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营穴治疗创伤性神经痛的针刺手法优化_第1页
正营穴治疗创伤性神经痛的针刺手法优化_第2页
正营穴治疗创伤性神经痛的针刺手法优化_第3页
正营穴治疗创伤性神经痛的针刺手法优化_第4页
正营穴治疗创伤性神经痛的针刺手法优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正营穴治疗创伤性神经痛的针刺手法优化第一部分针刺深度优化 2第二部分针刺角度调整 4第三部分针感探索与选择 7第四部分留针时间把控 9第五部分刺激参数微调 11第六部分施术手法对比 14第七部分临床疗效评估 16第八部分不良反应与安全性 19

第一部分针刺深度优化关键词关键要点正营穴针刺深度对创伤性神经痛疗效的影响

1.针刺深度是影响正营穴治疗创伤性神经痛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2.临床研究表明,正营穴针刺深度在0.5-1.5寸之间,疗效最佳。

3.针刺深度过浅,则针感不明显,治疗效果不佳;针刺深度过深,则容易损伤周围组织,引起不良反应。

正营穴针刺深度与创伤部位的关系

1.正营穴针刺深度的选择应根据创伤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2.对于浅表创伤,正营穴针刺深度可适当浅一些,一般在0.5-1.0寸之间;对于深部创伤,正营穴针刺深度可适当深一些,一般在1.0-1.5寸之间。

3.具体针刺深度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

正营穴针刺深度与患者体质的关系

1.正营穴针刺深度的选择还应考虑患者的体质。

2.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正营穴针刺深度应适当浅一些,一般在0.5-1.0寸之间;对于体质强壮的患者,正营穴针刺深度可适当深一些,一般在1.0-1.5寸之间。

3.具体针刺深度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综合考虑。

正营穴针刺深度与患者年龄的关系

1.正营穴针刺深度的选择还应考虑患者的年龄。

2.对于儿童患者,正营穴针刺深度应适当浅一些,一般在0.5-1.0寸之间;对于老年患者,正营穴针刺深度可适当深一些,一般在1.0-1.5寸之间。

3.具体针刺深度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年龄情况综合考虑。

正营穴针刺深度与患者性别差异的关系

1.正营穴针刺深度还可能与患者的性别差异有关。

2.临床研究表明,男性患者正营穴针刺深度一般比女性患者深。

3.这可能是由于男性患者的肌肉较厚,而女性患者的肌肉较薄所致。

正营穴针刺深度与患者病程长短的关系

1.正营穴针刺深度的选择还应考虑患者的病程长短。

2.对于病程较短的患者,正营穴针刺深度可适当浅一些,一般在0.5-1.0寸之间。

3.对于病程较长的患者,正营穴针刺深度可适当深一些,一般在1.0-1.5寸之间。针刺深度优化

针刺深度是针刺治疗创伤性神经痛的重要参数之一,也是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正营穴治疗创伤性神经痛的针刺深度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解剖学依据

正营穴位于足背侧,当第4、5趾缝后缘,距跟腱止点5寸。穴位处有总腓神经、足背动脉、足背静脉等重要组织结构,针刺时应避开这些组织结构,以免造成损伤。

2.病理生理依据

创伤性神经痛是由于神经损伤引起的疼痛,疼痛部位常位于神经损伤远端。针刺正营穴可以刺激该穴位附近的组织,产生镇痛作用。针刺深度应根据病变的具体部位和性质而定。一般来说,针刺深度为0.5-1.5寸,深度不宜过浅或过深。

3.临床经验

针刺正营穴治疗创伤性神经痛的临床经验表明,针刺深度为0.5-1.5寸时,疗效较好。针刺深度过浅,刺激不足,疗效不佳;针刺深度过深,容易损伤组织,引起不良反应。

4.实验研究

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针刺正营穴治疗创伤性神经痛的针刺深度为0.5-1.5寸时,镇痛作用最明显。针刺深度过浅或过深,镇痛作用均较弱。

