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医学科CT技术操作规范_第1页
影像医学科CT技术操作规范_第2页
影像医学科CT技术操作规范_第3页
影像医学科CT技术操作规范_第4页
影像医学科CT技术操作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T扫描技术规范

第一节颅脑CT扫描技术..............................5

(一)检查前准备...................................5

(二)受检者信息录入...............................5

(三)体位设置.....................................5

(四)扫描序列选择.................................6

(五)扫描参数及扫描方位设置......................6

(六)增强扫描.....................................7

(七)图像后处理、存储及照片......................7

第二节眼眶CT扫描技术..............................8

(一)检查前准备...................................9

(二)受检者信息录入...............................9

(三)体位设置.....................................9

(四)扫描序列选择.................................9

(五)扫描参数及扫描方位设置.....................10

(六)增强扫描....................................10

(七)图像后处理、存储及照片.....................10

第三节付鼻窦CT扫描技术...........................11

(一)检查前准备..................................11

(二)受检者信息录入..............................11

(三)体位设置....................................11

(四)扫描序列选择................................11

(五)扫描参数及扫描方位设置.....................12

(六)增强扫描....................................12

(七)图像后处理、存储及照片.....................12

第四节中耳乳突CT扫描技术.........................13

(一)检查前准备..................................13

(二)受检者信息录入..............................14

(三)体位设置....................................13

(四)扫描序列选择................................14

(五)扫描参数及扫描方位设置.....................14

(六)增强扫描....................................14

(七)图像后处理、存储及照片.....................15

第五节颈部CT扫描技术.............................16

(一)检查前准备..................................16

(二)受检者信息录入..............................16

(三)体位设置....................................16

(四)扫描序列选择................................17

(五)扫描参数及扫描方位设置.....................17

(六)增强扫描....................................17

(七)图像后处理、存储及照片.....................17

第六节胸部CT扫描技术.............................18

(一)检查前准备..................................18

(二)受检者信息录入..............................19

(三)体位设置..................................19

(四)扫描序列选择..............................19

(五)扫描参数及扫描方位设置....................19

(六)增强扫描..................................20

(七)图像后处理、存储及照片..................20

第七节腹部CT扫描技术...........................20

(一)检查前准备................................20

(二)受检者信息录入............................21

(三)体位设置.................................211

(四)扫描序列选择..............................22

(五)扫描参数及扫描方位设置....................22

(六)增强扫描..................................22

(七)图像后处理、存储及照片....................23

第八节椎体CT扫描技术...........................24

(一)检查前准备................................24

(二)受检者信息录入............................24

(三)体位设置..................................25

(四)扫描序列选择..............................26

(五)扫描参数及扫描方位设置....................26

(六)图像后处理、存储及照片....................26

第九节上肢CT扫描技术...........................27

(一)检查前准备................................27

(二)受检者信息录入............................28

(三)体位设置..................................28

(四)扫描序列选择..............................28

(五)扫描参数及扫描方位设置....................28

(六)图像后处理、存储及照片....................28

第十节下肢CT扫描技术...........................29

(一)检查前准备................................29

(二)受检者信息录入............................29

(三)体位设置..................................29

(四)扫描序列选择..............................30

(五)扫描参数及扫描方位设置....................30

(六)图像后处理、存储及照片....................30

第一节颅脑CT扫描技术

(-)检查前准备

1、认真核对CT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

2、叮嘱受检者除去被照部位的任何金属饰物。

3、告知受检者所需检查时间检查过程,消除恐惧心理,扫描过

程中不要随意运动。

4、婴幼儿、烦躁不安的受检者,适量给镇静药或麻醉药物,同时

要求家属陪同下进行检查。

5、急危重受检者,做CT检查时,应由临床医师陪同观察,同时

备有抢救器械、药品,发生紧急情况时,应讯速进行抢救。

(二)受检者信息录入

1、按步骤正确输入受检者的相关信息。

2、选择正确的扫描摸式。

(三)体位设置

1、仰卧,头先进。

2、头置于头托中心处,鼻尖居中。

Plus4床高140-125MM,横断面红线至于颅顶上2-3cm。

16层床高140-170MM,横断面红线至于颅顶上2-3cm。冠状红

线对外耳孔处,矢状红线对鼻尖。

64层床高90-120MM,上横断面红线至于颅顶上2-3cmo冠状

红线对外耳孔处,矢状红线对鼻尖。

3、锁定定位线,关掉激光灯。

(四)扫描序列选择

Plus4序列扫:Cerebrum

螺旋扫:Base(3mm)

