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四文言文阅读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获奖课_第1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四文言文阅读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获奖课_第2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四文言文阅读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获奖课_第3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四文言文阅读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获奖课_第4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四文言文阅读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获奖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四文言文阅读高考语文

(课标Ⅲ专用)第1页一、(课标全国Ⅲ,10—13,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

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

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

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

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契丹使萧禧馆客,禧

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

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

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

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

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一样,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

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五年高考A组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第2页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

事。”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

同三司,谥曰文定。(节选自《宋史·许将传》)1.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一项是(3分)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

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

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

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

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第3页2.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讲解,不正确一项是(3分)()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个称号,指在最高级别殿试中取得第一名人。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主要节日。C.近侍是指靠近并随侍帝王左右人,他们不但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一个借口。第4页3.以下对原文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很快,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

意挑衅。他果断给予还击,使对方未占得廉价而返回。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

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

到万众如同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逝世,却受到朝廷权臣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

询许将对此事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当代汉语。(10分)(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5分)(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5分)第5页一、1.答案

D先明确句意与选拔人才相关,然后用排除法来做。“初”,时间词,其后断开,排

除B、C两项。“选者”与首句“选人调拟”呼应,指被选拔人。正是因为吏“为奸”,被选

拔人才“不得诉”,故应在“选者”之前断开,排除A项,选D项。2.答案

C“近侍”不一定有很高职位。3.答案

A“使对方未占得廉价而返回”与原文不符,原文只说“禧惭不能对”。4.答案(1)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不能

回答。(2)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起恣意罗织诬陷,贬斥元祐旧臣,奏请开挖司马光坟墓。解析(1)申饬:指示。何以:为何。使:动词,出使。为:句末语气词,表反问,不译。(2)同肆:两个词,一同,大肆。罗织:虚构罪名,进行诬陷。奏发:奏请开挖。第6页[参考译文]许将字冲元,是福州闽县人。考中进士第一名。神宗召他入对,授任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

中书条例。当初,选拔调感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查没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动,待

选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罢免南曹。设公堂接待前来上诉人,士人没有被无理

阻止,有意刁难。契丹以二十万军队迫近代州边境,派遣使者索要代州土地,岁聘使不敢去,

就命许将去。许将入朝对答说:“我在侍从职位,朝廷主要决定不能不知道。万一契丹谈到

代州事情,没有驳斥他们理由,就会伤害国家大致。”于是命令许将到枢密院查阅文书。等

到了契丹境内,当地人骑在房梁上聚众观看,说:“看看南朝状元。”等到演示射箭,许将先

射中。契丹派萧禧接待宾客,萧禧果然拿代州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渠没有定

下来,只是以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

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回来汇报,神宗称赞他。第二年,担任秦州知州,又

改任郓州知州。元宵节点灯,官吏登记那些偷盗人,并把他们关入狱中,许将说:“这就断绝了

他们改过自新路了。”都把他们释放了,从此百姓没有一个人犯法,监狱都空了。父老乡亲感第7页叹道:“从王沂公之后五十六年,才再看到监狱空了。”郓州习俗,士子喜欢聚集在一起公开批

评官方政令,许将即使没有禁止,这一习气自动消失了。征召担任兵部侍郎。上疏说:“治理军

队有规章,名称即使不一样,或纵或横,或方或圆,让万众像一人一样。”等到西方用兵,神宗派侍从

向他问询兵马数量,许将马上详细奏报;第二天,问询枢密大臣,却回答不上来。绍圣初年,入朝

任吏部尚书。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起恣意罗织诬陷,贬斥元祐旧臣,奏请开挖司马光坟墓。

哲宗拿这件事问许将,许将回答说:“挖他人坟墓,不是高尚品德人所做事。”担任颍昌府

知府,又调任大名府知府。在大名府六年,屡次告老还乡,被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年,逝世,年七

十五岁。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文定。二、(课标全国Ⅱ,10—13,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

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

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愿云闻宛之赵

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

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

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认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第8页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

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

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

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

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

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

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

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第9页1.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一项是(3分)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愿/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

信义著名/愿得降之/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愿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

义著名/愿得降之/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愿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

义著名/愿得降之/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愿/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

信义著名/愿得降之/第10页2.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讲解,不正确一项是(3分)()A.下车,古代能够代指新任官吏就职,以后又惯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查,进行犯罪事实取证工作。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代称。D.京师,古代指国家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当代泛指首都。3.以下对原文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A.赵憙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

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B.赵憙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一再训斥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

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C.赵憙阻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分处理,

