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4212-2022鲜食型甘薯轻简化生产技术规程_第1页
DB32T4212-2022鲜食型甘薯轻简化生产技术规程_第2页
DB32T4212-2022鲜食型甘薯轻简化生产技术规程_第3页
DB32T4212-2022鲜食型甘薯轻简化生产技术规程_第4页
DB32T4212-2022鲜食型甘薯轻简化生产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020.20

CCSB23

32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T4212—2022

鲜食型甘薯轻简化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forsimplifiedproductionoffresh-ediblesweetpotato

2022-01-28发布2022-02-28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2/T4212—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江苏省农业科学

院、江苏省互联网农业发展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唐忠厚、谢一芝、尚芬芬、张永春、张爱君、边小峰、孙厚俊、靳容、刘明、

赵鹏、贾赵东、魏猛、陈晓光、张立平。

II

DB32/T4212—2022

鲜食型甘薯轻简化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鲜食型甘薯轻简化生产的产地环境条件、种薯(苗)、机械化起垄、种植管理、病虫

草害防控、收获与贮藏、建立生产档案。

本文件适用于鲜食型甘薯的轻简化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391—202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

NY/T394—2021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NY/T1276—2007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NY/T2642—2014甘薯等级规格

NY/T2789—2015薯类贮藏技术规范

NY/T2992—2016甘薯茎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产地环境

选择生态环境良好、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种植,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

NY/T391—2021的相关要求。土壤以地势高燥、肥力中等及以上、透气性好的壤土和沙壤土为宜。

5种薯(苗)

5.1种薯

选用适合于机械化生产、抗逆性强、熟食口感佳及薯块商品性好的优质鲜食型甘薯品种,种薯质量

应符合NY/T2642—2014规定的一级以上要求。

5.2种苗

选用原种苗或原种薯块,在无病菌害、无药剂残留的田块进行繁苗。移栽时选用壮苗,壮苗标准:

叶片肥厚、叶色深绿、节短茎粗、无气生根、苗长20cm~25cm、百苗鲜重500g~750g。

1

DB32/T4212—2022

6机械化起垄

6.1配套机械

6.1.1双垄作业机械采用85马力~110马力大四轮拖拉机作配套动力足墒起垄,后轮距为160cm~200

cm(见图1)。

图1双垄示意图

6.1.2单垄作业机械应配套25马力~40马力左右的窄轮距中小四轮拖拉机,后轮距为90cm~105cm;

或采用配套动力为12马力~15马力,轮距为70cm~80cm左右(见图2)。

图2单垄示意图

6.2起垄规格及要求

双行起垄机垄距为90cm,1次扶2垄,垄高25cm~30cm,垄距间差异≤5cm,垄形一致性≥90%,适

宜平原、坝区、丘陵缓坡地等大型田块作业。单行起垄机垄距70cm~90cm,垄距间差异≤5cm,垄形一

致性≥85%,适宜平原、坝区、丘陵缓坡地、梯田(可配跳板等爬坎)等中小型田块作业。

7种植管理

7.1栽插方式与密度

采用人工或机械进行水平或倾斜栽插。

密度一般在67500株/hm2~82500株/hm2。

7.2种植方式与模式

适宜机具田间行走,采用净作方式,如与其它作物间作套种,应便于机器行走作业,种植宽度略大

于最大作业设备或拖拉机宽度的整倍数。

采用麦(油菜)-薯、薯-薯、绿肥-薯-薯等模式种植。

7.3地头补种

2

DB32/T4212—2022

种植地头应留有一定宽度空地,便于拖拉机调头转弯,空地宽度不小于1.5倍拖拉机的长度。

中耕完成后,中期管理拖拉机不再下田作业的,地头空地可采用垂直正常垄走向方式起垄、种植,

后期收获时,先收地头,便于收获机下田作业。

7.4施肥

调查生产地土壤养分状况,实施平衡配方施肥,苗期多氮,块根膨大期多钾;中等肥力地块每hm2

按氮肥(纯氮)75kg~90kg、磷肥(P2O5)45kg~75kg、钾肥(K2O)150kg~225kg、中微量肥30kg~

45kg、有机肥9000kg~15000kg施入。采用机械起垄施肥一体化或水肥一体化作业,基肥:追肥=7:3,

肥料采用侧施或滴灌方式,施肥带距苗带约3cm~5cm。有生态条件地方种植绿肥。肥料使用符合NY/T394

—2021的相关要求。

7.5地上部控旺

出现沟垄薯蔓相平、节间明显伸长、顶端生长强等旺长趋势,及时每hm2用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450

g~600g,每隔7d无人机喷3次~5次。氮肥力偏高土壤或雨水偏多,栽后30d~40d剂量减半预防性喷

施。

8病虫草害防控

8.1防控原则

8.1.1基本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为主,按

照病虫害发生规律,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化学防治技术,减少各类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

