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DS中文版(锂电池电解液)_第1页
MSDS中文版(锂电池电解液)_第2页
MSDS中文版(锂电池电解液)_第3页
MSDS中文版(锂电池电解液)_第4页
MSDS中文版(锂电池电解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化学品及企业标识锂离子电池电解液1.2制造商的产品代码:TC-E*****危险性概述:无色至淡黄色液体。吞咽有害。造成严重皮肤灼伤和眼损伤。2.1易燃液体:类别22.2金属腐蚀剂:类别12.3急性毒性:类别4无资料无资料2.4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B2.5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2.6呼吸或皮肤致敏:类别12.7生殖细胞突变性:类别22.8生殖毒性:类别12.9特定目标器官毒性(单次类别1(神经系统)2.10特定目标器官毒性(重复类别1(骨骼、牙齿)2.11吸入危险:无资料2.12对水生环境的危害-急性类别32.13对水生环境的危害-慢性类别32.14象形图:2.15危险性信息:该物质为易燃液体,暴露在空气中可生产有腐蚀性、有毒的氢氟酸。不得吸入喷雾。一旦接触到眼睛,应立即用充足的水冲洗并就医处理。配戴眼镜/面部保护用品。应在密闭的环境中使用。废液应作为危险性废物处理。2.16暴露途径:皮肤接触、吸入和意外吞食。2.17健康危害:接触途径:眼睛接触:皮肤接触:慢性毒性:急性毒性:眼睛接触、皮肤接触、吸入可能会导致眼睛过敏或燃烧。直接接触可能引起过敏、红肿、流泪和视力模糊。可能导致中等至严重的过敏、燃烧、干燥的皮肤蒸汽、气体会刺激鼻子、喉咙和肺部。症状包括头痛、激励、欢欣、头晕、不协调、呼吸困难、困倦、视力模糊、疲劳、胃痛、恶心或呕吐,颤抖、抽搐、失去知觉、发绀、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昏迷、呼吸衰竭和死亡,这取决于暴露的浓度和时间。如果吸入较多,会引起肺部炎症,甚至可引起死亡。刺激口腔、咽喉和胃。可能导致头痛、疼痛、唾液分泌,头晕,腹泻,恶心。主要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肾脏、心脏和胎儿发育。过度暴露于氟化物可能导致消化不良,斑驳的牙釉质,异常硬化的骨头和其他骨质变化和损伤肝脏和肾脏。接触水会生成氢氟酸,会造成直接灼伤皮肤,眼睛,如果摄入,甚至烧伤到嘴巴和胃、肠道如果吸入和喉头水肿。直接接触身体部位的需要立即进行治疗以防止受伤。氟化合物的毒性为2.5毫克/立方米。2.18环境危害:对水生生物有害并具有长期持续影响。成分CAS检索号重量%96-49-1≤60.0105-58-8≤60.0DMC616-38-6≤60.0EMC623-53-0≤60.0106-36-5≤60.0108-32-7≤60.0LiPF621324-40-310.0~20.0“电解液”急性经口LD50为7230mg/kg体重,根据GB15193.3-2003《急性毒性试验》的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属实际无毒级物质。LD/LC50CAS:96-49-1,碳酸乙烯酯(EC)经口毒性LD5010000mg/kg经皮毒性LD50>26000mg/kgCAS:105-58-8,碳酸二乙酯(DEC)经口毒性LD5013000mg/kg经皮毒性LD50>5000mg/kgCAS:616-38-6,碳酸二甲酯(DMC)经口毒性LD50经皮毒性LD50>30000mg/kgCAS:623-53-0,碳酸甲乙酯(EMC)经口毒性LD507300mg/kg经皮毒性LD50>15800mg/kgCAS:106-36-5,丙酸丙酯(PP)经口毒性LD5013000mg/kg经皮毒性LD50>8000mg/kgCAS:108-32-7,碳酸丙烯酯(PC)经口毒性LD5020700mg/kg经皮毒性LD50>5000mg/kgCAS:21324-40-3,六氟磷酸锂(LiPF6)经口毒性LD50经皮毒性LD50吸入毒性LC50用大量水清洗至少15分钟,用1%的葡萄糖酸钙敷在眼部,并向眼科医生咨询。4.2皮肤:立即用肥皂和大量水清洗,清除污染的衣服和鞋子。然后用2.5%的葡萄糖酸钙敷在接触部位,直至疼痛消失。严重者就医。移患者至空气新鲜处。如果患者呼吸停止,给予人工呼吸。如果呼吸困难,给予吸氧,就医。安排训练有素的人用2.5%的葡萄糖酸钙喷雾器喷洒20分钟。4.4食入:用大量水清洗口腔。立即就医。4.5注释:根据患者的状况及具体情况采取对应的处理措施。4.6对医生的提示:对症医治。如果您想进一步地了解信息,请与制造商联系。20~35℃干粉、二氧化碳、泡沫。5.8特殊的灭火程序和设备:穿含有压力保护并有呼吸装备的灭火服装进行灭火,燃烧时会产生有毒物质。要避免吸入这些有害气体。用水喷洒冷却容器。灭火后,灭火设备要进行彻底去污处理。5.9有害的燃烧产物:二氧化碳及微量的未完全燃烧的碳化物,HF和无机氟代磷化物。5.10禁止使用的灭火剂:6.1个人防护注意事项:避免皮肤、眼睛接触。避免吸入气雾,保持容器密封。6.2环境保护注意事项:可能的话,首先停止泄漏。保持通风,密闭容器。清除一切易燃源。用棉布等吸附类物质将洒在外面的电解液吸干,并用水将接触的地方清洗干净。收集处理废弃物转移6.3消除方法:根据当地紧急计划,决定是否需要撤离或隔离该区域。遵守在本物质安全资料表中所列的所有的个人防护设备使用建议。假如围堵的物品可以被吸起,应将其装入合适的容器内。用合适的吸附剂清理泄漏残余物。用大量水清理泄漏区域,因为残余的电解液会分解产生具有很强腐蚀性的HF酸雾。7.1操作注意事项:使用时应佩戴个人防护设备,应在一个封闭干燥的系统(如手套箱)中使用,避免与空气和水接触(包括水气避免接触皮肤和眼睛。不可吸入气雾。