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归纳版)_第1页
季氏将伐颛臾(归纳版)_第2页
季氏将伐颛臾(归纳版)_第3页
季氏将伐颛臾(归纳版)_第4页
季氏将伐颛臾(归纳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原文再现:季氏将伐颛臾《论(lún)语》(1)季氏①将伐颛(zhuān)臾(yú)②。冉有、季路③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④以为东蒙主⑤,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⑥(shèjì)之臣也。何以伐为?”(3)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4)孔子曰:“求!周任⑦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5)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6)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二、须知注释:①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②颛臾,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③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④先王:指周之先王。⑤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⑥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⑦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三、背景知识:孔子的时代,不但周王室不再有统率诸候的力量,而且诸候的权力也落到卿大夫手中,鲁国的季孙、孟孙、叔孙就把握国政,季孙氏更集中。冉有、季路在孔子门弟子中是以“政事”著名的,他俩都在季孙手下做事。季孙想扩大地盘,借口消灭一些附庸,先想攻颛臾,怕孔子反对,所以让冉有、子路去探探口气,于是一场师生问的辩论展开了。且看记录者怎样用短短的篇幅写出孔子的义正辞严使冉有等理屈词穷,使百世之下读了还可想见当日的情况。四、作者介绍: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东周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他们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孟子为“亚圣”。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五、课文翻译: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译: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向孔子谒见说:“季孙氏将要对颛臾有军事行动。”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译: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曾经周先王把(颛臾)作为蒙山的主祭人,而且处在鲁国境内之中,这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译: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臣属的都不愿意。”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译: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则居其位,不能施展才能的人则不居其位。’(瞎子)摇晃不稳却不扶持,跌倒却不搀扶,那又哪里得着你们这些辅助盲人走路的人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猛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了,龟甲、宝玉在匣子里被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译:冉有说:“现在颛臾,城郭坚固而且又接近于费,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译:孔子说:“冉求,有道德的人痛恨那种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担忧贫困而担忧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修治文教德政来使他归服;已经使他们来了,那么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战争。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六:课文解读:1、实词:伐:讨伐。见:谒见。有事:有军事行动。无乃···与(固定句式):无乃,恐怕。昔者:从前,曾经。以为:以之为,把···作为,之,代词,代颛臾。邦域:鲁国境内,邦,诸侯的封地。※何以···为?(固定句式):“何以”即“以为”,为什么。以:介词,因为。何:疑问代词,什么。“为”是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既来之,则安之使之来,使之安。代词,他们吾恐季孙之忧助词,的而在萧墙之内助词,的者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助词,不译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助词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助词的人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助词,的人而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连词,表转折2、固而近于费连词,表并列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连词,表转折4、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连词,表并列5、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连词,表转折6、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连词,表转折六、关于“见”字的归纳:第一,用于及物动词之前,有称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作用(称代前置的宾语),而且句中要出现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主动者)。如:“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我当初回家时,府吏嘱咐我。“见丁宁”即“丁宁我”。又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我生下来才六个月,父亲便丢下我死去。这里“见背”即“背我”。

第二,用在及物动词之前表被动,而句中不出现动作的施事者,相当于“被”。“被”是介词。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想要(把和氏宝玉)给秦国,只怕秦国的十五座城不能得到,白白的被欺骗。“见欺”即“被欺”。又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诚实却被怀疑,忠心反倒受到诽谤。“见疑”即“被怀疑”。

第三,有些句子中,“见”和“于”搭配起来使用,也表被动。但是起表被动作用的主要是“于”,“见”与“于”相照应。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我实在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住赵王。又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我被见识广博的人笑话。

第四,“见”一方面表被动,另一方面指代自己,这种用法不多见。如:“事理如此,实为见诬。”(《晋书·太子遗妃书》)——事实、道理像这样,实际是我被诬陷。这里,“见诬”即“我被诬陷”。

第五,“见”还有“被认为”的意思。这种用法也很少见。如:“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韩非子·说难)——(被游说的人)要名声显赫,而你却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