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复习中考作文之审题立意技法分析 素材_第1页
2024年中考复习中考作文之审题立意技法分析 素材_第2页
2024年中考复习中考作文之审题立意技法分析 素材_第3页
2024年中考复习中考作文之审题立意技法分析 素材_第4页
2024年中考复习中考作文之审题立意技法分析 素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复习中考作文之审题立意技法分析素材中考作文之审题立意技法

总述篇

“写作无模式,文章有体裁。"作文就是做人,文以载道,只有突破小我,成就大我,笔端才会流淌出“大气象、大境界、大情怀、大格局”。

中考作文要想获得高分甚至满分,实属不易,但非不能。只要具备以下“三要”,何愁不得高分甚至满分。

—要有尽可能完美的第一印象。

有人说,中考作文,要在第一时间夺人眼球,让人目不斜视;能在众多的文章中被阅卷老师一眼挑中,从此心无旁骛,专注此文;能在审美出现疲劳时,依然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让阅卷老师欲罢不能。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也许有些困难。权威显示: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并影响以后的评价。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最长。因此,中考作文首先要力求让阅卷老师不厌不倦,留下尽可能完美的第一印象。给阅卷老师留下第一印象的首先是字数和卷面,其次是题目和开头。

1.字数恰好

纵观历年各地中考作文命题,无一不对字数有着十分明确的要求,大抵是600字左右。就笔者的阅卷经验,高分作文字数,大多为700字左右。如字数低于600字,很难给人完美的第一印象。不少考区有不成文的规定,600字作文,如少于500字则会视情形扣分。作文字数不足,自然让人容易产生写作功底欠佳的联想,极容易被划人低分行列。因此,考生如果时间紧迫难以结尾,不妨进行句式变换。如将陈述句改为排比句,每句一行。尽管“凑字数”不是好办法,但总比因缺少字数而扣分要强,如此,也有可能让阅卷老师觉得作文首尾呼应,扣题紧密,结构严谨。

也许有人要问,中考作文是不是字数越多越好?答案是否定的。中考作文如果超过800字,特别是超过干字,很容易给人“懒婆娘裹脚"之嫌,阅卷老师自然要怀疑你驾驭作文的能力了。

2.卷面整洁

中考作文大多一气呵成,紧张的氛围下写成600字,难免会出现错别字。如果出现错别字,可用笔轻轻划掉,切忌用橡皮处理或用小刀刮掉,更不能违规使用涂改液。否则,通过电脑阅卷会放大你涂改的地方,同时,也暴露你书写的不良习惯。一般来说,卷面分为5分,但因卷面不洁造成不良印象所带来的实际损失,一定会远远高于这个分数。试想,一篇字迹潦草、龙飞凤舞的考场作文,怎么能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进而获得高分呢?即使没有错别字,获得高分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因此,考场作文,不求有书法般的优美,但字体要大小适宜,书写要规范清楚。这样,才能让人看起来清新爽目,从而优化第一印象。

3.标题规范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每年都有不少考生因忘记作文标题的拟写或不规范拟写而被白白扣去2-4分,而由此带来的折扣分是多少,神仙都无法估计。

话题作文拟题不要借用话题为标题,半命题作文最好不要用命题者提供的词语。标题要新颖,在将话题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用与话题有关的词语作标题时,尽量用诗句、名句,或通过比喻、夸张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拟题,这样能增添标题文采,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从而提升第一印象。如:

“墙”——墙,推倒了就是桥,掀掉心灵之墙,打造“穿透"人心之桥;

“桥”——搭起生命之桥,守住你精神家园的大门,理解,串起你、我、他;

“窗口"——擦亮你的窗口,别关掉你心灵的窗口。

再如2011年湖北宜昌中考材料作文拟题:《玩的就是心跳》《午休斗蜂记》《放飞,放飞》《我让他脱胎换骨》……单看标题,就激起了读者强烈的阅读欲望。

4.开头俏皮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优秀的作文开头是展现给阅卷老师的第一缕“阳光”,考生尤其要细心打造。它不仅奠定行文的基调,而且也能带给阅卷老师一份好心境。如:

倘若世界是一间小屋,关心就是温暖小屋的火把;倘若世界是一艘航船,关心就是茫茫大海上的明灯;倘若世界是一幅油画,关心就是画面那绚丽的色彩。

友情如一杯酒,因为关心,历经的岁月越久,它便越发醇香;友情如一杯凉茶,因为关心,虽味淡而不浓,却沁人心脾,萦绕心头久久不能忘怀。哪里有关心,哪里就缔结了友情;哪里有友情,哪里就蕴涵着关心。

清新的比喻,将抽象的“关心"诠释得生动、形象,而排比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强化了“关心”的内涵,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二要善于制造光环、创设亮点。

中考作文,每一位考生要善于制造考场作文的光环效应。正如著名作文专家、江苏中考阅卷组长何永康先生所说:“考场作文一定要有吸引人的地方,一篇作文,出现‘月亮’,最好不过;如果没有‘月亮’,‘群星璀璨’也很好;没有‘群星璀璨’,出现‘数颗星星’也就不错。"一句话,考生要善于灵活地制造考场作文的种种光环,力求一篇作文有更多的光环,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为作文创设亮点。

1.开篇点题,点亮开头

中考作文首先要做到与命题高度契合,考生要有很强的扣题意识,要用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思想。在文首,用简明扼要的语句交代、提示或点明文章的主题,以便阅卷者能迅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了解写作意图。如:

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爱心是久旱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爱心是汪洋中的航标,指明了新生的希望。

(《把爱心带给他人》)

如此以排比句开头,既显得气势磅礴,又有力地突出了爱心的重大意义。

2.见解独到,点亮主旨

一个新颖的观点,会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那是一种在极度疲劳的阅卷状态下使人精神振奋的感觉。一旦让阅卷老师有了这种感觉,作文往往可以拿到高分。考生如果能在立意方面“避俗就己”创设亮点,表现出独到的见解,就可在中考作文中胜人一筹。所谓“避俗"就是避开大多数人可能写的内容,“就己”就是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选取带有自我色彩的素材,带有自我色彩的就会新颖,“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如:

常常反感生活中的种种规矩、原则,以为它们是追求自由的桎梏,是扼杀创造力的元凶。事实上,一旦离开它们,生活真会那么美好吗?恐怕不尽然。如果如此,我们很容易从放松滑向放纵,最初的欣喜将会被随岁月而渐次累积的茫然所取代。徘徊于人生的岔路口时,我们仍然会希望找回曾经的那些规矩和原则。如此扭曲自己的人生,难道是对自己的善待吗?

