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突破-掌握核心题型提升专题素养课案2鉴赏古代诗歌的三大形象市赛课公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突破-掌握核心题型提升专题素养课案2鉴赏古代诗歌的三大形象市赛课公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突破-掌握核心题型提升专题素养课案2鉴赏古代诗歌的三大形象市赛课公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突破-掌握核心题型提升专题素养课案2鉴赏古代诗歌的三大形象市赛课公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突破-掌握核心题型提升专题素养课案2鉴赏古代诗歌的三大形象市赛课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案2鉴赏古代诗歌三大形象第1页诗歌形象指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生动详细、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艺术形象,包含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等。鉴赏古代诗歌形象,就是要把握古代诗歌形象特征,品味其深刻内涵,进而了解诗歌蕴含作者思想感情,概括出诗歌形象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从考查内容上看,该考点主要包含概括形象特点、赏析诗歌中形象、概括诗歌中画面、赏析诗歌中意境等。从考查题型上看,在高考卷中,对该考点考查往往以主观简答题形式出现。第2页诗歌中人物形象又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人物形象。1.抒情主人公形象诗歌是作者主观情感产物,必定带有作者痕迹。作者以此表示自己爱憎、价值和人生追求,所以,抒情主人公形象往往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形象。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词)时所感悟和想象作者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2.诗歌中所刻画人物形象在诗歌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笔下塑造人物或隐喻人物表示自己对生活感受、对社会看法、对人生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理想。考点1人物形象考点解读第3页知识贮备一、古代诗歌中常见人物形象类型及特点类型典例傲视权贵、傲岸不羁。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思想,也反应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性格。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但仅停留在个人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性格。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是悠游自在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厌恶,对田园喜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怀才不遇知识分子形象。第4页矢志报国、慷慨愤世。陆游和辛弃疾许多诗歌都反应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友人送别、思念故乡。如李白《赠汪伦》、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弟兄》。献身边塞、反对征伐。如王翰《凉州词》、王昌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爱恨情长、感时伤别。如柳永《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艺术形象。历经磨难、坚持追求。如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着地追求真理形象。胸怀宽广、豪放洒脱。如苏轼《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形象。寂寞愁苦、身世飘零。如在李清照《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形象。国恨家愁,重重地压在她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续表辛劳劳作、纯朴善良。如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一个年迈而勤劳卖炭翁形象,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表现,这么一个最下层劳动者多么生动、感人。第5页二、诗歌塑造人物形象惯用方法名称精析典例比兴手法比兴是中国诗歌中一个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发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比喻,使其特征愈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发所要歌咏内容。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如《氓》第三章以传统比兴开头,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郁茂盛桑树比照自己青春,继而以诱人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爱情,把恋爱中少女比作贪食而高兴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不然,结局悲惨,悔之晚矣。细节刻画细节刻画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明确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主要方法。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笔墨将人物真善美和假恶丑和盘托出,让读者观赏评价,使描写愈加细腻、丰富。如张籍《秋思》前三句平日经常,“意万重”也好,“说不尽”也好,只是普通地直抒胸臆,而结语“行人临发又开封”,使境界突现,形神毕露,骤然振起了全篇精神,有点铁成金之妙。第6页衬托渲染衬托渲染本是中国画一个传统绘画技法,意在用周围景物来衬托渲染画面上中心事物,以表现画主题。诗歌中衬托渲染便是借鉴中国山水画这一传统技法以深化意境、渲染气氛、突出主题。如赵师秀《约客》一诗,经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渲染,描写了诗人在雨夜等候客人不至焦虑心情。对比对比是把两种对立事物或者同一事物两个不一样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目标在于使其特点愈加突出,个性愈加鲜明,道理更为深刻。比如《孔雀东南飞》中有“举身赴清池”和“徘徊庭树下”句子,“举身”与“徘徊”对比,使其两人刚烈与优柔、软弱性格如在眼前。衬托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同或对立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另一些事物艺术手法。利用事物近似条件来衬托,称“正衬”;利用事物对立条件来衬托,称“反衬”。如王勃《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表现是作者旅途归思悲切之情。后两句,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深秋景色,深入衬托出这个“悲”和“念”凄苦心情。第7页题型1抒情主人公形象学考连接1.(人教必修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请概括诗中人物形象主要特点,并结合全诗简明分析。

