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对房地产的影响分析_第1页
GDP对房地产的影响分析_第2页
GDP对房地产的影响分析_第3页
GDP对房地产的影响分析_第4页
GDP对房地产的影响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GDP对房地产的影响分析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和自身实力的不断提高,国内生产总值(下称GDP)已逐渐成为政府官员、经济学家、企业家以及普通百姓越来越关注的宏观经济指标。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GDP更是成为代表和委员们热议的话题。2008年底,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主席说,“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GDP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2008年我国GDP已经超过30万亿元,同比增长9%”。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30年系列报告显示,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已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7年的6%。根据美国中情局(CIA)的初步预测,2008年全球GDP总量为60万亿美元,按此计算,中国所占份额上升到7%。目前,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世界各国GDP大幅缩水,有的国家甚至呈现负增长,我国实体经济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2008年我国GDP同比增长9%。2009年,政府制定了8%左右的目标,但很多国际专业机构大多预测更有可能低于8%。GDP的下滑,导致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受到了直接影响,首先是股票、房产等财产性收入急剧缩水;其次,各类大中小企业纷纷裁员或是减薪,使得老百姓的就业和薪酬受到影响;再加上对未来一两年内的收入预期有所下降,老百姓纷纷捂紧了自己的钱袋子,日常开销更加谨慎。总之,普通民众越来越感觉到GDP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GDP既不遥远,也不神秘。如今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媒体关于GDP的报道,更是汗牛充栋。大家关注的焦点从GDP增速,到“唯GDP”考核官员政绩的弊端,再到改进GDP指标等的意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GDP的内涵是什么,如何计算?如何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中国GDP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哪里?GDP应该怎样合理应用?GDP与集团业务有何关系?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研究和探讨。第一部分GDP概述

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简称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一个季度、一个月)所生产的社会最终产品的总量。几点说明是用货币计量的市场价格总和,是对“最终产品”价值量的计量,GDP只计算“最终产品”而不包括中间产品。GDP是价值量指标名义GDP是指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乘以“货币价格”。名义GDP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名义与实际GDP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并持续经营或居住1年以上的单位或个人。常住单位GDP的产生1.创始人是威廉·配第(1623-1687)。于1676年完成的《政治算术》一书,在这部书中,他利用实际资料,运用数字、重量和尺度等统计方法对英国、法国和荷兰三国的国情国力,作了系统的数量对比分析,从而为统计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因此马克思说:“威廉·配第——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统计学的创始人”。2.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SimonSmithKuznets)。1934年,由库兹涅茨领导的专家小组,提出了一套统一的国民账户体系。这个体系被认为是GDP的原形。在向美国国会提交的第一份国民账户报告中,库兹涅茨提出并规范了GDP概念和计算方法,提出了国民收入及其组成部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被经济学家们誉为"美国的GDP之父"。自此以后,GDP的概念就在西方国家普遍开始应用。3.二战后,用“账户形式”计算国民收入与支出,受到多方面的重视,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得以广泛传播,联合国统计处以R.A.Stone为首的专家小组专门研究制订了可供广泛采用的国民经济账户体系;1953年,《国民经济账户体系及辅助表》出版,国民经济账户体系正式形成,其主要核算内容之一就是GDP;1968年联合国公布新的国民经济核算法(即新的SNA体系),把SNA和投入产出表(Input/Output)相连接;1993年,联合国对1968年颁布的《国民账户体系(SNA)》进行全面修订,要求世界各国统一使用GDP指标。至此,GDP作为国民经济核算指标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起来。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增加值=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额GDP三种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总产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或提供的所有货物和服务产品的总价值,即产品市场价格乘以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它反映了常住单位的生产规模。中间投入则是指常住单位在生产货物或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因生产所需消耗和使用的所有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从总产品中扣除中间投入,剩下的便是常住单位在本期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统称增加值。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公式中右边的4个项目,分别反映了参与GDP初次分配的劳动力、政府、固定资本投入和企业4个因素各自在GDP初次分配中的所得份额,4项合计便等于常住单位增加值。(1)劳动者报酬是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2)生产税净额是指各种生产单位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减去政府对企业的生产补贴以后的净值;(3)固定生产折旧反映了全社会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向GDP转移的价值量;(4)营业盈余是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它等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补贴。支出法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额(1)最终消费支出:是指本国的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2)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固定资产和存货的投资支出合计,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3)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额:指货物和服务出口额减进口额的差额。三种方法特点及应用生产法与收入法对企业和产业部门逐一进行计算,层层汇总得到最终的GDP,工作量大;支出法是间接推算GDP,工作量小,但不如前两者准确。生产法GDP=收入法GDP=支出法GDP±统计误差。我国实际统计工作中,第一、第二产业采用生产法核算,第三产业采用收入法核算。四、中国GDP核算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经历了三个阶段:MPS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阶段,MPS体系与SNA体系并存阶段,SNA体系全面核算阶段。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长期以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采用“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SystemofMateralProductBalance,简称MPS)。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1993年开始采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又称“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ystemofNationalAccounts,简称SNA),它是以西方经济理论为依据,将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中国GDP三个核算阶段:1.MPS核算阶段(1952年-1984年)这个阶段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主要是借鉴和学习前苏联经验,采用“MPS”核算体系。“MPS”核算体系,只核算物质产品生产和生产性劳务,相应地,社会产品只是从事生产物质产品的部门和提供生产性劳务部门的生产成果。所以,“MPS”把工业、农业、建筑业、货物运输业和商业通称为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并将这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活动成果作为“MPS”的社会产品价值核算的内容。至于其他部门如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用事业、生活服务等,由于不生产物质产品,被称为非物质生产部门。(1)社会总产值:五大生产部门:工、农、建、运输和商业,前三者约占80%。它并非全社会总产值,很难反映国民经济全貌。(2)工农业总产值:社会总产品价值=C+V+M=C1+C2+V+M;(其中:C1:生产部门资料价值C2:消费部门资料价值V:劳动者报酬M:剩余价值)

