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生活归于语言:审美体验与思维训练的融通_第1页
源自生活归于语言:审美体验与思维训练的融通_第2页
源自生活归于语言:审美体验与思维训练的融通_第3页
源自生活归于语言:审美体验与思维训练的融通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科普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有其特殊性。当下,初中语文科普作品阅读教学一般归入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无论是单篇教学或群文教学,往往更重视其知识性和逻辑性,而忽略其文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也比较沉闷。为此,本文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为例,从加强审美体验、设计学习任务、品析作品语言等方面探讨科普作品阅读教学的路径。[关键词]科普作品;阅读教学;审美体验;学习任务;思维训练科普作品阅读在教学中常被归为说明文阅读,很多科普作品因其知识逻辑较强,其中的趣味和意旨就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笔者认为,这种处理文本的方式值得商榷,其课堂立意有所局限。事实上,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往往也不够活跃。对于科普作品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兴趣盎然,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阅读科技作品,欣赏人类的科学创造,关注祖国的科技创新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交流自己的发现与体会。新课标强调以审美的眼光和个性化的体验来看待科技,促进学生感受文学语言和作品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基于此,笔者认为,阅读科普作品对于学生而言既是一种审美体验,又是训练思维的一个良好契机。一、直面问题:加强学生的审美体验科普作品阅读课,学生的表现为什么常常沉闷?以《时间的脚印》科普作品阅读课为例,这节课由五大活动组成:重拟标题,把握说明对象;填写提纲,梳理说明顺序;寻找衔接问题,培养质疑精神;深入研读,把握逻辑关系;欣赏修辞手法,品味语言。科普作品阅读课,尤其公开课,对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学生如果还表现为“没感觉”,很可能是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既有生活体验。我们无法保证,所有的经典科普作品涉及的内容对于学生而言都熟悉,都感兴趣,但是我们可以加强学生的审美体验。1.布置形式新颖的预习作业任何审美体验都是由感官对于审美对象的感受开始的,没有感受就没有审美。对此,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形式新颖的预习作业,让学生与文本感性地对接,增强审美体验,从而缩小与文本的距离。比如,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前,让学生搜集与节气有关的俗语谚语,既预习了本课的相关内容,又感受到劳动人民观察自然、利用自然的非凡智慧。这样的预习作业可以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强化获取知识的渴求心理。以审美的眼光来观照科普作品,是由科普作品的艺术形式决定的,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对阅读科普作品而言很有意义。2.补充合适的助读资料科普类作品兼具科学性、文学性与思想性,它往往通过细小的事物来阐发道理。因其涉及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常人难以精通,又因文中事理有时过于抽象,所以很多学生阅读科普作品是有困难的。因此,科普作品的阅读教学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适当补充助读资料。比如,在学习《大雁归来》前,让学生看一看著名纪录片《迁徙的鸟》,或许学生就能体会作者对大雁的那种热爱之情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因为人类彼此可以产生“审美共鸣”。此类助读资料能够增强学生的自然审美体验,而自然审美有着艺术审美所不具有的育人作用。二、设计任务:训练学生的思维科普类作品的科学性与思想性往往表现为规范准确的表述、严谨周密的逻辑等。所以,科普作品的阅读教学要充分根据文本特点进行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八年级下册课文《时间的脚印》为例,阐明如何通过设计学习任务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1.学习任务要立足生活基础《时间的脚印》课文主要介绍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时间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概念,怎么来阐述它呢?为此,作者特意在文中介绍了古老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一滴一滴的水流记录了时间的流逝,而石头的“生死”是不是也同样能记录时间的“痕迹”呢?教材文本的写法本身就给我们很多的启发。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科普作品时应立足生活基础,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以形象来解释抽象。因而,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读科普作品,既符合科普作品的文本特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立足生活基础设计学习任务,就是要在生活情境中解决真实的问题。2.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主题学习任务可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根据学习情境特點,一般可分为生活情境任务、文本情境任务、文化情境任务;根据成果呈现和展示方式,可分为分享型任务、创造型任务和演示型任务。