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锚固质量 无损检测规程》_第1页
《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锚固质量 无损检测规程》_第2页
《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锚固质量 无损检测规程》_第3页
《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锚固质量 无损检测规程》_第4页
《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锚固质量 无损检测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27.140

P59

备案号: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PDL/TXXXX—202X

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锚固质量无损

检测规程

No-damagedetectingCodeforpre-stressedcableboltinhydropowerandwater

resourcesengineering

(初稿)

202X-XX-XX发布202X-XX-XX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

1

目次

前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1总则..............................................................................1

2术语和符号.........................................................................2

2.1术语...............................................................................2

2.2符号...............................................................................3

3基本规定............................................................................5

4检测设备............................................................................6

5检测比例及评定标准..................................................................7

5.1一般规定............................................................................7

5.2检测比例............................................................................7

5.3评定标准............................................................................7

6现场检测............................................................................8

6.1一般规定............................................................................8

6.2现场安装和操作......................................................................8

6.3现场检测参数设定....................................................................9

6.4检测记录...........................................................................9

6.5检测数据分析.......................................................................9

6.6检测成果报告......................................................................12

本标准用词说明........................................................................13

引用标准名录..........................................................................13

附录A...............................................................................14

附录B.................................................................................15

条文说明...........................................................................16

1

1总则

1.0.1为统一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锚固质量无损检测方法的技术要求,规范检测行

为,确保检测质量,特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大中型水电水利工程的预应力锚索锚固质量无损检测及质量评价。

1.0.3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锚固质量应进行无损检测,并对锚索锚固质量进行评价。

1.0.4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锚固质量无损检测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

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0.1预应力钢绞线pre-stressedcablebolt

由多根高强度钢丝捻制并经消除应力处理后,具有强度高和松弛性能好的绞合钢缆。

2.0.2预应力锚索pre-stressedanchorcable

由锚具、预应力钢绞线和附件构成的结构体。

2.0.3预应力锚固pre-stressedanchorage

对预应力锚索施加张拉力,提高岩土体或支挡结构物的稳定性,改善其内部应力状况

的技术措施。

2.0.4外锚头outerfixedend

对锚索实现张拉和锁定的支撑装置。

2.0.5锚束体tensilesection

利用锚索自身的弹性变形将拉力传递给锚固体,锁定后能够适应设计范围内的拉力变

化以及伸缩或弯曲变形的锚索部分。

2.0.6内锚固段inneranchoringsection

预应力锚固体的内部持力端,采用胶结材料使锚固体内端与岩体粘结成整体的部分。

2.0.7锚固体cableboltingsystem

锚索锚固后,锚索、注浆体和钻孔周围岩体组成的复合体,由外锚头、锚束体和内锚

固段组成。

2.0.8有粘结预应力锚索bondedpre-stressedcablebolt

预应力钢绞线经张拉锁定、灌浆后,其张拉段与被锚固介质无相对滑动的预应力锚索。

2.0.9无粘结预应力锚索nonbondedpre-stressedcablebolt

预应力钢绞线经专用防腐脂油敷涂和外包层处理,经张拉锁定后,其张拉段在被锚固

介质内可相对滑动的预应力锚索。

2.0.10锚索长度cableboltinglength

有粘结预应力锚索长度为外锚头和锚固段长度之和;无粘结预应力锚索长度为外锚头、

自由段和内锚固段长度之和。

2.0.11锚固长度cableboltinganchoredlength

2

有粘结预应力锚索为孔口到孔底的注浆段长度,无粘结预应力锚索为内锚固段长度。

2.0.12锚固体完整性cableboltingintegrity

反映锚索锚固体断面尺寸、注浆密实性、连续性的综合指标。

2.0.13锚固缺陷cableboltingflaws

使锚固体完整性恶化,引起锚固结构强度和耐久性降低的灌浆不密实、达不到设计要

求的锚固长度等现象的总称。

2.0.14锚索无损检测cableboltno-damagedetectingorcableboltinspection

对锚索锚固体实施无损害或不改变其性能的检测。

2.0.15声波反射法sonicreflectionmethod

采用瞬态或稳态方式在外锚头激振,实测外锚头的加速度或速度时程响应曲线,通过

波动理论或时频分析,对锚固体的完整性进行判定的无损检测方法。

2.0.16垂直叠加verticalstack

为增强有效波能量,在同一位置重复激发、重复接收,叠加振动记录。

2.2符号

2.1.1材料性能参数

Cb——钢绞线波速,m/s;

