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获奖_第1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获奖_第2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获奖_第3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获奖_第4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获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五古代诗歌阅读高考语文

(课标Ⅲ专用)第1页1.(课标全国Ⅲ,14—15,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注]

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

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讽喻组诗《秦中

吟》。正声:雅正诗篇。④伏:服气。五年高考A组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第2页(1)以下对本诗了解和分析,不正确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代表。B.元稹经常私下对白居易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创作水准。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意思。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所以并不介意在当初是否得到认可。E.在诗最终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诗集能够成为自我炫耀资本。(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示情感态度。(6分)第3页解析(1)C.说“短李”是戏称,以示二人关系亲密,诗中虽有让李绅服气自己创作不轻易

意思,但并没有“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意思。D.颈联前句说此时富贵与“我”无缘,颈联

后句说以后会诗名远扬。前后不组成因果关系。(2)友人之间相戏,无须客气,无须谦虚,围绕这一点,再结合诗句逐一分析作者情感态度。首联,

大言不惭,“有风情”“近正声”,自评极高,颇为自负。颔联,“偷”“伏”,戏谑、调侃友人,一

则表现友情之深,二则自夸才高。颈联,说自己与富贵无缘,自是不被当权者认可,有隐隐失落;

说文章应扬名,又洋溢着昂扬自信。尾联,“莫怪”说破戏谑之意,“诗成”又洋溢着喜悦之

情。答案(1)CD(2)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经过诙谐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

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无奈与自嘲。知识归纳准确分析诗歌情感态度技巧(1)小序与注释,认真来研读。(2)置身于情境,自然能体会。将自己置身于诗中所描绘情境中,模拟声情,化身为诗人,自然体

会作者感情。(3)逐句去分析,品准关键词。不要随意引申,不可无中生有,即“品准”。第4页2.(课标全国Ⅱ,14—15,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

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以后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

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典故,以下对此进行赏析不正确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弟兄在当初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同。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弟兄,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故事推断,假如苏辙认可自己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君子风度。E.苏轼与苏辙弟兄情深,此时更为远行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慎重,平安归来。(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第5页答案(1)BD

(2)表现了诗人旷达性格。苏轼弟兄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苏辙已是天各一

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解析(1)B.无中生有,“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在诗中找不到依据;对“不敢自居

第一”理由了解错误,由注释③可知,为防止被扣留,不敢自居第一。D.苏轼告诫苏辙“切莫

以家世傲人”,是担心弟弟安危,并没有让他展示“谦恭君子风度”。(2)首联巧妙化用王勃名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写弟兄二人虽相隔千里,但“我”不

会因弟兄出使远方而落泪,表达了其豁达一面。第6页易错警示鉴赏人物形象四角度(1)看标题、注释,初步琢磨形象有诗歌标题有极强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醒。比如,《最爱东山晴后雪》,经过标

题就能够大致揣测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诗人形象。有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比如,《劳停驿》是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时所作。劳停驿,驿站名。

据此能够琢磨出诗中所塑造大致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人物形象。(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要抓住诗中所描写景物,经过分析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心理起衬托作用,

是人物心境直接流露。比如诗中若出现“菊”“狭径”“柴门”等意象,则极可能塑造是

“远离官场、热爱自然”隐者形象。(3)抓描写,分析形象要抓住诗歌中描写人物“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词句,仔细分析,探寻人

物形象特点。“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一句中“醉眼”就是神态描写,很显著这处神

态描写表达了人物旷达洒脱性格。第7页(4)析典故,分析形象引用古籍中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

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期望为国效

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第8页3.(课标全国Ⅰ,14—15,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1)以下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两项是(5分)

()A.诗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环境,衬托出作者喜悦心情。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C.参加礼部考试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首要依据。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E.作者认可自己体弱多病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它考官来完成。(2)本诗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精妙之处。(6分)第9页答案(1)BE

(2)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庄重

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喜悦之情。解析(1)B.“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错,第三句重点表现考生们纪律性强,考风正,

没有一点喧闹嘈杂声音。E.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是

谦逊之辞。(2)首先明确该句写了什么。本诗第四句描绘了考生们答题情况。考场上没有一点喧闹嘈杂

之声,试题发下后,考生们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接着看有没有使用

什么表示技巧。该句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将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

桑叶声音,连写字声音都能听得真切,可见考场之静。这是以动写静表现手法。最终指出

表示效果。描写了考生们担心严厉答题场景,表示了作者对人才能为国所用喜悦之情。第10页知识归纳炼字、炼句题解题切入点:(1)从表情达意角度推敲。鉴赏古代诗歌语言,首先应认真琢磨词语或诗句在表情达意方面

作用和效果,赏析古代诗歌语言是怎样巧妙地传达出丰富思想内容,怎样使表示更准确、

更生动、更含蓄。(2)从表示技巧角度推敲。鉴赏古代诗歌语言要着重关注其表示技巧利用。古代诗歌常

用表示技巧有比喻、双关、用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描

写结合等。(3)从语言格调角度推敲。鉴赏古代诗歌语言要善于赏析其语言格调,惯用语言格调有沉

郁顿挫、清新质朴、生动形象、绮丽典雅等。第11页诗歌赏析《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出

他主持礼部考试时,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考试场面寂静、肃穆而充满生气,为朝廷得添新人而

由衷地感到喜悦。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院考场环境

——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异味,且能渲染祥瑞肃穆气

氛。颔联重点描绘考生们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发

下后,考生们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

象不禁发出感叹,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栋梁。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

人才考官,应该含有慧眼,认真判别。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

同仁,其实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一个惜才、爱才真挚感情,也表示了要为国选出良才责

任感和使命感。第12页4.(课标全国Ⅲ,8—9,11分)阅读下面宋诗,完成(1)—(2)题。内宴奉诏作曹翰①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

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1)诗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个比很好?为何?请简明分

析。(5分)(2)这首诗与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同,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一样,请指出二者

不一样之处。(6分)第13页答案(1)观点一:作“弱”“昏”好。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认可自己年老体衰客观

