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素材人物专题之诸葛亮_第1页
2024届高考作文素材人物专题之诸葛亮_第2页
2024届高考作文素材人物专题之诸葛亮_第3页
2024届高考作文素材人物专题之诸葛亮_第4页
2024届高考作文素材人物专题之诸葛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作文素材人物专题之诸葛亮作文素材人物专题之诸葛亮

【人物简介】

诸葛亮,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谋献策,诸葛亮遂提出联孙抗曹、重兴汉室的建议,即“隆中对"刘备称帝后,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刘备临终时把儿子刘禅和治理蜀国的重任托付给他。刘禅继位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他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重视水利,改善了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曾多次出兵攻魏,争夺中原。后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诸葛亮其人:

1.善于读书,讲究方法。诸葛亮读书与当时的多数人不一样,不拘泥于章句,而观其大略,通过这种方式,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

2.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常将自己比作管仲、乐毅二人,有匡扶天下之志。

3.善于审时度势,等待时机。他为了等待机会,在隆中安静地做着农夫,实际上确实韬光养晦,积蓄力量,遍览书籍,增强实力。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他十年磨一剑,最终成为谋略超群的千古功臣。

4.懂得感恩。“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随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出仕之后,“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为报刘备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有大局观,眼光长远。从《隆中对》即可看出,诸葛亮是个富于远见的战略家,他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

6.具有坚定执行的决心和毅力。诸葛亮六出祁山,采取的是以主动进攻代替被动防守的策略,因为曹魏的发展速度,远非西蜀能比,不主动进攻,就等于坐以待毙。诸葛亮有统揽全局的战略眼光,而且具有坚定执行的决心和毅力。

7.为图功业,不实事求是,有重大的战略失误。蜀汉在当时三国之中,面积最小,国力最弱,地薄民少,实际上根本不具备北伐的客观条件。诸葛亮不断北伐,穷兵黩武,兵疲民乏,实力消耗,加速了蜀汉的灭亡,这实际上是重大的战略失误。

8.执着理想,志在用世,有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强斗志。诸葛亮深知“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然感先帝知遇之恩、托孤之情,故忠心耿耿,尽力恢复汉室,挽狂澜于既倒。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一种可敬的生命形式。诸葛亮为兴复汉室而六出祁山的执着,实际上是用生命书写着“虽败犹荣"的壮烈,同时也书写着民族的华章。

9.严于律己,以身作则,鞠躬尽瘁,笃志躬行。“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10.无视告诫,用人失察。马谡自幼熟读兵法,好论军计,甚为诸葛亮所器重。但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临终时告诫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不以为然,还是重用马谡,导致痛失街亭。

11.完美主义人格,做事务求尽善尽美,集智慧、中恕、正直、廉洁于一身,宁可累死,也不愿有一丝放松,做任何事情总是亲力亲为,不容出半点差错。

【思维导图速记】

【人物事略】

诸葛亮勤学

诸葛亮在跟从水镜先生司马徽学习知识期间,因为非常努力,而且善于思考,所以成绩非常优异,深得先生喜爱。可是诸葛亮太爱学习了,他的问题太多,先生的知识又太渊博,一时间,诸葛亮恨不得天天不下课,一直能听老师讲课。但是上课总得有个计划,有个规律,毕竟这是给多位学子共同授课,不能总给诸葛亮一人讲解。所以一到下课的时间,先生说什么也不讲了,诸葛亮怎么求也不管用。

古时候计时用的是日晷,得有太阳才行,如果阴天下雨就比较不方便了。每当阴天下雨,水镜先生家喂的一只公鸡就派上了用场:定时给公鸡喂食,公鸡的叫声就很有规律。于是,上课的时候,只要公鸡叫,水镜先生就宣布下课。

好学的诸葛亮为了多学些知识,总是想办法让先生把课往后延长些,可是先生只要听到鸡叫立马下课,绝不拖延。急得诸葛亮真想去求求大公鸡,希望它每天不要叫得那么准时。

绝不轻言放弃的诸葛亮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先生的小书童喂鸡的时间很固定,他就猜想:这是不是和鸡叫的时间有关系呢

于是他偷偷地带了些粮食,上课前就偷偷喂一些给公鸡。这招还真管用,公鸡可能吃得太饱了,就偷懒不叫了,水镜先生的课也就延长了很多,这让诸葛亮的心里乐得开了花。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几天后,水镜先生发现问题了,他把自己的小书童叫到跟前,盘问他是否按时定量喂公鸡了。

小书童一脸无辜地回答道:“我一直是按照先生的嘱咐去喂鸡的呀,怎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水镜先生摸着自己的胡子陷入了沉思。

第二天上课的时候,他一脸严肃地问道:“我们读的都是圣贤书,学的是仁义诚信,现在,谁能告诉我,公鸡为什么不准时鸣叫了呢?"学生们都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只有诸葛亮心底打了鼓。最后,他站起来坦诚地承认了错误,说是自己为了多听课才偷偷喂了鸡。气得老先生当众呵斥道:“你不配在这里读书了,回家去吧。”

诸葛亮没有想到自己为了能多听先生教诲,竟然把事情弄到了这样不可收拾的地步。他知道先生现在在气头上,自己说什么先生都不会听的,反复思量后,他觉得还是师母好说话,于是来到先生家,恳请师母为自己多说点儿好话。

师母很喜欢诸葛亮,于是欣然答应试试看。然而水镜先生依然固执地说:“他这么小的年纪,不但不踏踏实实钻研学问,只是一味求快,求多,为了达到目的,还耍心眼儿欺骗我,这样的孩子心术不正,我怎么还能够教他?"

夫人恳切地说:“他年纪尚小,虽然欺骗了你,但出发点只是为了多听一会儿你的课,和一般世俗之人所求的截然不同,这么长时间的共处,你难道还看不出这孩子的心地怎么样吗?”

水镜先生后来也觉得自己有些过分了,就又留下了诸葛亮,让他继续跟着自己学习。

诸葛亮有了这一次的教训,知道凡事不可急进,好学也要讲究方法,所以静下心来,更加努力认真地学习了。

锦囊妙计

孙权为了控制挟持刘备,接受了周瑜提出的“美人计”,假意要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刚刚死了妻子的刘备,骗刘备到南徐招亲,然后打算将他软禁,作为人质,再派人去夺回荆州。刘备接见了孙权的使者,心存疑虑,诸葛亮却叫他放心大胆前往,满有把握地表示会“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吴侯之妹,又属主公;荆州万无一失。”并叫赵子龙护送刘备。临行,诸葛亮把赵子龙叫到跟前,交给他三个锦囊,跟他耳语道:“你保主公入吴,应该领受这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你可以依照顺序施行。"赵子龙依计而行,迫使孙权嫁妹弄假成真,后来又护卫刘备和孙夫人安全地离开吴地,逃出虎口。“锦囊妙计”现在比喻能及时解决紧急问题的妥善办法。

如鱼得水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孔明)出山之后,“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大事,把孔明当作老师,关羽,张飞看在眼,很不痛快,便对刘备说:“孔明年纪轻轻,有甚麽才学!大哥你对待他实在是好过头了,又没见到他显示出甚麽本事!”刘备劝解他们说:“我得到孔明,如鱼得水,两位弟弟不用再多说了。"如鱼得水”用以比喻得到跟自己相投合的人或找到适合自己事业发展的环境。例如:李教授请到张明作助手,简直“如鱼得水”,研究项目的进度加快了,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出”与“隐"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抛去“智圣"光环,诸葛亮最初也不过是一介布衣。如大多数人一样,他最初的愿望也只是想在战火岁月里拥有现世安稳,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简单生活。

但我们想这样几个问题:他“隐"得了吗?“隐”不了。第一是光辉难掩:潜龙在渊,也终归是龙啊。我们从另一篇文章《隆中对》里能够得知,刘备来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已经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如此才能让刘备慨叹“如鱼之得水也"。

第二是感恩知己,如韩愈《马说》所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刘备就是诸葛亮的知己,是诸葛亮的伯乐。

推移到现代世界。面对疫情流行,优秀的医护人员、科研人员等等并没有闭门不出,而是积极响应号召,投入一线,为国家发光发热,这不也是一种同诸葛亮一般面对“出"与“隐”的大智慧、大勇气吗?