Cc——注浆材料波速,m/s;

Cr——围岩波速,m/s;

Ct——锚固体波速,m/s。

2.1.2几何参数

A——锚索杆体截面面积,mm2;

L——钢绞线长度,m;

Lr——设计锚固长度,m;

Φ——锚索锚固体直径,mm。

2.1.3测试参数

Cbm——同类钢绞线的波速平均值,m/s;

Ctm——同类锚索体波速平均值,m/s;

D——注浆密实度,%;

f——声波频率,Hz;

3

Lm——实测锚固长度,m;

Lx——锚索缺陷段累计长度,m;

Lr'——实测锚索锚固体长度,m;

L0——实测外锚头长度,m;

T——声波信号周期,s;

ti——时间、声时测量值,s;

tx——缺陷反射波到达时间,s;

t0——入射波波动开始时刻,s;

x——接收传感器至缺陷界面的距离,m;

△f——锚索锚固体底部相邻谐振峰之间的频差,Hz;

△fx——缺陷相邻谐振峰之间的频差,Hz;

te——锚固体底部反射波旅行时间,s。

4

3基本规定

3.0.1预应力锚索锚固质量无损检测实施前,应根据施工设计资料编制实施方案,现场

检测后应及时编制简报,项目完成后应提交锚索锚固质量无损检测结果总报告。

3.0.2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锚固质量检测宜采用声波反射法,应对锚索长度和锚固

体完整性进行检测与评价。

3.0.3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锚固质量检测前应进行锚索模型试验,确定锚固体波速

值。

3.0.4检测成果应根据检测方法的技术特点和适用范围,结合现场施工工艺、使用要求、

施工过程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3.0.5检测设备应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授权的检定机构检定或校准合格。

3.0.6检测时应确保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在检定或校准周期内,并处于正常状态。

3.0.7检测单位应通过相应的实验室认可或计量认证,检测人员应经过培训合格,并具

有相应的资质。

3.0.8预应力锚索无损检测的新方法、新设备,应经过试验验证和工程建设有关各方认可

后方可在检测中采用。

5

4检测设备

4.0.1检测设备应配套齐全、功能完整,主要技术参数和精度符合本标准要求,宜实现

检测资料数字化长期保存。

4.0.2检测设备应满足防尘、防潮及防水等检测环境要求,并能在-10℃~50℃环境下正

常工作。

4.0.3检测系统应包括激振器、传感器和信号采集与分析仪等。

4.0.4激振器应符合下列规定:

1激振器宜采用瞬态激振器或稳态激振器;

2瞬态激振器应包括能激发宽脉冲至窄脉冲的力锤系列;

3稳态激振器应激振力可调,电磁式稳态激振器扫频范围宜为200Hz~8000Hz。

4.0.5传感器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采用加速度传感器或速度传感器;

2传感器结构宜采用中空式或非中空式。非中空式传感器感应面直径宜小于单根钢

绞线截面直径,可通过强力磁座或粘结材料与钢绞线外露端耦合;

3传感器响应频率宜为1Hz~10000Hz;

4在线性响应范围内,加速度传感器电荷灵敏度宜为10pc/(m/s2)~20pc/(m/s2);速度

传感器电压灵敏度宜为50mV/(cm/s)~300mV/(cm/s)。

4.0.6信号采集与分析仪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具有输入、显示、储存检测参数和实测波形的功能,一屏宜同时显示不少于三

条采样波形;

2应具有数据处理、分析以及数据通信功能;

3模拟放大器频率带宽范围应为1Hz~10000Hz;

4具有滤波频率可调功能,模数转换应不低于24位;

5采样间隔最小为2μs,且可调,采样长度可调;

6应具有垂直叠加功能。

6

5检测比例及评定标准

5.1一般规定

5.1.1锚索施工质量评价应以单项或单元工程为评价单位,按锚索数量进行计量。

5.1.2预应力锚索锚固质量应检测锚索长度,评价锚固体完整性。

5.2检测比例

5.2.1常规部位预应力锚索施工质量检测比例应不少于施工总数的20%,且单项或单元

工程不少于10束。

5.2.2关键部位预应力锚索施工质量检测比例应不少于施工总数的50%,必要时应100%

检测,且单项或单元工程不少于20束。

5.2.3单项或单元工程锚索施工质量检测合格率达不到要求时,应加倍检测。

5.3评定标准

5.3.1锚固体检测长度判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设计对锚固体长度有具体要求,锚固体检测长度满足设计要求可判定锚固体长度