(《给自己一些勒痕》,2011年深圳一考生)

文章立意一反常调,鲜明地提出“遵规守纪”就如“青藤之勒痕”,是成长之必须,令人耳目一新。

3.素材活用,点亮内容

能及时捕捉到刚冒出头来的新生事物和新信息,敏锐撷取时代的“浪花”,如此选材无疑是皑皑白雪里的一株赤梅,早春原野里摇曳的红杏,视觉冲击力极强。要注意,切入要小巧,要以小见大。如:

“铃铃"电话铃响了。妹妹腾地从座位上蹦起来,“哦,爸爸妈妈回来喽!过新年了!妈妈你到哪里了,就等你们回来了。”妹妹急切中带着啜泣。

“贝贝,告诉姥姥姥爷先吃,爸妈有事,改天再请你们吃团圆饭。"

“嘟——”电话断了,妹妹“哇"的一声哭了,电视上新年倒计时的钟声渐渐敲响,“三、二、一”礼花在电视屏幕上化作雪花,冷了这屋里每一个人的心,新年来了。

电视上,都是一家人围在桌前吃着团圆饭。

新年来了,人却没来,真正的新年何时到来呢?

万家团圆,但不少在外打工者因为种种原因,临时不能回家,让人倍感心酸。考生敏锐地将这一素材融合进作文,引入时代活水,保持材料永远鲜活,也让读者有山花烂漫之感。

4.飞扬文采,点亮语言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丰美的词语,飞扬的文采,灵动的语言,读起来如风行水上,给文章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这无疑是获得阅卷老师好评的关键。如此,作文自然会多一些光环效应。

要做到这一点,考生平时可多读一些名著、美文、优秀作文等,借鉴有文采的片段仿写,还可选用新鲜活泼的词语和变化多样的句式,可灵活运用修辞,可引用、仿造诗文名句和歌词名言,增添文采。如: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淡淡的树影,隔着轻帘,若隐若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花杂衣香”,江南水乡,采莲歌女,绕过长桥,浅笑顾盼;“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一袭长袍,一树萧秋,残阳余晖,孑然一人!

5.呼应开头,点亮结尾

开头当若“爆竹”,结尾当如“撞钟”。的确,结尾是一道相当重要的“工序”,除了要服务文章内容和中心外,还得与开头“牵手”;写得好,文章会浑然天成,大添异彩,可谓“回眸一笑百媚生"。如:

开头:夜,凉风习习,偶尔几声虫鸣鸟语,只是徒增我内心的孤寂。抬头望望窗外,星星若隐若现,皎洁的明月被丝丝云儿遮住。夜阑人静,可我睡意全无。

结尾:柔柔的月光洒满整个房间,淘气的小星星一闪一闪,好美丽的夜空。我的心里感到从未有过的舒畅和轻松。

开头借用景物描写,渲染了孤寂的气氛,巧设悬念,引出下文;结尾同样是夜间景物,却是如此的静谧,如此的诗意,有力地突出人物心情的轻松,有余音绕梁之美。

三要杜绝“四不像”文体,力求写什么像什么。

近几年来,中考作文一般都“文体不限"或“自选文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考生可自由选择最擅长的文体。但不少考生误以为“淡化文体”就是不要文体,“文体不限"就是取消文体,结果导致中考作文“非驴非马”,“四不像"作文增多,这类作文的共同特点就是:文体特点不明确,文章形式不规范。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文体不限”是提倡文体多样化,并不是不要文体;“文体不限"不是不讲究文体特点,而是给考生选择擅长文体提供便利。对每位考生而言,中考作文绝对“文体有限”,只能选择一种文体,一旦选定文体,就应强化这种文体意识,写什么像什么,写什么就是什么。要知道——只要选择了那种文体,评卷老师就得按这种文体的常规要求评卷判分了。

不妨看两篇标准的记叙文。

放飞,放飞

宜都考生

披着秋阳,排着长龙似的队伍,邀上年轻的数学老师,我们浩浩荡荡地向水库进军。

一路欢歌,一路笑语。连平时沉寂的山谷也受到感染。金黄的树叶儿在微风中翩翩起舞,犹如一只只赏花的蝴蝶。路边星星点点的野菊颔首微笑,宛如一群手持鲜花的精灵。路边,清澈的小溪也欢快地唱着歌。淡淡的薄雾笼罩着山谷,仿佛是仙女信手舞动的白飘带。

一声惊叫把我从“梦"中唤醒,放眼望去,先到的同学早已站在大堤上放声高歌,我们迫不及待地顺着窄且陡的台阶拾级而上。哇!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汪汪的世界。山色一片翠绿,湖水一片碧绿。

眼前无风的湖面,平静得像面镜子。天上的白云也忍不住探下头来留下倩影。偶尔,徐徐清风掠过湖面,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湖面,一簇簇微澜,一浪赶着一浪,轻轻地拍着岸边的岩壁,同学一个个陶醉在眼前的美景中,真可谓是“人闲湖岸上,心荡碧波中”。

“呼”,不知是哪位同学扔了一颗石子,这下可热闹了!有的丢石子,有的打水仗……忙得不亦乐乎。瞧,与唐代大诗人同名同姓的王维正拿着一块薄石片,半蹲着身子,将石片贴着水面迅疾扔出去。石片像一只轻盈的小燕飞向湖面,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后,“尾尖”刚一沾上湖水,又被“弹"了起来,向前飞去。我走下湖岸,掬起一捧水,凉丝丝的,调皮的水珠从指间滑落,搔痒了我的手心,逗得我“咯咯”直笑。

老师们也该露一手了。或许是出于羞涩,老师们始终都是“金口难开”,一会儿说小时候没上过音乐课,一会儿又说记不起歌词,呵呵,还蛮“狡猾”的!看来得“用用计"了。“老师,您合并同类项时,还真有两手,唱歌,您就和老班合并同类项吧!”“对,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机灵鬼”一开口,全班立刻随声附和。被逼无奈,两位老师只好开口,悦耳的歌声从她和他嘴里飘出来,我们都听得如痴如醉。语文老师呢?还想溜,早已“候驾"在旁的同学忙将摊开的音乐书拿到她面前,不用说,也挺棒的。看来,以后的班会上,要给多才多艺的老师设置一个“专栏”了…

夕阳西下,队伍又蠕动在蜿蜒的小路上。可我的心,还留在美丽的湖边,伴随着湖水荡漾、荡漾……

这是一次心灵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愉快之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一目了然。为了突出阳光下自由、轻松、愉悦的心境,文章采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面”,写群体,“一路欢歌,一路笑语"、“我们迫不及待拾级而上”、“一个个陶醉在美景中";“点”,写个体,突出主要人物。文章精心刻画王维扔石片的精彩片段,写了学生“逼"老师唱歌的有趣场面,从而使文章有血有肉,有广度也有深度。借用景物描写的渲染和衬托,如“野菊颔首微笑,宛如一群手持鲜花的精灵”,“小溪也欢快地唱着歌"……让景物都充满灵气、情趣和喜气;让我们分明感受到阳光下放飞心的自由、惬意。

