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兰科植物资源评价技术规程_第1页
野生兰科植物资源评价技术规程_第2页
野生兰科植物资源评价技术规程_第3页
野生兰科植物资源评价技术规程_第4页
野生兰科植物资源评价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DBXX/XXXXX—XXXX野生兰科植物资源评价技术规程本标准规范了野生兰科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估的术语和定义、工作流程、调查与评估内容、物种调查、数据分析与评估结果编写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辽宁省内开展的以自然地理或行政区域为调查单元的野生兰科植物资源调查。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HJ710.1―201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维管植物LY/T1820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技术规程LY/T1814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规范GB/T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受威胁物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评估等级为极危、濒危、易危的物种。3.2极危物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极危的生物,其野生种群面临即将绝灭的机率非常3.3濒危物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的生物,由于物种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而导致其野生种群在不久的将来面临绝灭的机率很高的物种。3.4易危物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易危的生物,指现存一些快成为濒危物种的生物,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可能有比较高的灭绝威胁。3.5近危物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近危的生物,保护现状比较低,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等危险。2DBXX/XXXXX—XXXX3.6无危物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无危的生物,已经被评估但是不属于其他任何分类的物种。3.7数据缺乏物种当缺乏足够的信息对某一物种的灭绝风险进行评估时,则该种的等级为“数据缺乏”3.8地方特有种分布区域狭窄,仅生长在某一有限的区域或某种局部特殊生境中的物种。3.9块根是由营养繁殖的植株不定根或实生苗侧根膨大形成的,组成不含下胚轴和茎的部分,完全由根构成。3.10块茎是地下茎末端形成膨大而不规则的块状变态茎,适于贮存养料和越冬。顶部肥大,有发达的薄壁组织,贮藏丰富的营养物质。3.11根状茎是地下的变态茎之一,具有横生的肉质茎,明显的节和节间,先端生有顶芽,节上通常有退化的鳞片叶与腋芽,并常生有不定根。3.12合蕊柱着生雄蕊和雌蕊的柱状结构,是兰科特征之一。3.13样方用于调查植物群落数量而随机设置的取样地块。要求尽量小,并且能包含大多数物种。3.14生境指物种或物种群体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3.15植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所有植物的集合,每种植物个体通过互利、竞争等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适应其共同生存环境的结果。3.16多度是对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多用于群落野外调查。3.17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3.18频度某种植物个体数目占一个样方中植物个体总数的百分比。