“贤臣"与“小人”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所谓汉桓帝汉灵帝“亲小人”,说的是他们一味宠信、放任宦官势力,最终导致皇权旁落、奸恶横生,耽误国之大业。诸葛亮为刘禅推荐了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等贤才,希望皇帝能多向这些人询问,以“裨补阙漏"。此处如何应用到作文里呢?第一是擦亮双眼,认清真相,不要只为眼前利益、享受所蒙蔽,比如汉桓帝、汉灵帝不仅纵容宦官,还有卖官以填补财政虚空之举,如此举动,岂不是太过目光短浅、太过荒唐了吗?第二联系现实生活,古代皇帝要亲贤臣、远小人,我们现在交朋友也要多接触良友、益友、诤友。

鞠躬尽瘁与人生无奈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有前后两篇。我们读的这一篇是“前出师表”,此时诸葛亮已平定南蛮,又积蓄数年,蜀国资源丰富,国内安定,士气正旺,因此他其实是怀着必胜的信心写下这篇出师表,以让后主坐镇后方安定大局。但第二次的《后出师表》里,诸葛亮之前已经打了败仗,士气低落,便没有很多豪言壮语了;加之此时蜀国国力也内耗的利害,诸葛亮心里也没底,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终病逝五丈原,令后人扼腕。杜甫曾写下这样一首著名的诗歌: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主八剑

据《古今刀剑录》记载,章武元年,刘备在金牛山采得铁矿,铸造八柄宝剑,一把刘备自己佩戴,其余七把分别赐予刘禅、刘永、刘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每把剑都取了好听的名字,并让诸葛亮在剑上铭字。蜀汉灭亡后,蜀主八剑一直下落不明。后来诸葛亮佩剑章武剑被李师古所得,李师古将此剑据为己有,并改名师古剑。

相关发明

诸葛亮在四川地区深得民心,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现代仍有头戴白布的习惯,据说就是为诸葛亮戴孝,历时一千多年。在高承《事物纪原》中,有记载诸葛亮南征班师时,正遇风起,不能渡河,孟获说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头和牲畜祭祀,便会风平浪静。但诸葛亮觉得用人头太残忍了,于是用面粉搓成人头状,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为馒头。(又有一说,馒头乃张飞征蜀时发明)。另外,相传诸葛亮担任军师中郎将时,因解决粮食问题,向百姓询问了当时名为“蔓菁”的野菜的种植方法,并下令士兵开始种蔓菁,补充军粮,后世便把这菜称为诸葛菜。亦有传说指诸葛亮另有一儿诸葛怀与一女诸葛果。在晋朝时曾召录汉代名臣之后裔到京城任职,但诸葛怀推辞,自给自足,在家终老。而诸葛果则相传在成都西南乘烟观修行和成仙升天。在山区的居民过去要放送消息,会施放孔明灯,相传是诸葛亮传下来的。又有说诸葛亮南征时发明一种铜鼓,称为“诸葛鼓”,白天做饭,晚间可敲它作警报。而现有许多成语,如“事后孔明”,意思是等到事情过后才发表各种高论,自以为先知;也有“三个臭皮匠,胜个诸葛亮”,意思是指形容集体智慧的伟大。在云南(三国时南中之地),佧佤族有传说指诸葛亮曾教他们祖先盖房子、编竹箩;傣族传说指当地的佛寺大殿屋顶就是仿照诸葛亮的帽子建造的。

孔明择妇

荆州名士黄承彦听闻诸葛亮想要结婚,就去找诸葛亮对他说:“听说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虽头发黄、皮肤黑,但是其才华可与你相配。”于是诸葛亮便答应了这门亲事,迎娶黄承彦之女为妻。诸葛亮娶丑妻的事情遭受到了当时人的嘲笑,并因此流传说一句谚语,叫作:“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吝于宽赦

有人批评诸葛亮吝于宽赦他人的罪行。诸葛亮回答说:“治理天下应本着公正、仁德之心,不该随意施舍不恰当的恩惠。所以匡衡、吴汉治国就不认为无故赦罪是件好事。先帝(刘备)也曾说过:我曾与陈元方(陈纪)、郑康成(郑玄)交往,从他们的言谈中,可洞悉天下兴衰治乱的道理,但他们从没谈及赦罪也是治国之道;又如刘景升父子(刘表、刘琮)年年都大赦人犯,但对治理国家又有什么好处呢?后来费祎主政,采用姑息宽赦的策略,蜀汉的国势因此削弱不振。

人格魅力

司马懿曾给诸葛亮写信提到,降魏的蜀汉大臣黄权经常坐起来赞叹述说诸葛亮,甚至都不顾贻人口实之嫌。司马懿本人在与诸葛亮交战时,派人秘密查看诸葛亮,只见诸葛亮乘坐素车,戴葛巾,手持白羽扇,指挥三军进退。司马懿听说后叹道:“可谓名士矣。”后来东晋桓温征蜀,曾遇见一个一百多岁的诸葛亮生前时的小吏,问诸葛亮可以与如今何人相比。小吏回答:“葛公在时,亦不觉异,自葛公殁后,正不见其比。"

【名家点评】

汉末三国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孙权: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②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彭羕:足下,当世伊、吕也,宜善与主公计事,济其大猷。

吕凯:今诸葛丞相英才挺出,深睹未萌,受遗讬孤,翊赞季兴,与众无忌,录功忘瑕。

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亮虑多决少。②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杨戏: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习隆: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兴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

刘禅: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张悌: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于蜀汉,或册名于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

张俨:历前世以观近事,二相优劣,可得而详也。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今仲达之才,减於孔明"

两晋南北朝

陈寿: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傅玄:诸葛亮诚一时之异人也。治国有分,御军有法,积功兴业,事得其机,入无余力,出有余粮,知蜀本弱而危。故持重以镇之。

袁准: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郭冲: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冲。

张辅:诸葛孔明达治知变,殆王佐之才。毅相弱燕,合五国之兵以破强齐,雪君王之耻,围城而不急攻,将令道穷而义服,此则仁者之师,莫不谓毅为优,余以五国之兵,共伐一齐,不足为强,大战济西,伏尸流血,不足为仁,夫孔明包文武之德,刘玄德以知人之明,屡造其庐,咨以济世,奇策泉涌,智谋从横,遂东说孙权,北抗大魏,以乘胜之师,翼佐取蜀,及玄德临终,禅其大位,在扰攘之际,立童蒙之主,设官分职,班叙众才,文以宁内,武以折冲,然后布其恩泽于中国之民,其行军也,路不拾遗,毫毛不犯,勋业垂济而陨,观其遗文,谋谟弘远,雅规恢廓,己有功则让于下,下有阙则躬自咎,见善则迁,纳谏则改,故声烈震于遐迩也,《孟子》曰:闻伯夷之风,贪夫廉,余以为睹孔明之忠,奸臣立节矣,殆将与伊吕争俦,岂徒乐毅为伍哉?

