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脊椎动物学实验讲义_第1页
无脊椎动物学实验讲义_第2页
无脊椎动物学实验讲义_第3页
无脊椎动物学实验讲义_第4页
无脊椎动物学实验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无脊椎动物学实验讲义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教学中心2007年1月目录实验一动物的细胞和组织实验二眼虫和变形虫实验三兔艾美球虫卵囊及草履虫实验四水螅、薮枝螅及海葵实验五涡虫实验六华枝睾吸虫实验七猪带绦虫实验八蛔虫实验九环毛蚓实验十环毛蚓横切面玻片标本及环节动物门代表动物观察实验十一河蚌实验十二螯虾实验十三蝗虫实验十四昆虫分类〔一〕实验十五昆虫分类〔二〕实验十六海盘车实验一动物的细胞和组织一、实验目的了解细胞的根本结构及有丝分裂各期的特点;了解动物的4类根本组织的结构相功能。二、实验内容1.细胞:人口腔上皮细胞;马蛔虫细胞的有丝分裂制片。2.上皮组织:复层扁平上皮。3.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透明软骨、娃的血液装片。4.肌肉组织:平滑肌。5.神经组织:脊髓的前角细胞。三、实验材料和用具人口腔上皮、复层扁平上皮、透明软骨、平滑肌及神经组织4种组织的切片。显微镜、裁玻片、盖玻片、吸管、吸水纸、牙签、0.1%的亚甲蓝、0.9%的NaCl溶液、蒸馏水。四、实验操作1.人口腔上皮细胞:用牙签粗的一端,放在自己的口腔里,轻轻地在口腔颊内刮几下(注意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损伤颊部;也不要太轻,以免刮不下细胞)。将刮下的白色粘性物薄而均匀地涂在栽玻片上。加一滴0.9%NaCl溶液,然后加盖玻片。先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常数个连在一起。由于口胺上皮细胞薄而透明,因此光线密要暗些。找到口腔上皮细胞后,将其放在视野中心,再转高倍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呈扁平多边形。试识别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如果结构不清楚,可在盖片一侧加一滴0.1%的亚甲蓝,另—侧用一小块吸水纸吸。如此,可使染液流人盖片下面,将细胞染成法蓝色,核染色较深。注意染液不可加得过多,以免阻碍观察。2.细胞有丝分裂:在各切片中识别出染色体、中心粒及纺锤体。注意分裂各期的特点。前期:染色体出现,着色较深。中心粒已分裂为二,向两极移动,形成纺锤体。在前期结束时核仁及核膜消失。中期:染色体排列在细胞赤道面上,中心粒已达两极,此时纺锤体最大。染色体数目很清楚。后期:各染色体已经纵裂为二,分别向两极移动。细胞已开始分裂,细胞的中部出现凹陷。末期:细胞分裂为二,染色体消失,重新组成的核出现。3.复层扁乎上皮:取食道横切片,用低倍镜找到上皮,转高倍镜观察。基层为排列整齐的一层柱状细胞,最外层为多层扁平细胞。4.软骨组织:观察透明软骨的染色切片,可见大部底质被染成相同的均匀颜色,此即为软骨基质,基质中有许多圆形成卵圆形的窝,称为胞窝,常常2个或4个并列在一起。胞窝内有软骨细胞,细胞核染成深色,细胞膜界限很清楚,细胞质染色极浅,不太清楚。5.平滑肌:取猫胃的横切片,在低倍镜下观察,肠壁被染成粉红色的局部为肌肉层,将光线调节略暗些,可见肌肉是由很多细梭形的细胞所组成,此即为平滑肌细胞,核呈椭圆形,被染成蓝紫色。6.神经组织:观察牛脊髓涂片。找到有细胞处,那么可见细胞被染成淡蓝色,细胞形状不规那么。细胞核位于中央,色浅,核仁着色较深。能看到细胞突起,树突的基部较粗,而轴突那么粗细均匀,涂片上不易看到。五、考前须知做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注意必须将从颊部刮下的细胞在载破片上涂得薄而均匀。滴加的0.9%NaCl溶液不宜过多,被盖玻片恰好盖住为宜。六、作业绘人口腔上皮细胞〔2~3个〕放大图,标注各局部名称。七、思考题1.细胞的根本结构及其机能2.4类根本组织的结构特点与主要机能。

实验二眼虫和变形虫一、实验目的通过眼虫、变形虫的观察,了解鞭毛虫纲与肉足纲的主要特点。二、实验内容眼虫和变形虫的观察。三、实验材料和用具培养的眼虫和变形虫。显微镜、裁玻片、盖玻片、吸管和吸水纸。四、实验操作1.眼虫的观察:观察烧杯里眼虫培养液的颜色。注意颜色分布与光线的关系。从烧杯里绿色较浓的一边用吸管吸一些培养液,滴一小滴于载玻片上并加盖玻片。先在低倍镜下观察,可看到许多绿色游动的眼虫,注意它们的体形。观察它们的运动方式。当眼虫不甚活动时,常呈现出一种蠕动,称眼虫式运动。在高倍镜下观察一个蠕动的眼虫,注意其身体蠕动的情形。识别眼虫的前、后端:前端钝圆,后端尖削。在前端有一个略呈长圆形无色透明的局部,称储蓄泡;前端的一侧有一红色的眼点。眼点的功用是什么?对眼虫的生活有何意义?细胞内有许多绿色的椭圆形小体——叶绿体。在身体中央稍靠前方有一个圆形透明的结构即细胞核。将亮度调暗些,可见到虫体的前端有一根鞭毛在不停地摆动。在盖玻片的一侧加一小滴碘液能将鞭毛及细胞核染成褐色。2.变形虫的观察:用吸管从培养液底部的泥沙外表或从培养液中吸取数滴于在载玻片上,加盖玻片,然后用低倍镜观察。一般变形虫体较小且几乎透明,在低倍留下呈极浅的蓝色;当变形虫缓慢移动时,身体不断地改变形状。根据这两个特点在镜下仔细寻找(将光线调暗些)。找到一个变形虫后,换高倍镜观察。变形虫体的最外面为质膜,其内为细胞质。变形虫的细胞质明显的分为两局部,外边一层透明的为外质。外质里面颜色较暗、含有颗粒的局部为内质。在内质的中央有一个呈扁圆形、较内质略为稠密的结构为细胞核。在内质中还可看到一些大小不同的食物泡和伸缩泡。伸缩泡是一个清晰透明的圆形泡,时隐时现。注意变形虫的运动,当变形虫移动时,细胞质随之流动。其体表不断突出,形成伪足。详细观察伪足的形成过程。如果发现一变形虫正在取食,应详细观察这种动作。五、考前须知变形虫一般体小而透明,在装片过程中因受水震动影响,常缩成一团,因此在制成装片后需静置片刻,待虫体伸展后,将光线调暗些再找。眼虫的鞭毛不经染色也可看到,但需将亮度调暗到适宜程度,耐心仔细观察,常可见到鞭毛摆动。六、作业绘变形虫的放大图,标注所观察到的各局部名称。七、思考题1.变形虫体内的叶绿体有何功用?2.变形虫如何运动?如何摄食?