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

敌报国刚毅精神。观点二:作“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即使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

健,当然还能够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坚定信念,而忘记自

己老之将至。(答出①,给2分;答出②,给3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豪情;②辛词通

过追怀金戈铁马往事,表示英雄白首、功业未成悲慨。(每答出一点给3分。如有其它答案,

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第14页解析(1)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若认为作“健”“明”好,则联络诗句,分三步解答即可:第一步,

解释含义,“臂健”“眼明”指臂膀健硕、眼睛明亮;第二步,将其放在语境里了解,“尚嫌”

“犹识”强调尽管岁月流逝,但身体健壮,仍识得战阵;第三步,体会感情,全诗表示了作者随时准

备杀敌报国坚定信念。认为“弱”“昏”两字很好作答也可分为以上三步:“弱”“昏”

指体弱眼花,表示作者虽认可自己年老体衰,但依旧不忘杀敌报国刚毅精神。(2)由“三十年前学六韬”可知作者此时年事已高;“不为家贫卖宝刀”表示作者一直把宝刀藏

在身边,时刻准备为国效力;“尚嫌弓力软”“犹识阵云高”表明作者认为自己还能上阵杀敌。

这首诗表示了作者即使年事已高、但报国之心犹存思想感情。辛弃疾《破阵子》末句

“可怜白发生”点出了全词情感基调,以沉痛笔调,表示了英雄白首、功业未成悲慨。知识拓展诗歌情感基调,指是诗歌基本情感。常见术语有:欢快、喜悦、忧愁、寂寞、

伤感、惆怅、孤独、郁闷、恬淡、闲适、激愤、激昂、消沉、悲壮等。诗歌赏析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前两联回想往昔为国出力,令人振奋。首联回顾年轻时学习

兵法取得英名,颔联写曾为国征战宝刀相随,表现了诗人英勇报国远大志向。后两联回到眼

前,仍感老当益壮。颈联经过写手臂健壮有力、眼睛明亮,突出现在自己依然宝刀不老;尾联以

景结情,不胜感叹。整首诗语言质朴,叙事抒情浑然一体,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情感丰富。第15页5.(课标全国Ⅱ,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一样。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注]

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

宫殿前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1)怎样了解曹霸画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请简明分析。(5分)(2)为了突出曹霸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明分析。(6分)第16页答案(1)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它人画“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

免相形失色。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2)①画工如山貌不一样:写曹霸要画马已经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雄俊

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

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神采尤其不易。解析(1)第一问:“一洗万古凡马空”可翻译为“一下比得万代凡马皆成了平庸”。写出了曹

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与众不一样。第二问:可结合“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两句了解,这两句可翻译为“你匠心独

运惨淡经营刻苦用功”“片刻间九天龙马就在绢上显现”,由此可见曹霸画马首先凝神构思,苦

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一气呵成。(2)首先对全诗进行整体了解把握,准确翻译诗歌语言,然后思索“作了哪些铺垫”。“画工如

山貌不一样”写多少画家画唐玄宗御马玉花骢,都与原貌不一样,不能与其神似。用“生长风”形

容玉花骢神奇雄俊。第17页诗歌鉴赏这八句诗节选自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在这八句诗中,诗人细腻地描写了

曹霸将军画玉花骢过程。众多画师都描摹过唐玄宗御马玉花骢,各不相同,无一逼真。有一天,玉花骢被牵至阊阖宫

赤色台阶前,抬头卓立,神气轩昂。玄宗即命曹霸展开白绢当场写生。作画前曹霸先巧妙运思,

然后淋漓尽致地落笔挥洒,须臾之间,一气呵成。曹霸所画马神奇雄俊,好像从宫门腾跃而出

飞龙,一切凡马在此马前都不免相形失色。诗人先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神奇雄俊,作为画

马有力陪衬;再用众画工凡马来衬托画师“真龙”,着意描摹曹霸画马神妙。这八句诗

倾注了热烈赞美之情,笔墨酣畅,精彩至极。第18页6.(课标全国Ⅰ,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注]

①派:河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

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

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传说人物,他用很大钓钩和极

多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1)诗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景象?这么写有什么用意?(6分)(2)诗中利用任公子典故,表示了什么样思想感情?(5分)第19页答案(1)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

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主旨。(2)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示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歌颂;②作者自

比任公子,以为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能,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失落。解析(1)诗前四句寓情于景:汉江延绵波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

江水四溢,泛滥于广大中原地域,波涛汹涌,迅疾奔流。写出了远去汉江气势浩大,尤其是三、

四句用江水泛滥造成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前朝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势。第20页答题技巧①概括景物特点要抓意象,用术语。②分析景物描写作用,既要关注景物本身作

用,还要概括其在结构上、情感上、主题上作用,分析要全方面。(2)题中不但指出了用典表示技巧,而且还指出详细典故。答题时只要指出用典在主题情感上

表示作用即可。首先阅读注释,了解任公子典故。典故中人、事、物含有比喻意义:“任

公子”代表贤臣良将,“垂钓”指平定叛乱,“巨鱼”比喻危害国家巨寇,“很大钓钩和极

多食饵”喻指费很大力气。再联络诗歌语境,把握思想情感。六代帝王寂静沦亡之后,三

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本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治。今天任公子,

已不需要沧海垂钓而罢竿了。然后结合背景,知人论世。当初唐王朝正处于开元盛世之时,天

下一统,海天清晏。诗中反用“任公子东海钓巨鱼”典故,来表示作者江汉宁静、地无巨寇

社会理想。但盛世之下,诗人空有大才却无用武之地,不免徒增伤悲。答题技巧首先阅读注释,了解任公子典故;再联络诗歌语境,把握思想情感;然后结合背景,知

人论世;最终分条作答,注意采分点。第21页诗歌鉴赏《金陵望汉江》为唐代诗人李白一首五言古诗。诗前四句“汉江回万里,派作

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写出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特点,切中

题旨,渲染出一派雄壮气象。接着用江水泛滥造成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前朝国运不兴,为歌

