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册-)_第1页
全新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册-)_第2页
全新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册-)_第3页
全新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册-)_第4页
全新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全新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册共89页)目录第一章第二节地球仪和经纬网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自转第二章第一节地图的基本要素第二章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第二章第三节地图的应用第三章第一节海陆分布第三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四章第一节天气第四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和差异第四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差异第四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四章第五节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第五章第一节世界的人口第五章第二节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第五章第三节聚落—人类的聚居地《第二节地球仪和经纬网》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地球仪的结构及作用,知道纬线与经线的特点,掌握纬度与经度,东西半球与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2、能力目标:帮助学生建立纬线与经线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通过动手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所、克服困能的意志,激发学生团结协作意识。二、教学重点、难点1、纬度与经度的划分。2、东西半球的划分。3、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三、教学方法和工具:1、小组合作学习。2、表格法。3、游戏法。4、问题解决式教学。5、多媒体辅助教学。四、学法渗透1、学会读地球仪,运用经纬网地图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经纬度。2、学会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认识地理事物的特征。3、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地理事物。4、学会合作学习,增强互动能力。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太空中拍摄的地球图像,老师讲述;在太空中能看到地球的面貌,我们苦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地球表面上的人们如何看清地球的面貌呢?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展示地球仪。教学新课地球仪要求各小组观察地球仪,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然后讨论: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面貌有什么不同?其作用是什么?地球仪上有哪些重要的点和线?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利用经纬网模型讲述经线纬线定义后,课件展示“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模型图”,让学生用鼠标拖动名称(北极、南极、赤道、地轴、经线、纬线)到正确的位置上。经线与纬线教师展示“经线与纬线填充表格”全班分成两大组,一组探究经线的问题。一组探究纬线问题,各小组发言人在讲台上用经纬网模型介绍本小组所获得的结论,师生共同明确问题的答案。3、半球的划分教师创设问题情境:(1)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大圆圈,叫做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成两个均等的半球。你认为哪一个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分界线?为什么?(或是教师让一名学生在某一经线上确定一点沿着这一经线一个方向进行旅行会有什么奇迹发生?旅行线路图是什么形状?)(2)如果我们要利用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动画“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不是以0度及180度所组成的经线圈,而是20度W和160度E。反馈练习:略(按小组进行比赛的形式)4、高、中、低纬度的划分首先让学生结合教材上的图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教师展示“高、中、低纬度分布图”,让学生上台用鼠标拖动备选答案(高纬、低纬、中纬各两个)到图中正确的位置上,如拖动的位置错误,自动返回到远处。反馈练习:略(按小组比赛的形式)5、经纬网教师利用经纬网模型讲述经纬网的概念,展示“班级座位表”,让学生明确如何用排,行确定自己在教室中的座位,后给排、行填上相对应的排及行确定一个点的位置,教师利用此原理和经纬网模型讲述经纬网的概念,然后开展以下游戏活动。(1)教师念出经纬度,请位于此位置的同学站起来。(2)依次请位于一下位置的同学站起来:东半球,西半球,北半球,南半球,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东半球,既位于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3)分别请位于低中高纬度的同学站起来。游戏后,教师创设如下问题情境: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北纬3.9度、东经95.9度)发生了8.7级强地震,地震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和同情。为表达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友好情谊,帮助灾区人民抗震救灾物资和现汇援助。截至2005年4月15日,我国内地民间援助印度洋灾区捐款累计达2.8亿元。请各学习小组查找地球仪,合作完成;找出此次地震的位置,读出印度洋海啸中影响较为严重的城市科伦坡、班达亚齐的经纬度。反馈练习:略(按小组比赛的形式)教师最后宣布比赛结果。小节: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适当补充。课后利用毛线、篮球,乒乓球、作物的秸秆制作经纬网模型,同桌利用自制的经纬网模型,一人报经纬度,一人指出其位置。目标达成测评方法:通过每个板块后面的反馈练习来完成。《第三节地球的自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以及地球自转造成昼夜更替的现象。2、仿做地球自转造成昼夜更替的实验。3、培养学生学习地球知识的兴趣。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的自转。难点:昼夜更替。学法指导:利用教学演示,学生讨论、动手操作,进行教学,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教具准备:地球自转的挂图,分组实验材料。新课引入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在低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白天和夜晚”一课,初步了解了昼夜现象。你能说说白天和夜晚是怎么一回事吗?教师在回答的基础上,揭示课题,指出本课要求学生在了解昼夜现象的基础上,认识昼夜形成的原理。三、教学过程:1、自转的方向和周期(1)教师提问:太阳从何方升起、何方落下?那么,太阳东升西落说明了什么呢?教师讲解,引出课题。(2)组织学生讨论。当你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面,看到窗外的景物是向什么方向移动的?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窗外景物向后移动是汽车向前行驶的反映。两列火车交会时,你坐的火车已经开动,相邻的火车并没有开动,但你会觉得怎么样?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没有开动的相邻火车向相反方向移动是由于自已坐的火车已经开动而产生的错误错觉。(3)教师出示地球仪自转的挂图,然后提问: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是怎样的?(4)教师运用地球仪,边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的转动,边提问:地球自西向东转动时,我们看到的太阳向什么方向运动呢?为什么明明是地球在自转,而我们看到的却是太阳东升西落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两个例子,通过讨论得出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西向东转动的反映的结论。教师要演示时,要注意地球的旋转方向要自西向东,即从北极往下看,地球作逆时针旋转。其次地球仪的转动要作匀速运动,不能一会儿快,一会儿慢。(5)学生分组用地球仪进行地球自转的实验,教师进行指导。并引导学生得出地球自转的含义。2、昼夜更替(1)教师演示实验,用手电筒的光代表太阳光,照在地球仪上,提问:地球上哪边是白天?哪边是晚上?(2)教师打开手电筒,让光线照在自西向东转的地球仪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上的大头针进入明暗半球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才出现了昼夜更替现象。教师在演示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大头针表示的这地区,进入手电筒光和离开手电筒光的一全过程。其次手电筒光不能移动。(3)学生分组进行地球自转形成昼夜更替的实验。(4)教师讲述进球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因此一昼夜的时间为24小时,以及昼夜更替对地球上生命现象产生和存在的重大意义。3、时间的差异(1)地球自西向东转——太阳东升西落——东边的地点日出早——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是有差异的。(2)

