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史魏晋上_第1页
中外文化交流史魏晋上_第2页
中外文化交流史魏晋上_第3页
中外文化交流史魏晋上_第4页
中外文化交流史魏晋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文化交流史魏晋上重点: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东晋法显的求法活动与中外文化交流;六朝的海上交通与中外文化交流;六朝与东南亚的佛教文化交流;中国与朝鲜的文化交流;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外乐舞文化大交流。难点:六朝的海上交通与中外文化交流;六朝与东南亚的佛教文化交流。概述

时间:公元220年-

589年,共370年.【魏晋南北朝】:“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晋”主要指的是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与东晋(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则指当时南北对峙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最后统一全国的隋朝。【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从黄河到长江,经济重心逐步南移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西晋◎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但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它与政权的盛衰并不保持均衡状态。这四百年间与外国的文化交流远较秦汉时期发达。1、交流的国家和地区进一步扩大;2、交流的渠道和途径在逐渐增加;3、交流的项目和内容更为丰富多彩。秦汉文化交流多为军事政治倾向,而魏晋南北朝文化交流则为宗教、艺术、学术和习俗。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兴起及波斯、希腊文化的搀入。在从魏至隋的三百多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

◎佛教在中国南北广泛传播,成为中国与许多外国文化交流的纽带:1、洛阳成为北朝佛教传播和中外商贸中心,设有四夷馆并出现了胡商居住区。百国千城莫不款附乐中国土因而宅焉,不可胜数2、建康成为南朝佛教中心,梁武帝时更是盛极一时,佛寺达500余所,僧尼10万余人。一县千数,猥成屯落天下户口,几亡其半3、鸠摩罗什、真谛(499~569)等僧人来华并译出许多重要经典;道安(312~385)编译佛教经典,提出初步的译经理论。东晋

◎随着佛教的传播,渊源于印度以至犍陀罗的开凿石窟、建筑寺庙、绘制壁画、雕塑佛像及为佛教服务的乐舞、文学等佛教艺术,自西而东传入,在新疆、甘肃、山西、河南等地逐渐与中国传统艺术相溶合,在北朝土地大放异彩,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佛教从中国向东传入、百济,由高句丽传入新罗,又经由百济传入日本。在朝鲜、日本流行千余年的佛教,许多方面都有中国烙印。◎日本、朝鲜、越南长期使用汉文作为记录工具,而日本这时开始用汉字表达日语的声音,以后发展成沿用至今的两套假名。◎各个政权需要巩固与发展,海上及陆路交通条件也有改善,孙吴致力于海外交通,遣使到(今柬埔寨)。扶南僧人不断携带佛经佛像来到南朝。◎北朝经陆路与经济文化繁荣的波斯相联系,波斯人东来经商,其信仰的伊斯兰教,也传入中国。◎朱应、康泰和法显留下了中国人关于海外国家的最早记录。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流的时代。

第四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中外文化交流(上)

一.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二.佛教石窟艺术的传入和光大

★佛教思想综述

一.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利用,也由于各阶层人民在痛苦中追求虚幻的幸福和解脱,佛教在中国得以进一步传播,其文化得以进一步发展,僧众东西往来频繁。条件:造神失败,正统衰微,思想解放运动开拓,非儒之风和玄学兴起。▲般若学,三国成为独立学科,为佛教显学。▲重视戒律的译介、在玄学基础上发展▲康僧会(自南而北)建初寺-江南有寺之始▲东晋诸帝无不信佛,有寺1768,僧24000▲南北朝全面高涨:南增三倍、北达200万▲鸠摩罗什(344-413),四大译师之一。贡献最大:74部,384卷,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传播中的对抗:1、与本土儒道及知识阶层:天师道、神灭论2、与统治者:(1)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40年限佛、446年毁佛(2)北周武帝宇文邕:为时极短、打击酷烈只毁像破塔烧经,令僧尼还俗,不杀僧人,共还俗僧人300万人,退寺院4万座。▲三武一宗:唐武宗、周世宗一.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传播中的对抗:1、与本土儒道及知识阶层:天师道、神灭论2、与统治者:(1)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40年限佛、446年毁佛(2)北周武帝宇文邕:为时极短、打击酷烈只毁像破塔烧经,令僧尼还俗,不杀僧人,共还俗僧人300万人,退寺院4万座。▲三武一宗:唐武宗、周世宗二.佛教石窟艺术的传入和光大中国最早的佛教石窟为始凿于公元3世纪的新疆龟兹石窟,龟兹以东受其影响,在焉耆、吐鲁番一带凿窟造像,并渐次入关。5世纪中,敦煌以东广大地区开凿石窟,分布广,数量多。直至8世纪,形成中国石窟雕凿的盛期。16世纪以后开凿的数量就较少了,尾声延续至18-19世纪。

二.佛教石窟艺术的传入和光大★中国佛教石窟是世界上保存最多、分布最广、延续最长的佛教艺术遗存。分布:现存石窟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古龟兹、古焉耆、古高昌)、中原地区(河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南)和南方地区(长江下游、四川、云南)。代表:从规模或艺术成就而论,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四川大足石刻-晚期南方代表)堪称中国四大石窟。模式:龟兹模式、凉州模式和平城模式

