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3762.1-2020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技术规范 第1部分:生物样本采集、运输和保存_第1页
DB32T3762.1-2020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技术规范 第1部分:生物样本采集、运输和保存_第2页
DB32T3762.1-2020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技术规范 第1部分:生物样本采集、运输和保存_第3页
DB32T3762.1-2020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技术规范 第1部分:生物样本采集、运输和保存_第4页
DB32T3762.1-2020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技术规范 第1部分:生物样本采集、运输和保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11.020

C62

DB32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T3762.1—2020

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技术规范

第1部分:生物样本采集、运输和保存

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SARS-CoV-2detection

Part1:Collection,transportationandpreservationofbiologicalsamples

2020-03-02发布2020-03-03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2/T3762.1—2020

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技术规范第1部分:生物样本采集、运输和保存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新型冠状病毒生物样本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本部分适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样本的采集与检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oc9284-AN/905危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新型冠状病毒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coronavirus2,SARS-CoV-2

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60nm~140nm。其基因特征与SARSr-CoV

和MERSr-CoV有明显区别。2020年2月12日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将该病毒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

状病毒2(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coronavirus2,SARS-CoV-2)。

3.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简称新冠肺炎,WHO正式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2019,COVID-19)

4设备与耗材

4.1设备

纤维支气管镜、呼吸道抽取物收集器、高压锅.

4.2耗材

4.2.1个人防护装备:N95及以上防护口罩、护目镜、一次性防护面罩、医用无纺布帽、连体防护服、

一次性手术衣、乳胶手套、防水靴套。

4.2.2一次性压舌板、拭子、病毒采样管、痰杯、50mL螺口塑料管、50mL注射器、真空釆血管、无

菌螺旋管、生物安全运输箱。

5样本采集

1

DB32/T3762.1—2020

5.1采样人员要求

从事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样本采集的技术人员应经过生物安全培训(培训合格)和具备相应的实验技

