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专题十三古代诗歌鉴赏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获奖课_第1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专题十三古代诗歌鉴赏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获奖课_第2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专题十三古代诗歌鉴赏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获奖课_第3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专题十三古代诗歌鉴赏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获奖课_第4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专题十三古代诗歌鉴赏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获奖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浙江,19—2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8分)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②去,

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

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1)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应了中唐时期悲惨社会现实。(2分)(2)这首诗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分)答案(1)采地黄卖地黄(2)叙述:①以采地黄者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②以时间次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楚而深刻印象。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爱憎之情。五年高考A组自主命题·浙江卷题组第1页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锋芒愈加犀利。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相关内容了解概括能力。这首诗是叙事诗,可依据关键事件来概括

主要内容。前八句讲在春旱背景下,百姓食不果腹,去田里采摘地黄,但地黄也不多,采摘极其

艰难。可概括为“采地黄”。后六句讲采来地黄不是自家吃,而是带到“朱门家”(达官贵

人家),卖给那些吃得面白肥胖人。卖给那些人“地黄”被拿去干什么了呢?他们用它去喂

肥马了。百姓却希望能换点马吃剩下残粮以度饥荒。可概括其关键为“卖地黄”。(2)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表示技巧了解与观赏能力。白居易叙事诗,语言通俗,通俗中往往

含有警世之意。对比也是其诗歌特色之一。这首诗中对比,有贫民与朱门家对比,有些人饿瘦

与马肥壮对比。要对诗句进行详细分析,分别讲解叙述特点和对比特点,写出各自内容和作用。这首诗经过叙述农民采地黄向富家换取马料以饱饥肠情节,深刻地反应了农民在灾荒年头,连

马食都吃不上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残酷剥削。本诗经过对采地黄饥民形象设定,反应了荒年农民生活境况,进而揭示了社会贫富差距及阶级矛盾尖锐对立。诗开头描述辛劳劳作农民又碰到了他们最害怕灾难:麦苗因春天久不下雨而枯死,庄稼因

第2页为秋季降霜而被冻坏。对于平民百姓来说,碰到春天干旱、麦苗枯死灾难,已是损失惨重,而

后又遭受了秋天下霜过早、作物颗粒无收巨大不幸,真可谓雪上加霜,他们所赖以生存口粮也没有了着落。所以诗人接着说:“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早晨天还没全亮就扛着铁锹出门,黄昏回来还采不满一筐。采地

黄者把地黄卖给豪门子弟,诗歌经过主人公口说出了下面四句撼人心魄话:“与君啖肥马,

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原来这辛辛劳苦采来地黄只是被用来给马做饲

料。这几句话包含几层含意:第一,穷人生活还不如富贵人家马,穷人入冬即断了粮,马却有

饲料吃,而且长得膘肥体壮;第二,主人公想用地黄换取一点马吃剩下饲料,以此充塞那苦于饥

饿肠胃,愈加说明了人不如马这一事实;第三,富人家马尚且如此娇贵,那些主人生活也就

可想而知了;第四,采地黄以养马,马愈肥而愈需要精粮,那么哪里还有什么“残粟”呢?这首诗开始大半段只是平直叙述,毫无惊人之处;结尾却突起波澜,经过贫苦农民采地黄以换取

马饲料这一细节描写,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使人在深深同情以采地黄谋

生贫苦农民同时,产生了对那些豪门贵族切齿之恨,也表示了诗人对封建社会贫富悬殊

不平等现象不满。第3页2.(浙江,21—2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7分)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注]

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1)赏析第一首中画线句。(3分)(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明分析。(4分)答案(1)利用对仗(对偶)、拟人手法,借陵园、宫殿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2)①以对比加强叙事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示忧

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口吻叙

第4页事,表示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

公家破人散凄凉与孤独。解析(1)赏析诗句,首先要找到突破口,能够从形式入手赏析其形式美,本题突破口是对偶与

拟人修辞手法;能够从内容入手赏析其情感美、画面美等,本题突破口是诗歌家毁国亡之

痛;更能够把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赏析其艺术魅力。这两句诗,在形式上,用“寝园”对“废

殿”意象,“泣铜驼”拟人来抒情。在内容上,能够依据两句诗所写意象,据象索意,再结合

全诗了解,发觉写“寝园”“废殿”这些破败之景之物,“添白发”“独雁飞”等事件,实为抒

发亡国之情。在艺术手法上,这是情景(情事)交融。评析本题考查古诗歌鉴赏能力,包含艺术手法与思想情感把握两方面内容。题目虽小,包容

面宽,对考生要求较高。易错分析:回答本题,难在找不到角度,很轻易答不完整,尤其对思想情

感了解轻易遗漏。第5页(2)题目要求从叙事这一角度切入,观赏这两首诗歌。观赏叙事特色,要以平时所积累知识为

基础,如知道从叙事中语言特色、修辞特色、抒情特色、叙事人称特色等角度入手进行赏

析。这两首诗叙事、描写都很朴实,近似白描,如“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以平实对比,写出官宦人家依然歌舞不休,而战场上已经人烟稀少,与国破家亡内容相吻合;在叙事中饱含

情感原因,如“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叙事中写出无限悲伤之

情。抓住这些,即可作答。评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了解能力。题目要求非常明确,答题思绪选择则很能表达