合格。

2设计对锚固体长度无特殊要求,检测长度应大于等于其设计长度的95%,可判定锚

固体长度为合格。

5.3.2锚固体完整性评定为Ⅱ类及以上,可判定锚索注浆质量合格。

5.3.3根据检测锚固体长度和完整性,锚索锚固质量分级标准如下:

1Ⅰ级预应力锚索:长度合格,锚固体完整性为Ⅰ类;

2Ⅱ级预应力锚索:长度合格,锚固体完整性为Ⅱ类;

3Ⅲ级预应力锚索:长度不合格或锚固体完整性为Ⅱ类以下。

5.3.4单项或单元工程锚索抽检质量达到以下标准,可判断为合格:

1一级和二级边坡预应力锚索抽检样本中80%达到Ⅰ级,且无Ⅲ级锚索;

2三级边坡锚索抽检样本中均达到Ⅱ级及以上。

7

6现场检测

6.1一般规定

6.1.1预应力锚索锚固质量现场检测宜采用声波反射法。

6.1.2预应力锚索锚固质量检测参数为锚索长度和锚固体完整性。

6.1.3锚固体完整性宜根据检测波形的时频特征、缺陷位置和大小以及施工记录等资料

进行综合判定。

6.1.4检测前应检查仪器设备。

6.1.5现场检测应采用随机抽样检测。当检测锚索数量不足或检测数据出现异常情况时,

应补充检测。

6.1.6现场检测锚索应予以标识,多方检测时编号应统一;检测仪器记录、现场标识、

图纸标识的锚索编号等应一致。

6.1.7现场检测宜在锚索张拉前进行,特殊情况下可在锚索张拉后、或封锚前进行检测。

6.1.8对分散型预应力锚索应对锚索中的所有钢绞线进行检测。

6.2现场安装和操作

6.2.1接收传感器宜安装在钢绞线端部,且接收面应与钢绞线轴线垂直。用耦合剂粘结

时,应具有足够的粘结强度。典型安装图见图6.1和图6.2。

图6.1传感器典型安装方式(一)图6.2传感器典型安装方式(二)

6.2.2激振器操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振源激振方向应与钢绞线轴线方向平行;

2分体式探头应避免激振器触击接收传感器;

3激振点宜选择在钢绞线的中心位置;

8

4宜用宽脉冲获取锚固底部或锚固体下部缺陷反射信号;

5宜用窄脉冲获取锚固体上部缺陷反射信号;

6稳态激振应在每一个设定频率下获得稳定响应信号,并应根据锚固体长度和锚固

体围岩约束情况调整激振力大小。

6.3现场检测参数设定

6.3.1同一工程相同规格的锚索,检测时宜保持相同的技术参数。

6.3.2时域信号记录的时间段长度应在2L/Cbm时刻后延续不少于5ms;幅频信号分析的频

率范围上限不应小于5000Hz。

6.3.3锚固体长度应设定为设计锚索长度。

6.3.4锚固体波速宜设定为本工程钢绞线波速的测定值。

6.3.5激振器激振信号脉宽参数宜设置为0.5ms~1ms。

6.3.6时间采样间隔宜根据锚固体长度、锚固体波速和频域分辨率合理选择,应不小于

2us。

6.3.7时域信号采样点数宜不小于1024点。

6.3.8传感器参数值应按计量检定结果设定。

6.4检测记录

6.4.1单束锚索记录参见附录A。

6.4.2检测波形信号不应失真和零漂。

6.4.3检测信号幅值不应超过测量系统的量程,不应削峰。

6.4.4单根钢绞线检测的有效波形记录应不少于3条,且波形一致性好。

6.4.5应测量和记录被测外锚头长度,并描述孔口段注浆情况。

6.5检测数据分析

6.5.1检测数据分析应以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为主,结合施工记录、地质条件和波形特

征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6.5.2锚固体波速平均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9