GDP=C1+V+M2.MPS和SNA并存阶段(1985年-1992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继续采用MPS核算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与国际社会接轨,在继续开展MPS核算的同时,开始逐步研究和开展SNA核算工作。

从1984年起,国务院成立了专门机构,组织领导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设计工作。1985年,开始SNA体系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1987年,开始编制SNA体系投入产出表;1992年,开始编制SNA体系的资金流量表。“SNA”核算体系五个总量指标(1)国民生产总值(Grossnationalproduct,简称GNP)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其与GDP的些微差别在后面介绍)。(2)国民生产净值(Netnationalproduct,简称NNP)它是指一国以当年价格(或不变价格)计算的一年内用于销售的一切产品和劳务价值总和减去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资本余下的部分,即是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它是GNP减去折旧费以后的余额,表示经济社会在补偿了资本存量损耗以后所生产的净产品总值。(3)国民收入(Nationalincome,简称NI)它是指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报酬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4)个人收入(Personalincome,简称PI)它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的收入的总和。(5)个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disposableincome,简称PDI)它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个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3.SNA全面核算阶段(1993年-至今)

从二十世纪90年代起,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越来越多,各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越来越向SNA集中和靠拢。中国从1993年起,取消了“MPS”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正式开始运用SNA体系对国民经济进行核算。4.GDP取代GNP与GDP相比,GNP无法准确地度量一国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情况。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国际经济联系的日益加强,这种弊端越来越突出,利用GDP取代GNP的呼声越来越高。1993年,联合国对1968年颁布的《国民账户体系(SNA)》进行全面修订,并要求各国统一使用GDP指标。我国从1992年开始率先放弃GNP,改用GDP。GDP与GNP的关系GDP与GNP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但因计算口径不同,二者又有区别。GDP是领土的概念,GNP是国民的概念;GDP是生产增加值的概念,GNP是生产要素产生收入的概念。在经济封闭的国家或地区,GDP等于GNP;在经济开放的国家或地区,GDP与GNP会有一些差别。GDP=GNP+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GN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