实验三兔艾美球虫卵囊及草履虫一、实验目的通过对兔艾美球虫卵囊和草履虫的观察,了解孢子纲和纤毛纲的主要特征。二、实验内容兔艾美球虫卵囊和草履虫的观察。三、实验材料和用具新鲜兔粪、培养的草履虫。显微镜、裁玻片、盖玻片、吸管、牙签、吸水纸、甘油生理盐水、5%的冰醋酸。四、实验操作1.兔艾美球虫卵囊的观察:球虫借卵囊传播。在裁玻片上滴一滴甘油生理盐水,用牙签挑取新鲜兔粪少许,涂于甘油生理盐水内,充分均匀混合,盖上盖玻片,在低倍镜下观察〔亮度要稍暗一些〕。兔艾美球虫的卵囊为卵形,卵囊壁较厚,里边有一个圆形的卵细胞。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中经发育(约24h),卵囊内有清楚可见的4个孢子,每个袍子内有2个子孢子。思考卵囊形成的意义,结合观察结果,了解球虫生活史特点。2.草履虫的观察:为限制草履虫的迅速游动以便观察,将少许棉花撕松,放在载玻片上,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盖好盖玻片,在低倍镜下观察。如果草履虫仍旧游动迅速,那么取吸水纸放在盖玻片的一侧,将水吸去一些(注意不要吸干),再进行观察。首先分辨出前、后端。前端较圆,后端稍尖,然后观察草履虫的运动方式。选择一个比拟清晰而又不太活动的草履虫观察其内部构造。虫体最外层为表膜,有弹性,因此,当其穿过棉纤维时,体形可以改变。将亮度调暗一些,可看到虫体满覆纤毛,在不停的摆动。表膜内是透明无颗粒的外质。外质内有与表膜垂直排列的折光性强的椭圆形的刺丝泡。外质里面是颗粒状的内质。从虫体前端起,有一斜向后行直达体中部的凹沟是口沟,在口沟的后端有胞口,胞口下有一导入内质的短管为胞咽。胞咽内有颤抖的纤毛,具运输食物的功能。内质里有大小不同的食物泡,在虫体的前端和后端各有一个圆的亮泡,此即为伸缩泡。当伸缩泡缩小时,可见周围有6~7个呈放射状的长形透明小管,即收集管。注意前、后端伸缩泡之间及伸缩泡与收集管之间收缩时的规律,思考它们的功用。大草履虫有两个细胞核:一大核和一小核。位于内质中央。生活时小核不易见。在盖玻片一边滴一滴5%的冰醋酸,另一边用吸水纸吸水,过2~3min后在光线比拟充足的情况下,用低倍镜可观察到虫体的中部被染成黄白色。呈肾形的结构为大核。高倍镜下可见大核凹处有一个点状的结构,即为小核。五、考前须知草履虫游动迅速,需于载玻片上加少许撕松的棉花纤维阻拦。注意使棉花纤维之间的孔隙大小较均匀,成一薄层,滴加草履虫培养液液适量(棉花纤维及液体量均不宜多)。六、作业绘草履虫的放大图,标注所观察到的各局部名称。七、思考题通过对草履虫的观察,总结单细胞动物有哪些细胞器的分化,各有什么功能?

实验四水螅、薮枝螅及海葵一、实验目的通过对水螅、薮枝螅及海葵的观察,了解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二、实验内容水螅、薮枝螅及海葵的观察。三、实验材料和用具水螅活体、水螅横切片、纵切片、水螅过精、卵巢切片,水媳神经网装片,薮枝螅浸制标本及装片、海葵浸制标本。显微镜、放大镜、盖玻片、载玻片、培养皿、解剖针、50%的醋酸。四、实验操作1.活水螅观察:将水螅盛于培养皿中,待其完全伸展后,用放大境观察。水螅体呈圆柱状,附着在物体上的一端为基盘;另一端为圆椎形突起,叫垂唇。垂唇中央为口,周围有一圈细长的触手。注意水螅体型的对称形式。用解剖针轻轻触动一条触手,观察它的反响。再稍用力触动一下,又有何反响?怎样从结构上去理解两种不同的反响现象?2.水媳的切片观察;先用放大镜观察纵切片,区别出水媳的口端和基盘的一端。再用低倍镜观察,认出外胚层、中胶层和内胚层,中央的空腔即为消化循环腔。然后观察纵切的触手,注意它的腔与消化循环腔的关系。假设有芽体,那么观察芽体的胚层与母体的关系。在低倍镜下观察横切片,识别出组成体壁的内、外胚层、中胶层和消化循环腔。注意内、外胚层的细胞的区别。将体壁的一局部移至视野中心,转高倍镜观察。在外胚层中可看到大而结构清楚的外皮肌细胞。在皮肌细胞间可看到与皮肌细胞的核大小近等的数个在一起的细胞,称间细胞。中央具有一染色较深的圆形或椭圆形囊的细胞为刺细胞,其囊叫刺丝囊。内胚层的内皮肌细胞占大多数,细胞大,核清楚,并含有许多染色较深的圆形食物泡;有时可看到较小的细胞,游离缘含有细小的深色颗粒,此为腺细胞。3.刺细胞及刺丝的观察:将水螅放在50%的醋酸中浸20min,取出置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在低倍镜下观察,可见到刺细胞略呈圆形,端部放出一丝,即为刺丝。转高倍镜可看到刺丝囊,细胞放出刺丝的一端有一刺状物称刺柄;还能看到另一种刺丝明显,但无刺柄、呈长椭圆形、较小、结构不甚清楚的刺细胞。4.薮枝螅观察:先观察群体的浸制标本。认出螅根、螅茎。螅体较小需注意观察。然后观察染色的整体装片。识别连接水螅体与生殖体之间的共肉。观察生殖体,注意产生水母芽的方式。5.海葵观察:注意观察口道、口道沟、隔膜、隔膜丝、生殖腺等结构。五、考前须知将水螅置于培养皿中静置,待其完全伸展,方可进行各种观察。六、作业绘水螅的横切面图,标注各局部名称。七、思考题根据实验观察的腔肠动物,总结本门的主要特征。

实验五涡虫一、实验目的通过对涡虫形态和结构的观察,了解扁形动物及涡虫纲的根本特征。二、实验内容1.活体外形观察。2.活体焰细胞等原肾结构的观察。3.整体装片标本观察,研究其内部各系统器官构造。4.横切面玻片标本观察,了解其皮肤肌肉囊和三胚层的体层构造三、实验材料和用具活的涡虫;涡虫整装玻片标本;涡虫横切面玻片标本。显微镜、解剖镜、放大镜、玻璃培养皿、镊子、毛笔、裁玻片、盖玻片、解剖针、滴管、吸水纸。四、实验操作1.活体观察:凭肉眼或在放大镜、解剖镜下观察祸虫的外形、运动和取食情况。涡虫体扁长,叶片状,全长10~15mm。前端呈三角形,两侧各有一耳状突起,后端稍尖。体反面稍凸,灰褐色,前端有两个黑色眼点。腹面干坦,色较浅;口位于身体腹面近体后1/3处中央;口向前为咽囊,囊内有肌肉性咽,可自由从口伸出体外或缩人咽囊内;口的稍前方有一生殖孔,无肛门。体表,尤其是腹面密生纤毛。2.活体焰细胞等原肾结构的观察;选取饥饿数日的涡虫,置于加少量水的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后以解剖针轻压,使涡虫组织破碎外溢。静置片刻后在低倍镜下可见体两侧一系列不规那么光亮分枝,选取一段清晰处转至高倍镜下观察,可见到焰细胞中摆动的纤毛束和原肾管的管腔。3.内部构造:消化系统:有口、咽及肠3局部,无肛门。肠分3支,1支向前2枝向后,每枝有出许多盲状侧枝。排泄系统:体两侧各有1条弯曲的纵排泄管,并有分技,分技末端为焰细胞。神经系统:梯形神经系统,头部有1对脑神经节,由此分出2条腹神经索通向体后,索间有横神经连接,呈梯形。生殖系统〔雌雄同体〕:雄性:体两侧有许多小的球形精巢,各经输精小管通人1对输精管;输精管在体中部膨大为储桔囊,两储精囊通过肌肉质的阴茎通人生殖腔;生殖腔以生殖孔与外界相通。雌性:体前端有椭圆形卵巢1对,各经输卵管向后行,沿途收集由许多分支状卵黄腺产生的卵黄,后端集合成l条阴道后通人生殖腔。受精囊也通人生殖腔。4.模切面玻片标本的观察:外胚层:为单层柱状表皮细胞,间杂有条状杆状体和囊状、合深色颗粒的腺细胞;腹面的表皮细胞具纤毛。表皮细胞内为非细胞构造的基膜。中胚层:形成肌肉层和实质组织。基膜以内依次为环肌、斜肌和纵肌,它们与表皮合成体壁,即皮肤肌肉囊,背、腹体壁问还有背腹肌联系。实质组织填充于体壁与消化道之间,故无体腔。内胚层;形成单层肠上皮组织。五、作业绘涡虫的生殖系统,标注各局部名称。六、思考题涡虫的这些特征(特别是体形、对称体制、体层、消化系统、生殖系统、排泄系统和神经系统等)与腔肠动物相比有何不同?在进化上有何意义?