以微笑面对今天

天津考生

生活有时给人巨大的快乐,有时也会给人难言的痛苦。我们每个人的每一天,几乎都会在快乐与痛苦之间翻滚。然而,快乐与痛苦都来自于内心,取决于心态。学会微笑面对每一天,就是在培养自己乐观、自信和坦荡的心态。

有人说,人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成为无法追回的过往,明天又还是未知数,而能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让它们都具有意义的,就是今天。所以,学会面对,首先要面对现实;学会微笑,就要微笑面对现实。

“若非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痛苦与快乐是相对而言的,想要微笑面对现实的痛苦,就需要强大的内心力量。这种力量源于你对自己的毫不怀疑与对未来的极大向往。若非如此,何谈自信?何谈乐观?正如陶行知所言,“看破生死,乐而忘苦"。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把自己、甚至是自己的生死都抛之度外时,他就不会痛苦了。这让我想起了乐观豁达的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豪迈,除东坡无人能有之。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不也在告诉我们如何以微笑来面对现实吗?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说过,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在于坠落后能再度升起。没有勇气面对现实的人怎么可能再度升起?不能学会微笑面对现实的人怎会不一直坠落?

海伦·凯勒是个既盲又聋的残疾人,但生理上的缺陷并没能剥夺她享受快乐的权利。她把别人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这是她战胜众多艰难险阻的法宝。她说:“我要把别人的眼睛看见的光明当做我的太阳,把别人耳朵听见的音乐当做我的交响乐,把别人嘴角的笑容当做我的幸福。”

是啊,当我们胸怀坦荡、忘记小我时,还会有什么艰难能拦住我们乐观、自信的步伐?现实再残酷,又怎能敌得住我们心中那颗永恒的太阳?

这篇考场作文借古今中外很多名人名言和名人经历,论述了“人要珍惜生活,乐观地面对眼前的每一天"这个中心论点,并论述了如何才能乐观面对现实中的艰难险阻。开篇道出“微笑”显示出的人的乐观、自信和坦荡,同时指出最需要这种精神的是“眼前的现实"。可能很多人会留恋“昨天”或憧憬“明天”,但经过作者的一番阐释,人们会觉得只有把握住“今天”,“昨天"和“明天”才会有意义。而后,作者论述了,为什么要乐观面对现实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乐观面对现实,加之作者所选取的论据都是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因而极具说服力。整篇文章论点鲜明突出、论据典型贴切,论述充分到位,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以上两篇考场满分作文,前者是记叙文,后者是议论文,它们无不特征鲜明,中规合矩。

切记:作文无模式,文章有体裁;文体合规矩,高分有保障。作为考生必须增强“文体意识”,熟悉“文体规则”,积累“文体经验”,为中考作文打造得心应手的“文体兵器”。

面的中考,很多同学都会为作文发愁,不是写不好,而是摆脱不了常规思维和作文模式的种种限制,致使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新意,难以获得较为满意的分值。其实,对于我们来说,只要作文时善于求异并借助想象就不愁写不出新意来。

技法篇

一、审题

所谓审题,就是审视作文的题目,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主旨,确定体裁。审题是作文习作的第一环,只有明确了写作要求,才能写出合格的文章。实际写作过程中,有很多同学往往忽视这一环节,拿到题目后,不看要求,马上动笔写作,结果写出的文章偏离了习作要求,功亏一篑。所以,无论是平时习作,还是考场作文,我们都不能忽视审题这一环节。

(一)审题切入

审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审文题:(分辨题目类型)

初中作文的文题形式大致有如下几种:

(1)命题作文:包括全命题文,半命题文。

(2)命意作文:包括供文字材料文,供图像材料文,文图并供文。、

文题形式的不同,决定身体的范围,方法和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不可忽视审文题,以避免文章与题目要求不符,导致离题。

目前,佛山市中考作文题目预计向省中考的习惯靠拢,使用半命题作文题目。

2、审写作内容:(通过作文题目中心词及其定语判断)

即明确题目要求我们写什么。

就初中作文最常见的记叙文来说,就是要明确作文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是要记人、叙事、写景还是状物?写人是写一个人、两个人还是一群人;叙事是叙一件事还是两件或几件事;写景是写静景还是动景;状物是写动物还是写植物。这些问题都要在审题时弄清楚。

3、审写作重点:(通过作文题目中心词的定语判断)

同是叙述一件事,《一件有意义的事》和《一件难忘的趣事》这两个文题的写作重点是不同的:《一件有意义的事》的写作重点是突出这件事的“意义"所在,把这件事“有意义”的地方描绘出来;而《一件难忘的趣事》的写作重点是所叙之事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它有趣,要把趣之所在描绘出来,以突出其难忘。因此说,找准了文题所要写的重点,也就把握住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选材也就有了范围,组材也就有了目标。

4、审文题的限制

很多文题对时间、空间、数量、人称、内容等提出限制,规定范围,作者必须严格地在规定的范围内作文,只有这样才能不离题,不偏题。

(1)时间限制:比如《新年记事》,选材时间就限定在新年,所写的事也必须体现出新年的特点。再如《难忘的暑假》、《我的一天》等题目,在审题时都必须留意特定的时间限制,且要在文中体现出所限定时间的特点。

(2)地点限制:有的作文题目规定了处所范围,审题时要明确其中处所的限制。比如作文题目为《放学路上》,这就限制了所写的人、事、物、景必须是在“放学"之后的“路上”的所见所闻,且作文的选材也最好能够突出题目要求的地点的特点,

(3)文题数量限制:要留意作文题目中的数量词对作文内容的数量限制。如《记难忘的一件事》与《记难忘的二三事》两个题目在写作上的要求就有数量上的区别:前一个是要求记叙一件完整的事,后一个题目是要记叙二三事或者二三片段。再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金顶"》和《我有我的“金顶”》。前一个要求突出“每个人"选材就要体现出普遍性,不能只举单独主体的例子,后一个题目则只能以“我”的经历为材料,不可以涉及他人他物。

(4)人称限制:明确作文在人称方面的限制。例如《老师,我要对您说》这种题目,就限定了行文要用第一人称,要从“我"的角度写自己对老师讲述的内容。《英雄就在我身边》这类题目,可以用第一人称写,也可以用第三人称写,那么在下笔之前就要确定自己要用第几人称写。再如《她的微笑》这类题目文题限制了此文需用第三人称,间或使用“我”也是作为陪衬出现,贯穿全文的只能是“她"。

(5)明确题目的象征意义或引申义:如《穿过乌云的阳光更绚丽》、《路》等,这类题目不能就题论题,要透过字面上的具体事物,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去揭示题目包含的象征意义,使文章主题更有深度。

(6)附加限制:留意作文题目后的要求,如文体限制,是否有限制议论文或者记叙文,是否允许写诗歌,字数要求为多少,不能出现真实姓名等。

例题精讲: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朋友喜好爬山,偶得浮生半日,即与一众“驴友”邀约而去,城郊数座丘山几乎被其走遍。旁人观之无味,友人却乐此不疲。问他:又不是什么名山大岳,荒郊野岭的,有什么看头?答曰:何必都奔着那泰岳去,再小的山也有“金顶"。

