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儿科神经系统护理课件_第1页
第十一章 儿科神经系统护理课件_第2页
第十一章 儿科神经系统护理课件_第3页
第十一章 儿科神经系统护理课件_第4页
第十一章 儿科神经系统护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教学目标熟悉小儿神经系统特征及检查熟悉化脓性脑膜炎的治疗掌握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掌握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的临床表现掌握病毒性脑炎的护理了解痫性发作和癫痫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掌握癫痫及脑性瘫痪的护理措施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

兴奋抑制以保证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小儿神经系统特征及检查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小儿的脑耗氧量,在基础代谢状态下占总耗氧的50%,对缺氧的耐受性较成人差。

一、小儿神经系统特征1、大脑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小儿脊髓在出生时已较为成熟,约重2~6g,是成人脊髓的1/4~1/5。

2、脊髓3、脑脊液

脑脊液(Cerebro-SpinalFluid,CSF)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在各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由脑室中的脉络丛产生.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正中孔侧孔蛛网膜下腔脉络丛脉络丛脉络丛蛛网膜粒静脉窦静脉动脉动脉动脉3.1脑脊液循环图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3.2脑脊液

婴儿(新生儿)儿童总量50ml100~150ml压力(mmH2O)30~8070~200细胞数(0~20)×106/L(0~10)×106/L蛋白总量g/L0.2~1.20.2~0.4糖(mmol/L)3.9~5.02.8~4.5氯化物(mmol/L)110~122117~127小儿脑脊液检查正常值

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小儿神经反射为两大类:

二、神经反射角膜放射、结膜放射、瞳孔放射、咽放射、吞咽放射减弱或消失神经系统病变

1.终身存在的反射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二、神经反射

2.小儿时期暂时性反射反射迈步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觅食、吸吮反射消失年龄2~3月3~4月3~6月4~7月(1)出生后逐渐消失的反射: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2)出生后逐渐出现并终生存在的反射

二、神经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腱反射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病理反射:巴宾斯基征、克尼格征、布鲁津斯基征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克尼格征、布鲁津斯基征

二、神经反射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1.一般检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精神发育和行为,皮肤有无异常色素斑、脊柱有无畸形、叩击痛、异常弯曲等。

2.头颅检查应注意检查头颅大小(头围)、形状、前囟是否闭合与张力等。

三、小儿神经系统检查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3.运动检查

运动检查时应注意:在小儿哭闹时检查的肌张力不准确;新生儿屈肌张力较高,手呈握拳状态,3个月后才自然松开;

6个月做“蒙面试验”,正常发育小儿能将覆盖物从脸上移开.三、小儿神经系统检查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Meningitis)是由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

一、概念

本病的病死率为5%—15%,存活者可能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1、免疫力低下:以Ig为例

新生儿≤3月1岁IgM050%70%IgG60%~70%

(母供)

最低60%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2、屏障功能差:

如BBB(血脑屏障)生后3月发育,1岁才接近成人。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二、

病因及发病机制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主要致病菌脑膜炎双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菌大肠杆菌不明

国内(1093例)1/322%9.1%------1/3

国外(401例)23.2%21.4%37.9%5.7%5.5%6.3%--3、主要致病菌

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4、发病机制

血行播散:最常见细菌鼻咽部(隐匿、繁殖)血流中枢毛细血管,局部形成血栓释放细菌栓子经血液循环通过血脑屏障脑膜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多为急性起病,部分患儿于病前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

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1岁以下占

1/2~2/3;≤3个月幼婴及新生儿表现不典型。

三、临床表现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临床表现的年龄特征

小儿幼婴及新生儿全身中毒症状急性发热、意识障碍、反复惊厥。可能有休克体温正常或降低;不吃、不哭、不动;微小惊厥急性颅压增高表现头痛、呕吐、脑疝尖叫、皱眉、前囟饱满紧张、颅缝分离脑膜刺激征颈阻、Kernig’s、Brudzinski征

不明显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硬膜下积液●脑积水:非交通性,交通性●脑室管膜炎●各种神经功能障碍

四、并发症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1.脑脊液

(1)压力↑,外观混浊,蛋白↑,糖↓,氯化物↓白细胞数明显↑(1000×1O6/L,中性粒细胞主);(2)涂片革兰染色细菌感染(阳性率70%~90%)