袁宏:堂堂孔明,基宇宏邈。器同生民,独禀先觉。标榜风流,远明管乐。初九龙盘,雅志弥确。百六道丧,干戈迭用。苟非命世,孰扫雰雺?宗子思宁,薄言解控。释褐中林,郁为时栋。孔明盘桓,俟时而动,遐想管、乐,远明风流。治国以礼,民无怨声。刑罚不滥,没有余泣。虽古之遗爱,何以加兹!及其临终顾讬,受遗作相,刘后授之无疑心,武侯处之无惧色,继体纳之无贰情,百姓信之无异辞。君臣之际,良可咏矣!

习凿齿:昔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诸葛亮之使廖立垂泣,李平致死,岂徒无怨言而已哉!夫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镜至明而丑者无怒,水镜之所以能穷物而无怨者,以其无私也。水镜无私,犹以免谤,况大人君子怀乐生之心,流矜恕之德,法行於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爵之而非私,诛之而不怒,天下有不服者乎!诸葛亮于是可谓能用刑矣,自秦、汉以来未之有也。诸葛武侯,龙蟠江南,托好管,乐,有匡汉之望,是有崇本之心也。

王羲之:荀、葛各一国佐命宗臣,观其辙迹,实奇士也。然荀获讥于忧卒,意长恨恨,谓其弘济之心,宜被大道;诸葛经国达治无间然,处事而无玷累,获全名于数代。至于建鼎足之势,未能忘已,所谓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容得尔乎?

裴松之:老氏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凡在贤达之流,固必兼而有焉。以诸葛亮之鉴识,岂不能自审其分乎?夫其高吟俟时,情见乎言,志气所存,既已定于其始矣。若使游步中华,骋其龙光,岂夫多士所能沈翳哉!委质魏氏,展其器能,诚非陈长文、司马仲达所能颉颃,而况于余哉!苟不患功业不就,道之不行,虽志恢宇宙而终不北向者,盖以权御已移,汉祚将倾,方将翊赞宗杰,以兴微继绝克复为己任故也。岂其区区利在边鄙而已乎!此相如所谓“鹍鹏已翔于辽廓,而罗者犹视于薮泽”者矣。

崔浩:夫亮之相刘备,当九州鼎沸之会,英雄奋发之时,君臣相得,鱼水为喻,而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伪连孙氏,守穷踦?区之地,僣号边夷之间。此策之下者,可与赵他为偶,而以为管萧之亚匹,不亦过乎?谓寿贬亮非为失实。且亮既据蜀,恃山崄之固,不达时宜,弗量势力。严威切法,控勒蜀人;矜才负能,高自矫举。欲以边夷之众抗衡上国。出兵陇右,再攻祁山,一攻陈仓,疏迟失会,摧衄而反;后入秦川,不复攻城,更求野战。魏人知其意,闭垒坚守,以不战屈之。知穷势尽,愤结攻中,发病而死。由是言之,岂合古之善将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者乎?

孙盛:亮善抚御,又戎政严明。

隋唐

王通:使诸葛亮而无死,礼乐其有兴乎?

王勃:于是诸葛适在军中,向令帷幄有谋,军容宿练,包左车之际,运田单之奇,曹悬兵数千,夜行三百。轴重不相继,声援不相闻,可不一战而禽也?坐以十万之众,而无一矢之备,何异驱犬羊之群,饵豺虎之口?故知应变将略,非武侯所长,斯言近矣。

李世民: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诸葛亮冠代奇才,志图中夏。

虞世南:彼孔明者,命世之奇才,伊吕之俦匹。

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黄裳:然事有纲领小大,当务知其远者大者;至如簿书讼狱,百吏能否,本非人主所自任也。昔秦始皇自程决事,见嗤前代;诸葛亮王霸之佐,二十罚以上皆自省之,亦为敌国所诮,知不久堪;魏明帝欲省尚书拟事,陈矫言其不可;隋文帝日旰听政,令卫士传餐,文皇帝亦笑其烦察。为人主之体固不可代下司职,但择人委任,责其成效,赏罚必信,谁不尽心。

杜牧: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于内,功后成于外。

孙樵: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

尚驰: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

李德裕:蜀主之任孔明,苻坚之用景略,虽关羽不能移,樊世不能惑,蜀与秦皆君安国理,非专任之效欤?

吕温: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

虞世南:以此伪情,行之万物,若使力均势敌,俱会中原,以仲达之奸谋,当孔明之节制,恐非俦也。

王叡:孔明创蜀,决沉机三二策,遽成鼎峙;英雄之大略,将帅之宏规也。安危之机,存亡之要,审诸将略,可见徵焉。

宋元

何去非: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有合众之仁,而无用众之智。故尝数动其众而亟于立功。功每不就,而众已疲。此孔明失于所以用蜀也。

聂文豹:古今论孔明者,莫不以忠义许之。然余兄文龙,尝考其颠末,以为孔明之才,谓之识时务则可,谓之明大义,则未也。谓之忠于刘备则可,谓忠之于汉室则未也。

苏轼: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戴少望:有仁人君子之心者,未必有英雄豪杰之才;有英雄豪杰之才者,未必有忠臣义士之节;三者,世人之所难全也。全之者,其惟诸葛亮乎。

朱熹:诸葛孔明大纲资质好,但病于粗疏。孟子以后人物,只有子房与孔明。子房之学出于黄老,孔明出于申韩,如授后主以六韬等书与用法严处可见。若以比王仲淹,则不似其细密。他却事事理会过来。当时若出来施设一番,亦须可观。孔明本不知学,全是驳杂了。然却有儒者气象,后世诚无他比。孔明也粗。若兴礼乐,也是粗礼乐。忠武侯天资高,所为一出于公。若其规模,并写申子之类,则其学只是伯(霸)。程先生云:“孔明有王佐之心,然其道则未尽。"其论极当。魏延请从间道出关中,侯不听。侯意中原已是我底物事,何必如此?故不从。不知先主当时只从孔明,不知孔明如何取荆取蜀。若更从魏延间道出,关中所守者只是庸人。从此一出,是甚声势!如拉朽然。侯竟不肯为之!诸葛孔明天资甚美,气象宏大。但所学不尽纯正,故亦不能尽善。取刘璋一事,或以为先主之谋,亦必是孔明之意。然在当时多有不可尽晓处。如先主东征之类,不见孔明一语议论。后来坏事,却追恨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东行。孔明得君如此,犹有不能尽言者乎?

