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需求_第1页
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需求_第2页
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需求_第3页
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需求_第4页
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需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需求1项目内容1.1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构建。按照《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布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确定的地下水环境监测点位进行现场环境调查,提出特征污染物名单;对“方案”中没有井或没有规范监测井的点位建设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对“方案”内确定的点位建立“一井一档”。1.2地下水环境监测网水质调查监测。根据《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布点方案》布设点位数开展水质监测,监测频次至少4期,涵盖丰-平-枯水期,具体时间根据监测网络建设进度调整确定;监测指标包括《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规定的浊度、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等现场监测项目和《地下水质量标准》表1中(除放射性和微生物)35项常规指标,污染风险点增测污染特征指标。1.3地下水环境监测管理信息化建设。梳理现有省级地下水相关信息管理系统,整合设计开发地下水环境智能监管监测预警系统,编写《地下水监测信息化建设详细设计说明书》,实现对地下水监测监管任务、监测网络、水质状况与预警、污染溯源以及在线监测管理,适用于省市二级监测部门及第三方承建单位。1.4编制项目建设成果报告、《地下水环境监测井管理指导意见》及编制说明、《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设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技术指南》及编制说明,项目建设各项成果通过采购方或上级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2工作依据2.1《地下水监测井建设规范》(DZ/T0270-2014)2.2《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164-2020)2.3国家及省最新发布的技术规范或采购方指定的文件2.4《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点位布设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2.5《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监测工作规程》2.6《地下水监测井建井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2.7《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DD2019-03)2.8《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DD2008-01)2.9《水质采样技术指导》(HJ494-2009);2.10《土壤和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采样技术导则》(HJ1019-2019);2.11《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12《地下水污染模拟预测评估工作指南》(2019年9月)2.13《关于印发<“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的通知》;2.14《关于印发“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2.15《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十四五”规划的通知》;2.16《生态环境信息化标准体系指南》(HJ511-2024)2.17《环境保护应用软件开发管理技术规范》(HJ622-2011)2.18《环境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系统总体框架技术规范》(HJ718-2014)2.19《环境信息系