五、

辅助检查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2.血象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达(20~

40)×1O9/L

;以中性粒细胞增加为主,达80%

3.其他血培养、皮肤淤斑涂片细菌阳性

4.头颅CT

五、辅助检查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5、常见疾病脑脊液改变脑脊液压力(mmH2O)外观白细胞数(个/106)Pandy试验蛋白(g/L)糖(mmol/L)

正常

<180<1.76Kpa

<10

-0.2

~0.42.8~4.5化脓性脑膜炎

高米汤样

数百~数万,多核为主++~+++明显增高

明显减少结核性脑膜炎高或较高 毛玻璃数十~数百,淋巴为主+~+++明显增高(通常1克以上)

减少病毒性脑、脑膜炎

正常或较高清、或不太清正常~数百,淋巴为主±~++正常或稍增加

正常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脑脊液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A,治疗原则:尽早治疗、针对病原、静脉给药、剂量足、疗程够。B,抗生素选药原则:致病菌敏感,CSF内浓度高,副作用小。C,

首选抗生素:

头孢三代类(单用一种):

头胞呋辛钠、头胞噻肟钠等。

六、治疗要点1、控制感染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膜下积液:硬膜下反复穿刺将积液放出(放液量每次每侧15ml以内)。●脑室管膜炎:侧脑室穿刺引流。●脑积水:行导水管扩张及脑脊液分流手术。

2、治疗要点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脑膜炎球菌7日;

●肺炎球菌10~14日;

●流感杆菌7~10日。

治疗要点3、疗程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1、体温过高与细菌感染有关2、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力增高3、有受伤的危险与惊厥发作有关4、营养失调与摄入不足、机体耗能增多有关

七、护理问题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①保持病室的温度在18~22℃,湿度50%~60%;●②鼓励患儿多饮水,体温>38.5℃时,应在30分钟内使体温降至正常水平;●③遵医嘱定时给予抗生素;●④协助或给予口腔护理,每日2~3次;

八、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①观察皮肤弹性、黏膜湿润的程度;●②评估窒息危险发生的程度,患儿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的变化;●③异常(脉搏减慢、呼吸节律不规则、瞳孔不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遵医嘱给予镇静、脱水药;●④备好吸痰用物;2、病情观察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②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对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③对呕吐频繁者,采取静脉补液方式;●④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3、饮食护理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①惊厥发作时将患者头偏向一侧;●②上好双侧床档,防止坠床;●③及时清理患儿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④翻身时避免拖、拉、拽等动作防止擦伤

。4、防止外伤及意外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①对患儿及家长给予安慰、关心和爱护;●②根据患儿及家长的接受程度,介绍病情,讲清治疗护理方法;●③及时解除患儿不适,取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④为恢复患儿制定相应的功能锻炼计划。5、健康教育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病毒性脑炎(ViralEencephalitis)和病毒性脑膜炎(ViralMeningitis)均为中枢神经系统急性炎症,有多种病毒引起。根据累及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为脑炎或脑膜炎。本病的病程多有自限性。

一、概念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1、病因约80%以上的病毒性脑炎由肠道病毒引起;腮腺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也是重要的致病原;临床上仅约1/4的病例可查出确切的致病病毒。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2、发病机制

呼吸道病毒局部的初期复制

胃肠道

释放入血病毒血症发热等全身症状

血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2、发病机制病毒性脑炎引起神经系统损伤,主要由于:①病毒对神经组织的直接侵袭:病毒大量繁殖,引起神经细胞变性坏死;②神经组织对病毒抗原的免疫反应:剧烈的组织反应导致神经纤维脱髓鞘病变和血管及血管周围的损伤。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脑组织水肿、软化及坏死,脑膜充血,脑膜及血管周围有单核、淋巴和浆细胞浸润;血管内皮细胞及周围组织坏死;神经髓鞘变性以及神经元破坏。

三、病理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急性起病,可先有数日前驱症状;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年长儿可自诉头痛、颈、背、下肢疼痛、畏光等;意识多不受累,可有颈强直;无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病程大多在1~2周。

四、临床表现1、病毒性脑膜炎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A、前驱症状:

发热、头痛、食欲减退、呕吐、腹泻、流涕、咽痛、肌痛或精神淡漠等2、病毒性脑炎

四、临床表现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B、中枢神经系统表现:①惊厥:全身性或呈惊厥持续状态。②意识障碍: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昏迷。③颅内压力增高:头痛、呕吐,前囟饱满。