颂当下盛世蓄好气势。但诗后四句“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并不是单纯而热烈地歌

颂盛世,在一派祥和安宁之中,也透露出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淡淡悲伤。诗感情深沉而表示

稳妥,以江水壮阔气势来比喻盛唐国力,贴切得体,从而自然又意蕴丰富地表示出盛世才子

惆怅。总之,这首诗以金陵为中心,写眺望汉江远去感想。全诗情景合一,用典自然,文辞大气,气势磅

礴,最终诗中反用“任公子东海钓巨鱼”典故,来表示作者江汉宁静、地无巨寇社会理想。第22页7.(课标全国Ⅱ,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残春旅舍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注]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横脊,古代以梁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

冠饰。(1)古人认为这首诗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明赏析。(5分)(2)这首诗后两联表示了作者什么样感情?请简明分析。(6分)第23页答案(1)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络

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使用即使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答出①

,给3分;答出②,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表示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经过参禅使自己平静,经过饮酒

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防止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

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答出什么感情,给3分;进行简明分析,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

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1)颔联首先抒写诗人对皇都美好春光回想:仰视绿暗红稀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

飞落;俯观柳絮飘坠池水,鱼儿吞吐着,像是在吹着柳絮游弋玩耍。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

而蜜蜂、鱼儿却为这残春平添了无穷意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落寞,更不见晚唐

衰飒诗风。因为诗人是带着曾经沐浴皇恩深情在回想这皇都风物,所以在诗人笔下,即使

已是暮春,这长安晨昏与草木也总带着几分温暖与芳菲。第24页答题技巧依据诗论赏析诗句,先要弄懂该诗句基本意思,再从语言特点、表示技巧、思想情

感等角度进行赏析。(2)颈联“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详细写诗人客居馆舍寂寞。诗人客居馆舍,

感到无聊,想用诗来抒写自己心境。然而,几番思索终未写成。诗人只好以“禅伏诗魔归净

域”来为自己解嘲。诗未写成,悲忧郁愤越积越深,只好用酒来冲荡这重重愁阵。酒精作用使

诗人产生了信心和希望:“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要好好地保留宝贵朝帽,千

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诗人言外之意是宁肯终生潦倒,也不改变自己气节。想到这儿,诗

人不愁了,也不悲了,他轻轻地擦拭着朝簪,心中暗暗地决定:一定要耐心地等候,一直等到大唐复

兴,到那时我再戴上朝帽、穿上朝服来参加朝政。闻一多说:“作者深知唐王朝防止不了灭亡

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这首诗中作者没有直抒悲凉之

思,但他深深眷顾往日温馨,实已成为今日悲凉衬托。答题技巧分析诗句情感:①抓诗题。“残春”“旅舍”透露了愁苦、寂寞感情基调。②看

注释,看作者。注释暗示诗人创作动机及诗歌思想内容。③通观全诗,把握情感。第25页8.(课标全国Ⅰ,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

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角度有何不一样?请简明分析。(5分)(2)诗尾联表示了作者什么样思想感情?对全诗情感抒发有怎样作用?(6分)第26页答案(1)本诗描写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能够看出,作者此时

尚处于前往边塞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描写是凭听闻所得。(答出描写出于

想象,给3分;进行简明分析,给2分)(2)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爱国热忱。(3分)第二问:使得诗中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格调。(3分)解析(1)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表示技巧。两首诗描写塞外景物角度显著不一样在于: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实写,写就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是虚

写,写是诗人出发之前想象之景。知识拓展诗歌描写景物角度,能够分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实写与虚写、动静结合、远

近高低结合、点面结合,等等。(2)鉴赏思想情感,首先要明确诗句大意,诗歌尾联大意是:勤于王事不敢嫌道路遥远,只有在梦

中才能偷偷回到故乡。然后通观全诗,把握情感。前六句极言北庭环境艰辛,最终两句笔锋一

转,表示了诗人虽有勤于王事和思念故乡矛盾心理,但爱国情感还是占了上风。答题技巧分析诗歌情感:①看诗题,看题材。本诗为边塞诗。②知人论世。岑参为盛唐边塞诗

人,有盛唐气质。③通观全诗,明确诗句大意,把握情感。第27页9.(课标全国Ⅱ,8—9,11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①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宿渔家[宋]郭震②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

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请简明分析。(5分)(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示了诗人什么样感情?(6分)第28页答案(1)诗人是用衬托方法来表现感情。诗人即使处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

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故乡、念亲人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写出“衬

托”方法,给2分;进行详细分析,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

情给分)(2)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

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温暖、愉悦之情。(答出韦诗中“灯前”表现出什么样感情,给3分;

答出郭诗中“灯前”表现出什么样感情,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

理,可酌情给分)解析(1)韦庄是唐末乱世漂泊者,他行迹遍布大半个中国。首句写羁旅漂泊身世已让他

习认为常,其中“惯别家”表达了韦庄无奈与辛酸。经过“等闲”一词可看出,诗人好像对此

并不在意,认为这只是“等闲”之事而已。诗人长久漂泊江南,远离故乡,但思乡思亲之情深埋

心间,挥之不去。一觉醒来,面对无言山月,这个孤独游子倍感惆怅。第29页答题技巧鉴赏诗歌表示技巧,先要辨明手法,再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中是怎样利用

,最终说明此种手法表示效果及传达出诗人感情。(2)韦诗前两句,虽一再表明“流离”“惯别家”“客天涯”不过“等闲”,可客中一觉梦醒,孤

苦凄清之情油然而生。把握韦庄“灯前”感情,关键扣住“惆怅”一词,“惆怅”是诗人情感

表示转折点。郭诗首句写渔家世代与海为伴,二句写渔家简陋生活环境,三句写一家人其乐融融,友好幸福

场景,这让诗人这个游子倍感家温暖。诗人虽是夜宿渔家,但其漂泊孤独凄苦被渔家温

暖愉悦融化。把握郭震“灯前”感情,关键扣住“笑说”一词,“笑说”透露出诗人情感指

向。答题技巧比较鉴赏诗歌情感,一抓类型,韦诗为羁旅思乡诗;二抓关键词,韦诗“惆怅”一词,

郭诗“笑说”一词,都透露了诗人情感指向。第30页10.(课标全国Ⅰ,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理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注]