地球上时间差异的规律地球每天自转一周,一天24个小时转过360度,每小时经过15度。地球上时间东早西晚,经度每差15,地方相差1小时。举例说明——欧洲的足球联赛。四、教师课堂小结。提问:说说地球的转动方向是怎么样的?地球为什么会产生昼夜现象?你能说说地球的昼夜是怎样产生的吗?造成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地图的基本要素》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各类地图,使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2.学会运用地图辨别方向,并总结归纳出在不同地图上确定方向的方法。3.理解比例尺的含义,量算距离,掌握比例尺三种表示形式的互换,理解比例尺大小和表示范围大小、反映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并能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绘图、计算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用比例尺量算两地间的距离,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地图的空间概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1.地图上方向的辨别2.比例尺的大小和表示范围大小、反映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掌握在不同地图上确定方向的方法教学方法注重合作探究法、图导图练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读图分析法、练习法、讨论法。课前准备学生:课下通过多媒体查阅指向标、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相关知识。教师:地图、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老师:大家喜欢猜谜语吗?现在我给大家出一个谜语,看谁猜得快!“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打一地理名词)学生:地图。老师:那么,我们怎样去识别地图呢?为了更进一步地认识地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地图的基本要素。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很自然地思考有关地图的知识,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新课。(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新课学习出示两张XX中学的平面图,其中有一张是不完整的。让学生仔细看图,通过对比,老师再加以启发,归纳出地图的基本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一)地图的基本要素一:方向人们常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那么这“八方”分别是哪些方位呢?(展示常规方位图)东、南、西、北、东北、西南、东南、西北。然后出示几幅地图(一般地图、指向标地图、经纬网地图),让学生思考:在这几幅图中如何确定方向?学生回答了之后,接下来教师一个一个地介绍。板书1:一般定向法出示课件“一般地图的定向”,显出“动物园导游图”,让学生读图,然后回答课件上的问题,掌握一般定向法。板书2:指向标定向法出示一个村庄图,让学生读图,分组讨论回答课件上的问题。让学生明确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如何确定方向。板书3:经纬网定向法出示两张有经纬网的地图,指导学生掌握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如何确定方向。教师强调: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师生总结:判断地图上的方向有一般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和经纬网定向法。出示三种方法,并向学生指明使用各种判断方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过渡:看地图,不但要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还要会读地图上的比例尺。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地图的基本要素二:比例尺。(二)地图的基本要素二:比例尺课件出示问题:学校要改造学生餐厅,计划新建成的餐厅长40米,宽30米。如果让你来完成餐厅的设计图纸,你会怎么做?在平面图上画餐厅的示意图,画多长多宽合适呢?有学生说,画40厘米长、30厘米宽合适,那么,计算出图上长度是实际长度的几分之几呢?(1:100)这个数值就是比例尺。课件依次展示比例尺的概念(公式)、三种表示方法及相互转换、比例尺的大小和表示范围大小、反映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1)概念: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表达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2)三种表示方法:线段式比例尺、数字式比例尺、文字式比例尺(以及三种表示方法之间的互换)。(3)量算距离的练习:1、在1:1000000地图上量得两地间的直线距离约为3厘米,请算出两地间的实地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2、已知北京到天津的实地距离是120千米,在1:3000000地图上计算出北京到天津的图上距离。(4)比例尺的大小:比较下列比例尺的大小:A.1:1000B.1:10000C.1:100000(说明:重点强调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子为1,分母越大,分式越小。作比较时,单位要统一。)(5)比例尺的大小和表示范围大小、反映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课件出示同等图幅的中国地图和山东地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填写下列表格):由以上表格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然后师生总结比例尺的内容(课件出示)。过渡:大家都知道,地图上的地面景物是用不同符号表示的,除了符号还有一些文字和数字标记,这些都是地图的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因此,要利用好地图,还必须得熟悉地图的语言——图例和注记。(三)地图的基本要素三:图例和注记图例和注记能够帮助我们区别不同类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们的特征。课件出示“地图上的常见图例”,让学生记一记,提醒学生注意区分几个类似的,不要弄混淆。课件出示有关图例的练习,让学生做一做。结论总结比例尺的大小和表示范围大小、反映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合理即可)。最后老师再作补充。生:在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反映的内容越详细;在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反映的内容越粗略。课堂练习1.如图,ab为一公路,cd为一河流,A、B分别为小村庄。读图回答。(1)图中公路由a向b的走向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中河流cd段的流向是_______________。(3)村庄A在村庄B的_____方向。(4)该地常年盛行的风向是_____风。2.B在A的什么方向?B在A的_____方向。3.B在A的方,C在A的方,B在C的方。4.A在C的____方向,B在A的____方向,B在C的____方向。5.下列比例尺中最大的是:()A.1:5000B.C.1:4000000D.图上1厘米表示实地距离5千米6.绘一张学校平面图,采用下列哪一种比例尺最合适()A.1:1000B.C.D.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千米7.将一幅地图比例尺缩小一半,则图幅为原来的()A、1/2B、1/4C、1/8D、不变8.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用不同大小的比例尺绘制同一地图,其结果是()A、就范围来看,比例尺愈大的愈大B、就范围来看,比例尺愈小的愈大C、就内容来看,比例尺愈大的愈详细D、就内容来看,比例尺愈小的愈详细参考答案:1.(1)由东南向西北转为由南向北;(2)自西向东;(3)西南;(4)西北2.东北3.东;东南;北4.正西;正南;西南5.A6.A7.B8.B;C作业布置完成学习探究的基础梳理和综合测评。板书设计地图的基本要素1、方向(1)一般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指向标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3)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2、比例尺概念、公式、表达方式、大小3、图例和注记《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2.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3.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和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判断陡缓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看图求知的好习惯。2.通过比较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掌握五种地形的特征与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2.增进同学们的交流合作,并增强自信心。教学重点1.等高线地形图上山体不同部位的识别、坡度陡缓的判断。2.五种基本地形及特点。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上山体不同部位的识别。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课前准备课件、课前学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课件:由“山体的不同部位”和“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导入新课。