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语四年级下册《2.第一朵杏花》教案_第1页
苏教版小语四年级下册《2.第一朵杏花》教案_第2页
苏教版小语四年级下册《2.第一朵杏花》教案_第3页
苏教版小语四年级下册《2.第一朵杏花》教案_第4页
苏教版小语四年级下册《2.第一朵杏花》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塘桥中心小学2012-2013下学期四语教案-PAGE4-2.第一朵杏花【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通过揣摩人物内心,表现人物特点。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联系生活、结合语境或通过查工具书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及重点词语,如:泛出、顷刻间、郑重、精确、大概、推断、估计等。3.通过品读人物对话,感受人物品质(重点),从竺可桢掌握气候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学习他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感受他观察、记录、不耻下问的科学习惯。(难点)4.以为第二段人物对话加入合适的提示语为训练点,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时加入自己想象的学习方法;适当渗透抓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学情分析】这篇文章,以四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一朵杏花”象征着竺爷爷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也反映了文中那孩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大部分的学生是无法立刻理解得如此到位的。竺可桢爷爷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应该是这篇课文的“道”之所在,文道如何结合?我想,两次对话是重难点突破的切入口。所以,我想本课教学将把对话品析作为一个训练点。【教学重点】通过品读人物对话,感受人物品质(重点),从竺可桢掌握气候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学习他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感受他观察、记录、不耻下问的科学习惯。(难点)【教学难点】以为第二段人物对话加入合适的提示语为训练点,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时加入自己想象的学习方法;适当渗透抓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教学时间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预设】第一课时分课时目标1.解决文中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理清文章脉络,学会给课文分段,理解本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段的特点。教学过程一、谈话、图片导入1.同学们,有一幅春联写得很美,我出上联你们来对下联,好吗?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2.这是我们上学期的学习内容,你们真棒!是啊,春天快到了,花儿们都绽放出灿烂的笑脸,今天美丽的杏花也来到我们四(5)做客了,你们瞧3.出示杏花图:谁愿意用一个词语来描述它的模样?4.这么美的杏花吸引了我们,也吸引了竺可桢爷爷的目光,要知道竺可桢爷爷可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呢,让我们掌声有请我们的科学课代表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竺可桢爷爷吧。竺可桢:浙江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师:听了他的介绍,你想说些什么?……总结:每个人的成就都是与他的付出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发生在杏花和竺可桢爷爷身上的故事。板书:第一朵杏花指明读题:美美地读,让我们闻到花的香气。二、解决生字新词1.杏花的花瓣化生出了一些美丽的词语藏在文中等着我们一一念出它们的名字呢,你们看(出示词语)谁能把它们念得又标准又洪亮?自己先试一试?2.你在读得时候觉得那些字音需要特别注意的?请带着大家读一读一株泛起吹皱程度仰起脸曾经精确估计掌握兴冲冲绽开大概郑重规律顷刻间3.注意仰右边的写法,不能和柳混淆4.郑重怎么解释?带到文章中联系上下文理解。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出示辨析:他()声明,这件事与他无关。他()地考虑后,决定拿出钱买下昂贵的货物。5.顷刻间用三字词语表式相同含义三、理清文章脉络1.逐段朗诵课文(边读边想,这篇文章里的人物一共看了几次杏花?)板书:初看杏花再看杏花2.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清脉络:如果给课文分成几个板块,你会怎么划分?(第一次看杏花,第二次看杏花,以及竺爷爷意味深长的话。)谁能根据这些线索试着给文章分段?一(1-5)写竺可桢爷爷问孩子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孩子回答不上来。二(6-15)写第二年春天,孩子告诉竺可桢爷爷第一次杏花开了,竺可桢爷爷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三(16)写竺可桢是通过常年精确、细致的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2.看来我们可以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给文章分段,有些记叙文就可以使用这种好的方法。四、学习第一节。“是第一朵吗?”“是。”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1)分角色读,边读边追问:为什么这么读,谈谈你的感受。(2)点拨:“竺爷爷!竺爷爷!”急切,孩子终于观察到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了,他多么激动,多么兴奋!他要马上把这个发现告诉竺爷爷!这孩子是偶尔发现的吗?从哪儿感受到?“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时间为什么过得这么快?(孩子牢记着竺爷爷的话,他怀着急切的心情盼望着春天的再次降临,他好准确观察到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为何春天的那番景象又像慢镜头的蒙太奇组合?(这是谁看见的?是孩子呀,他看见,春天在一点点靠近我们,她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快了,快了,杏花就要开了,孩子,睁大眼睛看着这一切,他要看第一朵杏花的开放。)