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痛苦。③劫:围棋术语。(1)词上半阕景物描写对全词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情绪?是怎样表现?请简明阐述。(6分)第31页答案(1)奠定了词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

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气氛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暮色。(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愁情。是经过人物本身动作来表现。

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解析(1)鉴赏景物描写作用,要了解描写景物词句,体悟景中蕴含情感;还要指出描写景

物句子在结构、主旨表示、抒情方面作用。(2)词中末尾两句,主要是动作描写,抓住所描写动作特点,结合上文景中所含之情,不难得出

正确答案。分析时,首先要翻译词句,由动作中归纳、提炼表示词中人物情感肢体语言。第32页11.(课标全国Ⅱ,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请简明分析。(5分)(2)诗最终一联表示了作者什么样心情?请简明分析。(6分)第33页答案(1)利用了衬托和渲染手法。全诗几乎未包括梅花色香,而重视环境衬托和感情

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精神和品格。(答出衬托和渲染,给2分;能作简明分析,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

理,可酌情给分)(2)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

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答出作者心情,给3分;能作简明分析,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

理,可酌情给分)解析(1)哲学和诗歌,好像是两个冤家,不能相容。而王夫之认为诗缘于情,理缘于性,未必一定

分辕反驾。而朱熹这位大哲学家诗集中确有一些“不堕理障、富于情趣”作品,《次韵雪

后书事二首》(其一)便是其中极为出众一篇。江边几株梅树令作者牵挂,屡次拄杖前往探

访。大风雪后再次踏雪寻梅,却苦寻无着,直到昨夜明月之下,才发觉梅花凌寒傲雪盛开。可作

者没有直接描写梅花冰姿玉肌,也几乎未包括梅色与香,而是利用了衬托和渲染手法,注

重环境衬托和感情渲染,间接表现梅花高洁孤傲精神品格。“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

之动,心亦摇焉。”(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外界景物,在作诗之前,引发作者灵感;作诗之时,

影响其情感;诗成之后,又反应在作品格调之中。这首诗语言清丽感人,心物相感,情景交

融。第34页方法技巧咏物诗歌,往往借助其它外物对所咏之物作侧面衬托,借助作者情感来渲染。同

时,注意所咏之物特定象征意义。(2)诗人折梅遥寄,想到友人和自己身世遭遇,进而联想到大宋朝廷用人不专,和战不定,使大好

河山,未能收复,但在诗中又不便明加指斥。中原未复,国势岌岌可危,志士失气,作者难免在落寞

惆怅、若有所失之际,想到梅花凌寒傲雪,受尽折磨与摧残,依然气节不改高尚品质。大宋金

瓯残缺,治国者偏安一隅,令作者内心如焚。“相思应恨劫成灰”,沉郁苍凉,悲不可胜,正如他在

《赋水仙花》中所写:“卓哉有遗烈,千载不可忘。”作者把心头种种难以言说、复杂情感

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精忠贯宸极,孤愤摩穹苍”,以至寒冬里,在梅树下徘徊

良久,沉吟思索,不觉已是日落寒枝,归鸦乱鸣,暮色四合,遥望柴门白屋,踽踽而归。宋室南渡,中

原已尽入金人掌握中,诗翁未曾北上,却又怎能于此游玩吟赏?“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唯其感

情深沉,方能状此深远之境,也唯有如此意境深远之作,方能寓先生深沉之情。但从内心情感

流露,到作品意境形成,往往有待外界景物触发,作者咏梅,来寄托其对国势担忧,故沉郁苍

凉。方法技巧诗人往往经过外在意象和本身言语、动作来表示情感。比如诗句中“日

落”“寒鸦”“柴荆”“沉吟”“独自回”等所暗示情感。第35页12.(课标全国Ⅰ,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

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须君恩赐与?[注]

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生活。博,古代一个棋戏。②占断:占尽。

洲烟雨:指长满

草、烟雨空蒙风光。③镜湖: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故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1)上阕最终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示了作者什么样情感?(5分)(2)词结尾借用了贺知章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明分析。(6分)第36页答案(1)那些整天酣饮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江边渔翁。表示了对

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无奈与怨言。(2)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

散之人,又何须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

恩赐!解析(1)本词发端便以一往情深笔触追忆当年与同僚纵情棋戏,猎射驰驱豪迈戎马生涯。

第三句由前两句回想而折入现实,如今无人记得当年豪情壮志,愤慨之情便油然而生。所以上阕

最终两句便描绘出了两类人物两条道路,以此对比,词人深沉孤愤与掉头不顾傲岸之情全

面展现。(2)本词为作者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表现是身寄湖山、心存河岳之情。下片前三句写湖上生

活,无拘无束,占断烟雨。第四、五句借用典故翻出新意:官家既置我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属闲

人,何用官家赐予?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谁又稀罕官家赐予?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蓄

积而出。知识拓展用典有用事和摘引前人诗文两种。用事是指借用历史故事来表示作者思想感情,

即以此表明对现实生活中一些问题立场和态度,或抒发个人某种意绪和表示某种愿望等。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目标是加深诗词中意境,寓意于言外。第37页诗歌鉴赏这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词从南郑幕府生活写起。发端两句,对他这段一

生中最难忘戎马生涯作了生动追忆。第三句折入现实,朝廷国策起了改变,大有可为时机

就此白白丧失了。那份豪情壮志,如今更有谁还记得?后两句描绘出两类人物,两条道路:终日酣

饮耽乐酒徒,反倒受赏封侯;志存恢复儒生如己者,却被迫投闲置散,做了江边渔父,事之不平,

孰逾于此?下阕紧承“渔父”二字,从小船写起。“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八尺长轻小舟船,只有三扇低