其实,人生何尝不是这样?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美丽人生。

请以“每座山都有自己的‘金顶’”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

③不少于500字,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校名。

审题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写作内容应为记事,写作重点是要写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价值与人生成就。选材无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中外古今,但因为题目要求突出“每个人”,则不能全文只记叙一个人的一件事,要以多个不同种类的人的经历突出普遍性。可以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在本题中,“金顶”可以理解为每个人独特地人生价值与人生成就。可以写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想象作文或诗歌。

(二)审题技巧

明确了审题的切入点后,要想快速准确的进行审题,则需要掌握一定的审题技巧来帮助我们在审题思维活动中少走弯路。接下来我们将主要学习三种适合命题及半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1、把握题眼法:

所谓“题眼”,就是指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它往往是文章题目的表意重心。有些作文题,只要我们能准确把握题眼,就能迅速明确立意,确定选材范围和写作重点,在审题思维活动中少走弯路。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命题作文的审题。

在运用“把握题眼法”审题时,我们可以先分析作文题目的结构。一般说来:

(1)用一个词语作文章题目:

表意重心往往在这个词的本质特点上,抓住它的本质特点,或写出它的象征意义,或写出它的比喻义,或写出它的引申义,这一“特点"即为题眼。如《桥》、《路》、《蜡烛》、《春风》等题目都是如此。像这类题目,往往包含着引申、比喻或象征意义。如果在审题时考虑到题目的寓意,就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运用发散思维选材。比如《路》这个题目,它可以是走的路,也可以是攀登科学高峰的路。可以从一条具体的泥泞小路,拓宽为公路、铁路,以此反映家乡在改革中的变化。也可以从无路到有路,暗示勇于开拓、勇于实践的重要,阐明只要指导思想正确,方法对头,有决心,有毅力,事就能办好,路就能走通。

(2)用一个短语作文章题目:

重心往往在修饰语上。如《难忘的一天》,题眼就是“难忘”二字,只要我们紧扣“难忘"二字去构思就行了。

(3)用一个句子作文章题目:

它的表意重心往往在谓语上。如《他哭了》这个作文题目是一个句子,题眼就是“哭”这个词,紧扣“哭”,去选材组材就行了。

例题精讲:

以“欣赏自己”或“战胜自己"为题目写篇文章,字数600字左右。

审题探讨:两篇作文题除字数限制外,均没有其他的要求,同学们作文时要把握的是,两篇文章的写作对象即写作范围是“自己”,你可以写他人和自己的种种关系,但笔墨最终要集中在自己身上。文题①重点是“欣赏”,可以欣赏自己的坚强、勇敢、聪明、善良,亦可欣赏自己的放弃(功名争斗)、柔弱(女性温柔)、多愁善感(对自然的感怀);文题②重点是“战胜”,战胜困难、战胜病痛、战胜懦弱、战胜冷漠……重点在于找到文章的要点,并把握好要点。

例文:

语文之美

其实,在枯燥的学习之中,也蕴藏着美……

我轻轻的问语文:“你是什么?"

语文告诉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是语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是语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是语文。”

我谨慎的问语文:“美是什么?"

语文告诉我:“秋日蔚蓝的天空中悠悠飘落着黄叶是一种美;置身度外收获满舱鱼虾是一种美;放弃安逸舒适而笑傲霜雪的梅菊是一种美。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我小心地问语文:“精神是什么?"

语文告诉我:“‘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是一种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首甘为孺子牛’是一种精神;‘夸父追日’是一种精神;‘愚公移山’也是一种精神。”

我不解地问语文:“和你交流,会学到什么?"

语文笑着告诉我:“学习语文,你可以借李白之笔去描绘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学习语文,你可以用杜甫‘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去表达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关心;学习语文,你能感受到蓝天中白云的飘逸;学习语文,你可以感受到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己’的雄心壮志;学习语文,你可以体验到生活的美好。”

与语文的对话结束后,我的心还在沉思;原来世界这么奇妙,原来世界这么美好,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因此,我想走进大自然,捡两片落叶,去体会“落红不是无情物"的精神;我想冲进那牛毛般的细雨中感受那浪漫无羁的情调。哦,语文犹如七色光,丰富多彩。与语文交流,可以洗涤你那心灵的尘埃,可以陶冶你的情操,可以使你生活更加美好。

让我们携手走进语文世界,去体会语文的奥妙与神奇,去体会那无尽的美!

点评:

本文构思精巧,与语文的对话写得新颖、独特,文气十足,做到了语言鲜活、思维开阔、笔法灵活。从结构上说,整体为总分总的形式;中间表述的内容呈现层进式。“我轻轻地问”、“我谨慎地问"、“我不解地问”三个问将语言的内涵清晰地展现出来;“我的心还在沉思”,又将语文教学的思想融入其中。从语言上看,比喻、排比、反问、引名言警句的适当使用,使语言多姿多彩,别具情韵,足见考生的文学功底。

2、补充词语法:

有些题目,命题者故意藏头去尾,使题目带有较大的迷惑性,增加审题难度,或者使用半命题题目,要求学生补充题目进行作文。这类题目的目的是以此考察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度。审题时只要在原题目的基础上添加新的条件,题旨就会显露出来,从而化难为易。这种方法就是补充词语法。它适用于较宽泛性的标题。

譬如《变化》这一作文题目,如果用补充词语法审视,在原题目前面加上“我家的”、“爸爸的"、“小院的”、“学校的"等新条件,使题目相应成为《我家的变化》、《爸爸的变化》、《小院的变化》、《学校的变化》,题目意思更明白了,文章就容易把握的多了。以独词为题目的,可在前后加修饰语扩展为主谓短语,如:《路》,扩为《我的人生之路》,《家乡那条致富路》;《榜样》,--《他是我学习的榜样》。像这类题目还有《歌声》、《心事》、《忏悔》、《尝试》等。

请注意,半命题作文必须按照题目要求补充题目,为命题作文补充题目只是缩小自己的写作范围,但不得擅自改变原题目,只能在草稿纸上或心中进行填补。

(1)容易在命题时候出现的失误:

拟题俗套,拟定的题目大家都用。

拟题过大,自己不能驾驭

脱离文章的要求。没有注意文章限制的主体等要求。

(2)审题要求

注意题目已经命题的部分隐藏的限制和写作方向,自己填写的部分必须与已经给定的方向相统一。

同时,注意题目要求补充部分的词性,补充的题目需要通顺流畅,没有逻辑、语法的问题。

补充的题目要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避免拟定大而空的题目。

(3)补充题目的方法

①从限制范围、写作角度的方向补充题目

例:在_____的影响下

题目写作内容不明确,所以要选定一个写作的方向。

②从确定文章立意的角度补充题目

例:我有一个_______的家

确定一个立意,将写作范围缩小,给写作对象加限定

③从限定写作材料的角度补充题目

例:______变了

主体不明确,不知道用什么角度写作,所以题目限定一个主体或一个主体的范围,便于在范围内选材。

3、虚实互换法:

所谓虚实互换法,具体地说,就是虚题实作法,实题虚作法,即由虚写实,由实写虚。一般说来,虚题都是比较大的题目,实题都是比较小的题目。因此,这种审题方法也可称之为大题小作法和小题大作法。

(1)虚题实做法

有些作文题,由于概念抽象,学生难以把握,怎样写好这类题目呢将这类比较大比较虚的题目化为比较小比较实的题目即可。

比如《追求》这个作文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是如果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就非常容易下笔了:可以写一位老师的追求,一名下岗工人的追求,一个中学生的追求。总之,各行各业的人物的追求都可以写。当然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论述当代青年应该追求什么,当代中学生应该追求什么。

(2)实题虚写法

有些作文题从表面上看实实在在,范围很小,如《路边小草》、《秋叶》、《春雨》等,这类作文题在写作时,不应就实物而写实物,而要写出他们的比喻义、象征义,歌颂具有这一类精神、品质、风格的人和事。

写《路边小草》就要歌颂路边小草默默无闻、自强不息的精神或者赞美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或者讴歌小草与世无争、不图名利的风格;写《秋叶》就要突出秋叶的奉献精神,或写叶落归根的情怀;写《春雨》就要写出春雨的及时和珍贵。写出春雨对大地万物的滋润,可以引申出党的好政策给人民带来的实惠。

运用实题虚写法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对实题(物)应做必要的描绘,但不能面面俱到,主要描绘具有可比喻和象征的那一部分。

②“虚拟”与“实题(物)"之间要有相似之处,联想合理,过渡自然。

例题精讲:

以“友善”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要求:1、书写工整、卷面整洁;2、文中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名称和人物真实姓名。

审题探讨:“友善"这个题目内容宽泛,范围较大,属于虚题,写作时一定要化大为小。友善,是社会风气良好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友善是在别人遭遇到困难时你伸出的一只手;友善是对陌生人的一个微笑;友善是“希望工程”;是“送温暖"活动……友善,意味着关爱他人,不苛求于人,不强加于人,进而有助于人,它表明一个人胸怀的宽广,体现一个人精神境界的纯洁高尚,友善是光明与和平的使者!我们可以从以上思考中选择一个仔细考虑,材料“小”到何种程度呢?要小到叙事只叙一件事,议论只议一种现象,抒情只抒一种情。比如可从材料中截取这一句话:“友善是在别人遭遇到困难时你伸出的一只手。"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点进行构思,想一想,自己有没有遇到过困难,遇到困难时有没有人帮助过你?有,就把这件事写好,写出对方的友善,写出自己的感受,写出自己的感情。如果不想这样写,再反向想一下,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帮助过他人。

(一)学生常见的审题失误:

失误之一:不审要求,不合情理。审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关。半命题作文也不例外,所选词语与已给出的词语既要搭配得当,也要合乎情理。但有不少考生却偏偏忽视了这一点,如写半命题作文“__________,也美丽”,选用“失败"放弃”“挫折"绿叶”“小草"等符合语境;如选用“奋斗”“追求"成熟”“鲜花"掌声”,明显与“也"语境意义不符。也有考生一味求新求异,导致观点偏激、荒谬,如写“___________,我的快乐之源”,选择“读书"运动”“助人"乐观”,则立意健康;有考生一意求新,选择“烦恼"睡觉”等,与题意完全相悖;更有考生居然选择“让人痛苦”,新则新矣,立意却出现重大问题。在写“享受_____”时,有考生一味求新求异,竟将文题补成“享受地震”,如此观点荒谬的作文,怎能赢得阅卷老师青睐呢?

所用对策:要搭配得当,合乎逻辑。

半命题作文补题首先要“合格”“得体"。所谓“合格”,就是要搭配正确,表达通顺,符合习惯。“得体"就是要前后照应,合乎题旨。如“_______谢谢你”,揣摩题旨,所填内容当与所感谢的对象照应,应补填称呼或姓名,如“老师,谢谢你"对手,谢谢你”。如不顾及题目中对应关系,填成“辛苦了,谢谢你"再一次,谢谢你”等,明显与题旨相悖。

考场作文是“速成"作文,难有充足时间来选材和构思。考生补题,应与平时积累或情感体验相契合;所选内容,最好是自己熟悉、感兴趣的内容。只有熟悉的人和事,才能写得深刻,写得精细。

失误之二:拟题俗套,重复雷同。这种现象在半命题作文中十分突出,补题选材撞车几率相当高。如,“当我面对________的时候”,大多数考生选择的是“挫折"成功”;以“人生路上______多"为题,大家不约而同选择的是“朋友”“坎坷"。

所用对策:发散思维,创新求异。

半命题作文补题,应大胆舍去试题提示语中的词语,舍去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打破思维定势,全方位、多角度地发散思维,文章方能独树一帜,内容新颖鲜活。同时,要避俗求新,就应大胆选择带有自我色彩的素材,一般说这类素材大多带有个人“版权”,所以容易写新颖。其次,要学会比较鉴别,灵活取舍。如“我生活在____之中”,填“家庭”“学校"社会”——浅薄直露,味同嚼蜡,而且“学校"社会”范围太大,不易入题;填“集体"亲人”“友谊"——词语平常,容易雷同;填“麻将声”“追星族"——选材新颖,切中时弊,发人警醒;填“题海”“夹缝"梦魇”——选词新奇,比喻形象,容易出彩。如此比较一下,高下立判。新颖的题目、新鲜的内容和新巧的构思,极易为考场作文赢得高分。

失误之三:拟题过大,难以下笔。半命题作文另一半拟题,既要凸显立意,还要缩小选材范围,便于下笔。如写“感悟__________”,有考生拟成“感悟大自然”“感悟人生"等,显然,如此大的题目,写起来不易把握,只能泛泛而谈,很难写深写透。

所用对策:小处切入,写细写深。

要知道,记人叙事作文,细节细腻生动,情节曲折感人,是得分重要条件。在六百字左右的篇幅中,要写细写透,诚非易事。补题应从小处切入,如此才能写得具体生动。如写“龙门阵”,以“四川龙门阵"重庆龙门阵”补题,因题目涵盖范围太大,很难写具体;而“夏夜院坝上的龙门阵"爷爷的龙门阵”,开口小,易切入,不少考生有切身体验,自然容易写精彩。