16层序列扫:head1Headseq1(Adult)

螺旋扫:headHedRoutine(Adult)

64层序列扫:BrainS&S8mm

螺旋扫:•BrainCE(0.5mmx64)

注:序列扫作为常规扫描适用于脑瘤、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

颅内炎症、先天性颅脑畸形、术后和放疗后复查,以及对一些脑

实质性病变等检查。

螺旋扫多用于脑外科导航扫描、垂体扫描、增强扫描。

(五)扫描参数及扫描方位设置

1、基本参数:FOV200-250mm

序列扫层厚及层间距9-10mm层数12-16层

矩阵、序列参数已设定好,一般不与改动。

2、扫描定位的设定:以外耳道与外毗的连线,即听毗线(简称

OML)为常用;有的用听眶线或听眉线(儿童应采用听眉线以避

开晶状体)。对后颅窝及桥小脑角区的病变,扫描层面应向头侧

倾斜与OML成15”夹角,同时进行薄层扫描层厚要求小于5mm。

扫描时从基线开始向上扫描至头顶,颅顶是颠痫病灶的好发部

位,因此扫描应注意一定要包到头顶,扫描发现病变较小时,可

改用螺旋扫描,16层可以通过重建方法来获取薄层图像。

(六)增强扫描

1、常规增强

常用对比剂:碘佛醇注射液

成人一般用量60—90ml,儿童按体重计算为2ml/kg,以

3.0-4.0ml/s的速度静脉注射后开始增强扫描。

增强扫描一般采用螺旋扫描以提高扫描速度。开始注射对比剂后

18〜25s做动脉期扫描,40〜50s做静脉期扫描。

2、头颅CTA

常用对比剂:碘海醇注射液

成人一般用量60—80ml,儿童按体重计算为2ml/kg,以

4.0-4.5ml/s的速度静脉注射后开始增强扫描。

扫描序列采用BrainCTA(0.5mmx64)。开始注射对比剂后,等待颈

总动脉亮起开始触发扫描。

扫描完动脉期后紧接扫一个静脉期。

(七)图像后处理、存储及照片

图像后处理:常规增强扫描时,做冠状面或矢状面重建,重建需

包括病灶三个方位最大层面显示图像。

CTA扫描需做三维重建,一般由医生重建。

照片打印:

