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复习第十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28讲种群的稳态与调节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示范课赛课特_第1页
高考生物复习第十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28讲种群的稳态与调节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示范课赛课特_第2页
高考生物复习第十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28讲种群的稳态与调节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示范课赛课特_第3页
高考生物复习第十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28讲种群的稳态与调节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示范课赛课特_第4页
高考生物复习第十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28讲种群的稳态与调节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示范课赛课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第28讲种群稳态与调整[最新考纲]

1.种群特征(Ⅰ)。2.种群数量改变(Ⅱ)。3.试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改变。第2页1.种群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____________,同种生物___________。考点一种群特征(5年13考)自然区域内全部个体第3页2.种群数量特征出生率迁出率第4页(1)___________是种群最基本数量特征。(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年纪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________种群数量改变趋势。年纪结构是经过影响_________________间接影响种群密度。(4)性比是经过影响_________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预测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第5页3.种群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位置状态或布局。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第6页4.种群密度估算方法(1)“两看法”选择适当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直接计数法样方大强标志重捕第7页(2)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比较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动物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动物调查程序

五点取样平均第8页注意事项①________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①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②标志物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________随机无影响第9页1.真题重组判断正误(1)种群年纪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纪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百分比[·全国卷Ⅱ,31(4)](

)(2)假如采取样方法调查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计数甲地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即可(·全国卷Ⅱ,5A)(

)(3)天敌鹰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种群密度(·全国卷Ⅰ,5A)(

)(4)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防止调查者主观原因影响,要做到随机取样[·全国卷Ⅱ,31(3)](

)(5)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密度(·全国卷Ⅱ,6D)(

)√√√×√第10页以上内容主要源自必修三教材P63~66,考查角度侧重种群数量特征及种群数量取样调查,准确记忆各特征详细内容及其内在关系,并把握种群密度调查两种惯用方法是解题关键。第11页2.进行样方法调查时,为何要强调“随机”取样?样方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提醒为了确保所选择样方含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原因影响,使经过样方统计结果(估算值)能更靠近真实情况,应做到“随机取样”调查时若样方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误差可能就较大;普通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靠近真实情况。不过,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样方即能够确保统计结果真实性。第12页3.年纪结构为稳定型种群,其数量在近期是否一定能保持稳定?年纪结构为下降型种群呢?提醒年纪结构为稳定型种群,种群数量也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纪结构,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各种原因影响。另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年纪结构为下降型种群,种群数量普通来说会越来越小,不过也不排除因为食物充分、缺乏天敌、迁入率提升等原因而使种群数量增加情况。第13页1.(·新课标全国卷Ⅰ节选)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查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某鱼种群年纪组成,结果以下表。种群基本特征及其内在联络年纪0+1+2+3+4+5+6+7+8+9+10+11+≥12个体数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注:表中“1+”表示鱼年纪大于等于1、小于2,其它以这类推。第14页回答以下问题:(1)通常,种群年纪结构大致能够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到达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依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纪组个体数百分比为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改变趋势是________。(2)假如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种群密度,惯用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惯用于调查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动物种群密度。第15页解析

(1)种群年纪组成可分为增加型、稳定型和下降型三种类型。将三个阶段中各个年纪段个体数目相加,可知三个阶段个体数量都为400,即个体数百分比为1∶1∶1,年纪组成为稳定型。(2)标志重捕法惯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动物种群密度。答案

(1)增加型、稳定型、下降型1∶1∶1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第16页2.以下为种群数量特征两个概念图,相关分析错误是(

)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改变趋势主要依据是bB.图1中c为种群最基本数量特征C.图2中丁与图1中a表示含义相同D.图2中丙为性比,主要经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第17页解析图1中a只影响出生率,而b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从而判断出a为性比,b为年纪组成,进而可知c为种群密度。图2为图1变式,图2中甲使种群密度增加,应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使种群密度降低,应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只影响出生率,为性比;丁为年纪组成。图1中b为年纪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改变趋势主要依据,A正确;图1中c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数量特征,B正确;图2中丁为年纪组成,而图1中a为性比,C错误;图2中丙为性比,其主要经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答案

C第18页种群年纪组成类型及判断技巧(1)统计图第19页(2)曲线图和柱形图

增加型稳定型下降型曲线图

柱形图

第20页(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不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纪段个体百分比——增加型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各年纪段个体百分比适中;下降型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第21页【典例】

