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课件_第1页
第10章 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课件_第2页
第10章 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课件_第3页
第10章 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课件_第4页
第10章 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传统疗法中医传统疗法方法众多,如针刺、艾灸、推拿、拔罐、刮痧、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熏洗、中药灌肠等等,本章仅选介几种最常用的操作技术。中医传统疗法在现代工作与生活中已经成为绿色时尚的养生保健主流措施,在整体护理理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或可成为护理人员整体素质中的点睛之笔。无论是在医院还是社区、康保休闲场所及家庭,掌握了某种传统操作技术无疑会成为和谐开展工作与交流的重要手段。选介的几种操作技术大都简单易行,但疗效显著,对于非中医人员学习起来亦无较大难度,均能达到熟练掌握程度,其中的推拿和刮痧均可考取按摩师和刮痧师的职业资格证书,无疑是增加了就业途径。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第1节针灸

一、腧穴概述腧穴的概念及命名腧穴分布在经络循行线上,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处所,也是脏腑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及针灸推拿施术的特定部位。腧穴的分类1.经穴又称“十四经穴”,共361个穴名,670个穴位。有明确的定位、定名、归经,是腧穴的主要部分2.奇穴又称“经外奇穴”。多有奇效。3.阿是穴即“以痛为腧”,又称“压痛点”。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腧穴的作用1.近治作用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和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共性。2.远治作用在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病症。3.特殊作用起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腧穴的定位方法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以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定位法。(1)固定标志指不受人体活动变化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2)活动标志随活动而出现的关节的空隙、肌肉的隆起或凹陷、皮肤的皱纹等。2.骨度分寸定位法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定位法。3.指寸定位法以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用以量取腧穴的方法。常用的有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三种。

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毫针刺法

1.毫针常识毫针是针刺治病最广泛的一种针具,以不锈钢丝制成。其结构分针尾、针柄、针根、针身、针尖。正常针身应如松针状,坚韧富有弹性。施术前要认真检查有无锈蚀、折弯,针尖有否钩曲、钝、偏正。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2.毫针的练习(1)指力练习纸垫或棉团上进行,以练至针能灵活迅速刺入为度。(2)手法练习行速刺、捻转、提插练习。(3)自身试针有基础后,在自身上如足三里、曲池穴位进行试针练习,以体会皮肤的韧性、用力大小,以及各种针感。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3.针刺适应证毫针刺法适用于各科病证及麻醉,尤其各种痛证,效果迅速明显,对内、外、妇、儿科等各科病证均有适应证。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4.针刺注意事项过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妊娠等,不宜针刺;内有重要脏器的部位,不宜针刺过深,以免刺伤脏器;皮肤有感染、溃疡、肿瘤及有出血倾向的疾病不宜针刺。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5.实施步骤(1)针前准备做好思想准备、用物准备及选好针具、选好体位、针具及部位消毒等。(2)针刺方法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进针方法:单手、指切、提捏、夹持、舒张等进针法。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①角度:针身与皮肤表面的夹角,有直刺、斜刺和平刺三种,分别为90、45、15度角。②深度: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经穴的深浅、季节变化等灵活掌握。如消瘦者、虚证、头面、胸背部宜浅刺;肥胖、实证、肌肉丰厚部可适当深刺;春夏宜浅,秋冬宜深。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行针又称运针,为了取得针感即得气而行使的手法。1.提插法。2.捻转法。3.刮针法。4.震颤法。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得气针刺部位产生酸、麻、胀、重甚至扩散传导等感觉,术者针下有沉紧之感,称为得气,也称针感。得气迅速,一般疗效较好;得气缓慢或不得气,疗效较差。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毫针补泻

1.补法: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手法要求进针慢且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不捻转,出针后多按揉针孔。适用于虚证病人。2.泻法:能祛除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手法要求进针快且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后多次捻转,出针后多不按针孔。适用实证病人。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留针与出针

留针:加强针感,一般留针10~30分钟。对顽固性疼痛和慢性疾病,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出针:以左手拇、食指挟消毒干棉球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并用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防止遗漏。出针后让病人休息片刻,再行活动。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6.意外及其处理晕针滞针断针弯针血肿刺伤内脏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皮肤针法

