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促进法》视角下家校共育的问题及突围_第1页
《家庭教育促进法》视角下家校共育的问题及突围_第2页
《家庭教育促进法》视角下家校共育的问题及突围_第3页
《家庭教育促进法》视角下家校共育的问题及突围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家校共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很多学校在家校共育层面还存在家校双方界限不明、家庭教育指导一概而论、家校沟通内容单一等问题,处于单向推动、被动推进的局面。就孩子的教育而言,一方面部分家长的教育意识淡薄,另一方面有些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欠妥。家校双方都需要有更加具有实操性、实效性的举措,亟须找到突破的途径。本文通过厘清家校角色定位、搭建系统家校共建平台、打造家校共育课程、建立健全家校共育的组织体系等途径,推进家校共育,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关键词]家校共育;《家庭教育促进法》;突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首次确立了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目前形势下,学校和家长对家校共育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但仍存在家校双方界限不明、家庭教育指导一概而论、家校沟通内容单一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家校共育的效果。作为家校共育的主导力量,学校也缺乏完善的家校共育课程体系及管理机制,使得家校共育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利于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复杂的任务,最完美的教育应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因此,以学校为主导,家校携手共同培育学生,是在《家庭教育促进法》政策颁布的背景下首要推进的工作重点。一、家校共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目前学校和家长都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各学校也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推进家庭教育并组织各类活动,但是在推进过程中发现家校共育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家校双方界限不明《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了家庭责任,提出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老师,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但就目前家校共育的情况来看,学校家庭携手共进的意识不强,甚至还存在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一方面,家长过度依赖学校,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忽视自己才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另一方面,教师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职责和界限划分不够清楚,将自身本应该承担的责任分摊给家长,运用自身教育理念、模式及方法对家长进行指导,希望家长可以代替教师管理和完成教育任务,致使教育工作效率低下。(二)家庭教育指导一概而论当前,大多数家庭教育指导往往是以年级、班级為单位而开展的,基本没有考虑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已有的家庭教育水平。家庭教育指导也需要像学生一样进行分层施教,考虑家长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孩子特点、已有教育方法、经济状况、职业等因素。有研究表明,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父母与子女之间沟通质量较高,而且社会地位较高的父母与子女进行沟通的时间更长,与子女的互动更积极。所以,实施家庭教育指导时应考虑家长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针对问题对症下药,而不能一概而论,对所有的家庭都采用同一种教育指导方式。(三)家校沟通内容单一目前的家校沟通普遍停留在对学生成绩的关注上,沟通时机一般都在开学前、考试前后、学生成绩出现问题时等,有的家校沟通甚至就以转发通知、反馈学生学习问题为主。一方面,因为家长过度重视成绩,导致家庭教育内容以“智育”为主。另一方面,学校也承担了社会的期待,过度重视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考量。双方都以“智育”为沟通的主要或者唯一话题,家校沟通内容十分单一。二、家校共育问题的突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形态,各自有着不同的教育方式、职责范围、影响价值,因而在学生个人成长中也有着不同的教育功能。面对家校共育的困境,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围。(一)厘清责任,共同育人做好家校协同育人,首先要明确家校双方在学生个人成长中的职责,明晰自己工作的边界和定位,不失职,也不越位,才能达到最好的协同育人效果。从立德树人角度来看,家庭是孩子习惯培养、品行养成的首要环境,学校是学生智力发展、品德修养的主要阵地,教育的各方主体需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座谈会等方式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信任,最大程度上取得家长的配合,同时通过家长委员会定期听取家长对学校管理方式、教育理念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修改和完善,让家长体会到学校与家长共同携手促进孩子成长的真诚,达到家校共育的最佳效果。(二)家校互动,多管齐下1.学校打造家庭教育课程,为教师赋能教师是家校共育实施的具体执行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家校共育的胜任力去指导家庭教育。一方面,学校要为教师搭建家校共育学习、实践的平台,增强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意识,提高其指导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自主学习,提升家校共育的专业素养。学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为教师赋能:(1)开设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系列课程该课程主要针对教师身心健康、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专业指导,旨在让教师提高自我幸福感,进而去感染学生和家长。(2)开设提高教师家庭教育能力的知识赋能课程该课程包括与家长的沟通技巧、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及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等,旨在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来提高其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3)优化教师家庭教育素养的评价体系学校可以通过知识问卷调查家长和学生对教师指导的满意度,分享教师家庭教育的优秀案例,促进教师进一步深入学习,从而实现教师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化的良性循环。2.学校搭建家庭教育平台,为家长赋能学校要积极搭建各类家庭教育平台,普及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根据自身的管理模式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互补。(1)搭建家校共育平台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省级家长课堂、学校微信公众号、月约谈、家长沙龙、专家讲座、家长会等形式,让家长了解专业的家庭教育知识,方便家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合自己家庭的学习和沟通方式。例如,家长可以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沙龙,和专家近距离沟通,与其他家长进行思维碰撞,互相学习借鉴。(2)打造家庭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开发一系列课程帮助家长成长(如图1),如“看见”系列家长课堂:引导家长了解青春期孩子生理层面和心理层面的变化、情绪、需要,让家长以平等的视角看待孩子,和孩子走得更近;“倾听”系列家长课堂:家长在看见孩子的变化、情绪和需求后,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给予孩子正向的引导;“陪伴”系列家长课堂:包括“与孩子共读一本书”“亲子时光信箱”“亲子志愿服务”等亲子互动实践活动,协助家长在实践中真正做到有效、科学、恰当地陪伴,营造更加温暖融洽的家庭氛围;“互动”系列家长课堂:开发“家访金句”“亲子阅读”“家长研学沙龙平台”“亲子运动会”等,汇聚资源,形成合力,不仅可以达成“让学生更好发展”这一共同目标,也能促进教师、家长的德行提升,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三)建构模型,提升品质《家庭教育促进法》提出,要遵循家庭教育特点,贯彻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因此,学校可以采用数据分析的方式建构模型,完善服务体系,让家校共育落地开花,具体操作如下:1.数据建模学校通过家长和学生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家庭的经济状况、家長的受教育程度、家长的教育方式、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把学生所应接受的家庭教育进行科学分类,制定初步方案,并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管理体系,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学生为中心、学校为依托、教师为助力、社区为拉手的“家校社共育服务圈”模型。2.完善体系学校通过不断创新优化课程设置,给教师赋能,增进师生关系;教师反哺家庭教育,指导家长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增进家校关系,共同打造家校共育服务体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如图2)。3.全员育人学校可以发挥全员育人的优势,如班主任通过双向选择为每个学生配备家庭教育指导教师,每个学生也可以采用“1+N”的方式配备多位教师。每位教师在接受学校系统的家庭教育学习后,成为专业的家庭指导教师,为每个家庭制定不同的教育策略,提出家校共育的改进方案与实施方法,发挥家校共育的资源互补优势,为家校开展深度合作赋能。三、结语在推进家校共育中,学校起主导作用,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推进家校共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专业指导作用。学校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