实验六华枝睾吸虫一、实验目的通过对华枝睾吸虫的观察,了解吸虫纲的根本特征以及由于寄生生活方式而引起的形态结构上的变化。认识几种常见的吸虫。二、实验内容1.华技串吸虫整体装片标本的观察。2.日本血吸虫、布氏姜片虫、肝片吸虫装片的观察。三、实验材料和用具华技辜吸虫的成虫装片标本,示范动物(日本血吸虫、布氏姜片虫和肝片吸虫等)装片。显微镜。四、实验操作(一)华技辜吸虫整体装片的观察1.外形:体柔软、扁平,呈柳叶状;活体半透明,淡红色。体前端较窄,后端略宽,体长10~25mm,宽3~5mm。口位于体前端肌肉质的口吸盘上,距身体前端约l/5处有腹吸盘。2.内部结构(1)消化系统:口位于口吸盘的中央,其后接富肌肉的咽,咽下为短的食道,后接2条肠管,位于体两例,直通体后端,无例支,末端封闭,无肛门。(2)排泄系统:排泄管为2条略弯曲而有许多分支的管子,2条排泄管于体后端中央集合而成1条微曲的粗管,称排泄囊,排泄囊开口于身体末端。(3)生殖系统〔雌雄同体〕:。雄性:精巢位于体后端,2个,分支状,前后排列。每个精巢的中部向前各通出1根细的输精小管,输精小管在身体中部集合成输精管。输精管前方的膨大局部为储精囊。生殖孔开口于腹吸盘之前。雌性:卵巢位于精巢之前,略呈三叶状。从卵巢通出的短管为输卵管,卵巢之后的长圆形囊为受精囊。位于身体两侧的泡状腺体为卵黄腺,于身体中部稍后通过卵黄管通人输卵管。输卵管的后段有梅氏腺围绕的局部为成卵腔,由输卵管、受精囊、劳氏管及卵黄管集合而成。子宫迂曲于卵巢与腹吸盘之间,开口于腹吸盘之前的雌性生殖孔。(二)日本血吸虫、布氏姜片虫、肝片吸虫装片的观察。1.日本血吸虫:雌雄异体。雄虫粗短,体腹面有抱雌沟,精巢7个,生殖孔开口于腹吸盘前方。雌虫细长,卵巢椭圆形,不分叶。雌性生殖孔开口于腹吸盘前方。2.布氏姜片虫:虫体大而肥厚,姜片状,活体肉红色,固定后灰白色。体前端稍尖,后端钝,腹吸盘明显大于口吸盘。肠管两分支,每枝常有4~6个波浪形弯曲。雌雄同体,精巢l对,位于体后半部,前后排列,分支状。卵巢呈鹿角状,3分支,每支又细分支,位于精巢遣返的右侧。3.肝片吸虫:体扁大,长20~30mm,宽5~13mm。体表有细棘,前端突出,略呈圆锥状,称头锥。生殖系统与布氏姜片虫相似。五、作业绘华枝睾吸虫全形图,标注各局部名称。六、思考题吸虫营寄生生活,其形态结构与涡虫比拟发生了哪些变化?

实验七猪带绦虫一、实验目的通过对猪带绦虫的观察,了解绦虫纲的根本特征以及由于寄生生活方式而引起的形态结构上的变化。二、实验内容1.猪带绦虫的浸制标本的观察。2.猪带绦虫头节、成熟节片和孕卵节片玻片标本的观察。三、实验材料和用具猪带绦虫头节和不同节片以及猪囊尾蚴的装片标本。显微镜。四、实验操作1.猪带绦虫的浸制标本的观察:白色带状,体长2~4m,有700~1000个节片。虫体分头节、颈部何节片3个局部。头节圆球形,前端中央为顶突,其上有25~50个相间或分两圈分布的小钩,顶突下有4个圆形吸盘。颈部细,不分节,与头节无明显界限。节片愈靠近头部愈幼小,愈近后端愈宽大和老熟。2.头节、成熟节片和孕卵节片玻片标本的观察头节:球形,有4个大而圆的吸盘;顶部中央有短而圆的顶突,突上有两团小钩,约25—50枚。头节后为颈部。未成熟节片:颈部以后的节片,生殖器官末发育成熟,仅可见到两侧的纵排泄管。成熟节片:宽大于长至近方形,每一节片内有纵横排泄管及雌、雄性生殖器官各一套。纵排泄管外侧各有l条神经索。雄性生殖器官:精巢多个,球形,分布于体两侧,与输精小管连接,每侧输精小管集合为输出管,两条输出管集合为输精管,输精管稍膨大盘旋曲折成储精囊,其后为包在阴茎囊内的阳茎,阳茎开口于生殖腔中,最后由雄性生殖孔开口于体外。雌性生殖器官:卵巢位于节片的后部中央,分左右两大叶和中间的一小叶,卵巢下端有腺体状的卵黄腺;节片中央还有一盲管状的子宫。卵巢、卵黄腺及子宫均以管道汇人成卵腔。成卵腔为颗粒状的梅氏腺包围,并向侧面通人管道状的阴道。阴道基部膨大的局部为受精囊,端部开口于生殖腔中。孕卵节片:长大于宽约2倍以上,整个节片几乎为子宫占据。子宫分支状,每侧约7~13支,内充满卵。还可见排泄管和神经索,其他器官均消失。猪囊尾蚴;圆形或卵圆形泡状囊,内充满乳白色液体,见于猪肉中,大小为5mm×(8—10)mm。头节与钧均已发生,缩陷于囊内。五、作业绘猪带绦虫成熟节片图,标注各局部名称。六、思考题绦虫和吸虫均营寄生生活,其形态结构有什么不同?

实验八蛔虫一、实验目的通过对蛔虫的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的观察,了解线形动物(假体腔动物)的一般特征。二、实验内容1.观察蛔虫浸制标本的外部形态。2.解剖并观察蛔虫内部结构。3.蛔虫横切玻片标本观察。三、实验材料和用具人蛔虫浸制及横切面玻片标本。放大镜、解剖镜、蜡盘、尖头镊、解剖剪、解剖针、大头针等。四、实验操作1.蛔虫浸制标本的外部形态观察乳白色,圆柱形,前端圆,后端尖,侧线明显。雄虫较短而细,后端向腹面弯曲,有两根交接刺,常由泄殖腔孔中伸出。雌虫较粗大,后端不弯曲,肛门开口于腹面近体末端,生殖孔开口于体前端腹面约1/3处。体表角质膜上有很多细横纹,前端中央有口,口的背侧有1个背唇,腹侧有2个腹唇,背唇上有2个、腹唇上各有1个乳突。腹面前端,离腹唇约2mm处有1个排泄孔。2.内部解剖取雌、雄虫置有少许水的蜡盘中,从身体背部略偏背中线处剪开。用镊子拉开两侧的体壁,用大头针将蛔虫固定在蜡盘上,依次观察以下结构:(1)体线:背、腹面的正中分别有l条背线和腹线,两侧各有1条侧线。(2)消化系统:由口、咽、肠、直肠及肛门组成的长扁形消化管。(3)排泄系统:排泄管2条,分别位于侧线中。(4)生殖系统〔雌雄异体〕雄性:体中部稍前一细长、弯曲的管子即为精巢,由较短的输精管与较粗大的管状储精囊相通。储精囊连接细直的射精管,其末端以雄孔开口于泄殖腔中。雌性:体中部稍后有2条细长、弯曲的管状卵巢,各通人输卵管,再通人较粗大的子宫。2条子宫集合成管状的阴道,末端的生殖孔开口于腹面前端约1/3处。3.横切面玻片标本的观察:(1)角质膜:身体外表一层非细胞构造的膜。(2)表皮层:位于角质膜内侧,细胞界限不清楚,仅可见颗粒状的细胞核及纵行纤维。(3)体线:4条,纵行,由表皮层向内增厚形成。背线及腹线细,在身体反面及腹面的正中,二者形状完全相同。背、腹线的内侧膨大呈圆形,内含背神经及腹神经。腹神经比背神经粗,可以此区分背、腹线。侧线位于体两侧。其内侧有一圆形排泄管(4)肌肉层:较厚,被4条体线分隔成4个局部,每个局部由许多纵肌细胞组成。纵肌细胞分为两局部:位于基部,含横行细纤维,富有弹性,能收缩的收缩部。和位于端部,含原生质和细胞核的原生质部。(5)肠:为体腔中央一扁圆形的管道,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6)初生体腔;肠与体壁之间的空腔。(7)卵巢、输卵管和子宫:在体腔中可见形似车轮的卵巢,中心称轴,周围有辐射状排列的卵原细胞。输卵管较粗,圆形,轴己消失。子宫更粗,圆形,有明显的空腔,内合卵。(8)精巢、输精管和储桔褒:在体腔中可见形似车轮的精巢,中心称轴,周围有辐射状排列的精原细胞。输精管较粗,圆形,含颗粒状精细胞,轴已消失。储精囊更粗,圆形,有明显的储有精子的空腔。五、考前须知解剖蛔虫时注意保护眼睛,防止有液体喷出。六、作业绘蛔虫横切面图,标注各局部名称。七、思考题线性动物门主要特征?