板书:地形图的判读(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展示学生课下搜集的成果。在“授课”活动中展示。)二、新课学习1.海拔和相对高度(1)概念展示课件:设疑:p31页图2-2-1“海拔和相对高度”中的1000米、1500米、500米他们表示的含义一样吗?学生观察比较:地面高度的测量有几种方法有几种?它们的测法有什么不同?归纳小结: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2)五种基本地形展示图片,知道地形的概念。五种基本地形的识别:教师展示课件,学生观察讨论五种地形的特点。总结出五种地形的特点。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高度1000米以上500米以上200-500米没有一定数值200米以下地面起伏程度与外部相比高差大,高原内部起伏不大。崎岖,起伏很大起伏不大四周高、中间低较平坦,起伏不大2.等高线地形图过渡:在地图上我们通常采用等高线地形图来表示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1)等高线与等高距的概念:教师展示课件:知道什么是等高线,什么是等高距。(2)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教师展示课件: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与等高线的绘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分析出等高线的特点: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同一等高线上各点海拔高度相同数值大——海拔高数值小——海拔低分布密集——坡度陡分布稀疏——坡度缓(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读图感悟: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本P33图2-2-4“等高线表示的地形部位及特征”:认识山体素描图上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形态。辨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等高线形状及其特点。教师精讲点拨:用电脑出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相关图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如何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山体?①读出每条等高线的数值②据数值变化确定地面高低起伏③据等高线疏密判断坡度陡缓④据等高线弯曲状况判断山脊、山谷如何用等高线来判断地形部位?山顶数值内高外低,呈闭合状鞍部两个山顶之间陡崖等高线重叠山脊等高线由高向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由低向高处凸出(4)等深线教师展示课件,使学生了解等深线。4.分层设色地形图设疑:用课件展示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怎么读呢?学生活动:先让学生读课本P35“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图”,辨认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五种地形并区分它们的特征。然后再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对比高度表从颜色上区分五种基本地形。(教师点拨)师生互动:归纳总结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根据等高线的原理绘制的,方法是先绘好等高线,然后在不同的等高线上着上不同的颜色,一般是:海拔200米以下用绿色,200-500米用浅绿色,500-1000米浅黄色,1000米以上用黄褐色,而且高度越大,颜色越深,5000米以上终年积雪,用白色。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不同深浅的黄色表示丘陵、高原、山地,白色表示冰雪,褐色表示高山5.地形剖面图同学们,前面我们学到的两种地形图都属于从上空观察到的俯视图。如果想要像这幅坐标折线图这样更直观的了解地表沿某一方向上的地形起伏状况,我们需要借助于什么地图呢?读图观察:出示地形剖面图(课件展示),让学生观察地形起伏状况。设问:地形剖面图反映地形起伏一目了然,它是怎么绘制出来的?课件出示动画: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学生仔细观察,感悟画法)归纳总结(三步法)第一步:在剖面线上找出它与等高线的交点;第二步:每一个点向下做垂线,在高度表找上找到相应的点;第三步:将各点用圆滑曲线连接三、结论总结这一节课,我们学会了地形图的判读,在学习和生活中为了大家更好的运用地形图,我给大家了总结了一段歌谣:地形图的判读地形图,不难读,看好颜色和标注;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分布密集是陡坡,缓坡分布较稀疏;高原平原都平坦,高低要靠颜色辨;坡度陡缓和高低,山地丘陵来辨析;沿着剖线作剖面,高低陡缓特直观。四、课堂练习1.下列对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面广阔平坦的一定是平原B.地面连绵起伏的一定是山地C.高原相对高度大,但海拔低D.盆地是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2.下图是四幅等高线地形示意图,能体现“深山藏古寺”意境的是()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3~5题。3.图中山顶的海拔高度可能是()A.457米B.400米C.531米D.398米4.图中虚线表示的地形是()A.山谷B.鞍部C.山顶D.山脊5.图中序号所在地坡度最小的是()A.①B.②C.③D.④6.你能区别它们吗?()()五、作业布置完成课本34页活动: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六、板书设计地形图的判读1.海拔和相对高度(1)概念(2)五种基本地形及特点2.等高线地形图(1)绘制等高线等高线稀疏→坡缓;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陡。(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山体不同部位的地形形态及特点。3.分层设色地形图4.地形剖面图《第三节地图的应用》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2.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3.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教学重点:1.掌握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并通过方法的介绍训练读图能力。2.了解电子地图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1.掌握阅读地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训练读图能力。2.了解电子地图的应用方法,学以致用。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教具准备:地理挂图(**市地图),地图册,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前两节课我们学习认识了地图的基本要素和常用的地图——地形图的判读,那我们生活中还遇到哪些类似的地图呢?【讲授新课】【提问】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或讨论得出结论:人们外出旅游,需要交通图;要了解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地形及河流,需要查找该国地形图等。【教师总结】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提问】下列三位同学各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请大家帮忙出主意。(1)我们班级准备到郊外的大蜀山进行游玩活动,事先需要设计行动方案。(2)据巴基斯坦媒体25日报道,巴基斯坦西南部俾路支省24日下午发生的7.7级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已上升至93人,另有200多人受伤。我想知道巴基斯坦这个国家在哪里?(3)我们去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离我家比较远,我得想一想怎样乘车。【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回答:1、到郊外的大蜀山进行游玩活动需要当地地形图;2、需要世界政区图;3需要交通图。【阅读】学习阅读地图的三部曲,掌握地图的应用方法。【练习】阅读**市地图(建议学生提前准备最新版纸制**地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地图上找到**路,**路,科技馆。(各小组同学找出相互交流读图方法。)(2)从市内到**机场,要经过哪几条道路?(同桌同学合作看图,说出几种乘车方案。)(3)在地图上标**火车站到**大学的最短路线。(2~3名学生合作在图上用铅笔画出。)【讲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图之外,还有哪些技术、手段,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随着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地图信息的获取和呈现方式日益多样,极大地方便了我们选择和使用地图。例如,利用卫星或者飞机,可以大范围地快速获取地面信息,加工成可识别的图像,不仅可以打印在纸上,而且可直接在屏幕上显示——这就是电子地图。近年来电子地图逐渐走进了日常生活。以南京市“五一”期间去北京为例,同学们讨论学习**同学的电子地图的收集资料过程。确定出行路线。确定地理位置。进行分类搜索。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地图的应用,如何根据需要选择地图和判读地图,并且学会阅读地图通过三部曲,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应学会应用电子地图。