plusl4常规3x4规格

(外伤病人或有颅骨病变病人)改用4x6规格1张

软:wc40ww70

骨:wc700ww3200

16层常规3x4或4x4规格

(外伤病人或有颅骨病变病人)改用5x5或5x6规格1

软:wc40ww90

骨:wc450ww1500

64层常规4x4规格

(外伤病人或有颅骨病变病人)改用5x6规格1张

增强5x6规格2-3张要包括三个期像的图像及重建图像平+C时

要包括平扫图像。

CTA5x6规格1张

软:wl40ww90

骨:wl450ww1500

增强:wl40ww200

第二节眼眶CT扫描技术

(一)检查前准备

1、认真核对CT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

2、叮嘱受检者除去被照部位的任何金属饰物。

3、告知受检者所需检查时间检查过程,消除恐惧心理,扫描过

程中不要随意运动。

4、婴幼儿、烦躁不安的受检者,适量给镇静药或麻醉药物,同时

要求家属陪同下进行检查。

5、急危重受检者,做CT检查时,应由临床医师陪同观察,同时

备有抢救器械、药品,发生紧急情况时,应讯速进行抢救。

(二)受检者信息录入

1、按步骤正确输入受检者的相关信息。

2、选择正确的扫描摸式。

(三)体位设置

1.仰卧,头先进。

2.头置于头托中心处,鼻尖居中。

16层床高140-170MM,横断面红线至于颅顶。冠状红线对外耳

孔处,矢状红线对鼻尖。

64层床高90-120MM,上横断面红线至于颅顶。冠状红线对外

耳孔处,矢状红线对鼻尖。

3.锁定定位线,关掉激光灯。

(四)扫描序列选择

16层螺旋扫:NeckAngioCarotid(Adult)

64层螺旋扫:OrbitHCT3mm

(五)扫描参数及扫描方位设置

1、基本参数:FOV200-250mm

扫描层厚及层间距2-3mm

矩阵、序列参数已设定好,一般不与改动。

2、扫描定位的设定:

以听眶线或听眦线为基线,由于听眶线与视神经的走向大体一

致,使用该基线扫描,显示视神经和眼外肌较好。扫描范围一般

从眶底至眶顶,病变较大时,可根据需要扩大扫描范围。

(六)增强扫描

常规增强

常用对比剂:碘佛醇注射液

成人一般用量70—85ml,儿童按体重计算为2ml/kg,以

3.0-3.5ml/s的速度静脉注射后开始增强扫描。

开始注射对比剂后18〜25s做动脉期扫描,40〜50s做静脉期扫

描。90〜120s做平衡期扫描

(七)图像后处理、存储及照片

图像后处理:常规增强扫描时,做冠状面或矢状面重建,重建需

包括病灶三个方位最大层面显示图像。

16层常规5x7规格1张

软:wl50ww250

骨:wl400ww1500

64层常规5x6规1张

增强5x6规格2-3张要包括三个期像的图像及重建图像平+C时

要包括平扫图像。

软:wl50ww250

骨:wl600ww2000

增强:wl40ww200

第三节付鼻窦CT扫描技术

(-)检查前准备

1、认真核对CT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

2、叮嘱受检者除去被照部位的任何金属饰物。

3、告知受检者所需检查时间检查过程,消除恐惧心理,扫描过

程中不要随意运动。

4、婴幼儿、烦躁不安的受检者,适量给镇静药或麻醉药物,同时

要求家属陪同下进行检查。

5、急危重受检者,做CT检查时,应由临床医师陪同观察,同时

备有抢救器械、药品,发生紧急情况时,应讯速进行抢救。

(二)受检者信息录入

1、按步骤正确输入受检者的相关信息。

2、选择正确的扫描摸式。

(三)体位设置

1、仰卧,头先进。

2、头置于头托中心处,鼻尖居中。

16层床高140-170MM,横断面红线至于颅顶。冠状红线对外耳

孔处,矢状红线对鼻尖。

64层床高90-120MM,上横断面红线至于颅顶。冠状红线对外

耳孔处,矢状红线对鼻尖。

3、锁定定位线,关掉激光灯。

(四)扫描序列选择

16层螺旋扫:NeckAngioCarotid(Adult)

64层螺旋扫:IACHCT1mm

(五)扫描参数及扫描方位设置

1、基本参数:FOV200-250mm

扫描层厚及层间距2-4mm

矩阵、序列叁数已设定好,一般不与改动。

2、扫描定位的设定:

以扫描层面尽可能与听毗线垂直或平行于上颌窦后缘为原则,

从蝶窦后壁扫描至额窦前听眦线垂直。

(六)增强扫描

常规增强

常用对比剂:碘佛醇注射液

成人一般用量70—85ml,儿童按体重计算为2ml/kg,以

3.0-3.5ml/s的速度静脉注射后开始增强扫描。

开始注射对比剂后18〜25s做动脉期扫描,40〜50s做静脉期扫

描。90〜120s做平衡期扫描

(七)图像后处理、存储及照片

图像后处理:常规增强扫描时,做冠状面或矢状面重建,重建需

包括病灶三个方位最大层面显示图像。

胶片打印规格:16层常规5x7规格1张

软:wl50ww250

骨:wl400ww1500

64层常规5x6规1张

增强5x6规格2-3张要包括三个期像的图像及重建图像平+C时

要包括平扫图像。

软:W150ww250

骨:wl600ww2000

增强:wl40ww200

第四节中耳乳突CT扫描技术

(-)检查前准备

1、认真核对CT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

2、叮嘱受检者除去被照部位的任何金属饰物。

3、告知受检者所需检查时间检查过程,消除恐惧心理,扫描过

程中不要随意运动。

4、婴幼儿、烦躁不安的受检者,适量给镇静药或麻醉药物,同时

要求家属陪同下进行检查。

5、急危重受检者,做CT检查时,应由临床医师陪同观察,同时

备有抢救器械、药品,发生紧急情况时,应讯速进行抢救。

(二)受检者信息录入

1、按步骤正确输入受检者的相关信息。

2、选择正确的扫描摸式。

(三)体位设置

1、仰卧,头先进。

2、头置于头托中心处,鼻尖居中。

16层床高140-170MM,横断面红线至于颅顶。冠状红线对外耳

孔处,矢状红线对鼻尖。

64层床高90-120MM,上横断面红线至于颅顶。冠状红线对外

耳孔处,矢状红线对鼻尖。

3、锁定定位线,关掉激光灯。

(四)扫描序列选择

16层螺旋扫:InnerEarUHR(Adult)

64层螺旋扫:OrbitHCT3mm

(五)扫描参数及扫描方位设置

1、基本参数:FOV200-250mm

扫描层厚及层间距2-3mm

矩阵、序列参数已设定好,一般不与改动。

2、扫描定位的设定:

以听眶线为基线,从外耳道扫描至岩骨上缘。扫描时病变较大,

可根据需要扩大扫描范围。

(六)增强扫描

常规增强

常用对比剂:碘佛醇注射液

成人一般用量70—85ml,儿童按体重计算为2ml/kg,以

3.0-3.5ml/s的速度静脉注射后开始增强扫描。

开始注射对比剂后18〜25s做动脉期扫描,40〜50s做静脉期扫

描。90〜120s做平衡期扫描

(七)图像后处理、存储及照片

图像后处理:常规增强扫描时,做冠状面或矢状面重建,重建

需包括病灶三个方位最大层面显示图像。

胶片打印规格:16层常规5x7规格1张

骨:wl400ww1500

64层常规5x6规1张

增强5x6规格2-3张要包括三个期像的图像及重建图像平+C时

要包括平扫图像。

骨:wl600ww2000

增强:wl40ww200

注:包括骨窗横断面图像及冠状面重建,层厚1mm.

第五节颈部CT扫描技术

(一)检查前准备

1、认真核对CT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

2、叮嘱受检者除去被照部位的任何金属饰物。

3、告知受检者所需检查时间检查过程,消除恐惧心理,扫描过

程中不要随意运动。

4、婴幼儿、烦躁不安的受检者,适量给镇静药或麻醉药物,同时

要求家属陪同下进行检查。

5、急危重受检者,做CT检查时,应由临床医师陪同观察,同时

备有抢救器械、药品,发生紧急情况时,应讯速进行抢救。

(二)受检者信息录入

1、按步骤正确输入受检者的相关信息。

2、选择正确的扫描摸式。

(三)体位设置

1、仰卧,头先进。

2、16层头至于床面,鼻尖居中。

64层头置于头托中心处,鼻尖居中。

16层床高140-125MM,横断面红线至于眉间。冠状红线对颈部

冠状面中心,矢状红线对鼻尖。

64层床高90-120MM,上横断面红线至于眉间。冠状红线对颈

部冠状面中心,矢状红线对鼻尖。

3、锁定定位线,关掉激光灯。

(四)扫描序列选择

16层螺旋扫:NeckAngioCarotid(Adult)

