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划定技术规程》-报批稿_第1页
《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划定技术规程》-报批稿_第2页
《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划定技术规程》-报批稿_第3页
《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划定技术规程》-报批稿_第4页
《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划定技术规程》-报批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07.040

CCSA77

32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TXXXX—2022

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划定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delimitationofmanagementscopeofrivers,lakesand

waterconservancyprojects

(报批稿)

2022-XX-XX发布2022-XX-XX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2/TXXXX—2022

II

DB32/TXXXX—2022

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划定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以下简称“管理范围”)的划界、测绘、桩牌、数据处理、

质量检测与评定、验收等。

本文件适用于县(市、区)乡(镇)级以上河道、水库、省湖泊保护名录的湖泊,灌区工程的干支

渠,水闸、泵站、水电站、海堤等水利工程管理范围的划定,包括新、改、扩建工程。其它河湖和水利

工程管理范围的划定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50026工程测量标准

GB50201防洪标准

GB/T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12898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1392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1831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18316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GB/T20257.1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图式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GB/T20257.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图式第2部分: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

CH/T1004测绘技术设计规定

CH/T2009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

CH/Z9011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地图数据规范

CJJ/T8城市测量规范

SL44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

SL197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

TD/T1001地籍调查规程

DB32/T4294水利对象代码编制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managementscopeofrivers,lakesandwaterconservancyprojects

维护河湖功能有效发挥、保护水利工程安全运行依法依规确定的管理区域。

注:本文件湖泊管理范围指《江苏省湖泊保护条例》中规定的湖泊保护范围。

3.2

1

DB32/TXXXX—2022

权属范围scopeownership

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经国土主管部门核准颁发的《土地使用证》或《中

华人民共和国不动产权证》的土地范围。

3.3

管理范围线managementscopeline

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的外缘控制线。

3.4

河口线estuarineline

无堤防河道迎水侧河坡(挡土墙)与地面的交线。

3.5

基准线datumline

确定管理范围的参照线。

3.6

桩牌stakecard

包括界桩、界牌和告示牌。界桩、界牌是指埋设在管理范围线上起标识作用的桩或牌;告示牌是指

对管理范围线解释、宣传、告知的牌。

3.7

界桩、界牌(简写“界桩(牌)”)身份证boundarystake,boundaryplateidcard

界桩(牌)的身份信息,包括照片、编号、坐标、点位图等。

3.8

电子桩electronicpost

标识管理范围线位置、走向等相关信息参数的非实体化数字界桩。

3.9

移位点之记recordofshiftpoint

记载不能原位埋设界桩(牌)的移位点名、坐标、所在地、点位略图等信息。

3.10

检测单元detectionunit

划界质量控制的基本单位,依据划界对象特点(河湖和水利工程及其接边、曲线、共桩等特征段)

划分为若干个单元。

3.11

主控项maincontrolitems

对检测单元质量起决定作用或重大影响的检测项。

4一般规定

4.1划定阶段

管理范围划定一般包括资料收集、实施方案制定、技术设计书编制、实施作业、质量检测、成果验

收、资料归档与移交等阶段。根据项目复杂程度,实施方案制定、技术设计书编制两个阶段可合并。

4.2资料收集

2

DB32/TXXXX—2022

收集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府文件,河湖和水利工程地形图、正射影像资料和测量控制成果,特征水

位,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状况,相关水利、水运等行业规划等资料。

4.3实施方案制定

结合项目特点和成果要求制定,提出管理范围划定的目标任务、划定标准、操作程序、实施时间、

形成成果、责任分工、经费来源及保障措施等。

4.4技术设计书编制

在现场踏勘的基础上,结合河湖和水利工程特点和现状地物地貌,提出项目实施的具体设计方案,

重点是底图制作、分段分工程划界设计、测量放样方法、界桩制作安装设计、成果整理、资源配置、进

度计划等。

4.5实施作业

根据审批后的技术设计书开展现场实施作业,主要步骤为:

a)预布桩点。在地形图或高精度正射影像图的底图上,预划管理范围线,预布界桩点;

b)测量放样。对管理范围线和界桩点进行现场测量放样,复核成果、采集信息;

c)设置桩牌。根据需要开展桩牌制作与安装;

d)整理成果。整理管理范围划定成果,包括报告书、管理范围界线及界址点设置平面图、控制

点成果表、移位界桩点之记、界桩(牌)、告示牌成果表、界桩(牌)身份证。

4.6质量检测

通过划分检测单元、概查详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项目实施质量进行检测,形成质量检测报告。