目前为止,中国GDP数值大于GNP数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商投资增加,从1992年开始至今,我国GDP数值就大于GNP,也就是国外要素收入净额为负,表明外国从我国赚取的利润超过我国从其他国家赚取的利润,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主要还是依靠劳动力资源优势。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增强,自主创新不断增加,实施了“走出去”战略,对外投资大幅增加,GDP与GNP的负差在逐步缩小。5.中国GDP数据历次修订和发布程序(1)中国GDP数据历次修订两次重大补充:1986年-1988年、1988年-1991年分别对改革开放后的1978年至1984年数据和改革开放前的1952年至1977年数据进行了调整,主要是补充非物质生产部门增加值数据,使之符合GDP核算要求;一次重大调整:1994年,在首次第三产业普查后对1978年至1993年16个年度的数据进行一次重大调整,调整内容包括第三产业中各产业部门增加值的调整和GDP总量的调整,最终消费的调整和支出法GDP总量的调整;三次重大修正:第一次修订是年度数据修正,1994年GDP增长率由11.8%调整到12.6%;第二次修订是针对“非典”对服务业的影响,对2003年第二季度和上半年GDP数据进行了修订;第三次修订是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后对各项经济指标的全面修订。(2)中国GDP数据发布程序2003年,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关于我国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的改革》,进一步规范了我国GDP数据发布程序,提高了GDP核算的透明度。按规定,季度或年度GDP核算和数据发布程序按初步核算、初步核实和最终核实三个步骤进行。公布和修订次数季度年度初步核算季后20日次年1月20日初步核实季后110日次年9月最终核实次年年底次年年底第二部分经济结构与GDP

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组成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经济结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农业、畜牧业、林业开始,又发展为机器大工业,后者又发展起来了服务业。这就涉及到了三次产业的划分。一、三次产业划分1.三次产业划分:

1935年,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他将第三产业与国民经济中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农业和工业相区别;其划分的标准就是第三产业不生产具体物品,只产生服务效用。1957年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把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划分为三大部门。2.分类方法大致上有三种分类。第一种是澳新分类法。采矿业为第一产业。第二种是日本分类法,第二产业为矿业、建筑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为第三产业。第三种是美国分类法,第二产业中包括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煤气、自来水和运输业、通讯业。1985年中国开始引入三次产业概念后,基本上是采用美国分类法,不同的是将第二产业中的运输业和通讯业放在第三产业中。二、我国现行经济结构划分标准1.划分标准第一产业是农业(包括林、牧、渔业等);第二产业是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业、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金融保险等服务业。三个产业增加值合计即为一国GDP总量。2.第三产业层次划分

我国在1985年划分办法中将第三产业划分为两个部分四个层次。两个部门主要是: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四个层次主要是:(1)为流通服务的部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等;(2)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3)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科研、医疗卫生、旅游、体育保健、广播电视等;(4)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2002年在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对原三次产业的划分范围进行了调整,制定了新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新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不再对第三产业划分层次。并对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进行了调整,新行业为包括农林牧渔业、制造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20个门类,95个大类,396个中类,913个小类。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情况

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趋势来看,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越高,占GDP的比重也越大,在国际竞争中就能掌握更大话语权。主要原因是:1.第三产业比重日趋扩大,是一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客观趋势,是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过程。一国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也不一样。当国家处于极端贫困,寻求温饱阶段时,主要靠农业推动,即第一产业;当国家经济发展处于低水平阶段,物质产品成为社会大众主要的消费对象时,主要靠工业推动;当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后,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居民将其收入用来购买发展型和享受型服务产品时,主要推动力就是第三产业。

2.是各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由于第三产业主要是处在产业分工的上游,具有附加值高的特点,各国为提高国际竞争力,掌控话语权,进入21世纪后,积极推动产品研制开发、信息咨询、生产管理、金融保险、证券服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以促进国家经济效率的提高和提升国际竞争力。