第8页解析: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既要联络本诗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经历,更要抓住诗主要内容,如终年作客异乡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国难家仇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答案:一个穷困潦倒、漂泊无依,含有忧国伤时伟大情操诗人形象。这首诗经过诗人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深秋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艰难身世感叹,展现了一个忧国忧民诗人形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高度概括。“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足见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仇,使自己白发日添,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第9页2.(·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下列问题。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①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加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注】①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请结合全诗,简明分析诗人形象。

第10页解析:把握人物形象,主要经过对诗歌中关于其生活环境描写及人物一些表现来进行概括和分析。如经过生活环境中“竹轩”“柴门”“狭径”等,可见他闲适;从“倦卧”“闲吟”等能够看出他洒脱,而“竹”“雪”“梅”等意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高雅人生志趣。答案:这首诗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诗人形象。经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单清幽生活环境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应了诗人洒脱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人生志趣。第11页解题指津设问方式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主人公形象?请结合内容简明分析。2.请简明概括(或分析)诗(词)中诗人(词人)形象特点。3.某一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主人公形象?请简明分析。解题步骤第一步:点出作者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这一步也可能放在最终作为总括。)第二步:结合全诗(词)中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作者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假如诗歌利用到了一些艺术手法,也能够概括所使用描写手法。第三步:概括出蕴含作者情感。(这一步要依据详细情况来确定,有些人物形象分析是不需要这一步)答题模板分析形象=总括+详细分析+情感或:分析形象=详细分析+情感+总括。第12页即时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问题。自叙杜荀鹤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1)赏析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

第13页解析:扣住标题“自叙”,结合诗句“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诗旨未能忘救物”“平生肺腑无言处”逐一分析即可。答案:诗人虽贫寒、孤寂,失意潦倒,但以贫为乐,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处世态度;诗人宁愿安守穷途,做隐逸诗人,也不愿投身官场窃取俸禄,表现了自己冰清玉洁高贵品格;诗人虽处境艰难,但仍不忘国家和人民所遭受灾难,表现出一片救物济世热忱;诗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充满着在黑暗现实面前无奈和悲愤。第14页(2)这首诗在谋篇布局上构思精巧,结构上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请简明分析。解析:解答本题,一要注意各联之间结构上联络,二要注意各联(或每句)关键词,如“乐于贫”“闲吟客”“不容真”“无言处”等。答案:首联“乐于贫”,带出颔联,表明“乐于贫”心迹;颔联“闲吟客”带出颈联,点出“吟”内容和造成“闲吟”原因;颈联“不容真”带出尾联,说明“不容真”结果;尾联“平生肺腑无言处”,又与开头“酒瓮琴书伴病身”相呼应,满篇皆活,浑然一体。

第15页2.(·安徽淮北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苏秀道中①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曾几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正确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第16页★(1)这首诗刻画了怎样诗人形象?请简明分析。解析:诗人时为浙西提刑,久旱不雨,秋禾枯焦。首联从甘霖突降写起,好像诗人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颔联一个“喜”字,表现出诗人体恤民艰高尚品质,尾联深入表现了诗人喜悦之情。一位关心国计民生诗人形象跃然纸上。答案:刻画了一位不以小我为念,关心国计民生诗人形象。因为所管辖地域久旱遇雨,故诗人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即使没有田地,也因大雨到来而欢欣鼓舞。

第17页(2)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特点?这些特点是怎样表现,请简明分析。解析:由“一夕骄阳转作霖”能够看出雨下得及时,由“岸岸深”能够看出雨下得很大。至于是怎样表现,能够从想象、叠词、视触觉结合等角度思索。表示技巧题答题关键点是指出技巧后要分析诗歌怎样利用了这种技巧,还要结合意境和情感分析技巧表示效果。答案:特点:雨大,及时。①诗人午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经过触觉和视觉结合,表现雨大;②利用叠词,经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③利用虚实结合(想象)手法,经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及时。

