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测图技术-工程测量学毕业论文_第1页
数字测图技术-工程测量学毕业论文_第2页
数字测图技术-工程测量学毕业论文_第3页
数字测图技术-工程测量学毕业论文_第4页
数字测图技术-工程测量学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39工程测量学毕业论文题目:数字测图技术绪论数字测图(DigitalSurveyingandMapping,DSM)系统是以计算机及其软件为核心在外接输入输出设备的支持下,对地形空间数据进行采集、输入、成图、绘图、输出、管理的测绘系统。利用全站仪、GPS等设备进行数据采集,为GIS提供数据源,广泛用于测量工程、水文、工民建、道路桥梁、水利水电工程等建设领域。数字地图(DigitalMap)以数字形式存贮在磁盘、磁带、光盘等介质上的地图。数字测图主要作业过程为三个步骤: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及地形图的数据输出(打印图纸、提供软盘等)。随着电子全站仪、RTK技术的发展逐步成熟,以及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地形图的成图方法正在逐步地由传统的白纸法成图向数字测图方向发展。特别是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数字测图几乎已占据了大部分的地形图测绘市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测绘工程系应生产单位要求,着力发展工程测量学以及数字测图学,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毕业生,为国家的基础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数字测图技术是我院的省级精品课程,在河南省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见图:0-1)。图0-1:省级精品课程:数字测图技术随着电子全站仪及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地形图的成图方法正在逐步地由传统的白纸法成图向数字测图方向发展。特别是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数字测图几乎已占据了大部分的地形图测绘市场。数字化测图以其成图精度高、成图周期短、即用即测,快速建立城市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等特点,已被一些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的领导所青睐和引用。随着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全数字地形测图在现代机助制图技术支持下已经发展成为了高新的制图技术。而全站仪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测绘仪器,是电子技术与光学技术结合发展的光电测量仪器,集测距仪、电子经纬仪的优点于一体。因此全站仪也是目前实用的大比例尺数字化测图。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航测成图方法和技术基本上还是模拟和手工的,航测成图过程所花费的时间周期长,财力和物力投入大,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20世纪末,由于数字化、自动化测量和制图技术的发展,测量与制图的效益大大提高,时间明显缩短。而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迅速,社会急需加速空间数据的更新及变化的监测。据了解,过去大比例尺的地图通常采用白纸测图,局部全站仪外业采集成图和模拟摄影测量成图,但由于航摄资料跨年代,使成果存在一定问题。目前国内外在有条件的时候,通常采用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利用最新的航摄资料,进行影像扫描,像片连测加密、调绘、形成文件,为GIS提供空间数据。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一、比例尺的概念及比例尺的分类比例尺:图上长度与相应的实地水平长度之比,称为该图的比例尺。比例尺的分类 ①小比例尺:1:25万、1:50万、1:100万 ②中比例尺:1:2.5万、1:5万、1:10万 ③大比例尺:1:500、1:1000、1:2000、1:5000、1:1万二、白纸测图与数字测图的基本概念(1)白纸测图:传统的地形测量是利用测量仪器对地球表面局部区域内的各种地物、地貌(总称地形)的空间位置和几何形状进行测定,以一定的比例尺并按图式符号绘制在图纸上,即通常所称的白纸测图。