4.7成果验收

组织项目验收,形成项目验收鉴定书。矢量图纳入水利、自然资源和规划等信息系统。

4.8资料归档与移交

项目成果归档并移交给管理部门。

5划界

5.1河道

5.1.1管理范围

5.1.1.1有堤防的河道管理范围是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区,以及

两岸堤防及护堤地。

5.1.1.2无堤防河道包括山丘区河道和平原区无堤防河道。山丘区河道的管理范围是该河道设计洪水

位(或历史最高洪水位)与两岸交线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包括可耕地)等;平原区无堤防河道的

管理范围是河口内的水域、沙洲、滩地及河口两侧防护范围。

5.1.1.3沿海挡潮涵闸下游河道的管理范围可以延伸到入海水域。

5.1.2有堤防河道管理范围划定

有堤防河道管理范围的划定方法:

3

DB32/TXXXX—2022

a)现状背水侧堤脚线清晰,以实测的背水侧堤脚线为基准线划定管理范围;

b)现状背水侧堤脚线不清晰,背水侧堤肩线清晰的河道,可以实测的背水侧堤肩线推算确定的

堤脚线为基准线;现状堤身断面不明确,需通过补测的现状断面确定背水侧堤脚线,断面间

距宜按≤1000m布置;

c)现状堤防位置不易确定的,已有批复的堤防断面可按其划定管理范围,无批复堤防断面的可

通过上下游堤防推定管理范围线。

5.1.3无堤防河道管理范围划定

无堤防河道管理范围的划定方法:

a)山丘区河道按设计洪水位(或历史最高洪水位)为基准线确定管理范围;

b)平原区无堤防河道以河口为基准线向外一定距离确定管理范围,需实测河口线。

5.1.4其他情况

其他情况管理范围划定方法:

a)堤防背水侧邦宽的,以背水侧堤脚线和堤防设计断面背水侧护堤地外缘线范围较大的划定管

理范围。邦宽较大的,可以堤防设计断面背水侧护堤地外缘线划定管理范围;

b)河口线弯曲的河道,参照现状河势走向或堤线走向趋势、地形情况和现状情况,通过上下游

平顺衔接划定管理范围;

c)堤防有缺口、不连续的,可通过上下游有堤防段平顺连接;

d)堤防培厚加宽后,背水侧有明显堤脚的,以堤脚线为基准线;无明显堤脚的,按不低于堤防

设计断面确定的堤脚线为基准线;堤后有顺堤河的以外河口为基准线;

e)堤防采用防洪墙形式可根据堤防级别按设计洪水位加超高0.5m自墙后虚拟堤防设计断面确定。

5.2湖泊

5.2.1管理范围为湖泊设计洪水位以下的水体、湖盆、湖洲、湖滩、湖心岛屿、湖水出入口等区域,

湖堤及其护堤地,湖水出入的涵闸、泵站等工程设施及其管理范围。

5.2.2管理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

a)无堤防的湖泊管理范围按设计洪水位划定;

b)有堤防的湖泊管理范围按5.1执行。

5.3水库

5.3.1库区按《江苏省水库管理条例》和各设区市相关法规中的管理范围执行。

5.3.2大坝的管理范围以其两端及背水侧坝脚线为基准线划定管理范围。

5.3.3溢洪河道管理范围按河道管理范围划定,其他工程设施的管理范围按水利工程的管理要求划定。

5.4其他水利工程

5.4.1水闸、泵站、水电站(简称“闸站”)工程

5.4.1.1大中型闸站工程单独划定管理范围,小型闸站工程管理范围可纳入河湖和堤防统一划定。

5.4.1.2河湖堤防上穿堤建筑物工程的管理范围,应与河湖管理范围统筹确定。

5.4.1.3闸站工程管理范围包括:

a)闸室或站身段及上、下游连接段和两岸连接建筑物等主体工程覆盖范围;

b)闸站中心线、主体工程左右侧占压地边缘线以外的一定范围;

4

DB32/TXXXX—2022

c)水文设施等附属工程。

5.4.2海堤、洲堤工程

堤防工程以迎、背水侧堤脚线为基准线划定;管理范围为堤身(含内外戗台),防渗导渗工程,堤

内外护堤地,穿堤、跨堤交叉建筑物,护岸及控导工程,水文设施等附属工程,及堤防工程管理单位生

产生活管理区等占地范围。

5.4.3灌区工程干支渠

按5.1确定其管理范围。

5.5其他水利附属设施

与河湖和水利工程相连的管理单位办公、生产、生活等设施占地可纳入管理范围划定。其管理范围

可按实有占压地范围和不动产权证(土地使用权证)范围统筹确定。各水利工程划界表样式按照附录A

执行。

6测绘

6.1空间基准

6.1.1坐标系统应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按3°分带,中央经线可根据测区地理位