实验九环毛蚓一、实验目的通过对环毛蚓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的观察,了解环节动物门的一般特征。二、实验内容1.观察浸制标本外部形态结构。2.解剖浸制标本,观察内部构造。三、实验材料和用具成熟环毛蚓浸制标本。解剖镜、放大镜、蜡盘、镊子、解剖剪、解剖针、大头针。四、实验操作1.环毛蚓浸制标本的外部形态观察体圆柱状,细长,由许多环节组成,环节之间有节间沟,每节上又有浅环纹;各节中央环上有一圈刚毛。身体可分为背、腹面及前、后端。在第XIV~XVI节有棕红色隆肿的环带,此端即为前端。环带上没有刚毛。体前端第I节为围口节,其腹面中间是口,口的背侧有肉质的口前叶。无环带的一端即为后端,末端纵裂状开口为肛门。体色深暗的—面即背侧。除前几节外,背中线上每个节间沟处有背孔,背孔的起始位置,因种类而异。将蚯蚓反面擦干后,以手指轻轻捏压其体两侧,可见液体自节问沟背中线处冒出,此处即背孔。体色浅谈的一面即为腹面,在(V/VI)~(VIII/IX)节间沟的两侧有受精囊孔2~4对(假设少于4对,那么缺前方的1~2对)。第XIV节腹中线上有1个雌性生殖孔。第XVIII节腹面两侧各有1个雄性生殖孔。在受精囊孔与雄性生殖孔的附近常有小而圆的生殖乳突。2.内部解剖内部解剖:手执标本,用解剖剪在其身体反面略偏背中线处(要避开背血管)自肛门剪到口。用镊子拉开两侧的体壁,并用大头针将其固定在蜡盘上,依次观察以下结构:隔膜:在体腔内相当于外面节间沟处有一层膜即隔膜,将体腔分隔成许多小室。消化系统:口腔位于第II~III节内;咽位于第IV~V节内,梨形,肌肉较兴旺;食管位于第VI~VIII节内,细长形;嗉囊在第IX节之前,不明显;砂囊位于第IX~X节内,球状或桶状,肌肉兴旺;胃在第XI~XIV节内,细长的管状;自第XV节向后均为肠,在第XXVII节向前伸出1对盲肠,为锥状或分支状。循环系统:闭管式,有以下几个主要局部。背血管位于肠的反面正中央,是l条由后向前行的血管;心脏连接背、腹血管,共4对,心脏数目及所在位置存在变异;肠腹面的1条略细的血管即为腹血管,由前向后行,从第X节起有分支到体壁上;食管侧血管为1对较细的血管,位于体前端消化管两侧;位于腹神经索之下1条很细的血管即为神经下血管。生殖系统〔雌雄同体〕:雄性:精巢囊2对,位于第XI、XII节内,紧贴于该节前方隔膜之前,腹神经索的两侧,圆球状。每囊包含1个精巢和1个精漏斗。用解剖针挑破精巢囊,用流水冲去囊内物质,在解剖镜下可见囊前方内壁上一小白点状物即精巢,囊内前方皱纹状的结构即精漏斗,由此向后与输精管向通。储精囊2对,位于第XI、XII节内,紧接在精巢囊之后,大而明显,呈分叶状。输精管细线状,每侧的前、后输精管集合成l条,向后通到第XVIII节处,和前列腺管集合,由雄性生殖孔通出。前列腺兴旺,分叶状,位于第XVIII节及其前后几节。雌性:卵巢1对,在第XIII节的前缘,紧贴于第XII/XIII节隔膜的前方,腹神经索的两侧,薄片状。卵漏斗1对,在第XIII/XIV节隔膜之前,腹神经索的两侧,呈皱纹状。输卵管1对,极短,在第XIV节内集合后,由雌孔通出体外。受精囊2~4对,在第V/VI~VIII/IX节隔膜的前或后,由主体和盲管组成,主体又分为坛及坛管,盲管末端为纳精褒。神经系统:脑在第III节内,位于咽的反面,由双叶神经节构成。由脑分向两侧,围绕咽的神经为围咽神经。两侧围咽神经在咽下方会合处的神经节即咽下神经节。腹神经索链状,由咽下神经节向后延伸,每体节内有一稍膨大的神经节,并发出3对神经。五、考前须知剪开环毛蚓体壁时,刀尖应上挑,以防戳破消化管壁使其内泥沙外溢而影响观察。精巢囊、卵巢、卵漏斗等位于身体腹面,紧贴神经索两侧。较难观察,故应细心切断隔膜(特别是体前部肌肉质很厚的隔膜)与体壁之间的联系。或剪除局部隔膜,将体壁尽量向外侧拉伸,使两侧体壁完全平展,并以大头针固定。左右两边大头针应交措,并使针头向外倾斜以免阻碍操作,现察中应适时以水湿润标本,以免标本枯燥萎缩。假设水过多那么应以棉球或吸水纸吸取多余水分,以免水面反光而现察不清。六、作业制作环毛蚓生殖系统标本。七、思考题为什么说环节动物是高等无脊椎动物?

实验十环毛蚓横切面玻片标本及环节动物门代表动物观察一、实验目的通过对环毛蚓横切面玻片标本的观察,了解环节动物门体壁构造及次生体腔等特征。通过环节动物门代表动物观察,进一步加深对环节动物门特征的理解。二、实验内容1.环毛蚓横切面玻片标本观察。2.重要代表动物示范。三、实验材料和用具环毛蚓横切面玻片标本;沙蚕、颤蚓和星虫的浸制标本。显微镜、解剖镜、放大镜。四、实验操作1.横切面玻片标本的观察(1)体壁可分5层:角质膜:体表—层非细胞构造的薄膜。表皮层:主要由单层柱状细胞组成,其中还有少数腺细胞和感觉细胞。肌层:外为一薄层环肌,内为很厚一层纵肌。体腔膜;位于体壁的最内层,由单层扁平细胞组成。(2)肠:为单层上皮细胞所组成,内被角质膜,外具环肌、纵肌及黄色细胞。肠反面下凹成一纵槽,称盲道,以增加消化及吸收的外表积。(3)血管:背血管位于盲道的上方,四周也有黄色细胞。腹血管位于肠腹面体腔内。神经下血管位于神经索下方。(4)神经索位于肠的腹面体腔内,肾管位于两侧体腔内,有时可见刚毛自体壁穿出表皮层。2.示范(1)沙蚕:属多毛纲。海产,自由生活。身体分节,头部由口前叶和围口节组成;口前叶上有口前触手和触须各1对,眼2对;口位于围口节腹面,有4对丝状的围口触手。咽完全翻出时,可见前端有1对大的几丁质颚,咽反面有很多细齿。头部以后,每节两侧各有1个扁平的疣足。疣足分背、腹肢,各有1根针毛和1束刚毛;背、腹肢的上、下各有一背、腹须。身体末节为肛节,其腹须特化成1对长的肛门须。(2)颤蚓:属寡毛纲。生活于淡水。体微红,腹刚毛每束3~6条,背刚毛每束有发状毛和针状毛各2~4条。环带在第IX~XVI节。雄孔l对,在第XI节;雄孔1对,在XI/XII节间沟上;受精囊孔1对,在第X节腹刚毛之前。(3)星虫:属星虫动物门。居海边沙中,体呈圆柱状。口在前端,周围有触手,附近有许多乳头状突起。体壁外表有纵肌20条,与横纹交叉形成许多方格。五、作业绘环毛蚓横切面图,标注各局部名称。六、思考题环节动物与线性动物相比有那些进化特征?