统数据库访问接口规范》(HJ719-2014)2.20《环境空间数据交换技术规范》(HJ726-2014)2.21《环境信息交换技术规范》(HJ727-2014)2.22《GB/T25069-2022信息安全技术术语》2.23《环保物联网标准化工作指南》(HJ930-2017)2.24《地下水生态环境监管系统数据编码及目录要求(试行)》(2023年10月)2.25《环境信息网络管理维护规范》(HJ461-2009)2.26《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HJ/T212-2005)2.27《环境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传输、交换技术规范(试行)》(HJ/T352—2007)2.28《固定污染源基本数据集第1部分基础信息》(HJ1346.1-2024)2.29《环境信息分类与代码》(HJ/T417—2007)2.30《环境信息系统集成技术规范》(HJ/T418—2007)2.31《环境信息网络建设规范》(HJ460—2009)3建设要求3.1根据项目内容,在分析项目重点、难点和其他不可预见问题以及提出相应解决措施的基础上,提供重难点分析报告,提供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项目实施、监测井建井、水质监测和信息化建设4个技术方案。3.1.1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项目重难点分析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本项目工作内容和目的相关的国家、省相关政策、规范标准与要求,本项目工作要点、关键点、难点和其他不可预见问题等的技术分析及相应的解决措施。3.1.2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项目技术方案,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工作内容与目的、技术路线、人员安排、设备安排、计划进度、质量控制、质量监督、问题处理、安全、资料管理等。3.1.3地下水监测井建井技术方案,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工作内容、术路线、人员安排、进度安排、仪器设备、安全措施、质量控制等。3.1.4地下水环境监测网水质监测技术方案,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工作内容、环境场所、仪器设备、分析方法、采样方法、人员能力与安排,计划进度、质控措施、质量控制等。3.1.5地下水环境监测管理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工作内容、技术路线、人员安排、进度安排、质量控制等。3.2根据项目质量控制要求,提供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项目实施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方案,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质控技术路线、质控措施、组织方式、人员安排、实施方式、问题整改与落实措施等。3.3监测点位现场环境调查要求3.3.1根据《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布点方案》确定的地下水环境监测点位开展点位周边环境现场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周边土地使用情况,工业、农业、生活区情况及布局,水文地质、水源分布、地下水水质、环境监测井及相关信息等。3.3.2提供图片、照片、视频、文档等电子或纸质调查资料,按统一分类归类并说明,建立一井一档信息库。3.4地下水监测井建设要求3.4.1在采购人指定范围内新建70口规范的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如由采购人提出建井数量减少至不足70口时,建井总深度不少于1050米;拟新建井的位置范围详见表1,监测井建井具体位置由项目启动后经现场踏勘调查并经市局协商好用地后确定。3.4.2依据《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设技术指南》(附件1)要求开展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设,包括监测井点位选址、设计、施工与成井、水文水质试验、井口保护装置、标识设置、质量控制、验收以及归档等相关要求。3.4.3按“一井一方案”编制监测井设计方案: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监测井点位选址论证;(2)监测井设计深度、位置和坐标;(3)监测井目的监测层及动态要素;(4)施工设备及施工工艺;(5)建井材料选择及处理;井管、滤水管、滤料、止水材料、封孔材料、填料等(6)钻探技术设计:钻井结构、冲洗介质、滤水管、沉淀管、止水及封孔、洗井方法及要求等;(7)井口保护:井台、井盖、围栏、井筒及筒锁;(8)安全保证措施;开钻前地下管线查探、钻机入场和安装过程安全防护、施工围蔽和人员防护等;(9)抽水试验及水样采集方法与要求(分析指标不少于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的29个指标和地下水中七大主要离子)、地下水流向、流速及渗透系数监测方法;(10)岩心编录、保存与处理;(11)现场施工质量监督检查内容与安排。