07年,我国第三产业比重是40.1%,与发达国家相比,比重偏低。07年主要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重情况目前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我国近年来第三产业获得长足发展,占GDP比重逐年提高。但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结构不够合理。2008年我国第三产业比重是40.1%,与发达国家相比,比重偏低。1952年这一比重仅为28.6%、1978年降至23.9%,二十世纪90年代至今,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都在30%-40%之间。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这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第三部分GDP数据比较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GDP数据比较目前国际上主要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美国中情局三家权威机构统计与发布世界各国GDP数据并作出比较。

每年这三大机构均采用国际汇率法(MarketExchangeRate,简称MER)和购买力平价法(TheoryofPurchasingPowerParity,简称PPP)来公布世界各国GDP总量及排名情况。其中利用MER计算的各国GDP排名更为重要,PPP法多用于理论研究。我们在下文中所引述的数据均来自上述三大机构。国家2008年2007年排名GDP(亿美元)排名GDP(亿美元)美国11433001139800日本248440244000中国342220430100德国438180332800法国529780625200英国627870525700意大利723990720900俄罗斯8175701011400西班牙916830814100巴西1016650129340台湾263932203980香港3822383620502007年和2008年世界主要国家GDP排名(MER)上表中,2008年美国和日本仍然排在前两名,中国首次超过德国,排在第三。中、德两国GDP差距在扩大,双方的差距从2007年的2700亿美元扩大到2008年的4040亿美元。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实质增长、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的三重影响,使以美元计价的名义GDP大幅增长25%,而德国增长16%。俄罗斯排名上升了2位,主要是受原油价格高涨的影响。

2007年世界主要国家GDP排名(PPP)两机构认为中印汇率被低估,故排名飙升。如上图,两家机构统计的数据有一定差异,主要是PPP计算公式不同。与MER相比,按照PPP计算,2007年中国排名超过日本,排在第二位,而印度的排名也大大提升,排在第四位。他们认为中国、印度两国官方汇率大大低估了其本国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因此,中国、印度两国按照实际购买力折算的GDP排名大幅提升。2007年世界主要国家人均GDP排名

国家MERPPP排名人均GDP(美元)排名人均GDP(美元)美国1145845845845日本22343122433577中国1052461995292德国19404152334181法国18415112533188英国12458452235134意大利20358722730448俄罗斯5490755214692西班牙25320672930120巴西646938709356香港-29650-41994台湾37166062830126联合国划分标准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人均GDP800-3000美元

人均GDP800美元以下高收入国家中等和中低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按照MER计算,2007年我国人均GDP2461美元,排在105位,处在中等和中低等收入国家水平。人均GDP与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有相当的差距,美国人均GDP是中国的18.6倍、日本是中国的13.9倍。据初步推算,2008年中国人均GDP已达到3000美元。按照PPP法计算,我国人均GDP为5292美元,比MER计算的2461美元,增加了370%。但相对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我国GDP总量排在世界第三位,但由于我国人口多(2007年是13.2亿,占世界(67亿)19.7%),人均GDP与发达国家有相当的差距,还远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二、中国GDP情况

1.十八世纪以来中国GDP的地位选取1750年、1830年、1900年、1945年和2008年五个年代,来分析中国GDP的变化及地位。(1)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居世界首位此时中国封建社会处在鼎盛时期,史称“康乾盛世”。当时中国GDP占世界份额为32%,居世界首位。其次是印度,占24%。英、法、德、俄、意五国占17%,但当时英、法两国人均GDP高于中国。当时中国人口约22500万人。(2)1830年(清道光十年)有所下降,但仍居世界首位。鸦片战争爆发前十年。中国国力已渐衰落。中国GDP下降3个百分点,占世界份额为29%,仍居世界首位。英、法、德、俄、意五国上升12个百分点,达29%,与中国持平(其中英国GDP达9.5%)。印度已沦为殖民地国家,GDP急剧下降7个百分点,占17%。1850年,中国人口总数为42500万人。(3)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