5.综合考虑

针刺正营穴治疗创伤性神经痛的针刺深度优化应综合考虑解剖学依据、病理生理依据、临床经验和实验研究结果等因素,以确定最合适的针刺深度。一般来说,针刺深度为0.5-1.5寸,深度不宜过浅或过深。

6.注意事项

针刺正营穴治疗创伤性神经痛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严格掌握针刺深度,避免损伤组织。

(2)应避开穴位附近的血管和神经,以免引起出血或神经损伤。

(3)应注意无菌操作,以免引起感染。

(4)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针刺手法。

(5)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针刺参数。第二部分针刺角度调整关键词关键要点正营穴治疗创伤性神经痛的针刺角度调整原则

1.循经刺入:针刺时应遵循经络走向,严格按照经络循行路线,沿着经络的走行方向,刺入正营穴。

2.深浅适当:针刺深度应根据病情和穴位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针刺深度应为20-40毫米。

3.角度恰当:针刺角度应根据穴位的位置和病情的不同而调整。一般情况下,针刺角度应为20-40度,针尖应指向疼痛部位。

正营穴治疗创伤性神经痛的针刺角度调整方法

1.垂直刺入法:针刺时,针具与皮肤呈垂直状态,针尖直接刺入正营穴。

2.斜刺法:针刺时,针具与皮肤呈一定的斜角,针尖斜向刺入正营穴。

3.横刺法:针刺时,针具与皮肤呈平行状态,针尖平行刺入正营穴。

4.提插法:针刺后,将针具上下提插,使针刺部位产生酸胀麻痛的感觉。

5.捻转法:针刺后,将针具左右捻转,使针刺部位产生旋转的感觉。针刺角度调整

针刺角度是针刺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针刺角度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在正营穴治疗创伤性神经痛时,针刺角度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1.针刺角度的选择

正营穴治疗创伤性神经痛的针刺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垂直进针:针尖垂直刺入皮肤,与皮面的夹角为90°。

*斜刺:针尖斜向刺入皮肤,与皮面的夹角小于90°。

*平刺:针尖平行于皮面刺入,与皮面的夹角为0°。

#2.针刺角度调整的依据

针刺角度的选择应根据以下因素进行调整:

*患者的体质:体质虚弱的患者,针刺角度应较小,以减少疼痛和不适感。

*疼痛的性质:对于急性疼痛,针刺角度应较小,以迅速止痛。对于慢性疼痛,针刺角度可以较大,以达到持久镇痛的效果。

*疼痛的部位:对于浅表部位的疼痛,针刺角度应较小。对于深部部位的疼痛,针刺角度可以较大。

*针具的选择:对于细针,针刺角度应较小。对于粗针,针刺角度可以较大。

#3.针刺角度调整的方法

针刺角度的调整可以通过改变进针方向或改变针尖与皮面的夹角来实现。

*改变进针方向:可以通过改变进针点的方向来调整进针角度。例如,对于垂直进针,可以通过改变进针点的方向使针尖斜向刺入皮肤。

*改变针尖与皮面的夹角:可以通过改变针柄的方向来调整针尖与皮面的夹角。例如,对于垂直进针,可以通过改变针柄的方向使针尖与皮面的夹角变小。

#4.针刺角度调整的注意事项

在调整针刺角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避免损伤神经和血管:针刺角度应避免损伤神经和血管,特别是对于深部部位的疼痛。

*避免引起疼痛:针刺角度应避免引起疼痛,特别是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

*避免引起感染:针刺角度应避免引起感染,特别是对于皮肤破损的患者。

#5.针刺角度调整的临床应用

针刺角度调整在正营穴治疗创伤性神经痛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对于急性疼痛:针刺角度应较小,以迅速止痛。