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诲他们应该弃恶从善。D.赵憙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

久规划。他患病逝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第11页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当代汉语。(10分)(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5分)(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5分)第12页二、1.答案

A四个选项前三处断句均一致,从第四处开始不一样。结合画波浪线部分大意,舞

阴大姓李氏不愿投降,皇帝派人去招降,他仍不愿投降,故应断为“不愿”;“云”在此处意为

“说”,“云”字以下为不愿投降理由,故其前后均需断开。在“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中,

“孤孙”表示辈分(南阳赵氏家族单传孙子),“憙”是人名,“孤孙憙”一起做该句宾语。

假如将“孙憙”作为人名(姓孙名憙)单独拉出来,做“信义著名”主语,就篡改文意了。方法技巧断句标志词①时间、地点词;②朝代、国别词;③人称、字号词;④关联词;⑤“说”词(云、道、谓、曰等);

⑥虚词(含语气词);⑦表特殊句式词(“为……所”表被动,“……者……也”表判断,等等)。第13页2.答案

BB.“考”意思是“拷问,刑讯(逼供)”,而非“考查,取证”。A项“下车”和D

项“京师”在高中必修教材《张衡传》中出现过,如“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游于三辅,

因入京师”。C.“车驾”除了指帝王所乘车外,也可指普通“马车”。知识拓展官职调动方面文化常识授官拜、除、封、授、辟。罢辞罢官:罢、黜、免、夺、废。辞官:告老、致仕、归田、乞骸骨、乞

身。升降升官:升、迁、拔、擢、陟。降官:贬、谪、左迁。兼代兼任:行、摄、带、领。代理:权、假、署。调动改、转、徙、出。第14页3.答案

C有两处错误:一是赵憙仅仅是提议皇帝将其它盗贼迁移到京城附近,皇帝采纳了他

提议,并下令将这些人迁移到颍川、陈留,故“将他们迁往异地”主语应是皇帝,而非赵憙;

二是选项中“教诲他们应该弃恶从善”属无中生有。4.答案(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再说说其它要求。”赵王没有再说

话。(2)以后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解析(1)“奉”译为“奉行”,“枉”译为“违犯”,“道”译为“说”。(2)“大蝗”是名词作动词,译为“发生蝗灾”;“辄”译为“就”;“歌”译为“歌颂”。第15页[参考译文]赵憙字伯阳,南阳宛县人。年轻时就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又没有儿子,赵憙当初(只有)十五

岁,常想着为哥哥报仇。于是准备兵器,结交门客,以后终于去复仇。不过仇人都患病了,没有能

够和他相抗人。赵憙认为趁其生病来报仇杀人,不符合仁者心意,就释放他们离开了。回头对

仇家说:“你们未来假如健康了,要远远地避开(我)啊。”更始帝即位,舞阴(地名)大户人家李

氏坐拥城池而不投降,更始帝派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仍不愿降,说:“听说宛人赵氏

有孤孙赵憙,以信义闻名天下,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帝就征召赵憙。赵憙不到二十岁,引见之

后,更始帝随即任命赵憙为郎中,行使偏将军职务,让他到舞阴,李氏终于投降了。光武帝攻破

寻、邑两地后,赵憙遭受创伤,有战功,回来后被任命为中郎将,被封为勇功侯。邓奉在南阳造反,

赵憙一向与邓奉关系很好,屡次写信严厉责备邓奉,而那些谗毁人趁机说赵憙和邓奉联合谋

反,皇帝对此有疑心。等到邓奉兵败,皇帝得到了赵憙给邓奉写书信,就大吃一惊地说:“赵憙

真是忠厚长者啊。”以后任命赵憙为怀县县令。大姓人家李子春先前做过琅邪相,强横狡猾,

不遵法度,吞并土地,当地人很是忌惮他。赵憙任职伊始,听说他两个孙子杀了人事没有被第16页查出来,就不停地追问他犯禁事情,并把李子春收捕拷问,他两个孙子都自杀了。京城里有

数十人为他求情,最终赵憙都没有理会。当初赵王刘良生重病快死了,皇帝亲自来到赵王身边,

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赵王说:“我和李子春一向关系很好,现在他犯了罪,怀县县令赵憙要杀