2、病毒性脑炎

四、临床表现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B、中枢神经系统表现:④运动功能障碍:可出现偏瘫、不自主运动、面瘫、吞咽困难。⑤精神障碍:可发生幻觉、失语、定向力障碍。

病程一般2—3周2、病毒性脑炎

四、临床表现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脑脊液检查:多数压力增高,外观清亮,白细胞总数↑

,蛋白质轻度增高,糖含量正常;脑脊液直接涂片无细菌发现。

五、辅助检查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病毒学检查:发病早期应收集大便、咽分泌物和脑脊液等作病毒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头颅CT可发现脑水肿,脑软化灶等。

脑电图检查:表现为弥漫性慢波、阵发性高波幅慢波或弥漫性高波幅慢波,与病情呈平行关系。

五、辅助检查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脑水肿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1.一般处理:清除口鼻、咽喉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上下磨牙间安放牙垫,防止舌被咬伤;根据病情给氧。2.控制惊厥:选用安定、苯巴比妥钠、10%水合氯醛等。

六、治疗要点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3.抗病毒治疗:

1)疑似疱疹病毒脑炎时,应尽早应用阿昔洛韦,疗程1—2周。2)其他病毒感染可酌情选用干扰素、更昔洛韦、病毒唑、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

六、治疗要点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脑实质炎症

与昏迷、瘫痪有关

颅内压增高

与毒血症有关潜在并发症活动障碍意识障碍体温高

七、护理问题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及时给与降温处理:病房安静,空气新鲜,定时通风;如患儿体温>38.5℃

,应立即给与物理降温;评估患儿有无脱水症状,保证摄入足够的液体量。

八、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1)恢复脑功能

去除影响患儿情绪的不良因素;针对有幻觉的患儿,提供保护性的照顾;保持昏迷患儿侧卧位,定时翻身,促进血液循环;轻拍患儿背部,使其排出痰液,减少坠积性肺炎。2、积极促进脑功能恢复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2)恢复肢体功能:保持肢体功能位病情稳定后及早进行肢体的功能锻炼2、积极促进脑功能恢复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1)瞳孔与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如发现呼吸节律不规则、两侧瞳孔不等大,多提示脑疝或者呼吸衰竭。

2)意识

如患儿出现烦躁不安、意识障碍,应警惕脑水肿。3、病情观察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痫性发作和癫痫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痫性发作(epilepsyattack):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引起的发作性脑功能异常现象,发作时间较短暂且呈自限性。

癫痫(epilepsy)

:两次或两次以上、甚至长期反复地出现痫性发作的疾病过程。

一、概念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大脑神经元异常同步放电痫性发作惊厥性痫样发作

非惊厥性痫样发作急性疾病中出现

长期反复出现急性痫性发作癫痫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患病率(‰)国外:3-10‰我国:4‰-9‰

5岁以内起病者>50%

流行病学发病率(/10万/年)国外:17-50国内:35(城市) 25(农村)0~4岁:125/10万/年癫痫的危害可引起躯体和心理伤残严重影响患者及亲属的生活质量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1、特发性癫痫与遗传因素有关(单基因遗传病、染色病);

二、病因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2、症状性癫痫脑部病变:脑发育畸形、脑变性病等;缺氧性脑损伤:肺疾病、休克等;代谢紊乱:先天性代谢异常,水电解质紊乱等;中毒:异烟肼、类固醇类药物中毒;

二、病因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3、隐原性癫痫脑部病变不能确定,可能为症状性癫痫

多种因素均可诱发癫痫发作,如饥饿、劳累、睡眠不足、换气过度等

二、病因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1、遗传因素:基因、染色体的异常,影响到神经细胞膜的离子通道,使痫性发作的阈值降低;2、脑内部结构异常:包括先天和后天的异常,如脑发育畸形、脑外伤后遗症等。

三、发病机制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四、临床表现一、局灶性发作1、简单局灶性发作运动性发作感觉性发作植物神经症状发作精神症状性发作2、复杂局灶性发作二、全面性发作1、强直-阵挛性发作(即大发作)2、失神发作3、阵挛性发作4、失张力发作5、痉挛发作三、分类不明的发作1、痫性发作的临床分类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a、单纯局灶性发作:面部或四肢某部分抽动,头、眼持续向相同的方向偏斜,无意识丧失,时间在10—20秒;