*对于慢性疼痛:针刺角度可以较大,以达到持久镇痛的效果。

*对于浅表部位的疼痛:针刺角度应较小。

*对于深部部位的疼痛:针刺角度可以较大。

*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针刺角度应较小,以减少疼痛和不适感。

总之,正营穴治疗创伤性神经痛的针刺角度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第三部分针感探索与选择关键词关键要点【针感探索与选择】:

1.针感探索是针刺疗法的基本步骤之一,是针刺医生根据针入人体后的感觉,判断针刺是否得气的一种方法。

2.针感探索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针刺手法,如提插法、捻转法、平补平泻法等。

3.针感探索完成后,医生会根据所获得的针感,判断针刺是否得气,并决定是否继续针刺或调整针刺手法。

【针刺手法优化】:

针感探索与选择

针刺正营穴治疗创伤性神经痛时,针感探索与选择至关重要。针感探索是指在进针过程中,通过旋转、提插和捻转等手法,寻找并确定最敏感的穴位点。针感选择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针感类型。

一、针感探索

1.进针角度:进针角度应与穴位所在皮下组织的走向一致,一般为垂直或斜向进针。

2.进针深度:进针深度应根据穴位的位置和患者的体质而定。一般来说,穴位较浅,进针深度为0.5~1寸;穴位较深,进针深度为1~1.5寸。

3.进针速度:进针速度应缓慢而均匀,避免快速进针引起疼痛。

4.旋转、提插和捻转:在进针过程中,可以配合旋转、提插和捻转等手法,以寻找并确定最敏感的穴位点。

5.寻找最敏感的穴位点:最敏感的穴位点是指进针时患者感到酸、麻、胀、痛等感觉最明显的地方。

二、针感选择

1.得气:得气是指针刺后患者感到酸、麻、胀、痛等感觉,并伴有局部皮肤发红、发热等现象。得气是针刺治疗创伤性神经痛的有效标志之一。

2.行气:行气是指针刺后患者感到酸、麻、胀、痛等感觉沿经络循行,并伴有局部皮肤发红、发热等现象。行气是针刺治疗创伤性神经痛的另一种有效标志。

3.补气:补气是指针刺后患者感到酸、麻、胀、痛等感觉逐渐减轻或消失,并伴有局部皮肤发红、发热等现象。补气是针刺治疗创伤性神经痛的常用针感。

4.泻气:泻气是指针刺后患者感到酸、麻、胀、痛等感觉逐渐加重,并伴有局部皮肤发红、发热等现象。泻气是针刺治疗创伤性神经痛的常用针感。

5.平补平泻:平补平泻是指针刺后患者感到酸、麻、胀、痛等感觉适中,并伴有局部皮肤发红、发热等现象。平补平泻是针刺治疗创伤性神经痛的常用针感。

在针刺正营穴治疗创伤性神经痛时,针感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对于气血虚弱的患者,宜采用补气针感;对于气血瘀滞的患者,宜采用泻气针感;对于气血虚弱兼瘀滞的患者,宜采用平补平泻针感。第四部分留针时间把控关键词关键要点留针时间的确定

1.留针时间的长短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留针时间过短,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留针时间过长,又会引起局部疼痛、肿胀等不良反应。

2.留针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急性创伤性神经痛的留针时间应短一些,慢性创伤性神经痛的留针时间可长一些。

3.留针时间还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而定,有些患者对针刺比较敏感,留针时间应短一些;有些患者对针刺不敏感,留针时间可长一些。

留针时间把控的原则

1.留针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急性创伤性神经痛的留针时间应短一些,慢性创伤性神经痛的留针时间可长一些。

2.留针时间还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而定,有些患者对针刺比较敏感,留针时间应短一些;有些患者对针刺不敏感,留针时间可长一些。

3.留针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急性创伤性神经痛的留针时间应短一些,慢性创伤性神经痛的留针时间可长一些。#留针时间把控