实验十一河蚌一、实验目的通过对河蚌外部形态及内部解剖的观察,了解软体动物门的一船结构及其特征。二、实验内容1.观察浸制标本外部形态结构。2.解剖浸制标本,观察内部构造。三、实验材料和用具浸制河蚌标本。显微镜、解剖镜、蜡盘、镊子、解剖刀、解剖剪、解剖针。四、实验操作1.河蚌浸制标本的外部形态观察壳左右两瓣,等大,近椭圆形,前端钝圆,后端稍尖;两壳铰合的一面为反面,别离的一面为胶面。反面,别离的一面为腹面。完顶:壳背方隆起的局部,略偏向前端。生长线:壳外表以壳顶为中心,与壳的腹面边缘相平行的弧线。韧带;角质,褐色,具韧性,为左右两壳背方关连的局部。2.内部解剖:用解剖刀柄自两壳腹面中间合缝处平行插入,扭转刀柄,将壳稍撑开,然后插入镊子柄取代刀柄,取出解剖刀,以其柄将一壳内外表紧贴贝壳的皮肤皱褶轻轻别离,再以刀锋紧贴贝壳切断在前后近背缘处的闭壳肌,使可揭开贝壳,进行以下观察。(1)闭壳肌:体前、后端各一大型横向肌肉柱。在贝壳内面留有横断面痕迹。(2)伸足肌:为紧贴前闭壳肌内侧腹方的一小束肌肉,可在贝壳内面见其断面痕迹。(3)缩足肌:为前、后闭壳肌内侧背方的小束肌肉,贝壳内可见其断面痕迹。(4)外套膜和外套腔:外套膜簿、左右各1片,两片包含的空腔为外套腔。(5)外套线:贝壳内面跨于前后闭壳肌痕之间,靠近贝壳腹缘的弧形痕迹,是外套膜边缘附着留下的痕迹。(6)入水管与出水管:外套膜的后缘局部合抱形成的两个短管状构造背方的为出水管。入水管壁具感觉乳突。(7)足:位于两外套膜之间,斧状,富有肌肉。4.器官系统解剖(1)呼吸系统:将外套膜向背方揭起,可见足与外套膜之间有两个瓣状的鳃,即鳃瓣,靠近外套膜的—片为外鳃瓣;靠近足部的一片为内鳃瓣。每一鳃瓣由两片鳃小瓣组成,外方的为外鳃小瓣,内侧的为内腮小瓣。内、外鳃小瓣在腹缘及前、后缘彼此相连,中间那么有辩间隔把它们被此分开。鳃间隔为连接两鳃小瓣的垂直隔膜,把鳃小辩之间的空腔分隔成许多鳃水管。鳃小瓣上许多背腹纵走的细丝为鳃丝。鳃丝间相连的局部为丝间隔。其间分布有许多鳃小孔,水由此进入鳃水管。鳃小瓣之间背方的空腔为鳃上腔,水由鳃水管经鳃上腔向后至出水管排出。有时外鳃瓣特别肥大,取一滴内容物在显微镜下观察,找出原因。(2)循环系统:内脏团背侧,贝壳铰合部附近有一透明的围心膜,其内的腔即为围心腔,心脏位于其内,由1心室、2心耳组成。心室为长圆形富有肌肉的膜,能收缩,其中有直肠贯穿。心空下方左、右两侧的三角形薄壁囊即为心耳,也能收缩。由心室发出的血管,沿肠的背方向前直走者为前大动脉;沿直肠腹面向后走的为后大动脉。(3)排泄系统:由肾脏和围心腔腺组成。肾脏1对,位于围心腔腹面左、右两侧,由肾体及膀肮构成,沿着鳃的上缘剪除外套膜及鳃,即可见到。肾体紧贴于鳃上腔上方,黑褐色,海绵状。前端以肾口开口于围心腔前部腹面,可用解剖针通探观察。膀肮位于肾体的背方,壁簿,末端有排泄孔开口于内鳃瓣的鳃上腔。与生殖孔靠近,位于其背前方。围心腔腺(凯伯尔氏器)位于围心腔前端两侧、分支状,略呈黄褐色。(4)生殖系统〔雌雄异体〕:生殖腺均位于内脏团内,肠的周围。除去内脏团的外表组织,可见白色的精巢或黄色的卵巢。左右两侧生殖腺各以生殖孔开口于内鳃辨的鳃上腔内,排泄孔的前下方。(5)消化系统:细心剖开内脏团,依次观察以下器官。口位于前闭壳肌腹侧,模裂缝状,口两侧各有2片内外排列的三角形触唇;口后连短的食管,其后膨大局部为胃;胃周围的淡黄色腺体即肝;胃后胃盘曲折行于内服团内的肠,试找出其走向;肠后为直肠,位于内服团背方,从心室中央穿过,最后以肛门开口于后闭完肌背方、出水管的附近。(6)神经系统:不兴旺,主要由3对分散的神经节组成。脑神经节位于食管两例,前闭壳肌与伸足肌之间,用尖头镊子小心撕去该处少许结缔组织,并轻轻掀起神足肌,即可见到淡黄色的神经节。足神经节埋于足部肌肉的前1/3处,紧贴内脏团下方中央。用解剖刀在此处作“十”字型切口,逐层耐心地剥除肌肉,在内服团下方边缘仔细寻找,即可见到两足神经节并列于其内。脏神经节蝴蝶状,紧贴于后闭壳肌下方,用尖头镊子将外表的一层组织膜撕去,即可见到。沿着3对神经节发出的神经,仔细地剥离周围组织,在脑、足神经节,脑、脏神经节之间可见有神经连接。五、考前须知解剖河蚌的足神经节时,必须认准位置,剥除肌肉时需细心,以防损坏神经节。六、作业绘河蚌内部构造图,标注各局部名称。七、思考题思考瓣鳃纲动物对环境适应的主要结构特点。

实验十二螯虾一、实验目的通过观察螯虾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了解甲壳动物在形态结构上的主要特征。二、实验内容1.观察浸制标本外部形态结构。2.解剖浸制标本,观察内部构造。三、实验材料和用具螯虾浸制标本。解剖器、解剖盘、放大镜、显微镜。四、实验操作(一)螯虾浸制标本的外部形态观察螯虾属爬行虾类。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体表被以坚硬的几丁质外骨骼,颜色随年龄而不同,深红色或红黄色。将标本放在解剖盘内,按以下顺序观察。1.头脑部:由头部(6节)与胸部(8节)愈合而成,外被头胸甲;头胸甲约占体长的1/2。头胸甲前部中央有一背腹扁的三角形突起,称额剑,其边缘有锯齿。头胸甲的近中部有一弧形横沟,称颈沟,为头部和胸部的分界线。颈沟以后,头胸甲两侧局部称鳃盖,鳃盖下方与体壁别离形成鳃腔。额剑两侧各有1个可自由转动的眼柄,其上着生复眼,用刀片将复眼削下一薄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状与构造。2.腹部:螯虾的腹部短,背腹扁,体节明显为6节,其后还有尾节。各节的外骨骼可分为反面的背板,腔面的腹板及两侧下垂的侧板。观察体节间连接方式并思考此连接对虾腹部的伸屈运动有什么作用?尾节扁平,腹面正中有一纵裂缝,为肛门。3.附肢:除第一体节和尾节无附肢外,螯虾共19对附肢,即每体节1对。除第一对触角是单枝型外,其他都是双枝型。观察时,左手持虾,使其腹面向上。首先注意各附肢着生位置,然后右手持镊子,由体后部向前依次将虾左侧附肢摘下〔假设附肢缺失可用右侧对应的补上〕。并按顺序排列在解剖盘或硬纸片上依次观察〔实验指导图12-1〕。(1)头部附肢:共5对。①小触角:位额剑下方。原肢3节,末端有2根短须状触鞭。触角基部反面有一凹陷容纳眼柄,凹陷内侧丛毛中有平衡囊。②大触角:位于眼柄下方,原肢2节,基节的基部腹面有排泄孔。外肢片状,内肢成为细长的触鞭。③大颚:原肢坚硬,形成咀嚼器,分为扁而边缘具小齿的门齿部和齿面有小突起的臼齿部;内肢形成很小的大领须,外肢消失。④小颚:2对。原肢2节,薄片状,内缘具毛。第一小颚内肢小片状,外肢退化;第2小额内肢细小,外肢宽大叶片状,称颚舟叶。