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活动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的关系_第1页
论人类活动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的关系_第2页
论人类活动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的关系_第3页
论人类活动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的关系_第4页
论人类活动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的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人类活动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摘要随着地球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和人类需求愿望的直线上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日渐突出,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次不断增加,人类生存的优良空间不断缩小。提出:扩大宣传,转变观念,搞好调研;制定政策,依法制灾;教育奠基,培养人才;面向世界,扩大开放,通力合作等措施。关键词:人类活动;生态活动;自然灾害1绪论在地球几亿年的演变中,自从有了人类的发展,便以人为主体产生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危及人类生存的“灾害”这两种概念[1]。诚然,自然灾害的产生有两种因素:一是天灾—即自然因素,如异常的气象、水文条件,地质运动等,这是不可避免的客观事实;二是人祸—即人们违背自然规律,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从而破坏了生存环境和生态平衡,人祸是可以避免的。多项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在引发自然灾害中起到“催化剂”作用,它可以导致天气变化异常,物质循环受阻,地质构造不稳定,水文状况低劣,从而引发所谓的“天灾”,其实这种天灾的背后,人祸是幕后操纵者,是原因的根本所在。在现实生活、生产中,人类人口增长失控和无节制地索取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而环境还以人类的则是强度和种类不断增长变化的各种自然灾害,而自然灾害的发生,必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毁坏资源和财富,危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以,人类活动、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构成了复杂的自反馈巨系统,同时这个系统又是与地球自身的运动和天文环境因子密切相关的开放系统。人类活动、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其中一环运作不善,就会导致不良的连锁反应。如今,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自然灾害种类多、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广、损失严重。新中国成立以来,每年仅气、海洋、洪水、地质、地震、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灾害等。7大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20世纪50、60年代平均每年达到300一400亿元,70年代平均每年为400一500亿元,80年代末期已增至年损失600亿元以上,90年代初增至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元以上。从这些数据上可以看出,自然灾害在不断加重,带来的损失也在加剧。那么追溯灾害发生的根源,正确理解人类活动、自然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的关系,从而采用正确的方法减免自然灾害,具有重要的意义。2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多的自然灾害类型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多的自然灾害类型自然灾害可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水文灾害和地貌灾害。在中国的各种自然灾害中,经济损失最大的是气象灾害,约占自然灾害总损失70%-80%;死亡人数最多的是地震,约占因灾害而死亡总人数的51%;灾害损失率增长最快的是海洋灾害与生物灾害,因人为作用而诱发的自然灾害中以地质灾害严重,据统计,约有50%的地质灾害与人为活动有关3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人类的每一次活动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2]。随着人口的增加,物质需求量不断扩大,经济的不断发,人类向自然界的索取,甚至是掠夺式的搜刮已越来越多,而为自然所做的有益修复则远远落后于开发。人类向自然界排放的废物越来越多,而治理的步伐。大大地落后于环境的毁坏,人类对大自然的有力改造越来越多,而产生的效果却是弊大于利。人类正在改变着自然界的收支平衡,而且改变的趋势是支大于收,自然的承载力正在不断地下降,这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或恶化。这种变化影响到地表与大气之间的热量、水分和微量气体的交换过程,改变自然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能量和水循环,并通过大气、植被和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长远的影响。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3.1人类对各种资源无节制的索取森林资源的严重破坏、草场过渡放牧,可引起氧气的减少,导致空气成分的改变;可使降水减少,气候灾害增多;可使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并导致土地沙化、地表形态改变、生物资源减少等一系列消极后果。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使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地面沉降不断发展。煤和水是自然界的共生资源,采煤必然要影响和破坏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诱发地震塌陷与裂缝等,破坏或改变了煤系地层及其各个含水岩组和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在内的水资源系统导致地表变形,地表径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资源枯竭水环境污染、干早以及水土流失等一致这层水域的动物因缺氧而死亡,当藻类过度密集而死亡腐解时,又会造成海域大面积缺氧,甚至无氧,导致海洋环境严重恶化,从而引起鱼贝类生物死亡。5协调人类活动、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之间关系的对策在人类活动、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的互动网中,只有人类活动是可以按我们的意识目的去调整,是主动积极的因素,其余两者都是被动的,也是无法被人的意识直接去支配,只有通过人进行一系列活动,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才被影响被改善[4]。因此,我们在改善生态环境、减免自然灾害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人的作用.只有人类进行的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改善自然灾害的削弱有促进作用时,才会使这两者同时向良性发展和转化。人类必须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综合研究和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调整工农业生产内部结构的布局,增强抗御各种灾害的能力,用生态学观点指导抗灾,减少灾害损失。①人类进行生产、生活活动或施行工程时,采用“四同步”政策,即:规划、设计、评价、建设要同步进行,实事求是地做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衡量工程及人类其它活动的利弊,确定可行后再投人建设,保证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②建立减灾工作系统,兴建减灾工程和防灾的利一技工程,设立自然灾害的监测台〔站),尤其是对自然灾害多发区更要加大力度,以最大程度地免灾害带来的损失;③尊重自然规律,对恶化的生态环境给予修复改善。植树造林是改善生态环境和减轻灾害的根本措施;搞好农田建设,保土保水;治理污染,净化环境;因地制宜,统筹安排;④加强灾害管理法制建设、规划、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建设,深入开展自然灾害管理的科学研究,加强自然灾害信息处理技术研究与信息管理,加强国际与区域合作与协作,以减少人为因素诱发的灾害,达到减轻自然灾害损失的目的[5]。参考文献[1]马宗晋,高庆华环境与自然灾害[J].地球,1991(2):17-17.[2]刘先银中国的生态环境及自然灾害[J].国土绿化,1995(5):40-40.[3]张艳军,陈敏,冯江.论人类活动、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的关系[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