置选用117°、120°和123°)。

6.1.2高程基准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

6.2基本控制测量

6.2.1基本控制点平面精度、高程精度均应<±0.05m。

6.2.2测区引用的起始平面控制点须为E级以上GNSS点或一级以上导线点,起始高程控制点须为四等

以上水准点。

6.2.3基本平面控制点可采用静态GNSS或动态GNSS(RTK)测量,基本高程控制点可采用几何水准

或动态GNSS(RTK)测量。

6.2.4采用RTK测量时,求解转换参数应均匀选取能覆盖整个工程区的高等级平面控制点不少于3个,

平面坐标转换残差应<±0.02m。

6.3地形图测绘

6.3.1比例尺

地形图比例尺应符合下列要求:

a)河道、湖泊≥1∶5000;

b)水库库区≥1∶2000,大坝≥1∶1000;

c)闸站、堤防≥1∶1000。

6.3.2基准线

实测、修测基准线应符合下列要求:

a)地形图与实地已明显变化的,应实测基准线;

b)地形图比例尺<1∶2000的,应实测基准线;

5

DB32/TXXXX—2022

c)地形图比例尺≥1∶2000的,宜修测基准线;

d)平直段应在拐点增设测点,非平直段测点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密,间距应≤25m。

6.3.3中误差

地形图上地物平面位置中误差和高程注记点中误差应满足GB50026要求;基准线特征点采集精度应

按照附录B执行。

6.3.4地形图测绘

6.3.4.1测绘方法宜采用全野外数字测图、数字摄影测图、机载激光雷达扫描测图及地形修测等方法。

6.3.4.2地形图应标示建筑物、独立地物、水系及水工设施、管线、交通设施、境界、植被等各类地

物、地貌要素以及各类控制点、地理名称等。地物、地貌的各项要素标示方法和取舍原则应符合GB/T

20257.1和GB/T20257.2规定。

6.4界桩(牌)测量放样

6.4.1界桩(牌)点(含移位界桩点)一般情况下可采用网络RTK或单基站RTK进行界桩点放样,也

可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进行界桩(牌)点放样。

6.4.2当采用全站仪在基本控制点上不能直接放样界桩点时,可采用在图根导线点或增设的支线点上

进行界桩点放样。增设支线点应不超过2站;使用全站仪放样时边长不宜超过300m。

6.4.3界桩(牌)埋设完成后应进行精确定位测量,点位平面位置中误差应<±10cm,高程误差应<

±10cm。

6.5管理范围线图绘制

6.5.1根据界桩数据成果绘制管理范围线。

6.5.2管理范围线宜用红色实线绘制(红色RGB255,0,0),线宽为0.6mm。

6.5.3界桩点用红色圆圈表示,直径1.5mm,桩点符号内线条作掏空处理,编号在桩位旁标注,不要

压盖河床,等线体字高2.0mm,颜色为红色。

6.5.4管理范围线应标注特征拐点的坐标,采用引线标注,HZ字体字高2.0mm,颜色为红色;无拐点

的顺直河段按1000m间距标注。

6.5.5根据图面负载适当、注记清晰匀称的原则,标注相邻界桩点间距,字头朝向河道内侧且垂直管

理范围线,HZ字体字高1.5mm。

6.5.6分幅采用50cm×50cm正方形分幅,图幅号应采用自南向北、自西向东流水编号,图廊整饰宜参

照GB/T20257.1、GB/T20257.2规定的要求,按照附录C执行。

7桩牌

7.1界桩(牌)

7.1.1界桩(牌)的设置

7.1.1.1设置原则

界桩(牌)设置原则:

a)界桩点位能控制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边界的走向;

6

DB32/TXXXX—2022

b)界桩点宜设置在不影响耕作和通行的位置。界线拐点处应设置界桩,弯曲段应加密布设,其

桩间距应能准确反映管理范围线变化情况;

c)界桩在现场无法埋设时,可设置界牌;界桩(牌)均无法设置时,应进行横向移位并设置移

位桩;

d)省骨干河道名录以外的河道可设置电子桩。

7.1.1.2间距

界桩(牌)间距要求:

a)一般100m~200m,城市(镇)段宜≤100m,非城市(镇)段最大间距宜<250m,弯曲段应加

密;

b)生产、生活活动较少的荒山、森林处,可根据实际情况加大间距,应≤1000m;