《第一节海陆分布》教案课题第三章海洋与陆地第一节海陆分布课时2课时课型授新课教学资源多媒体辅助课件、地球仪、世界地图、黑板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2)在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3)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索和自主学习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尝试运用地图、地球仪,通过运用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理解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2)通过读图、绘图、填图、拼图等多种途径,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有关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表象。(3)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大陆、半岛、海峡等地理概念,对世界地形图其他实例做出判断。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要求学生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2)通过对“地球”、“水球”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3)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及海陆面积比例。2.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重、难点的落实与突破措施简述通过游戏等活动(观察、对比及感知、体验、动手)来获取关于地球上海陆分布的相关知识,在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分组合作、小组竞赛、讨论探究、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本节教学,有利于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学难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教法与学法读图分析法、观察对比法、讲解法用事实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去观察地理现象,了解和探索地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教学内容设计二次备课设计基础内容基础内容基础内容第一课时『导人新课』:同学们,神州九号的华丽升空让我们知道了中国正在崛起,现在我手上有一组来自神州九号传来的数据。让我们一起看看大屏幕一副从太空看地球的动态图片,图上以哪两种颜色为主?学生回答是绿色和蓝色,“绿色代表陆地,蓝色代表海洋,在图上是绿色多还是蓝色多?那我们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呢?”设计意图:通过设疑,引起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讲授新课』:第一节海陆分布(板书)「环节一」:创设情境:是“地球还是水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我们先做一个小活动。1.【活动一】由老师先带头做个示范,然后让全班同学都做一次统计最后的结果。(一个同学先把地球仪自西向东旋转,另一个同学闭着眼睛在地球仪上随意的指出一点并记下这个点是陆地还是海洋,最后统计结果。)通过统计结果我们知道海洋的面积要比陆地的面积要多。2.用海陆比例的图说明我们地球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3.通过两个活动我们知道我们这个星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球,讨论下我们现在所在的星球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呢?水球的原因:海洋的面积要比陆地的面积多。地球的原因:我们长期都生活在陆地上,陆地是我们的主要集聚区。4.【活动二】说出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然后用提前准备好的彩带像切西瓜一样分成两半,看看哪一半的陆地多,哪一半的海洋多。①投影分别展示南北半球。地球表面大部分是什么颜色?说明了什么?②投影分别展示东西半球。地球表面大部分是什么颜色?说明了什么?小结:通过以上的观察和印证,无论怎样平分半球,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半球上,都是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拓展延伸)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的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情况,是无数的科学家的拼搏奋斗和科学探究的结果,地球还有很多未被人类认识的领域,需要你们不断努力学习,为将来去发现和探究打下基础。「环节二」:采用“分组学习”的形式,初学七大洲,四大洋。1.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有关大陆、大洲、岛屿,半岛,海洋,海峡的基本概念。2.课件展示:大陆、半岛、岛屿、海洋的示意图,并让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出相应的位置。(看谁找的又快又准)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最小的大洋:北冰洋注:大陆和岛屿没有明显的界限,是人为规定的。只要比澳大利亚大陆大的就是大陆,比它小的就是岛屿。同样比格陵兰岛小的就是岛屿,比它大的就是大陆。3.【活动三】远亲不如近邻“找邻居”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分小组利用手中的地球仪和地图册找出七大洲的邻居,四大洋的邻居。(看谁找的又快又准)。学生找完邻居以后,把各大洲大洋的简图给学生看,看谁能猜的出分别是哪个洲,哪个洋。注:在学生找各大洲大洋的邻居的时候,教师给学生讲解大洲大洋名字的由来和历史,提高学生的地理积极性和趣味性,加深学生学习七大洲四大洋。『课堂小结』:有付出就有收获。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概况,有关地球的知识还很多,需要我们今后不断学习和探索。(板书提纲巩固)。板书设计第三章第一节海陆分布一、海洋与陆地1.海陆比例:三分陆地,七分海洋2.海陆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在北半球和东半球。二、七大洲和四大洋1.有关概念:大陆、岛屿、半岛、大洲、海峡2.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空间分布教学内容设计二次备课设计基础内容基础内容第二课时引入新课: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亚洲,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从亚欧大陆包含亚洲和欧洲两个大洲入手讲解大洲之间的分界线。讲授新课:1.各大洲大洋的面积比较。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四大洋:太大印北2.深入七大洲,深入四大洋七大洲:①赤道穿过_________洲、_________洲、_________洲、_________洲②北回归线穿过_________洲、_________洲、_________洲和_________洲③南回归线穿过_________洲、_________洲、_________洲④大洲分界线:(1)亚洲与欧洲的地理分界线是:乌乌大里黑土地。(2)亚洲与非洲的地理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红海(3)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地理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4)亚洲和北美洲的地理分界线是:白令海峡注:在讲解大洲分界线的时候让学生先在地球仪或者地图册上找出大洲的分界线的图例,教师一点点的启发和指导并把分界线的历史给学生简单的讲解下,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四大洋:①全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纬度最高的大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印度洋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洲之间「活动一」:组织全体学生动手参与,用“简单几何图形”在一张白纸上进行“一笔画世界”的绘图比赛。教师指导学生绘画,并引导学生对照找出自己图中的问题进行校正。『课堂小结』:有付出就有收获。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七大洲之间的分界线以及四大洋的面积排序。希望同学么下来认真复习(板书提纲巩固)。板书设计第三章第一节海陆分布1.七大洲大小顺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2.四大洋大小顺序——“太大印北”3.主要洲界: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地中海亚非: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第二节海陆变迁》教案课题第二节海陆变迁课时分配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l.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3.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感知、实验、分析、归纳、表达等能力。过程与方法:l.注重观察、发现、分析、判断、实例检验这一学习方法的培养,实现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读图、活动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实现从单一认知方式向多无认知方式转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l.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2.