了他,希望能饶他一命。”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再说说其它要求。”赵

王没有再说话。这年,赵憙升任平原太守。当初平原有很多盗贼,赵憙与其它各郡一起追捕他

们,杀了他们首领,其余同党应判罪有好几千人。赵憙上书说:“恶人做了坏事只要控制住

他们就行了,能够(把余党)都迁移到京城附近郡里。”皇帝听从了他提议,就把他们都转移

安置到颍川、陈留。自此,赵憙提拔推荐有义行人,除掉奸邪恶人。以后青州出现蝗灾,蝗虫

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平原境内)连年丰收,百姓歌颂赵憙。建武二十七年,授予赵憙太尉之职,

赐爵为关内侯。当初南单于俯首称臣,乌桓、鲜卑都来入朝修好,皇帝命令赵憙主持边塞事务,

考虑做长久规划。建初五年,赵憙病重,皇帝亲临探视。等到赵憙病逝之后,皇帝亲自前往吊

唁。享年八十四岁,谥号正侯。第17页三、(课标全国Ⅰ,10—13,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

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格调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

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

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

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

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

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

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

少孤,事兄如父,弟兄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

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

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

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第18页1.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一项是(3分)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

子如此/足矣/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

子如此/足矣/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

子如此/足矣/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

子如此/足矣/第19页2.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讲解,不正确一项是(3分)()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字得以通行使用,他名反而不惯用。B.姻亲,指因为婚姻关系结成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一部分。C.母忧是指母亲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逝世时,按照要求需要离职居家守丧。D.私禄中“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第20页3.以下对原文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

有,但他只是接收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心。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加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

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逝世以后,他掌管产业,如同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

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逝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

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当代汉语。(10分)(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5分)(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5分)第21页三、1.答案

D据意断句,本题适适用排除法。“所继叔父”名叫“混”,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

两项;“成佳器”表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方法技巧断句基础在于对文意领会,而真正基础在于平时对文言文诵读,以增强语

感,提升能力。另外,须掌握一定断句方法。比如,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

“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对话,“盖”“夫”“其”等发语词常放在句首,“耳”

“乎”“哉”“焉”“也”“耶”等语气词常放在句尾。2.答案

B“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一部分”错。“姻亲”与“血亲”不一样,“姻

亲”指由婚姻关系结成亲戚,“血亲”指有血统关系亲属。3.答案

B“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张冠李戴,原文中是说谢混“唯与族子灵运、瞻、曜、

弘微并以文义赏会”。第22页疑难突破概括分析题疑难突破:(1)选项落实。即将选项中包括内容,落实到原文中相关区域。(2)比较判别。即拿选项内容与原文中相关信息仔细比照,寻找差异,要尤其注意人物、时

间、地点、事件过程与结果。(3)对比排除。即依据前两步分析结果,对比选项,用排除法筛选出答案。4.答案(1)品性严厉正直,行为坚持恪守礼制法度,侍奉过继家亲族,恭敬慎重过于常礼。(2)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它事岔开话头。解析(1)注意单音节词要翻译成双音节词,如“严正”翻译为“严厉正直”,“恭谨”翻译为

“恭敬慎重”,“过常”翻译为“过于常礼”。(2)“臧否”翻译为“褒贬”;“言论”用作动词,翻译为“发表议论”;“乱”翻译为“岔

开”。第23页知识归纳文言文翻译关注六个采分点:(1)句子大意。要联络详细语境进行准确翻译,确保句子通顺完整,译出句子大意。(2)关键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等句中关键词语,翻译时要联络全文,结合上下文

语境仔细推敲。(3)主要虚词。普通情况下是《考试纲领》要求18个虚词,包括句子通顺时要注意主要虚词

使用方法。(4)词类活用。经过分析句子语法结构来确定活用词词性及词义,要将活用词准确翻译出

来。(5)固定结构。古汉语中有些不一样词性词,经常连用或配合使用,形成一个比较固定格式,翻

译时要注意这些“习惯使用方法”。(6)特殊句式。要尤其注意译出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要将颠倒语序理顺,被动句要译出被

动关系,省略句要将省略内容补全。[参考译文]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父亲叫谢思,任武昌太守。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第二个儿子。谢峻自

己无子,就以谢弘微为继子。谢弘微本名密,因为触犯了继母名讳,所以就用字代名。谢弘微第24页孩童时期,风采充溢,但却端庄慎重,遇上适当时机才说话。他继父弟弟谢混有知人之名,见

到谢弘微,认为他不一样于寻常之人,对谢思说:“这个孩子内心廉明正直而且早慧,将成为才能出

众之人,有这么儿子,足够了。”谢弘微家里一向贫寒,而继父家产业却很丰盈,他却只承继接

受了继父几千卷书而已,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谢混格调高尚峻洁,极少同人交往,只同