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皮肤针法是多针浅刺的一种方法,又称梅花针(5根针)、七星针(7根针)、罗汉针(18根针)等。十二皮部与经络、脏腑联系密切,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可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之目的。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1.操作方法常规消毒针具和皮肤后,以右手拇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握住针柄,无名指、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小鱼际处,拇中二指夹持针柄,食指伸直压在针柄上,针头对准皮肤叩击,运用腕部的弹力,使针尖垂直地刺入皮肤后立即弹出,如此反复叩击,以叩至局部皮肤略见潮红或隐隐出血为度。注意叩刺速度要均匀,并可根据病情需要循经叩刺、穴位叩刺或局部叩刺。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注意事项

1.注意检查针具,发现针尖钩毛或缺损,针锋参差不齐者,须及时修理。2.注意消毒,防止感染。叩刺后皮肤如有出血,须用消毒干棉球擦拭干净,保持清洁。3.操作时针尖须垂直上下,用力均匀,避免斜刺或钩挑。4.局部皮肤有创伤及溃疡者,不宜使用。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灸法

灸法又称“艾灸”。是以艾绒为主要燃烧材料,借灸火的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消瘀散结、扶正补虚、回阳固脱、升提中气及保健等作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艾灸主要有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三种。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操作方法1.艾炷灸施灸时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1)直接灸:分瘢痕灸和无瘢痕灸。(2)间接灸:又称“隔物灸”。可隔姜、蒜、盐、附子等。2.艾条灸:分悬灸、实按灸。3.温针灸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直接灸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悬灸、温针灸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适应范围各科均有其适应病证,临床以阴证、虚证、寒证为宜。个别阳热证,如丹毒、疮疡、痄腮等也用灸法,却是属于温热散结的方法,临床应用时要知常达变,不可拘泥。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禁忌证实热证及阴虚发热者不宜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灸;颜面五官、乳头、大血管等部位不宜灸;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慎用灸法。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注意事项1.注意通风。2.施灸的顺序,一般是先阳部后阴部,先上部后下部;壮数是先少后多;大小是先小后大。临床需结合病情,灵活应用,不能拘泥不变。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的均属正常现象,无须特殊处理,短时间内即可自行消退。如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皮,可任其自然吸收;若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将水泡刺破,放出水液,或用注射器将水液抽出,再涂以碘伏,并以无菌纱布敷盖固定。瘢痕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1个月之内慎做重体力劳动,并保持清洁,防止感染,如感染需外科处理。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推拿

推拿,又称按摩,是指在人体表的局部或穴位上,运用各种手法,通过刺激和调动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活血通络、强壮筋骨、散寒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从而驱除病邪的一种外治方法。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原理基本原理:“力”、“能”、“信息”的作用。医者通过手法所产生的外力,在人体特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做功,进而起到纠正解剖位置的作用;这种功也可转换成各种能,并渗透到体内,改变其有关的系统内能,进而起到治疗作用;这种功也可转换为信息的载体,向人体某一系统或器官传入信号,起到调整脏腑功能的治疗作用。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适应范围用于临床各种疾病以及减肥、美容与养生保健。内科病中的胃痛、头痛、失眠、中风后遗症、疲劳综合征等;外科病中的乳痈初期、手术后的肠粘连等;妇产科病中的闭经、痛经、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等;儿科病中的咳嗽、腹泻、腹痛、疳积等;骨伤科病中的颈椎病、肩周炎、落枕、坐骨神经痛、脱位、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注意事项1.年老体弱、久病体虚、极度疲劳、剧烈运动后、过饥过饱或酒醉者均不宜用或慎用推拿;孕妇的腰骶部、臀部和下腹部禁用推拿;妇女经期不宜用或慎用推拿。2.某些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如丹毒、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肝炎、肺结核不宜用推拿。3.有自发出血倾向、血液病或出血症,如尿血、便血、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不宜用推拿。4.严重的心、肺、脑、肾等脏器疾病及外伤出血、骨折早期、截瘫初期、烫伤和溃疡性皮炎的局部、骨质疏松症等禁用推拿。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常用推拿手法十字基本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持久指能按需求持续运用一定时间;有力指要有一定的力量,且应据不同情况而增减;均匀指速度宜快慢一致,用力宜轻重一致;柔和指用力不生硬粗暴,动作变换自然;深透指力量要能达病位。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一指禅推法滚法揉法摩法推法擦法按法点法拿法抖法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拔罐