利用“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勇于献身的精神,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教学难点: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教法学法讲授法、读图观察法教具准备地球仪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为什么能够在高山之巅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都各抒己见,哪些同学的观点比较准确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节《海陆变迁》。讲授新课:由学生讲述成语“沧海桑田”的故事。教师说明沧海桑田的原意就是指海陆变迁,可见,陆陆的变迁早在古代就已经被人们所觉察和认识。在地球上,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又变为沧海的实例有许多。学生阅读课本49页课文内容,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为什么在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上会出现海洋生物化石?(2)为什么在我国东部海底会出现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3)荷兰的围海造田说明什么问题?(4)请同学们再举出一些例子说明海陆变迁。(如台湾海峡的变化;塔里木盆地的变化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也就是说海洋可以变成陆地。(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也就是说陆地可以变成海洋。(3)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荷兰人通过围海造田,使本国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说明了我们人类的活动也能使海陆发生变化,不过这种变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而且这种活动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那么,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探讨分析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变成陆?而东部海域为什么由陆变成海?在学生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演示分析归纳。用书本演示喜马拉雅山由海变陆的变迁过程和东海由陆变海过程。由此可见,地壳的变动是海陆变迁的一个主要原因。可能有同学要问,地壳为什么会变动,这个问题问得好,学习就要有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家学习了下一节课的内容就知道了。海平面的升降是海陆变迁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对于海平面的升降原因是与气候有关,气候变冷,海平面就要下降;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平面就要上升。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无论是地壳的变动,还是海平面的升降都能使海陆发生变迁。所以,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板书:一、海陆的变迁的主要原因1、地壳变动2、海平面的升降3、人类活动海陆变迁是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也就是地球上海陆轮廓是不断变化的。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承转过渡刚才的几个例子,说明了在一些局部的地方,海陆是可以变迁的。那么,从全球来看,现在的海陆分布大势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吗?怎样形成的呢?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呢?还是在不断变化的呢?你同意哪种观点呢?(学生议论)请大家不要着急下结论,现在我们从世界地图上来看看会得到些什么启示。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要求同学们观察课本50页图3-2-1“大陆拼合示意图”中南美洲、非洲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处可以吻合。教师归纳、总结:这种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首先看到的、发现的。他发现,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好像一张撕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了。于是,他提出了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生,证明这一观点。板书:二、大陆漂移学生活动:①把学生分组,观察―大陆漂移示意图2亿年前的大陆、6500万年前的大陆、现在的大陆。②比赛:哪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陆找到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兴趣,进而得出结论:魏格纳的假说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可信的。板书:大陆漂移学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证据:(1)古老地层的相似性(2)生物化石的相似性(3)大陆边缘的吻合性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大陆漂移呢?在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后,196l年和1962年,美国的迪茨和赫茨提出了“海底扩张说”。在此基础上,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顺等人首创“板块构造学说”,现已成为最流行的地球科学新理论。该学说较好地解释了世界火山、地震等现象发生和分布的成因。小组探究交流:1.读课本P52图3-2-5“世界板块的分布”与课本P53图3-2-7“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和地震带分布图”回答下题:(1)读下图写出板块的名称:A.______板块;B._______板块;C._______板块;D.______板块;E.________板块;F._______板块。(2)读图填写下表。所在板块主要大洲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根据地图册图“六大板块的划分及运动示意图”中的箭头表示,试着找找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的两种运动形式,并用板块运动分析下列世界著名山脉、裂谷的成因。(1)第一种是相互碰撞(运动方向相对)的板块边界,常形成________,例如:右图①处的喜马拉雅山脉是___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相对运动,相互挤压形成。右图②处的阿尔卑斯山脉是___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相对运动,相互挤压形成。右图③处的科迪勒拉山系是______板块、__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相互挤压形成。(2)第二种是相互张裂(运动方向相离)的板块边界,常形成_____,例如:右图④处的红海是____板块和_____板块相反运动形成的。中国、日本和英国哪个国家是多地震的国家?为什么?学生课前收集著名火山或地震(如日本富士山、中国唐山大地震、汉川地震等)及其所造成损失的数据资料或图片,在班上进行交流。假如发生地震,我们该怎么做才对呢?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地震来临时的自救和互救方式,增强灾害意识和生命意识。板书:三、板块运动1.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组成2.六大板块在不断运动着3.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边缘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4.全球有两大火山地震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一喜马拉稚山火山地震带板书设计一、海陆的变迁的主要原因1、地壳变动2、海平面的升降3、人类活动二、大陆漂移1、大陆漂移学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2、证据:(1)古老地层的相似性(2)生物化石的相似性(3)大陆边缘的吻合性三、板块运动1、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组成2、六大板块在不断运动着3、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边缘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4、全球有两大火山地震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一喜马拉稚山火山地震带《天气》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5.通过本节的学习,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各类经济活动,使学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2.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教学难点综合分析天气形式图和天气预报图。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课前准备天气图、卫星云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课引入:我有个问题想要请教同学们,这个元旦我要到海南去出差,可我带什么服装犯了愁,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给我参谋一下?(生答略)。你去过海南吗?(生答略)。那你怎么知道我需要带单衣去呢?(生答略)。恩,是热带,气候四季炎热。我打算1月1日出发去海南,在去之前,我买好了车票,准备好了必需品,还要关注一下什么?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生答略)。好,我知道了,还要关注天气预报。