洪迈: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

章如愚:至于三国,各自据其土而成鼎峙之势,亦诸人之力也。故在魏,则荀攸、贾诩之算无遗策,郭嘉、刘晔之才策谋畧,管宁之渊雅高尚,毛玠之典选清正;在吴,则周瑜、鲁肃之俦入为腹心,出为股肱,甘宁、凌统之徒奋其威,黄盖、蒋钦之属宣其力;在蜀,则诸葛孔明之长于治国,费祎、董允之志虑忠纯,向宠之性行均淑,皆一时之人杰也。

陈亮:孔明之治蜀,王者之治也。孔明,伊周之徒也。

刘祁:已而诸豪割据,士大夫各欲择主立功名,如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诸葛亮、庞统、鲁肃、周瑜之徒,争以智能自效。

陈元靓:德图王,卧龙徐起。北伐南征,渭滨泸水。周旋两朝,勤劳一纪。星堕中军,英雄巳矣。

李昱:载经夔子国,多羡武侯贤。八阵躬耕后,三分未出前。北来愁魏武,东下骇孙权。

明清

朱元璋:若诸葛孔明、羊祜、杜预、李靖辈,文武兼资,难概以一律。

朱棣:昔云南僻在万里,山川险固,历代罕有能平,惟诸葛孔明以天下奇才、忠信智谋,南征北伐,功盖一时,遂艾夷之。循至后世,叛服不常,莫能制驭。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人臣身秉国钓,因循从事,不能申明教令,诫谕君下,则无知之民,罹于法者必多。若各尽厥职,明法度,以训国人,使不罹于刑戮,则君心嘉悦,眷顾日隆,如所谓皋陶、伊尹、周公、诸葛亮、魏徵诸臣生膺显爵,没垂令闻,斯于臣职为无负耳!

陈子龙:自汉以后,文武渐分,然犹有虞诩、诸葛亮、周瑜、陆逊、司马懿、羊祜、杜预、温峤、谢玄、韦睿、崔浩、李靖、裴行俭、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韩琦、李纲、虞允文之徒奋策儒素建功阃外,为时宗臣。彼岂必有抟虎之力,射雕之技哉?不过深明古今之事,能决机宜之便耳。

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屈大均:汉唐以来善兵者率多书生,若张良、赵充国、邓禹、马援、诸葛孔明、周瑜、鲁肃、杜预、李靖、虞允文之流,莫不沉酣六经,翩翩文雅,其出奇制胜如风雨之飘忽,如鬼神之变怪。

乾隆帝: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马允刚: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

林则徐:“不废微时梁父吟,千秋鱼水答知音。三分筹策成亏理,一片宫商淡泊心。挥手鸿飞斜谷渺,移情龙卧汉江深。魂销异代文山操,同感君恩泪满襟。"大星虽陨大名留,一线皇纲翊汉刘。抱膝几人知管乐,鞠躬终古匹伊周。波寒沔水居民泪,月黑祁山故垒秋。归骨定军军奠定,墓门深锁阵云愁。”

曾国藩:公以丞相而兼元帅,凡宫中府中以及营中之事,无不兼综,举郭、费、董三人治宫中之事,举向宠治营中之事,殆皆指留守成都者言之。其府中之事,则公所自治,百司庶政,皆公在军中亲为裁决焉。

李光地:三代后,武侯是个小周公,朱子是个小孟子,具体而微。武侯才大器宏,通身绝无火气,虽以伊川之刻檄,每与周公同举,亦尊之至矣;武侯有手段,侈人以司马温公比之。温公是个好人,才具焉能比武侯?当时曹操虽死,谋臣猛将尚多,兵经百链,三分天下有其二。武侯用弹丸之蜀,三五年间,魏人栗栗,应举者都不应举,以待蜀汉之至,是何声势!观所以治蜀,一事不苟,惟取益州一节,被人议论。

近现代

孙中山: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知喜孔明,即是明白古今顺逆之理。我等之兴中会,便是汉朝之刘备、诸葛亮,今之满洲皇帝,便是曹操、司马懿;我等之起兵驱逐满洲,即如孔明之六出祁山也。

毛泽东: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共产党就是以诸葛孔明的办法办事。那就是“言忠信,行笃敬,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众益"。

周恩来:武侯治蜀,黔首以其诚而守其法。化干戈为玉帛,孔子折冲齐鲁。反内犯为罗拜,子仪心服回纥。王阳明诚格蛮苗,华盛顿德感民众。是诚也,大之垂举后世,小之造福一身。诸葛亮是君子又是大丈夫。羽扇纶巾、宁静淡泊、以德服众,铸就了诸葛亮的君子人格;而叱咤风云之气、坚忍不拔之操,乃是诸葛亮之所以为大丈夫的表征。

易顺鼎:永安宫殿莽蒿莱,得相能将帝业开。主固择臣臣择主,才原须学学须才。万牛回首因龙卧,三马惊心为虎来。五丈原头星落早,至今蜀妇有馀哀。

钱穆: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内藤湖南:三国,千古罕觏之奇局也;武侯,千古间出之奇才也。如欲指三国之形势于掌上,照武侯之心事于秦镜,岂此区区小稿所能企耶?然禹域之形胜,素为潜心之处,武侯之遭际,素为感深之所,盖小稿于此有三致意焉。纵论其时,自小稿分内之事;若夫私淑其人,则吾岂敢耶?吾岂敢耶?

李岳瑞:天之产豪杰也不世出;而豪杰之生于其时也,又以时势之所拘挛,而不得尽其用;此所以莽莽二千余年,而所谓大政治家者,竟旷世而不能一遇也。必求其匹,吾于武侯之前,得二人焉:曰管仲,曰国大夫。于武侯之后,得一人焉:曰王景略……武侯则众贤道长,合志同升;身虽不及中寿,而身殁以后,蒋、董、费、姜诸人,规随惟谨,斠若画一,守先臣之政策,靡敢少变;而蜀之雄视西垂者,几三十年。较诸管子,倜乎远矣!国大夫之治郑,其内政外交,视武侯如出一人;然郑之为国也,壤地过小,而又介于两大之间;以自守则有余,若其扬国威于域外也,则退然弗遑任矣。……然则武侯之在三国,亦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矣!

王震:诸葛孔明这个人物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分裂状态很不满意,他一直怀有统一中国的远大志向,很值得尊敬。

朱德:千古文笔出师表,一腔忠义八阵图。

胡耀邦:干革命要像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董必武: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邓小平:诸葛亮祖孙三代都好。

翦伯赞:在蜀魏之战中,诸葛亮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的军队训练良好,纪律严明,作战讲究阵法,指挥若定,因而在一些战役中取得了胜利。蜀军北进不能成功,正是由蜀魏的全部力量对比决定的,诸葛亮的个人才能和他的中道病死,在战争的进展和结局中只起了局部的作用。

谭良啸:诸葛亮富国强兵尽管是为了“兴复汉室”,然而客观上为整个巴蜀地区带来了一段时间的安定、繁荣与和谐。“三国时期,诸葛亮治理的蜀国是‘最好’的,也就是政治清明、经济发达、人民安定。

刘振凯:诸葛孔明,浩气盈胸,见识卓荦,决胜千里,舍我其谁。

朱子彦:我认为在三国时代,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仍然是第一流的。面对综合国力数倍于己的强大的魏国,诸葛亮以攻为守,主动向曹魏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而且能做到“退若山移,进如风雨,击溃若摧,合战如虎”,是很不容易的,可谓创造了古今战争史上的奇迹。