(2)数字测图:广义地讲,生产数字地图的方法和过程就是数字测图。数字测图实质上是一种全解析机助测图方法。它以计算机为核心,在相关输入输出设备的支持下,对地形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存贮、处理、输出和管理。三、大比例尺数字地图定义贮存在数据载体(磁带、磁盘或光盘)上的数字形式的大比例尺地图。四、大比例尺数字地图的特点(1)大比例尺数字地图以数字形式表示地图的内容。(2)大比例尺数字地图具有良好的现势性。(3)大比例尺数字地图是以数字形式贮存的1:1的数字地图,不受比例尺和图幅的限制。(4)大比例尺数字地图具有较高的位置精度且精度均匀。(5)大比例尺数字地图为与空间位置有关的信息系统提供基础数据。(6)大比例尺数字地图的建立需要较大的费用和较长的时间。(7)大比例尺数字地图的读写需要相应的软硬件的支持。五、数字测图技术特点(1)精度高(2)自动化程度高、劳动强度小(3)更新方便、快捷(4)便于保存与管理(5)便于应用(6)易于发布和实现远程传输六、数字测图系统的工作过程及作业模式。数字测图(digitalsurveyingandmapping,简称DSM)系统是以计算机为核心,在外连输入输出设备硬、软件的支持下,对地形空间数据进行采集、输入、成图、绘图、输出、管理的测绘系统。大比例尺数字测图分为三个阶段: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地图数据的输出。广义地理解数字测图系统:采集地形数据输入计算机,由机内的成图软件进行处理、成图、显示,经过编辑修改,生成符合国标的地形图,并控制数控绘图仪出图。七、数字测图的数据采集方式(1)地面数字测图法(2)地图数字化法(3)数字摄影测量法八、地图数字化的主要方法及各自的特点。(1)手扶跟踪数字化精度低、速度慢、劳动强度大和自动化程度低,一般只用于小批量或比较简单的地形图的数字化。(2)扫描数字化精度高、速度快和自动化程度高,对大批量、复杂度高的地形图更具有明显的优势。九、地面数字测图技术设计的内容。1、任务概述任务来源、测区范围、地理位置、行政隶属、测区面积、测图比例尺、技术依据、计划实施起止时间。2、测区概况居民地、道路、水系、植被等要素的分布与主要特征;气候、风雨季节、交通情况及生活条件等。3、已有的资料利用情况说明已有资料的全部情况,包括控制测量成果的等级、精度,现有图的比例尺、等高距、施测单位和年代,采用的图式规范,平面和高程系统等。并对其主要质量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已有资料利用的可能性和利用方案。4、作业依据国家及部门颁布的有关技术规范、规程及图式;任务文件及合同书;经上级部门批准的有关部门制定的适合本地区的一些技术规定。5、控制测量方案①平面控制测量方案坐标系统的确定,测量方案的选择,基本控制网的等级与加密层次,硬、软件的配置及施测方法,平差方法,各项主要限差及精度指标等。②高程控制测量方案高程系统的选择,首级高程控制的等级及起算数据的配置,加密方案及图形结构,路线长度及点的密度,标志类型及埋设,仪器和施测方法,平差方法,各项主要限差及精度指标等。6、数字测图方案地形图采用的分幅和编号方法图幅大小地形图的分幅编号图测站点的观测方法和要求对地形要素的表示和对地形的要求(1)数据采集①图根控制测量1999年颁布的《城市测量规范》中规定了数字化成图平坦开阔地区图根点密度如表1-1所示。图根点的密度表:②数据采集作业模式的选择③碎部测量(2)数据处理、图形处理、成果输出数据处理是数字化成图的主要工序之一,其目的是将用不同方法采集的数据进行转换、分类、计算、编辑,为图形处理提供必要的绘图信息数据文件。图形处理是将数据处理成果转换成图形文件。成果输出就是将图形文件按照选定的分幅与编号方法和图幅大小,利用打印机、绘图机等输出设备打印出来。7、检查验收方案8、工作量统计、作业计划和经费预算9、上交资料清单地形图图形文件地形图分幅编号图成果说明文件控制测量成果文件数据采集原始数据文件图根点成果文件碎部点成果文件图形信息数据文件10、建议与措施十、地图的三个基本特征由特殊的数学法则产生的可量测性由使用地图语言表示事物所产生的直观性由实施制图综合产生的一览性十一、大比例尺数字测量系统中采用的坐标系大比例尺数字测图中的坐标系一般采用高斯-克吕格坐标系或独立坐标系,它们都是一种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十二、测量坐标系、屏幕坐标系和绘图仪坐标系1、测量坐标系将旋转椭球当作地球的形体,球面上点的位置可用大地坐标(L,B)来表示。球面是不可能没有任何形变而展开成平面的,而在地籍测量中,如地籍图,往往需要用平面表示,因此就存在如何将球面上的点转换到平面上去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就是通过地图投影方法将球面上的点投影到平面上。地图投影的种类很多,地籍测量主要选用高斯—克吕格投影(简称高斯投影),以高斯投影为基础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称为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采用高斯-克吕格平面直角坐标系或独立坐标系,以X轴为纵轴表示南北方向,以Y轴为横轴表示东西方向,以Z轴表示高程。