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类题型特点及答题指南_第1页
“表现手法”类题型特点及答题指南_第2页
“表现手法”类题型特点及答题指南_第3页
“表现手法”类题型特点及答题指南_第4页
“表现手法”类题型特点及答题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表现手法”类题型特点及答题指南“表现手法"类题型特点及答题指南

请看下面几个题目:

1、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05年高考广东卷现代文阅读《壶口的黄河》

2、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2007年高考湖北卷《日月行色》

3、指出第五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2008年高考浙江卷《乌米》

4、请分析文章开头对荒原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及其作用。——江苏南通市2008-2009年高三期末调研测试《坚硬的荒原》

以上列举的有关“表现手法”、“语言表达"、“手法”和“表达特色"的说法,在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中是很常见的。不少同学由于不理解题型特点,不知如何回答这类题目而造成失分。

“表现手法”或者“写法"是个很大很空泛的概念,要理解清楚就要先弄清下面几点。

(一)从文章谋篇(结构的安排)的角度讲,主要指:铺垫(小说称伏笔)、照应;先抑后扬、设置悬念;过渡,线索的安排,等等。

(二)从全篇对题材的处理角度讲,主要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因事说理、以小见大、象征、虚实结合,等等。

(三)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讲,主要指: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语言的风格以及具体词、句(句式)的运用特点。

(四)从局部具体运用的写作技巧的角度讲,主要指:对比、衬托、渲染、联想、想象、移情于物、白描以及各种描写的方法和角度(视觉听觉)等。

以上出现的一些名称,可以称之为阅读理解方面的“专门术语”,记住了这些术语以及所运用的特点,我们就有了回答“表现手法"类题目的基础。

一般情况下,现代文阅读对表现手法的命题角度不会太多。基于全篇来设计,往往是把文中的几句话或某个段落来作为设题区域。当我们弄明白考点是“表现手法”类的问题时,就可以和自己掌握的上述术语对应,看看是哪种手法,然后依据该种手法的特点回答。

下面我们就开头例举的几种常规题型来看这类题的特点和解答方法。

例1:2005年高考广东卷现代文阅读肖铁《壶口的黄河》

原文节选:

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滴,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考题: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题型分析:

这道题虽然考点中的“表现手法"比较笼统,但是“主观感受”的提示和答题区域限制,让我们判断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已经不难。

文章的表现主体是“壶口的黄河”,不是“我"。相对于主体来说,“我”只是个客体,是个陪衬,理解了这一点,“衬托"或者“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就明确了。

“衬托"的特点是对起陪衬作用的对象(有时不止一种)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描写或渲染,其好处(效果)就在于凸现或强调被衬托对象(主体)某个方面的特征,同时给读者(人)以某种感觉或感受。答题步骤应该是:在答题区域里明确用了哪种手法——再分析有没有(如何)具体写“主观感受”——归纳好处(用些常规术语)。

参考答案:

(1)主要运用衬托(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2)此处通过多角度(心、耳、眼、脑)渲染“我"的主观感受来写(衬托)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例2:2007年高考湖北卷杨闻宇《日月行色》

原文节选:

她顺下睫毛,不吭声了。我反问了一声:“你……你对我的印象呢”

滩上晚风习习,清畅、爽凉。她翘起指尖掠掠被晚风扰散了的鬓角,不打算回答。这怎么成!你能问我,我就问不得你吗我暗暗用目光逼住她。她见躲不过去,微微咬咬唇儿,有点不怀好意地瞟了我一眼:“你一定要我说,不说不行吗"

我郑重地点点头。

“你是个竖熊!”声不高,字咬得很重。

她抬起美丽的细长的眼睛。瞅了瞅东方那刚刚托起新月而呈现暗紫色的山垭,脚趾依然下意识地画着弧圈,画着画着,长长地舒一口气:“唉!老人还说来:灵性人是鳖熊的奴!"

考题: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题型分析:

这道题的考点设计很明显——基于全文谋篇构思的手法。由于将手法告诉了考生,因而不会有审题的障碍。关键在于考生是否了解先抑后扬这种手法的基本特点和作用。

这种手法的特点不难理解——对同一个主体前后的认识不一致,在文中找到这种不一致的地方就可以了。

至于为什么用这种手法——也就是作用,也不难理解。有不一致就构成前后的对比——这就是最显性的作用,组织答案时这一点不能放过。当然仅回答对比还是不够的,任何一个手法的运用,都是为主体服务的,本文的主体是女主人公,结合人物来说作用也不能少。所以答案的组织(答题步骤)应该是:找出“抑扬”的具体内容——突出主体某个方面特点——这种手法的常规作用(前后对照、行文曲折、深化突出主题等)。

参考答案:

(1)女主人公的两次回答最能体现先抑后扬的特点:前面“你是个鳖熊”,激起“我”的“无名火";结尾“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表明真心,让“我"突生欣喜之情。(2)①突出了人物的可爱性格(灵性),加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效果;②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例3:2008年高考浙江卷(俄)阿·马·高尔基《乌米》。

原文节选(第五段):

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考题:指出第五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题型分析:

这道题和一般的手法题一样,考查两个点:一个是手法,一个是作用。所不同的是,考点设置在景物描写上。同学们常会孤立地看待景物描写而不把其也当作是文章的一种表现手法。景物描写在文章中常对主体(人、事、物)起衬托作用,并对环境气氛起渲染作用,还能突出(暗示)主题。当然,景物捕写也有自身的特点(角度、层次等),这些都是手法问题。答题步骤应该是:明确并分析写景的角度层次——作用(衬托、渲染)——突出主题。