3.4.4监测井设计方案应通过采购人组织的专家审核。3.4.5建井材料选择与使用应符合《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设技术指南》要求,不会对地下水水质造成污染,滤料、井管、滤水管等建井材料和器具使用前应进行充分的清洗。3.4.6监测井保护筒要求安装智能锁,可实现远程控制开锁和现场蓝牙开锁。3.4.7监测井建设施工过程中,对岩芯进行妥善保存,岩芯应尽量保存原状结构,便于后续验收参考。3.4.8建井资料与保存。在建井设计和建设施工过程中,应确保过程信息的完整性,记录要齐全、真实、准确。档案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井结构、井材质、含水层信息、地层信息、抽水试验信息、测井信息等井基本信息,井水用途和水质情况、保护设施及标识设置情况等井运行管理信息,以及监测井结构图、电测井曲线图、监测井周围环境照片、抽水试验曲线图等内容。3.4.9项目实施期间,国家或省级有新技术要求时,执行新要求。3.4.10项目需配置数量足够的专业施工队和专业施工人员,施工前,需组织施工人员和现场管理人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项目建设要求、建井技术、材料要求、施工安全等等。3.5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监测井水质基准调查要求3.5.1地下水环境监测网水质基准调查监测井200个,最终点位数以《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布点方案》确定的点位数为准。3.5.2监测指标分为现场监测指标和实验分析指标,现场指标包括水位、水温、pH值、电导率、浑浊度、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肉眼可见物、色、嗅和味等11个,实验分析指标包括总硬度(以CaCO3计)、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氯化物、铁、锰、铜、锌、铝、挥发性酚类(以苯酚计)、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耗氧量(CODMn法,以O2计)、氨氮(以N计)、硫化物、钠、亚硝酸盐(以N计)、硝酸盐(以N计)、氰化物、氟化物、碘化物、汞、砷、硒、镉、铬(六价)、铅、三氯甲烷、四氯化碳、苯、甲苯等30个以及根据项目调查结果提出的特征污染指标。3.5.3监测时间与频次,分阶段开展水质基准调查,每季度开展一次,共4期,监测井具备条件即开展监测,每批次开展监测时需提交监测实施方案并经采购人审核确认,监测实施方案至少包含监测井、监测频次、监测指标、监测方法、分析实验室等信息。3.5.4采样监测依据《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164-2020)、《水质采样技术指导》(HJ494-2009)、《土壤和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采样技术导则》(HJ1019-2019)、《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2017)等技术规范标准开展样品采集、现场监测、保存和运输,国家或省有新要求时按新要求执行。(1)样品采集一般按照挥发性有机物(VOCs)、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稳定有机物及微生物样品、重金属和普通无机物的顺序采集。采集SVOCs水样时出水口流速要控制在0.2L/min~0.5L/min,其他监测项目样品采集时应控制出水口流速低于1L/min,如果样品在采集过程中水质易发生较大变化时,可适当加大采样流速。(2)样品采集后应根据监测指标要求,立即加入保存剂保存,并尽快运送实验室分析。(3)样品标签信息应完整、准确、清晰,水样容器内外盖盖紧,对装有水样的玻璃磨口瓶应用聚乙烯薄膜覆盖瓶口并用细绳将瓶塞与瓶颈系紧,避免样品受沾污;样品间就用泡沫塑料或波纹纸板垫底和间隔防震,防止样品损坏。(4)样品保存条件应满足要求,运输车辆需配置足够数量的可控制于4℃的冷藏箱保存样品,运输过程中样品应避免日光照射,并配有押运人员。(5)同一采样点的样品瓶尽量装在同一箱内,与采样记录或样品交接单逐件核对,检查所采水样是否已全部装箱。(6)样品应采用密码样品编号流转,确保全程序空白、现场空白、现场平行等控制样品的保密性。样品送达实验室后,样品管理员应进行符合性检查、登记、保存,实验室应在样品保存期内内尽快完成分析。(7)分析完成的样品仍按样品保存条件保存,直至监测结果三审审核确定无误。