天气和气候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探讨气候的变化规律,对人类是很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每个人密切有关的天气。(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板书:天气与生活新授教师:展示图片——北京的天气预报,今天晚上到明天,北京,晴转多云,偏北风四级,最高气温14℃,最低气温7℃。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天气消息传达了哪些具体内容?你能说说天气的概念吗?(板书)天气的概念(一)讲解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可以用阴、晴、冷、热,风力大、小等来描述。从同学们的回答看,天气有哪两个特点?学生总结:时间短、变化快尝试举例子说明天气的这两个特点。同学们纷纷举例:六月天,孩子面,说变就变。过渡:除了天气,我们常听到的还有气候这个词,那么什么是气候呢?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平均天气状况。气候具有两个特点:长时间、变化小。天气同气候相比,有以下不同:天气气候概念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要素气温、降水、风、云、雾气温、降水变化常变化变化小联系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综合(二)天气与生活1.讨论①谁能说说,天气的变化与人类有什么密切的关系?②晴天对人有什么好处?什么事情必须在晴天做?③下雨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下雨又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或不便?下雨时,人们必须保护什么东西不被雨淋?④下雪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下雪能给人带来什么害处或不便?暴风雪来临前,牧民必须做什么?⑤孩子们在雪天喜欢做什么?下雪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⑥大风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大风又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⑦大雾、冰雹、雷电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2.小结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了天气的变化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观察天气,努力探究天气变化的秘密,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国家许多地方以及全世界各地都建立了气象台、气象站、气象联络网,许多叔叔阿姨日夜不停地监测天气的变化,每天准确地预报天气变化的情况,使人们更好地工作、学习。我们要从小向他们学习,下边老师教给你们简单的观察、记录天气的情况。过渡:了解天气对我们的实际生活、工作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一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知道呢?学生:手机、电话(拨打121,天气早知道)观察(看云识天气)收看天气预报。(三)看图识天气(板书)看图识天气——天气预报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视频,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播报顺序、内容。(活动一):识别天气符号(打开课本P58主要天气符号图)请用语言叙述这些符号的特征,可用小组竞赛形式:学生:晴天符号是一轮红彤彤的太阳;多云符号是一朵云彩;冷空气前锋符号象一个齿轮,小三角的尖端指向冷空气运行的方向,中雨是云朵的下面有两条倾斜雨注教师对个别符号进行讲解。(活动二):记忆天气符号各小组的同学可以用彩笔画出部分天气符号,可以做成简易卡片,采取看图抢答的方法进行巩固。教师要及时评价。提问:还有哪些天气符号在视频中没有出现?同学们可以推荐小组代表画在黑板上。教师大体讲解或补充个别天气资料如:沙尘暴、台风等的相关内容。过渡:同学们注意了没有,在看天气预报的时候,一般先出现的是卫星云图,什么是卫星云图?如何根据卫星云图来判别简单的天气预报呢?(板书)卫星云图:讲解:气象卫星从太空不同的位置对地球表面进行拍摄,大量的观测数据通过卫星传回地面工作站,再合成精美的云图照片。目前,电视节目中通常使用的云图,就是红外云图通过计算机处理、编辑而成的假彩色动态云图画面。在彩色的红外卫星云图照片中,我们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绿色,而另一些地方却呈蓝色等等。那么这些颜色都有些什么含义呢?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程度越浓,代表降水量越大。绿色:代表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晴。蓝色:代表的是海洋。练习:请同学们判断出教材上P58的“卫星云图”上我国的青藏高原、家乡所在地的天气状况(青藏高原有雨)大家一起回忆讨论,并试着归纳天气预报的概念(活动三)展示教材P58“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你能学做天气预报员吗?把学生分为六人为一小组各小组任意挑选城市,发布天气预报,教师做好巡回指导,让学生在模仿预报员的过程中加强对主要天气符号的记忆和理解。过渡:空气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同学们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空气质量怎么样,是什么原因导致目前的空气状况?(四)关注空气质量(板书)关注空气质量(讲解)空气质量是指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空气质量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污染指数小:空气质量好,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指数大:空气质量差,对人体健康有害。(提问)那么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有哪些?(回答)(1)自然因素:气压、风力;(2)人类活动:燃烧秸秆,汽车尾气,烧煤做饭、取暖,工厂废气排放。阅读材料“可吸入颗粒物及其危害”,同学们自行收集资料并分组讨论。练习1.练习教材P59活动第二题,下列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与图中人们所介绍的活动是否妥当?并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说说为什么不妥?(台风——捕鱼不合适;沙尘暴——跳绳不合适;霜冻——插秧不合适;晴——打球合适)2.现实生活中许多动物都能预报天气,想一想,连一连。蜻蜓搬家将有雨下知了飞的低出门带雨衣蚂蚁潮,下雨兆泥鳅吐气泡,雨天将来到乌龟拼命叫,天热气温高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总结1.天气与生活: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平均天气状况。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通过影响人的衣食住行影响生活。2.看图识天气:人们一般通过天气预报、卫星云图来识别天气状况。3.关注空气质量:空气质量是指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空气质量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有两个:自然因素、人类活动。作业课本P57的活动题1和题2.板书天气与生活天气的概念天气的特点气候的概念气候的特点天气与气候看图识天气天气预报卫星云图关注空气质量空气质量影响因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和差异》教案一.教学要求1.理解气温的涵义,知道怎么测定气温。2.理解气温的变化,知道气温的差异跟什么有关。3.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4.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并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二.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三.教学难点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四.教学过程1.对气温的概念在作出解释,然后开始介绍气温观测。2.日常生活中,我们能明显感到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引出“气温的变化”这一名词。3.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多方面的。教材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地讲述,而是设计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和生产实际出发,思考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4.气温的时间变化主要在讲了日变化和年变化。日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午后2时左右)指的是地方时,而不是北京时间。讲解平均气温的概念,一个地方的平均气温是理解该地气候特点的基础之一。日平均气温是一天中不同时间观测的气温值的平均数。月平均气温是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年平均气温是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1)、气温日变化(提问1)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日常说今天的温度多少度,这是指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最低值、还是日均温?(日均温怎样计算呢?(4次气温数相加除以4)(提问2)一天中气温最高值最低相差多少,即气温日较差,这又是怎能样计算得来的?(最高值-最低值。)(2)、气温年变化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P64页活动不仅在一天中气温有最高的时刻和最低的时刻,而且在一年中也有气温最高月和气温最低月的时候。