测图成果一般是在平面地形图上加注高程和绘制等高线。测量坐标系一般以米为单位,取值范围是可以是整个实数域,在实际工作中它的取值往往和地理区域有关。2、笛卡儿坐标系笛卡儿坐标系又称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由一个原点(坐标为(0,0))和两个通过原点的、相互垂直的坐标轴构成(见图2-11)。其中,水平方向的坐标轴为X轴,以向右为其正方向;垂直方向的坐标轴为Y轴,以向上为其正方向。平面上任何一点P都可以由X轴和Y轴的坐标所定义,即用一对有序实数对(x,y)来定义并定位一个点。例如,下图中P点的坐标为(3,4)。笛卡儿坐标系的取值范围是整个实数域。3、屏幕坐标系屏幕坐标系的坐标原点在屏幕左上角,X轴向右为正,以Y轴向下为正,且屏幕坐标都为正值。屏幕坐标系是以屏幕点阵为单位的,它的取值范围一般只能够是正整数,具体的和屏幕的分辨率有关。十四、平面控制测量及高程控制测量常用的方法。(一)平面控制测量1.导线测量将控制点用直线连接起来形成折线,成为导线,这些控制点位导线点,点间的折现便称为导线边,相邻边的夹角称为转折角。于坐标方位角已知的导线边线连接的转折角称为连接角。通过观测导线边的边长和转折角、根据起算数据经计算获得导线点的平面坐标,称为导线测量。(1)导线测量的定义有二:定义1:将一系列测点依相邻次序连成折线形式,并测定各折线边的边长和转折角,再根据起始数据推算各测点平面位置的技术与方法。定义2:依次测定各导线边边长和各导线角,根据起算数据推算各导线点坐标的平面控制测量工作。(2).导线分类导线分为闭合导线、附和导线和支导线三种基本类型见下图。闭合导线形式符合导线形式支导线形式2.交会测量交会测量(intersectionsurvey)是根据多个已知点的平面坐标(或高程),通过测定已知点到某待定点的方向或(和)距离(或测定其竖直角),以推求此待定点平面坐标(或高程)的测量技术和方法。以确定待定点平面坐标为目的者,称平面交会测量;以确定待定点高程者,称高程交会测量;以确定待定点三维坐标的,称空间交会测量;若仅在已知点设站进行观测称前方交会,仅在待定点设站进行观测称后方交会,既在待定点设站又在个别已知点设站进行观测称侧方交会。在平面和空问交会测量中,若经观测获得的仅有角元素称测角交会,而经观测获得的仅有边元素者称测边交会,经观测直接或间接获得的既有角元素又有边元素则称边角交会。在平面测角交会中,若控制点的平面位置是用解析法求得平面坐标值称解析交会,用图解法确定且直接展绘到图板上则称图解交会。3.GPS定位技术GPS英文全名是“NavigationSatelliteTimingAndRanging/GlobalPositionSystem”,其意为“卫星测时测距导航/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系统。该系统是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GPS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开始时只用于军事目的,后转为民用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和科学研究上。GPS空间部分使用了二十四颗卫星组成的星座,卫星高度约20200公里,分布在六条升交点互隔60度的轨道面上,每条轨道上均匀分布四颗卫星,相邻两轨道上的卫星相隔40度,使得地球任何地方至少同时可看到四颗卫星。传统的GPS定位技术在户外运转良好,但在室内或卫星信号无法覆盖的地方效果较差,而且如果所在位置上空没有3颗以上的卫星,那么系统就无法从冷启动状态实现定位。(二)高程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的任务是按规定的精度施测隧道洞口(包括隧道的进出口、竖井口、斜井口和平响口)附近水准点的高程,作为高程引测进洞的依据。高程控制通常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施测。水准测量应选择连接洞口最平坦和最短的线路,以期达到设站少、观测快、精度高的要求。每一洞口埋设的水准点应不少于两个,且以安置一次水准仪即可联测为宜。两端洞口之间的距离大于1km时,应在中间增设临时水准点。EDM三角高程测量是通过观测各边端点的天顶距,利用已知点高程和已知边长确定各点高程的测量技术和方法。它观测方法简单,不受地形条件限制,是测定大地控制点高程的基本方法。十五、碎部测量的主要方法1.极坐标法:极坐标,其实就是利用一点到原点的角度和距离来表示这一点的位置,取代横纵坐标,所以极坐标没有Y轴.而极坐标法也就是用极坐标表示点的位置了,坐标中一点表示为P(P,SITA)(距离,角度)。2.直角坐标法:根据直角坐标原理,利用纵横坐标之差,测设点的平面位置.直角坐标法适用于施工控制网为建筑方格网或建筑基线的形式,且量距方便的建筑施工场地.3.距离交会法:从两个控制点或已测绘好的地物点测量至某一待测定地物点的距离,然后在图上根据这两段按比例尺缩小后的距离的交点绘出该地物点,这种方法称为距离交会法。4.