唐长孺:诸葛亮和曹操一样,也是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三国志》评论诸葛亮说,军事不是他的专长,他在军事上只采取比较稳重的策略,还说他的才能主要表现在政治方面。我看,诸葛亮在军事上也是个杰出的战略家,他对曹魏的进攻,迫使强大的曹魏采取守势,陷入了被动的地位,这就是他的军事才能。所以,诸葛亮既是一个政治家,又是一个军事家。但是我们也要说明,诸葛亮虽然和曹操一样,采取了阻止豪强势力发展的政策,但他对四川方面的大族豪强还不得不让步。

朱大渭:一个封建制时代的政治家,生前死后竟然得到各族人民如此热忱的颂扬和怀念,在我国封建制时代实在是少有的。他们对诸葛亮的评价表明,诸葛亮确实是我国封建时代一位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综观诸葛亮一生的言、行、功业,处处体现着他的优秀品德。这些优秀品德,可以归结为修身养德、尽忠为国、虚心纳谏、廉洁奉公、严明法纪、一身正气的典范精神;忠顺勤劳、尽职尽责、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为实现国家统一、国富民安的远大理想,“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为国家为民族利益而奋斗的献身精神。这些实际上已成为我国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它将永远昭示来者。

田余庆:萧何于汉初论功为最,位次第一。而在刘备死前,诸葛亮徒有《隆中对》筹划之名而实际表现无多。他在荆不得预入蜀之谋,在蜀不得参出峡之议,这些关键之事不论正确与否,都与他无干系。以之与萧何“发踪指示"、“便宜行事”之任比较,是颇不相称的。历史决定了刘备是一个奔窜求存的角色,历史只给了诸葛亮一个小国寡民的政治舞台。不论个人的素质与才能如何,诸葛亮能起的作用总是要受历史条件的支配。他的《隆中对》睿智非凡,但毕竟也只能是历史条件的产物。

沈伯俊:诚然,由于诸葛亮的早逝,北伐未能取得最后成功;但若天假以年,蜀军逼退或击破魏军,夺取关中地区是完全可能的;如果加上孙吴的有力配合,则可取得更大的战果。尽管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也不应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仅就其临终前的战略态势而言,诸葛亮也是历史上罕见的以弱击强的典范,完全当得起一流军事家的称号。当然,作为军事家,诸葛亮奇谋不足,究竟是一个明显的缺陷,这是其整体成就不及曹操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应该看到,北伐未能最后成功,从根本上说,还是受到蜀、魏综合国力对比的制约。陈寿就指出:“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这个分析是比较客观的。

【诸葛亮名句】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诫子书》)。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燥则不能治性(诸葛亮《诫子书》)。

4.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德,何患于不济(诸葛亮《戒外甥书》)。

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前《出师表》)。

6.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前《出师表》)。

7.帷坐待亡,孰与伐之(诸葛亮后《出师表》)。

8.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诸葛亮后《出师表》)。

9.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10.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诸葛亮《自表后主》)。

11.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之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诸葛亮《答法正书》)。

12.可是兵不战,民不劳而天下定也(诸葛亮《答杜微书》)。

13.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诸葛亮《又与李严书》)。

14.粮谷,军之最要(诸葛亮《与陆逊书》)。

15.中益莫大于进人,进人者各务所尚(诸葛亮《称姚迪教》)。

16.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南征教》)。

17.知有所爱,知有所不足爱,可以用兵矣。故夫善将者,以其所不足爱者,养其所甚爱者(诸葛亮《兵法》)。

18.士之不能皆锐,马之不能皆良,器械不能皆坚固也,处之而已也(诸葛亮《兵法》)。

19.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诸葛亮《兵要》)。

20.贵之而不骄,委之而不专,扶之而不隐,免之而不惧,故良将之功也,犹璧之不污(诸葛亮《兵要》)。

21.良将之为政也,使人择之,不自举,使法量功,不自度。故能者不可蔽,不能者不可饰,妄誉者不能进也(诸葛亮《兵要》)。

22.言行不同,竖私枉公,外相连诬,内相谤讪,有此不去,是谓败乱(诸葛亮《兵要》)。

23.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交,温不增华,寒不改弃,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诸葛亮《论交》)。

24.兵卒有制,虽庸将未败;若兵卒自乱,虽贤将危之(诸葛亮《兵要》)。

25.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诸葛亮《答惜赦》)。

26.吾心如称,不能为人作轻重(诸葛亮《杂言》)。

27.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诸葛亮《草庐对》)。

28.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诸葛亮《草庐对》)。

29.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诸葛亮《草庐对》)。

30.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诸葛亮《为刘琦谋自安术》)。

31.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诸葛亮《又称蒋琬》)》。

32.心大志广,难以保安(《三国志·蜀书·彭羕传》中诸葛亮密言先主刘备论彭羕之句)。

33.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诸葛亮《答法正书》)。

34.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诸葛亮《与群下教》)。

35.任重才轻,故多阙漏(诸葛亮《与参军掾属教》)。

36.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诸葛亮《泣答皇帝托孤》)。

37.羊之乱群,犹能为害(诸葛亮《弹廖立表》)。

38.清浊太明,善恶太分(诸葛亮《论张温被废》)。

39.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前《出师表》)。

40.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败也;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胜也(诸葛亮《兵要》)。

41.严号申令,而人愿斗,兵合刃接,而人乐死矣(诸葛亮《将诫》)。

42.善积者昌,恶积者丧,古今常数也(诸葛亮《为皇帝伐魏诏》)。

43.将在军,军令有所不受(诸葛亮《答姜维》)。

44.夫酒之设,合理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合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诸葛亮《又诫子书》)。

45.治国之政,其犹治家。治家者务立其本,本立则末正矣。夫本者,倡始也,末者,应和也。倡始者,天地也,应和者,万物也。万物之事,非天不生,非地不长,非人不成(诸葛亮《治国第一》)。

46.圆凿不可以方纳,铅刀不可以砍伐,此非常之事不能成其功,非常之器不可成其巧。故天失其常,则有逆气;地失其常,则有枯败;人失其常,则有患害(诸葛亮《便宜十六策》)。

47.君以施下为仁,臣以事上为义。二心不可以事君,疑政不可以授臣。上下好礼,则民易使,上下合顺,则君臣之道具矣(诸葛亮《君臣第二》)。

48.君以礼使臣,臣以忠事君。君谋其政,臣谋其事。政者,正名也,事者,勤功也。君勤其政,臣勤其事,则功名之道具立矣(诸葛亮《便宜十六策》)。

49.私不乱公,邪不干政,此治国之道具矣(诸葛亮《君臣第二》)。

50.君臣上下,以礼为本;父子上下,以恩为亲;夫妇上下,以合为安。上不可以不正,下不可以不端。上枉下曲,上乱下逆(诸葛亮《君臣第二》)。

51.目为心视,口为心言,耳为心听,身为心安。故身之有心,若国之有君,以内合外,万物昭然(诸葛亮《视听第三》)。

52.观日月之行,不足以为明;闻雷霆之声,不足以为听。故人君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诸葛亮《视听第三》)。