3.5.5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方法标准要求开展样品分析,检测方法根据《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2017)附录B表B.1首选HJ行业标准方法,再选GB国家标准或其他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1)因特殊原因,存在个别监测项目需变更分析方法时,需提前告知采购人并经采购人同意。(2)无特征污染指标CMA资质能力时,需提前告知采购人,选取的检测方法应经过方法验证,其检出限、正确度和精密度符合要求,方法验证报告经采购人审核认可。实验室方法检出限原则上不超过检测方法检出限,当超出4倍方法检出限时,查明原因开展方法验证。3.5.6实验室应具有CMA资质且无弄虚作假行为,人员、设备设施、场所环境、方法、检测、质量控制等检测全流程按实验室资质认定相关要求管理,要求人员、设备设施、场所环境、标准物质等的配备能满足本项目开展监测工作需要。(1)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人员需持证上岗,无弄虚作假、违纪违法行为。(2)仪器设备、标准物质应在检定/校准或期间核查有效期内,且检定/校准及期间核查结果满足本项目相关技术规范、文件和检测方法要求。(3)实验室检测场所环境和条件应满足分析仪器、检测方法、样品保存所需的技术要求,并得到有效控制,检测区域应有明显标识,样品存放和检测过程应防止交叉污染。3.5.7应做好监测过程质量控制,5%样品瓶空白抽查检测,不足5%是按1算;10%现场空白、现场平行、实验室空白,不足10%按1算,挥发性和半挥发性项目按10%采集全程序空白;能做加标的项目按10%做加标分析,必要时同步做标准样品;保存剂应进行空白试验,其纯度和等级须达到分析要求。质控结果不符合检测方法或相关规定要求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并对受影响的样品或整批样品重新分析,影响到采样过程、样品有效性或样品量时应重新采集样品。3.5.8应按实验室资质认定和检测方法要求,及时做好监测过程的记录和审核,记录信息应完整、真实、准确,能通过监测记录溯源监测过程。3.5.9应及时做好原始记录和质控数据审核工作,确保记录和结果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应对记录信息、监测数据质量负责。3.5.10每批次采样工作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按“一批次一报告”及时提交,经三级审核并盖CMA章的纸质和电子版监测报告和数据报告。监测报告内容包含采样情况、检测方法、检测仪器、监测结果、质量控制等信息,数据报告内容包含监测点位、监测指标、监测结果、实验室检出限、方法检出限等。3.5.11完成项目监测任务,编制项目监测报告和质量控制报告。3.5.12报送监测数据时,若监测值低于检出限,在检出限后加“L”,未监测则填写“-1”,并写明原因。3.6地下水环境监测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求3.6.1地下水环境监测管理系统,基于现有的地下水监测点位、污染源调查管理、监测数据、水质评价及监测井保护装置远程控制信息管理功能,分析问题,结合采购人生态环境综合平台建设要求,建设监测网络、监管与监测任务、地下水污染源信息、监测数据、水质状况、在线监测与监控、水质预警的多平台归一的地下水综合性监控管理平台。(1)项目实施前应与采购人指定的生态环境综合监管平台、地下水监测井远程管理系统、地下水污染源监测系统开发第三方公司充分沟通对接,明确多平台归一的要求,按照采购人现有生态环境综合监管平台的架构、安全和上云要求设计开发验收。(2)能根据使用对象分配设置不同使用对象的权限、任务、展示等内容,满足生态环境管理职能部门、监测机构、地下水污染溯源等单位专题任务、监测任务的下达、跟踪、成效情况等闭环管理,满足省、市、区生态环境管理职能部门对地下水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统计分析以及监测预警和溯源分析展示等需求;可根据不同级别权限创建和管理监测点、监测井、任务等信息,上一级别有权查询统计下一级别创建的信息,并在必要时能提升为上一级权限。(3)能同时支持各种终端应用情景,在Chrome、Edge、奇安信和Firefox等多种浏览器(包括移动终端)下正常运行和显示;平均年故障时间应控制在8小时以内,即可用性达到99.9%;提供运行监视和故障恢复机制,建立系统运行日志文件,能跟踪并记录本项目的所有操作;系统应满足采购人的要求,稳定、可靠、实用,可支持2000人同时操作使用要求;人机界面友好,输出、输入方便,图表生成灵活美观,检索、查询简单快捷;应该具备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包括数据加密、权限管理、备份与恢复等,以防止数据泄露和丢失,确保地下水监测数据的安全传输和存储。3.6.2地下水监测井远程管理,基于物联网、互联网技术,项目支持标准化地下水监测井的远程管理,包括标准化设备对接、设备操作管理、异常告警、现场操作小程序等。