新课标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中提出“应紧扣‘实用性特点,结合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根据这一要求,让选择的生活情境任务更为贴切。统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读中提到,学习本单元“还要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题,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可见,训练思维是本单元教学目标之一。新课标指出“设计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因此,科普作品阅读的学习任务应该围绕逻辑思维含量比较高、综合性比较强的活动主题进行设计。创造型任务显然更符合这一要求。结合上述思考,经过反复考虑,笔者选择了以视频制作为活动主题的学习任务。学校举行学科微视频制作评比活动,班级拟将《时间的脚印》改编成以《石头记》为题的科学观察纪录片,请你参与完成纪录片脚本。活动一:你准备选哪几个镜头作为素材?先拍什么,后拍什么?活动二:关于全景镜头和特写镜头的安排你有什么建议?活动三:请根据本文语言,举例说说如何给纪录片加一点有趣的解说词?活动一的设计意图在于引导学生筛选信息和梳理思路,把握文本主要内容,训练学生归纳、概括等方面的思维能力;活动二可以实现本文重难点的突破,即分析岩石形成的过程,训练辨析、推理等方面的思维能力;活动三旨在引导学生品味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设计特定主题的语文学习任务对语文教学意义重大,尤其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前提是做到与文本相得益彰,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要紧密。三、融通纽带: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在《时间的脚印》课堂教学中,对于欣赏语言这个环节,教师只是让学生寻找并勾画相关的修辞句,而对文本表达与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并未深入分析。这样的课堂上,文本语言仿佛空中楼阁,虽看得到,但难窥其妙处。我们要警惕这样架空语言文字的语文課堂教学设计,要谨慎地设计学习任务。科普作品的阅读教学应该有更高的立意追求,那就是将审美体验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以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那么,审美体验与思维训练的契合点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其契合点恰恰就在于语言。语言是思维最直接的体现,审美和思维从来分不开,它们是相辅相成的。阅读让我们懂得发现美,欣赏美,体悟别人的思维,从而更好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而写作则是将自己的思维转化为语言。因而,在读者(审美)与文本(思维)进行对话的时候,语言是最直接、最重要的纽带,以语言为媒介能实现审美体验与思维训练的有效融通。1.驱遣想象力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发展学生思维应当是主动的、自觉的,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驱遣想象力就是要充分还原文本语言中的各个要素。“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文中的这句话揭示了岩石的形成与时间的关系。“重压”表明了泥沙颗粒在深水下或很深的河床中;“胶结”表明了分散的颗粒和软黏的胶合物质;“一米厚”表明了岩石形成过程中的分明层次。挖掘出这些隐性要素,就能理解岩石形成的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驱遣想象力以还原各个要素,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文本。驱遣想象力就是要将各要素进行关系紧密的有序组合。将上述隐性要素与显性要素结合起来,按照彼此之间的关系依序排列组合,岩石的形成过程也就历历在目了。地表的岩石在日晒风蚀、各种生物的作用下碎裂成沙石颗粒,在河流的冲刷下在河床淤积,越积越多,底层的沙石在重压下逐渐胶结、固化,形成坚硬的岩层。当学生驱遣想象力,还原文本中的各种要素,并按一定关系有序组合,文本语言中的要素就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个彼此关联的。这样,对于各部分内在的关系及事物整体的样貌,学生也就有了清晰的认识。想象力对于阅读理解的重要性可见一斑。2.提升思想力提升思想力是初中阶段发展学生思维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逻辑是人类长期思维实践最重要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成果,是思维的基本方式和法则。正确的逻辑思维要求概念准确、判断合理、推理有效。“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以上述文本语言为例,该句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句式也有特色,如双重否定、对偶。这些都是特定的语言概念。当教师引导学生问自己,作者为何要这样表达,他们就需要逐一判断。例如,用拟人手法是因为作者对岩石存有一种怜爱的感情,而排比句式则强调了岩石所受“攻击”之多,从而照应了分句“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双重否定句式则强调了坚固的岩石也会“坏”掉。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举例法进行推理,验证上述判断的正确性。“烘烤”“冷冻”“风吹”“雨打”,这些词语都在诉说岩石的遭遇,怎能不让人感叹怜惜呢?当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质疑探究,如果作者对岩石是满不在乎的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