(2)胸部附肢:共8对,原肢均2节。①颚足:3对。第一颚足外肢基部大,末端细长,内肢细小。外肢基部有薄片状肢鳃。第二、三颚足内肢兴旺,5节,屈指状,外肢细长。足基部都有羽状的鳃。3对颚足和头部附肢大颚、小颚均参与虾口器的形成。②步足:5对。内肢兴旺,分为5节。即座节、长节、腕节、掌节和指节;外肢退化。前3对末端为钳状:第一对步足的钳特别强大,称螯足;其余两对步足末端呈爪状。雄虾的第5步足基部内侧各有—雄孔,雌虾的第三对步足基部内侧各由有一雌孔。各足基部都有羽状鳃,注意各鳃的着生部位。(3)腹部附肢:共5对,不兴旺。原肢2节。前2对腹肢,雌雄有别。雄虾第一对腹胶变成管状交接器,雌虾的退化;雌虾第二附肢细小,外肢退化。第三、四、五对附肢形状相同,内、外肢细长而扁平,密生刚毛。(4)尾肢:1对。内外肢特别宽阔,片状,外肢比内肢大,有横沟分成2节。尾肢与尾节构成尾扇,借以增强腹部拨击的功能。(二)内部解剖:1.呼吸系统:用剪刀剪去螯虾头胸甲的右侧鳃盖,即可看到呼吸器官—鳃。结合已摘下的左侧附肢上鳃的着生情况,原位用镊子稍作别离并同时观察鳃腔内着生在第二颚足至第四步足基部的足鳃、体壁与附肢间关节膜上的关节鳃和着生在第一颚足基部的肢鳃。观察完呼吸系统后,用镊子自头胸甲后缘至额剑处,仔细地将头脑甲与其下面的器官剥离,再用剪刀剪去头胸甲。然后用剪刀自前向后,沿腹部两侧背板和侧板交界处剪开腹甲,用镊子略掀起背板,观察肌肉附着于外骨骼内的情况,最后小心地剥离背板和肌肉的联系,移去背板,依次观察一下结构:2.肌肉:为成束的横纹肌,往往成对。试比拟螯虾与其它无脊椎动物肌肉的差异。3.循环系统:为开管式。心脏位于头胸部后端背侧的围心窦内,为半透明、多角形的肌肉囊,用镊子轻轻撕开围心膜即可见到。用放大镜观察,在心脏的反面、前侧面和腹面各有1对心孔。动脉细而透明,用镊子轻轻提起心脏,可见心脏发出7条血管。由心脏前行的动脉有5条:由心脏前端发出1条眼动脉,在眼动脉基部两侧发出1对触角动脉,在触角动脉外侧发出1对肝动脉。由心脏后端发出1条腹上动脉。为一在腹部反面,沿后肠贯穿整个腹部的略粗的血管,沿背方后行到腹部末端。在胸腹交接处,腹上动脉基部,心脏发出一条弯向胸部腹面的胸直动脉。剪去第四、五步足处胸部左侧壁,用镊子将该处腹面肌肉轻轻向背方掀起,即可见到胸直动脉通到腹面,达神经索腹方后,再向前后分为两支:向前的一支为胸下动脉,向后的一支为腹下动脉。4.生殖系统:虾为雌雄异体。摘除心脏,即可见到虾的生殖腺。(1)雄性:精巢1对,位于围心窦腹面。白色,3叶状,前局部离为2叶,后部合并为1叶。每侧精巢发出1条细长的输精管,其末端开口于第五对步足基部内侧的雄性生殖扎。(2)雌性:卵巢1对,位于围心窦腹面,性成熟时为淡红色或淡绿色,浸制标本呈褐色。颗粒状,也分3叶(前部2叶,后部1叶),其大小随发育时期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卵巢向两侧腹面发出1对短小的输卵管,其末端开口于第三对步足基部内侧的雌性生殖孔。在第四、五对步足间的腹甲上,有一椭圆形突起,中有一纵行开口,内为空囊,即受精囊。5.消化系统:用镊子轻轻移去生殖腺,可见其下方左右面侧各有一团淡黄色腺体,即为肝脏。剪去一侧肝脏,可见肠管前接囊状的胃。胃可分为位于体前端的壁薄的贲门胃和其后较小、壁略厚的幽门胃。剪开胃壁,可观察到贲门胃内由3个钙齿组成的胃磨及幽门胃内刚毛着生的情况。用镊子轻轻提起胃,可见贲门胃前腹方连有一短管,即食管,食管前端连于由口器包围的口腔。幽门胃后接中肠。中肠很短,1对肝脏即位于其两侧,各以一肝管与之相通。中肠之后即为贯穿整个腹部的后肠。后肠位于腹上动脉腹方,略粗,以肛门开口于尾节腹面。6.排泄系统:剪去胃和肝脏,在头部腹面大触角基部外骨骼内方,可见到一团扁圆形腺体,即触角腺,为成虾的排泄器官。生活时呈绿色,故又称绿腺,浸制标本常为乳白色,它借宽大而壁薄的滂胱伸出的短管,开口于大触角基部腹面的排泄孔。7.神经系统:除保存食管外,将其他内脏器官和肌肉全部除去,小心地沿中线剪开胸部底壁,便可看到身体腹面正中线处有1条白色索状物,即为虾的腹神经链,它由2条神经干愈合而成。用镊子在食管左右两例小心地剥离,可找到1对白色的围食管神经。沿围食管神经向头端寻找,可见在食管之上,两眼之间有一较大白色块状物,为食管上神经节或脑神经节。围食管神经绕到食管腹面与腹神经链连接处有一大白色结节,为食管下神经节。自食管下神经节,沿腹神经链向后端剥离,可见链上还有多个白色神经节。五、考前须知实验不宜采用浸制过久的标本,因其内脏器官色泽变化大,组织脆而易破损,不侵观察。摘取附肢时,用镊子钳住其基部,垂直拔下。如附肢粗大,可用剪刀剪开其基部与体壁的连接后再拔。即要注意附肢的完整性,又不要损伤内部器官。剪开甲壳时,剪刀不宜从头胸甲反面中央插入和沿腹甲背中线剪。去甲壳时应先仔细将甲壳与附在其内缘的肌肉及其它内脏器官剥离开,以防损伤内部器官。六、作业制作螯虾附肢标本,标注附肢名称。七、思考题通过螯虾的观察,说明甲壳纲的主要特点。

实验十三蝗虫一、实验目的通过棉蝗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观察,了解节肢动物在形态结构上的主要特征。二、实验内容1.观察棉蝗浸制标本外部形态结构。2.解剖棉蝗浸制标本,观察内部构造。三、实验材料和用具新鲜棉蝗浸制标本。解剖器、解剖盘、载被片、盖被片、放大镜、显微镜、甘油。四、实验操作(一)棉蝗浸制标本的外部形态观察外部形态:棉蝗活体通常青绿色,浸制标本呈黄褐色。体表被有几丁质外骨骼。身体明显分头、胸、腹3局部。雌雄异体,雄虫比雌虫小。1.头部:位于身体最前端,卵圆形,其外骨豁愈合成一坚硬的头壳。头壳的正前方为略呈梯形的额,额下连一长方形的唇基;额的上方,两复眼之间的背上方为头顶;复眼以下,头的两侧局部为颊;头顶和颊之后为后头。头部具有以下器官:(1)眼:棉蝗具有1对复眼和3个单眼。复眼椭圆形,棕褐色,较大,位于头顶左右两侧。用刀片自复眼外表切下—薄片载玻片上,加甘油制成装片,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复眼由许多六角形的小眼组成。单眼小,黄色。1个在额的中央,2个分别在两复眼内侧上方,3个单眼排成倒“品”字形。(2)触角:1对细长的丝状触角,位于额上部两复眼内侧,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鞭节又分为许多亚节。(3)口器:典型的咀嚼式口器。左手持蝗虫,使其腹面向上,拇、食指将其头部夹稳,右手持镊子自前向后将口器各局部取下,同时注意观察口器各局部着生的位置,依次放在载破片上,用放大镜观察其构造。