(1)标准化设备对接:项目支持接入标准化监测井的标准设备,显示设备名称、型号、状态、所属监测井、安装时间等基础信息;支持通过对新设备的注册、管理、接入权限的控制,对监测设备进行综合管理,包括设备类型、信息、数据、指标管理。(2)设备操作管理:项目支持远程控制设备,对于支持远程控制的设备,支持设备开启、开闭等操作,并记录设备操作信息。(3)异常告警:当设备发生异常,如未按照规定程序开启、长期未关闭、无法正常开启/关闭、设备无信号等情况,项目支持自动发送告警信息至管理人员,并生成告警记录,同时支持异常告警后处理措施上传。(4)现场操作小程序:项目面向现场操作人员量身定制小程序,支持管理人员、巡检人员、采样人员等通过微信小程序登录,快速进行设备操作和异常处理反馈。3.6.3地下水监测井常规管理,基于GIS技术框架、水文地质等资料,项目可对地下水监测井进行信息化管理,包括监测井可视化、“一井一档”管理、采样监测管理、巡检维护管理等。(1)监测井可视化:项目采用GIS技术,支持接入系统的地下水监测井在地图上进行标注显示,点击监测井图标可查看该监测井状态、水质、特征污染物、污染源等基本信息。(2)“一井一档”管理:项目支持对监测井档案资料进行管理、优化,支持维护所有监测点位信息,包括点位类型、考核目标、监测方式、地下水类型、控制级别、坐标、照片、视频等;支持维护所有监测井的有关信息,包括但不限定于监测井类型、经纬度、地面标高、井深、建设单位、成井资料等,同时支持关联监测井所对应的“双源”或区域信息;支持对监测井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统一管理,记录监测井的维护信息,可记录无法使用或已废弃的监测井有关原因和封井说明;支持监测点位和监测井变更、优化、废弃等的关联关系管理,支持监测点位周边土壤质量关联管理。(3)采样监测管理:项目支持采样监测管理,支持对监测井的采样监测数据进行导入/导出、查看、编辑、删除管理;同时对采样监测工作进行统计管理,可查看各监测井的采样监测开展情况,统计监测频次。(4)巡检维护管理:项目支持巡检维护记录,支持巡检人员通过巡检小程序在巡检过程中添加监测井巡检记录,也可以在平台上添加巡检记录;支持巡检维护统计,支持对时间、区域等条件下对巡检的记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支持监测井巡检维护计划制定与执行跟踪,能根据计划提醒执行,能对执行情况及质量进行评价与统计。3.6.4地下水监测数据应用管理,基于污染源、监测数据、水文地质等信息资料,采用GIS技术框架、数据综合分析AI算法,支持地下水环境监测数据的报送、统计展示、分析评价与预警、报表统计等,包括监测数据录入/导入、监测数据评价预警、监测数据统计分析、报表分析与下载、全局决策等功能。(1)监测数据录入/导入A.项目应用《地表水自动监测技术规范(试行)》(以最新版为准)等标准,支持自动监测数据接入,支持地下水自动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及监测数据的接入,同时支持对数据质量进行管理。B.应提供对地下水手工监测数据的填报功能,满足地下水监测点位信息的上传要求,主要包括监测点位信息和监测结果信息。同时,为丰富地下水环境管理体系,支持地下水监测点关联土壤监测数据的录入与管理,关联土壤数据主要包括监测点位信息和监测结果信息。C.支持地下水监测数据的查看、编辑、删除,自动核查数据的有效性;支持监测数据自动匹配至对应的监测井,当系统无相应的监测井信息时,系统提示为该监测数据创建监测点位。D.根据采购人要求,选择试点开展地下水流速、流向监测与数据采集,并将采集的数据导入或录入系统;结合试点水文地质、水质监测数据等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图表、报告等形式展示分析结果。(2)监测数据评价预警A.项目支持不同的分析角度进行水质监测告警,同时支持自定义告警规则,丰富告警维度。项目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设定评价标准,同时应基于AI算法,支持根据地下水环境的参考值设定不同的评价标准,支持根据设定的评价标准自动对监测数据的水质类别进行分析评价,并根据设定的预警标准生成预警记录并发送预警信息。B.支持监测告警类型包括监测指标数据超标告警、监测点位未达考核目标告警、地下水水质类别下降告警、超历史高值告警、同比趋势告警、预测告警、预留对接设备告警接口。(3)监测数据统计分析,基于地下水水质手工监测和自动监测数据进行全方位分析与应用,支持监测数据的连续时间段分析、历年同期分析等,并以曲线和图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展现。A.地下水水质评价,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可对行政区域、流域、水文地质单元或监测点位的地下水水质状况进行单独或关联评价,以图表直观展示水质评价结果、达标率、水质级别构成和统计排名等,提供每个监测点位的水质评价结果及评价因子浓度值的详情查看,可按模板生成报告并发布。同时,评价结果可与GIS地图交互展示。B.地下水水位分析,基于地下水监测数据,对地下水水位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展示地下水水位统计分布图,同时模拟出地下水流向。C.