53、夫五音不闻,无以别宫商;五色不见,无以别玄黄(诸葛亮《便宜十六策》)。

54.盖闻明君者常若昼夜,昼则公行事,夜则私事兴(诸葛亮《便宜十六策》)。

55.或有吁嗟之怨而不得闻,或有进善之忠而不得信(诸葛亮《便宜十六策》)。

56.怨声不闻,则枉者不得伸;进善不纳,则忠者不得信,邪者容其奸(诸葛亮《便宜十六策》)。

57.为政之道,务于多闻,是以听察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庶士,则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诸葛亮《视听第三》)。

58.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诸葛亮《视听第三》)。

59.纳言之政,为之谏诤,所以采众下之谋也。故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当其不义则诤之,将顺其美,匡救其恶(诸葛亮《纳言第四》)。

60.恶不可顺,美不可逆;顺恶逆美,其国必危(诸葛亮《纳言第四》)。

61.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之害也(诸葛亮《纳言第四》)。

62.孔子不耻下问,周公不耻下贱,故行成名著,后世以为圣(诸葛亮《纳言第四》)。

63.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诸葛亮《纳言第四》)。

64.红紫乱朱色,淫声疑正乐。乱生於远,疑生於惑(诸葛亮《察疑第五》)。

65.物有异类,形有同色。白石如玉,愚者宝之;鱼目似珠,愚者取之;狐貉似犬,愚者蓄之;枯萎似瓜,愚者食之。故赵高指鹿为马,秦王不以为疑;范蠡贡越美女,吴王不以为惑(诸葛亮《察疑第五》)。

66.计疑无定事,事疑无成功(诸葛亮《察疑第五》)。

67.明君之治,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外不知内,惟患内不知外;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下;不患贱不知贵,惟患贵不知贱(诸葛亮《察疑第五》)。

68.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马为策己者驰,神为通己者明(诸葛亮《察疑第五》)。

69.人君决狱行刑,患其不明。或无罪被辜,或有罪蒙恕;或强者专辞,或弱者侵怨;或直者被枉,或屈者不伸;或有信而见疑,或有忠而被害,此皆招天之逆气,灾暴之患,祸乱之变(诸葛亮《察疑第五》)。

70.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诸葛亮《治人第六》)。

71.日月之明,众下仰止,乾坤之广,万物顺之(诸葛亮《治人第六》)。

72.克食於民,而人有饥乏之变,则生乱逆(诸葛亮《治人第六》)。

73.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如此,富国安家,不亦宜乎?(诸葛亮《治人第六》)

74.夫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安(诸葛亮《治人第六》)。

75.庶人之所好者,唯躬耕勤苦,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诸葛亮《治人第六》)。

76.制之以财,用之以礼,丰年不奢,凶年不俭,素有蓄积,以储其后,此治人之道,不亦合於四时之气乎?(诸葛亮《治人第六》)

77.治国犹於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是以养神求生,举贤求安(诸葛亮《举措第七》)。

78.故国之有辅,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细,辅不可弱;柱细则害,辅弱则倾(诸葛亮《举措第七》)。

79.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直木出於幽林,直士出於众下(诸葛亮《举措第七》)。

80.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诸葛亮《举措第七》)。

81.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诸葛亮《举措第七》)。

82.人君悬赏以待功,设位以待士(诸葛亮《举措第七》)。

83.考黜之政,谓迁善黜恶。故考黜之政,务知人之所苦(诸葛亮《考黜第八》)。

84.故国以军为辅,君以臣为佐;辅强则国安,辅弱则国危,在於所任之将也(诸葛亮《治军第九》)。

85.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谋,然后乃施其事(诸葛亮《治军第九》)。

86.审天地之道,察众人之心,习兵革之器,明赏罚之理,观敌众之谋,视道路之险,别安危之处,占主客之情,知进退之宜,顺机会之时,设守御之备,强征伐之势,扬士卒之能,图成败之计,虑生死之事,然后乃可出军任将,张擒敌之势,此为军之大略也(诸葛亮《治军第九》)。

87.军以奇计为谋,以绝智为主;能柔能刚,能弱能强,能存能亡;疾如风雨,舒如江海;不动如泰山,难测如阴阳;无穷如地,充实如天;不竭如江河,终始如三光,生死如四时,衰旺如五行;奇正相生,而不可穷(诸葛亮《治军第九》)。

88.军以粮食为本,兵以奇正为始,器械为用,委积为备(诸葛亮《治军第九》)。

89.夫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故善攻者不以兵革,善守者不以城郭。是以,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坚甲锐兵,不足以为强(诸葛亮《治军第九》)。

90.议之知其得失,诈之知其安危,计之知其多寡,形之知其生死,虑之知其苦乐,谋之知其善备(诸葛亮《治军第九》)。

91.治国以文为政,治军以武为计(诸葛亮《治军第九》)。

92.天之阴阳,地之形名,人之腹心,知此三者,获处其功。知其士乃知其敌;不知其士,则不知其敌;不知其敌,每战必殆。故军之所击,必先知其左右士卒之心(诸葛亮《治军第九》)。

93.胜者随道而修途,败者斜行而失路(诸葛亮《治军第九》)。

94.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诸葛亮《赏罚第十》)。

95.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诸葛亮《赏罚第十》)。

96.先令而后诛,则人亲附,畏而爱之,不令而行。赏罚不正,则忠臣死於非罪,而邪臣起於非功(诸葛亮《赏罚第十》)。

97.喜不应喜无喜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喜不纵可戮之士,怒不可犯无罪之人;喜不可纵有罪,怒不可戮无辜;喜怒之事,不可妄行(诸葛亮《喜怒第十一》)。

98.怒不可以复悦,喜不可以复怒,故以文为先,以武为后。先胜则必后负,先怒则必后悔,一朝之忿,而亡其身(诸葛亮《喜怒第十一》)。

99.君子威而不猛,忿而不怒,忧而不惧,悦而不喜(诸葛亮《喜怒第十一》)。

100.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政不失其道,万事可成,其功可保(诸葛亮《治乱第十二》)。

101.政治当有先后。先理纲,后理纪;先理令,后理罚;先理近,后理远;先理内,后理外;先理本,后理末;先理强,后理弱;先理大,后理小;先理上,后理下;先理身,后理人(诸葛亮《治乱第十二》)。

102.理纲则纪张,理令则罚行,理近则远安,理内则外端,理本则末通,理强则弱伸,理大则小行,理上则下正,理身则人敬(诸葛亮《治乱第十二》)。

103.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为,人之所瞻也(诸葛亮《教令第十三》)。

104.夫释己教人,是谓逆政;正己教人,是谓顺政(诸葛亮《教令第十三》)。

105.人君先正其身,然后乃行其令。身不正则令不从,令不从则生变乱(诸葛亮《教令第十三》)。

106.斩断之政,谓不从教令之法也。其法有七:一曰轻,二曰慢,三曰盗,四曰欺,五曰背,六曰乱,七曰误,此治军之禁也(诸葛亮《斩断第十四》)。

107.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诸葛亮《斩断第十四》)。

10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故君子思不出其位(诸葛亮《思虑第十五》)。

109.思者,正谋也;虑者,思事之计也。非其位不谋其政,非其事不虑其计(诸葛亮《思虑第十五》)。

110.大事起於难,小事起於易。故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诸葛亮《思虑第十五》)。