方向(角度)交会法:从两个(或三个)已知点测定已知方向与待定点方向之间的水平夹角,以交会出待定点位置的方法。十六、全站仪在一个测站采集碎部点的操作过程。1.测站安置仪器2.打开电源3.仪器参数设置4.定向5.角度和距离测量或坐标测量6.绘图工作草图6.结束测站工作十八、RTK图根控制测量。1.RTK一般作业流程(1)收集资料(2)求定测区转换参数(3)基准点的安置和测定 ①应有正确的已知坐标 ②地势较高且交通方便,视野开阔 ③周围不产生多路径效应的影响及没有其他干扰源,以防数据链的丢失(4)流动站观测2.RTK在图根控制测量时应注意的问题(1)基准站宜布设在测区内中央最高控制点上,旁边不能有大面积水面、高大树木、建筑物或电磁干扰源(如电台的发射塔、高压电线等)。(2)使用高增益天线。(3)电台不宜放在离GPS接收机过近的地方,否则电台信号会干扰GPS卫星信号。同时,电台的信号线和电源线过长时不宜卷起来,这样会因为涡流而产生磁场,干扰GPS信号。(4)提高基准站和流动站的天线高度。(5)摸清仪器的特性、能否达到仪器的标称精度、在各种条件下的测量误差和作业半径。(6)每天工作时观测的第一个点必须是已知控制点,以检核RTK测量结果是否正确。(7)GPS信号失锁时需要重新进行初始化(即静止观测几分钟),等到重新锁定卫星时再进行碎部点观测,为了确保安全可靠最好回到一参考点上进行校核。(8)选择作业时段,根据本地区情况合理安排作业时间。(9)卫星观测数量一定要达到五颗或五颗以上方能进行观测记录。任务实施已有资料利用与分析附录1:XXXXX新校区鸟瞰图附录2:导线外业观测手簿附录3:测区已知控制点基本位置图附录4:测区已知控制点坐标(开封城建坐标系)已知坐标X坐标Y坐标HY05000000000000000HY06000000000000000附录5:(1)《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2)《1:1000地形图图式》。(3)《大比例尺地形图机助制图规范》(GB14912-94)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发。(2)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和处理方法:对于附件一,其中有些改变较大的建筑物图上没有表示出来,如:东南体育场等,因此应进行现场勘测选点;由于首级控制点埋石数量多,时间紧,各埋石点同时不佳,不宜利用布设导线对其进行坐标测量,有些埋石点采用动态RTK直接采集其坐标平面坐标。动态点校正参数利用已解算出的10个静态GPS平面坐标和其他采集的WGS坐标求得。高程起算点为已知平差后的10个静态GPS点的高程,因此选定后视点的已知坐标应尽量采用静态GPS控制点。主要精度指标本测区主要精度指标如下:(1)各等级平面控网中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大于±5cm;(2)各等级水准网中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大于±2cm;

(3)地物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点位中误差不大于图上±0.5mm,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不大于图上±0.4mm;(4)图上高程注记中误差,在铺装地面不大于图上±0.07m,在一般地面不大于±0.15m。3.平面控制测量为了给地形测图提供基本控制,必须要选择一个比较完善的平面控制测量方案。布设平面控制网要符合其布设原则:分级布设,逐级控制;要具有足够的精度;保证必要的密度;应有统一的布网方案、精度指标和作业规格。本次平面控制测量主要布设导线形式为闭合导线,起算点为HY05与HY06两点,观测所用仪器为NK520全站仪,在首级导线网的基础上,使用全站仪进行加密图根点。全站仪加密时要注意支站不要超过三级,仪器操作时要严格要求精度,尤其是后视棱镜要扶准扶正,后视定向时应尽量对准对中杆底部,将全站仪目镜从棱镜底部往上瞄准,如果通视效果比较好,可以将棱镜倒放,这样会使定向精度更高。3.1野外实地堪踏选点由于测区地况我们较为熟悉,所以对于选点来说很容易完成。选点时应详细参考设计书,严格按照技术设计书以及相应规范的要求进行。选点时应选择通视效果较好的地方做控制点,在选点时应尽可能的考虑点的位置怎样才能使通视效果更好,能够看到更多的测区地物及地貌,方便以后的测图。3.2导线数据观测导线观测所用仪器为精度达到2″级的尼康520,用同一个人观测仪器为最佳,这样可以消除一定的找准误差。观测者还应该配合记录着记录数据,报数据时应该声音洪亮,注意和记录者相互核对。记录者应该严格按照测量规范记录数据,且不能随意画改,如有转抄数据一定要认真仔细,注意数据的对照,做到站站清,段段清。如果观测数据不和限应及时补测,不能使误差累计。本次观测较为顺利,观测角度分为两个测回,距离为四测回。3.3控制网数据处理完成外业数据采集后,应及时到室内完成内业数据处理。通常所用的导线平差软件有清华山维、NEWS、南方平差易等。