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疼痛的观察与护理课件_第1页
第五节 疼痛的观察与护理课件_第2页
第五节 疼痛的观察与护理课件_第3页
第五节 疼痛的观察与护理课件_第4页
第五节 疼痛的观察与护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疼痛的观察与护理第五节第五节疼痛的观察与护理1.掌握疼痛的概念。2.熟悉影响疼痛的因素;疼痛对机体的影响。3.掌握疼痛的护理。4.了解疼痛的原因及发生机制。教学目标第五节疼痛的观察与护理一、疼痛的概述二、影响疼痛的因素三、疼痛的护理教学内容第五节疼痛的观察与护理MargoMcCaffery,1972经历疼痛的人所描述的如何疼就是如何疼,他(她)说疼痛存在,疼痛就是存在。强调疼痛是人的主观感受,而且是一种具有个别性的体验,它提示健康服务者在提供治疗和护理服务是应重视个体在经历疼痛是所存在的差异性。一、疼痛(pain)的概述第五节疼痛的观察与护理1978年北美护理诊断协会(NANDA):个体经受或叙述有严重的不适或不舒适的感觉。1986年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与存在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有关所产生的一种不愉快感觉和情绪体验。

疼痛(pain)是伴随着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一)疼痛(pain)的概念第五节疼痛的观察与护理第五节疼痛的观察与护理

疼痛的特征疼痛提示个体的防御功能或人的整体性受到侵害;疼痛是个体身心受到侵害的危险警告,常伴有生理、行为和情绪的反应;疼痛是一种身心不舒适的感觉.第五节疼痛的观察与护理疼

征疼痛提示个体的防御功能或人整体性受到侵害疼痛是个体身心受到侵害的危险警告,常伴有生理、行为和情绪反应疼痛是一种身心不舒适的感觉。疼痛是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分的结合。对痛的反应是各式各样的如生理反应:面色苍白、出汗、肌肉紧张、血压升高、呼吸心跳加快、恶心呕吐、休克行为反应:烦躁不安、皱眉、咬唇、握拳、身体蜷曲、呻吟、哭闹、击打等

情绪反应:紧张、恐惧、焦虑等。这些反应表明痛觉的存在。第五节疼痛的观察与护理(二)疼痛的原因

温度刺激

化学刺激

物理损伤

病理改变心理因素

第五节疼痛的观察与护理

OP-SystemOPUS

疼痛的传导疼痛的性质

疼痛的机制人体的多数组织都有痛觉感受器,分布在皮肤及深部组织内研究认为大脑皮质是疼痛的感觉和反应发动的高级中枢痛觉感受器是位于皮肤和其它组织内的游离神经末梢各种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可引起受损组织释放组织胺、缓激肽、5-羟色胺等致痛物质这些物质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使痛觉冲动沿传入神经迅速传导至脊髓,通过脊髓丘脑束和脊髓网状束上行至丘脑,投射到大脑皮质引起疼痛第五节疼痛的观察与护理

疼痛的性质

感受器在各部位的分布密度不同,对疼痛刺激的敏感度也有所不同皮肤表面神经末梢密集,对疼痛最敏感其次为动脉管壁、肌肉、关节、肌腱、筋膜等其它大部分深层组织和内脏器官只有稀疏的神经末梢分布,对疼痛的敏感较弱牵涉痛是由于有病变内脏的神经纤维与体表某处的神经纤维会合于同一脊髓段来自内脏的传人神经纤维除经脊髓上达大脑皮质反应内脏疼痛外,还会影响同一脊髓段的体表神经纤维,传导和扩散到相应的体表部位而引起疼痛这些疼痛多发生于内脏缺血、机械牵拉、痉挛和炎症。如心肌梗死的疼痛发生在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及左上臂第五节疼痛的观察与护理

伤害因素组织致痛物质(组胺等)

痛觉感受器(位于皮肤及组织内的游离神经末梢)痛觉冲动脊髓丘脑大脑皮层疼痛感作用于释放作用于产生神经传导投射到产生疼痛的发生机制

第五节疼痛的观察与护理(三)疼痛的分类

按疼痛病程分类

按疼痛程度分类按疼痛性质分类按疼痛起始部位及传导途径分类按疼痛部位分类

1.急性痛:在几小时、几天、直至6个月以内可缓解的疼痛.2.慢性痛:持续6个月以上的疼痛。1.微痛2.轻痛3.甚痛4.剧痛1.钝痛:酸痛、胀痛、闷痛2.锐痛:刺痛、切割痛、绞痛、钻顶样痛3.其它:跳痛、压扎样痛、牵拉痛1.皮肤痛4.牵涉痛2.躯体痛5.假性痛3.内脏痛6.神经痛头痛、胸痛、腹痛、腰背痛、关节痛、肌肉痛、骨痛。第五节疼痛的观察与护理按疼痛起始部位及传导途径分类(1)皮肤疼痛:为烧灼感或刺痛感。(2)躯体疼痛:痛感较迟钝。(3)内脏疼痛:定位不清,而且疼痛的传导较慢。(4)牵涉性疼痛:内脏的损伤导致在身体某一特定体表部位出现明显痛感。(5)神经痛:表现为剧烈灼痛或酸痛。(6)假性疼痛:某些病人在病变部位已经去除后仍感到疼痛。第五节疼痛的观察与护理(四)疼痛对个体的影响