从竺可桢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快步”这几个字也可以感受到什么?竺爷爷得知这一消息,他也很激动,你看:竺爷爷顷刻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多激动。为什么高兴成这样呢?他观测物候几十年了,掌握了多少个第一次呀,为什么这一次如此激动?一方面是因为掌握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吧,另一方面也许他看到孩子能牢记他的嘱咐,从小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多么可贵的品质!所以更高兴。“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中看出来他对这件事的重视以及一丝不苟的态度。这是他对待科学的态度,正如他自己所说——引:“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3)指导关注未出现的提示语:想想可以加怎样的提示语?为什么不加?(因为对话进行得相当急促,所以都很简短,行文时也省略了提示语。)(4)指导学生把文字还原为生活,用生活的感觉来读好课文。(5)小结阳光下的杏花多么动人!你觉得这朵杏花最可贵之处在哪儿?(它体现了竺可桢爷爷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这个孩子从小养成了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1.齐读最后一小节。竺可桢爷爷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2)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3)竺爷爷作为一名气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一丝不苟、严谨、精确观察、及时记录、不耻下问……)正如竺爷爷所说,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2.补充资料:《竺可桢的大自然日记》读一读竺爷爷倾注了一生的心血致力于科学研究,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是我国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来,让我们带着对竺爷爷的敬意再一次齐读。3.渗透抓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这篇文章没有写竺可桢爷爷的一生中很突出的事迹,而是写了两次对话,语言是表现人物特点的一个重要素材,写好人物语言能让人物形象生动起来,鲜明起来。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五、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进行默写;有感情朗读课文。2.推荐阅读《竺可桢的大自然日记》文章。3.完成补充习题。(条件允许:试写人物对话)板书设计:第一朵杏花竺可桢一丝不苟严谨精确观察及时记录不耻下问……竺可桢的大自然日记竺可桢是气象、地理学家,是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他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深入研究了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写了许多篇论文,对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北海公园的守门人都还清楚地记得,每天早晨有位老人从北门进入公园,然后从南门出;晚上从南门进,北门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走了20多个年头。这位老人就是我国著名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他进公园,不是像一般人那样为了游览,而是为了对公园里山水、花草等进行观察。他想知道:哪天北海的冰开始融化,哪天桃花开放,哪天白色的柳絮飞舞,哪天布谷鸟初次鸣叫……几十年对大自然的观察,练就了竺可桢一双敏锐的眼睛。他能从千树万枝中发现长出的第一片绿叶,从喧闹的城市噪音中听出第一声蛙鸣,透过空中密如蛛网的电线看到第一只燕子,从春风中辨认出第一丝柳絮……。他把看到的都记录在大自然日记里:“3月12日,北海冰融。”“3月29日,山桃始花。”“4月4日,杏树始花。”“4月15日,紫丁香始花。”“4月20日,燕始见。”“5月1日,柳絮飞。”“5月23日,布谷鸟初鸣。”……观察这些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有什么用呢?冰融花放,絮飞鸟来,都是物候学的信号,它们同气候的变化关系十分密切。弄清楚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和活动规律对气候的反应,可以用来预测农时,指导农业生产,还可供预报天气时参考。竺可桢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坚持在北海公园观察了23个年头,从而绘制出一幅十分珍贵的北京春季物候现象变化曲线图。竺可桢观察物候,都留有详细的记录。有时因工作忙,不能亲自去观察,就请爱人和女儿帮忙作记录。他从1936年1月1日直到他逝世的前一天(1974年2月6日),共计38年零37天,从未间断。每天记录天气阴晴、风力级别、气温高低,以及相应的物候现象。他的自然日记有40多本,有近千万字。在取得了这样十分雄厚材料的基础上,他写出了备受人们欢迎的《物候学》一书;83岁时还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在科学的征途上,他是一位永远不满足,不知疲倦的跋涉者。1974年1月23日,就是他逝世前两个星期的一天,照例有不少人来探望他。他爱人因他前一日咳了一整天,便把所有的亲戚、朋友都留在病房外。猛然间,他听到了外孙女婿的声音,便迫不及待地叫他进来。外孙女婿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竺可桢虽然是伟大的科学家,但他对自己缺乏“基本粒子”这门新知识很着急。他曾经五次向晚辈求教“补课”。现在,他仍然不放过这个求教的机会。外孙女婿看到竺可桢强打精神艰难地坐在书桌旁,心里很难过。因病,竺可桢的听觉受到了严重的损伤,甚至带上了助听器都听不清别人的讲话。外孙女婿便用笔把竺可桢想了解的知识写到纸上。爱人心疼地劝他说:“你连坐都支持不住,还问这些干什么?”竺可桢听了,边咳着边严肃地说:“不成!我知道得太少了!”竺可桢不仅学到老,而且还做到老。1974年2月6日清晨6点,天还没破晓,寒气袭人。躺在病床上的竺可桢慢慢坐起来,习惯地摸了一下外衣左边的小口袋处,然后又慢慢地把手放下来。这一习惯性的动作,勾起了他多少美好的回忆啊!原来,竺可桢平日总是随身带着一个温度计,每天清晨一起来,他就把那支白铜套子里的钢笔式温度表拿到院子里放好,然后做早操,做完早操后记录所量的气温。这只温度表,就插在外衣左边的小口袋里。现在,他再也不能到院子用那支心爱的温度表测量气温了。然而,事业心在驱使着他,抬起颤抖的手,拧开收音机的旋钮,仔细倾听着天气预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