这里所用软件为南方平差易,此软件功能较为齐全,数据输入较为方便,处理过程简单,控制网平差报告极为详细(如下备注),此平差报告上记录的有控制网概况、闭合差统计报告、起算点数据表、方向观测成果表、距离观测成果表、平面点位误差表、平面点间误差表及控制点成果表。控制网平差报告[控制网概况]计算软件:南方平差易2005网名:新校区控制成果计算日期:2010-12-25观测人:XXXXX记录人:XXX计算者:XXX检查者:XXX测量单位:XXXXXXXXXXXXXXXXX备注:本次控制网为完成我院1:1000数字地形图所布设平面控制网等级:城市一级,验前单位权中误差:5.00(s)已知坐标点个数:2未知坐标点个数:11未知边数:12最大点位误差[Q3]=0.0792(m)最小点位误差[Q9]=0.0255(m)平均点位误差=0.0553(m)最大点间误差=0.0527(m)最大边长比例误差=8208平面网验后单位权中误差=21.14(s)[边长统计]总边长:2143.537(m),平均边长:178.628(m),最小边长:97.931(m),最大边长:225.967(m)[闭合差统计报告]序号:<1>:闭合导线路径:[Q11-Q12-Q0-Q1-Q2-Q3-Q4-Q5-Q6-Q7-Q8-Q9-Q10]角度闭合差=23.00(s),限差=±36.06(s)fx=0.020(m),fy=-0.001(m),fd=0.020(m)总边长[s]=2143.537(m),全长相对闭合差k=1/104980,平均边长=164.887(m)[起算点数据表]点名X(m)Y(m)H(m)备注Q1052961.400047711.9350Q1153125.488047753.1420[方向观测成果表]测站照准方向值(dms)改正数(s)平差后值(dms)备注Q0Q120.000000Q182.324600-3.1382.324287Q1Q00.000000Q2272.490000-1.81272.485819Q2Q10.000000Q391.490000-1.7491.485826Q3Q20.000000Q488.2552000.1788.255217Q4Q30.000000Q5188.1305000.04188.130504Q5Q40.000000Q6165.3645000.14165.364514Q6Q50.000000Q7191.074800-0.18191.074782Q7Q60.000000Q888.104400-0.1788.104383Q8Q70.000000Q9169.414400-1.87169.414213Q9Q80.000000Q10111.294200-3.53111.293847Q10Q90.000000Q11179.105500-3.78179.105122Q11Q100.000000Q12137.551600-4.01137.551199Q12Q110.000000Q0212.574600-3.13212.574287[距离观测成果表]测站照准距离(m)改正数(m)平差后值(m)方位角(dms)Q0Q12140.4760-0.0003140.4757184.584415Q0Q1158.14200.0000158.1420267.312702Q1Q297.9310-0.000397.93070.202521Q2Q3225.96700.0000225.9670272.092347Q3Q4199.12500.0003199.1253180.351564Q4Q5179.64900.0003179.6493188.482068Q5Q6202.52300.0003202.5233174.250581Q6Q7172.96400.0003172.9643185.325363Q7Q8201.3530-0.0000201.353093.433747Q8Q9200.4960-0.0001200.495983.251960Q9Q10175.4790-0.0003175.478714.545807Q10Q11169.2070-0.0240169.183014.054929Q11Q12189.4320-0.0002189.4318332.010129Q12Q0140.4760-0.0003140.47574.584415[平面点位误差表]点名长轴(m)短轴(m)长轴方位(dms)点位中误差(m)备注Q00.04120.017480.1906380.0447Q10.04900.022053.5659290.0537Q20.05830.023361.0441110.0628Q30.07420.027743.1037160.0792Q40.06420.032631.4241200.0720Q50.06080.034117.3938470.0697Q60.05720.0292178.4546520.0642Q70.06100.0234161.4202050.0653Q80.04010.0185145.0641820.0441Q90.02250.0120102.5545700.0255Q120.02430.012163.3947890.0271[平面点间误差表]点名点名长轴MT(m)短轴MD(m)D/MD长轴方位T(dms)平距D(m)备注Q0Q120.02610.01201171591.034540140.4757Q0Q10.02960.01211310890.140513158.1420Q1Q20.02960.01211310