c)码头、桥梁等重要涉水项目处,河道(湖泊)转交(角度<120゜)处,人口密集或人流聚集

地点河湖库岸段应增设。

7.1.1.3编号与埋设

7.1.1.3.1编号组成由河道(湖泊、水库、闸站工程)名称、县(市、区)名称各字拼音第一个字母

缩写和界桩号组成,各设区市和厅属管理处直管工程视同县编号。行政区简码按照附录D执行。

7.1.1.3.2序号用阿拉伯数字0001、0002、0003流水编号,每条河、湖、库及闸站统一进行编排。其

中河道区分左右岸,面向下游岸别编码“L”代表左岸,“R”代表右岸,“M”代表洲堤,“S”代表缺

省值(不区分左右岸)。主海堤临海侧编码“L”,背海侧编码“R”。

7.1.1.3.3编码与埋设方向:

a)河道界桩编号起始点选择在河道源头或县(区)级边界处,按照河道行洪、排涝方向自上而

下,面向下游分左、右编号和埋设,不应跳号;

b)湖泊、水库界桩编号起始点选择主坝(堤)一侧、县级边界处、重要的入湖及出湖河道、重

要的水工建筑物等处,按顺时针方向依次编号并进行埋设,首先对主坝(堤)管理范围界桩

进行编号和埋设;

c)闸站工程界桩选择上游(主要运行工况水流方向)左岸管理范围起始点,按顺时针方向依次

编号和埋设;

d)海堤工程界桩编号起点选择县(区)级边界处,按从北往南顺序依次编号。

7.1.1.3.4加密界桩采用在上一个原有界桩号后加“-”再加数字序号的方法,保证同一河湖和水利工

程界桩编号不重复,例如“CMH-SQSH-L0008-1”、“CMH-SQSH-L0008-2”等。

7.1.1.3.5界桩界牌可采用简码,如“CMH-SQSH-L0008”可简化为“CMH-L8”,加密界桩

“CMH-SQSH-L0008-1”简化为“CMH-L8-1”。

7.1.1.3.6其他要求:

a)河道、湖泊、水库、闸站等名称,应严格按照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中的名称,如无法一致应

说明;

b)涉及移位的界桩界牌编码标注增加“Y”,如“CMH-L9Y”;

c)在相邻河道、湖泊、水库和水利工程处埋设界桩时,根据其管理级别埋设界桩,若平级,则

以布桩的顺序确定。

7.1.2界桩(牌)及告示牌制作安装

7.1.2.1制作安装应美观、清晰,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

7.1.2.2界桩:

7

DB32/TXXXX—2022

a)规格、制作材料、标识按附录E执行,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共桩、移位界桩在界桩顶部分别采用红色、黄色金属漆喷涂;

2)移位桩在向河道左侧面增加移位距离与方向箭头标识;

3)可结合管理需要增加二维码、指向等相关信息。

b)与河道位置关系:界桩埋设时,“严禁移动”面应背向河道(湖泊、水库、水利工程),并

与河道岸线平行。界桩垂直方向上偏斜不应超过5°;水平方向上与河道岸线夹角偏斜≤15°;

c)埋设:地面以下600mm,地上露出400mm。

7.1.2.3界牌:

a)规格、制作材料、标识按附录E执行;

b)埋设方式、位置和方向:埋设方式有嵌入式、壁挂式;应面向河道,且处于醒目位置;垂直

方向上偏斜不应超过5°;水平方向上与河道岸线夹角偏斜不应超过45°;

c)安装:嵌入式、壁挂式安装在地面或墙上;

d)界牌不具备埋设条件的,可按下列要求设置简易界牌:

1)规格:从上至下分别喷印水利标志、××江(河)名、管理范围线、喷涂编码,下排居

中为“××人民政府”。以上标志及文字均居中,数量较多的文字,可适当缩小其大小,

以美观、清晰为宜;

2)制作材料:预制200mm×150mm正方形铁片,背景颜色为银白色;

3)安装要求:壁挂式或贴地式。壁挂式简易界牌应面向河道布置,贴地式简易界牌应顺河

道水流向布置,且处于醒目位置。

7.2共桩埋设位置

7.2.1干、支河交汇处,管理范围线交汇处需设置共桩,并按照干河界桩埋设,不再埋设支河管理范

围界桩。

7.2.2主、次河平行(两河三堤)且管理范围交叉,交叉处设置共桩,并按照主河埋桩。

7.2.3跨河建筑物管理范围单独设置界桩;建筑物、河湖管理范围重合处需设置,并按照建筑物管理

范围界桩埋桩。

7.2.4穿堤建筑物:

a)小型穿堤建筑物管理范围宜纳入河湖管理范围;

b)大中型穿堤建筑物管理范围单独设置界桩,管理范围重合处需设置公共界桩;