(·全国课标卷Ⅱ,5)假如采取样方法调查某地域(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以下做法中正确是(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B.计数全部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密度,求出全部样方蒲公英密度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D.求出全部样方蒲公英总数,除以全部样方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第22页解析估算种群密度最惯用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经过计数每个样方内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内种群密度,以全部样方内种群密度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种群密度预计值。总而言之,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答案C第23页纵观近年课标卷考情,动、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考查频度特高,如:课标卷Ⅱ-5、课标卷Ⅰ-5、课标卷Ⅰ-31、全国卷-31,均对此作了考查,解答这类问题须把握以下技巧:(1)针对“样方法”①须做到“随机”取样。②须把握取样方法——长方形地块“等距取样”,正方形地块“五点取样”。③需分别计数并最终求平均值。④须把握以下计数标准:同种生物个体不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恰好在边界限上,应遵照“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标准,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个体。第24页(2)针对标志重捕法②善于快速确认估算值与“实际值”间误差:因为再捕中标志者位于分母上——若初捕放归后一些原因致分母增大(如标志物影响其活动),则估算值偏小;反之,若一些原因致分母减小(如因初捕受惊吓,不易被再捕,因标志物致其更易被天敌捕食等),则估算值将偏大。第25页③明确标志重捕法关键点a.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现象。b.标识物不能过于醒目。c.不能影响被标识对象正常生理活动。d.标识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第26页【对点小练】(·东北三省名校联考)某兴趣小组组员在草原上调查田鼠生存情况,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惯用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某次调查时,在3km2区域内共捕捉了60只田鼠,做好标识后重新放回到草原上,一周后再次捕捉了60只,其中发觉带有标识只有4只,则该区域内田鼠种群密度为________。(2)标志重捕法惯用于调查________强、________广动物种群密度。第27页(3)调查过程中,假如标识物轻易脱落,则用标志重捕法得到数据会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假如动物被捕捉并标识后难以被再次捕捉,则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误将部分未标识个体统计为标识个体,则计算出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会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重捕时方法不妥造成已捕捉标识个体死亡,会造成估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会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第28页解析

(1)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为:标识总数/N=重捕中被标识个体数/重捕总数(N代表种群个体总数),依据题意,则60/N=4/60,得N=900,因为区域面积是3km2,故该区域内田鼠种群密度为300只/km2。(2)标志重捕法惯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动物种群密度。(3)依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标识总数/N=重捕中被标识个体数/重捕总数(N代表种群个体总数),假如标识物轻易脱落,会造成重捕中被标识个体数量降低,所以所得数值可能偏大;假如动物被捕捉并标识后难以被再次捕捉,造成重捕中被标识个体数量降低,则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偏大;假如误将部分未标识个体统计为标识个体,则计算时重捕中被标识个体数量增多,造成计算出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会偏小。假如已捕捉标识个体死亡,则不会影响估算数值。第29页答案

(1)300只/km2(2)活动能力活动范围(3)偏大偏大偏小不变第30页1.研究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______→依据试验数据,用适当______对事物性质进行表示→经过深入试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考点二种群数量改变及应用(5年13考)构建数学模型假设数学形式第31页2.种群数量两种增加模型分析淘汰食物、空间环境容纳量增加速率第32页1.上图中b线形成过程中何时出现了环境阻力?曲线a、b哪条更符合自然界种群数量改变实况?提醒b曲线自始至终存在环境阻力,这类曲线更符合自然界种群数量改变实况。第33页2.调查某地乌鸦连续20年种群数量改变,如图所表示,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倍数,请思索:(1)前4年种群数量应为增大、减小还是基本不变?(2)第9年调查乌鸦年纪组成,最可能表现为何种类型?为何?(3)图中第4年和第10年乌鸦种群数量是否相同?图中显示第8年种群数量最少,对吗?第34页(4)第16~20年乌鸦种群数量将怎样增加?为何?提醒

(1)基本不变(因λ=1)。(2)稳定型。第10年时,种群λ等于1,说明第10年种群数量与第9年相同,所以第9年年纪组成为稳定型。(3)不相同。在第4年到第10年间,λ<1,说明种群数量在降低,到第9或第10年种群数量最少,而不是第8年最少。(4)“J”型增加,因λ>1且恒定。第35页【典例】

(·全国卷Ⅰ,5)

假设某草原上散养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加,该种群增加率随种群数量改变趋势如图所表示。若要连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适当时开始捕捉,以下四个种群数量中适当是(

)“J”型增加和“S”型增加曲线分析及应用第36页A.甲点对应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种群数量[慧眼识图获取信息]答案D第37页【对点小练】(·江西南昌检测)科学研究表明,生物种群数量增加曲线如图所表示,可分为“J”型增加和“S”型增加,且“S”型增加曲线通常又分为5个时期:开始期(如A)、加速期(如B)、转折期(如C)、减速期(个体超出K/2以后,如D)、饱和期(如E)。以下说法正确是(