890.14051397.9307Q2Q30.02110.0119820890.163262225.9670Q3Q40.02110.0119820890.163262199.1253Q4Q50.03720.01221849788.453637179.6493Q5Q60.03720.01221849788.453637202.5233Q6Q70.02990.0121164500.192168172.9643Q7Q80.02990.0121164500.192168201.3530Q8Q90.02490.012114892179.400468200.4959Q9Q100.02490.012114892179.400468175.4787Q11Q120.02760.0121167190.191789189.4318[控制点成果表]点名X(m)Y(m)H(m)备注Q053432.718447676.4507Q153425.887047518.4563Q253523.816047519.0380Q353532.319047293.2310Q453333.204247291.1886Q553155.672447263.6870Q652954.109447283.3855Q752781.955447266.6627Q852768.866747467.5898Q952791.834347666.7659Q1052961.400047711.9350已知点Q1153125.488047753.1420已知点Q1253292.772747664.2589通过此次平差,我组导线测量的精度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技术设计书上边的技术要求,为我们以后的测图打下坚实的基础。4.高成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分两级施测,利用测区附近两个三等水准点“BM150”、“BM062”(1)仪器设备及施测方法四等水准施测采用DS3水准仪及配套黑红面区格式标尺进行施测。观测前应对标尺和仪器进行全面检查,测前、测后对i角各检查一次,要求i角不大于15秒。四等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直读视距,往返观测,观测顺序为后-后-前-前,各测段的测站数为偶数。(2)四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布网要求:本测区四等水准网,在测区附近两个一等水准点的基础上,沿平坦地区的下一级布设水准符合路线或结点网形式进行布设;水准测量工作结束后水准测量工作结束后,应提交,应提交以下资料以下资料:(1)四等水准路线略图;(2)外业观测手簿;(3)内业计算资料及成果表;(4)仪器i角检验资料;5.碎步测量采集数数字测图测量规范(规程)是国家测绘管理部门或行业部门制定的技术法规,本次数字测图技术设计依据的规范(规程)有:(1)《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2)《1:500、1:1000、1: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GB/T17160-1997);(3)《1:500、1:1000、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GB/T14804-93);(4)《大比例尺地形图机助制图规范》(GB14912-94);(5)《工程测量规范》、《城市测量规范》、《地籍图图式》等;测图方法与技术要求(见表4)表4全站仪测图的最大测距长度比例尺最大测距长度(m)地物点地形点1:500160

300

注:出自于《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本次全站仪测图采用测记法。测图时,当布设的图根点不能满足需要时,可采用全站仪增设少量测站点。全站仪测图的仪器安置及测站检测,应符合:仪器对中偏差不应大于5mm,仪器高和反光镜高的量取应精确到1mm;应选择较远的图根点作为测站定向点,并施测另一图根点的坐标和高程,作为测站检核,检核点的平面位置较差不应大于图上0.2mm,高程较差不应大于等高距的1/5;作业过程中和作业结束前,应对定向方位进行检查。当采用测记法作业时,应按测站绘制草图,并对测站进行编号,测站编号应与仪器的记录点号相一致,草图的绘制,宜简化标示地形要素的位置、属性和相互关系等。全站仪测图,可按图幅施测,也可分区施测,按图幅施测时,每幅图应测出图廓线外5mm,分区施测时,应测出区域界线外图上5mm。最后对采集的数据应进行检查处理,删除或标注作废数据、重测超限数据、补漏错漏数据,对检查修改后的数据,应及时与计算机联机通信,生成原始数据文件并做备份。地形测量在完成地形控制测量后,就要进行地形测图。地形测图是以控制点为基础,按一定的要求和规则,将地面上各种地物、地貌测绘到图纸上。地形测量中需要将地物、地貌的特征点测绘到图纸上,这些特征点又称为碎部点。相对于地形控制而言,测绘具体的地物和地貌是测区碎部,因此称为地形碎部测绘。大比例尺数字测图野外数据采集按碎部点测量方法,分为全站仪测量方法和GPS-RTK测量方法。