111.危生於安,亡生於存,乱生於治(诸葛亮《思虑第十五》)。

112.外伤则内孤,上惑则下疑;疑则亲者不用,惑则视者失度;失度则乱谋,乱谋则国危,国危则不安(诸葛亮《阴察第十六》)。

113.思者虑远,远虑者安,无虑者危。富者得志,贫者失时(诸葛亮《阴察第十六》)。

114.船漏则水入,囊穿则内空;山小无兽,水浅无鱼,树弱无巢;墙坏屋倾,堤决水漾(诸葛亮《阴察第十六》)。

115.根伤则叶枯,叶枯则花落,花落则实亡。柱细则屋倾,本细则末挠,下小则上崩(诸葛亮《阴察第十六》)。

116.夫军国之弊,有五害焉:一曰结党相连,毁谮贤良;二曰侈其衣服,异其冠带;三曰虚夸妖术,诡言神道;四曰专察是非,私以动众;五曰伺候得失,阴结敌人(诸葛亮《将苑·逐恶》)。

117.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诸葛亮《将苑·知人性》)。

118.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埸,长于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诸葛亮《将苑·将才》)。

119.仁爱洽于下,信义服邻国,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海之内视如家室,此天下之将(诸葛亮《将苑·将器》)。

120.为将之道,有八弊焉,一曰贪而无厌,二曰妒贤嫉能,三曰信谗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犹豫不自决,六曰荒淫于酒色,七曰奸诈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以礼(诸葛亮《将苑·将弊》)。

121.不恃强,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诸葛亮《将苑·将志》)。

122.以弱制强,以柔制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诸葛亮《将苑·将刚》)。

123.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判(见《将苑·将骄吝》)。

124.将不可吝,吝则赏不行,赏不行则士不致命,士不致命则军无功,无功则国虚,国虚则寇实矣(诸葛亮《将苑·将骄吝》)。

125.高节可以厉俗,孝弟可以扬名,信义可以交友,沈虑可以容众,力行可以建功,此将之五强也(诸葛亮《将苑·将强》)。

126.谋不能料是非,礼不能任贤良,政不能正刑法,富不能济穷厄,智不能备未形,虑不能防微密,达不能举所知,败不能无怨谤,此谓之八恶也(诸葛亮《将苑·将强》)。

127.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恃功能而失忠信(诸葛亮《将苑·出师》)。

128.智者为之虑,勇者为之斗,故能战胜于外,功成于内(诸葛亮《将苑·出师》)。

129.智者不逆天,亦不逆时,亦不逆人也(诸葛亮《将苑·智用》)。

130.天作时不作而人作,是谓逆时;时作天不作而人作,是谓逆天;天作时作而人不作,是谓逆人(诸葛亮《将苑·智用》)。

131.善理者不师,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诸葛亮《将苑·不陈》)。

132.安其居,乐其业,至老不相攻伐,可谓善理者不师也(诸葛亮《将苑·不陈》)。

133.行兵之要,务揽英雄之心,严赏罚之科,总文武之道,操刚柔之术,说礼乐而敦诗书,先仁义而后智勇(诸葛亮《将苑·将诫》)。

134.不倍兵以攻弱,不恃众以轻敌,不傲才以骄之,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将苑·将诫》)。

135.夫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诸葛亮《将苑·习练》)。

136.教之以礼义,诲之以忠信,诫之以典刑,威之以赏罚,故人知劝(诸葛亮《将苑·习练》)。

137.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沉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诸葛亮《将苑·腹心》)。

138.夫败军丧师,未有不因轻敌而致祸者(诸葛亮《将苑·谨候》),

139.夫以愚克智,逆也;以智克愚,顺也;以智克智,机也(诸葛亮《将苑·机形》)。

140.示之以进退,故人知禁;诱之以仁义,故人知礼;重之以是非,故人知劝;决之以赏罚,故人知信(诸葛亮《将苑·善将》)。

141.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矣(诸葛亮《将苑·兵势》)。

142.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泣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之;勇者,赏而劝之。将能如此,所向必捷矣(诸葛亮《将苑·哀死》)。

143.猛兽失险,童子持戟以追之;蜂虿发毒,壮士彷徨而失色(诸葛亮《将苑·应机》)。

144.赏于无功者离,罚加无罪者怨,喜怒不当者灭(诸葛亮《将苑·自勉》)。

145.骄者招毁,妄者稔祸,多语者寡信,自奉者少恩(诸葛亮《将苑·自勉》)。

146.武侯祠对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高考链接】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考题一:一只老鹰从山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范例:乌鸦有乌鸦的能力,老鹰有老鹰的能力。各自不同的能力,与各自的生存方式相适应。既然如此,何必盲目效仿别人呢?

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诸葛亮辅佐刘备,助其创建了蜀汉政权。当初,刘备兵不满千,但诸葛亮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和火烧赤壁,三把火烧出了刘备的霸业。此后,他舌战群儒,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锦囊妙计信手拈来,聪明才智无人能及。

如果按照诸葛亮的能力标准,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不过是几个科学怪才而已。牛顿想成就诸葛亮那样的霸业,可能吗?而按牛顿的标准,诸葛亮不过是个擅长计谋的政治人物而已,让他解一个高等数学方程式,能够吗?

如果我是个臭皮匠,我肯定不会指望自己成为诸葛亮。我的长处是补皮鞋,让我去和诸葛亮比治国,显然不智。当然,我也不会后悔成为不了诸葛亮,只要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生活过得有意义,何必盲目与他人论短长?

每个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人生的方向和路径也就不一样;不一样的人生,却可以同样精彩。如果不顾自己的才能资质,找不到自己的人生道路,盲目效仿别人,只会落得东施效颦之讥,落得乌鸦反被牧羊人所抓的下场。

高考题二: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人好问,有人不问;有人主张有疑就问,有人主张三思再问。问天问地,问古问今,“问”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请以“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

范例:最深刻的人生之问,不是问别人,而是问自己。只要问心无愧,就可谓此生无憾了。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三顾频烦,两朝开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竭尽了全部的心血和才智。但蜀汉后期,随着蜀国人才的凋零,君臣理想的失落,诸葛亮匡扶汉室的希望逐渐变得渺茫了。“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成败果非人力所能为。“万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难与命争衡。"上天似乎早就安排好了历史的去向,诸葛亮再怎么废寝忘食,再怎么任劳任怨,再怎么苦思良策,又有何用呢?

人生的成败难以自主,只要问心无愧,就不失为完美的人生。秋风五丈原,英雄泪满襟,当此之时,诸葛亮反躬自问一生,尽忠尽力,何愧之有?在执着奋斗的一生中,他是补天的女娲,是移山的愚公,是追日的夸父,是填海的精卫,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英雄!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君王的嘱托,他已经尽心尽力,自问此心无怨尤了。

高考题三:题目:肩膀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范例:人生在世,岂能无所担当?