1无粘结预应力锚索锚固体波速宜取本工程所用材质和规格的钢绞线波速平均值,

按(6.5.2-1~6.5.2-3)式计算平均值:

1n

CbmCbi

ni1(6.5.2-1)

C2L't

bire(6.5.2-2)

C2L'f

或bir(6.5.2-3)

式中:

Cbm——同类钢绞线的波速平均值,m/s;

n——参加波速平均值统计的标准钢绞线的数量(n≥3);

CbiCbmCbm5%

Cbi——第i根试验钢绞线波速实测值,m/s,且;

Lr'——接收传感器至钢绞线底端距离,端收则为钢绞线的实测长度,m;

te——钢绞线底部反射波旅行时间,s;

△f——相邻谐振峰之间的频差,Hz。

△2有粘结预应力锚索锚固体波速宜取同材质、同规格、同类型、锚固体完整性为Ⅰ

类以及底部反射信号明显的3束预应力锚索锚固体波速的平均值,按(6.5.2-4~6.5.2-6)式计算

锚固体波速:

1n

CtmCti

ni1(6.5.2-4)

C2L't

tire(6.5.2-5)

C2L'f

或tir(6.5.2-6)

式中:

——第束试验锚固体波速实测值,,且。

Ctiim/sCtiCtmCtm5%

6.5.3锚固体长度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绞线底部反射波信号宜以谐振峰呈等间距排列,相邻频差的相对误差不大于5%;

2钢绞线底部反射波到达时宜取多条检测波形的底部反射波到达时的平均值;

3钢绞线长度宜按下式计算:

LLL

0r(6.5.3-1)

L0.5Ct

rme(6.5.3-2)

L0.5Cf

rm(6.5.3-3)

10

式中:

L0'——接收传感器至钢绞线外露自由端距离,端发端收则为0,m;

Cm——同类锚固体的平均波速,m/s。

4应结合锚索结构形式,根据同一束锚索所有被检测钢绞线长度综合确定锚固体长

度。

6.5.4缺陷判断及缺陷位置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缺陷反射谐振信号宜以谐振峰呈等间距排列;

2时域缺陷反射波到达时间应小于锚固体底部反射波到达时间;

3幅频域缺陷信号频差值应大于锚固体底部信号频差值;

4缺陷位置应按下式计算:

x0.5txCm(6.5.4-1)

x0.5Cf

或mx(6.5.4-2)

式中:

x——接收传感器至缺陷界面的距离,m;

tx——缺陷反射波旅行时间,s;

△fx——缺陷相邻谐振峰之间的频差,Hz。

5△锚索缺陷长度应按下式计算:

Lxx

xii1i2(6.5.4-3)

n

LxLxi

i1(6.5.4-4)

式中:

L

xi——第i段缺陷长度,m;

x

i1——接收传感器至第i段缺陷起点界面的距离,m;

x

i2——接收传感器至第i段缺陷终点界面的距离,m;

Lx——锚固体缺陷段累计长度,m。

6.5.5单根钢绞线检测波形类别根据波形的时频衰减特性、缺陷和底部反射信号相位变

化,按表6.5.5-1所列实测时域或频域信号特征进行判定。

表6.5.5-1锚固体完整性波形特征评判标准

检测波单根钢绞线检测波形

形类别波形特征时域信号特征幅频信号特征

波形规则,呈指数快速衰减,持2LC时刻前无缺陷反射波,呈单峰形态,或可见微弱的底部谐

Ⅰrm

续时间短振峰,其相邻频差

杆底反射波信号微弱或没有fCm2Lr

11

波形欠规则,呈逐步衰减或间歇时刻前可见明显的缺呈不对称多峰形态,可见谐振峰,

2LrCm

衰减趋势形态,持续时间较长其相邻频差

Ⅱ陷反射波或清晰的杆底反射波,fCm2Lr

但无杆底多次反射波

波形不规则,呈慢速衰减或间歇时刻前可见明显的缺呈多峰形态,锚固体底部谐振峰明

2LrCm

增强后衰减形态,持续时间长显、连续,或相邻频差

Ⅲ陷反射波及多次反射波,或清晰f>Cm2Lr

的、多次锚固体底部反射波信号

6.5.6根据锚索所检测钢绞线波形类别,锚固体完整性评判标准如下:

1Ⅰ类锚固体完整性:锚固体所有钢绞线中Ⅰ类检测波形大于等于80%。

2Ⅱ类锚固体完整性:锚固体所有钢绞线中Ⅱ类及以上检测波形大于等于75%,且Ⅰ

类检测波形小于80%。

3Ⅲ类锚固体完整性:锚固体所有钢绞线中Ⅱ类及以上检测波形小于75%。

6.6检测成果报告

6.6.1在检测过程中,锚索检测结果应以简报及时提交。

6.6.2简报应包括锚索布置图、被检测锚索位置及编号、锚索检测成果表、检测统计分

析结果,检测曲线,并满足下列内容:

1锚索布置图中的被检测锚索和未检测锚索应分别标识;

2检测锚索成果表参见附录A;

3检测统计表具体内容及要求参见附录B。

6.6.3检测报告应在各期简报基础上形成,内容包含但不限于以下主要内容:

1工程项目概况;

2检测依据;

3检测仪器设备及方法;

4检测资料分析;

5检测成果综述;

6检测结果评价;

7附图和附表。

12

本标准用词说明

本标准用词符合下列规定: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

引用标准名录

GB50086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

DL/T5083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

DL/T5176水电工程预应力锚固设计规范

DL/T5353水电水利工程边坡设计规范

《岩土锚索(索)技术规程》(CECS22:2005)

13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单束锚索体检测记录表

工程名称:

项目名称:单元工程:锚索编号:锚索部位:

仪器型号:检测日期:注浆日期:

直径总长度外锚头长内锚固段注浆密实度

锚索编号其它

称(mm)(m)度(m)长度(m)(%)

检测:校核:

14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单项或单元工程锚索体无损检测报告表

检测编号:

工程名称单元工程

监理单位检测日期

施工单位报告日期

仪器型号检测部位检测类别

检测依据

分备

设计参数检测参数评价

级注

序锚索

注浆密

号编号锚固体长外露长锚固体长外露长注浆密实度

实度

度(m)度(m)度(m)度(m)(%)

(%)

检测单位

检测:校核:审查:

15

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锚固质量

无损检测规程

条文说明

(初稿)

16

1总则

1.0.1锚索锚固质量无损检测技术已在水电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为统一锚索锚固质量检

测方法及成果评价标准,特制定本标准。锚索无损检测是对锚索实施无损害或不改变其性

能的检测,目前普遍采用且成熟的方法为声反射法,该方法具有无损、便捷、准确等特点,

已在锚索锚固质量无损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标准所指的检测方法为声波反射法。依据

《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第10.1.5条规定“全长粘结型锚索,

应检查砂浆密实度,注浆密实度大于75%方为合格”。依据目前水电水利工程的习惯用语,

锚索注浆密实度能更确切地表述锚索注浆质量,本标准定义锚索中充填粘结物的密实程度

为注浆密实度。

1.0.1为确保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质量,统一锚索质量无损检测方法,为设计

和施工验收提供可靠依据,使锚索施工质量检测工作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数据准确

和正确评价的要求,制定本规程。

1.0.3其它工程是指水电工程的相关工程,如进场道路、采石场等。

3基本规定

3.0.3检测前应收集以下与检测有关的资料:

1工程项目用途、规模、结构,项目锚索的设计类别及功能、设计数量、设计长度

范围;

2工程项目的锚索设计布置图、施工工艺、施工记录、监理记录;

3与锚索工程有关的地形、地质资料。

4检测方案宜包括:工程概况、编制依据、检测方法、检测内容、工艺流程、现场

检测关键过程控制、质量判断标准、检测数量、检测成果形式及提交和存档、检测质量保

障措施、不合格锚索的处置、检测机构职责和功能设置等。

5地质缺陷会对检测原始波形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锚索质量的评判结果。检测期间,

应对处于不良地质条件部位的锚索进行记录,确定不良地质体在岩体内的分布状况。不良

17

地质因素主要包括: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溶洞等。一般在地质缺陷部位支护工程量增