失误之四:脱离文题,我行我素。半命题作文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就是全命题作文,文章内容应围绕题目来写,但有些考生却抛开题目,任意为文。如写“我__,因为我_______”,有考生拟题为“我美丽,因为我独特”,文题新颖,可惜具体行文时,却大谈一些名人的独特,独独忽略了“我”,显然与文题相距甚远。拟题之后,撇开文题随意行文的考生每年都为数不少,希望我们这一届的考生对此类问题一定要多加注意,避免重蹈覆辙。

所用对策:彩线串珠,巧妙点睛。

避免这种毛病,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彩线串珠”法构思。所谓“彩线"即线索,“珠”即材料。选用一个与文章主旨密切相关的句子,既可在段首或段尾运用相似的句子或短语,前后呼应;也可让同一中心句灵活地穿插在不同的段落;还可将某一线索句或中心句独立成段,分布在文章各处,前后照应。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围绕“彩线"展开,不能游离于“彩线”以外。

(二)精题演练

___,也是一种享受。

要求:补全题目,认真审题,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字数600字以上。

写作导航: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一种享受"对立意和选材都有所限制。既然是“享受”,显然应该是美好、温馨、浪漫的东西,而题目中最关键的字眼“也”,它表明题中所填的内容与人们通常意义上的“享受”有所不同,需要同学们反向立意,如“平淡"冒险”“离别"等写作中要重点围绕“也”字做文章,做到内容新颖、见解独到。同时,行文上也可以利用前后鲜明的反差,来突出“也"字的效果。

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始料未及,有些事情往往不会顺着我们的意愿发展,结果常常出人意料。

但可以肯定地说,偶然的事件往往有必然的结果,当我们循着事情发展的轨迹追溯其根源时,立马便豁然开朗——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这样的事情往往蕴涵着深刻的人生道理,促使我们思考。

请以“没想到___________,是如此_______”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求思想

健康,内容充实,在记叙中兼有适当的议论或抒情。

写作导航:“没想到"意味深长,富有言外之意——结果与意料大相径庭,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材料中“这样的事情往往蕴涵着深刻的人生道理”有立意的导向作用,只有把其中“深刻的人生道理"揭示出来,文章才具有启示性。“没想到”的事情非同一般,应是曾令我们感到震动的事情。文题前一横线是要陈述的对象,后一横线要填意料之外的结果。写作时开头宜出人意料,可采用倒叙,或先声夺人,设置悬念,紧紧拽住读者眼球,吸引人们读下去。中间可采用对比,或巧用插叙,使文章情节摇曳多姿:一向成绩优异的“我"却考试砸锅,成绩一塌糊涂;一向和蔼可亲的父亲却因“我”任性而打“我"前半部分可简略叙述,然后追溯原委,结尾适当议论抒情,既照应开头,又画龙点睛。

二、防止离题

(一)全面把握话题材料,揣摩话题作文的命题意图。

例如:

有人说,有什么都不要紧,千万不要有病;没有什么都无关紧要,千万不要没有钱。也有人说,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请你以“我看钱这东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这两个“有人说"过分肯定了金钱的作用。没有钱固然不方便,但钱是不是人的惟一生存条件?这种说法代表了许多人对金钱的认识误区。这个话题作文的命题意图显然是要我们去阐述充分肯定金钱的作用,但是也要阐明对金钱的正确态度,即要合法地追求金钱,正确使用金钱,让金钱给自己、家人和社会带来幸福。这就是全面把握材料,让文章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纵横驰骋,而不游离于命题之外。

(二)找出“题眼”比一比。

“题眼"就是题目中最重要的词,要找几个题目来作比较,能帮助审清题意,明确中心。例如《春天的田野》这个题目,跟《春天的果园》、《春天的校园》、《春天的色彩》这几个题目比较相近,但要求的范围不同,这就要紧紧地抓住它们的“题眼”:“田野"。

(三)拆开“零件”看一看。

“零件"是指题目的字、词,在动笔之前要对题目中的每一个词语进行琢磨、推敲。例如《忆我童年中的一件趣事》。“忆”是提示我们回想在过去童年中发生的事;“我"指出文章中主要人物是写自己,不能写别人;“童年中”指从幼儿园到小学这段儿童时期;“一件"限定只能写一件事:“趣事”是指令人欢乐、愉快,令人发笑有趣的事。这么一分析题目,文章写什么、怎么写就基本确定了,基本上不会犯偏题、离题的错误了。

(四)抓住“要求"想一想。

有些题目中还有附加要求的,要把这些附加“要求”,认真想一想,进行周密的审题。例如《孝心》这个题目的附加要求:选择一件你自己孝敬长辈(爸爸或妈妈、爷爷、奶奶、老师等)的事,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这些“要求"实际上规定写《孝心》这篇文章的中心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范围,文章就偏离中心,你就是文章写得再好也是离题了。

三、补救离题作文

点好题,是补救离题作文的最好方法。

作文中点题是考场作文避免偏题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即便是内容有些偏,但只要你点题点得好,也能达到一种扶正的效果。而一篇文章有一个好的结尾点题,也的确能让读者体会到那种照应之美,同时又能品味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

点题补救离题法如下:

(一)标题点题

只要在话题的基础上稍微改变一下,一个显豁、醒目的标题可能就出来了。近几年的全国各地的

中考高分作文,大部分都是从标题开始点话题的。即使不是直接点到话题,那也是非常清晰地显现话题含义的,比如中考满分作文《我在爱的春风中成长》《把妒忌的影子甩在身后》《共享一片绿荫》《不该丢失的童年歌谣》《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团队”话题),《阅读,让我充实快乐》(“阅读"话题),《人生立志趣当先》(“趣”话题),《竞争是一首歌》(“竞争"话题)等等。

有些高分作文的标题看起来与话题关系不大,但考生很会补救。或者用副标题显示,如有一篇满分作文《人之常情》,考生后来可能是发现这个标题与话题“珍爱生命”相距太远,因此又加了一个副标题《好好活着》。

或者在题记中点明话题题义,有一篇满分作文的题目是《踮起脚尖》,单从这个标题看,我们很难看出它与话题“母爱"有什么联系,因此,作者马上就来了个题记:“从春到冬,母亲踮起脚尖迎接新的一天;从小到大,母亲踮起脚尖为我撑一方爱的晴空。”揭示了作者要通过踮起脚尖写“母爱"的主题。这样一来,话题的题义就凸显出来了。

(二)首尾点题。

开头是考场作文的重头戏,考生要开门见山,开篇便点明题义。结尾也是阅卷老师重点关注的,

肯定也来不得半点马虎,要卒章显“题”,把点题的句子放在醒目的位置。如果是前面的内容很少提到话题甚至有偏题的嫌疑,那最后的亡羊补“题"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考场高分作文往往都是很重视首尾点题的。

如中考满分作文《生活需要笑声》开篇写到:“笑一笑,十年少,生活需要欢乐,生活需要笑声……”