矮篷窗,恐怕只能容下词人一人。不过,词人却说它“占断

洲烟雨”,别有新致。最终两句引用贺知章典故。词人用略带嘲讽口吻,打趣贺知章受皇恩所赐得以清闲归乡,实是用以自

嘲。自嘲更能表现自己对最高统治者夷然不屑,愤慨不平之情喷然而出。第38页1.(天津,14,8分)阅读下面宋诗,按要求作答。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注]

徙倚:徘徊,流连不去。(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画面?(2分)(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诗人心境。(3分)(3)尾联利用了各种艺术手法,任选一个加以简析。(3分)B组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第39页答案(1)人景相融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

观赏美景。(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俗事,以为心无挂碍。表现

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闲适之心。(3)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情景,这么写展现了清幽闲逸意

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画面,寄托了诗人闲适之情,使全诗韵

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示含

蓄深长。(任选一个)解析(1)结合第二联日、桥、水、树、鸟等意象,描述画面内容,人景合一,画面宁静、和

谐。(2)诗人陶醉于清幽美景之中,心中没有了世俗事务困扰,更放下了争名夺利机巧之心,与

世无争,物我两忘。第40页审题方法对诗歌情感分析注意从诗歌抒情方式和诗歌中重点词语入手。此诗是王安

石诗歌,表明情感词语是“无累”“有机”,所以从词语角度找到突破口。有时可借助抒

情方式进行分析,若是借景抒情,必须了解体会画面特点,进而概括情感。(3)“更待”一词为“再等到”,由此可知,此句为想象之景,想象了一派清幽闲逸景色。“秋

风斜月钓舟归”是以景结情,区分于其它诗词直抒胸臆式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时情景交

融,“闲适”之情与“清幽”之景相融合,使情感表示含蓄深长。疑难突破诗歌艺术手法主要有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主要有衬托、以动写静、

虚实结合、先抑后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修辞手法

主要有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普通而言,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集中在某一

联诗句中,答题时要先答出手法,再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何是这种手法,最终分析艺术效果。第41页2.(山东,14,8分)阅读下面唐诗,回答下列问题。早上五盘岭①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路径五盘岭

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波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明

分析。(4分)(2)蜀道从来以艰险著称,为何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了解。(4分)第42页答案(1)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如同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好像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合之态。(2)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即使途中山峦重合、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所以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解析(1)可按照阐释词义、明确表现手法、描绘“斗”“攒”所展现图景、概括景物特征

四个步骤进行。“斗”“攒”两字都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斗”字将高耸山崖人格化,江流

回转波折,两岸山崖遥望对峙,如同相互争斗一样;而“攒”字将群峰人格化,描绘了太阳被遮挡

时群峰聚集画面。(2)通读全诗,可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蜀道沿途景色优美,二是诗人报友急迫。回答此题

时,从以上两个方面入手,结合诗句简明分析即可。第43页3.(北京,15—17,12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题。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①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注]

①树杪:树梢。(1)以下对本诗了解,不正确一项是(3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离愁别绪。第44页(2)“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思乡之情。以下诗句采取这一

写作手法一项是(3分)

(

)A.欲暮黄鹂啭,难过玉镜台。(王昌龄《古意》)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3)一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以下诗句相比,在利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一样?请结

合诗句,详细分析。(6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第45页答案(1)C(2)B

(3)《晓行巴峡》:所用“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对比诗句:所用“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解析(1)“万亩良田,井然有序”错误,应该是“万家井邑出现”,巴峡以丘陵、山地居多,极难

有万亩良田出现。疑难突破井:市井,村落,指山城住户。万井:千家万户。唐陈子昂《谢赐冬衣表》:“三军叶

庆,万井相欢。”“万井出”意思是“万家井邑出现”。(2)“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经过鸟雀声渲染凄凉气氛,采取了借景抒情写作手法,传

递出思乡之情。B项中,“雁声急”和“客程遥”写雁声急迫凄惨,归程遥远,表示了作者思

乡之情。第46页知识拓展

王昌龄《古意》桃花四面发,桃叶一枝开。欲暮黄鹂啭,难过玉镜台。清筝向明月,半

夜春风来。晁补之《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

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张耒《感春十三首》(其八)浮云起南山,冉冉朝复雨。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老农城中归,沽

酒饮其妇。共言今年麦,新绿已映土;去年一尺雪,新泽至已屡;丰年坐

可待,春服行欲补。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五首》(其五)笋改斋前路,蔬眠雨后畦。晴江明处动,远树看来齐。我语真雕朽,君

诗妙斫泥。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第47页方法技巧诗歌比较阅读,能够从意象特征和感情色彩方面入手。比如:王维诗整体选取

意象都偏明亮向上,情感也并不消沉,哀而不伤;郦道元诗和杜甫诗选取意象都偏消极

暗沉,情感比较悲苦哀伤。(3)从意象感情色彩入手。“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和“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

巫峡气萧森”中利用意象,如“猿鸣”“玉露”“枫树”等,都是表示凄冷、悲苦,能够分

析出《水经注》和《秋兴八首》侧重于秋天凄凉意象,情感愈加悲伤;而王维《晓行巴峡》

则愈加侧重暮春时节“浣女”“鸡鸣”“水国舟市”“山桥行人”等意象,描写了巴峡自

然景物和风土人情,展现出一派安宁祥和山乡之景。诗人最终说,幸得山水有许多意趣,才

能稍稍缓解他离别之情、思乡之苦。第48页诗歌鉴赏拂晓时分直向巴峡而去,春日将尽使“我”思念京城。江色晴明有位女子在浣洗,旭

日初升群鸡竞相啼鸣。水边城市人在船上做生意,山间桥上人如在树梢上行走。登上高处,万家

井邑出现,极目远眺看得清两条支流。人们都说着异乡方言,黄莺却用故里声音啼叫着。幸

得山水有许多意趣,才能稍稍排解“我”背井离乡愁情。此诗描写了巴峡周围景色和风土人情。开头点明时间和地点,说在暮春拂晓,诗人行经巴

峡,心中却思念着遥远京城。接着写诗人沿途所见所闻,清江边有浣衣少女,朝阳里传来一

阵鸡鸣。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遥望江岸远山,山桥竟横跨

在树梢之上。有些人认为“万井”是指千泉万涓,而不是指千家万户,因为以巴峡地势,不可能

像平原一样聚居很多人家,此可为一个说法。然而这些漂亮景象并不能让诗人欢快起来,因为

身在异乡,难免有思乡之愁。尤其是听到人们说着异乡方言,莺啼还是故乡声音时候。诗人最

后说,幸得山水有许多意趣,才能稍稍缓解自己离别之情。本诗写尽在外流浪漂泊异乡人思乡之情,即使有淡淡离乡之愁,但总来说,全诗所表现出

来情绪并不消沉。第49页4.(浙江,19—20,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②去,

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

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1)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应了中唐时期悲惨社会现实。(2