实行良好工业卫生措施,请于操作后进行清洗,尤其是在饮食或抽烟之前。7.2储存注意事项:不要将产品露置于空气中:空气或潮湿环境中会产生危险物质,同时会致产品失去功效。储存温度保持尽可能最低,操作应在氮气或其它惰性气体保护下进行。远离火源,在阴凉干燥处保存,容器保持严格密闭。产品有效期6个月;超过6个月后每隔一个月都要重新取样分析各项指标,合格可以继续使用;不合格则按危险化学品处理程序处7.3不适合的包装材料:非不锈钢包装物。八、接触控制和个人防护8.1工业卫生标准:碳酸酯溶剂、锂盐和功能添加剂接触极限:未确立8.2工程控制局部通风设备:建议使用普通通风设备:建议使用。8.3常规操作的个人防护设备呼吸系统防护:使用呼吸防护设备。使用化学安全护目镜。进餐和下班时应充分清洗。有效抽风并配戴防毒口罩。使用全面罩型呼吸器。避免接触皮肤及眼睛。不可吸入气雾。九、理化特性9.1物理形态:液体无色透明类似醚类气味。未测定不定不定20~25℃未测定9.10爆炸性蒸气可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9.11氧化性未测定9.12蒸汽压(25℃)未测定9.13密度g/cm3(25℃)*****±0.0089.14辛醇/水分配系数未测定9.15相对蒸汽压(空气=1)未测定9.16粘度不定9.17水分≤20ppm(Karlfisher法检测)9.18酸度≤***ppm(三乙胺电位滴定法检测)9.19色度≤50Hazen(比色法检测)9.20电导率ms/cm(25℃)***±0.3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如需详细产品资料,请与我公司联络。在以下环境中存放稳定:***℃,相对湿度≤95%。与水反应避免接触条件:避免与空气、水等接触。水、酸、碱。分解产物:二氧化碳,水、HF、氟代磷氧化物等。聚合危害:不会产生危害的聚合反应。参阅章节三。11.2皮肤刺激或腐蚀:造成严重皮肤灼伤。11.3眼睛刺激或腐蚀:造成严重眼灼伤。11.4呼吸/皮肤过敏: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反应。11.6生殖细胞突变性:怀疑可能造成遗传性缺陷。11.7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性接触:对器官造成损伤:神经系统。可能引起呼吸道刺激。11.8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反复接触:长时间或反复接触会对器官造成损伤(骨骼,牙齿)。长时间或反复接触可能对器官造成损伤(血液,肾-经口)。以上所例举的潜在危害是建立在产品和类似产品的组分研究所得数据或专家对产品的评审基础上。12.1生态毒性:碳酸乙烯酯:对水溞和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的毒性静态试验LC50-Ceriodaphniadubia(网纹碳酸二乙酯:对水溞和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的毒性活动抑制NOEC-DaphniamagnaStraus(大型溞)-≥100mg/L-48h(OECD测试导则202)对藻类的毒性生长抑制NOEC-Desmodesmussubspicatus(绿藻)-≥100mg/L-72h(OECD测试导则201)丙酸丙酯:无资料碳酸丙烯酯:对鱼类的毒性半静态试验LC50-Cyprinuscarpio(鲤鱼)-≥1000mg/L-96h对水溞和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的毒性静态试验EC50-Daphniamagna(水溞)->1000mg/L-48h(OECD测试导则202)对藻类的毒性EC50-Desmodesmussubspicatus(绿藻)->900mg/L-72h(OECD测试导则201)细菌毒性EC10-Pseudomonasputida(恶臭假单胞菌)-7400mg/L-16h(德国工业标准(DIN)38412part8)六氟磷酸锂:对水溞和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的毒性静态试验EC50-Daphniamagna(水溞)->100mg/L-48h(OECD测试导则202)对藻类的毒性静态试验EC50-Pseudokirchneriellasubcapitata->100mg/L-76h(OECD测试导则201)12.2持久性和降解性:碳酸乙烯酯:生物降解性好氧的-暴露时间29d结果:86.9%-快速生物降解的。(OECD测试导则301B)碳酸二乙酯:生物降解性结果:75%-快速生物降解的。丙酸丙酯:无资料碳酸丙烯酯:生物降解性结果90%-快速生物降解的。六氟磷酸锂:无资料12.3生物积累潜力:无资料12.4在土壤中的迁移性:无资料13.1产品废弃物处置方法:必须委托有危险化学品处置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13.2包装废弃物处置方法:按照当地法规进行废弃处理。14.1联合国危险货物编号UN292414.2联合国正式运输名称:易燃液体,腐蚀性的。14.3联合国危险性分类:3(8)):14.5海洋污染物(是/否):是14.6运输注意事项:15.1适用法规: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1996)劳部发423号],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作了相应规定。15.2化学品库存:AICS:所有组成份均列出或予以免除。请洽商宁德市凯欣电池材料有限公司。IECSC:所有组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