地下水多维分析,项目应提供地下水监测数据的多维统计分析功能,如监测数据的连续时间段分析、历年同期分析、方差分析、管控因子识别等,掌握监测点位的污染特征;对不同污染物的变化规律进行相关性分析,挖掘数据潜力,分析污染成因。(4)报表分析与下载,项目应支持按时间、区域、污染因子、水质类别等进行地下水相关监测数据的查询,查询结果以图表形式展示,并提供各类查询报告的生成和下载功能,报表图件可导出成EXCEL、WORD、图像文件。(5)全局决策,项目应以GIS技术为基础框架,应采用图数结合的方式,中间一张图,左右两侧数据联动。建设地下水“全局概览一张图、地下水环境态势感知一张图、协同管控一张图”业务板块。A.全局概览一张图,围绕水质目标达成情况、水质现状、污染特征等方面,全方位展示所关注区域的地下水环境状况,并基于GIS地图直观展现地下水环境管理的异常信息以便及时处置。B.地下水态势感知一张图,基于GIS地图实时展示所有地下水点位的空间分布、实时或最新水质和水位数据、历史水质和水位数据。可结合图表方式,直观展示水质类别比例、达标率、同比环比变化情况等。选择某个监测点位,还可进一步查看该监测点位的水质详情,包括监测点基本信息、各污染因子监测实时数据、历史数据、监测点水质多维度分析等。C.协同管控一张图,本项目应可直观展示各类告警信息的统计、分布、处理等情况,可快速选择某个告警事件以了解具体的告警信息及处理过程。3.6.5地下水环境专题监管与展示。项目基于AI算法、三维可视化、数据资源对接等技术,应支持地下水环境专题监测网络的信息化监管与三维展示,包括专题网络可视化、监测数据管理、污染源管理、智能预警、污染预测、污染溯源、地表-地下三维可视化等功能。(1)监测网络管理,项目支持监测网络可视化、监测数据采集、审核;预留监测类型、监测站点、数据处理、数据预测、数据告警、数据报表接口、实时数据、数据统计接口、管理后台等预留接;自动监测数据接入;手工监测数据上报;监测数据查询。(2)污染源管理,项目支持专题网络建设区域重点污染源的管理。支持重点污染源的地图可视化展示;支持重点污染源基本信息的查询、添加、修改、删除;支持重点污染源地下水自行监测工作开展情况的查询、统计、提示、管理;支持重点污染源信息的集中管理,与相关环境信息的同步分析等应用。(3)智能预警模块,项目基于智能算法、数据资源整合技术等,支持智能告警,支持通过对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对收到的传输信息进行预警;根据设定的水质评价标准,进行地下水水质监测超标预警;污染区域预测预警;预警分析报告自动生成与下载。(4)污染预测模块,项目支持污染预测,基于项目区域的地下水水流和溶质运移模型,支持地下水模拟模型的系统集成与在线科学计算研发。(5)污染溯源模块,项目支持污染溯源,基于项目区域地下水水流和溶质运移模型、以及溯源优化算法,支持溯源模型的系统集成与在线科学计算研发,支持以Modflow与MT3D-USGS为核心的污染溯源算法,并构建模型计算服务器;支持针对不同污染物的溯源计算、污染溯源的实时计算、污染溯源结果的二维与三维地图显示、基于污染溯源的责任追查功能。(6)地表-地下三维可视化模块,项目支持地表-地下三维可视化,基于地表卫星影像或无人机倾斜摄影、以及地下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结合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支持地表空间三维可视化,地下空间三维可视化,地下三维模型的平移、缩放、旋转、切分,污染预测与溯源结果在地下三维模型中的动画展示与查询。3.6.6地下水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需根据采购人生态环境综合平台信息化管理要求申请并通过等保测评。3.6.7项目验收通过后,需提供至少1年信息化运维服务,至采购人确定下一个年度运维服务单位为止,同时要求与采购人指定的运维服务单位做好服务交接。3.7项目成果凝练与总结3.7.1编制《地下水环境监测井管理指导意见》及编制说明,依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监测井运行管理办法,并通过采购人和省生态环境厅审核。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总则、职责分工、运行管理、变更、废弃等。3.7.2总结、凝练项目技术成果,将项目所有文档、资料汇集成册交付给采购人,所有文件要求用中文书写或有完整的中文注释,向采购人提供装订成册的成果报告。项目成果报告包括但不限于项目背景、技术研究现状、合同完成情况、主要成果产出等。3.7.3根据采购人要求将项目建设过程记录和结果,如监测井调查、监测井建设、水质调查结果等,录入到地下水环境监测管理信息化系统,并通过采购人验收通过。4项目服务保障要求4.1能力:4.1.1具有工程勘察专业乙级及以上资质(资质服务范围(或业务范围)应含水文地质地质勘察专业、工程测量专业)且在有效期内。4.1.2具有实验室资质认定(CMA)证书且在有效期内,实验室资质能力范围涵盖3.5.2监测指标(水位、水温、氧化还原电位除外)。4.2人员:本项目需设置项目总负责人和质量总负责人各1名,根据监测井建设、水质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内容,分别配置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各1名。