64层螺旋扫:OrbitHCT3mm

(五)扫描参数及扫描方位设置

1、基本参数:FOV200-250mm

扫描层厚及层间距3-4mm

矩阵、序列叁数已设定好,一般不与改动。

2、扫描定位的设定:

从胸廓上口至下颌角区域进行扫描,甲状腺扫描范围从第五颈椎

下缘至第一胸椎。

(六)增强扫描

常规增强

常用对比剂:碘佛醇注射液

成人一般用量60—80ml,儿童按体重计算为2ml/kg,以

3.0-3.5ml/s的速度静脉注射后开始增强扫描。

开始注射对比剂后20〜25s做动脉期扫描,40〜50s做静脉期扫

描。90〜120s做平衡期扫描

颈部CTA

常用对比剂:碘海醇注射液

成人一般用量60—80ml,儿童按体重计算为2ml/kg,以

4.0-4.5ml/s的速度静脉注射后开始增强扫描。

扫描序列采用BrainCTA(0.5mmx64)。开始注射对比剂后,等待颈

总动脉亮起开始触发扫描。

扫描完动脉期后紧接扫一个静脉期。

(七)图像后处理、存储及照片

图像后处理:常规增强扫描时,做冠状面或矢状面重建,重建需

包括病灶三个方位最大层面显示图像。

CTA扫描需做三维重建,一般由医生重建。

胶片打印规格:16层常规5x7规格1张

软:wl400ww1500

64层常规5x6规1张

增强5x6规格2-3张要包括三个期像的图像及重建图像平+C时

要包括平扫图像。

软窗:wl40ww200

增强:wl40ww200

第六节胸部CT扫描技术

(-)检查前准备

1、认真核对CT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

2、叮嘱受检者除去被照部位的任何金属饰物。

3、告知受检者所需检查时间检查过程,消除恐惧心理,扫描过

程中不要随意运动。

4、婴幼儿、烦躁不安的受检者,适量给镇静药或麻醉药物,同时

要求家属陪同下进行检查。

5、急危重受检者,做CT检查时,应由临床医师陪同观察,同时

备有抢救器械、药品,发生紧急情况时,应讯速进行抢救。

(二)受检者信息录入

1、按步骤正确输入受检者的相关信息。

2、选择正确的扫描摸式。

(三)体位设置

1、仰卧,头先进。

2、头置于头托中心处,两臂上举抱头,身体置于床面正中。

16层床高140-125MM,横断面红线至于肺尖。冠状红线对人体

正中冠状面中心,矢状红线人中。

64层床高90-120MM,上横断面红线至于肺尖。冠状红线对人

体正中冠状面中心,矢状红线对人中。

3、锁定定位线,关掉激光灯。

(四)扫描序列选择

16层螺旋扫:Thorax1ThoraxRoutine1(Adult)

64层螺旋扫:chestHCT5mm(0.5x64)

(五)扫描参数及扫描方位设置

1、基本参数:FOV200-250mm

扫描层厚及层间距5-8mm

矩阵、序列参数已设定好,一般不与改动。

2、扫描定位的设定:

从肺尖开始,一直扫完到肺底。

(六)增强扫描

常规增强

常用对比剂:碘佛醇注射液

成人一般用量80—100ml,儿童按体重计算为2ml/kg,以

3.0-3.5ml/s的速度静脉注射后开始增强扫描。

开始注射对比剂后20〜25s做动脉期扫描,40〜50s做静脉期扫

描。90〜120s做平衡期扫描

胸部大血管CTA

常用对比剂:碘海醇注射液

成人一般用量80—100ml,儿童按体重计算为2ml/kg,以

4.0-4.5ml/s的速度静脉注射后开始增强扫描。

扫描序列采用T-Aorta-CTA。使用surestart触发,胸部大血管扫

描时(动脉夹层、动脉瘤),感兴趣点设定于建主动脉处,触发

值为180HU。做肺动脉造影时,感兴趣点设定与左心房,触发值

为160HU。

扫描完动脉期后紧接扫一个静脉期。

(七)图像后处理、存储及照片

图像后处理:常规增强扫描时,做冠状面或矢状面重建,重建需

包括病灶三个方位最大层面显示图像。

CTA扫描需做三维重建,一般由医生重建。

胶片打印规格:16层常规5x7规格2张

肺窗:wl400ww1500

纵膈窗::wl45ww320

64层常规5x6规2张

增强5x6规格2-4张要包括三个期像的图像及重建图像平+C时

要包括平扫图像。

肺窗:wl-600ww1000

纵膈窗:wl45ww320

增强:wl45ww320

第七节腹部CT扫描技术

(一)检查前准备

1、认真核对CT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

2、叮嘱受检者除去腹部范围上的任何金属饰物和异物。向病人

说明呼吸方法,做好呼吸训练。

3、叮嘱病人检查前需要喝水,一般为500ml。

4、告知受检者所需检查时间检查过程,消除恐惧心理,扫描过

程中不要随意运动。婴幼儿、烦躁不安的受检者,适量给镇静药

或麻醉药物,同时要求家属陪同下进行检查。

5、急危重受检者,做CT检查时,应由临床医师陪同观察,同时

备有抢救器械、药品,发生紧急情况时,应讯速进行抢救。

(二)受检者信息录入

1、按步骤正确输入受检者的相关信息。

2、选择正确的扫描摸式。

(三)体位设置

1、仰卧,头先进。

2、头置于头托中心处,两臂上举抱头,身体置于床面正中。

16层床高140-125MM,横断面红线至于隔上。冠状红线对人体

正中冠状面中心,矢状红线人中。

64层床高90-120MM,上横断面红线至于隔上。冠状红线对人

体正中冠状面中心,矢状红线对人中。

3、锁定定位线,关掉激光灯。

(四)扫描序列选择

16层螺旋扫:AbdomenAbdroutine(Adult)

64层螺旋扫:平扫AbdomenHCT

+c3phaseabdomenCE

平+c3phaseabdomenHCT+CE

(五)扫描参数及扫描方位设置

1、基本参数:FOV200-250mm

扫描层厚及层间距5-8mm

矩阵、序列套数已设定好,一般不与改动。

2、扫描定位的设定:

上腹部:从隔顶开始下至包括肝胆脾胰。

中腹部:包括双肾及肾上腺

下腹部:包括盆腔。

(六)增强扫描

常规增强

常用对比剂:碘佛醇注射液

成人一般用量80—100ml,儿童按体重计算为2ml/kg,以

3.0-3.5ml/s的速度静脉注射后开始增强扫描。

开始注射对比剂后20〜25s做动脉期扫描,40〜50s做静脉期扫

描。90〜120s做平衡期扫描

腹部大血管CTA

常用对比剂:碘海醇注射液

成人一般用量80—100ml,儿童按体重计算为2ml/kg,以

4.0-4.5ml/s的速度静脉注射后开始增强扫描。

使用surestart触发,感兴趣点设定于腹主动脉处,触发值为

180HUo

扫描完动脉期后紧接扫一个静脉期。

(七)图像后处理、存储及照片

图像后处理:常规增强扫描时,做冠状面或矢状面重建,重建需

包括病灶三个方位最大层面显示图像。

CTA扫描需做三维重建,一般由医生重建。

胶片打印规格:16层常规5x7规格上腹部1张

全腹部2张

wlc400ww150

64层常规5x6规1-2张

增强5x6规格2-4张要包括三个期像的图像及重建图像平+C时

要包括平扫图像。

平扫:wl40ww200

增强:wl50ww250

第八节椎体CT扫描技术

(一)检查前准备

1、认真核对CT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

2、叮嘱受检者除去被照部位的任何金属饰物。

3、告知受检者所需检查时间检查过程,消除恐惧心理,扫描过

程中不要随意运动。

4、婴幼儿、烦躁不安的受检者,适量给镇静药或麻醉药物,同时

要求家属陪同下进行检查。

5、急危重受检者,做CT检查时,应由临床医师陪同观察,同时

备有抢救器械、药品,发生紧急情况时,应讯速进行抢救。

(二)受检者信息录入

1、按步骤正确输入受检者的相关信息。

2、选择正确的扫描摸式。

(三)体住设置

1、仰卧,头先进。

2、颈椎扫描:头躺于床面,离头托下4-6CM,使椎体尽量与床

面平行,两臂置于身体两侧,并尽量往下沉肩。

16层床高125-110MM,横断面红线至于眉间。冠状红线对人体

正中冠状面中心,矢状红线人中。

64层床高90-120MM,上横断面红线至于眉间。冠状红线对人

体正中冠状面中心,矢状红线对人中。

胸椎扫描:头置于头托中心处,两臂上举抱头,身体置于床面正

中。

16层床高140-125MM,横断面红线至于所检椎体上两个椎体左

右。冠状红线对人体正中冠状面中心,矢状红线人中。

64层床高90-120MM,上横断面红线至于所检椎体上两个椎体

左右。冠状红线对人体正中冠状面中心,矢状红线对人中。

腰椎扫描:头置于头托中心处,两臂上举抱头,身体置于床面正

中,尽量减少病人的生理弧度,使得椎体和床面平行。

Plus4床高130-125mm,横断面红线置于第十或第H■■一胸椎处。

16层床高140-125MM,横断面红线至于横断面红线置于第十或

第十一胸椎处。冠状红线对人体正中冠状面中心,矢状红线人中。

64层床高90-120MM,上横断面红线至于横断面红线置于第十

或第十一胸椎处。冠状红线对人体正中冠状面中心,矢状红线对

人中。

3、锁定定位线,关掉激光灯。

(四)扫描序列选择

Plus4椎间盘扫描:

16层椎间盘扫描:Spine1_L3_S1(Adult)

椎体扫描:SpineSpineRoutine(Adult)

64层椎间盘扫描:LumbarspineS&S3mm

椎体扫描:Lumbarspine

(五)扫描参数及扫描方位设置

1、基本参数:FOV200-250mm

扫描层厚及层间距2-4mm

矩阵、序列叁数已设定好,一般不与改动。

2、扫描定位的设定:

椎间盘扫描:

颈椎椎间盘的检查主要以MRI为主,除非了解骨质结构和钙化

情况方进行CT检查,因此针对行颈椎病CT检查的病人建议其

向主治医生询问清楚后再行检查。颈椎椎间盘需使用螺旋扫描,

最后在3D中打角度分别重建各个椎间盘。

腰椎一般以3MM扫描,主要以L3_S1为主,处申请单特殊要

求外。扫描基线应平行于相应的椎间盘。

椎体扫描

均采用螺旋扫描模式,扫描范围应包括所检椎体以外上下各一个

椎体,胸胸椎扫描时,定位像一定要可以看到第五腰椎或第一颈

椎。

(六)图像后处理、存储及照片

图像后处理:申请单特别说明三位重建的需做三位重建,一般有

医生完成。

椎体扫描时需做冠状面或矢状面重建,重建需包括病灶三个方位

最大层面显示图像。

Plus4常规5x6规格1张

16层常规5x7规格椎间盘1张

椎体2张

wl400ww150

64层常规5x6规椎间盘1张

椎体2张

软:wl40ww200

骨:wl50ww250

注:椎间盘或椎体扫描均要求要包括软组织图像及骨窗图像。

第九节上肢CT扫描技术

(一)检查前准备

1、认真核对CT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

2、叮嘱受检者除去扫描部位上的任何金属饰物和异物。

3、询问病人是否有以往平片,以供参考。

4、告知受检者所需检查时间检查过程,消除恐惧心理,扫描过

程中不要随意运动。婴幼儿、烦躁不安的受检者,适量给镇静药

或麻醉药物,同时要求家属陪同下进行检查。

5、急危重受检者,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