第18页题型2作品塑造人物形象学考连接1.(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观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歌尾联中“英雄”指什么人?这两句诗表示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第19页解析:本题可结合题目及主题作答。题目“蜀相”指是诸葛亮,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又壮志未酬、含恨终生;本诗主题也正是对诸葛亮仰慕、钦敬和惋惜之情。答案:“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生英雄人物,也包含诗人自己,诗人少时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痛惜心情。第20页2.(·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下列问题。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酒器。诗中“陈居士”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第21页解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注意诗下注释,依据“居士:指文人雅士”解释,我们可初步判断出“陈居士”形象特点。然后抓住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形象特征。诗中描写“陈居士”动作、神态详细诗句主要有“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醒来推户寻诗去”,由此我们便可准确判断出“陈居士”形象特点。答案:①行为洒脱。“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能够看出他洒脱性格特点。②情趣高雅。“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高雅情趣。第22页解题指津设问方式1.诗(词)中人物形象含有怎样特点?试加以概括(或分析)。2.请简明概括(或分析)诗(词)中刻画形象特点。3.本诗刻画了一位什么样人物形象?请简明分析。解题步骤第一步:找到诗(词)中描绘语句,并概括塑造了什么形象。第二步:分析形象特点(怎样展现)。第三步: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该形象意义(作用或效果)。答题模板分析形象=总括+详细分析+情感或:分析形象=详细分析+情感+总括。第23页即时训练1.导学号87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镜湖女陆游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A.古体诗 B.近体诗 C.歌行 D.诗余解析:A

本题属于识记题,需要经过阅读与做题积累古代诗歌相关知识。第24页(2)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一项是()A.“事舟楫”写湖边人家日常靠船为生。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伞把荷叶搅乱。C.“月色新”写黄昏景色,暗示时间转换。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歌声随波荡漾。解析:B

“翻翻”利用使小伞动感十足,进而把荷叶随风舞动轻盈美感韵味十足地描绘出来,增强了诗歌形象性。所以“乱荷叶”解释是错误。第25页(3)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

解析:对诗歌人物形象赏析能够结合诗句从视觉形象、听觉角度,能够从肖像描写、动作描写,也能够从清丽景色衬托角度进行赏析。答案:作品塑造了一位湖边船家女子形象,突出了她乐观主动、热爱生活人生态度。诗中从“妆面花样红”视觉形象,“菱歌缥缈”听觉角度,描写了一位年轻貌美女子。第26页2.(·广东惠州高三第一次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问题。越女词五首(其三)李白耶溪①采莲女,见客棹歌②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注】①耶溪: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部。②棹歌:划船时所唱之歌。(1)诗中采莲女有什么特点?试作简析。

第27页解析:概括人物特点,先画出诗中描写人物语句,然后依据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要准确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不可无中生有,一定要“言必有据”,预防任意拔高。最终要分条写出,做到准确、简练、有条理。答案:采莲女特点:①勤劳。采莲归来,自己挥棹驾驭小船,自如熟练。②灵巧。见到陌生人,掉头回避防止尴尬,能感觉到客没走而迟迟不露头。③漂亮可爱。挥棹、唱歌、再入荷花丛中,清新可爱,有劳动之美、环境衬托下青春之美。④纯朴羞涩。羞涩不见陌生人,宁可回避、久久不出来,也不跟陌生人碰面。第28页(2)“佯羞”意思是“假装害羞”呢,还是“因害羞而假装采莲”或别意思?试结合诗句谈谈你看法。