考生古诗词艺术涵养。所以,能不能找到适当角度,是解答本题关键。一旦发觉了本诗叙

事中对比原因、叙事口吻尤其之处和叙事与情感关系,也就等同于找到了答题思绪。第6页3.(浙江,21—2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问题。(7分)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元]张伯淳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没有穷、旧谱与

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

②筝。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注]

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

,一个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相关诗句。(2分)

(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差异。(5分)第7页答案(1)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

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2)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演奏者、乐曲旋律复杂改变、乐曲声律高雅等),侧重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

面描写、间接描写。解析(1)分别从“浔阳”“月色”两个方面思索,写出与之匹配相关诗句即可。(2)①从“雅调”“旧谱与新声”可知是从乐曲方面来描写琵琶演奏,是正面描写。第一句“爱

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是写乐曲演奏者,第二句“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是写

乐曲旋律复杂改变,末句“天然律吕”是写乐曲声律高雅。②从“洗耳为渠听”可知是从

听者方面来描写琵琶演奏,是侧面描写。“天气暖犹轻”“轩窗静来偏好”是经过气氛感受,

“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是经过典故联想,“语溪乍雨初晴”是经过景色渲染来描写。第8页4.(浙江,21—22)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列问题。(7分)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三峡吟[南宋]徐照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①。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注]

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1)这两首诗都以

来写愁。(2分)(2)简明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差异。(5分)第9页答案(1)猿声(2)①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②第一首以

“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解析(1)李诗“共听一声猿”借猿声表示与朋友分离之愁;徐诗“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

心”借猿声抒写游子思乡之愁。(2)李诗前两句描写了山色昏暗、暮雨繁密,寄寓愁情,寓情于

景,并用“那堪”一词着意渲染;徐诗前两句描写清丽之境,后两句用典故写愁,从理性角度点

明:猿鸣声哀,自己不愁,却引人愁肠百结。第10页5.(浙江,21—2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7分)秦中吟·歌舞[唐]白居易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

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

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①狱,中有冻死囚。[注]

①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

受迫害惨状。(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诗名句“

,

”一脉相承。(2分)(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特色。(5分)第11页解析(1)本题考查识记能力,此诗出自初中教材,难度较小。(2)题目要求赏析诗歌对比艺术特色,答题时应从以下方面入手:①内容对比,可结合结构层

次条分缕析;②对比艺术效果,关键点为前十四句,其层层铺叙、渲染都是为结尾两句作铺垫,

使前后对比强烈,震撼人心。答案(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2)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生活,而结尾仅用两

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经过层层铺叙、

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铺垫,前后组成强烈、鲜明对比,震撼人心。第12页1.(江苏,10—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下列问题。(11分)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注]

①迮:狭窄。(1)依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原因。(6分)(2)简明赏析尾联表示效果。(5分)B组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第13页答案(1)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2)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未来烟雨垂钓画面,表示了自己隐逸愿望,也

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解析(1)解答此题,关键是读懂中间两联意思。颔联第一句,“乾坤迮”可联络诗人所处

时代来了解;颔联第二句,“病”“中年”已言明诗人境况;颈联,抓住“百战”“铁衣”“空”

“五更”“画角”来了解。如此,信息点就不会有遗漏。(2)本题考查考生艺术鉴赏能力。“赏析”题,必定包括“手法”“内容”“情感”三个方

面。“明朝”意味着是构想,属于虚写;因为是尾联,且是写景内容,能够说“以景结情”“寓情

于景”等;“烟雨”“钓舟”,暗指归隐,对爱国诗人而言,实属无奈之举。第14页2.(北京,15—1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题。(18分)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①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注]

①树杪:树梢。(1)以下对本诗了解,不正确一项是(3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离愁别绪。(2)“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思乡之情。以下诗句采取这一

写作手法一项是(3分)

()A.欲暮黄鹂啭,难过玉镜台。(王昌龄《古意》)第15页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3)一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以下诗句相比,在利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一样?请结

合诗句,详细分析。(6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①本诗描绘是巴峡风俗,而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则是田园风光,其诗云:“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②本诗写到了登高望远,王勃《滕王阁序》中也有登高望远语句:“披绣闼,俯雕甍,

,

。”③本诗与辛弃疾《菩萨蛮》同为记游之作,辛词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第16页答案(1)C(2)B

(3)《晓行巴峡》:所用“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

了巴峡水乡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对比诗句:所用“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4)①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②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③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内容了解能力。选项中“万亩良田,井然有序”错误,应该是

“万家井邑出现”,巴峡以丘陵、山地居多,极难有万亩良田出现。(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体察和对表示技巧赏析能力。“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

经过鸟雀声渲染凄凉气氛,采取了借景抒情写作手法,传递出思乡之情。B项中,“雁声急”和

“客程遥”写雁声急迫凄惨,归程遥远,表示了作者思乡之情。第17页(3)解答此题,能够从意象感情色彩入手。“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和“玉露凋

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中利用意象,如“猿鸣”“玉露”“枫树”等,都是表示凄冷、

悲苦,能够分析出《水经注》和《秋兴八首》侧重于秋天凄凉意象,情感愈加悲伤;而王维

《晓行巴峡》则愈加侧重暮春时节“浣女”“鸡鸣”“水国舟市”“山桥行人”等意象,

描写了巴峡自然景物和风土人情,展现出一派安宁祥和山乡之景。诗人最终说,幸得山水有

许多意趣,才能稍稍缓解他离别之情、思乡之苦。(4)本题考查对名篇名句识记、了解和默写能力。要尤其关注“暧、墟、盈、纡、骇、予、

鹧鸪”写法。第18页3.(课标全国Ⅱ,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

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以后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