大,或支护形式变更,检测单位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检测方案。

3.0.4水电工程的锚索数量较大,施工周期较长,一般同步开展检测单位引进与锚索模

拟试验。锚索模拟试验可获得不同缺陷锚索的锚固体波速,同时还对检测人员的检测水平

和检测仪器的测试精度进行考核。

3.0.5锚索锚固质量与设计方案和施工因素等直接相关,从目前的客观实际来看,这些

因素的作用和影响,直接决定了检测结果评判可靠性。因此,应根据检测目的、方法技术

的适用范围和特点,考虑上述因素进行合理检测,以达到正确评价的目的。

3.0.6当前锚索无损检测仪器主要是在基桩低应变检测仪器的基础上开发而成,或直接

使用基桩仪进行锚索检测,但近年来已有一些厂商开发出了专门的锚索检测仪。专门锚索

无损检测仪的原理与基桩低应变检测仪原理没有本质差异,但在传感器、激振、频率响应、

界面处理等方面充分考虑了锚索检测的实际情况,所以,本标准规定锚索无损检测仪应是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批准生产并经检定合格的专门锚索无损检测仪。

3.0.7按照实验室电子仪器检验周期的规定,检测设备应经省级及以上计量部门定期检

定或校准。

3.0.8检测单位应通过相应的实验室认可或具备省级及以上计量行政主管部门的计量认

证资质,在认可或认证项目中包含锚索无损检测才能承担水电水利工程锚索无损检测工

作。实施此管理办法,旨在加强检测机构质量保证体系允许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检测结果

客观、公正、可靠、有效。此外,考虑到锚索无损检测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对从业人员的

技术素质和实践经验要求较高,因此,除检测单位应具有相应的资质外,检测人员还应经

过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专业培训和考核,持有相应的技术资格证书后,才能从事锚索无损

检测工作。

3.0.9水电水利工程锚索无损检测过程中,采用新方法、新设备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检测

质量,提高检测技术水准,提高检测精度、加快检测进度和体现科学技术的进步。

3.0.10为遵守国家有关标准,并与同级有关标准协调、不致重复或相互矛盾,以保证本

标准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故对本标准未涉及到的内容,要求执行现行国家或行业标准的有

关规定。

18

4检测设备

4.0.1应经过研制单位长期的实验室调试和现场试验并经相关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认可,

得出成套检测仪器,,不宜将不同的检测仪器和备件(主要为传感器和振源)随意组成一个

检测系统。

响应频率是指采集仪器的通频带,一般来说,当检测背景较安静、锚索结构较简单时,

通常采用全通,但每种检测仪器和接收传感器、激振设备都有一定的频响范围,这个频响

范围应彼此包容,并涵盖锚索的频率特性范围。

4.0.2现场测试条件恶劣,对仪器的性能要求较严格,锚索无损检测仪作为现场测试仪

器,在设计制造或选型时,应充分考虑仪器的工作环境和场地条件,其可靠性要求应高出

实验室仪器。

4.0.4信号发生激振器的选择注意事项如下:

1超磁激振器优于冲击激振器;

2钢绞线截面积较小,为了获得稳定单一的信号,要求分体式激振器不与接收探头

接触,要求激振器激振端直径宜不大于锚索杆体直径的1/4。有些锚索无损检测仪器使用接

收与激振一体的探头,探头的底面积可大于锚索直径,该类探头使用时在杆体外部会产生

一定长度的余振,外露段超过0.2m时使用效果不好;

3锚索的优势频率与锚索长度、注浆密实度等有关。激振器发射的激振信号频率在

锚索的优势频率范围时,锚索对激振信号响应较好,大量的检测数据统计分析表明:锚索

的优势频率大多为1kHz~6kHz,激振器的激振频率带限宜为0.1kHz~50kHz。

4.0.5信号接收传感器的选择注意事项如下:

1锚索无损检测仪器可使用加速度或速度传感器作为信号接收传感器,一般在研制

生产时就给以确定,仪器说明书应说明其使用条件。一般来说,加速度传感器采用压电式,

体积小、灵敏度高、分辨率较高,速度传感器采用机械式,体积大。由于锚索端头面积小,

推荐使用加速度传感器;

2早期试验主要采用端发端收、侧发端收等多种激发和接收方式。大量实践证明,

端发端收信号较好,其它方式虽然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取得较好效果,但存在信号难以解释

等缺点。本标准推荐采用端发端收的方式。由于锚索的截面积较小,所以对传感器的直径

进行了具体规定;