解析:明确观点是因害羞而假装采莲,然后结合诗句分析。采莲女纯朴羞涩,不见陌生人,宁可回避、久久不出来,也不跟陌生人碰面,所以不是假装害羞。答案:是因害羞而假装采莲意思。①采莲女回避陌生人,却若无其事地挥棹、唱歌、重入荷花深处,都是掩饰害羞,而不是忸怩作态。②采莲女“笑入荷花去”久久未出,作者或“客”主观猜测其“(假装)采莲,实属害羞”,自然、合理、有趣,与诗作整体意味更友好协调。第29页考点2景物形象(含意境)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意境。高考对鉴赏古代诗歌景物形象考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概括景物特点。2.分析景物描写对抒发诗人情感、刻画诗中形象作用等内容。考点解读第30页知识贮备诗歌中常见意象类型典例精析思乡类(或表示对故乡思念,或表示对亲人牵挂)月亮古诗中月亮普通是思乡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如苏轼“希望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旧巢景象,经常引发游子思乡怀亲伤感之情,所以人们经常借鸿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双鲤鲤鱼指代书信,典出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古代人们多以鲤鱼形状函套藏书信,所以不少文人也在古诗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宋人赵令畤《蝶恋花》:“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张翰当初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故乡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示思乡之情成语。以后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第31页抒怀类(或托物显示高洁品质,或抒发感叹)菊花菊花,一直受文人墨客青睐。有些人称赞它品格坚强,有些人观赏它气质清高。陶渊明就独爱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素雅、淡泊形象是他隐逸品格最好表示。梅花梅花,凌寒先开,所以梅花坚强、不屈不挠品格,受到诗人景仰与赞颂。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不幸遭遇和不一样流合污高尚品格。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梅花来写自己不一样流合污品格,言浅而义深。松柏《论语》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作者经过赞扬松柏耐寒,来赞颂坚贞不屈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启迪了后世诗人无尽情思。三国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以此勉励弟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品质。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品格,赢得古今文人喜爱和称颂。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竹子坚强、不屈不挠风骨和茁壮向上秉性。第32页黍离“黍离”惯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伤感之情。典出《诗经》。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黍离》这首诗寄托悲思。后世用它作昔盛今衰之悲。如姜夔《扬州慢》有“予怀怆然,感叹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认为有《黍离》之悲也”。冰雪、草木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晶莹比喻心志忠贞、品格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感叹。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冰心在玉壶”比喻个人光明磊落心性。再如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表明自己襟怀坦白和光明磊落。草木类例子更多,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第33页送别类(或表示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思念)杨柳《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之态和惜别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示依依惜别深情,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靠休息或饯别送行。如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意象,在古代诗歌中不停出现,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酒酒在排忧解愁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络在一起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用酒抒写离别之情。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显著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白居易《南浦别》中“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第34页愁苦类(或表示忧愁、悲难过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梧桐梧桐是凄凉悲伤象征。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尤其是离情别绪相联络。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表现对中原故国、故乡故土绵绵不停思念和思念。流水水和绵绵愁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感伤与忧愁。如: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猿猴古诗词中经常借助于猿啼表示一个悲伤感情。如:郦道元《三峡》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鸣,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感人肺腑。于是古诗中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象征。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等,都以杜鹃鸟哀鸣,来表示哀怨、凄凉或思归情思。第35页爱情类(用以表示爱恋、相思之情)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惯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莲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诗句,借以表示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采取谐音双关修辞,表示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深长思念和爱情纯洁。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织在一起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一个鸟,雌雄总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比喻恩爱夫妻。如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第36页战争类(或表示对战争厌恶,或表示对和平向往)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誊录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以后“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以后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军队。以后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将领。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屡次杀害前往西域汉使。以后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惯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第37页柳营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军营。请缨汉武帝派年轻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请缨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羌笛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第38页闲适类(或表示清闲恬淡心情,或表示对隐居生活向往)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认为号焉。以后“五柳”就成了隐者代称。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田园生活或娴雅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子,以后“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第39页题型1概括意象学考连接1.(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观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本诗首联和颔联意象有什么不一样?试分析这么写艺术效果。

第40页解析:句中意象不难找出,注意句子中名词;需要注意是,意象表达出不一样气氛特点。艺术效果分析,要经过对比首联与颔联意象“细”“微”与“阔”“大”不一样特点,联络作者及写作背景来完成。答案:意象:首联“细草、微风、危樯、独舟”——渺小脆弱;颔联“星、平野、月、大江”——雄浑浩大。艺术效果:产生强烈反差与对比,使人愈加感觉“危樯、独舟”渺小脆弱,意在表现独舟上诗人愈加渺小孤苦。第41页2.(·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雨过至城西苏家[宋]黄庭坚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久贬谪外放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诗中描写了春雨后哪些景象?