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典故,以下对此进行赏析不正确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弟兄在当初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同。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弟兄,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故事推断,假如苏辙认可自己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君子风度。第19页E.苏轼与苏辙弟兄情深,此时更为远行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慎重,平安归来。(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答案(1)BD

(2)表现了诗人旷达性格。苏轼弟兄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苏辙已是天各一

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内容和表示技巧能力。B.无中生有,“中原地域辽阔,人才

济济,豪杰辈出”,在诗中找不到依据;对“不敢自居第一”理由了解错误,由注释③可知,为避

免被扣留,不敢自居第一。D.苏轼告诫苏辙“切莫以家世傲人”,是担心弟弟安危,并没有让

他展示“谦恭君子风度”。(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特点能力。首联巧妙化用王勃名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

沾巾”,写弟兄二人虽相隔千里,但“我”不会因弟兄出使远方而落泪,表示了其豁达一面。第20页4.(山东,14)阅读下面唐诗,回答下列问题。(8分)早上五盘岭①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路径五盘岭

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波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明

分析。(4分)(2)蜀道从来以艰险著称,为何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了解。(4分)第21页答案(1)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如同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好像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合之态。(2)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即使途中山峦重合、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所以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能力。解答此题,可按照阐释词义、明确表现手法、描绘

“斗”“攒”所展现图景、概括景物特征四个步骤进行。“斗”“攒”两字都用了拟人

修辞手法,“斗”字将高耸山崖人格化,江流回转波折,两岸山崖遥望对峙,如同相互争斗一样;

而“攒”字将群峰人格化,描绘了太阳被遮挡时群峰聚集画面。(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能力。通读全诗,可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蜀道沿途景

色优美,二是诗人报友急迫。回答此题时,从以上两个方面入手,结合诗句简明分析即可。第22页5.(课标全国Ⅰ,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1)以下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两项是(5分)

()A.诗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环境,衬托出作者喜悦心情。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C.参加礼部考试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首要依据。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E.作者认可自己体弱多病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它考官来完成。(2)本诗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精妙之处。(6分)第23页答案(1)BE

(2)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庄重

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喜悦之情。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了解和赏析能力。B.“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错,

第三句重点表现考生们纪律性强,考风正,没有一点喧闹嘈杂声音。E.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

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是谦逊之辞。(2)首先明确该句写了什么。本诗第四句描绘了考生们答题情况。考场上没有一点喧闹嘈杂

之声,试题发下后,考生们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接着看有没有使用

什么表示技巧。该句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将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

桑叶声音,连写字声音都能听得真切,可见考场之静。这是以动写静表现手法。最终指出

表示效果。描写了考生们担心严厉答题场景,表示了作者对人才能为国所用喜悦之情。第24页6.(课标全国Ⅲ,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注]

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

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讽喻组诗《秦中

吟》。正声:雅正诗篇。④伏:服气。(1)以下对本诗了解和分析,不正确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代表。B.元稹经常私下对白居易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创作水准。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意思。第25页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所以并不介意在当初是否得到认可。E.在诗最终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诗集能够成为自我炫耀资本。(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示情感态度。(6分)答案(1)CD(2)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经过诙谐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

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无奈与自嘲。解析

(1)C.说“短李”是戏称,以示二人关系亲密,诗中虽有让李绅服气自己创作不轻易

意思,但并没有“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意思。D.颈联前句说此时富贵与“我”无缘,颈联

后句说以后会诗名远扬。前后不组成因果关系。(2)友人之间相戏,无须客气,无须谦虚,围绕这一点,再结合诗句逐一分析作者情感态度。首联,

大言不惭,“有风情”“近正声”,自评极高,颇为自负。颔联,“偷”“伏”,戏谑、调侃友人,一

则表现友情之深,二则自夸才高。颈联,说自己与富贵无缘,自是不被当权者认可,有隐隐失落;

说文章应扬名,又洋溢着昂扬自信。尾联,“莫怪”说破戏谑之意,“诗成”又洋溢着喜悦之情。第26页7.(江苏,10—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八声甘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急忙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

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

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初、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注]

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

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哪些事迹?这么选材有什么表示效果?(5分)(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思想情感?请简明分析。(6分)第27页答案(1)第一问:灞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经过对这些事迹提炼铺陈,营

造了英雄晚景落魄气氛,暗寓了作者有相同境遇。(2)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盛情,赞赏朋友高风;借李广自比,表示了对南宋当局

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悲凉。解析(1)词上阕共四句,后三句每句一事。从“恨灞陵醉尉,急忙未识,桃李无言”里,可归纳

出“受辱亭尉”;从“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概括出“射虎中石”;从“落魄封侯事,岁晚

田间”概括出“功高难封侯”。这些事迹,表现了李广晚景凄凉境况,这与作者人生经历有

关,有共鸣之意。(2)“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借杜甫之典,呼应词开篇处序“因念晁楚老、杨

民瞻约同居山间”,表明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盛情,赞赏朋友高风。“汉开边、功名万里,甚

当初、健者也曾闲”,再借汉言宋,表示对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愤慨,讽刺宋朝求和讳

战、斥退一切抗战者弊端,批判奸佞之人阴险和卑鄙。“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隐喻奸邪之辈阴险卑鄙,表示诗人壮志难酬悲凉。第28页8.(课标全国Ⅰ,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注]