新疆千佛洞之一:克孜尔千佛洞——中国第二敦煌。有关专家预测,用不了多久,它将比名震世界的敦煌更出名。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库车县西70公里处

上世纪30年代初,德国柏林民俗博物馆考古队的勒柯克,从这里盗走的壁画、塑像和其它艺术品,以及手抄或印刷的文书达上百箱!勒柯克在成为富翁之后,还不以为耻地宣扬,在他的考古队里,有一名叫巴图斯的人,“充分懂得怎样把一幅幅的壁画,整个地锯下来,并懂得怎样进行包装,使之能无损地运回柏林”。洋盗贼疯狂的掠窃,破坏了克孜尔千佛洞壁画的整体美,留下惊世遗憾!一位西方学者感叹,这里的每一种壁画都是无价之宝;在这里即使随便捡块瓦片,都比美国的历史长!

敦煌莫高窟是莫高窟、千佛洞的总称,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始建于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唐时有窟千余洞,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身,飞天塑像4000余身。第96窟大佛是其中最大的塑像。1900年发现的五万多件藏经洞文献,最终只剩下8757件入藏京师图书馆,现均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对敦煌的研究已成为世界性学科-敦煌学。

耻辱的被掠夺史和王道士的功过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000米,现存主要洞窟53个,大小造像五万一千多个,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云岗石窟创建于公元450年,最大的是第6窟。

新疆以东最早出现,开创平城模式,是中华民族发展时期的标志之一云岗石窟大部分是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前的作品。佛像的形状一般是厚唇、高鼻、长目、宽肩,有雄健的气概,体貌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特征。第五、六窟和五华洞内容丰富多采,富丽瑰奇,是云冈艺术的精华。

云冈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鉴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同时,有机地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西艺术最初交流的结晶。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南12公里处的伊水两岸的山崖间。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年),直至北宋。据统计现存窟龛2345个,长达650米。碑刻题记2800余品。佛塔40余座,造像10万多尊,窟龛二千三百多个。其中最大的造像卢舍那大佛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北朝开凿的魏窟在龙门山,最著名的是石阳洞和宾阳洞。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奉先寺规模之大在龙门石窟中堪称第一。龙门二十品

敦煌和云冈有较多外来文化特点,而龙门则表现出中国化和世俗化的趋势。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因该山形似麦堆而得名。始凿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共有洞窟194个。现存历代泥塑、石雕像7200余件,壁画1300余平方米。其中最有价值的洞窟有牛儿堂、万佛堂、天堂洞、123窟、84窟等。麦积山石窟的显著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极其惊险,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麦积山石质不宜于雕刻,佛像一般都是泥塑。自隋至明清,历朝都有塑像,大塑像高达15米,小塑像高仅20多公分,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

2024/5/128★佛家思想综述1、关于佛教(1)起源: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印度,与儒教产生的年代大致相同,距今约2500年.是世界三大宗教发源最早的。(2)教主:

佛教是以佛陀为至上神的多神教。佛陀自我介绍“我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知、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来即最高神,其它神随着佛陀的诞生而退居幽处。三宝:教主、教义、教团2024/5/129(3)佛佛在梵语中是觉行圆满之意。通常是佛教对释迦牟尼的称谓。一是自觉,了悟人世的烦恼因缘而获得解脱;二是觉他,觉悟他人,帮助他人脱离人世烦恼。(智慧和慈悲)佛的法身“遍坐一切道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法力无边。佛的称谓“阿弥陀佛”、“无量寿佛”、“如来佛”。“阿弥陀”的意思是“无量”。(4)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普贤菩萨。修道到了很高的境界,但比佛差一等。(5)罗汉修行很高,进入涅磐的人。但十八罗汉,常驻人间,济渡众生。2024/5/1302、关于释迦牟尼釋迦牟尼梵語Sakyamuni的音譯。佛教創始人。釋迦是部落的名稱,意思是'能';'牟尼'可譯作'文',是一種尊稱,含有'仁,儒,寂默,忍'等義,意譯也可合成'能仁','能忍','能儒','能寂'等,意為釋迦族的聖人。俗名悉達多,生於公元前566年,原是釋迦國的太子,二十九歲出家修道。經過六年的苦修,在一次夜晚的修禪中,他順次經歷禪那的四種境界,證悟了生命的真相,成就正覺。從此以後,他被稱為佛陀。並到處說法,組織僧團,直至前486年圓寂。簡稱為"釋迦"。他創建的佛教,和基督教,伊斯蘭教一道成為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2024/5/1313、佛教的基本教义可归纳为四点(“四谛”也就是四个“真理”)一“苦谛”即人生所经历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皆苦二“集谛”,招感这些“苦”的烦恼业因(“集”是“因”的意思);三“灭谛”,即根绝一切欲望,人就可以达到不生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