c)干支流交汇处控制性建筑物如管理范围已到河口,可参照大中型穿堤建筑物设置界桩。

7.2.5相邻建筑物管理范围,考虑以下几种情形(不限于):

a)相邻建筑物管理范围有重合,管理范围交汇点需设置公共界桩,并按照主要建筑物管理范围

界桩埋桩;

b)不同水管单位应对交汇区域内建筑物实际管理范围明确管理线,并埋设;

c)同一水管单位管理的枢纽建筑物可按各建筑物管理范围外包线确定枢纽建筑物管理范围。

7.3告示牌

告示牌设置:

a)规格:告示牌正面标书政府告示,反面为有关水法律法规宣传标语(蓝底白字)。按照附录F

执行;

b)制作材料:采用φ50毫米不锈钢管或热镀管制作支架,面板采用铝反光面板制作;

c)设置位置:

8

DB32/TXXXX—2022

1)省骨干河道、省湖泊保护名录的湖泊沿线范围间距宜≤1km,其他河湖根据需要设置(原

则上每个河湖不少于1块,可结合河湖长制告示牌集中设置),对重要河湖、人口密集、

人流聚集地和进出路口处可增设;

2)水库一般设置2~4个告示牌,有两个设置在大坝两端;

3)涵闸站工程告示牌不少于两个,主要设置在闸上、下游处。

d)安装要求:告示牌立柱管埋入地下400mm,四周浇筑600mm×600mm的C20砼底座固定。垂直

方向上偏斜不应超过5゜;水平方向上与河道岸线夹角偏斜不应超过15゜。沿江、沿海及风

速较大区域可根据需要加固。

8数据处理

8.1基本要求

8.1.1界桩界牌点、管理范围线、管理范围面(简称点、线、面)等空间实体数据应采用数据库文件

格式。

8.1.2属性数据内容与格式填写按照附录G-I执行。

8.1.3管理范围界桩(牌)身份证、移位点之记中的图片数据应采用彩色图片,分辨率≥200dpi,单

张图片容量≤500kb。

8.1.4文档资料采用不可编辑电子文档,主要包括实施方案、技术设计书、检查报告、质检报告、工

作报告、施工报告、验收意见等。

8.1.5质检、审计、验收等档案资料数据采用不可编辑电子格式,单个文件容量≤10M。

8.2信息采集

8.2.1采集对象

管理范围线界桩(牌)、告示牌埋设完成后,对界桩(牌)、告示牌中心点采集坐标信息,形成相

应位置信息数据。

8.2.2采集内容

每座实体界桩(牌)埋设完成后,应采集相应的身份信息,对因实地不具备埋设条件而埋设的移位

界桩(牌)应采集相应的移位点之记信息。采集内容包括名称、日期、具体地点、坐标、点位略图、近

景照片、远景照片等。界桩(牌)身份证和移位桩点之记样式按照附录J、附录K执行。

8.2.3属性信息采集

8.2.3.1属性信息的填写对于每个划界对象,应采集相关属性信息。内容包括管理范围界桩点、权属

范围界桩点、控制点、告示牌位置点、管理范围界线、权属范围界线、管理范围划定基准线、管理范围

面、权属范围面等。采集内容及填写按照附录G-I执行。

8.2.3.2属性编码:

a)管理范围数据编码:

1)管理范围界桩点状要素编码按照“GLP-水利普查编码-县级行政区划代码-河湖和水利工

程分类-岸别-序号-共桩情况”格式;管理范围告示牌点状要素编码按照“GSP-水利普查

编码-县级行政区划代码-河湖和水利工程分类-岸别-序号”格式.

2)管理范围线状要素编码按照“GLL-水利普查编码-县级行政区划代码-河湖和水利工程分

类-岸别-序号”格式;

9

DB32/TXXXX—2022

3)管理范围面状要素编码按照“GLA-水利普查编码-县级行政区划代码-河湖和水利工程分

类-序号”格式。

b)保护范围数据编码:

1)保护范围线状要素编码按照“BHL-水利普查编码-县级行政区划代码-河湖和水利工程分

类-岸别-序号”格式;

2)保护范围面状要素编码按照“BHA-水利普查编码-县级行政区划代码-河湖和水利工程分

类-序号”格式。

c)权属范围数据编码:

1)权属范围点状要素编码按照“QSP-水利普查编码-县级行政区划代码-河湖和水利工程分

类-宗地编号-界桩序号-共桩标识码”格式;

2)权属范围线状要素编码按照“QSL-水利普查编码-县级行政区划代码-河湖和水利工程分

类-宗地编号”格式;