3DBXX/XXXXX—XXXX4调查内容与评估4.1调查内容对辽宁省境内的野生兰科植物的种群数量、分布、生境、生长状况、受威胁情况和保护现状进行调查。设定目标物种时应重点考虑:——《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的受威胁物种,包括极危物种、濒危物种、易危物种、近危物种,以及数据缺乏物种;——地方特有种。4.2评估4.2.1评估内容——兰科植物所在区域内植物物种多样性现状,包括物种丰富度、特有性以及珍稀濒危状况;——兰科植物受威胁情况;——兰科植物保护空缺。4.2.2评估指标——物种丰富度;——物种新记录;——物种特有性;——珍稀濒危物种;——受威胁程度;——保护空缺程度。5工作流程5.1准备5.1.1收集兰科植物资料收集分析与调查区域有关的植物志、科考报告、文献、标本、数据库等资料,整理初步的兰科植物物种名录。5.1.2制定方案了解调查区域内相关调查工作的开展情况,收集分析植被、气候、地形、地貌、道路等数据资料,制定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案。5.1.3组织与培训根据调查目标、任务和进度要求,组织力量足够的调查团队,配备植物分类学专业力量,明确人员责任。开展调查方法、技术、质量控制与管理、安全、急救、野外生存技能等方面的培训。5.2外业调查布设调查线路与兰科植物调查样方,选择合适的调查时间实施调查,采集标本,做好相应的调查记录,并拍摄生境及物种的照片。4DBXX/XXXXX—XXXX5.3数据整理与分析整理调查记录、照片;制作与鉴定标本;编制物种名录,整理物种分布信息,绘制相关图件;开展数据分析与评估,并编写报告。整理调查成果,将项目成果上报管理系统。6物种调查6.1调查方法以县域为调查单元,采用样方调查法。观察记录目标物种所在生境、植物群落等信息以及样方内目标物种的种群状况,并采集目标物种标本。6.2样方布设6.2.1布设原则按照典型取样原则,在目标物种的集中分布区合理布设样方。6.2.2样方数量对于罕见、稀有、种群数量稀少的种类,在调查区域内发现的所有分布点均应布设样方。对于分布较广泛的种类,在调查区域内,每种目标物种调查的总样方数不少于15个。6.2.3样方大小乔木植物的调查的样方面积大小为20m×20m。灌木、小半灌木植物调查样方大小为10m×10m。草本植物调查样方大小为5m×5m。对于一些特殊种类,样方大小和形状需根据植物实际生长情况进行调整。6.2.4样方编号——调查样方的编号采取“县级行政区代码”+“调查对象代码”+“样方序号”的方式;——按照GB/T2260的规定。可参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县级行政区划代码;——以兰科植物学名为调查对象代码;——按县级行政区与调查对象进行编号,各县不同调查对象的调查样方从1号起编,以Q0001、Q0002、Q0003……为样方序号。6.3样方调查6.3.1样方经度、纬度按照LY/T1814中的要求,用GPS记录样方中心点的地理位置信息,经纬度精确读取到秒后两位,用百进制。6.3.2样方海拔用GPS记录样方中心点的地理位置信息。海拔以米为单位,精确读取到小数点后一位。6.3.3层片种类组成记录植物群落各层片的优势种、亚优势种和主要伴生种。5DBXX/XXXXX—XXXX6.3.4层片高度记录植物群落各层片中间点的高度,以米为单位。6.3.5人为干扰影响强度按照HJ710.1―2014的要求,记录农林牧业活动、开发建设、环境污染等人为干扰的具体类型,参见附录C表C.1;影响强度分为强、中、弱、无四个等级,参见附录C表C.1。6.3.6自然干扰及影响强度按照HJ710.1―2014中的要求,记录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火灾等自然干扰的具体类型参见附录C表C.1;影响强度分为强、中、弱、无四个等级,参见附录C表C.2。6.3.7乔木特征——记录样方内目标物种胸径≥5cm的个体数;——枝干离地面1.3cm处为胸径测量标准位置。测量时,胸径尺必须贴并垂直于被测量枝干;胸径测量误差控制在1mm以内;——测量从地面到植株茎叶最高处的垂直高度。以米为单位。树高不足9米时,测量误差小于3%;树高9米以上时,测量误差小于5%;——分别测量乔木树冠东西、南北两个方向的宽度,记为冠幅。——记录营养期、花蕾期或抽穗期、开花期、结果或结实期、落果期或落叶期或枯黄期、休眠期或枯死期等物候特征;——优、中、差、濒死、枯立等生活状况,参见附录E表E.1。6.3.8灌木——株(丛)数以株、丛为单位,记录样方内目标物种的总个体数;——高度测量从地面到植株茎叶最高处的垂直高度。以米为单位,测量误差小于3%;——基径用游标卡尺测量植物个体根颈部位的直径;——优、中、差、濒死、枯立等生活状况,参见附录E表E.1。