同学们,请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前面学过的知识,填写下表。 气温最高月 气温最低月南半球 7月 1月北半球 1月 7月(提问)一年中气温最高月北半球出现在几月份?(7月)为什么?(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南半球气温最高月出现在几月人份?(1月)为什么?(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提问)北半球气温最低月出现在几月份?(1月)为什么?(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南半球气温最低月出现在几月份?(请看课文《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那么年平均气温是怎样计算出来的?(一年中十二个月的平均气温相加除以12)月平均气温又怎样计算呢?(该月每天的日均温相加除该月的天数)归纳:不同地区,气温的年变化不同。热带地区的气温年变化小,温带和寒带地区的气温年变化大。5.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是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教材将这项要求安排成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该项技能。活动分两步,第一步给出实际的气温曲线图,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步给出一实际气温资料,让学生参照活动第一步的气温曲线图,并根据具体要求,绘出气温曲线图。气温的分布:之前所讲的气温日变化、月变化、年变化都是从同一个地方气温的时间变化来说的,现在我们还从气温的空间分布来认识人地球上不同纬度的地方的气温具有什么特点。(板书)(1)、什么叫等温线我们要知道各个地方年平均气温的状况,就需要同等温线来表示。什么叫做等温线?请在《气温的差异》小标题中找出什么叫等温线(齐声朗读一遍),“等温线是指在地图上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平滑曲线”。把这句话用笔勾出来。(教师说明)画出的等温线体现了:①等温线大体上与纬线相平行;②同纬度上的各地气温相同;③不同纬度上的各地气温高低不同。(板书)(2)、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哪些呢?阅读P65页最后一段。(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地形)(板书)(3)、世界平均气温分布状况,看气温从赤道向两极有什么变化规律?看书上P66页。第一步,请在图上找出赤道;第二步,由赤道向两极方向依次观察,北半球20°C等温线和南半球20°C等温线,北半球和南半球10°C、0°C等温线;第三步,找出气温分布规律: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低。(提问1)刚才读图你发现纬度高低与气温高低有什么关系吗?(纬度低、气温高;纬度高、气温低。)(提问2)这样,气温分布随纬度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各纬度获得太阳光热多少不同。)(提问3)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是否相同?这说明气温高低除受纬度影响外,还受什么因素影响呢?(海陆位置的影响)(提问4)处在同纬度的高原山地与平原低地的气温是否相同?(提问)夏季,很多人上庐山避暑,这是为什么?(山上凉快,即气温低。)(讲述)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C。总结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会比较南北半球等温线分布的规律:自北向南,北半球等温线值逐渐增大,南半球等温线值逐渐减少。通过等温线的分布判断所在区域位于南半球或北半球,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读图能力。《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差异》教案一.课标要求1.使用降水资料,阅读降水量柱状图,绘制降水量柱状图。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二.教学目标1.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掌握判读降水量柱状图的基本方法。2.阅读某地降水量柱状图,说出该地年降水的变化规律以及降水类型。三.教学重难点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2.通过降水量测定活动,培养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四.教学模式问题导学五.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自主学习方法、探究合作法、小组讨论法六.教具准备雨量器、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学生观察图片进行比较,并思考:这两种图片反映的地理环境有什么不同?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踊跃回答。引出降水差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能引发动力。七年级学生对学习地理有一定的兴趣,热情高,思维活跃,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探究活动:降水和降水量的测定自主学习:首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理清下面内容:降水主要形式:学生答后,教师紧接着问: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其它的降水形式?学生说出来的就对应点击出图片。(将雾、霜、露的图片设置成热键形式,以便学生提到哪一个就能够对应出现哪一张的图片)补充后教师:以上这些是自然降水,在实际生活中根据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还可以进行人工降水,这张图片就是人工降水的现场图片。展示大小雨的符号,(承接)这些雨的大小是怎么知道的呢?展示雨量器,(实物展示)大、中、小雨的标准界定。利用现有仪器,装有不同量的雨,请学生来读。自主学习教材,独立解决问题。给学生时间(自学课文)。回答: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学生辨认各种雨的符号请学生当气象工作者介绍降水量测定的仪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避免一言堂,给学生足够思考时间,让学生学会自学教材,练习自主学习的技能。温故而知新,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入手,学生会积极性更高。学生对科学仪器的认识,更感兴趣。学生感受春、夏、秋季的降水,从身边的地理学习知识。衔接与过渡一个地区,一年内的是有差别的,怎么来表示一个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呢?探究活动:降水的季节变化课件展示:北半球某地各降水量月的降水量柱状图。各月提问:1、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2、该地最大月降水量是多少毫米?3、最小月降水量是多少毫米?4、该地哪个季节降水较多?哪个季节降水较少?思考:我们这里一年中哪几个月降水较多,哪几个月降水较少,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有什么规律。承接:不同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也是不一样。课件展示:北半球不同地区各月的降水量柱状图北京北京总结:三地降水类型:新加坡属全年多雨,北京属夏季多雨,罗马属冬季多雨型。探究活动:绘制降水量柱状图比一比(谁画得快又好)根据表格中的资料,按照提示的步骤,绘出该地降水量柱状图,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可相互讨论,商量,教师可在下面进行适当地引导、指点,然后绘图,最后,各小组选出一到两幅画得比较好的图,放到屏幕上投影,让大家进行点评。提问:1.济南市哪几个月降水量比较多,最大月降水量是多少毫米?2.济南市哪几个月降水量比较少,最小月降水量是多少毫米?3.说出济南市降水量的季节。总结: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1.看“总量”,说“多少”。即观察、估算年降水总量,对该地年降水量进行定性描述为“多”、“较多”、“较少”或“少”。看“差值”,说“变化”;看“极值”,对“月份”。即看降水量最大值、最小值,及其出现的月份算“差值”,说“变化”。即计算降水量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描述该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小。学生读图回答:1.月份;降水量2.185毫米3.10毫米4.夏季;冬季学生讨论交流分小组合作探究:说出新加坡、北京、罗马三城市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学生分小组按照步骤完成降水量柱状图。培养学生学会读图,并能掌握从地图上获取新知识能力。联系实际就,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绘制图能力,并通过小组内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正确表达和团结协作能力。过度世界各地的降水不只是季节上有变化,就不同地方来说,降水也不一样,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那么世界降水分布有没有规律可循呢?探究活动:降水的空间分布复习:什么是等高线、等温线引出等降水量线的概念教师:通过阅读等降水量线分布图,我们便可以了解一个地区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状况。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提问:1、年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的地区主要在哪条纬线附近?2、两极附近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下?3、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西岸降水量有什么差别?4、在中纬度地区,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概括总结: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三多三少拓展:世界降水分布规律形成主要因素:纬度因素、海陆因素,还有地形因素。