四、临床表现(1)、局灶性发作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b、复杂局灶性发作:意识部分丧失,精神行为异常,如吞咽、咀嚼、摸索、自语等。

四、临床表现(1)、局灶性发作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a、强直-阵挛发作:临床最常见,又称大发作。发作时意识丧失,全身强直性收缩,常有尖叫,呼吸暂停,紫绀,舌咬伤,尿失禁等,持续约1-5分钟。

四、临床表现(2)、全部性发作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b、失神发作:意识丧失,双眼凝视持续数秒后即恢复,对所发生的情况无记忆,脑电图示棘慢复合波;

四、临床表现(2)、全部性发作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C、肌阵挛发作: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突然短暂收缩,如点头、身体前倾、两臂抬起等,严重者可跌倒;

四、临床表现(2)、全部性发作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d、失张力发作:肌力突然短暂性丧失,同时伴意识障碍,可突然跌倒等;

四、临床表现(2)、全部性发作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e、痉挛发作:主要见于婴儿,表现为点头、伸臂、屈腿等;

四、临床表现(2)、全部性发作

痉挛发作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1)、良性癫痫:9-10岁为发病高峰,多数呈局灶性发作,很快发展成强直-阵挛发作,意识丧失,常有家族史;

四、临床表现2、癫痫综合征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2)、失神癫痫:6-7岁为发病高峰;表现为每日数次或数十次频繁失神发作,每次持续数秒,伴突发意识障碍,发作后患者对此无记忆;

四、临床表现2、癫痫综合征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3)、婴儿痉挛:1岁前婴儿多见,其中4-8个月为高峰;常分为三种类型:屈曲性:点头、屈腿状伸展性:角弓反张样,肢体频繁颤动混合性:治疗效果差,多有后遗症

四、临床表现2、癫痫综合征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一次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两次发作间歇期意识不能完全恢复者,称为癫痫持续状态。临床多见强直-阵挛持续状态。

四、临床表现3、癫痫持续状态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脑电图是确诊痫性发作和癫痫最重要的检查手段;脑电波需长时间的描记,才可获得准确结果,一般持续监测24-48小时。

五、辅助检查1、脑电图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五、辅助检查1、脑电图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癫痫样脑电波

五、辅助检查1、脑电图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CT及MRI可明确颅内钙化、畸形、占位病变血管异常;SPECT(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和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可找出癫痫发作期低代谢率的起源区。

五、辅助检查2、影像学检查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ABCD

六、治疗要点尽早用药,根据发作类型作出治疗方案用药剂量要个体化,控制血药浓度尽量采用单药治疗;疗程要长,减药过程要慢观察疗效和药物毒副作用在停止发作以后继续服药2~4年,然后经过1~2年的减药过程,最后停药

用药原则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失神发作:丙戊酸钠、氯硝西泮 强直—阵挛发作:苯巴比妥、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婴儿痉挛:泼尼松、硝西泮、氯硝西泮、丙戊酸钠局灶性发作:卡马西平、苯巴比妥、丙戊酸钠肌阵挛、失张力发作:丙戊酸钠、氯硝西泮强直性发作:卡马西平、苯巴比妥、丙戊酸钠

六、治疗要点2、药物的选择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静脉注射有效而足量的安定,可于1-2分钟之内止惊,用药同时采取支持疗法。

六、治疗要点3、尽快控制发作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DZP(安定)PB(苯巴比妥)成人(mg/kg)iv0.15~0.2520小儿(mg/kg)iv0.1~1.020小儿直肠用(mg/kg)0.5—最大输注速率(mg/min)5100最早止惊时间(min)1~320~30药效维持时间(h)0.25~0.5>48半衰期(h)301004,癫痫发作常用药物表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药物治疗无效,符合手术指针患儿可进行手术治疗;伴进行性大脑疾病、严重精神智能障碍者禁忌手术。

六、治疗要点5、手术治疗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A,立即平卧,头偏一侧,松开衣领;B,在患儿上下臼齿之间放置牙垫或厚纱布,防止舌咬伤;C,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口腔分泌物,准备好人工气囊和气管插管物品;D,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