精神心理方面的改变

生理反应行为反应1.抑郁2.焦虑3.愤怒4.恐惧1.血压升高2.心率增快3.呼吸增快4.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反应5.生化反应1.语言反应2.躯体反应第五节疼痛的观察与护理

疼痛阈(painthreshold):指人体所能感觉到的最小疼痛。

疼痛耐受力(paintolerance):个体能忍受的疼痛强度和持续时间。

二、影响疼痛的因素第五节疼痛的观察与护理影响疼痛的因素

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以往的疼痛经验

注意力

情绪

对疼痛的态度

医源性因素年龄宗教信仰与文化

环境变化

社会支持

行为作用第五节疼痛的观察与护理三、疼痛的护理(一)疼痛的护理评估

1、评估内容

2、评估方法

3、评估的记录

1.疼痛病史2.社会心理因素3.医疗史4.镇痛效果的评估1.交谈法2.观察与临床检查3.评估工具的使用(1)数字评分法(2)文字描述评定法(3)视觉模拟评分法(4)面部表情疼痛评定法(5)WHO疼痛分级(6)Princess-Henry评分法第五节疼痛的观察与护理评分法测量

数字评分法(NRS)文字描述评定法(VDS)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面部表情测量图(FES)第五节疼痛的观察与护理

0-10数字疼痛强度量表012345678910极度疼痛没有疼痛第五节疼痛的观察与护理文字描述评定法没有疼痛中度疼痛非常严重疼痛重度疼痛无法忍受疼痛轻度疼痛第五节疼痛的观察与护理

目测模拟量表无痛最痛第五节疼痛的观察与护理第五节疼痛的观察与护理面部表情测量图第五节疼痛的观察与护理

疼痛程度世界卫生组织疼痛分级评分法测量

0级

1级

2级3级0-10数字疼痛强度量表疼痛强度简要描述量表面部表情测量图第五节疼痛的观察与护理世界卫生组织疼痛分级

0级1级(轻度疼痛)2级(中度疼痛)3级(重度疼痛)无痛有疼痛感不严重可忍受睡眠不受影响疼痛明显不能忍受睡眠受干扰要求用镇痛药疼痛剧烈不能忍受睡眠严重受干扰需要用镇痛药第五节疼痛的观察与护理疼痛的评估的目的判断与分析疼痛的特征,以便选用最恰当的处理和治疗措施治疗过程中反复监测疼痛的程度,避免偏差判断疗效的定量指标明确治疗中的有效措施痛觉改变的特点第五节疼痛的观察与护理疼痛患者护理诊断疼痛:个体经受或叙述有严重不适或不舒服感觉。主要诊断依据:患者诉说疼痛并有疼痛表现。慢性疼痛:个体经受持续或间断的疼痛长达6个月以上。主要诊断依据:自述或观察到有疼痛的依据已经超过6个月。第五节疼痛的观察与护理1、全面、准确、持续地评估患者的疼痛2、消除和缓解疼痛3、协助病因治疗和及时正确用药4、社会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二)疼痛的护理原则第五节疼痛的观察与护理1、减少或消除引起疼痛的原因2、合理运用缓解或解除疼痛的方法(1)药物止痛(三)疼痛的护理措施创伤性疼痛:骨折后妥善保护患部,制动肢体,减轻疼痛。炎症性疼痛:应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有脓肿时及时切开排脓并冲洗。急性缺血性疼痛:立即除去导致缺血的原因,如去除一切外固定物及包扎过紧的敷料,解除动脉痉挛,改善组织缺血状况。恶性肿瘤性疼痛:行手术切除肿瘤,化疗、放疗。神经性疼痛:针对不同病因行手术、牵引或按摩,并辅以应用消炎药物及理疗,以消除局部组织炎症、水肿,解除神经压迫。第五节疼痛的观察与护理镇痛药物给药原则遵循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镇痛药“三阶梯止痛疗法”,并应当根据这种原则选用适当的药物。按药效的强弱依阶梯顺序使用;使用口服药;按时、联合服药;用药剂量个体化。第五节疼痛的观察与护理WHO推荐的癌性疼痛三阶梯疗法123非阿片类弱阿片类±1阶段强阿片类±12阶段最痛无痛阶梯给药口服给药按时给药个体化用药第五节疼痛的观察与护理(2)患者自控镇痛泵的作用(3)物理止痛冷热疗;推拿;按摩(4)针灸(5)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

第五节疼痛的观察与护理PCA(Patient-controlledAnalgesia)PCA由患者自己控制,通过患者自控给药,克服了不同患者对同一镇痛药物药用剂量上的差异PCA依靠患者主动参与他们的自身护理所有镇痛用药总量与传统方法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CA是用药及时、方便快捷、反应迅速的镇痛方法减少患者反复注射的痛苦第五节疼痛的观察与护理PAC技术

-负荷剂量

-单次给药剂量

-锁定时间

-最大给药剂量以硬膜外型和静脉型为最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