3)权属范围面状要素编码按照“QSA-水利普查编码-县级行政区划代码-河湖和水利工程分

类-宗地编号”格式。

d)测量控制点编码按照“KZD-县级行政区划代码-序号”格式。

8.3接边处理

8.3.1支河划界成果信息化时应采集共桩数据并进行编号。

8.3.2次河划界成果信息化时应采集共桩数据并进行编号。

8.3.3建筑物划界成果信息化时需采集共桩数据并进行编号,建筑物两侧河道宜通过外包建筑物或者

按河道管理范围进行连通,保持河道的连通和完整。

8.3.4穿堤建筑物:

a)大中型穿堤建筑物划界成果信息化时需采集共桩数据并进行编号;

b)干支流交汇处控制性建筑物划界成果信息化时需采集共桩数据并进行编号。

8.3.5相邻建筑物:

a)次要建筑物划界成果信息化时需采集数据并进行编号;

b)不同水管单位建筑物划界成果信息化时需采集数据并进行编号;

c)同一水管单位管理的枢纽建筑物可不对虚拟界桩进行数据采集。

8.3.6行政区接边时同一划界对象在行政区两侧应保持连通,做到不重不漏。其基本属性(如名称、

水普编码、左右岸等)保持一致。

8.4数据库结构

8.4.1数据库结构定义按照江苏省水利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分层分类标准,共分为水利公共类和水利

工程类2大类,11个小类,按照附录L执行;属性值填写参照附录L执行。

8.4.2数据入库内容:

a)5个点要素(管理范围界桩(牌)点、管理范围界桩(牌)移位点、权属范围界桩点、测量控

制点、告示牌位置点);

b)4个线要素(管理范围界线、保护范围线、权属范围界线、管理范围划界基准线);

c)3个面要素(管理范围面、保护范围面、权属范围面)。

8.4.3对建成数据库需进行数据空间逻辑性检查,数据结构检查,空间拓扑关系检查,接边检查,数

据内容完整性和正确性检查等。

8.5成果汇交

10

DB32/TXXXX—2022

成果汇交内容包括:

a)技术设计书;

b)界桩(牌)告示牌设计图;

c)实施埋设的界桩(牌)、告示牌;

d)管理范围测量控制点成果表;

e)管理范围界桩(牌)测量已知点检核表;

f)七参数换算报告(仅提供给质检单位);

g)管理范围界桩(牌)身份证;

h)管理范围界桩(牌)移位点之记;

i)管理(含保护)范围界线图;

j)施工测绘单位自检资料;

k)管理范围界桩(牌)成果汇总表;

l)点、线、面属性统计表;

m)点、线、面等空间实体数据(12个分层);

n)划界报告(编写提纲依照附录M执行);

o)测绘仪器检定资料;

p)其他相关资料。

9质量检测与评定

9.1基本要求

9.1.1管理范围划定完成后宜进行第三方质量检测,并提供相应的质量检测报告。

9.1.2检测单元选取原则:

a)应分布均匀。优先选择项目中的流域性河道、省管湖泊和大中型闸站库,覆盖前述所有类型;

b)应具有代表性。包括项目中的各类河湖和水利工程及其接边、曲线、共桩等特征段;

c)应有连续性。以2~4个点为一组。

9.1.3检测单元数量不应小于管理范围线长度及界桩(牌)总数的5%。涉及涵闸站工程,应至少检测

一座工程,每座工程应至少检测一组且检测长度不应小于管理线长度及界桩(牌)数量的5%。

9.1.4质量检测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即为不合格:

a)基准线认定错误。作为管理范围线划定基准的河口线、堤肩线、堤脚线、设计(校核)洪水

位、历史最高水位等认定位置出现批量错误;

b)空间参考系或控制成果错误。未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或控制点

成果数据错误;

c)管理范围线划定错误。未按法律法规和前期相关技术文件确定管理范围线,或管理范围界桩

(牌)未埋设在管理范围线上,且无移位点说明;基准线修测点和管理范围线虚拟点未按要

求置;

d)项目的系统性错误。检测单元内容出现批量或全部错误。

9.1.5检测单位根据检测项目特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检测单元,对检测单元成果采取详查和概查的

方法进行质量检验,并对照检测子项要求逐项打分,形成结论反馈,并编写检测报告。

9.2检测内容

9.2.1主控项:

11

DB32/TXXXX—2022

a)基准线测绘:检测子项包括特征点的采集精度、基准线的内业优化;

b)管理范围线:检测子项包括界桩(牌)点位置、界桩(牌)点间距、移位桩设置、界桩(牌)