参考答案:

文章用衬托的手法(以动村静、以静衬人)远近高低结合。分层写景。作用:渲染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暗示人物的命运。

例4:江苏南通市2008-2009年高三期末调研测试(乌拉圭)何塞·恩里克·罗多《坚硬的荒原》

原文节选(第一段):

坚硬的荒原,一望无际,灰茫茫,朴实得连一条皱褶都没有;凄清,空旷,荒凉,寒冷;笼罩在铅也似的穹窿下。荒原上站着一位高大的老人:瘦骨嶙峋,古铜色的脸,没有胡须;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那天空一样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老人身旁站着三个僵硬、消瘦、穷苦的孩子:三个可怜的孩子瑟瑟发抖,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老人手里有一把细小的种子。另一只手,伸着食指,戳着空气,宛似戳着青铜铸成的东西。此时此刻,他抓着一个孩子松弛的脖子,把手里的种子给他看,并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刨坑,把它种上。”然后将他那战栗的身躯放下,那孩子扑通一声,像一袋装满卵石的不大不小的口袋落在坚硬的荒原上。

考题:请分析文章开头对荒原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及其作用。

题型分析:

这道题的考点设置和例3没有区别,但是命题者似乎不想如例3那样直白地告诉考生考点是表现手法,而是使用了“表达特色"这一说法,并且让景物描写作其定语,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事实上,不少同学中了招,将题目误认为是回答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色。其实“表达特色”就是表现手法上的特点,说白了就是用了什么不同于其他表现手法的手法,考点仍然是表现手法。懂得了这一点,按表现手法的要求答题就可以了。答题步骤应该是:明确手法——结合手法针对的对象(内容)具体分析——归纳这种手法的作用。

参考答案: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荒原的凄清、空旷、荒凉和寒冷;渲染了悲凉、沉重的气氛;为下文写老人和孩子在荒原上种树作铺垫。

从以上几道题目来看,要做好“表现手法"类的题目也不是难事。只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就可以了。

一是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的名称,也就是上文所说的术语。这就如同人的穿戴一样,叫你戴帽子就不能理解为穿鞋子。

二是各种手法的特点要分清,不能张冠李戴。比如,明明是衬托,你却写成对比;或明明是散文中的铺垫,你却写成了小说里的伏笔,肯定是错误的。

三是一定要分清并掌握各种手法的表达效果或作用。不同的手法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而且用语也相对固定,掌握它们对我们回答具体问题非常有用。比如,衬托:主要作用是使主体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简称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个内容。

四是一定按照步骤有序地组织文字答题。语文的答案也是有模式的。表现手法的模式一般是这样:第一步,明确并写出所用的手法的名称;第二步,分析这种手法所运用的具体内容(对象);第三步,结合具体对象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这三步曲的关键是不能脱离具体的内容空谈作用。

在具体的考试中,同学们也不必过于担心“表现手法”类的题目。由于表现手法这个概念的内涵很大,在具体解题时,你不妨按以下思路进行梳理:看不出特别的手法就看是不是修辞中的比喻、拟人;看不出修辞就看句式(反问设问排比等);实在不行就找几个词语进行分析,语言的运用也是手法之一。一句话,“表现手法不可怕,有备而来按序答,东方不亮西方亮,总有一点照我家"。

最后附带提醒同学们。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散文的差不多,同学们在具体答题时可以借鉴文中的方法。初中语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1.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A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又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B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2.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A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再如《爱莲说》。

B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3.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如《故乡》开头对故乡荒凉景象的描写,为下面杨二嫂和闰土的出场做了铺垫。打两个比方:运动会上一开始就播放明快、热烈的运动员进行曲,那就是在为下面激动人心的运动节目做了铺垫;每年春晚一开始首先出现的闹春的热烈场面,那就是在为下面的喜庆主题做好一个铺垫。

4.伏笔、照应。

A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B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5.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寓理于物”。

如《芦花荡》中“狠狠往上钻的苇子”,表现了苇子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军民在抗战时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再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

6、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

如《三国演义》中写张飞的肖像:“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种夸张地描写,突出了张飞粗直勇猛的特点。再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

7.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8.借景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

9.抑扬:“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抑扬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想要达到对所描写对象的褒扬,先指出其缺点或不足,从而使所描写对象的长处显得尤为突出。也可以相反来做。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之分。欲扬先抑是指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欲抑先扬则正好相反。用“抑扬”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欲扬先抑"法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想写冬天时能在百草园捕鸟,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欲扬,于是就先写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就先抑,从而使所要褒扬的百草园显得更为有趣。

10.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它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悬念的主要作用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吸引读者。

例如《孔乙己》结尾,孔乙己的命运到底如何,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悬念可设在开头,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设在中间,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设在结尾,能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11.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例如《海燕》,描绘它勇敢、英勇无畏的先驱形象,让人想象到革命风暴中迎击战斗的革命先驱者,从而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运用象征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深刻、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2.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孔乙己》全文贯穿着笑声,这笑声就使得孔乙己的不幸更加突出,使得民众的冷漠、麻木和社会的黑暗更加突出。

13.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指化虚为实或以虚衬实。如“又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把无形的愁化作实物,突出了人物愁的深重。

14.动静结合

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更加显示出山林的幽静。

15.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如《湖心亭看雪》,既写白茫茫的一片,又写一亭、一舟、几人,从而写出了苍茫冷清的意境,突出了作者孤独的心理。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24种

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