项目负责人主持项目开展,负责项目实施管理和资源调配,为项目进度和质量负责;技术负责人负责项目技术管理与项目实施,具有资源调配的权力,为技术实施的可行性和符合性负责;质量负责人负责实施项目质量管理,组织实施质量监督检查,为项目实施质量负责;团队人员配置满足项目实施和质量管理要求。4.2.1项目总负责人、监测井建设负责人和监测井建设技术负责人应具有环境类(或水工环地质)专业副高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具有10年或以上工作经验,熟悉地下水污染防治、监测、调查以及生态环境地下水监测井建设的相关制度、技术规范、方法标准等。4.2.2水质监测负责人和水质监测技术负责人应具有环境类(或化学类)专业副高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具有10年或以上环境监测工作经验,熟悉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评价和方法规范与标准等。4.2.3信息系统开发负责人和信息系统开发技术负责人应具有信息类或计算机类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具有5年及以上水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工作经验,了解地下水环境监测管理与预警业务,熟悉信息系统开发技术和流程,有较强的领悟和沟通能力。4.2.4质量负责人具有环境类(或化学类)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具有3年或以上质量管理工作经验,熟悉质量管理体系、质控措施、监督检查、问题整改等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技术。4.2.5本项目需配置固定的项目专职管理员2名,负责项目实施的日常管理、沟通协调和工作调度。专职管理员需具备环境类或水工环地质专业、本科或以上学历和三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领悟和沟通能力。4.2.6监测井建设现场实施负责人应具有环境类、水工环地质、物探及遥感、测绘或岩土相关专业副高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具有五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其他成员应具备环境类、水工环地质、物控遥感、测绘或岩土类相关专业大专或以上学历,初级或以上职称。4.2.7信息系统开发要求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每周应至少两次与采购人现场沟通项目,确保项目需求调研全面、功能设计完善合理;项目实施负责人及相关技术骨干应保证能在20分钟内当面响应采购人需求。4.2.8应配备足够数量的环境类、化学类、水工环地质、物探及遥感、测绘、岩土、信息类和计算机类相关技术职称专业人员,确保项目实施进度和实施质量,因人员不足影响项目进度的,采购人有权追究违约责任。4.2.9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项目专职管理员在项目实施中途不允许更换,否则采购人有权追究违约责任;项目团队其他关键人员原则上不允许更换,若需更换,应提前10个工作日书面告知采购人,替代人员应具有与原人员相当或更高的资质和能力。4.2.10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不能为同一人。4.3设备:应配备足够的各类专业技术设备,包括地下水现场采样和分析设备、监测井钻探、钻机和物控设备以及其他辅助性设备等,因设备短缺影响项目进度的,采购人有权追究服务单位违约责任。4.4车辆:应配备足够数量的车辆用于项目现场工作的开展和监督检查,因车辆短缺影响项目进度的,采购人有权追究服务单位违约责任。5安全、环保管理及保密要求5.1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5.1.1在监测井勘察、选址、设计、施工等环节要进行地质灾害论证,防止产生次生地质灾害。5.1.2新建井调查和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事故及因施工引起的其它事故由承担相关责任。5.1.3做好施工前的备案及许可等事项,保证施工的合规合法性。5.1.4施工现场配足够的消防安全器材;高温、炎热天气应做好防暑降温工作。5.1.5钻井液选择无毒且易降解的化学处理剂;钻探过程中采取防油措施,避免油污渗入井内的情况,从而污染井内含水层,影响水质监测结果;施工场地设置废浆池等处理装置;就控制或降低施工场地环境噪音,避免夜间进行噪音较大的作业,必要时安装隔音带和消声装置;竣工后及时将场地污染物、各类生活垃圾运出,负责井面修复及补偿等事项;若需要提供租地费用的,根据协商结果,负责相应期限(不少于五年)的用地租赁费用。5.1.6应承担并承诺监测数据的保密责任。