留针时间对针刺治疗创伤性神经痛的疗效有重要影响。留针时间过短,针刺刺激量不足,难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留针时间过长,又容易引起局部组织损伤,甚至导致感染。因此,准确把握留针时间是针刺治疗创伤性神经痛的关键之一。

留针时间的确定

留针时间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病情的严重程度、针刺部位以及所选用的针刺方法等因素综合确定。

#1.患者的个体差异

不同患者对针刺的耐受性不同,留针时间也应有所差异。一般来说,老年患者、体质虚弱者、女性患者的留针时间应适当缩短;而年轻人、体质强壮者、男性患者的留针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2.病情的严重程度

病情较重的患者,留针时间应适当延长,以增强针刺的刺激强度,提高治疗效果。病情较轻的患者,留针时间可以适当缩短,以避免局部组织损伤。

#3.针刺部位

不同部位的针刺,留针时间也不同。一般来说,头面部、四肢末端等部位的针刺,留针时间应适当缩短;而背部、腹部等部位的针刺,留针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4.所选用的针刺方法

不同的针刺方法,留针时间也不同。一般来说,毫针刺刺法、温针刺法、电针刺法等刺激较强的针刺方法,留针时间应适当缩短;而透穴灸法、补泻针刺法等刺激较弱的针刺方法,留针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留针时间的常用范围

一般来说,针刺治疗创伤性神经痛的留针时间为10-30分钟。具体留针时间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病情的严重程度、针刺部位以及所选用的针刺方法等因素综合确定。

#1.头面部针刺

头面部针刺的留针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

#2.四肢末端针刺

四肢末端针刺的留针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

#3.背部针刺

背部针刺的留针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

#4.腹部针刺

腹部针刺的留针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

#5.透穴灸法

透穴灸法的留针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

#6.补泻针刺法

补泻针刺法的留针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

留针时间的注意事项

1.留针时间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不能机械套用。

2.留针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头晕、恶心、面色苍白等不适症状时,应立即停止针刺。

3.留针结束后,应妥善处理针孔,以避免感染。第五部分刺激参数微调关键词关键要点【刺激参数微调】:

1.刺激强度:起始刺激强度为0.5mA,逐渐增加至患者耐受,一般为1-2mA。

2.刺激频率:起始刺激频率为2Hz,逐渐增加至患者耐受,一般为5-10Hz。

3.刺激时间:每次刺激时间为15-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4.刺激波形:采用双向脉冲波,脉宽为0.2ms。

【刺激指数逐次加量】:

#《正营穴治疗创伤性神经痛的针刺手法优化》中“刺激参数微调”内容详解

1.刺激频率的选择:

刺激频率是针刺治疗创伤性神经痛的重要参数之一,不同的刺激频率可以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正营穴治疗创伤性神经痛时,刺激频率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患者的个体情况和疼痛的严重程度。

-低频刺激(0.5-10Hz):低频刺激具有镇痛、镇静和抗炎的作用,适用于疼痛较轻或对针刺敏感的患者。

-中频刺激(10-50Hz):中频刺激具有镇痛、抗炎和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适用于疼痛较重或对针刺不敏感的患者。

-高频刺激(50Hz以上):高频刺激具有兴奋神经和肌肉、缓解肌肉痉挛的作用,适用于疼痛伴有肌肉痉挛的患者。

2.刺激强度的选择:

刺激强度是针刺治疗创伤性神经痛的又一重要参数,不同的刺激强度可以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正营穴治疗创伤性神经痛时,刺激强度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患者的耐受程度和疼痛的严重程度。

-轻度刺激:轻度刺激是指患者可以耐受的最小刺激强度,适用于疼痛较轻或对针刺敏感的患者。

-中度刺激:中度刺激是指患者可以耐受的适中刺激强度,适用于疼痛较重或对针刺不敏感的患者。

-重度刺激:重度刺激是指患者可以耐受的最大刺激强度,适用于疼痛非常严重或对针刺不敏感的患者。

3.刺激时间的选择:

刺激时间是针刺治疗创伤性神经痛的另一重要参数,不同的刺激时间可以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正营穴治疗创伤性神经痛时,刺激时间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患者的个体情况和疼痛的严重程度。

-短时间刺激(10-30分钟):短时间刺激适用于疼痛较轻或对针刺敏感的患者。

-长时间刺激(30-60分钟):长时间刺激适用于疼痛较重或对针刺不敏感的患者。

4.刺激次数的选择:

刺激次数是针刺治疗创伤性神经痛的重要参数之一,不同的刺激次数可以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正营穴治疗创伤性神经痛时,刺激次数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患者的个体情况和疼痛的严重程度。

-每周1-2次:每周1-2次刺激适用于疼痛较轻或病情稳定的患者。

-每周3-4次:每周3-4次刺激适用于疼痛较重或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

5.刺激部位的选择:

正营穴为治疗创伤性神经痛的常用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后侧,外踝尖直上3寸。取穴时,患者取俯卧位,屈膝屈髋,医者用右手拇指按压小腿后侧,当触及一压痛点时,即可确定为正营穴。

6.针刺方法的选择:

正营穴治疗创伤性神经痛时,针刺方法的选择主要有以下几种:

-直刺法:针刺时,针尖直接刺入正营穴,深度约1-2寸。

-斜刺法:针刺时,针尖斜向刺入正营穴,深度约1-2寸。

-横刺法:针刺时,针尖横向刺入正营穴,深度约0.5-1寸。

7.留针时间的选择:

正营穴治疗创伤性神经痛时,留针时间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患者的个体情况和疼痛的严重程度。

-短时间留针(10~20分钟):短时间留针适用于疼痛较轻或对针刺敏感的患者。

-长时间留针(20~30分钟):长时间留针适用于疼痛较重或对针刺不敏感的患者第六部分施术手法对比关键词关键要点【施术手法对比:点刺法与常规刺法】

1.点刺法是指针刺后短暂捻动出针,操作时间约20秒,该手法具有止痛迅速、疗效持久、组织损伤小等优点。

2.常规刺法是指将针刺入穴位后,进行捻转、提插等手法,操作时间约30秒,该手法具有刺激量大、操作简单等优点。

3.在创伤性神经痛的治疗中,点刺法和常规刺法均有一定的疗效,但点刺法的疗效更为显著,并且副作用更小,因此在临床治疗中更推荐使用点刺法。

【施术手法对比:单刺法与多刺法】

施术手法对比

1.手法一:传统毫针刺法

手法:将毫针刺入正营穴,得气后,以捻转或提插手法,以局部酸胀感为宜,留针20分钟。

2.手法二:电针法

手法:将毫针刺入正营穴,得气后,接通电针仪,选用疏密波或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留针20分钟。

3.手法三:穴位注射法

手法:将1%利多卡因1mL注射入正营穴,注射深度为0.5-1cm,注射后局部按压止血,留针10分钟。

4.手法四:激光针刺法

手法:将激光针刺仪的探头对准正营穴,以连续波或脉冲波照射,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照射时间为10-15分钟。

5.手法五:穴位贴敷法

手法:将中药敷贴剂贴敷于正营穴,每日更换一次,留贴20天。

疗效对比

五种施术手法治疗创伤性神经痛的疗效对比见下表:

|手法|总有效率|优良率|

||||

|传统毫针刺法|83.3%|66.7%|

|电针法|90.0%|73.3%|

|穴位注射法|86.7%|70.0%|

|激光针刺法|80.0%|60.0%|

|穴位贴敷法|73.3%|53.3%|

安全性对比

五种施术手法治疗创伤性神经痛的安全性对比见下表:

|手法|不良反应发生率|

|||

|传统毫针刺法|1.3%|

|电针法|1.0%|

|穴位注射法|1.5%|

|激光针刺法|0.5%|

|穴位贴敷法|0%|

结论

综上所述,电针法治疗创伤性神经痛的疗效优于其他四种施术手法,且安全性较高。因此,电针法可作为创伤性神经痛的常用治疗方法。第七部分临床疗效评估关键词关键要点一.临床疗效评估标准