跌入谷底。八国联军侵华时代。此时中国GDP只占世界6%,下降了23个百分点。印度占1.7%。英、法、德、俄、意五国已占54.5%(英18.5%、法6.8%、德17.9%、俄8.8%、意2.5%)。美国后来居上,占23.6%,居首位。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渐强,GDP攀升至2.4%。1900年,中国人口32167万人。(4)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历史最低。二次世界大战对交战各国带来了极为惨重的损失。中国历时8年抗战,国力跌至历史最低点。GDP仅占世界4%。英、法、德、意、日和前苏联国力也遭到破坏,直到1950年,英、法、德、意、日和前苏联的GDP总和只有3500亿美元,尚不及美国。(美国GDP已达3810亿美元)。1945年,中国人口总数45000万人。新中国成立后,国力逐渐恢复,后经历“文革”浩劫,国力再遭毁灭性破坏。(5)改革开放至今1978年,我国GDP为3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10位。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GDP排名不断攀升,由历史低点上升到世界前列。2008年实现GDP总额300670亿元,占世界7%。居世界第三位。2.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GDP有关情况

1978年至2007年中国GDP总量情况(亿元)30年来,我国GDP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第10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4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折合成美元,我国2007年GDP为32801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3.7%,日本的74.9%,德国的99.5%,分别比1978年提高17.2、59.7和78.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也有明显上升,1978年为1.8%,2007年提高到6%。1978年-2007年人均GDP情况(元)

人均GDP在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1987年的1112元后,1992年达到2311元,2003年超过万元大关,达到10542元,到2007年又迅速攀升至18934元,扣除价格因素,2007年比1978年增长近10倍,年均增长8.6%。3.中国2008年GDP情况

GDP总值(亿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GDP总值30067034000146183120487比重(%)100%11.3%48.6%40.1%增长速度(%)9%5.5%9.3%9.5%2008年我国实现GDP300670亿元,较2007年增长9%。2008年我国GDP增长主要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较快,贡献较大。根据美国中情局(CIA)的预测,2008年全球GDP总量为60万亿美元,中国所占份额为7%。2008年GDP总量前十个省份排名及其增长率情况(亿元)

排名地区08年07年07年增长率08年增长率1广东356963067314.50%10.10%2山东310722588714.30%12.10%3江苏299562556014.80%12.50%4浙江214861863814.50%10.10%5河南182001505814.40%12.10%6河北160001386312.90%10.10%7上海136981200113.30%9.70%8辽宁134551102114.50%13.10%9四川125061050514.20%9.50%10湖北11330999114.50%13.40%与2007年排名相比,湖北省替代了福建省,进入前10名。其他1-9位排名均没有变化。与2007年相比,增长率均有所回落,增长率平均下降约3%左右,反映了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对各省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四川省,为4.7%,主要是地震灾害的影响;其次是广东和浙江两省,均为4.4%;上海市降幅达到3.6%,说明出口贸易下降对其影响较大。2008年中国主要城市GDP总量(单位:亿元)

排名城市2008年2007年1上京1048890063广州821570504深圳780667655苏州670157966天津635450187重庆509641118杭州478141039佛山4300358810宁波396434332008年中国主要城市人均GDP(单位:元)排名城市2008年1深圳898002苏州827283广州812334上海745965佛山729756宁波699977北京652468大连639809杭州6041410青岛58251上海、北京、广州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GDP反映了它们的经济实力。在上述十大城市中,深圳人均GDP排名第一,苏州、广州分列二、三位。除北京、大连和青岛三个城辖市外,其他城市均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整体经济实力强,人民生活比较富裕。2008年“珠三角”地区人均GDP为9019美元以上,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三、中国GDP结构特征在目前中国整个GDP中,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服务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等第三产业比重逐年增加,第一产业的比重逐年下降。2008年第一产业比重为11.3%,第二产业比重48.6%,第三产业比重为40.1%,分别较2007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上升了0.5个百分点、上升了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产业在调整中均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1978-2008年,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4.6%、11.4%和10.8%。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3.9调整为2008年的11.3:48.6:40.1。四、外贸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国对贸易的依赖程度。一般采用外贸整体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等指标反映。外贸总体依存度=(进口总额+出口总额)/GDP×100%出口贸易依存度=出口总额/GDP×100%年度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外贸整体依存度出口依存度20004743249243.80%24.20%20015097266143.90%22.90%20026207325550.10%26.30%20038510438262.00%31.90%200411547539470.00%32.70%200514221762063.00%34.00%200617607969166.00%36.00%2007217381218072.00%40.00%2008256151428560.67%33.83%单位:亿美元2008年我国外贸整体依存度为60.67%,出口依存度为33.83%。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25615亿美元,较2007年增加了3877亿美元,增长了17.8%,较2007年增速放缓(2007年增幅为23.5%)。其中:出口产品主要以机电类产品为主(8229亿美元),占出口贸易总额(14285亿美元)57%;进口产品主要以机电产品(5387亿美元)和高新技术产品(3419亿美元)为主,合计占进口贸易总额77%。