分)(2)这首诗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分)答案(1)采地黄卖地黄(2)叙述:①以采地黄者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②以时间次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楚而深刻印象。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爱憎之情。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

差距。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锋芒愈加犀利。第50页解析(1)这首诗是叙事诗,可依据关键事件来概括主要内容。前八句讲在春旱背景下,百姓

食不果腹,去田里采摘地黄,但地黄也不多,采摘极其艰难。可概括为“采地黄”。后六句讲采

来地黄不是自家吃,而是带到“朱门家”(达官贵人家),卖给那些吃得面白肥胖人。卖给那

些人“地黄”被拿去干什么了呢?他们用它去喂肥马了。百姓却希望能换点马吃剩下残粮

以度饥荒。可概括其关键为“卖地黄”。(2)白居易叙事诗,语言通俗,通俗中往往含有警世之意。对比也是其诗歌特色之一。这首诗

中对比,有贫民与朱门家对比,有些人饿瘦与马肥壮对比。要对诗句进行详细分析,分别解

说叙述特点和对比特点,写出各自内容和作用。这首诗经过叙述农民采地黄向富家换取马料以饱饥肠情节,深刻地反应了农民在灾荒年头,连

马食都吃不上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残酷剥削。本诗经过对采地黄饥

民形象设定,反应了荒年农民生活境况,进而揭示了社会贫富差距及阶级矛盾尖锐对立。诗开头描述辛劳劳作农民又碰到了他们最害怕灾难:麦苗因春天久不下雨而枯死,庄稼因

为秋季降霜而被冻坏。对于平民百姓来说,碰到春天干旱、麦苗枯死灾难,已是损失惨重,而

后又遭受了秋天下霜过早、作物颗粒无收巨大不幸,真可谓雪上加霜,他们所赖以生存口粮

也没有了着落。所以诗人接着说:“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第51页“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早晨天还没全亮就扛着铁锹出门,黄昏回来还采不满一筐。采地

黄者把地黄卖给豪门子弟,诗歌经过主人公口说出了下面四句撼人心魄话:“与君啖肥马,

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原来这辛辛劳苦采来地黄只是被用来给马做饲

料。这几句话包含几层含意:第一,穷人生活还不如富贵人家马,穷人入冬即断了粮,马却有

饲料吃,而且长得膘肥体壮;第二,主人公想用地黄换取一点马吃剩下饲料,以此充塞那苦于饥

饿肠胃,愈加说明了人不如马这一事实;第三,富人家马尚且如此娇贵,那些主人生活也就

可想而知了;第四,采地黄以养马,马愈肥而愈需要精粮,那么哪里还有什么“残粟”呢?这首诗开始大半段只是平直叙述,毫无惊人之处;结尾却突起波澜,经过贫苦农民采地黄以换取

马饲料这一细节描写,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使人在深深同情以采地黄谋

生贫苦农民同时,产生了对那些豪门贵族切齿之恨,也表示了诗人对封建社会贫富悬殊

不平等现象不满。第52页5.(江苏,10—11,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注]

①迮:狭窄。(1)依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原因。(6分)(2)简明赏析尾联表示效果。(5分)第53页答案(1)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2)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未来烟雨垂钓画面,表示了自己隐逸愿望,也

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解析(1)关键是读懂中间两联意思。颔联第一句,“乾坤迮”可联络诗人所处时代来理

解;颔联第二句,“病”“中年”已言明诗人境况;颈联,抓住“百战”“铁衣”“空”“五更”

“画角”来了解。如此,信息点就不会有遗漏。(2)“赏析”题,必定包括“手法”“内容”“情感”三个方面。“明朝”意味着是构想,属于

虚写;因为是尾联,且是写景内容,能够说“以景结情”“寓情于景”等;“烟雨”“钓舟”,暗指

归隐,对爱国诗人而言,实属无奈之举。疑难突破认为此题难答,多为不能了解诗人“系钓舟”是为何。所以,答题不能只关注尾联本

身,还要联络前面相关诗句,如结合颈联“空”“只”来了解。要能明白相关意象含义,如

“钓舟”多跟归隐相关。另外,要扎实掌握相关手法,准确说清其表示效果。第54页6.(北京,15—17,12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题。西村陆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①黄昏。[注]

①耿:微明样子。(1)以下对本诗了解,不正确一项是(3分)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黄昏时分。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初”都是“才”“刚才”意思。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鸟鸣,衬出西村幽静。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字迹。第55页(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感人听觉和视觉感受。下

列诗句“声色兼备”一项是(3分)

(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李商隐《齐宫词》)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陈羽《从军行》)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

(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单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

村》。结合详细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相同点与不一样点。(6分)第56页答案(1)A(2)B(3)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热爱之情。不一样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风民俗。②《游山西

村》还表达出深刻哲理。解析(1)“往岁求浆忆叩门”中“往岁”二字表明“叩门求浆”是作者回想往事,“清风

吹拂、新月初现黄昏时分”是作者作此诗时间,而非“叩门求浆”时间。(2)“声色兼备”即为视听结合手法。A.“歌管”和“风摇九子铃”只是表示了听觉,没有体

现视觉。B.“笛声”表示了听觉,“红旗”“天山雪”一红一白表示了视觉。C.“争白”和

“放红”只是表示了视觉,没有表示听觉。D.“留酸”表示了味觉,“分绿”表示了视觉。(3)本题能够经过对两首诗内容及作者情感了解来分析其相同点和不一样点。《西村》一诗记