6.3.9草本植物特征——调查指标包括物种名称、多度、平均高度和冠幅、物候、盖度;——多度采用目测估计法,采用德式(Drude)多度等级进行估计,参见附录D表D.1;——投影在地面东西和南北两个方向冠幅宽度的平均值,观测时测量东西方向冠幅宽度(冠幅EW)和南北方向冠幅宽度(冠幅SN——物候期划分为营养期、花蕾期或抽穗期、开花期(初花、盛花、末花)、结果期或结实期(初果、盛果、末果)、落果期或落叶期、休眠期或枯死期;——分别观测单个物种盖度,同时估计整个样方的总盖度;——好、良好、一般、差等生活状况分级,参见附录E表E.2;——记录土面、岩石、树干、腐木、叶面、水中、树根、倒木及其他基质。6.4照片拍摄——拍摄植物全株、花、果等具有鉴定特征的特写。拍照的植株应与采集的标本相对应。图片要求清晰、自然,能准确反映植物形态特征。6DBXX/XXXXX—XXXX——拍摄植物所在群落外貌以及小生境的彩色照片。应包含一张以生境为背景、GPS定位仪屏幕为前景的照片。GPS定位仪屏幕上显示内容为调查点的地理位置信息,包括经纬度与海拔。6.5物种名规范植物学名应符合最新版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规定,物种中文名应使用中文正名,参照最新版《中国生物物种名录》。7数据分析与评估7.1兰科植物多样性评估指标计算方法7.1.1物种丰富度统计调查区域兰科植物种类,计算占调查样方总物种数比例。7.1.2物种新记录调查到的现有资料未记录的兰科植物物种数。7.1.3物种特有性分别统计调查区域内的中国特有兰科植物比例和辽宁省地方特有兰科植物比例。计算公式:式中:PE——特有种比例;SE——调查区域内的中国特有种/地方特有种的种数,个;S——调查区域内的物种总数,个。7.1.4珍稀濒危物种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类和数量。统计调查区域内列入统计调查区域内被纳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的受威胁种物中的受威胁种及种数,包括极危物种、濒危物种与易危物种。7.1.5受威胁程度包括外来物种影响、人为活动影响、其他主要威胁:——强:生境受到严重干扰;植被基本消失;野生动物难以栖息繁衍;——中:生境受到干扰;植被部分消失,但干扰消失后,植被仍可恢复;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但仍可以栖息繁衍;——弱:生境受到一定干扰;植被基本保持原有状态;对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影响不大;——无:生境没有受到干扰;植被保持原有状态;对野生动物栖息繁衍没有影响。7.1.6保护空缺程度——基于植物种多样性分布与自然保护区,识别未纳入保护区管范围的高多样性域,统计未纳入自然保护区管护范围的高多样性区域占调查区域比例;7DBXX/XXXXX—XXXX——从物种分布、种群数量、种群更新能力、适宜生境的质量与范围、已有保护措施等5个方面,根据目标物种调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识别种群稀少、受威胁程度严重、需要重点保育的物种,统计亟待重点保育的物种占调查区域物种总数比例。7.2县域兰科植物分布与资源储量评估7.2.1兰科植物分布评估Wi=ni/n其中:Wi—为某物种出现频率;ni—为目的物种分布的样方(带)数;n—为总样方(带)数。7.2.2兰科植物资源量评估N=A1其中:Ni—为某物种在第i个样方(带)内分布量;Si—为某物种在第i个样方(带)面积;N—为某物种资源总量,方法依据LY/T1820《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技术规程》。8DBXX/XXXXX—XXXX(资料性附录)兰科植物具有兰科特征的植物。具有以下特征的植物:陆生、腐生或附生草本。叶互生或退化为鳞片。花常排成总状、穗状、伞状或圆锥花序,基部常有鞘,花两性,两侧对称,花被片6,内轮具一唇瓣,雄蕊1或2,与花柱、柱头结合成合蕊柱,花粉黏合成花粉块。蒴果,种子微小,无胚乳。9DBXX/XXXXX—XXXX(资料性附录)调查记录表表B.1野外植物物种资源样方调查表片注1)群落类型为:乔木、灌木、草本层主要的物种组成2)生境:石/土山、沟谷、山脊、村边、路旁等3)层次: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4)数量:物种的株(木本)、丛(草本)数5)物候期:花期、果期等6)盖度:直接填百分比数值7)受威胁因素:过度利用、生境破坏、病虫害等及潜在的威胁。表B.2目标物种个体汇总表 株(丛)数DBXX/XXXXX—XXX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