本次测图,主要采用全站仪测图方法。地面上的地物、地貌形态虽然多种多样,但这些形态总是可以概括、分解成各种几何形体的。而任何几何形体都是不同的面构成的,任何面又都可由一些具体决定性的点所连成的直线或曲线来确定。可以说,各种地物、地貌的形态最终是由点决定的。我们把决定地物、地貌形态的点称为地物特征点或地貌特征点。地貌特征点和地物特征点统称碎部点。碎部测量实际上就是测定地物、地貌碎部点在图上的点位及其高程,然后依次描绘出各种地物、地貌。碎部点测量采用带有内存的全站仪,在正确设置好测站与定向点(包括仪器高和占标高)后,首先要对相邻已知点的边长及高差进行检核,不符值在5厘米以内可以直接采集碎部点,超过5厘米的应查明原因,选择正确点使用。散点高程施测采用全站仪,在碎部点采集完后,采集高程点,高程点宏观上要分布均匀,图上每10cm×10cm范围内不宜少于5个点;微观上要注意测量道路交叉口,桥,闸,宅基地等位置高程点,高程点注记取位至厘米。对于民房密集区可采用DS3水准仪加密散点高程。对于碎步点的采集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如有遇见通视效果不是太好的碎步点,我们若将棱镜举高还看不到,则应该考虑在视野开阔的地方支站,或考虑用米尺量出距离,外加全站仪测出该碎步点的相对位置,从而定出该点的平面位置,这样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对多点房屋进行采点时,往往会有一些拐角会被挡住,同时支站过去测又没多大意义,此时应在此拐角一边延长线上的某处采一点,在用钢尺量出此处到拐角的距离并及时标注到草图上。对于一些电杆、通信杆、路灯等地物棱镜无法放置正中,此时采点时应该采用偏心去采;对于一些直径较大的烟囱、广告牌等应该在其外围采集三个点。有时会遇到些家中长期无人在家,工厂长期关门,跑镜员无法进去摆棱镜的情况,此时应在两个测站上对其一个拐角进行水平角测量,使用方向交汇的方法交出其拐角点。对于钢尺无法去量距时应用测距仪去测距。此外在采集碎部点的同时要按规定将高程点进行采集,直接在编号前加上一个字母以示区别就行了。还有得注意的是,若是在生产中测绘时应注意与当地居民搞好关系,以便方便任务的实施。在采集细部点的同时,应在采集数据的现场,实时绘制测站草图。草图内容包括:测站点点号,细部点编号及属性,地物、地形、地貌轮廓,本测站起止细部点编号,测量时间,草图绘制人员。只要绘制好测站草图,才有利于内业电子成图及查图。草图应列入上交资料。每天测完后要及时将全站仪中的坐标数据与CASS软件直接通讯到微机中,与控制点一并展绘。6.内业数字化成图6.1成图软件选择及应用数字化作业采用南方CASS2008地形地籍测成图系统,本系统基于AutoCAD2004平台,图式运用规范、图形美观;具备GIS国标属性代码,可拓展性强。

CASS系统为数字测图提供了多种成图方法:简编码自动成图法,引导文件自动成图法,测点点号定位成图法,屏幕坐标定位成图法和电子平板测图法等。在上述方法中,除电子平板测图法外,其余均为测记式成图法。即把野外采集的数据存储在电子手簿或全站仪的内存中,同时绘制草图,回到室内后再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内,对照草图完成各种绘制编辑工作,最后形成地形图或地籍图。其中,引导文件自动成图法、测站点点号定位成图法、屏幕坐标定位成图法适用于无码作业。本次地形测量使用测点点号定位成图法。图6-1:定义PGP文件1使用南方CASS2008之前,为了方便使用快捷键,我们可以在南方CASS2008的目标文件下找到ACAD.PGP文件,并用记事本打开(见图6-1),用记事本打开之后,我们可以在里边输入自己想要输入的快捷命令,如图6-2中将C定义为copy,将CE定义为circle,将R定义为regen等,定义过这些命令之后并保存(见图6-2)。图6-2定义PGP文件2保存过之后打开南方CASS2008,在命令框中输入单词reinit(重新定义初始化对话框),选中PGP文件,点击确定,完成快捷命令的定义(见图6-3)。图6-3定义PGP文件36.2内业成图内业成图是数字化测图最为重要的环节,内业处理的效果好坏直接关系着数字图的质量高低,因此内业绘图时应严格按照国家测绘局最新发布的条令及规范进行作业,完成制图后小组应该先进行自检,然后小组之间应该相互检查,最后交予上级插图员查图,查过之后再将错误的地方进行改正,改过之后完成接边的任务。接边是一门技术活,也是事关成果的重要一步,因此接边时应该参照两组作业小组的共同成果完成。对于一些误差较大的地方应该再去实地进行补测,直到最后的街边完成。由于本次答辩任务时间比较紧,所以我们作业小组只将测区的60%完成测绘,成果如下(见图6-4)。图6-4新校区最终数字地形图(60%)7.上交成果1.技术设计书一份2、控制成果资料纸质和电子文件各一套(1)导线观测手薄一份(2)导线平差报告一份(3)导线点之记(4)四等水准测量外业手薄(5)四等水准平差资料及成果表(6)图根点成果表3.1:1000数字地形图一份4.技术总结一份5.检查报告一份结束语结合地域的实际情况,最终对平面控制网的设计我们采用导线网作网作首级控制,全站仪加密图根点,,高程控制布置四等水准网。碎部点采集,我们用的是全站仪。