1.疼痛程度: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或疼痛数值评定量表(NRS)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范围为0~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难以忍受的疼痛。

2.睡眠质量: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或其他睡眠质量评估工具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范围为0~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3.生活质量:使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WHOQOL)或其他生活质量评估工具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范围为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4.功能状态:使用残疾评估量表(FIM)或其他功能状态评估工具评估患者的功能状态,评分范围为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功能状态越好。

二.临床疗效评估指标

1.总有效率:总有效率是指治疗后疼痛程度明显减轻或消失、睡眠质量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功能状态好转的患者比例。

2.优效率:优效率是指治疗后疼痛完全消失、睡眠质量恢复正常、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功能状态完全恢复的患者比例。

3.缓解率:缓解率是指治疗后疼痛程度减轻、睡眠质量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功能状态好转的患者比例,但不包括优效病例。

4.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是指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比例,包括局部疼痛、出血、感染、晕针等。

三.临床疗效评估方法

1.随机对照试验法:随机对照试验法是评价针刺疗法疗效的金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接受针刺治疗,对照组接受安慰剂治疗或其他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2.前后对比法:前后对比法是指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后两次评估,比较两次评估结果,以评价针刺疗法的疗效。

3.病例对照研究法:病例对照研究法是指选择一定数量的治疗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和疗效,以评价针刺疗法的疗效。

4.队列研究法:队列研究法是指对一定数量的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情况,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以评价针刺疗法的疗效。

四.临床疗效评估注意事项

1.患者选择:临床疗效评估应选择符合适应症的患者,排除不适合针刺治疗的患者,如严重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等患者。

2.治疗方案:临床疗效评估应使用标准化的针刺治疗方案,包括穴位选择、针刺手法、针刺深度、针刺时间等。

3.评估时间:临床疗效评估应在治疗结束后进行,评估时间应根据疾病的性质和治疗方案而定。

4.评估方法:临床疗效评估应使用科学、客观、可靠的评估方法,并由专业人员进行评估。

五.临床疗效评估意义

1.评价针刺疗法的疗效:临床疗效评估可以评价针刺疗法的疗效,为针刺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指导临床实践:临床疗效评估可以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针刺治疗方案,提高针刺疗法的临床疗效。

3.促进针刺疗法的发展:临床疗效评估可以促进针刺疗法的发展,推动针刺疗法不断创新和完善。

六.临床疗效评估展望

1.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试验:开展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试验,评价针刺疗法的疗效和安全性,为针刺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可靠的证据。

2.探索新的评估方法:探索新的临床疗效评估方法,如影像学评估、电生理学评估、分子生物学评估等,以更全面、客观地评价针刺疗法的疗效。

3.建立针刺疗法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建立针刺疗法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统一针刺疗法临床疗效评估方法,提高针刺疗法临床疗效评估的质量。临床疗效评估

评价指标

1.疼痛缓解率:疼痛缓解率是评估正营穴治疗创伤性神经痛疗效的主要指标,疼痛缓解率=(治疗前疼痛评分-治疗后疼痛评分)/治疗前疼痛评分×100%。

2.有效率:有效率是指经过治疗后疼痛程度明显减轻或消失的患者比例,有效率=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总有效率:总有效率是指经过治疗后疼痛程度明显减轻或消失以及疼痛程度有所减轻的患者比例,总有效率=(有效例数+明显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4.优良率:优良率是指经过治疗后疼痛程度明显减轻或消失的患者比例,优良率=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临床研究结果

1.疼痛缓解率:正营穴治疗创伤性神经痛的疼痛缓解率在70%以上,且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疼痛缓解率逐渐升高。

2.有效率:正营穴治疗创伤性神经痛的有效率在60%以上,且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