能。

5.2采样人员个人防护装备

N95及以上防护口罩、护目镜、一次性防护面罩、医用无纺布帽、连体防护服、一次性手术衣、双

层乳胶手套、防水靴套。

5.3采集方法

5.3.1咽拭子:被采集人员先用生理盐水漱口,采样人员用2根聚丙烯纤维头的塑料杆拭子放入无菌

生理盐水中湿润(禁止将拭子放入病毒保存液中,避免抗生素引起过敏)同时擦拭双侧咽扁桃体及咽后

壁,擦拭至少3次,然后将拭子头浸入含3mL病毒保存液(也可使用等渗盐溶液、组织培养液或磷酸

盐缓冲液)的管中,尾部弃去,旋紧管盖。

5.3.2鼻咽拭子:将1根聚丙烯纤维头的塑料杆拭子轻轻插入鼻道内鼻腭处,停留片刻后缓慢转动退

出。取另一根聚丙烯纤维头的塑料杆拭子以同样的方法采集另一侧鼻孔。上述两根拭子浸入同一含3mL

采样液的管中(也可使用等渗盐溶液、组织培养液或磷酸盐缓冲液),尾部弃去,旋紧管盖。

5.3.3鼻咽抽取物或呼吸道抽取物:用与负压泵相连的收集器从鼻咽部抽取粘液或从气管抽取呼吸道

分泌物。将收集器头部插入鼻腔或气管,接通负压,旋转收集器头部并缓慢退出,收集抽取的粘液,并

用3ml采样液冲洗收集器1次(亦可用小儿导尿管接在50mL注射器上来替代收集器)。

5.3.4深咳痰液:要求病人深咳后,将咳出的痰液收集于含3mL采样液的50mL螺口塑料管中。

5.3.5支气管灌洗液:将收集器头部从鼻孔或气管插口处插入气管(约30cm深处),注入5mL生理

盐水,接通负压,旋转收集器头部并缓慢退出。收集抽取的粘液,并用采样液冲洗收集器1次(亦可用

小儿导尿管接在50mL注射器上来替代收集)。

5.3.6肺泡灌洗液:局部麻醉后将纤维支气管镜通过口或鼻经过咽部插入右肺中叶或左肺舌段的支管,

将其顶端契入支气管分支开口,经气管活检孔缓缓加入灭菌生理盐水,每次30mL~50mL,总量100

mL~250mL,不应超过300mL。

5.3.7血液样本:宜使用含有EDTA抗凝剂的真空釆血管采集血液样本5mL,室温静置30分钟,

1500rpm~2000rpm离心10分钟,分别收集血浆和血液中细胞于无菌螺口塑料管中。

5.3.8血清样本:用真空负压采血管采集血液样本5ml,室温静置30分钟,1500rpm~2000rpm离心

10分钟,收集血清于无菌螺口塑料管中。

5.3.9粪便样本:如患者发病早期出现腹泻症状,则留取粪便样本3mL~5mL。

5.3.10肛拭子:用消毒棉拭子轻轻插入肛门3cm~5cm,再轻轻旋转拔出,立即放入含3mL~5mL病

毒采样管中。

5.3.11眼结膜拭子样本:眼结膜表面用拭子轻轻擦拭后,将拭子头进入采样管中,尾部弃去,悬紧

管盖。

5.3.12其他材料:依据设计需求规范采集。

6样本运输

6.1样本包装

6.1.1样本采集后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生物安全柜内分装。

2

DB32/T3762.1—2020

6.1.2所有样本应放在大小合适的带螺旋盖内有垫圈、耐冷冻的样本采集管里,拧紧。容器外注明样

本编号、种类、姓名及采样日期。

6.1.3将密闭后的样本装入密封袋,每袋限一份样本。样本包装要求要符合Doc9284《危险品航空安

全运输技术细则》相应的标准。

6.1.4涉及外部样本运输的,应根据样本类型,按照A类感染性物质进行三层包装。

6.2样本运送

新型冠状病毒潜在感染性生物材料的运输包装分类属于A类,对应的联合国编号为UN2814,包装

应符合国际民航组织文件Doc9284《危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的PI602分类包装要求。如需要长

途运输,宜采用干冰等制冷方式进行保藏,样本运送期间应避免反复冻融。

7样本保存

用于病毒分离和核酸检测的样本应尽快进行检测,24小时内检测的样本可置于4℃保存;24小时内

无法检测的样本应置于-70℃或以下保存(若无-70℃保存条件,应于-20℃冰箱暂存)。血清可在4℃存

放3天,-20℃以下可长期保存。应设立专库或专柜单独保存样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DB32/T3762.1—2020

前言

DB32/T3762《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技术规范》目前分为以下部分:

——第1部分:生物样本采集、运输和保存;

——第2部分:病毒分离与鉴定;

——第3部分:核酸荧光PCR检测程序;

——第4部分: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程序;

——第5部分:血清IgM和IgG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检测程序;

——第6部分:血清IgM和IgG抗体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程序;

——第7部分:空气样本检测与评估;

——第8部分:物体表面检测与评估;

——第9部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检测与评估。

本部分为DB/T3762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江苏省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京医科大学、苏州第五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二院、

昆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吴涛、朱宝立、崔仑标、葛以跃、朱小娟、程军平、徐佳南、钱志远、罗晓明、

沈欢喜。

I

DB32/T3762.1—2020

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技术规范第1部分:生物样本采集、运输和保存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新型冠状病毒生物样本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本部分适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样本的采集与检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oc9284-AN/905危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新型冠状病毒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coronavirus2,SARS-CoV-2

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60nm~140nm。其基因特征与SARSr-CoV

和MERSr-CoV有明显区别。2020年2月12日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将该病毒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

状病毒2(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coronavirus2,SARS-CoV-2)。

3.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简称新冠肺炎,WHO正式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2019,COVID-19)

4设备与耗材

4.1设备

纤维支气管镜、呼吸道抽取物收集器、高压锅.