2.胸部:头部前方为胸部,由3节组成,由前向后依次称前胸、中胸和后胸。每节各有1对足,中、后胸反面各有1对翅。(1)外骨骼;为坚硬的几丁质骨板,背部的称背板,腹面的称腹板,两侧的称侧板。前胸背板兴旺,马鞍状。中、后胸背板较小,被两翅覆盖。前胸腹板在两足间有一囊状突起,向后弯曲,指向中胸腹板,称前胸腔板突。中、后胸腹板合成一块,但明显可分。前胸侧板位于背板下方前端,为1个三角形小骨片。中、后胸侧板兴旺。胸部有2对气门,1对在前胸与中胸侧板问的薄膜上,另1对在中、后胸侧板间、中足基部的薄膜上。(2)附肢:胸部各节依次着生前足、中足和后足各1对。前、中足较细小,为步行足,后足兴旺,为跳跃足。各足均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6骼肢节构成,以后足为例进行仔细观察。(3)翅:2对。有暗色斑纹,各翅贯穿翅脉。前翅着生于中胸,狭长、革质,覆盖在背上,称为覆翅,主要起保护后翅的作用。后翅着生于后胸,宽大,膜质,薄而透明,翅脉明显,休息时折叠而藏于覆翅之下。3.腹部,与胸部直接相连,由11个体节组成。(1)外骨骼:较柔软,只由背板和腹板组成,侧板退化为连接背、腹板的侧膜。雌、雄蝗虫第1至8腹节形态构造相似,在背板两侧下缘前方各有1气门。在第l腹节气门前方各有1个大的椭圆形听器。第9、10两节背板较狭,且相互愈合,第11节背板形成反面三角形的肛上板,盖着肛门,第10节背板的后缘、肛上板的左右两侧有1对小突起,即尾须,雄虫的尾须比雌虫的大。两尾须下各有1个三角形的肛侧板。腹部末端还有外生殖器。(2)外生殖器:雌虫第9、10节无腹板,第八节腹板明显延长,其后缘的剑状突起称导卵突起,导卵突起后有l对尖形的产卵腹瓣(下产卵瓣);在背侧肛侧板后也有1对尖形的产卵瓣,为产卵背瓣(上产卵瓣),产卵背瓣和腹瓣构成产卵器。雄虫第9节腹板兴旺,向后延长并向上翘起形成匙状的下生殖板,将下生殖板向下压,可见内有一突起,即阳茎。(二)内部解剖:左手持蝗虫,使其背部向上,右手持剪剪去翅和足。再从腹部末端尾须处开始,自后向前沿气门上方将左右两侧体壁剪开至前胸背板前缘。在虫体前后端两侧体壁已剪开的裂缝之间,剪开头部与前胸间的颈膜和腹部末端的背板。将蝗虫反面向上置解剖盘中,用解剖针自前向后小心地将背壁与其下方的内部器官别离开,最后用镊子将完整的背壁取下。依次观察以下器官系统:1.循环系统:腹部反面中线上有—条半透明的细长管状构造,即为心脏〔假设找不到,可能贴在背壁上〕。心脏按节有假设干略膨大的局部,为心室。心脏前端连一细管,即大动脉。2.呼吸系统:自气门向体内,可见许多白色分枝的小管分布于内脏器官和肌肉中,即为气管。在内脏反面两侧还有许多膨大的气囊。用镊子撕取胸部肌肉少许,或剪取一段气管,放在载玻片上,加水制成装片,置显微镜下观察,即可看到许多小管,其管壁内膜有几丁质螺旋纹。3.生殖系统:棉蝗为雌雄异体异形(1)雄性生殖器官:1对精巢位于腹部消化管的背方,左右相连成—长椭圆形结构,由许多精巢管组成。精巢腹面两侧向后伸出1对输精管,两管在消化管腹方集合成1条射精管。射精管穿过生殖下板,开口于阳茎末端。位于射精管前端两侧的一些迂曲的细管为副性腺,有管子通入射精管基部。将副性腺的细管拨散开,还可看到1对储精囊,也开口于射精管基部。(2)雌性生殖器官:1对卵巢位于腹部消化管的背方,由许多自中线斜向前方排列的卵巢管组成。卵巢两侧有l对略粗的纵行管,各卵巢管与之相连,此即卵萼,是产卵时暂时储存卵粒的地方,卵萼后行为输卵管。2输卵管在身体后端绕到消化管腹方集合成1条总输卵管,经生殖腔开口于产卵腹瓣之间的生殖孔。自生殖腔背方伸出一弯曲小管,其末端形成一椭圆形囊,即受精囊。卵萼前端还有一弯曲的管状腺体——副性腺。4.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管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前肠之前有由口器包围而成的口前腔,口前腔之后是口。前肠包括咽、食管、嗉囊和前胃。中肠又称胃、在与前胃交界处有12个呈指状突起的胃盲囊。后肠又分为回肠、结肠和直肠。消化腺主要包括位于胸部嗉囊腹面两侧1对唾液腺,色淡,葡萄状,有1对导管前行通入口前腔。5.排泄器官:为马氏管,着生在中、后肠交界处。将虫体浸入培养皿内的水中,用放大镜观察,可见马氏管是许多细长的盲管,分布于血体腔中。6.神经系统:用剪刀剪开两复眼间头壳,剪去头顶和后头的头壳,但保存复眼和触角;再用镊子小心地除去头壳内的肌肉,即可见到位于两复眼之间的淡黄色块状物——脑。注意观察脑向前发出的主要神经。脑向后发出1对围食管神经到食管两侧,围食管神经绕过食管后集合膨大为食管下神经节。除留小段食管外,将消化管除去;再将腹隔和胸部肌肉除去,便可见到与食管下神经节相连的腹神经链,腹神经链位于腹部腹板中央线上,白色,由两支组成,在一定部位合并成神经节,并发出神经通向其它器官。五、考前须知采用新鲜浸制标本。取下口器各局部时应用镊子夹住共基部,顺其生长方向用力拉下,以保正结构的完整。剪开体壁时,剪刀尖应向上翘,以免损环内脏;揭下背壁前,应先用解剖针仔细地将它与下面的组织剥离开。除去头壳内的肌肉时,注意勿将脑损坏。六、作业1.制作棉蝗口器标本,标注各局部名称。2.绘棉蝗的消化系统,标注各局部名称。七、思考题棉蝗循环系统与螯虾比拟,有何不同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

实验十四昆虫分类〔一〕一、实验目的学习昆虫分类的根本知识,初步掌握昆虫纲分类学中常用的形态学特征。二、实验内容观察昆虫不同类型的口器、翅、足和触角类型。三、实验材料和用具各种昆虫成虫的干制针插标本。显微镜、解剖镜、放大镜、镊子。四、实验操作〔一〕昆虫的口器类型口器又叫取食器,昆虫因食性及取食方式的分化,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口器。大体上取食固体食物的昆虫口器为咀嚼式,取食液体食物的昆虫口器为吸收式,兼食固体和液体食物的昆虫口器为嚼吸式;其中吸食外表液体的昆虫口器为舐吸式或虹吸式,而吸食寄主内部液体的昆虫口器为刺吸式、挫吸式或捕吸式。在这些类型的口器中以咀嚼式口器最为原始,其他类型的口器均由咀嚼式口器演变而成。1.咀嚼式:例如蝗虫的口器,见实验十三。2.嚼吸式:蜜蜂的口器,由以下几个局部组成。上唇:为一横薄片,内面着生刚毛。上颚:1对,位于头的两侧,坚硬,齿状,适于咀咽花粉颗粒。