断面客流量和站间客流OD等,公交枢纽客流调查是指调查公

交枢纽的上(下)客量和换乘量等;

公交车辆运行调查是指调查公交线路运营车辆的运行状况,包

括发车班次、车辆类型、额定载客人数、行程车速、停站时

间、延误情况等;

公交乘客出行调查是指调查公交乘客的基本特征和出行特征。

基本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收入等。出行特征包括出

发地(到达地)、出发时刻(到达时刻)、出行目的、上(下)

客站、换乘站、出行时间(等车、步行、换乘、车内等时间)、

30

换乘次数、接驳方式等。

城市轨道交通调查可包括轨道交通客流调查和轨道交通车站乘客

出行调查。

轨道交通客流调查是指调查轨道交通的客流规模,包括进(出)

站量、上(下)客量、换乘量、断面客流量、站间客流OD、

换乘次数、平均乘距等;

轨道交通车站乘客出行调查是指调查轨道交通乘客的基本特

征和出行特征。基本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收入等。

出行特征包括出发地(到达地)、出发时刻(到达时刻)、出

行目的、进(出)车站、换乘站、出行时间(等车、步行、

换乘、车内等时间)、换乘次数、接驳方式等。

7、停车调查

停车调查目的是获取停车设施发展状况,停车设施使用特征与存在

问题,以便为停车设施发展与公共停车设施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停车场调查内容应包括:现有停车场的分布和位置,现有停车场的

规模(每个停车场的车位数和占地面积),长期停车和临时停车的构成

比例,停车场的收费情况,停车场供需情况,停车管理方式等。

停车特征调查内容应包括:停车场服务对象及范围,寻找停车场的

难易程度,使用本停车场的频率(每周或每月),车辆使用者出行目的,

出行过程中的各个起讫点,停车地点到目的地的步行距离,停车场在停

车调查开始/结束时的停车数量,车辆到达/离开停车场的时间,付费方

式(单次计费、月费、自有车位),实际停车费用等。

8、道路交通运行调查

道路交通运行调查包括路段和交叉口的交通量调查。路段交通流量

为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条道路双向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流量。交叉口流

量调查为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个交叉口各进口道各转向的机动车和非

机动车流量。

调查的路段和交叉口根据需要确定,一般应覆盖现状城市建成区范

围内的主要干路及其相交的主要交叉口。

道路交通运行调查采用连续式观测方法,调查时间可根据需要确定,

应不少于4小时且必须包括一个出行高峰时间段。有条件的城市可以利

31

用交通监控系统自动采集数据。

9、货物源流调查

包括各类(特别是大中型)厂矿企业货运量调查、各类商业企业货运量

调查、专业运输企业货运量调查等。

4.3综合交通规划体系

4.3.1明确城市交通分区和功能分区、交通走廊和城市空间结构、

客运枢纽和城市中心体系的关系,提出城市客、货运交通的构成要素、

功能定位、组织模式和总体布局框架。

根据交通特征、用地功能、发展要求、资源保护对象特点,将上述

因素近似或相同的交通小区整合成为交通分区,可分为公共交通优先发

展区、公共交通与小汽车平衡发展区、小汽车宽松发展区、机动交通限

制发展区。具体划分类型可根据城市中心区、中心区的外围区、城市边

缘区以及近郊、远郊城镇等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福建省城市形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