4.2耗材

4.2.1个人防护装备:N95及以上防护口罩、护目镜、一次性防护面罩、医用无纺布帽、连体防护服、

一次性手术衣、乳胶手套、防水靴套。

4.2.2一次性压舌板、拭子、病毒采样管、痰杯、50mL螺口塑料管、50mL注射器、真空釆血管、无

菌螺旋管、生物安全运输箱。

5样本采集

1

DB32/T3762.1—2020

5.1采样人员要求

从事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样本采集的技术人员应经过生物安全培训(培训合格)和具备相应的实验技

能。

5.2采样人员个人防护装备

N95及以上防护口罩、护目镜、一次性防护面罩、医用无纺布帽、连体防护服、一次性手术衣、双

层乳胶手套、防水靴套。

5.3采集方法

5.3.1咽拭子:被采集人员先用生理盐水漱口,采样人员用2根聚丙烯纤维头的塑料杆拭子放入无菌

生理盐水中湿润(禁止将拭子放入病毒保存液中,避免抗生素引起过敏)同时擦拭双侧咽扁桃体及咽后

壁,擦拭至少3次,然后将拭子头浸入含3mL病毒保存液(也可使用等渗盐溶液、组织培养液或磷酸

盐缓冲液)的管中,尾部弃去,旋紧管盖。

5.3.2鼻咽拭子:将1根聚丙烯纤维头的塑料杆拭子轻轻插入鼻道内鼻腭处,停留片刻后缓慢转动退

出。取另一根聚丙烯纤维头的塑料杆拭子以同样的方法采集另一侧鼻孔。上述两根拭子浸入同一含3mL

采样液的管中(也可使用等渗盐溶液、组织培养液或磷酸盐缓冲液),尾部弃去,旋紧管盖。

5.3.3鼻咽抽取物或呼吸道抽取物:用与负压泵相连的收集器从鼻咽部抽取粘液或从气管抽取呼吸道

分泌物。将收集器头部插入鼻腔或气管,接通负压,旋转收集器头部并缓慢退出,收集抽取的粘液,并

用3ml采样液冲洗收集器1次(亦可用小儿导尿管接在50mL注射器上来替代收集器)。

5.3.4深咳痰液:要求病人深咳后,将咳出的痰液收集于含3mL采样液的50mL螺口塑料管中。

5.3.5支气管灌洗液:将收集器头部从鼻孔或气管插口处插入气管(约30cm深处),注入5mL生理

盐水,接通负压,旋转收集器头部并缓慢退出。收集抽取的粘液,并用采样液冲洗收集器1次(亦可用

小儿导尿管接在50mL注射器上来替代收集)。

5.3.6肺泡灌洗液:局部麻醉后将纤维支气管镜通过口或鼻经过咽部插入右肺中叶或左肺舌段的支管,

将其顶端契入支气管分支开口,经气管活检孔缓缓加入灭菌生理盐水,每次30mL~50mL,总量100

mL~250mL,不应超过300mL。

5.3.7血液样本:宜使用含有EDTA抗凝剂的真空釆血管采集血液样本5mL,室温静置30分钟,

1500rpm~2000rpm离心10分钟,分别收集血浆和血液中细胞于无菌螺口塑料管中。

5.3.8血清样本:用真空负压采血管采集血液样本5ml,室温静置30分钟,1500rpm~2000rpm离心

10分钟,收集血清于无菌螺口塑料管中。

5.3.9粪便样本:如患者发病早期出现腹泻症状,则留取粪便样本3mL~5mL。

5.3.10肛拭子:用消毒棉拭子轻轻插入肛门3cm~5cm,再轻轻旋转拔出,立即放入含3mL~5mL病

毒采样管中。

5.3.11眼结膜拭子样本:眼结膜表面用拭子轻轻擦拭后,将拭子头进入采样管中,尾部弃去,悬紧

管盖。

5.3.12其他材料:依据设计需求规范采集。

6样本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