下颚:1对,位于上颚的前方,由棒状的轴节、宽而长的基节及片状的外颚叶组成,并有一5节的下颚须。下唇;位于下颚的中央。有一三角形的亚颏和一粗大的颏部。颏部的两侧有1对4节的下唇须,颏的端部有一多毛的长管,称中唇舌,其近基部有1对薄且凹成叶状的侧唇舌,端部还有一匙状的中舌瓣。3.刺吸式:例如蚊的口器,各局部都延长为细针状。上唇:较大的1根口针,端部锋利如剑。上颚:最细的2根口针。下颚:1对,由分4节的下颚须及由外颚叶变成的口针组成。舌:1根,较宽,细长而扁平。下唇:1根,长而粗大,多毛,呈喙状,可围抱上述口针。4.舐吸式:如家蝇的口器。上下颚均退化、仅剩l对棒状的下颚须;下唇特化为长的喙,喙端部膨大为1对具环沟的唇瓣。喙的反面基部着生一剑状上唇,其下紧贴一扁长的舌,两相闭合而成食道。5.虹吸式:如蝶、蛾的口器。上颚及下唇退化,下颚形成长形卷曲的喙,中间有食物道。下颚须不兴旺,下唇须兴旺。(二)昆虫胸足的类型胸足是着生在各胸节侧腹面基节日(或称基节窝)里的成对附肢,成虫的足由6节组成,节与节之间常有一两个关节相支接。1.步行足:各节皆细长,适于步行,为昆虫中最常见的类足,即便是某些特化类型的足有时亦能用于行走。步行足还有帮助捕食、清洁、抱握雌虫、攀缘等功能。有些学者还专门把虎甲、步甲、蜚蠊等能快跑的昆虫的足称疾走足。2.跳跃足:腿节特别兴旺,胫节一般细长,适于跳跃。如蝗虫、跳甲、跳蚤的后足。3.捕捉足:基节长大;腿节兴旺,腹缘具沟,沟两侧具两列刺,适于捕捉与把握食物。如螳螂、蝽的前足,有些猎蝽的足并不待化,但它们能用前足蘸以植物的胶粘捕猎物。4.开掘足:较宽扁,股节或胫节上具齿,适于挖土及拉断植物的细根。如蝼蛄、金龟甲等土栖昆虫的前足。5.游泳足:如松簸虫的后足。胫节和跗节皆扁平呈浆状,适于游泳。如龙虱的后足。6.抱握足:较短粗,跗节特别膨大,具吸盘状构造,在交配时能挟持雌虫,如龙虱雄虫的前足。7.携粉足:多毛,较宽扁,基跗节甚大,适于采集与携带花粉,如蜜蜂总科昆虫的后足。8.攀缘足:胫节腹面具一指状突,可与跗节和爪合抱以把持毛发或织物纤维。如虱类的足。(三)昆虫翅的类型根据翅的形状、质地与功能可将翅分为不同的类型,常见的类型有9种。1.膜翅:薄而透明,膜质,翅脉清晰可见。为昆虫中最常见的一类翅,如蜻蜓、草蛉、蜂类的前后翅、蝗虫、甲虫、蝽类的后翅等。2.毛翅:膜质,翅面和翅脉被密毛。如毛翅目昆虫的翅。3.鳞翅:膜质,外表密被由毛特化而成的鳞片,多不透明。如蛾、蝶的翅。4.缨翅:膜质透明,狭长,翅脉退化,边缘着生成列缨状毛。如蓟马的翅。5.半覆翅:臀前区革质,其余局部膜质,翅折叠时臀前区覆盖臀区与轭区起保护作用;如大局部竹节虫的后翅。6.覆翅(又称复翅、革翅):革质,稍厚而有弹性,多不透明或半透明,翅脉仍可见。主要起保护后翅的作用。如蝗虫、叶蝉的前翅。7.半鞘翅〔又称半翅〕:基半部革质,端半部膜质。如大多数蝽类的前翅。8.鞘翅:全部骨化,坚硬,不透明,翅脉不可见。主要用于保护后翅和背部。如鞘翅目昆虫的前翅。9.平衡棒〔又称棒翅〕:呈棍棒状,能起感觉与平衡体躯的作用。如双翅目昆虫与雄蚧的后翅,捻翅目昆虫的前翅。这类翅与膜翅同源,有些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变成膜翅,如果蝇的后翅。(四)昆虫的触角类型1.刚毛状触角:触角短,基节与梗节较粗大,其余各节细似刚毛,如蜻蜓、蝉、叶蝉等的触角。2.线状触角〔又叫丝状触角〕:细长,呈圆筒形,除基节、梗节较粗外,其余各节大小、形状相似,向端部渐细,是昆虫触角最常见的类型。螽蟖类、天牛类的触角属典型的线状,有时触角可长达身体的数倍。3.念珠状触角:基节较长,梗节小,鞭节由多个近似因球形大小相近的小节组成,形似一串念珠。如白蚁、褐蛉等的触角。4.捧状触角〔又叫球杆状触角〕:结构与线状触角相似,但近端部数节膨大如棒。蝶类和蚁蛉类的触角属于此类。5.锤状触角:似棒状,但触角铰短,鞭节端部突然膨大,形似锤状。如郭公虫等一些甲虫的触角。6.锯齿状触角:鞭节各亚节的端部呈锯齿状向一边突出。如局部叩甲、芫菁雄虫等的触角。7.栉齿状触角:鞭行各亚节向一侧显著突出,状如梳栉。如局部叩甲及豆象雄虫的触角。8.羽状触角〔又叫双栉状触角〕:鞭节各节向两侧突出呈细枝状,枝上还可能有细毛,触角状如鸟类的羽毛或形似篦子。如很多娥类雄虫的触角。9.肘状触角(又叫膝状触角或曲肱状触角):其柄节较长,梗节小,鞭节各亚节形状及大小近似,在梗节处呈肘状弯曲。如蚁类、蜜蜂类、象甲类昆虫的触角。10.环毛状触角:除柄节与梗节外,鞭节局部亚节具一圈细毛。如雄性蚊类与摇蚊的触角。11.具芒状触角:鞭节不分亚节,较柄节和梗节粗大,其上有一刚毛状或芒状触角芒。为蝇类所特有。12.鳃状触角:鞭节端部几节扩展成片,形似鱼鳃。如金龟甲之触角。五、考前须知本实验使用的均是干制标本,观察时注意保护好,勿将标本损坏。昆虫种类繁多,变化很大,上面所述特征还远远缺乏,有些特征只是接近上面的类型,有些可能处于两型的过渡类型,这些都是正常的。六、作业1.根据提供的昆虫标本,制作特征表。

实验十五昆虫分类〔二〕一、实验目的了解昆虫分类学中常用的检索表;初步学会检索表的使用和制作方法;认识一些常见种类。二、实验内容1.检索表的类型。2.利用实验指导提供的分目检索表确定所选昆虫的目级归属。3.根据上次实验的特征表编制分类检索表。三、实验材料和用具昆虫成虫的干制针插标本。显微镜、解剖镜、放大镜、镊子。四、实验操作〔一〕检索表类型通常所用的检索表有以下三种,为了简明起见,以林奈所定的7目〔林奈的7目分类现已不用,他的有吻目为半翅目,鞘翅目包括直翅目,无翅目包括很多无翅的目。〕昆虫为例加以说明。1.包孕式:这种检索表的优点是各不同单元的关系明显醒目,缺点是相对性状相离很远,尤其在冗长的检索中,浪费篇幅。格式如下:A.有翅B.口器咀嚼式C.翅两对D.前翅膜质E.前翅不被鳞片F.雌腹部末端有螯刺……………膜翅目FF.雌腹部末端无螯刺…………..脉翅目EE.前翅密被鳞片…………………..鳞翅目DD.前翅角质……………….…………鞘翅目CC.翅一对………….……双翅目BB.口器刺吸式…………………….………有吻目AA.无翅………………………..无翅目2.连续式:这种形式的检索表具有上式同样的优点,而篇幅比拟节省,但相对性状还是相离很远,是其缺点。格式是:1(12)有翅2(11)口器咀嚼式3(10)翅两对4(9)前翅膜质5(8)前翅不被鳞片6(7)雌腹部末端有螯刺……...………………膜翅目7(6)雌腹部末端无螯刺……………………...脉翅目8(5)前翅密被鳞片…………...鳞翅目9(4)前翅角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