8.1.2药剂使用

应符合NY/T1276—2007和GB/T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

8.1.38严格检疫

不应调运病薯、病苗。发现带有病毒病、茎线虫病、根腐病、黑斑病、薯瘟病及蚁象等检疫对象的

种薯、种苗,应立即就地销毁。

8.2江苏甘薯主要病害和虫害

见附录A。

8.3防治方法

8.3.1农业措施

8.3.1.1抗病虫品种和无病虫生产地

选用节肥、节水、省药等优良甘薯品种,建立无病虫、无药害残留留种地和生产地,采用不带甘薯

SPVD复合病毒和卷叶病毒及其它病菌、虫卵的脱毒种薯育苗,采用高剪壮苗移栽,结合冬耕晒垡。生产

地实行轮作倒茬。

3

DB32/T4212—2022

8.3.1.2垄作栽培,严管水肥

垄作栽培,严格管理和控制田间排灌设施,有机肥须充分腐熟和灭杀虫卵。

8.3.1.3田园清洁,病虫源消除

及时除草、清洁田园。在贮藏期、育苗期、大田生长期勤查严防,发现病薯、病株应及时集中销毁。

8.3.2物理防治

8.3.2.1防治黑斑病、软腐病

贮藏初期采用36℃~38℃高温愈合处理3昼夜。当10cm土层地温降至12℃~15℃时,应及时收获,

防止薯块受冻。收获时,轻拿轻放,避免薯块破伤。

8.3.2.2防治蛴螬

采用黑光灯或糖醋液诱杀金龟子及其他鳞翅目成虫,土壤翻耕时人工拣拾蛴螬幼虫。

8.3.2.3防治地老虎幼虫

傍晚在甘薯田每隔一定距离放一些用水浸湿的泡桐树叶,次日早晨翻开叶片捕杀幼虫。

8.3.2.4机械中耕除草

一般移栽后至封垄前中耕1次~2次。第1次中耕在缓苗后进行,中耕深度6cm~7cm;第2次中耕在

封垄前进行,深度3cm~5cm,注意防止伤根,保持垄形。

8.3.3生物防治

8.3.3.1甘薯天蛾、斜纹夜蛾等

用16000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即Bt生物制剂500倍~1000倍液900kg/hm2~1125kg/hm2叶

面喷雾防治。当成虫盛发期来临前,用0.1%草酸喷洒植株,每隔5d喷一次,连喷3次,或喷施25%灭幼

脲1000倍液750kg/hm2。

8.3.3.2金针虫、蚜虫等

用0.38%苦参碱乳油300倍~500倍液750kg/hm2喷施或灌根。

8.3.3.3蛴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虫

用2%白僵菌粉,用量30kg/hm2,起垄前撒施或扦插时穴施,施后封土,严防日晒。

8.3.4化学防治

8.3.4.1病虫害

见附录A。

8.3.4.2草害

移栽后2d~3d,喷施封闭型除草剂。

4

DB32/T4212—2022

大田禾本科杂草用低毒、残留少、内吸传导型选择性芽前除草剂。

特别注意前茬作物(如玉米)除草剂使用情况,以防对甘薯产生药害。

9收获与贮藏

9.1收获时间

甘薯收获期较长,鲜食型甘薯可根据市场需求适时收获,高温期收获避免薯块直接暴晒;11月份收

获根据气候条件确定适宜收获期,日平均气温低于15℃左右开始收获为宜,上午收刨晾晒,当天下午

全部入窖,如当天不能入窖,应堆起覆盖过夜。霜降前完成。

9.2收获过程

9.2.1切蔓

采用动力机械完成薯蔓粉碎还田作业。单垄切蔓机工作效率为0.1hm2/h~0.2hm2/h,双垄切蔓机工

作效率为0.2hm2/h~0.3hm2/h,薯茎蔓粉碎长度合格率≥90%,垄顶留茬长度≤10cm。

9.2.2收获

采用动力机械完成甘薯挖掘、起薯、清土、收集等作业。单垄收获机,明薯率≥95%、伤薯率≤5%、

破皮率≤5%,工作效率为0.1hm2/h~0.2hm2/h;双垄收获机,明薯率≥90%、伤薯率≤5%、破皮率≤5%,

工作效率为0.3hm2/h~0.4hm2/h。

9.3安全贮藏

甘薯贮藏应符合NY/T2789—2015的规定。贮藏库车辆方便出入、装卸,易高温愈合及日常管理,

可随时通风换气、保持库内空气新鲜;贮藏前,贮藏库须彻底清扫,杀菌熏蒸剂或生石灰消毒。贮藏期

稳定保持库内温度11℃~14℃,湿度80%~85%。贮藏期间薯堆不得随意翻动,发现病烂甘薯,可在坏

烂处洒些生石灰进行消毒。

10建立生产档案

应详细记录产地环境条件、品种、配方施肥、轻简化、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收获及贮藏等情况。