2008年,欧盟、美国、香港、日本和东盟为我国主要贸易出口国,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0.5%、17.7%、13.3%、8%和7.9%;日本、欧盟、东盟、韩国和台湾为我国主要进口国,比重13.3%、11.7%、10.3%、9.9%和9.1%。200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2.56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德国;其中,出口额为1.4万亿美元,仅次于德国,位居世界第二位。一直以来,我国GDP主要是依靠“投资”和“出口”。外贸依存度高,居世界之首。从2002年以来,我国外贸整体依存度就超过了50%,2008年达60.67%,较2007年有所下降。2009年3月3日,《环球》杂志问卷调查显示,有90%的专家认为“外贸依存度过高”是2009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五、投资、消费、净出口对GDP的影响分析

年度投资消费净出口GDP年增长率2003年6.4%3.5%0.1%10.0%2004年5.6%3.9%0.6%10.1%2005年3.9%4.0%2.5%10.4%2006年4.6%4.3%2.2%11.1%2007年4.3%4.4%2.7%11.4%2008年4.2%4.0%0.8%9.0%上表可以看出,“投资”在整个GDP增长中占有绝对比重,“消费”比重较平稳,“净出口”比重变化大,2005年-2007年比重陡然增加,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净出口”比重又迅速下降。在2008年GDP增长9%,其中:投资占4.2%,消费占4.0%,净出口占0.8%。与2007年相比,投资增长略有放缓,受金融危机影响,净出口对GDP的贡献最低,已基本耗尽。2009年GDP增长8%任务艰巨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然而,从拉动中国经济的“三架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来看,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形势不容乐观,实现GDP8%左右的增长率任务艰巨。3月13日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温家宝总理也坦言“保八有难度”。(1)2009年“出口”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放缓已成定局。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进入了衰退,特别是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出口急剧下降,受此影响,中国从2008年11月份开始,外贸进出口就出现了负增长,11月份下降9%,12月份下降11%,2009年1月份下降29%,二月份下降24.9%。据专家预测,2009年我国全年进出口贸易额预计将下降20%左右。由于我国外贸依存度较高,2008年贸易整体依存度为60.67%,出口依存度高达33.83%。“出口”放缓使2009年我国GDP的增长面临较大风险。出口放缓的溢出效应很可能在国内投资、就业和消费上持续反映出来,导致内需的收缩。因此,扩大内需(扩大投资或刺激消费)成为当务之急;(2)国家提出了4万亿元投资拉动内需计划,能对经济增长起短期促进作用。在4万亿投资计划中,将近4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基建项目大多具有投资期长,见效慢等特点。项目金额比重铁路、机场等基建项目1500037.50%地震灾区重建1000025.00%住房保障工程400010.00%技改等项目37009.25%农村民生工程37009.25%节能减排、生态工程21005.25%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15003.75%4万亿投资计划分布(亿元)(3)目前,由于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本来就弱,加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人们有后顾之忧,不得不为将来和后代储蓄,普遍减少或推迟当前消费。经济危机更加重了这一情形。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增长,不仅对中国至关重要,对世界经济增长也举足轻重。2008年中国经济增速9%,为全球增长贡献了22%。据联合国报告指出,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的贡献将占到一半以上。第四部分集团业务与GDP