第42页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诗歌中景物形象。解答本题,要注意分析诗歌前三联详细描写景物。“雨”是整体环境特征,所以应该抓住雨后景点,如首联写了“九陌”,即道路;颔联写了“紫烟”和“晴日”;颈联写主要景象是“花”和“柳”。然后结合相关诗句用简练语言对各个景象特点加以分析概括,如首联写雨后路上尘土涤净;颔联写紫烟逐步散去,雨后天晴,丽日当空;颈联写红花沾了雨水,翠绿柳条轻拂马鞍等。题干只问描写了哪些景象,不包括写景技巧,所以考生简明概括即可。答案: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茏第43页解题指津设问方式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2.这首诗描写了怎样一幅画面(景象)?解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图景。要抓住主要景物,用自己语言再现画面。一要忠于原诗,二要力争优美。第二步,用一句话概括画面内容,即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一幅什么特点画面。第三步,概括景物气氛特点。答题模板本诗描绘了景象,组成了一幅画面,营造了意境(气氛)。

(分析)(特点)(特点)第44页限时训练1.(·广东清远高三模拟)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山家[元]刘因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怪见溪童出门望,鹊声先我到山家。

★(1)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景象?第45页解析:抓住前两句主要意象马、水、霞,袖、风、花等,分析诗句内容,然后描绘出景象特点。诗人乘醉在清清溪水间信马由缰,马蹄踏水,倒映水中明霞散乱了。花树葱郁绽放,花儿随风落下,沾在诗人衣袖之上。这类题目一定要结合原诗句分析,意象不能缺乏。答案:描写了诗人醉酒而行,马踏溪水,踏碎了倒映在水中霞光;穿花而过,林花随风飘落衣袖景象。第46页解析:解答本题,应抓住关键词分析其思想感情,并借助题目和诗句内容分析“怪”,诗人对溪童出门张望客人感到奇怪,他们怎么知道客人来呢?原来是喜鹊在我来之前就报了信。民间有贵客临门,喜鹊会在门口鸣叫之说,由此推断。答案:①“怪”是“感到奇怪”意思。②关联:对溪童出门张望客人来了感到奇怪,溪童怎么知道客人来了呢?最终一句释疑:原来是喜鹊先报了信。(2)诗人“怪见”溪童出门望人,这个“怪”怎样翻译?说说这个“怪”和最终一句之间关联。

第47页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一剪梅刘克庄小序:余赴广东,实之①夜饯于风亭。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②是王郎,来送刘郎。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③。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注】①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挚友。②元:通“原”。③胡床:一个能够折叠轻便坐具。第48页(1)以下对这首词了解和赏析,不正确两项是()A.“束缊宵行十里强”,紧紧围绕小序中“夜”字,写出夜行之景。“束缊”指用乱麻捆起来,做成照明火把。B.刘郎:指作者自己。唐代刘禹锡屡次被贬,自称“刘郎”,此处借此称谓暗指个人身世。C.“酒酣耳热说文章”,作者与朋友畅谈文章却不话别,表现了作者对离愁刻意回避。D.“旁观拍手笑疏狂”,旁观王迈鼓掌大笑,与作者高谈阔论狂态相映成趣。E.全词语极夸大,情极大胆,豪爽、超迈,淋漓酣畅,充分表达了辛派词人特色。解析:CD