诸葛亮,生于乱世,以一介书生文弱的肩膀,扛起了一个国家的命运。虽未有匡复之功,但以弱蜀之资,挑战强敌而不畏,士卒用命而不顾,他已经尽到了最大的努力了。肩膀虽然柔弱,但他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力量尽管有限,但也能力挽狂澜于既倒。与孔子的周游列国、姜维的九伐中原,屈原的九死不悔一样,诸葛亮的执着奋斗,不仅证明这生命的坚强意志,同时也书写着民族的华章。

高考题四:以“简单与复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于纷繁中寻找简单

孔明先生隐居卧龙却洞悉天下大势,从清净安宁的山林走入变幻莫测的社会。他为兼济天下苍生而不惜自己受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放弃了单纯逍遥的自我生活,投身于复杂多变的社会斗争,却在乱世中依然保持了一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简单与从容。既然注定逃不出纷繁的社会,既然简单与复杂没有绝对界限,我们就不妨做一个心境淡泊的旅人,欣赏那漫长的人生之路上缤纷变幻的风景。(点评句)

其他:

忠诚

诸葛亮自出山辅佐刘备以来,便忠心不事二主,一生追随,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赢得后世的尊崇。反观吕布,杀丁原,诛董卓,几易其主,被人唾骂为“三姓家奴"无信无义之人”,曹操鄙弃他为人反复无常,毫无忠诚信义可言,虽爱惜他万夫不挡之勇,最后仍将其诛杀。可见,忠诚是一种德行,一种人格精神,一旦缺失这种品格,将会失去他人最起码的信任。(点评句)

学会放手

诸葛亮为在有生之年实现先主兴复汉室的夙愿,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死,在今天看来,纯属过劳死,而这种结局,也与他凡事不肯放手的性格有关系:大至军事策划,小至粮草调度,他事必躬亲,一手包办。过度的劳累,使得他不堪重负,正值壮年就积劳成疾,含恨离世,留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未竟之志,令后世唏嘘感叹。同时他的这种做事风格,也造成了蜀国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为蜀国最终的覆亡埋下深深的隐患。人生就是这样,需要放手的时候就果断放手,什么都想抓住,失去的东西反而更多。(点评句)

【美文欣赏】

初中作文:

我眼中的诸葛亮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始终有着这么一个人,他手持羽扇,身穿白衣,超然脱俗,仙气飘飘,他用自己的一生完美的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就是卧龙先生,诸葛孔明也。

城外,古道边上,一座茅屋矗立在漆黑的夜中,凛冽的寒风吹刮着草屋,发出“簌簌"的响声,微弱的烛光从茅草屋中透了出来,你身穿一身白色长袍在微弱的烛光下读着书,你早已习惯了这份孤独和寂静,但其实你的心中也在不断的期盼着知己的来临,终于,刘备来了,他凭着三顾茅庐的赤诚和统领天下的雄心壮志打动了你,你终于出了这方小小的茅屋,开始书写你那不朽的传奇。

博望城中,你面对着曹操几十万的人马,你丝毫没有逃避,也没有退缩,而是果断而又刚毅的挥动你的羽扇,挥出一把熊火,让曹操的十万精兵刹那间土崩瓦解,这时,你期待天下能够早日安定,百姓不再颠沛流离。

西城中,你大智大勇,面对兵临城下的十五万司马大军,你沉着冷静,一改往日谨慎的作风,曲如行云流水,人若闲庭信步。一出空城计生生吓退司马懿,这时,你期待的是夺回战略要地。

白帝城中,你独处高高的城楼,凝望冰冷的月光深深感叹,没有了解你的主公,今后的路你依旧要走,这时,你期待的是汉室的兴隆。

你的才智令敌人丧胆,你的胆量让勇士敬佩。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你也犯过一些错误。马稷纸上谈兵,你却委以重任,落得个街亭失,挥泪斩;魏延是难得的人才,你却认定此人头长反骨。然而这些过错,也使你更加沉稳与坚韧。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你一生淡泊明志,追随刘备二十余载,尽职尽责,只为当年的承诺。

为完成大业,南定孟获后,你写下《出师表》以明心志。你带着蜀军,也带着你的忠贞和不悔的决心出发了,却左冲右突也未到达洛阳,但《出师表》却铭记了你一生的期待。

你走了,带着未完成的心愿走了,你耗尽了大半生的精力和心血去匡扶汉室,去终止征战杀伐的乱世。

但你虽然是失败了,但你也被我们永远记在了心中,记在了滚滚的历史长河里。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

我眼中的诸葛亮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英才辈出的三国时期,有这么一个无双国士,总是为文人墨客、世人学子念念不忘,奉上神坛。

不是完人,胜似完人。

他,无所不能,掐指可知前后五百年,天文地理无一不通,“多智而近妖”。以一己之力成就蜀国,促成天下三分。南征北方连对手都称“天下奇人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他的文章载入青史。“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他的谋略闪耀千年。即便褪下演义中的神话光环,他也依旧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奇才。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汉末三国,他脱颖而出,除了他为国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外,最不可忽视的是,他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君子品质。刘备白帝城托孤,当时蜀汉的地位,他可谓是唾手可得。位极人臣,多数人想再进上一步,可他仍没有一丝心动,无论谁人劝其“加九錫,登极位”都不能动摇他内心的想法——辅佐后主,汉室复兴。生活中,他为官节俭,历戒奢华,作为蜀国军政大权的实际执掌人,自己却不留一点儿财产,让后人为国尽力,自给自足,以己之经验告诫其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远无以致远"。

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他聪明盖世、忠心耿耿、淡泊名利,群星璀璨历史人物中的一轮明月。

别样的诸葛亮

宋景荣

一样不一样,知道不知道,想是不想,念是不念,一去无法返回的历史只有在夜深剪灯花之时,才会有所思。

国乱思贤臣,杜甫子美先生站在繁花绣锦成都的花溪那间茅屋前感叹: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虽然老杜的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生活如此窘困都无法掩饰老杜先生对诸葛亮的仰慕,于是杜甫对诸葛孔明的思念转化成千年不朽的诗歌,在杜甫的推手之下诸葛大名垂宇宙,老杜功不可没,所谓英雄相惜英雄相识。

然而细思量事情却非那样的事情,其中有万般无奈,不管是刘备不管是诸葛或是刘禅,他们最后都很无奈。刘备的得之如鱼得水的兴奋,刘禅待之如父的纠葛,诸葛亮鞠躬尽猝死而后已的悲催,究竟是怎样的情结?究竟是怎样的纠结?究竟又是怎样的任性?纤手剥新橙,并刀如剪,让我轻轻剥开历史的面纱,慢慢剪开历史的包裹,读一读刘备和诸葛亮的坦诚相待,看一看刘备和诸葛亮的肝胆相照,照一照刘备和诸葛亮的典范君臣像。让我抽丝剥茧谈一家之言,漫揾一下英雄泪。

杜甫说,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那一年在中原发生了几件事。

那一年,最著名的事件是曹操曹孟德与袁绍袁本初反目成仇,两个本来就不对付的官宦子弟从暗里不睦到矛盾公开化,再到兵戎相见,说明决定北方霸主的时刻到来,是该来个了断了。官渡之战,曹操完败袁本初,此役打得袁绍一蹶不振真是应其名,一下回到了本初。曹操先在政治上得分“挟天子”,而后军事上官渡之战后一时天下无敌手,是役奠定了北方霸主地位。

那一年汉献帝“衣带诏"事发,车骑将军董承伏诛。曹操亲征衣带诏参与者之一的刘备,刘备不敌败投袁绍。

那一年,因刘备落败而不得已转会效力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