①派:河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

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

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传说人物,他用很大钓钩和极

多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1)诗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景象?这么写有什么用意?(6分)(2)诗中利用任公子典故,表示了什么样思想感情?(5分)第29页答案(1)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

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主旨。(2)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示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歌颂;②作者自

比任公子,以为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能,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失落。解析(1)诗前四句寓情于景:汉江延绵波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

江水四溢,泛滥于广大中原地域,波涛汹涌,迅疾奔流。写出了远去汉江气势浩大,尤其是三、

四句用江水泛滥造成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前朝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势。(2)题目不但指出了用典表示技巧,而且还指出详细典故。答题时只要指出用典在主题情感上

表示作用即可。首先阅读注释,了解任公子典故。典故中人、事、物含有比喻意义:“任

公子”代表贤臣良将,“垂钓”指平定叛乱,“巨鱼”比喻危害国家巨寇,“很大钓钩和极

多食饵”喻指费很大力气。再联络诗歌语境,把握思想情感。六代帝王寂静沦亡之后,三

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本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治。今天任公子,

已不需要沧海垂钓而罢竿了。然后结合背景,知人论世。当初唐王朝正处于开元盛世之时,天

下一统,海天清晏。诗中反用“任公子东海钓巨鱼”典故,来表示作者江汉宁静、地无巨寇

社会理想。但盛世之下,诗人空有大才却无用武之地,不免徒增伤悲。第30页9.(课标全国Ⅱ,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一样。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注]

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

宫殿前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1)怎样了解曹霸画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请简明分析。(5分)(2)为了突出曹霸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明分析。(6分)第31页答案(1)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它人画“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2)①画工如山貌不一样:写曹霸要画马已经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雄俊

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

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神采尤其不易。解析(1)本题考查了解、鉴赏诗歌语言能力。第一问,“一洗万古凡马空”可翻译为“一下

比得万代凡马皆成了平庸”。写出了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与众不一样。第二问,可结合

“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两句了解,这两句可翻译为“你匠心独运惨淡经营刻

苦用功”“片刻间九天龙马就在绢上显现”,由此可见曹霸画马首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

落笔挥洒,一气呵成。(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技巧能力。首先,对全诗进行整体了解把握,准确翻译诗歌语言,然

后思索“作了哪些铺垫”。“画工如山貌不一样”写多少画家画唐玄宗御马玉花骢,都与原貌

不一样,不能与其神似。用“生长风”形容玉花骢神奇雄俊。第32页10.(课标全国Ⅲ,8—9)阅读下面宋诗,完成(1)—(2)题。(11分)内宴奉诏作曹翰①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

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1)诗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个比很好?为何?请简明分

析。(5分)(2)这首诗与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同,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一样,请指出二者

不一样之处。(6分)第33页答案(1)观点一:作“弱”“昏”好。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认可自己年老体衰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

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刚毅精神。观点二:作“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即使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健壮,当然还能够冲锋陷阵,为国

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答出①,给2分;答出②,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豪情;②辛词通

过追怀金戈铁马往事,表示英雄白首、功业未成悲慨。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1)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若认为作“健”“明”好,则联络诗句,分三步解答即可:第一步,

解释含义,“臂健”“眼明”指臂膀健硕、眼睛明亮;第二步,将其放在语境里了解,“尚嫌”

“犹识”强调尽管岁月流逝,但身体健壮,仍识得战阵;第三步,体会感情,全诗表示了作者随时准

备杀敌报国坚定信念。认为“弱”“昏”两字很好作答也可分为以上三步:“弱”“昏”

指体弱眼花,表示作者虽认可自己年老体衰,但依旧不忘杀敌报国刚毅精神。第34页(2)由“三十年前学六韬”可知作者此时年事已高;“不为家贫卖宝刀”表示作者一直把宝刀藏

在身边,时刻准备为国效力;“尚嫌弓力软”“犹识阵云高”表明作者认为自己还能上阵杀敌。

这首诗表示了作者即使年事已高、但报国之心犹存思想感情。辛弃疾《破阵子》末句

“可怜白发生”点出了全词情感基调,以沉痛笔调,表示了英雄白首、功业未成悲慨。评析(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作答炼字题普通分为三步: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含

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详细意思外,还应该考虑语法现象和表现手法,如词类

活用、比拟、化动为静等。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并用自己语言再现诗句

表现图景。第三步,点出该字衬托了怎样意境,或表示了怎样感情。(2)本题考查考生对

古诗词情感主旨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从诗歌主题思想来把握。易错分析:轻易犯错是

对两首诗词所表示思想情感分辨不清,表述不到位;又因辛弃疾《破阵子》是初中所学知

识,不能准确回想其内容,因而概括不出其情感。第35页11.(天津,14)阅读下面诗,按要求作答。(8分)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选自《全唐诗》)(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加好?请说明理由。(2分)(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取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3)你怎样了解诗中“闲”字?(3分)第36页答案(1)“望”:照应题目中“登台”,引出后面描写景物。或“空”:①营造空阔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2)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经过描写秋原

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心境。(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解析(1)这是一道炼字赏析题,首先确定用哪个字更加好,然后可从结构、内容等方面来说明理

由。如认为“望”更加好,可从与题目相照应、与后文关系等方面说明理由;如认为“空”更

好,可考虑从其所传达意思、所传递情感、所营造意境等方面说明理由。(2)常见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渲染、联想等。本诗颔联