这种开头紧扣标题,又总领全文,容易使中心突出,阅卷老师读起来也能很快地抓住要领,掌握内容,深刻了解主题。

中考满分作文《弄堂的滋味》这样结尾:“眷恋弄堂的味道,因为那里有家的味道,有烟火人气的味道。"一句话既紧扣了文题,也点明了对“家的眷恋”这个主题。

(三)中间醒目处点题

首尾点题固然很重要,但我们也不能把中间的主体段落给忘了。在中间的关键处、醒目处适当地来上几个点题的句子,常常可起到提纲挈领、突出主旨的作用,同时也是在不断提醒阅卷老师,我是紧扣话题作文的。

1.点题句独立成段

把用于点题的几个语句以独立成段的形式表达,或者就用小标题的方式显现,这应该是最醒目的点题方式。

例如《忘记和铭记》的中间几段,就是几个点题句独句成段,“忘记历史,意味着成为众矢之的”,“忘记痛苦,铭记快乐”,“忘记名利,铭记奉献";而另一篇满分作文,则是用点题的句子作为中间每一部分的小标题,“因为忘记,所以潇洒”,“因为忘记,所以宽容”,“因为铭记,所以为君子”,题义凸显,引领全篇。

2.点题句段首明义

将点题的话语放在中间文段的开头,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

如话题作文《学习之趣》,分别在中间几段段首用“学习之趣首先在于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学习之趣还在于可以使你身心愉悦,干劲倍足”,“学习之趣更在于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点题句作分论点,使文章既结构清晰,主旨鲜明,又很好地论述了话题,大有一气呵成的气势。

3.点题句分析论据

议论文中,叙述完事例论据后,如果能紧扣话题进行适当地分析议论,既能避免罗列事例、文体不清的毛病,又能起到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

如《人生立志趣当先》,在简单叙述完爱迪生的事例后,紧接着来了几句议论分析,“以趣当先之所以能够催人去做、助人成功,其根本原因是充分调动并尊重了个人的兴趣爱好与选择。”,只短短两句话,可它把事例与话题紧紧连在一起了。

(四)“拉一拉、扭一扭、靠一靠",万不得已而点题

以上几种点题方法是在行文构思时就应该考虑到的,进而在文章中表现出来。但是,有时写文章写到中间或结尾时,忽然发现“离题万里”了,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就可以在文章结尾处补加一些与话题或主题有关系的句段来挽救败局。也就是“拉一拉、扭一扭、靠一靠”,什么意思呢?

“拉一拉”就是意识到“跑题"之后,马上“悬崖勒马”,调转方向;“扭一扭"就是把“文脉”扭转到“正题"上来;“靠一靠”就是努力用一些结论性的文字对上文进行总结,即使是画蛇添足也要往正题上“凑一凑”,说不定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呢!

二、立意

古人云:“文贵立意。”“每个人各自的想法"即是指文章的立意。只有先确立好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才知道要写什么,需要些什么来写,且它的好坏关系着整篇文章的成败。考场作文,由于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容不得考生像平时练笔那样反复推敲,所以,必须迅速打开思路,快速准确地找好文章立意的切入点。唐代王维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作文也一样。“立意"是作品的灵魂,它决定着作品的广度与深度,直接决定着文章的成败。所以下笔前,立意是关键。怎样在考场中就话题作文做到立意明确深远,在千人一面中脱颖而出呢?

(一)初中作文的立意方向:

一般来说,中学生的记叙文大都表现出赞同、赞美、欣赏、歌颂什么,或者是反对、批判、揭露、讽刺什么,当然也有表达自己的怀念、感叹、倾诉、情趣的。应该说,写文章的立意是比较自由的。但是,考场作文的立意并不是绝对自由的,它有很多限定,也是有很多评价标准的。作为一名学生应该有一个受教育的方向,而在考场作文中也体现了这个方向性,所以,我们的作文立意也应该符合这些方向标准。

好的立意应该力求做到:

1、方向要正确

所谓正确,就是立意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要健康、积极向上。立意正确是写好作文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价文章的重要标准。一般来说,我们的立意要与我们目前国家倡导的社会公德相一致,要与当前的时代精神相一致。如: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提倡以人为本、爱国、诚信、环境保护、无私奉献等等。决不能表现一些厌世消极的思想,或者是为那些腐败分子、迷信分子歌功颂德。

2、情感要鲜明

情感的鲜明是指在文章中的情感指向要明确,该批判的批判,该歌颂的歌颂,并且在语言中要饱含感情。最好不要出现模棱两可的情感倾向。这不仅会减弱对主题的表现,也会影响到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也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感情的鲜明最忌的是故作姿态,夸大其辞,没有分寸。所以,我们的情感表达真实可信才会打动人。

3、思考要深刻

深刻的思考不仅要求我们透过事物的现象去挖掘其内在的本质,思考出对人生、对社会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能在一般人的认识上再进一步,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那一点,给人以启示。而且还需要我们对眼前的事物作仔细深入的思考,找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并能用得体的语言表达出来。

深入的思考也不能随意引申,更不能无原则地提高和升华。它必须结合生活实际,具体、真实、可靠。在揭示本质的基础上,还应该进一步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并总结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思维要创新

思维的创新是指克服以往的思维定势,打破常规去思考、分析,找到自己独特的见解,给人以启迪。

考场作文不论以何种形式出现,一般都会给考生以思想驰骋的余地,我们就可以突破常规的思维习惯、模式,从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方向进行有积极意义的创新思考,用与众不同的立意以及充满个性化的语言,真实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感受、思考和认识,让读者也从中得到启示。

但是,创新决不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标新立异的胡编乱造,它必须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一般规律,这样才能让人感到入情入理。

(二)初中记叙文具体的立意内容:

1、符合当今社会公德和时代精神的

如: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提倡以人为本、爱国守法、诚信、环境保护、无私奉献、敬业、自强、与时俱进等等。

2、表达个人感情的

如:爱戴、崇敬、怀念、赞美、爱好、情趣、愿望、讽刺、批判、抨击等等。

3、思考生活内涵的

主要是指对某人或某事的感悟与启迪。

4、追求个性表达的

主要是表达个人独特见解的。

立意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盲从,无论是什么题,选择立意时,一定要选自己熟悉的平时训练过的内容,从小处切入。切忌一时心血来潮,写一些不熟悉的东西,这是写不出优秀的文章来的。

(三)立意技巧

1、以小见大

所谓“以小见大”就是从比较大的政治、思想、社会背景中,选取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某一个侧面作为突破口。作者选定这个“点"后,要从这个典型的侧面挖掘并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内涵,从而引伸出含义深刻的主旨,从小处入手来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这种方法在作文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诸如祖国、生命之类的较抽象的作文题,这类题目范围很大,看起来有很多话可写。但一动笔就发现脑子里掌握的东西全是些大道理,写出来较空洞,跟政治书上的观点一样,一点作文的味道都没有。怎么办这时你可以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