播放世界雨极、干极资料视频。提问乞拉朋齐成为雨极、塔克拉玛干沙漠成为干极的原因?乞拉朋齐的降雨形式是地形雨,那么还有其他类型的降雨吗?拓展:视频材料介绍降雨类型及降雨的形成过程:地形雨、对流雨、锋面雨、台风雨地形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影响因素—地形讨论回答学生找出重要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分组讨论。小组展示,教师及时点评和补充。1.赤道2.2003.东岸多,西岸少。4.沿海多,内陆少。学生总结: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3、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学生观察视频,在地图上找出世界雨极、干极。学生通过看视频及读课本阅读材料得出答案。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降雨有哪些类型,我国降雨的主要形式?温故知新,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知识入手,学生积极探究新知识。锻炼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读图获取新知识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概括能力。构建与梳理下面我们一起来通过构建思维导图来梳理本课所学知识。师生共同边回顾边板书并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降水降水降水量的测量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季节变化1.测量工具:雨量器和量筒2.测量结果: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年降水量1.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2.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3.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1.全年多雨2.全年少雨3.夏季多雨4.冬季多雨5.全年湿润降水的形式雨、雪、冰雹等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在方法和知识两方面对本节课进行总结与归纳,既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梳理,形成知识体系;又对学习方法进行了归纳,构建学习方法体系,提升地理思维品质。《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教案第1课时【课标要求】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2.根据气温年变化曲线和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3.知道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教学目标】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分别用恰当的进行描述。2.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3.运用上海市和北京市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并能比较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4.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知道全球气候类型分布。【教学模式】问题导学。【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分析归纳法、小组讨论法。【教具准备】有关世界的气候的图片和课件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与展示提问与思考导入:同学们,通过以下图片中你能说说我们的家乡枣庄的四季变化吗?春天夏天秋天冬天1.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枣庄的四季变化,及时做出指导评价,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2.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枣庄气候特征: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季温暖多风,秋季天高气爽。3.师:同学们,大自然为什么会有这样气象万千、奇妙无穷的差异变化呢?现在我们来揭开这个谜底?4.教师出示学习目标。(读图讨论)学生1:夏季热,冬季冷。学生2:到了春季,鸟语花香,春意盎然,秋季天高气爽。学生3:夏天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学生4:春天风大。学生5:我们这四季变化明显。学生各抒己见。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读图与讨论填表与思考追问与探索(板书)探究一天气与气候(读图)观察下列图片,用适当的语言描述。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大风降温从大家的描述中,可以得出:天气是指一个地方大气状况。南极撒哈拉沙漠从大家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气候是指某一地区的天气状况。与的天气相比,气候具有相对。填表:比较天气与气候。天气气候区别短时间,多变的多年,具有相对稳定性要素阴、晴、冷、热、风、雨等。主要要素是气温、降水。联系均指天气状况追问:下面哪些是描述天气的,哪些是描述气候的?

A、昆明四季如春。B、明天大风降温。C、撒哈拉沙漠终年炎热、干燥少雨。D、

云彩向南雨涟涟,云彩向北一阵黑,云彩向东一阵风,云彩向西批蓑衣。E、今天夜间将有4-5极偏北风,气温骤降8-10℃。F、我们刚到上海,就遇到一场暴雨。G、极地地区全年严寒。2.我来评作文:昨天还是晴天,今天清晨气候却骤然变冷,天空中下起了鹅毛般的大雪,我们这里属于亚热带天气,像这样的大雪还是极为罕见的。(读图讨论)学生1:昨天降雨,风力4-5级。学生2:今天大风降温,注意保暖。学生3:南极终年严寒,一片冰雪世界。学生4:撒哈拉沙漠终年炎热干燥。学生积极讨论。(合作交流)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比较天气与气候关系并填表。试试看:你能再列举几句关于天气和气候的语句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北京四季分明,冬季干燥。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东虹轰隆西虹雨“天气”与“气候”用词不当。通过教师提供的信息及设计问题,进行描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分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通过思考,培养学生的正确判断能力。通过我来评作文,了解天气与气候区别。过渡与链接气候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同学们能否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说说自己的体会?提问与思考追问与探索探究二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我们这里终年寒冷,是一片冰雪世界服装:我们这里终年寒冷,是一片冰雪世界因纽特少年为什么穿着厚厚的皮袄?因纽特少年为什么穿着厚厚的皮袄?因纽特少年阿拉伯少年傣族少女阿拉伯少年和傣族少女为什么衣着比较轻薄?我们这里光照充足,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藏族少年身着藏袍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这里光照充足,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藏族少年身着藏袍的原因是什么?(合作探究)饮食:1.我国有“南米北面”的说法,这种饮食习惯的不同,形成原因是什么?2.四川、湖南、贵州等地的居民有喜食辣椒的习惯,这与当地的什么气候条件有关?种植:我国西部以为主,东部以为主。民居:傣族竹楼傣族竹楼极具特色,这与当地的什么气候条件有关?列举几例不同地区的住房特点来说明气候对生活的影响。交通:在古代,我国有“南船北马”的说法,这是由气候条件的不同引起的,现在,那些灾害性天气依然影响现代化交通呢?通过讨论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以及对比总结的能力。过渡与链接同学们,世界各地的气候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那我们如何通过某一地区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呢?读图与分析(板书)探究三气候的地区差异1.阅读上海市和北京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和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归纳其气候特征。上海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北京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和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和各月降水量柱状追问1.上海市夏季,冬季。追问2.北京市夏季,冬季。追问3.说出上海与北京的气候差异?(自主学习)1.上海市一月平均气温是多少,七月呢?2.上海市12、1、2各月平均降水量是多少毫米,6、7、8月呢?3.北京市一月平均气温是多少,七月呢?北京市12、1、2各月平均降水量是多少毫米,6、7、8月呢?(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思考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读图与分析(板书)探究四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老师追问:我们家乡枣庄是气候。(自主学习)1.从全球范围看,从低纬到高纬,依次分布着气候、气候、气候。2.全球共有种气候类型,其中热带种、温带种、寒带种。3.亚欧大陆共有种气候类型。我国有种。培养学生通过读图获取知识的能力构建与梳理降水分析某一地区气候特征温带气候气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