3传感器的频响范围是指其线性响应范围,该范围应大于被测锚索的优势频率范围。

激振器激振信号频带远大于锚索优势频率范围,激振信号在锚索杆系中传播,反射信号的

19

频率范围一般与锚索的优势频率范围相近,因此,要求接收传感器频响范围较被测锚索的

优势频率范围广,但可窄于激振频率范围;

4传感器的灵敏度仅供参考,只要测试信号满足采集仪量程及波形辩识要求即可。

4.0.6信号采集与分析仪的选择注意事项如下:

1锚索无损检测是现场检测,该条的规定是为保证现场检测人员能及时识别、判断

信号的有效性,保证检测数据的质量,同时,也保证资料分析评判人员能完整地使用现场

检测数据,从而保证了“现场检测——数据检查——成果分析”的连续性。分析软件应具

有将原始记录和分析结果导入Excel、Word等普通办公软件功能,输出的数据文件格式应

采用国际通用格式。

2本规定充分考虑了锚索不同于桩基的特殊性,低频可以使信号传得更远,高频可

分辨较小的杆系缺陷,记录设备的采样频率应为接收信号最高频率的10~12倍,规定采集

的采样频率、A/D转换精度等参数。

5检测比例及结果评定

5.1基本规定

5.1.1单项或单元工程锚索质量评价应以不同部位和性质的锚索分别进行测试、统计分

析。

5.1.2不同类别和部位的锚索结果评定标准不同,应分别评定单根锚索的锚固质量,再

按本标准规定统计单元或单项工程锚索长度和注浆密实度合格情况。

5.2检测比例

5.2.1检测比例可根据工程规模进行适当调整,但应不低于本标准的规定。

5.2.4预应力锚索无损检测合格率达不到要求时,应扩大抽检,扩大抽检数量应为不合

格锚索数量的2倍,新检测锚索应与原检测锚索不重复,且不少于10根。

5.3质量评定标准

5.3.1本条参照《岩土锚索(索)技术规程》(CECS22:2005)中表11.2.3锚索工程质

量标准提出。实测锚索入孔长度为实测锚固体长度减去外锚头长度(测点至孔口的距离)。

5.3.2依据锚索的注浆密实度和长度进行单根锚索分级。缺陷是指在设计要求的锚固段

出现空浆。

5.3.3依据重要性不同,不同部位锚索的合格标准也不同。

20

5.3.4只要出现3级锚索,则可判断单项或单元工程锚索注浆密实度不合格。

21

6现场检测

6.1一般规定

6.1.1预应力锚索检测锚索长度和注浆密实度。

6.1.2声波反射法检测锚索长度和注浆密实度受锚固体和围岩的波速差异影响。波速差

异越大,可检测长度相对较长;锚固体直径也是影响检测长度的重要因素,锚固体直径越

大可检测长度越长。

6.1.3锚索注浆密实度推荐采用有效锚固长度法进行定量评价,除此之外,也可采用波

形特征进行综合评价。

6.1.4该条要求是针对现场检测,采用了相关行业野外测试的规定,一般要求形成检查

记录,与原始记录一起管理。

6.1.5现场检测除随机抽样外,还应考虑以下情况:

1工程的主要部位;

2局部地质条件较差部位;

3锚索施工较困难的部;

4施工质量有疑问的部位。

当检测数据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分析产生数据异常情况的原因,必要时,进行锚索模

拟试验以判断检测方法是否正确以及检测设备是否可靠。

6.1.6多方检测时,应统一预应力锚索编号并比较各方检测成果,核实检测单位是否具

备预应力锚索质量检测能力。

6.1.7注浆初期的锚索孔中的砂浆强度较低,不能检测出砂浆中的缺陷,但初凝前可较

准确检测锚索长度,检测波速可设为预应力钢绞线的波速。锚索施工设计规范均强调砂浆

在初凝期不得振动、摇动锚固体,锚索孔内砂浆如果添加了早强剂,使得砂浆的初凝时间

提前,检测时间还可提前。

6.2现场安装和操作

6.2.1可采用接收激振分离的分体式检测探头或接收激振在一起的一体式检测探头。分

体探头安装操作复杂,但激振与接收信号相互干扰小;一体式探头安装操作简单,但浅部

有激振信号干扰接收信号。

锚索锚固质量无损检测宜在外锚头处理前进行,检测时应使检测探头与钢绞线中轴线

尽量保持一致,保证声波沿锚固体轴线方向传播。

22

6.2.2激振点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