点测量精度、共桩设置、管理范围线连接;

c)界桩(牌):检测子项包括界桩(牌)制作、界桩(牌)安装、界桩(牌)编码内容;

d)信息化数据内容:检测子项包括矢量图绘制、属性数据的采集和填写;

e)技术报告编制:检测子项有技术报告、划定设计图、界桩(牌)告示牌设计图。

9.2.2一般项:

a)告示牌:主要检测子项包括告示牌的内容、位置、质量;

b)相关技术文件:主要检测子项有界桩(牌)身份证、自检报告、划界技术报告、其他纸质件。

9.2.3根据确定的检测单元和检测项目(按照附录N执行)确定检测子项和相关内容。

9.3检测方法

9.3.1根据检测内容,分别采用详查、概查的方法。

9.3.2详查:根据各检测单元的检测子项,按有关规范、标准逐个检验成果并统计存在的各类差错数

量,评定成果质量。

9.3.3概查:检测之前应先进行成果概查,主要对基准线、空间参考系及控制成果、管理(保护)范

围线、一般项目系统性错误进行概查。在概查合格后进行成果检验。

9.4质量评定

9.4.1评定方法

质量评定方法包括:

a)以检测单位工程进行评定,评定采用百分制;

b)依据检测项计算得分,累计各项得分,再计算总分。

9.4.2评定标准

根据检测项目和评价内容,对基准线、管理范围线、管理范围界桩(牌)、信息化数据内容、技术

设计报告、告示牌、相关技术文件成果开展评定,各项评分按照附录O执行,对达不到合格要求的检测

项整改后再行评定。

9.4.3评定计算

9.4.3.1主要对检测主控项中的基准线测绘、管理(保护)范围线测绘有关项采用中误差法计算,并

按中误差进行评分。

9.4.3.2中误差计算采用同精度检测法,即检测的技术要求与生产的技术要求相同,计算按照附录P。

9.4.3.3检测合格率计算方法按照附录P执行。

9.4.3.4概查项目评分根据各检测项质量要求和评定标准进行,按照附录O执行。

9.4.4总体评价

按累计总分法进行总体评价,检测项总分≥75分且各单项≥75分为合格。

9.5检测报告

整理资料,编写检测报告。检测报告应包含基本情况、检测依据、抽样、成果质量求、检测成果、

存在问题及整改建议、成果质量评价、提交资料及附表等,质量检测报告编写提纲依照附录Q执行。

12

DB32/TXXXX—2022

10验收

10.1验收依据

验收依据包括:

a)法律法规及地方政府规章;

b)国家及行业相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文件;

c)批复的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划定技术报告;

d)招标文件及合同约定;

e)实施过程中项目变更及概算调整文件。

10.2验收内容

验收内容包括:

a)确定工作量完成情况;

b)现场桩牌质量及位置符合情况;

c)图形数据、属性表格(含电子版)等成果资料符合情况,省级数据库录入情况;

d)与其他河湖和水利工程、行政区、省市直属工程之间接边完成情况;

e)质量检测合格和质量缺陷处理到位情况;

f)资料(含电子版)完整且符合验收资料要求情况;

g)成果数据(管理线和面的矢量图层)与本地自然资源等部门共享情况;

h)与合同其他相关约定符合情况。

10.3验收程序

验收程序包括:

a)工作质量及完成情况现场检查;

b)实施单位工作汇报;

c)施工、监理(如有)等单位汇报;

d)质量检测汇报;

e)成果数据、有关文件及相关资料查阅;

f)验收意见讨论形成。

10.4验收资料清单

验收资料清单主要包括施工组织工作资料、前期工作资料、实施资料、成果资料、具体清单目录,

依照附录R执行。

10.5验收公告

验收完成后按管理权限向社会公告。

13

DB32/TXXXX—2022

附录A

(规范性)

各水利工程划界表样式

表A.1给出了有堤防河道(段)划界表样式。

表A.1有堤防的河道(段)划界表

河道管理范围线

河道河道河道(段)长

堤(岸)别起止地点距背水侧堤脚备注

名称等级度(m)其他标准

(m)

(1)(2)(3)(4)(5)(6)(7)(8)

注:⑵省骨干河道按照省政府批复名录等级填写,其他河道按本地区市县划分标准填写;⑹、⑺选填其中一项。

表A.2给出了无堤防的山丘区河道(段)划界表样式。

表A.2无堤防的山丘区河道(段)划界表

河道管理范围线

河道河道河道(段)长

堤(岸)别起止地点设计洪水位历史最高洪水备注

名称等级度(m)

(m)位(m)

(1)(2)(3)(4)(5)(6)(7)(8)