叙了陆游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黄昏时分重游好像小桃源普通西村,并回想曾经到此处

“叩门求浆”经历,表示了对西村“高柳簇桥”“数家临水”幽静自然乡村环境热爱

和赞美。《游山西村》一诗记叙了陆游在山阴一个村庄游玩经历,描写了农家热情好客,

道出了作者对淳朴民风赞赏,同时此诗富含哲理。第57页诗歌赏析首联由西村思往事。西村群山围绕,好像是世外桃源。他还清楚记得当年游赏时敲

门求水解渴情景。颔联写进山时情况。走过柳树簇拥小桥,刚勒转马头转个弯,前面临水数户人家便是西村。

这两句富于动感,景物组合巧妙,“高柳簇桥”似乎尚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境地,而在

“初转马”以后,眼前便是“数家临水自成村”,自然就进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境界。这

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写法颇为相同。这不但

回应了首句中“小桃源”三字,而且从山回路转中展示了一幅桃花源图景。颈联写入西村后所见所闻。周围树木茂密,不见啼鸟,但闻鸟鸣声;当年游玩之处,已是坏壁颓

垣,自己曾经醉书于墙上诗句已是斑斑驳驳,上面充满青苔。尾联以景作结,耐人寻味。诗人以为,眼前这情景很是感人,值得思念,应该写一首诗留作纪念。

正当诗人吟哦之际,抬起头来,只见空中有几缕纤云、一弯新月,在此风景极佳黄昏之时,清诗

自会涌上心头。第58页7.(山东,14,8分)阅读下面元曲,回答下列问题。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

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两种修辞手法。(4分)(2)结合作品,简明分析作者情感改变。(4分)第59页答案(1)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

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诗”具象

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壮美,表现作者迸发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

诗和雪缴缠”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关系,渲染了气氛。(2)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

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与风雪豪

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快意和乐观旷达情怀。解析(1)“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三句,着重写了“朔风”陡至之后,作

者看到漫天风雪情形,作者将风雪拟人化,用“豪”字表现风雪猛烈,用“鏖战”表现风

雪雄劲,用“缴缠”表现风雪桀骜。这三句利用排比,增强气势,逐步加深对环境衬托作

用。漫天风雪,难分难解,景象开阔,格调豪迈。(2)前三句,孤舟无伴,船外白茫茫一片,朔风劲烈,写出了作者孤寂悲冷。“推开篷”一句,因为

朔风骤起,却有了“雪满天”全新发觉,事出意外,惊喜顿生。最终“一笑琅然”,作者豪情

快意顿时将先前孤寂悲冷一扫而光。第60页诗歌赏析小令前两句交代了孤舟夜泊背景:时间是入夜后,地点是洞庭湖边,对岸青荧灯

火衬托出客船冷寂。“孤舟夜泊”“灯火青荧”,形象、色彩有如一幅绘画佳作,足见作者驾

驭语言及构筑意境之熟练。孤舟无伴,船外又是白茫茫一片,可想而知,作者只能蜷缩在船舱中,

从而自然地过渡到“舟中”画面。“朔风吹老梅花片”是意味深长一笔,它补出了严冬

时令,还以其若实若虚意象启人寻绎。在“夜泊洞庭边”迷茫夜色中,是不可能望见“梅花

片”,可见全句描写是作者一个想象。结合题目标“舟中”二字,则可发觉,此处“朔

风”实是作者在封闭船舱中所取得听觉印象。由听觉印象而产生视觉效果,反应了朔风

劲烈。这种劲烈风声使作者产生了“吹老梅花片”联想,于是才有“推开篷”细看终究

举动,这么看来,“朔风”在这里还有陡至意味。作者因为朔风骤起而推篷,却有了“雪满

天”全新发觉,事出意外,惊喜顿生,难怪要“诗豪与风雪争先”了。这一句中“豪”字,不

止属于“诗”,也是对“风雪”形容。一来它表现了风雪劲猛;二来也展现出湖上风雪翻飞

之景象,别具一个雄豪阳刚之美。这首小令往往于无字之处蕴藏隐微之意,再次证实了作者遣

字构象巧妙。第61页之后写风、雪与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辨。风雪催诗,“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孤

寂悲冷一扫而光。全曲步步设景,层层推进,入情入理而又出新出变,是以羁旅为题材元散曲中一个开阔雄壮、别开生面佳作。作者以拟人化手法,写风与雪斗争;而作者又与风雪斗争,颇具战斗气息,潇洒放达,无拘无束。全

曲格调豪迈,表现了作者抗风斗雪啸傲气度。第62页8.(天津,14,8分)阅读下面诗,按要求作答。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选自《全唐诗》)(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加好?请说明理由。(2分)(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取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3)你怎样了解诗中“闲”字?(3分)答案

(1)“望”:照应题目中“登台”,引出后面描写景物。或“空”:①营造空阔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2)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经过描写秋原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心境。(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第63页解析(1)这是一道炼字赏析题,首先确定用哪个字更加好,然后可从结构、内容等方面来说明理

由。如认为“望”更加好,可从与题目相照应、与后文关系等方面说明理由;如认为“空”更

好,可考虑从其所传达意思、所传递情感、所营造意境等方面说明理由。(2)常见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渲染、联想等。本诗颔联

中,“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原”是静态描写,由此可知采取了动静结合手法;“秋

原人外闲”,用秋原空阔来表现诗人心境,可知还采取了寓情于景手法。(3)这道题问是对一个字了解,实际上是要求扣住“诗眼”进行分析。“你怎样了解”,既

能够写出你对诗中所写“闲”字内涵了解,也能够写自己由此诗生发联想。第64页诗歌赏析王维山水诗歌特点,是在描绘自然美景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情趣,或

