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小报内容(8篇)_第1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小报内容(8篇)_第2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小报内容(8篇)_第3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小报内容(8篇)_第4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小报内容(8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三年级数学小报小学三年级数学小报内容篇一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 2、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米尺、学生用尺各一把,一分硬币一枚,纸条若干条。 激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来个“游园夺奖比赛”活动,比赛的规则是:只要你能正确地回答园中设置的题目,你就能获得相应的奖品,最后再根据每组得奖的多少,评出三个优胜组。各组同学有没有信心夺奖? 幻灯出示“记忆园”中的问题,并逐一显示问题: (1)我们已经学过()和()两种长度单位? (2)一米=()厘米 (3)13厘米-7厘米=()厘米 (4)比划比划1厘米大约有多长? (5)用手势表示出1米的大概长度。 (上述问题如果学生答对了,奖给小红旗一面) 复习阶段活动小结:(鼓励获奖同学,导入新课教学) 教师导语:以前,我们学过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量较小物体的长度或较短距离应该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如果要量更小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更精确,该用什么来作长度单位呢?请跟着老师走入“求知园”,去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留一定的手写空间,留待后面在补上完整的课题) 幻灯出示“求知园”认识毫米的有关问题(逐题显示) 1、仔细观察尺子,看看1厘米中间还有什么?(有很多小格) (学生举手答,答对的同学奖“发现奖”牌一面) 2、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10个) 注意引导学生怎么数,数得快的同学奖“速度奖”牌一面。 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1厘米=()毫米(引导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学生举手抢答,答对的同学奖“思考奖”牌一面) 4、用手比一比,1毫米大约有多长?(指名同学比给大家看,其他同学跟着比,比对的同学奖“发现奖”牌一面) 5、量一量:量一根长10毫米的纸条剪下来、量一分硬币的厚度是()毫米、量数学书的厚度是()毫米。 6、说一说:回形针长()毫米、铁钉长()毫米。 (答对5、6两题的同学,分别奖“勤于动手奖”一面和“小星星”一颗) 活动小结:(照顾后进生,巩固“毫米的认识”) 刚才,我们在“求知园”中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同学们在夺奖的过程中学到了新的知识,下面我们把机会让给那些没有得奖的同学,请他们来回答几个问题(指名后进生回答)。 1厘米=()毫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 (各组同学的得奖情况对比,表扬先进组,鼓励后进组)。 三、继续游“求知园”,学习分米。 导语:在“求知园”中,我们认识了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也有我们没有认识的长度单位“分米”。老师只知道分米是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关于“分米”的其它知识,还要同学们在游完了“求知园”之后才知道,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夺奖识分米”(补充课题,使本节课的课题完整)。 幻灯出示“求知园”中有关认识分米的问题(逐一显示): 1、量一根10厘米长的纸条,然后把它剪下来,看谁剪得快? 告诉学生:10厘米也叫1分米。 2、填一填:1分米=()厘米。 3、数一数:在米尺上10厘米为1段地数,看看整好可以分成几段?然后填空:1米=()分米。 指名学生到黑板前数1米的硬纸条。 4、做一做: 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 剪一根3分米的纸条给大家看看。 这节课,我们通过“游园夺奖”活动,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和 “分米”,知道了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在活动中同学们表现出色,下面我们进行评比。对获奖小组及获得奖品的同学进行鼓励。 小学三年级数学小报小学三年级数学小报内容篇二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建立分数概念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分数,能自己往下写分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感。 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初步建立几分之一分数的概念。 各类卡片图,各类折纸。 t: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在奥运赛场上有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在法庭上有公平、公正的大法官,在学校里老师又用公平、公正的方法来教育我们,你也想做一个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小法官和小老师吗?(想!)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出示:小华、小丽两个小朋友。 a:出示6个大苹果,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要求学生说出平均分成两份,学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平均分成两份,学生分。) c:出示两个汉堡,又该怎样来分?(齐分,学生上去分。) (小结:我们都把它们进行了平均分板书。) d:出示一个大饼,你能公平公正地来分一分吗?你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揭题:我们要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它叫做分数(板书) 1.认识。 t:刚才我们把一个大饼通过平均分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就是。那怎么来书写呢?跟着老师一起写(学生举起手指一起写),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把大饼平均分成了2份,再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齐读两遍,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边演示边说:把大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师拿起分好的大饼:左边这一份是整个大饼的,那右边这一份呢?(齐说:) 同桌活动:从信封中拿出各种折纸,你能折一折这些图形的吗?(请学生交流,注意语言的表达。) t:老师也忍不住想来折一折了(拿起一个正方形的折纸,随便一折,将它剪下,举起一块说是。)(学生反对,强调没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碰到过的例子?(学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个分数,把这个分数折出来,画出来。 请学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纸,折出自己想出的一个分数,用画阴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请画得最快的几个小朋友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写上你所表示的分数。(教师选取部分,一起评价,并说说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学生语言的表达) 1.一口气来说一说: 2.用手势来判一判: 3.根据分数在图中涂阴影,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些分数的大小: 4.它是一个长方形,把它这样对半平分,再平分在每一块上涂上颜色,你知道每种颜色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吗? 1.今天,你收获了多少,能一起来分享吗? 2.课外,请你再去折一折,你还能折出多少分数来? 3.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小学三年级数学小报小学三年级数学小报内容篇三 课本第4至5页例3和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4至6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使学生识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一把米尺、1米长的小棍、一盘卷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子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二、导入新课 教师请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三、新授 1、认识米。 (1)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 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1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2、用米量。 (1)、教师出示一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一盘卷尺,用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或校长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指名两个学生用卷尺去量教室黑板的长度是几米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1、做课本练习一第4题第 1、3两小题。 2、1米=()厘米100厘米=()米5米=()厘米200厘米=()米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米的认识和用米去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还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六、作业设计 1、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作单位。 2、1米=()厘米100厘米=()米 3、5厘米+30厘米=()厘米70米-7米=()米 4、在下面的()里填上米或厘米。 (1)电线杆高8()(2)教室长8()(3)钢笔长15()(4)小红从家到学校要走100()(5)量篮球场的长度用()作单位(6)一张课桌长1() 小学三年级数学小报小学三年级数学小报内容篇四 课本1页至第3页例 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2教学例2 (1)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3、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有对准0刻度的。 (2)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刻0刻度线,怎么办?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先让个别学生说,然后教师再小结。 1、填空 (1)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作单位。 (2)图钉的长大约是()厘米。 2、量一量 (1)你的铅笔长()厘米。 (2)数学课本长()厘米。 (3)你的笔盒长()厘米。 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小报小学三年级数学小报内容篇五 1、探索并掌握一位树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这是学生在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方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教材创设“植树”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活动中探索新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准许学生用喜欢或容易接受的方法进行计算,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三年级的学生非常喜爱新教材的情景式教学形式,喜欢体验各种活动,不仅可以动手操作也可以和全体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使学生很有成就感,乐于探索,积极求知。能够用喜欢的方法学习和计算。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你们哪位同学植过树?谁知道植树需要哪几个步骤?笑笑他们班正在植树,我们到现场去看看,检验一下你们说的对不对。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2、出示主题图 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明确全班一共有多少人?一组有几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每组三人,可以分多少组?”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自己观察,从情境中找出有效的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探索新知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小组交流。 学生列出算式36÷3,并尝试计算。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算式的含义,把各自的算法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小组交流讨论,体验不同的算法,感受合作的快乐。) 2、全班交流小组选代表发言,得出36÷3=12中的36表示一共有36人,3表示每组有三人,12表示可以分12组。学生得出计算方法: 1、因为12×3=36,所以36÷3=12。 2、30÷3=10,6÷3=2,10+2=12。 3、因为12+12+12=36,所以36÷3=12……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都要进行表扬和鼓励,准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感受集体的智慧。) 4、拓展练习1: 60÷340÷280÷4 66÷346÷284÷4 69÷348÷288÷4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 师:这些算式有哪些规律,说说你有哪些发现。 只要学生说的合理都要给予肯定。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学生代表,学生列出算式48÷4=12并说说计算过程。 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体验算法多样化,经历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感受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懂得欣赏别人,能够取长补短。 小学三年级数学小报小学三年级数学小报内容篇六 1、通过梳理知识点一级具体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 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一、复习导入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1)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与另一个加数依次相加,这样口算更加快捷。 (2)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从被减数中依次减去,这样口算比较便捷。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 小结:列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位加(减)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十),主要不要漏加进来的一(不要漏减走的一)。 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如650+340其实就是65个十减34个十,等于31个十。 (2)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都是满十进一,退一当十。…… (给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52+35= 86-34= 47+33= 36+20=23+69= 62-18= 70-26= 65-15=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说口算思路。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计算。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分组活动,看哪一组最快最准做完?然后各组委派一人汇报结果。可以选择口算的方法,也可以选择列竖式的方法。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19页第2题课件,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思考:如何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后板书:632-441. (3)提问:这个和我们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进行估算呢? (4)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632大约是600,441大约是400,600-400=200,大约多200个座位。 算法二:把632看成620,441看成440,620-440=180,大约多180个座位。……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给予肯定。并比较这些估算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更合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四”的第1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互相之间评一评。 2、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比较每一题的大小。此题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先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得出结果后才能把左右两边进行比较。 3、完成“练习四”的第3题。 仔细观察图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进行估算。并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解疑答惑。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小报小学三年级数学小报内容篇七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教学内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分○2时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 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一”的第 10、11题教学反思: 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小报小学三年级数学小报内容篇八 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1、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能力。 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53+6= 85-5= 67+9= 20+40+3000= 900-700+80=+60=80-60+200= 100+400+50=300-200= 2、口答。 (1)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2)54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54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 3、拆数游戏。 (1)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72-6=300+20900- 360 480 520 790 210(2)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720 270 450 840 910 二、探究新知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1)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计算:380+55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算法1:38+55=93,所以380+550=930。 算法2:300+500=800 80+50=13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