一、集团业务与产业划分

集团公司从事贸易、房地产、文化和资源四项主业,按照经济结构产业划分,主要是第三产业,还部分涉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产业公司第一产业保利实业、高明宝力农牧公司、内伶仃岛果树种植第二产业

其中:建筑业保利建设、富利建安

湖北保利建设等公司制造业保利星、江西药业、辽宁特种车辆制造厂采矿业星辰煤焦化、铁新煤矿、思普瑞等公司第三产业

其中:贸易科技公司房地产保利地产、保利香港等公司文化保利文化金融保利财务公司2008年集团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合计约4亿元,占集团比重为5%第三产业增加值71.05亿元,占比95%。表明集团公司经营业务按照经济结构划分,主要是第三产业。二、集团2001-2008年增加值及对国家GDP贡献

年度营业盈余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增加值贡献度‰20010.910.690.640.923.160.02920021.020.720.710.973.420.02820032.811.491.671.677.640.0620045.351.671.372.2110.60.07200510.052.531.192.2916.060.088200613.754.041.483.4822.750.108200723.8215.142.14.8145.870.186200842.0823.582.177.2275.050.25近年来,保利集团对国家GDP的贡献不断增加,从2001年的3.16亿增加到2008年的75.05亿,年均增长22.6%,远远高于同期国家GDP的平均增长率,占国家GDP的比重也逐年增加,2008年达到万分之2.5。同期,集团合并税前利润从2001年的1.64亿上升到2008年的48.7亿,在央企中排名从2003年190户的第54位上升到2008年141户的第28位;上缴税金由2001年的1.36亿增加到2007年的29亿,排名全国企业集团第79位,预计2008年上缴税金超过35亿元。这期间,由于整个国家经济处在上升周期,保利集团公司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明确发展战略、确立四项主业,特别是坚持做大做强房地产主业,充分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放大资本规模,加大直接投资力度,07年、08年两年完成直接投资574亿元,实现收入374亿元,实现增加值120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贸易、文化和能源业务也获得了长足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集团增加值构成分析年度营业盈余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增加值200128.80%21.84%20.25%29.11%100%200229.82%21.05%20.76%28.36%100%200336.78%19.50%21.86%21.86%100%200450.47%15.75%12.92%20.85%100%200562.58%15.75%7.41%14.26%100%200660.44%17.76%6.51%15.30%100%200751.93%33.01%4.58%10.49%100%200856.07%31.42%2.89%9.62%100%从增加值构成来看,2001-2003年营业盈余、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比重都在20%-30%之间。从2004年-2008年,集团公司经营业务飞速发展,实现利润翻番,营业盈余占比超过50%;生产税净额从2004年开始逐年增加,主要是国家加大对房地产行业税收征管力度,地产业务涉及的土地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税额不断增加,尤其是2007年和2008年,比重达到30%以上;2004年-2007年,劳动者报酬占比稳定在15%左右,高于全国10%的平均水平,表明在集团公司快速发展的同时,广大员工也得到了更多的实惠;资产折旧占比逐年降低,主要是集团房地产业务,土地储备等存货资产多、普通住宅多用于销售,形成经营物业等固定资产相对较少。2008年集团营业盈余比重56.07%、生产税净额比重31.42%,合计达87.49%,说明在集团创造的增加值中,87.49%的份额由国家或国有股东享有;广大员工劳动者报酬比重仅为9.62%,相对于国家享有的份额,企业员工享有的份额相对较低;劳动者报酬绝对数额增加较大,但增长速度(50%)比增加值(64%)要低。年度增加值占集团%20031.5721%20044.2440%20058.8355%200612.555%200729.464%200859.980%保利地产近年来创造增加值情况(亿元)在集团公司对国家GDP作出的重大贡献中,房地产业务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尤其是保利地产自2002年改制以来,创造的增加值从2003年1.5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59.9亿元,增长了约37倍。保利地产增加值占集团增加值比重从2005年开始超过50%,2005年-2008年比重分别为55%、54%、64%、80%。近年来,保利地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市场份额不断提高,已成为全国房地产行业排头兵、A股蓝筹公司,央企房地产公司品牌价值排名第一。