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就是采用小事情来表现大主题的写作方法,它能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比方说,写一篇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写生命的意义之类的内容,就很难写好。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空泛的东西,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后再就业的工人等等。七年级上册《散步》一文写一家人一起散步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这平常的小事,却体现了浓浓的亲情。再如朱自清的《背影》,父亲为儿子买桔子这事可谓小,但作者能从中道出“父爱”这一感人的主题。

采用这种办法应注意的是:

一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材料和你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

二要注意在运用小材料的过程中,不要动不动就空发议论。

三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

例题精讲:

以“前行"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

立意分析:前行这一题目的主体可大可小,可以是具体的前行,也可以是抽象的前行。此处可以通过写自己家中交通工具使用情况的变化来反应城市交通状况的“前行”。比如,“我"家买了一部小轿车,一开始,我们一家常常开着小轿车出门,十分方便,但是随着私家车的不断增多,城市里越来越容易堵车,我们宁愿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也不愿意乘坐自家的轿车。后来,随着城市的规划和道路交通的有效管理,我们家的轿车又有了用武之地。不过随着城市交通环境的不断改善,公共交通不断便利,或许不久的将来,我家的小轿车就会彻底下岗了。以自家小轿车的使用情况作为整个城市交通环境的缩影,以小见大。

范文:

这伸来的手

沐着晨曦,我去上学。时间还早,路上没有别的人。夜里下过雨,路上又湿又滑,道旁树的叶子上还积着许多晶莹的水滴。

我小心翼翼地走着。前方,一个一瘸一拐行走的身影跃入我的眼帘,是她那瘦矮的个头,那蹒跚的脚步,都向我证实,是她。虽然我们同班,但因男女之别而互不讲话;况且,大概是由于那一条有病的腿,她在班上更是不声不响。

我加快了步伐——不能跟在女孩子后边走,当然并非因她速度慢,所有的男孩都会这样的。这是一种潜意识在驱使。

渐渐地近了,前边的她,一瘸,一拐,一步,一摇……举步维艰。唉,真可怜!

更近了,只有五六步远。我正准备再次加速超过她时,她忽然身子一斜,左脚向前一滑,摔倒了!摔倒在我前面!

下意识地,我愣愣地站住了,不远的身后,飘来人们的的谈笑,我该怎么办

——不管她,扬长而去不,当然不能这样。十几年接受的教育,父母、老师,同学、社会、书本,所有这些输送给我的善恶观,不允许我视而不见。——-那么,上前去扶起她不,也不能这样。不是因为我和她从未说过话,而是因为:她是女生,而我是个男孩子!何况——似乎有人来了……

这是一幅多么令人痛心的画面:在我前面五六步远,摔倒着一位腿有残疾的女同学;而我,却呆呆地站着,站着!欲扶,不行,欲止,不能!

这只是瞬间的景象,顷刻的思绪。飘在身后的谈笑声,促我在迷惘中作出抉择——不去扶起她!匆匆,我迈开步子,超了过去。

可我又立刻站住了,面对前方延伸的路,我将走向哪里我能顺着这条路走去吗

回头,注定要回头。我转过了身。她正努力着想要站起来。伸手,伸手,她攀住身旁一棵树,用力拉着,将身体拉高一些,又把手抬高一点……渐渐地,慢慢地,她站了起来。我好可怜:我不如一棵树!

积在树上的雨水,在她的拉力下纷纷滴落,仿佛在痛哭。你为谁而哭,树

——你应该为她而哭,她摔倒了,没有人扶她起来!你也应该为我而哭,一个残疾女同学摔倒在我面前,我只是看着她自己站起来!可是,你更应该为千万个她和我而哭,为这个世界而哭!

她又迈开了步子,坚强地走来,甚至比原来更快。转过身,我怅然若失地走着,顺着这条路走去。是她摔倒了么是的,的确是的。不!是我摔倒了,我摔倒在世俗的污泥中!有谁,有谁能伸过手来,拉我一把呢

“哎呀!”我脱口出声。任何偶然摔倒者都会叫的----这是下坡的路,我一脚踏空了。真疼啊!我试着站起来。突然,我怔住了!

一只手伸——了——过——-来!——是她!她站在我身旁,一只手伸在了我的面前。她脸上的汗迹,衣服上的泥痕,清晰,刺眼……

哦,这伸来的手!——我不禁潸然泪下。

点评:

本文写的是一件很微小的事情:雨后路滑,瘸腿的“她"摔倒在“我”的面前,“我"愣愣地站着,不敢伸出应该伸出的手;而“我”跌倒后,“她"却勇敢地向“我”伸出援助的手。事情虽小,却表现了一个很大的主题:抨击封建思想阴魂不散的现象,鞭挞“男女授受不亲"余毒残存的劣根。作者写道:“是她摔倒了吗是的,的确是的。不!是我摔倒了,我摔倒在世俗的污泥中!”正是“以小见大法"使《这伸来的手》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借题发挥法

所谓借题发挥,就是借谈论某个题目来表达自己真正的意思。这种方法适用于感想式的作文题,读后感、观后感、听后感这一类题目,运用借题发挥法审视,能很快把握题旨,明确文章的立论方向。如果说就事论事法仅就事件本身展开议论,得出特殊性的结论,那么借题发挥法则以某一事件为触点,生发开去,纵横开阖,广征博引,从而得出普遍性的道理。因而运用此法可以使思路开拓,使议论得以升华。其运用模式为:

此事→议→他事→论

(引出)(转入)(升华)

其中“他事”证明“此事"具有典型意义,而“议”为“论"作铺垫,全文的重心在“论”上。借题发挥法最忌“发挥"无据,也忌“发挥”无度,因为这样的文章没有说服力。

苏洵曾写过一篇《六国论》,他说六国的灭亡是贿赂秦国。看起来是在探讨六国灭亡的原因,而实际上他想批评北宋王朝贿赂西夏的不当。他是借论六国灭亡的原因来针砭时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是典型的借题发挥。苏轼和苏辙都以《六国论》为题写过文章,而苏洵的《六国论》影响最大,这种借题发挥、别开生面的写法应该说正是苏洵文章成功的原因之一。

就事论事不能借题发挥,借题发挥则不能就事论事。运用借题发挥法审题,要掌握两个要点,一是“借题”,二是“发挥”。借题之精髓、内涵,发己之见解、观点。而且所发之观点与所借之题目要一脉相承,一线相通。也就是说,阐述的观点(即为文章的立意)确实是从题目中引发出来的。一般说来,写这类作文题,所阐发的观点其实就是题目中所蕴含的深意的表露。掌握这两个要点,审题时就能得心应手。

例题精讲:

以“最美的颜色"为话题作文。

立意探讨:这个题目可以借题发挥,表达对某些现实问题的看法。单就某种颜色来说,很难说哪种颜色最美。说某种颜色最美,一定是和某种特定的情境、特定的心理相联系。这样看来,该话题的范围就比较大了。我们可以说“绿色最美”,因为它是生命的颜色,由此引申出我们对环境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