对比其他测图方法,我觉得全站仪数字测图具有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对于观测数据的处理,我们采用绘制测站草图,对碎部点进行编号,然后阅读草图,进行地形图的绘制。这样避免了编码记忆繁杂的缺点,从而减小了出错的几率,顺利地完成地形图的测绘任务。致谢历时一个月,我的毕业设计终于完成了。而我的三年大学生涯也即将圈上一个句号。此刻我的心中却有些怅然若失,因为我即将和我熟悉的测量专业的老师们以及各位可爱的同学们挥手告别了。但是很荣欣,在大学三年里,我能接受到XX、XX、XXX、XX等测量专业的精英老师们的教育和指导。正是由于这些老师们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鞭策着我们前进。在大学生活中我们过得很充实,不曾虚度光阴,工程测量的专业知识学得很到位。每当遇到问题,老师们都会悉心给以指导解答,让我倍受感动,尤其在我们面临就业而目标却不明确时,是你们给我们讲述怎样择业、怎样去融入社会。同时我还要向给予我指导和帮助的所有老师表示感谢!在本次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我的指导老师XX老师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并非常详细的对我设计初稿进行认真修改,从而使我的毕业设计能够最终顺利完成。在此我谨向师军良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我相信我的毕业设计在大比例尺地形测量中有一些独到的个人见解。但是由于时间仓促,未免有不尽完善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正。

最后,祝愿:X院的老师们身体健康,再接再厉为国家培育更多的测绘人才!

基于C8051F单片机直流电动机反馈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基于单片机的嵌入式Web服务器的研究MOTOROLA单片机MC68HC(8)05PV8/A内嵌EEPROM的工艺和制程方法及对良率的影响研究基于模糊控制的电阻钎焊单片机温度控制系统的研制基于MCS-51系列单片机的通用控制模块的研究基于单片机实现的供暖系统最佳启停自校正(STR)调节器单片机控制的二级倒立摆系统的研究基于增强型51系列单片机的TCP/IP协议栈的实现基于单片机的蓄电池自动监测系统基于32位嵌入式单片机系统的图像采集与处理技术的研究基于单片机的作物营养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基于单片机的交流伺服电机运动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基于单片机的泵管内壁硬度测试仪的研制基于单片机的自动找平控制系统研究基于C8051F040单片机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基于单片机的液压动力系统状态监测仪开发模糊Smith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及其单片机实现一种基于单片机的轴快流CO〈,2〉激光器的手持控制面板的研制基于双单片机冲床数控系统的研究基于CYGNAL单片机的在线间歇式浊度仪的研制基于单片机的喷油泵试验台控制器的研制基于单片机的软起动器的研究和设计基于单片机控制的高速快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短循环走丝方式研究基于单片机的机电产品控制系统开发基于PIC单片机的智能手机充电器基于单片机的实时内核设计及其应用研究基于单片机的远程抄表系统的设计与研究基于单片机的烟气二氧化硫浓度检测仪的研制基于微型光谱仪的单片机系统单片机系统软件构件开发的技术研究基于单片机的液体点滴速度自动检测仪的研制基于单片机系统的多功能温度测量仪的研制基于PIC单片机的电能采集终端的设计和应用基于单片机的光纤光栅解调仪的研制气压式线性摩擦焊机单片机控制系统的研制基于单片机的数字磁通门传感器基于单片机的旋转变压器-数字转换器的研究基于单片机的光纤Bragg光栅解调系统的研究单片机控制的便携式多功能乳腺治疗仪的研制基于C8051F020单片机的多生理信号检测仪基于单片机的电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Pico专用单片机核的可测性设计研究基于MCS-51单片机的热量计基于双单片机的智能遥测微型气象站MCS-51单片机构建机器人的实践研究基于单片机的轮轨力检测基于单片机的GPS定位仪的研究与实现基于单片机的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用于单片机系统的MMC卡文件系统研制基于单片机的时控和计数系统性能优化的研究基于单片机和CPLD的粗光栅位移测量系统研究单片机控制的后备式方波UPS提升高职学生单片机应用能力的探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