)第38页A.“S”型增加曲线加速期种群数量增加速率最大B.“J”型增加种群数量增加率不变C.环境阻力开始于减速期D.应将有害生物数量控制在加速期解析“S”型增加曲线E点对应个体数量为K值,在K/2(C—转折期)时增加速率最大,A错误;对于“J”型曲线来说,增加率是不变,增加速率是增加,B正确;两条曲线从一开始就出现差异,说明环境阻力开始于起点,而在减速期时环境阻力加大,C错误;应将有害生物数量控制在开始期,而不是加速期,D错误。答案B第39页(1)K值与K/2值应用第40页(2)在不一样图形中识别K值与K/2值第41页1.试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增加受培养液_____、空间、_____、温度等原因影响。(2)在理想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增加呈“___”型曲线;在有限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增加呈“___”型曲线,而在恒定培养液中当酵母菌种群数量达K值后,还会转而下降直至全部死亡(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及pH改变所致)。(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____________方法——显微计数法。考点三试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改变(5年6考)成份pHJS抽样检测第42页2.设计试验第43页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为何要轻轻振荡几次?提醒使酵母菌均匀分布,从而使计数准确。2.该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及重复试验吗?提醒酵母菌种群数量改变在时间上形成前后本身对照,所以无需设置对照试验。但要取得准确试验数据,必须进行重复试验,求得平均值。3.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采取办法是什么?提醒可增大稀释倍数后再计数。第44页1.(·经典高考题,5)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试验,下列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改变曲线。以下相关叙述正确是(

)酵母菌种群数量改变分析第45页A.培养早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迟缓B.转速150r/min时,预测种群增加曲线呈“S”型C.该试验中酵母计数应采取稀释涂布平板法D.培养后期,酵母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解析培养早期,摇瓶中酵母较少,种内斗争较弱,A错误;图中“转速150r/min时”酵母种群密度增加趋势变缓,预测种群增加曲线呈“S”型,B正确;该试验中酵母计数应该采取抽样检测法,不能用稀释涂布平板法,C错误;培养后期,酵母细胞呼吸可能因为氧气缺乏而出现无氧呼吸,呼吸场所由有氧呼吸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转为无氧呼吸细胞质基质,D错误。答案B第46页2.(·河北唐山模拟,3)检测员将1mL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倍后,用抽样检测方法检测每毫升酵母菌数量;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收少许培养液使其自行渗透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出液体。已知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格组成,容纳液体总体积为0.1mm3。现观察到图中该计数室所表示a、b、c、d、e5个中格80个小格内共有蓝藻n个,则上述水样中约有蓝藻______个/mL。第47页A.5×105

n B.5×108

n

C.500n D.50n解析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1mL水样中酵母菌数量=80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总数/80×400×10000×稀释倍数=n×5×10000×10=5×105n,A正确。答案

A第48页血球计数板及相关计算(1)血球计数板(以下列图所表示):第49页血球计数板由一块厚玻璃片特制而成,其中央有两个计数室。每个计数室划分为9个大方格(如上图A所表示),每个大方格面积为1mm2,加盖玻片后深度为0.1mm。所以,每个大方格容积为0.1mm3。另外,中央大方格以细线等分为25个中方格(如上图B所表示)。每个中方格又等分为16个小方格,供细胞计数用。(2)计算公式:①在计数时,先统计(图B所表示)5个中方格中总菌数,求得每个中方格平均值再乘以25,就得出一个大方格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1mL菌液中总菌数。②设5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A,菌液稀释倍数为B,则0.1mm3菌液中总菌数为(A/5)×25×B。已知1mL=1cm3=1000mm3,1mL菌液总菌数=(A/5)×25×10000×B=50000A·B。第50页易错·防范清零[易错清零]易错点1混同种群“增加率”“增加速率”点拨种群增加率与增加速率辨析以下:②增加速率=一定时间内增加数量/时间。第51页③“J”型曲线与“S”型曲线增加率和增加速率曲线。以下曲线:第52页易错点2不能精准解读“λ”内涵,误认为下列图中“b”段种群密度下降,“e”段种群密度上升。点拨

(1)准确了解“λ”内涵N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加倍数”,而不是增加速率。λ>1时,种群密度增大;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第53页(2)图示解读:①a段:λ>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型增加;②a、b段——“λ”尽管下降,但仍大于1,此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数量一直增加;③c段——“λ”=1,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④d段——“λ”<1,种群数量逐年下降;⑤e段——尽管“λ”呈上升趋势,但仍未到达1,故种群数量逐年下降,至“e”点1时达“最少”。第54页易错点3误认为种群数量最大值为K值或误认为种群数量不会超越K值点拨

K值即环境容纳量,它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种群最大数量。种群在一些时段,可能会因为环境条件改变或内部原因影响,其数量偶然超越K值或偶然在K值以下,即在K值上下波动,故K值并非任一时刻种群最大值,以下列图甲中A、B均非K值,而图乙“捕食者——猎物”模型中最可能代表猎物和捕食者K值数据分别为N2和P2。第55页分析该模型不难发觉,猎物种群数量超出N2,则引发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超出P2,则引发猎物数量降低,二者相互作用,使猎物和捕食者数量在N2和P2水平上保持动态平衡。第56页1.(·山东济宁检测)某科研小组研究某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