C项,“表现了作者对离愁刻意回避”错误。酒宴上词人与友人把酒畅谈应是意趣相投、兴之所至,并无刻意回避别情之意;D项,“旁观拍手笑疏狂”是指旁边有些人听作者与王迈高谈阔论而拍掌笑话他们狂态。第49页解析:这是一首别具一格告别词,把一次与友人饯别,写得形象生动,有些人物活动,有情节发展,作答时可理顺“人物活动”“情节发展”,依据情节不一样,结合详细内容琢磨词人情感改变。答案: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始而愁苦,继而欣喜,最终慷慨奔放情感改变。词人一再遭贬,今又夜赴广东,天寒地冻夜路难行,自然心生愁苦;继而遇友人相送,更能把酒畅谈,词人深感欣喜;最终,词人欣喜之情在狂放不羁情态之中,发展到顶峰,即使旁人不解议论,词人也睥睨世俗、纵情任性。(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情感改变?请结合词句分析。

第50页题型2分析意境学考连接1.(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观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阁夜①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注】①该诗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初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停侵袭蜀地。而杜甫挚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心情。第51页解析:答题时先简明描述意象,然后概括意境,注意杜甫诗歌意境特征:悲壮雄浑。答案:五更时分,军营里悲壮战鼓和号角声在空中回荡,倒映在三峡水中星影摇曳不定。上句写悲惨战争现实,下句写壮丽三峡夜景,创造了一个悲壮雄浑意境。“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写了哪些内容?营造了一个什么样意境?

第52页2.(·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月圆①[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光彩愈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第53页解析:本题只要求概括,不要求分析。先要判断“几幅”,前三联一句一景,六句就是六个画面,关键是要用准确词语概括,如第一句:天空一轮孤月,清辉洒满楼宇。意思是正确,但语言上就不如“孤月当空,清辉满楼”简练。答案: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哪几幅画面?请用简练语言进行概括。

第54页解题指津设问方式1.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意境(气氛)?2.请从意境营造角度,赏析全诗。3.这首诗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解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图景。第二步,概括分析景物营造气氛特点。第三步,点明意境所蕴涵诗人思想情感。答题模板本诗描绘了景象,组成了一幅画面,营造了意境(气氛),抒发了感情。

(分析)(特点)(特点)(中心)第55页1.(·广东东莞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浣溪沙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①多病不胜衣。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注】①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1)词上片描写了什么样景象?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第56页解析:该题要求描绘上片写景内容,通常要有概括句和详细写景描写句。第二问,考查写景作用。上片前两句写春天生机勃勃景象。第三句“多病不胜衣”说明体弱多病。因以前两句写乐景与后文“多病不胜衣”哀情形成反差。答案:上片前两句描写了在和风轻拂春日里,薄云迅飞,池馆内外燕子争相衔泥筑巢生机勃勃景象。以乐景写哀情(或“以乐衬哀”“反衬”)。词人自比沈郎,将眼前春意盎然景象与自己衰弱形成强烈反差。(意思相同即可。)第57页(2)下片表示了什么样感情?请结合相关意象简明分析。解析:了解诗歌表示情感,要抓住诗歌中关键意象,体会其深层含义。答案:表示了词人凄凉孤寂、思乡感情。“鸿雁”是书信代称,“不闻鸿雁信”表示思乡而不得消息苦恼;“鹧鸪”叫声常有凄切思念之意,它啼叫也勾起词人故旧之思;“落花”含有悲情意思,借“落花”深入表示出词人内心凄凉和孤寂。

第58页2.导学号8720(·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奉陪郑驸马韦曲①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受。第59页(1)以下对本诗了解,不正确一项是()A.诗首句和辛弃疾“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喜爱之情。B.三、四句意谓韦曲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诗人也以为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C.五、六句经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美景。D.此诗利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解析:C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意思是石角钩破了“我”衣服,似乎是想要“我”住下,藤梢绿色使“我”眼目一新。钩衣、刺眼,本可憎而转觉可喜,表示观此美景希望隐居于此。故“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美景”有误。第60页解析:BE