中,“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和“原野”是静态描写,由此可知采取了动静结合

手法;“秋原人外闲”,用秋原空阔来表现诗人心境,可知还采取了寓情于景手法。(3)这道题问是对一个字了解,实际上是要求扣住“诗眼”进行分析。“你怎样了解”,既

能够写出你对诗中所写“闲”字内涵了解,也能够写自己由此诗生发联想。第37页12.(课标全国Ⅰ,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问题。(11分)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

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角度有何不一样?请简明分析。(5分)(2)诗尾联表示了作者什么样思想感情?对全诗情感抒发有怎样作用?(6分)第38页答案(1)本诗描写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能够看出,作者此时

尚处于前往边塞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描写是凭听闻所得。(2)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爱国热忱。第二问:使得诗中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格调。解析(1)两首诗描写塞外景物角度显著不一样在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实写,写

就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是虚写,写是诗人出发之前想象之景。(2)鉴赏思想情感,首先要明确诗句大意,诗歌尾联大意是:勤于王事不敢嫌道路遥远,只有在梦

中才能偷偷回到故乡。然后通观全诗,把握情感。前六句极言北庭环境艰辛,最终两句笔锋一

转,表示了诗人虽有勤于王事和思念故乡矛盾心理,但思想上还是爱国情感占上风。第39页13.(江苏,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问题。(11分)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房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注]

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1)联络全诗,概括作者“开颜”原因。(4分)(2)简明赏析颔联、颈联写景艺术。(4分)(3)尾联表示了作者什么样情感?(3分)第40页答案(1)朋友新房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2)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

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3)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解析(1)这是一首题咏诗,作者来到窦员外在崇德里新房,感到欣喜异常,遂写此诗。概括作

者“开颜”原因,主要从颔联、颈联和尾联中寻找答案。写作次序是前写新房外景,后写新

居内事。关键信息点有:“秋色墙头数点山”“碧松”“红药”指外景优美,“认得诗人”指

志同道合。(2)颔联写近水远山,颈联写碧松红药,均选取“新房”周围之美景,空间层次分明,色调友好。松

间明月朗照,春来红药盛开,均是想象之景,与实景相配,引人遐思。(3)尾联赞美主人新房中书籍堆案,主人以诗书自娱,作者亦是同好之人,羡慕之情溢于言表。第41页14.(重庆,1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下列问题。(8分)好事近[清]黄之隽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

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心情?“插”字有何表示效果?(4分)(2)末尾两句中“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4分)答案(1)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心情。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尖峭、挺

拔形象地表现出来。(2)“悬崖”指倒映江中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坍毁断裂,此指江中山影破碎散乱。作者

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解析(1)这是一道炼字炼句题。“高卧”二字是解题关键,从此二字可见作者心情是悠闲

自在和放松;对“插”字分析时要注意对意境画面进行描述,并将山峰陡峭挺拔特点概括出来。(2)联络前句“乱篙撑处”可知,这里是指水中景象,而非山间景象;再联络下阕第一句“天

开”“画屏”,可见江景之美,所以着一“怕”字,来表现自己担心,从而衬托出江景之美,写出

了对江景之喜爱。分析时要联络详细诗句。第42页15.(福建,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秋夜纪怀[宋]陆游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注]

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明分析。(3分)(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情怀?请简明分析。(3分)第43页答案(1)[关键点]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珠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全

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寂静,营造出一个凄清气氛。(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2)抒发了诗人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战斗生活,还

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解析

(1)答题时注意题干中信息“第二联”“写景精细”,组织答案时应重点分析怎样写

景。此诗首联状夜,写北斗垂宇,银汉浮天,写得沧茫空廓。颔联状秋,写风过暗林,一叶飘零,露浸

衰草,百虫嘶鸣,写得深沉落寞。(2)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走笔抒怀,写卧病,写吟诗;然病中所思,诗中所吟,仍是难以忘怀大散关,

那铁马冰河边防,那驿炬来迎抗金前沿。全诗从状景始,以纪怀收,而纪怀藉状景为铺垫,状

景因纪怀见精神。诗题目、小注也是组织答案主要信息。第44页16.(四川,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8分)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骆宾王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1)请简明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3分)(2)本诗表示了作者怎样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明分析。(5分)第45页答案(1)“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幽静、空阔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

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阔、静寂美好景致。(2)本诗表示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

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

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阔、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展现出山间

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示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追求。解析(1)这是一道语言赏析题,分析时主要从内容、形式和思想情感上入手。内容和思想情感

能够合二为一;形式上主要针对表现手法来谈。这是一个写景句子,从听觉、视觉等感觉角

度来描写,突出幽静之意境。唐人写静,常以动相制,譬如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便

是这方面经典名句。骆宾王“谷静风声彻”亦是以动制静。而后半句“山空月色深”体

现则是视觉感受,其中“深”字用得尤其高妙,重复吟咏,便有身临其境、恍若隔世之感了。(2)解答此题有三把钥匙:其一,诗歌中写景句子,一切景语皆情语;其二,“樊笼”典故,联络

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樊笼”一词,能够助读;其三,知人论世,结合对作者了

解来了解诗歌情感。骆宾王一生坎坷,才高而位卑,不但建功立业政治理想无法实现,还屡

遭不幸,故生出去尘隐世之心,其热爱自然之情也就不难了解了。注意题中“结合全诗”要求。第46页17.(山东,14)阅读下面宋词,回答下列问题。(8分)卜算子张元幹[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