项目所形成成果归采购人所有,未经采购人书面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服务成果,亦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让或者许可第三方使用服务成果。5.2地下水环境监测网水质监测5.2.1应在工作开展前做好项目人员安全作业培训,并保障项目人员应对高温、炎热天气情况的防暑降温措施;5.2.2应承担并承诺监测数据的保密责任。项目所形成成果归采购人所有,未经采购人书面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服务成果,亦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让或者许可第三方使用服务成果。5.3地下水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信息化建设5.3.1安全管理要求:确保服务器和网络设备的安全性,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技术手段,保护系统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实施严格的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机制,确保只有授权人员可以访问敏感数据;定期进行系统漏洞扫描和安全评估,及时修复发现的漏洞和弱点;建立180天以上的日志记录和审计机制,对系统的操作进行监控和追踪;定期进行系统维护和更新,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避免因系统故障导致数据丢失或错误。5.3.2保密要求:建立严格的数据保密机制,对地下水信息化管理平台中的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限制系统中各级用户的权限,根据其职责和需要,只授予其必要的访问权限;建立规范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对管理平台的运维人员进行背景审查,并签署采购人、和具体实施人三方保密协议,严格控制其对敏感数据的访问和操作。6质量控制要求6.1需成立质控组,负责项目全过程质量保证的外部质控,负责监测井建设、水质监测和信息化建设质量的监督检查,质控组成员应包括监测井建设、水质监测、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质控组成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员需保持稳定,原则上不得随意变更,确实需要变更时,替换人员需具有同等能力,并书面报采购人确认同意。6.2质控方案中应明确控制措施和人员安排,项目质控方案要求见3.2。监测井建设、水质监测、信息化建设需分别制定内部质控方案和执行外部质控,内部质控方案要求见3.2。6.3质控组需根据项目建设内容组建监督检查组开展监督检查,监督检查人员应为相应建设内容方面的技术专家。6.4质控组需按月制定质量监督检查计划,监督检查计划包括但不限于时间、人员、检查内容、跟踪内容、检查内容质量评价标准、整改要求等。6.5质控组负责项目进度和质量情况的通报和总结,要求“一周一通报、一月一总结”跟踪项目建设进度和建设质量。6.6项目建设过程中收集和形成的资料、记录、照片、视频、方案、计划、报告均需执行三级审核,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现场记录需及时、准确、全面。6.7项目实施过程中,应自觉接受和配合采购人、质控组的监督检查或采购人、质控组指派的检查组检查。6.8检查依据要求按照“2工作依据”以及本项目需求所有条款,国家、省有新标准、规范和文件要求时,按新标准、规范和文件要求执行。6.9监督检查内容6.9.1监测井建设:监测井“一井一方案”编制及其质量,建井材料、施工设备、施工前准备、钻孔过程、岩心采集与保存、下管、填料、封孔、成井、洗井、水文地质试验、井口保护装置安装等建井全过程是否符合“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设技术指南”要求;现场施工人员和管理员是否为专业技术人员,是否进行了岗位前培训且培训有效,培训内容包括项目建设要求、建井技术、材料要求、施工安全等等;记录是否及时、准确、全面,现场施工安全措施是否遵循国家安全施工规范;是否开展了内部质控且质控措施有效。6.9.2地下水环境监测网水质监测:承担采样和样品分析的实验室是否通过CMA资质认定,监测项目是否具有CMA能力,无CMA能力的项目是否经过方法验收且经过采购人认可;采样人员、分析人员配备是否足够且持证上岗;仪器设备、环境场所、安全、试剂耗材、采样采集、运输与保存、样品交接、样品分析等是否符合相关技术要求,是否满足项目需求;是否按3.5.4条款要求保存和处理样品;是否按3.5.7条款执行内部质控;人员、设备、试剂发生变化时,标准曲线须重新配制;采用与样品分析不同批次的标准曲线计算样品浓度时,应对标准曲线进行校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等离子发射光谱法、原子荧光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