B项,“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意思是当年栖息在朱门大宅燕子,如今不知飞向何处。往日风景幽胜去处,只见处处长满苔藓,荒草掩没了亭台曲栏。此句化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词在刘诗基础上深入点明了自己故国之思。E项,“文物尽”和“可儿坟”传达出了时移世迁、物是人非之慨。A、C、D都是写韦曲美景。(2)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以下诗句寓有兴亡之感两项是()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此看成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第61页解析:解读诗歌思想感情要抓住直接表现思想感情词语和诗中相关意象。诗中前三联表示了诗人对韦曲喜爱之情,再联络题干对“小乌巾”解释,可知最终两句传达出了诗人归隐之情。答案:①抒发了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表示了对韦曲春景喜爱。②隐含求仕未果复杂之情。(3)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最终两句表示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第62页考点3事物形象考点解读古代诗歌中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那些含有特定内涵物象,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描写对象。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主观色彩,波折、含蓄地表现诗人品格和思想感情。“托物言志”是其惯用表示技巧。所以,明确“物”特征,找出“志”内容,即鉴赏事物形象两个关键要素。高考对古代诗歌中事物形象考查主要表示在两个方面:1.概括物象特点。2.分析物象在表示诗歌中人物品格或寄寓作者思想情感等方面作用。第63页知识贮备一、咏物诗常见类别类别精析单纯咏物单纯咏物即仅仅描摹物象外形或纯粹从审美角度形神兼备地刻画物象。唐代咏物诗中单纯咏物作品大都表现出一个自然而健康美,不论从物象选择还是从诗格调来讲,都流露出唐代清新活泼气息。借物抒情此种写法即把自己个人情绪、欲望等经过咏物表示出来。这类咏物诗寄情于物,心物交融,表示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细腻而真挚情感。物象是诗人情感载体,因而显得灵活而生动,充满了生命热情。第64页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诗人把自己理想、志向、气节操守以及对社会、民生关注之情寄托在所吟咏物象之上,在这一类诗中,咏物只是伎俩,言志才是目标。诗歌所描绘物象只是作者抒情载体,作者借以表示人生态度、生活理想,或者批判丑恶现象,或表示作者观点。借物明理这种写法即借咏物来说明超越表象之外深刻哲理,给读者以深刻启迪,引发读者广泛共鸣。这类咏物诗表明了诗人所体悟到超脱于琐碎现实生活深刻哲理,在更高层面上给人提供了一个思维空间,使人摆脱现实生活中穷达是非困扰,心灵抵达一个澄澈、宁静而豁达境界。第65页二、咏物诗惯用表示技巧表示技巧精析托物言志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利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经过描摹客观事物某一个方面特征来表示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主旨。侧面衬托衬托本是中国山水画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显著突出。侧面衬托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事物鲜明突出。它不直接刻画人物、描写景物,而是借助于他人、他物进行间接表现。这种写法好处是能突破实际画面,调动读者想象,浓化作品艺术气氛。第66页借物抒情借物抒情是描写客观事物来表示自己思想感情一个写作方法。这种方法关键点是描写事物要紧紧围绕与此事物相关人事变迁、荣辱、生死等,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处处浸染着人物喜怒哀乐。虽只是对事物描绘,但读者读来却字字都包含着真切感人情感。利用借物抒情方法,关键是找准物品特点与自己感情引发共鸣地方,使物品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靠。象征象征是一个艺术手法,它经过某一详细形象表现出一个更为深远含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让读者取得美享受。它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同特点,从而让人引发由此及彼联想。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看成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它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作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利用这种辞格或增添特有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感情。第67页题型1分析物象特点学考连接1.(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观赏》)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问题。苏幕遮周邦彦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上片写出了“荷”怎样特点?表示了什么情感?

第68页解析:“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三句描写词人看到荷塘美景,日、雨、风、水,荷叶、荷茎,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词人从眼前“风荷”想到了故乡荷花,思乡念亲之情油然而生。答案:“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三句写尽了荷袅娜风姿。“清圆”写出了荷形状,给人以饱满感觉;“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姿态。词人经过对荷描写,表示了思念故乡思念亲人感情。第69页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下列问题。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三、四两句中“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怎样描写?