档案保存记录不少于三年。

5

DB32/T4212—2022

附录A

(资料性)

江苏省甘薯主要病虫害、特征及其化学防治

江苏省甘薯主要病虫害、特征及其化学防治见表A.1。

图A.1江苏省甘薯主要病虫害、特征及其化学防治

种类特征化学防治方法

病毒病植株黄化、皱缩、矮化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0%大黄素甲醚400倍液

薯块灰白或黑色霉毛、软腐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1000倍液750kg/hm2,或用50%托布津可湿

软腐病

恶臭味。性粉剂500倍~700倍液750kg/hm2浸6cm~10cm茎基部10min

根或薯块可腐烂、薯块呈黑色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1000倍液750kg/hm2,或用50%托布津可湿

黑斑病

墨绿色,薯肉有苦味性粉剂500倍~700倍液750kg/hm2浸6cm~10cm茎基部10min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600倍药液浸种或浸茎基

根腐病黑褐色病斑,根变黑腐烂

部10min

茎或根呈褐色斑,茎、根或薯块

茎线虫病防治符合NY/T2992—2016的规定

易干腐糠心

体肥大、白,呈C型,头部褐色,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根部粗喷雾,或3g~10g吡虫啉有效成分,兑水

蛴螬

腹部肿胀有刚毛750kg/hm2喷雾或拌种

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根部粗喷雾,或3g~10g吡虫啉有效成分,兑水

地老虎体翅暗褐色、表皮有小颗粒

750kg/hm2喷雾或拌种

幼虫头黑褐色,体色多变,成虫

用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或2﹪甲维盐乳油2000倍液,或Bt乳剂1000

斜纹夜蛾为暗褐色蛾子,前翅斑纹有3条

倍液750kg/hm2喷雾防治

斜伸的白带

身体半透明、触角6节、腹部大、用10%吡虫啉粉剂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剂3000倍液900kg/hm2喷雾,

蚜虫

繁殖力强安全间隔期10d

6

DB32/T4212—2022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产地环境...........................................................................1

5种薯(苗).........................................................................1

5.1种薯...........................................................................1

5.2种苗...........................................................................1

6机械化起垄.........................................................................2

6.1配套机械.......................................................................2

6.2起垄规格及要求.................................................................2

7种植管理...........................................................................2

7.1栽插方式与密度.................................................................2

7.2种植方式与模式.................................................................2

7.3地头补种.......................................................................2

7.4施肥...........................................................................3

7.5地上部控旺.....................................................................3

8病虫草害防控.......................................................................3

8.1防控原则.......................................................................3

8.2江苏甘薯主要病害和虫害.........................................................3

8.3防治方法.......................................................................3

9收获与贮藏.........................................................................5

9.1收获时间.......................................................................5

9.2收获过程.......................................................................5

9.3安全贮藏.......................................................................5

10建立生产档案......................................................................5

附录A(资料性)江苏省甘薯主要病虫害、特征及其化学防治...............................6

I

DB32/T4212—2022

鲜食型甘薯轻简化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鲜食型甘薯轻简化生产的产地环境条件、种薯(苗)、机械化起垄、种植管理、病虫

草害防控、收获与贮藏、建立生产档案。

本文件适用于鲜食型甘薯的轻简化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391—202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

NY/T394—2021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NY/T1276—2007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NY/T2642—2014甘薯等级规格

NY/T2789—2015薯类贮藏技术规范

NY/T2992—2016甘薯茎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产地环境

选择生态环境良好、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种植,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

NY/T391—2021的相关要求。土壤以地势高燥、肥力中等及以上、透气性好的壤土和沙壤土为宜。

5种薯(苗)

5.1种薯

选用适合于机械化生产、抗逆性强、熟食口感佳及薯块商品性好的优质鲜食型甘薯品种,种薯质量

应符合NY/T2642—2014规定的一级以上要求。

5.2种苗

选用原种苗或原种薯块,在无病菌害、无药剂残留的田块进行繁苗。移栽时选用壮苗,壮苗标准:

叶片肥厚、叶色深绿、节短茎粗、无气生根、苗长20cm~25cm、百苗鲜重500g~750g。

1

DB32/T4212—2022

6机械化起垄

6.1配套机械

6.1.1双垄作业机械采用85马力~110马力大四轮拖拉机作配套动力足墒起垄,后轮距为160cm~200

cm(见图1)。

图1双垄示意图

6.1.2单垄作业机械应配套25马力~40马力左右的窄轮距中小四轮拖拉机,后轮距为90cm~105cm;

或采用配套动力为12马力~15马力,轮距为70cm~80cm左右(见图2)。

图2单垄示意图

6.2起垄规格及要求

双行起垄机垄距为90cm,1次扶2垄,垄高25cm~30cm,垄距间差异≤5cm,垄形一致性≥90%,适

宜平原、坝区、丘陵缓坡地等大型田块作业。单行起垄机垄距70cm~90cm,垄距间差异≤5cm,垄形一

致性≥85%,适宜平原、坝区、丘陵缓坡地、梯田(可配跳板等爬坎)等中小型田块作业。

7种植管理

7.1栽插方式与密度

采用人工或机械进行水平或倾斜栽插。

密度一般在67500株/hm2~82500株/hm2。

7.2种植方式与模式

适宜机具田间行走,采用净作方式,如与其它作物间作套种,应便于机器行走作业,种植宽度略大

于最大作业设备或拖拉机宽度的整倍数。

采用麦(油菜)-薯、薯-薯、绿肥-薯-薯等模式种植。

7.3地头补种

2

DB32/T4212—2022

种植地头应留有一定宽度空地,便于拖拉机调头转弯,空地宽度不小于1.5倍拖拉机的长度。

中耕完成后,中期管理拖拉机不再下田作业的,地头空地可采用垂直正常垄走向方式起垄、种植,

后期收获时,先收地头,便于收获机下田作业。

7.4施肥

调查生产地土壤养分状况,实施平衡配方施肥,苗期多氮,块根膨大期多钾;中等肥力地块每hm2

按氮肥(纯氮)75kg~90kg、磷肥(P2O5)45kg~75kg、钾肥(K2O)150kg~225kg、中微量肥30kg~

45kg、有机肥9000kg~15000kg施入。采用机械起垄施肥一体化或水肥一体化作业,基肥:追肥=7:3,

肥料采用侧施或滴灌方式,施肥带距苗带约3cm~5cm。有生态条件地方种植绿肥。肥料使用符合NY/T394

—2021的相关要求。

7.5地上部控旺

出现沟垄薯蔓相平、节间明显伸长、顶端生长强等旺长趋势,及时每hm2用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450

g~600g,每隔7d无人机喷3次~5次。氮肥力偏高土壤或雨水偏多,栽后30d~40d剂量减半预防性喷

施。

8病虫草害防控

8.1防控原则

8.1.1基本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为主,按

照病虫害发生规律,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化学防治技术,减少各类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

8.1.2药剂使用

应符合NY/T1276—2007和GB/T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

8.1.38严格检疫

不应调运病薯、病苗。发现带有病毒病、茎线虫病、根腐病、黑斑病、薯瘟病及蚁象等检疫对象的

种薯、种苗,应立即就地销毁。

8.2江苏甘薯主要病害和虫害

见附录A。

8.3防治方法

8.3.1农业措施

8.3.1.1抗病虫品种和无病虫生产地

选用节肥、节水、省药等优良甘薯品种,建立无病虫、无药害残留留种地和生产地,采用不带甘薯

SPVD复合病毒和卷叶病毒及其它病菌、虫卵的脱毒种薯育苗,采用高剪壮苗移栽,结合冬耕晒垡。生产

地实行轮作倒茬。

3

DB32/T4212—2022

8.3.1.2垄作栽培,严管水肥

垄作栽培,严格管理和控制田间排灌设施,有机肥须充分腐熟和灭杀虫卵。

8.3.1.3田园清洁,病虫源消除

及时除草、清洁田园。在贮藏期、育苗期、大田生长期勤查严防,发现病薯、病株应及时集中销毁。

8.3.2物理防治

8.3.2.1防治黑斑病、软腐病

贮藏初期采用36℃~38℃高温愈合处理3昼夜。当10cm土层地温降至12℃~15℃时,应及时收获,

防止薯块受冻。收获时,轻拿轻放,避免薯块破伤。

8.3.2.2防治蛴螬

采用黑光灯或糖醋液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