静谧恬淡,或气象萧肃,或幽寂冷清,表现一个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思想情绪。这

首诗表现就是恬淡闲适之情。诗人起句便写端居室中,显得宁静安闲,不与世间接触。端居室中,并不封闭,他眼望室外,遥望远

山苍云,与云山自然相合,表现一个恬淡适意情怀。这诗句艺术张力较强,给人以辽阔联

想空间。读着这么诗句,一些读者也会感到诗人心事浩茫,寄托遥远,表现一个强压纷繁

思绪。颔联使用了独特艺术表现手法,除了对仗工整外,还采取了对面敷彩表现法,本为鸟在落日时

飞上飞下,被诗人表现为“落日”在“鸟边”落下;本为人在秋原上心闲意静,诗人却说秋原在

人心之外显得安闲。颈联表面上写自己只看到遥远山林,而不见自己屋檐,实际上表示是心胸宽敞,视野博大,

寄情山水,早忘记了身边琐琐屑屑,忘记了人世纷纷攘攘,到达与自然冥合境界。第65页尾联回到人世,但不是世俗人世,而是仙风道骨般境界,乘着明月,等着友人,门无须关,窗无须

闭,一切适意,一切自然,何等闲适!整首诗突出一个“闲”字。颔联对句直接出现“闲”字,而整

首诗则处处表达“闲”。写出了三层“闲”境界。一为景闲,山林自在,鸟儿悠闲,秋原无扰。二为心闲,诗人在道友裴迪亭台上,遥望远山,赏飞鸟落日,与山林相伴,一派安闲之境,一怀

安闲之意。三为境闲,诗歌营造了一个安闲诗境,境界安闲,人心安闲,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与

友相谐,远离人世争斗宁静心境与诗意境界。第66页9.(江苏,10—11,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八声甘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急忙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

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

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初、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注]

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

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哪些事迹?这么选材有什么表示效果?(5分)(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思想情感?请简明分析。(6分)第67页答案(1)第一问:灞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经过对这些事迹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气氛,暗寓了作者有相同境遇。(2)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盛情,赞赏朋友高风;借李广自比,表示了对南宋当局

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悲凉。解析(1)词上阕共四句,后三句每句一事。从“恨灞陵醉尉,急忙未识,桃李无言”里,可归纳

出“受辱亭尉”;从“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概括出“射虎中石”;从“落魄封侯事,岁晚

田园”概括出“功高难封侯”。这些事迹,表现了李广晚景凄凉境况,这与作者人生经历有

关,有共鸣之意。(2)“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借杜甫之典,呼应词开篇处序“因念晁楚老、杨

民瞻约同居山间”,表明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盛情,赞赏朋友高风。“汉开边、功名万里,甚

当初、健者也曾闲”,再借汉言宋,表示对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愤慨,讽刺宋朝求和讳

战、斥退一切抗战者弊端,批判奸佞之人阴险和卑鄙。“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隐喻奸邪之辈阴险卑鄙,表示词人壮志难酬悲凉。第68页诗歌赏析这首词借李广功高而遭黜不平遭遇,抒发作者遭谗被贬悲愤心情。词上阕略叙李广事迹,寥寥数语,情态俱现。“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

急忙未识,桃李无言。”源自《史记》上一则故事:李广罢官闲居,让一骑兵跟随去农家饮

酒。回来时经过灞陵亭。灞陵尉酒醉呵斥李广。骑兵说:“这是原来李将军。”亭尉说:“现

在将军尚不能夜晚行走,何况是原来将军!”让李广止宿亭边。作者突出“故将军”一词,

表现对灞陵尉愤慨。再叙李广夜出射石故事,赞颂李广胆气之豪、筋力之健。暗指如此强

健之人竟被废弃,何等不公!李广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不得封侯,晚年退居田园。下阕写作者感叹。“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典出杜甫《曲江三章》第三

首,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呼应词序“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隐喻晁、杨关爱自己

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高风,与开头所写灞陵夜呵形成对比。“看风流慷慨,谈笑过

残年”,上应“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句,表现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坚强自信。“汉开

边、功名万里,甚当初、健者也曾闲”一句,借汉言宋,感叹深沉,详细意思有两层:一是汉朝一面

号召为国立功,另一面却有些人嫉贤妒能,邪曲害公、方正不容,此乃古今之通病,我等何须怅恨;二

是隐喻宋朝求和讳战,斥退勇夫,是为必定,更无须嗟叹。结尾用“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

寒”,隐喻奸邪之辈阴险卑鄙,点明词序所云“夜读”。第69页10.(浙江,21—22,7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注]

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1)赏析第一首中画线句。(3分)(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明分析。(4分)第70页答案(1)利用对仗(对偶)、拟人手法,借陵园、宫殿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

融。(2)①以对比加强叙事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示忧

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口吻叙事,表示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凄凉与孤独。第71页解析(1)赏析诗句,首先要找到突破口,能够从形式入手赏析其形式美,本题突破口是对仗与

拟人手法。能够从内容入手赏析其情感美、画面美等,本题突破口是诗歌所抒发家毁国

亡之痛。还能够把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赏析其艺术魅力。这两句诗,在形式上,用“寝园”和

“废殿”意象,“泣铜驼”拟人来抒情。在内容上,能够依据两句诗所写意象,据象索意,可

以发觉,写“寝园”“废殿”这些破败之景,实为抒发亡国之痛。在艺术手法上,这叫情景交融。(2)该题要求从叙事这一角度切入,观赏这两首诗歌。观赏叙事特色,要以平时所积累知识为

基础,从叙事中语言特色、修辞特色、抒情特色、叙事人称特色等角度入手进行赏析。这两

首诗叙事、描写都很朴实,近似白描,如“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以平实对比,写出官宦

人家依然歌舞不休,而战场上已经人烟稀少,与国破家亡内容相吻合;在叙事中饱含情感原因,

如“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叙事中写出无限悲伤之情。抓住

这些,即可作答。第72页诗歌赏析

《北来人二首》是刘克庄在北宋亡国后所写感怀之作,诗中流露出亡国之恨与遗

民之悲,将当初亡国后诗人心迹刻画得十分到位。题目平中显奇,朴朴实实字眼,看似毫无

新奇之处,但却饱含着亡国之臣、离家之人悲切之感。“北来人”就点明其是背井离乡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