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注]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湿”“迷”二字分别作简明赏析。(4分)(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示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请作简明分析。(4分)第47页答案(1)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风露珠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

在环境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心情。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雾气使归舟

迷失了航向,衬托出朦胧、迷茫气氛,表现了作者内心迷惘。(2)①化用祖逖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

江潮退落和秋江冷寂,委婉地表示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悲凉,寄寓了浓郁爱国情感。解析(1)鉴赏诗句中关键词,首先要弄懂词义。本题中,“湿”用作动词,沾湿;“迷”,使动用

法,使……迷路。然后结合词句内容了解关键词表示效果。风清露冷,弄湿了行云;沙水一色,

使归艇迷失了方向,描绘出一片沧茫浩渺之景。最终指出由关键词所表现出来情感态度。(2)鉴赏诗歌表示思想感情,首先要知人论世,这首词作者张元幹是宋代爱国词人。其次要

结合语境,分析词句内容。“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两句大意:心中沉闷极了,只想一

醉方休,不料醉中也挥舞起宝剑来;沙溪潮水退下去了,深夜秋江变得愈加凄清严寒。“起

舞闻鸡酒未醒”一句利用了“闻鸡起舞”典故,闻鸡起舞是为了报效国家,却是在“酒未醒”

之时;“潮落秋江冷”一句写眼前之景,让人倍感凄凉。最终总结出词句所表示思想情感。第48页18.(湖南,10)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8分)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回绕西山

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为虚[注]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邺傍高冢多贵臣,娥眉目曼睩共灰

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张说《邺都引》,选自《全唐诗》)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

年望相同。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观赏》)[注]

虚:废墟。(1)第二段诗句节选自唐代诗人张若虚《

》。(2分)(2)请赏析两诗中画横线诗句所抒发人生感悟差异。(6分)第49页答案(1)春江花月夜(2)“城郭为虚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以都邑变为废墟、人世盛衰更替与月之千秋永照对

比,突显人非物换,抒发了世事沧桑、人生如寄感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同”,

将人类代代相续与月之永恒不变对举,表现宇宙永恒和生命无限,强调人类绵延不绝,

抒发了一个豁达乐观情怀。解析(1)这是一道文学常识题,所涉篇目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观赏》中主要篇目。(2)《邺都引》全诗激情奔涌,慷慨悲壮;而《春江花月夜》则显得格外幽美恬静。“城郭为虚

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二句,是经过曹魏时代城郭建筑今已凋敝颓败揭示邺都环境今昔

变迁,标志着魏武时代已成为历史,明月依旧,却照不见曹操在西园“夜接词人赋华屋”身

影,更衬托出今日邺都凄凉冷落。“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同”,个人生命是短暂

,而人类存在则是绵延久长,所以“代代无穷已”人生就得以和“年年望相同”江月

共存,抒发了诗人豁达乐观情怀。第50页19.(江西,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8分)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苏轼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注]

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

“四黎”。②翁:苏轼自称。(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出处。(2分)(2)请结合作者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人生态度。(6分)答案(1)《论语》(2)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因为受到佛道思想影响和黎族百姓热

情欢迎,所以表现出曾点曾经含有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人生态度。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因为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和黎族百姓热情

欢迎,所以依然向往曾点描述礼乐之治,表现出主动乐观人生态度。第51页解析(1)“溪边自有舞雩风”中“舞雩风”出自《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

坐》,原文为曾皙表示自己人生理想文字:“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

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此句表示人生理想,有各种说法。(2)“结合作者思想”,要求考生对苏轼儒道释思想有一定了解。结合“本诗内容”,要

把苏轼思想和详细文本结合起来分析。“舞雩风”典故可依据儒家思想解读,也能够根

据佛道思想解读,苏轼又多家皆修,所以答案也能够有两种了解。赏析

这首诗作于苏轼被贬儋州时期,他在城南建造泥房居住,和当地百姓结下深厚感情。作品

浅易如话,毫不雕琢,把朴素内容写得生动而富有幽默,在不经意间展现出行云流水般活泼

姿态,极具大家气象。第一、二两句生动活泼地写出了作者和当地百姓亲密关系,几个少年口

吹葱叶迎送微醉“我”,怡然自得之情寄寓其中。第三、四两句蕴含哲理思索,使用对比手

法,“莫作”说得斩钉截铁,态度何等果断;“自有”说得颇具炫耀之意,何等自在;“天涯万里”

“溪边舞雩”对举,一舍一取,足见词人志趣。苏轼思想是驳杂,兼融儒家进取、道家

淡泊和佛家超脱,我们在《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经

典名篇中已经领会。第52页20.(江苏,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10分)醉眠唐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注]

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含意。(2分)(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示了诗人什么样心境?(4分)(3)《宋诗钞》中说唐庚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

本诗作简明分析。(4分)第53页答案(1)用远古时期宁静写出山中幽静。(2)表示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心境。(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出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

花”“好鸟”等闲适悠远意象,形成一个简单格调,意味平淡深长。解析(1)对重点词语了解是解题关键。“太古”即远古,“似”就是好像;“山静似太

古”字面意思是“山中幽静如万物寂静远古”,其含意自然是以远古之静写山中之静。(2)“世味”指是世道人心,世态炎凉;“门常掩”意为“世味进不来,远离人间是非”;“簟”