七、护理措施1、发作护理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A,移开患儿周围可能导致受伤的物品;B,防止在抽搐时碰撞造成皮肤破损或骨折、脱臼;C,上好双侧床挡,专人陪护;D,安排好患儿的生活,避免情绪紧张、受凉、感染等。

七、护理措施2、安全防护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A,观察发作类型,伴随症状,持续时间;B,观察呼吸变化;C,观察循环衰竭征象;

七、护理措施3、病情观察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A,指导加强围生期保健,去除导致癫痫发生的各种因素B,指导家长合理安排患儿的生活和学习;C,指导用药,教会家长癫痫发作时紧急处理措施;D,解除患儿的精神负担,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辅导。

七、护理措施4、健康指导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脑性瘫痪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是一种进行性脑损伤,在早期发育阶段到出生后1个月期间由多种原因引起。临床以中枢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特征。小儿常见的致残疾病之一。

一、概念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流行病学西欧:0.20-0.21%;瑞典防治成绩好,降至0.15%;日本:0.20%;现降至0.15-0.18%;我国:1983年前0.18-0.42%;1997-1998年普查:0.198%;WHO康复部(1993)推荐:1000个出生儿3个脑瘫。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1,出生前因素: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妊娠弓形虫及疱疹病毒感染;早期妊娠异常,遗传病,母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饮酒过多等;2,围产期因素:宫内及生后窒息(包括剖宫产),病理性黄疸,妊娠中毒症,颅内出血及低血糖;哺乳不足已上升到首位;

二、病因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3,出生后因素:头部外伤及颅内感染(脑炎、脑膜炎);4,一般认为窒息、未成熟儿、重症黄疸为导致CP的三大因素。

二、病因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手足徐动型痉挛型:占2/3震颤型肌张力低下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单一型

三、临床表现1、临床分型混合型: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表现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临床最多见,病变在锥体系;表现为肌张力增高,下肢伸直;扶立时足跟悬空,足尖着地;上肢屈曲内收,肘关节、手腕部及指尖关节屈曲。

三、临床表现2、痉挛型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病变主要在锥体外系;患儿在静止时出现手足常出现缓慢的、无规律的、不协调的动作;肌张力正常。

三、临床表现3、手足徐动型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锥体外系和锥体系同时受累;肌张力显著降低呈软瘫状;自主运动很少;此型见于婴幼儿时期。

三、临床表现4、肌张力低下型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全身肌张力显著增高,身体僵硬;肌张力显著降低呈软瘫状。

三、临床表现5、强直型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肌张力降低,肌腱反射不易引出;2岁左右出现步态蹒跚、快速轮换动作差等。

三、临床表现6、共济失调型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静止时震颤。

8、混合型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表现;以手足徐动型与痉挛型并存多见。

三、临床表现7、震颤型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CT及MRI的出现对脑瘫的诊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脑瘫诊断主要靠临床检查,并参照病史

四、辅助检查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左旋多巴、安定脑活素、胞二磷胆碱局部肌肉注射A型肉毒毒素鞘内注射及穴位注射巴氯酚

五、治疗要点1、药物治疗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对瘫痪及痉挛的肌肉进行理疗、按摩、推拿治疗;根据情况使用辅助矫形器械或支具;可采取手术治疗以矫正肢体畸形。

五、治疗要点2、康复治疗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提供进餐环境,挑选容易咽下的食品;进食不可过快,食中不要说话,以免发生误吸;保持口腔卫生,作好口腔护理;

六、护理措施1、营养维持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少量多餐,及时补充铁剂;评估营养状况,每周测体重一次;吞咽有困难者遵医嘱给予鼻饲。

六、护理措施1、营养维持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鼓励患儿每天活动各个关节,协助肢体康复;对瘫痪的肢体进行被动或主动运动,促进肌肉、关节活动和改善肌张力;配合推拿、按摩、针剌及理疗等,以纠正异常姿势。

六、护理措施2、功能训练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加床挡保护,防止坠床发生;勿强行按压患侧肢体,以免引起骨折;锻炼活动时,注意周围环境,移开阻挡物体。

六、护理措施3、防止外伤与意外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作好产前保健,减少各种细菌和病毒的感染;避免外伤及早产、难产;作好脑性瘫痪儿的特殊教育,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

六、护理措施4、健康教育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第十一章儿科神经系统护理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