第70页解析:烟,即雾气、云气,诗中有三个句子来表现。第二句重在铺垫映衬,第三句利用比喻,抓住云气颜色来写,第四句写云气动态。回答时,除了要解释句意之外,还要回答利用了哪种修辞,刻画了“烟”怎样特点,并与主旨——漂泊在外、思念故乡保持内在一致。答案:三、四两句中“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含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中用比喻修辞手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展现出如云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第71页解题指津设问方式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事物形象?2.请结合诗歌分析这首诗中事物形象有何特征。3.这首诗中某物含有什么品格?有什么作用和意义?解题步骤第一步:找出诗中描绘歌咏主要物象并分析其特点。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物象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着重挖掘物象内在品格,抓住物与志“契合点”。第三步:结合诗人本身经历或相关背景,明确诗人借助物象所抒发情感或表现寓意。答题模板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形象,(),诗人借此形象抒发了(或表示了)()情感(或“追求”)。特点分析中心第72页限时训练1.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问题。柳絮二阕韩琦惯恼东风不定家,高楼长陌奈无涯。一春情绪空缭乱,不是天生稳重花。絮雪纷纷不自持,乱愁萦困满春晖。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1)两首诗第一句都描写了柳絮怎样特点?请简明分析。

解析:作答时需要结合相关诗句意思并用相关术语概括出柳絮特征。答案:两首诗第一句都描写了柳絮漂泊不定、轻薄浮躁特点。第一首第一句利用“不定家”、第二首第一句利用“不自持”,均采取拟人手法描写了柳絮这一特点。第73页(2)请简明分析两首诗第三、四两句在描写柳絮时所利用表现手法不一样。

解析:作答时要注意把握诗句使用手法。第一首第三、四句,直接写诗人感悟,经过感悟写柳絮特点;第二首第三、四句,用柳絮飞过花枝引得蜂儿飞这一细节描写,突出柳絮特点。答案:①第一首第三、四两句,经过诗人感悟来间接描写柳絮。诗人经历了烦闷、思索,终于豁然开朗:柳絮只能随风飘舞,最终落得个毫无结果,只能“空缭乱”。诗人也自嘲为不“稳重”柳絮动情,当然会自嘲为“空缭乱”。②第二首第三、四两句,经过细节描写来描绘柳絮。“穿入花枝过”语言活泼有致,柳絮从花朵那里借来了色香,由下文这引来了“无限蜂儿作队飞”,将柳絮狡狯轻薄表现得极为形象。第74页2.导学号872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野望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清江万里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第75页(1)以下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一项是()A.第一、二句中“白雪”与“清江”B.第三、四句中“诸弟”与“一身”C.第五、六句中“供多病”与“答圣朝”D.第七、八句中“时极目”与“日萧条”解析:D古诗中对仗,要考虑到词性、平仄等原因。A项,“白雪”与“清江”词性相对,色彩“白”与“清”相对,名词“雪”与“江”相对;B项,“诸弟”对“一身”,数字相对;C项,“供多病”与“答圣朝”动宾结构相对;D项,“极目”与“萧条”词性不对,“极目”为动词,“萧条”为形容词,故选D。第76页(2)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请结合详细诗句加以赏析。解析:题目要求是全诗情感,故应结合诗句解答。从“诸弟隔”“涕泪”“供多病”“答圣朝”“不堪人事”等词语中能够看出全诗表现是作者感伤时局、思念诸弟、孤独隐忧思乡情感。另外,题目还要求分析“怎样表现”,故要找出相关手法。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相关国家和个人感怀。由战乱推出思念诸弟,自伤流落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隐忧。答案: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颔联接着第二句,经过写弟兄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示对亲人思念及自己悲苦之情。颈联暗接全诗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示无奈和郁闷之情。尾联下句直接表示对家国之事忧虑。

第77页题型2分析物象作用学考连接1.屈原《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认为佩”一句中,“江离”“辟芷”“秋兰”有何寓意?

解析:对于事物形象,要在分析其表层特点及形象基础上,深入去探求深层意蕴。尤其要联络诗人精神品质和思想感情等。答案:“江离”“辟芷”“秋兰”都是幽香美好花草植物,诗人在这里将它们制成精美衣饰,其实是在比拟诗人自己美好品德和高尚节操。第78页2.(·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渡江[明]张弼扬子江头几问津,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