拔罐,是指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气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穴位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局部充血、瘀血,以达到消肿止痛、活血经络、祛寒除湿作用的一种外治方法。拔罐是现代常用的时尚绿色保健疗法,特别是在各种休闲保健中心,人们选用拔罐法消除疲劳及养生保健。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罐的种类

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罐的吸附方法

常用火罐法、水罐法及抽气罐法。其中火罐最常用,手法多用闪火法。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拔罐方法

留罐法闪罐法走罐法刺络罐法针罐法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注意事项1.用火罐时,动作要快,要防止烫伤皮肤;2.皮肤有溃疡、过敏、水肿和大血管分布部位等,均不宜拔罐。有出血性疾病以及孕妇的腰骶部、腹部亦不宜拔罐。3.若罐吸附力过强时,切不可强行上提或旋转提拔,以免造成损伤。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刮痧

刮痧是指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瓷匙、钱币、纽扣、水牛角痧板或手指等),蘸以润滑介质,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进行刮、挤、揪、捏、刺等物理刺激,使局部出现痧痕或痧斑(即瘀血点或瘀血斑),通过刺激体表皮肤及经络,改善气血流通状态,从而达到扶正祛邪、调节阴阳、活血化瘀、清热消肿、软坚散结等作用的一种外治方法。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刮痧板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刮痧的种类广义刮痧:持具操作、徒手操作。持具操作:刮痧法(狭义)、挑痧法、放痧法。徒手操作:揪痧法、扯痧法、挤痧法、焠痧法、拍痧法。临床多指狭义刮痧。

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刮痧法(1)直接刮法:指在施术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后,用刮具直接接触皮肤进行刮拭,至皮下呈现痧痕为止。此法适用最广。(2)间接刮法:即先在施术部位放一层薄布,再用刮具于布上刮拭。此法可保护皮肤,适用于儿童、年老体弱、高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抽搐、某些皮肤病患者。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平刮与竖刮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适应范围各科及各系统疾病均有适应证,并能预防保健强身。呼吸系统如感冒、哮喘、肺炎等病;消化系统如呃逆、急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腹泻、腹痛等病;神经系统如眩晕、失眠、头痛、坐骨神经痛等病;运动系统如落枕、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等病;其他如中暑等。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禁忌证有出血倾向者、消瘦体弱者不宜;五官孔窍处、孕妇腹部和腰骶部、囟门未合的小儿头部不宜;皮肤有病变处不宜。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操作方法先以刮板涂适量润滑剂,刮板与皮肤呈45度角,顺单一方向平刮或竖刮,用力要均匀适中,由轻渐重,以病人耐受为度。刮拭的按压力要深透深层组织,行程约15~20cm,皮下出现轻微紫红或紫黑色痧点、斑块即可。刮拭结束,嘱适当饮用一些白开水、糖水或姜汁,促进新陈代谢。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注意事项1.做好思想工作,告知刮后会出现瘀紫等表现,消除紧张心理,取得信任与配合。2.身体多个部位的刮痧顺序,遵循自上而下原则,即头—颈项—背—腰—腹—四肢,每部位从近端向远端,或按皮肤肌肉纹理方向。3.刮痧时要点线面结合,即穴位、经脉、刮区皮肤。遵“宁失其穴,不失其经”的原则。4.刮痧后24~48小时出痧部皮肤有微痛、微热、酸胀、麻木及疲乏等,属正常反应,一般5~7天即可恢复。5.初次刮痧时间不宜过长,手法不宜过重,不可一味片面求出痧。第二次应间隔5~7天后或患处无痛感时再实施。每次刮拭时间以10~15分钟为宜,每个部位刮20次左右,并以使病人能耐受或出痧为度。通常连续治疗7~10次为—个疗程,间隔10天再进行下一个疗程。第10章-中医传统疗法-中医护理学针灸治疗头痛

①巅顶痛:取百会、太冲、四神聪、涌泉;②后头痛:取风池、昆仑、后溪、阳陵泉;③偏头痛:太阳、风池、头维、外关;④前额痛:取印堂、合谷、列缺、头维。第10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