注:⑵省骨干河道按照省政府批复名录等级填写,其他河道按本地区市县划分标准填写;⑹、⑺选填其中一项。

14

DB32/TXXXX—2022

表A.3给出了无堤防的平原区河道(段)划界表样式。

表A.3无堤防的平原区河道(段)划界表

河道管理范围线

河道河道河道(段)长

堤(岸)别起止地点距河口距离备注

名称等级度(m)其他标准

(m)

(1)(2)(3)(4)(5)(6)(7)(8)

注:⑵省骨干河道按照省政府批复名录等级填写,其他河道按本地区市县划分标准填写;⑹、⑺选填其中一项。

表A.4给出了湖泊划界表样式。

表A.4湖泊划界表

湖泊管理范围线湖泊堤防管理范围线

岸线起止地

湖泊名称设计洪水位距河口距离距背水侧堤备注

点其他标准长度(m)其他标准

(m)(m)脚距离(m)

(1)(2)(3)(4)(5)(6)(7)(8)(9)

注:⑷、⑸选填其中一项,⑺、⑻选填其中一项。

表A.5给出了水库划界表样式。

表A.5水库划界表

库区管理范围线水库大坝管理范围线

水库名称水库等级距背水侧坝脚/坝两备注

校核洪水位(m)其他标准大坝长度(m)

端距离(m)

(1)(2)(3)(4)(5)(6)(7)

15

DB32/TXXXX—2022

附录B

(规范性)

特征点采集精度要求表

表B.1给出了地形图上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和高程注记中误差。

表B.1特征点采集的平面位置和高程中误差要求表

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中误

类别项目备注

差(cm)

参照TD/T1001-2012《地籍

调查规程》5.3.2.2.1解析界

基准线采集点≤±20

平面位置址点精度;(主要指有堤防

河段)

堤、坝主要特征点≤±20

参照SL197-2013《水利水电

工程测量规范》11.1.7中12

条表11.1.7-2界桩对邻近控

利用等高线定基准线采集点±10

高程制点高程中误差(Ⅰ类);

(主要指利用设计水位、最

高洪水位等)

插求的等高线基准点±15

16

DB32/TXXXX—2022

A

C

附录C

(规范性)

河道管理范围界线图样式

图C.1给出了河道管理范围界线图式;图C.2给出了1∶2000比例尺某河道管理范围界线图实例样

式;图C.3给出了1∶10000比例尺某河道管理范围界线图实例样式。

图C.1河道管理范围界线样式图

17

DB32/TXXXX—2022

图C.21∶2000河道管理范围界线实例图

18

DB32/TXXXX—2022

图C.31∶10000河道管理范围界线实例图

19

DB32/TXXXX—2022

B

D

附录D

(规范性)

行政区划简码

表D.1给出了各设区市、县(市、区)行政区划简码。

表D.1行政区简码表

地区编码地区编码地区编码

南京市新沂市XZXY连云区LYLY

市本级NJBJ邳州市XZPZ海州区LYHZ

玄武区NJXW常州市赣榆区LYGA

秦淮区NJQH市本级CZBJ东海县LYDH

建邺区NJJY天宁区CZTN灌云县LYGY

鼓楼区NJGL钟楼区CZZL灌南县LYGN

浦口区NJPK新北区CZXB淮安市

栖霞区NJQX武进区CZWJ市本级HABJ

雨花台区NJYH溧阳市CZLY淮安区HAHA

江宁区NJJN金坛区CZJT淮阴区HAHY

六合区NJLH苏州市清江浦区HAQJ

溧水区NJLS市本级SZBJ洪泽区HAHZ

高淳区NJGC虎丘区SZHQ涟水县HALS

无锡市吴中区SZWZ盱眙县HAXY

市本级WXBJ相城区SZXC金湖县HAJH

新吴区WXXW姑苏区SZGS盐城市

梁溪区WXLX吴江区SZWJ市本级YCBJ

锡山区WXXS常熟市SZCS亭湖区YCTH

惠山区WXHS张家港市SZZJ盐都区YCYD

滨湖区WXBH昆山市SZKS响水县YCXS

江阴市WXJY太仓市SZTC滨海县YCBH

宜兴市WXYX南通市阜宁县YCFN

徐州市市本级NTBJ射阳县YCSY

市本级XZBJ崇川区NTCC建湖县YCJH

鼓楼区XZGL海门区NTHM东台市YCDT

云龙区XZYL通州区NTTZ大丰区YCDF

贾汪区XZJW海安市NTHA扬州市

泉山区XZQS如东县NTRD市本级YZBJ

铜山区XZT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