2008年在楼市调整期内,保利地产取得了不俗业绩。全年实现销售面积258万平米,实现销售额205亿元,同比增长29.48%、20.36%,市场占有率超过1%;与国内房地产标杆企业万科相比,差距在不断缩小。2008年万科实现销售面积557万平米,实现销售额478亿元,同比减少9.2%、8.6%,市场占有率为2.34%(2008年美国帕尔迪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约为4%)。总结保利集团或保利地产发展的秘诀,就是四句话十六个字:坚持主业,科学决策,操盘控股,资本共舞。三、近年来中国房地产业占GDP比重情况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万亿)年度GDP房地产增加值建筑业增加值合计金额比重金额比重金额比重0313.580.624.57%0.755.52%1.3710.09%0413.650.725.27%0.876.37%1.5911.65%0518.230.824.50%1.015.54%1.8310.04%0620.940.954.54%1.185.64%2.1310.17%0724.661.184.79%1.45.68%2.5810.46%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2007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18万亿,占GDP的4.79%,加上建筑业增加值1.4万亿,合计占GDP比重达10.46%,高于交通运输邮政、采矿业、金融业和教育等各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房地产行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对GDP的拉动作用最大;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房地产业仍将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近年来中国房地产投资情况(亿元)年度金额占GDP%占第三产业%2004131589.64%30.33%2005157598.64%21.47%20062144610.24%25.93%20072528010.25%26.24%20083058010.17%25.38%08年我国房地产投资3058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0.17%,较06年(10.22%)和07年(10.26%)房地产快速膨胀时期有所下降;占固定资产投资(172291亿元)17.7%,较07年(18.4%)下降了0.7个百分点;2008年房地产投资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25.38%,比重相对较高,但较06年和07年比重有所下降。主要是国家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及金融危机影响的结果。2.2008年主要省市房地产投资情况(亿元)排名地区08年07年增长率08年占GDP比重07年占GDP比重1江苏3064251521.8%10.2%9.8%2广东2140251014.7%6.0%8.18%3辽宁2058149737.5%15.3%13.6%4浙江199918209.8%9.3%9.8%5山东1975151930.0%6.4%5.9%6四川143013317.4%11.4%12.7%7上海136613074.5%9.9%10.9%8河南118583741.6%6.5%5.6%9河北106270850.0%6.6%5.1%10北京9761995-51.1%9.3%22.2%11湖北-723--7.2%12重庆-849--20.7%13天津-503--10.0%2008年全国GDP排名前十名的城市中,房地产投资额最大的是江苏省,为3064亿元;增幅最大的是河北省,增长了50%;占GDP比重最大的是辽宁省,为15.3%。其中,北京受奥运结束的影响,2008年房地产投资出现负增长,比重也下降较大。广东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等地区,房地产投资增幅、占GDP比重都有所下降,主要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房地产市场不景气、销售不畅等。从上述分析看,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房地产投资趋势放缓。但目前中国经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未变,基本完成工业化预计还需20-30年的时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将不断加快,因此,中长期可以坚定不移地看好房地产行业的未来前景。我们一定要继续坚持做大做强集团的房地产主业不动摇,保持集团房地产业务的行业龙头地位不动摇。第五部分理性看待GDP一、GDP核算指标不完善之处

1.统计不全面、数字准确性不够。例如小餐馆、无证施工的工程队、农村非货币换工,以及走私、毒品等地下交易难以统计进来;而地方官员“唯GDP论”作为政绩提升的砝码,又有可能高报或低报GDP,导致GDP数字失真。2.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和对环境、资源的损耗。目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