为“竹席”,“时光簟已便”是说盛夏虽酷热难耐,但醉卧竹席,却感到十分舒适。经过“门常

掩”这一动作,“簟已便”这一感受,传达出此刻厌恶“世味”官场、世嚣,追求恬淡、舒适生

活心境。(写出“厌恶官场”给2分,写出“追求恬淡心境”给2分)(3)从题干“平淡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来看,需结合文本谈哪些是平淡简约之笔,其蕴

含着怎样激烈情感。诗中有“馀花”“好鸟”等美好闲适意象,给人一个简约淡雅之意,虽

春意阑珊,花已凋零,只剩几朵留在枝头,但诗人对着枝头几朵残花,照样喝得痛快;鸟啼也不妨

碍诗人酣眠,将门关上能够挡住官场污秽和世上很多烦扰;躺在凉席上便感到舒适、顺畅。

第54页这首诗虽显得平淡无奇,不过从最终一句可知诗人内心仍有幽愤不平之气,“梦中得句”似得而

实失,“忘筌”一语双关,暗合《庄子》“得鱼忘筌”典故,“拈笔又忘筌”表现乍得忽失

惆怅之情,加上这首诗又是作者在谪居惠州时醉后所作,可见诗人平时生活虽平淡、舒适,但总

掩饰不住内心愤愤不平之气。(结合文本给1分,分析适当给1分,写出幽愤不平之气给2分)评析(1)是一道经典解释句子含意试题,考生能够从修辞角度、句子表层含意及深层含

意角度作答,还可从注释里找到突破口,命题指向明确,难度适中。(2)题考查对主要诗句理

解能力,考生应抓住关键词语加以了解,从表层含意,再到深层含意,难度适中,命题指向清楚。(3)

题考查对诗歌情感把握能力,考生需认真审题,结合文本分析,切忌游离文本之外主观臆断;还

可从注释中取得解题思绪,把握诗人情感;本题暗含“得鱼忘筌”典故,难度较大。第55页1.(浙江,21—22)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列问题。(7分)未展芭蕉[唐]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珍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1)这两首诗描写都是

状态植物,均以

一词表示诗人爱怜之情。(2分)(2)简明分析这两首诗表现手法。(5分)C组教师专用题组第56页答案(1)还未展开芳心(2)第一首巧妙利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蜡烛、未拆封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

展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但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情思。第二首利用

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但表现了海棠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个沉稳独立、自主自爱

品格。解析(1)诗题中有“未展”“未开”,第一空答案便是“还未展开”。对这种状态植物,两

位作者都用了“芳心”一词。(2)这两首诗都是咏物抒怀诗,这种诗惯用表现手法是比喻、联想、双关、拟人等。第一首诗

多处设喻,委婉寄情,首句从未展芭蕉形状、色泽设喻,给人以漂亮联想。第二句又以“芳

心”巧妙暗喻,并予芭蕉以人格化,到达人、物浑然一体神似境界。三、四句紧承第二句意

绪,以书札设喻,喻示遥想,展示了美好意境。第二首诗前两句写意,后两句用比拟、对比来写海

棠志趣,赞扬其矜持、高洁品格,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暗示为人要稳重,要自爱。第57页2.(浙江,21—2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问题。(7分)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2)简析画线句表现手法。(4分)答案(1)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2)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抒情效果。③“深山”

“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示出词人心中孤寂、惆怅之情。解析(1)“今古河山无定据”是一句断语,也是词人感叹。它横空出世,有上下千年,纵横万

里之概。情语之后,紧接以景语:“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词人挥舞画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

有声有色、充满动感边塞景物图。这既是实景,也是历史画面写照。(2)“一往情深深几许……”以情相问,以景作答,把自己抽象孤寂、惆怅之情用形象深秋

之景来表现。意象选取十分恰当,借“深山”“夕照”“秋雨”写出自己心中怅惘之情。第58页3.(浙江,22—2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6分)定林①[宋]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注]

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手法。(3分)(2)诗人为何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明分析。(3分)解析(1)诗中第三联“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一句显著利用拟人手法。重点是赏析这种

拟人手法妙用。(2)“悲虫”也会有“好音”,虫是无所谓“悲”或“喜”,那是诗人个人情感原因,所以结

合原诗不难整合出答案。答案(1)利用拟人手法,诗人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

出在定林流连忘返愉悦心境。(2)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地寻到自己高兴,即使悲鸣虫声也是美妙音乐。第59页4.(浙江,22—2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问题。(6分)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元]王旭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注]。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虽是普通,惟

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注]萼:花萼。这里指花瓣。(1)词中“两种”指是

,“一家”指是

。(2分)(2)指出这首词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情感。(4分)答案(1)梅花与雪花大自然(2)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梅与雪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喜爱和赞赏之情。解析(1)依据下片内容,能够对“两种”进行正确解释。“一家”含义可由“制作”来考

虑,即梅花和雪花都是“一家”制作出来,由此可判断“一家”指代内容。(2)由词中“不似”等词和最终两句可判断出手法。可依据所咏对象特点分析作者情感。第60页5.(浙江,5)以下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一项是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午夜鸣蝉。”夏夜西湖边,热闹不但是那些可爱小生灵,更有璀

璨华灯和络绎游人。B.“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到现在我才知道,原来桂花风骨,在于它孤傲;桂

花品格,在于它清幽。C.“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高亢乐声响彻苍穹,回荡在黄沙漫漫高原上,也

打动了他那颗充满伤痕心。D.“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在异乡忙于追梦游子,又怎能体会到母亲在故

乡牵挂和守望呢?答案

CA.词句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西江月》,用反衬手法表现是乡村深夜清幽宁

静景色,故不适合用于“热闹”西湖夏夜。B.诗句出自宋朝诗人林逋七律《山园小梅》,是写

梅花疏朗与幽香,不能用来描写桂花。D.词句出自宋朝词人李清照《一剪梅》,适合用于“爱

情”而非“亲情”。第61页6.(浙江,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6分)日暮倚杖水边[注][金]王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注]

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1)此诗颔联以

两位被贬异乡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

整。(2分)(2)指出“羁绪”在全诗中详细内容,并简明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特点。(4分)第62页答案(1)屈原白居易(2)内容:①漂泊旅思,②谪官愁思,③秉道直行信念和内心不被了解苦闷,④年华易逝

伤感,⑤浮沉宦海厌倦。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解析(1)首先确定三、四句为颔联,其次由“大夫泽畔行吟处”推知是屈原,由“司马江头送

别时”推知是江州司马,即白居易。(2)本题有两问,一是“羁绪”在全诗中详细内容,二是赏析首联写法特点。第一问首先要

了解“羁绪”含义,即羁留、羁绊心绪。然后逐句分析、筛选、整合。由大夫泽畔行吟推

知漂泊旅思,由司马(白居易)江头送别得出谪官之愁,由颈联推知秉道直行和不被了解,由苍颜华

发推知迟暮,由“便挂衣冠已是迟”推知对宦海厌倦。第二问只赏析首联写法特点即可,以萧

瑟景物描写开篇,为全诗奠定“羁绪”情调。第63页7.(浙江,16)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下列问题。(6分)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人月圆①[金]吴激南朝千古难过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

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中吕]山坡羊·燕子[元]赵善庆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

多见些;亡,都尽说。[注]

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②春社、秋社:古时祭奠土神普通在立春和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慌忙急迫样子。第64页(1)这三篇作品均经过

意象,表示了深沉

之感。(2分)(2)请简明赏析这三篇作品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答案(1)燕子兴亡(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表达了咏史诗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

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散曲风味。解析(1)意象,即为作品中详细事物,可经过寻找三篇作品中所用意象加以分析对比,从中

找出相同事物作答;作者感情应经过作品中一些关键词去了解把握,如第一首中“旧

时”,第二首中“同是天涯”,第三首中“亡,都尽说”。(2)先要了解每篇作品关键语句,如第一首一、二句,第二首第二句,第三首最终一句。

这些句子对于了解作品主题和作者情感有很大作用。在解答此题过程中要注意题目中

两项要求,答案既要符合题目要求,又要有充分依据。第65页8.(浙江,1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下列问题。(6分)[正宫]叨叨令无名氏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

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注]

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代称。(1)本曲前四句利用丰富意象勾勒出一幅漂亮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表达出温润柔美

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感受。(2分)(2)请结合全曲简明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思想情感。(4分)答案(1)流水白云(2)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

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情怀和隐逸情趣。解析(1)解答本题,可将此曲中意象一一勾画出来,然后依据题干要求加以判断。(2)解答本题,要注意曲下注释,尤其是鹦鹉洲是“渔父居处”代称。第66页9.(浙江,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6分)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1)这两首诗描写都是

时刻景色,均以荷与

为诗歌主要意象。(2)这两首诗都利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

不一样情感特点,并作简明分析。第67页解析

(1)细读原诗就会发觉“两竿落日”“入暮”这么表示时间字眼,从而不难得出这两首

诗描写是黄昏时刻景色;而两首诗都出现了荷与西风意象,第二问答案也很轻易得出。(2)杜诗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写从溪桥上所见荷叶受风之状。这两句诗,

除以问语“多少”两字领起,使诗句展现与所写内容相表里风神摇曳之美外,更以“相倚”两

字托出了青盖亭亭、簇拥在水面上形态,接着则在“回首”前用了“一时”两字,传神入妙地

摄取了阵风吹来、满溪荷叶随风翻转这一刹那间动态。风荷原本无情,不应有恨。风荷这恨

是从诗人心目中展现。诗人把自己感情贯注到无生命风荷之中,带着自己感情色彩

去看风荷“相倚”“回首”之状,以为它们似若有情,心怀恨事,因而把对外界物态描摹与自

我内情表露,不期而然地融合为一。这里,表面写是绿荷之恨,实则物中见我,写是诗人之

答案(1)黄昏西风(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

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展现娇

羞之态,表露了作者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第68页恨。那么,这首诗中诗人之恨是什么呢?联络杜牧遭遇来看,其所表现就是一个芳时不

再、美人迟暮之恨。杜牧是一个有政治理想和主张人,而不幸生在唐王朝没落时期,平生志

事,百无一酬,这时又受到排挤,出外为官,怀着壮志难酬隐痛,所以在他眼底、笔下,连眼前无

情绿荷,也好像充满忧愁了。还有,诗前两句纯写景物,但从诗人所选中落日、烟柳之景,

读者自会感到:画面景色不是那么明快,而是略带暗淡;诗篇情调不是那么开朗,而是略带

感伤。这是为引出绿荷之“恨”而安排环境气氛。杨诗中“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这两句诗大意是:天已入暮,但暑气未减,连池塘

里荷花也为酷热犯愁,她把脸庞深藏在圆如伞盖荷叶下面,生怕烈日余威毁坏了她娇美

面容。诗人之所以这么写,正因为自己深感余热盈怀,所以以为荷花也害怕热气,到了黄昏还深

深躲在荷叶底下不愿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