他族子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弘微一起因赏析文义而聚会。(他们)曾经一同游宴歇息,居

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才气横溢,言辞漂亮,谢弘微每每以简约言语使

众人信服,谢混尤其敬重他这一点,称他为微子。义熙八年,谢混因为是刘毅同党被诛,谢混

妻子晋陵公主便把谢混家事托付给谢弘微。谢弘微为谢混家经营生计,管理产业,办事如同在

官府办公普通,一枚钱、一尺帛收入支出,都有账册记载。高祖登上帝位之后,晋陵公主降为

东乡君。从谢混死,到这时已经有九年,但谢混家屋宇整齐,仓廪充盈,仆人听从使唤,各有所业,和平

常没有什么不一样,田地开垦种植,比原来有所增加。本族外姓亲戚,朋友故旧,凡是来探望东

乡君人,进门(见到这么齐整家境,)没有谁不感叹叹息,甚至有些人为之流泪,深为谢弘微德

义所感动。谢弘微品性严厉正直,行为坚持恪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亲族,恭敬慎重过于常

礼。太祖镇守江陵,以谢弘微为文学。谢弘微因为母亲逝世离职,居丧期间以孝著称,服丧期满

后又过了一年,依旧素食不变。谢弘微兄长谢曜历任御史中丞,元嘉四年逝世。谢弘微为他守第25页丧而长时间吃素食,哀戚超出常礼,即使服丧期满,还是不吃鱼肉。谢弘微从小失去父母,侍奉兄

长如同侍奉父亲,弟兄之间非常友爱和睦,当代没有些人能够赶得上。谢弘微口中从不说他人长

短,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它事岔开话头。元嘉九年,东乡君去

世,留下资财非常多,园宅十余所,奴仆还有数百人。而谢弘微一无所取,自己用私人官俸营办

东乡君丧事。谢弘微说:“亲戚之间争夺财产,可算是最为鄙贱之事。现在财产多则分用,少则

共用,不至于贫乏就行了,身死之后,哪里还去管它。”元嘉十年,(谢弘微)逝世,死时四十二岁。

皇上十分痛惜,派二卫一千人营办丧事,一直到丧事完成。朝廷追赠谢弘微为太常。四、(课标全国Ⅲ,4—7,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

《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

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

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

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

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

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第26页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

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呜,雹

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

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

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

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录先朝守

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节选自《明史·傅珪传》)第27页1.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一项是(3分)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

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

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

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

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第28页2.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讲解,不正确一项是(3分)()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奠、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官署,专管雅乐以外音乐、歌舞教习等演出事务。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要求年纪而离职。D.历史上“两京”有各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南北两处京城。第29页3.以下对原文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A.傅珪进入仕途,参加纂修文件。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加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

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考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因为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

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事。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愿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

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

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当代汉语。(10分)(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5分)(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5分)第30页四、1.答案

B“镌”意为“削职”,其宾语为“官”,“镌与修者官”不能断开,排除A、D两

项。“进”是古代官职升迁用语,“左中允”是官职名,“进左中允”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

B。疑难突破文言文断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①回归原文,结合语境感知文段大意。②语法

分析,即每处停顿应该是一个相对完整语法结构,应该表示一个相对完整意思。这一步关

键是抓住句子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关系,注意动宾、动补和主谓关系。③

抓一些语言标志,主要是文言虚词,依据虚词推断其前后内容之间关系。④借助一些人名、地

名、一些官职升迁调动术语等来辅助判断。2.答案

A“土地、户籍”是户部掌管职事。知识拓展①教坊司。中国古代宫廷音乐机构。始建于唐代,称为教坊,专门管理宫廷俗乐教

习和演出事宜,一度更名为“云韶府”;宋元两代亦设教坊;明代改教坊为教坊司,隶属礼部,主管

乐舞和戏曲;清代雍正时改教坊司为和声署。②各朝两京东汉两京:东京洛阳、西京长安。隋唐两京:西京长安、东京洛阳。五代、北宋前期两京:东京

开封、西京洛阳。明代两京:北京(今北京)、南京(今南京)。第31页3.答案

C“他仍坚持离职”错,文中说权幸“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

听”,说明造成傅珪离职原因,一是权幸强迫,二是皇上不采纳言官请求,而非傅珪“坚

持”。方法技巧文言概括分析题解题方法五对比:①对比人物。分析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一样时

间、不一样地点所做不一样事件及其结果,预防张冠李戴。②对比时间。将选项中时间与原文

对比。③对比地点,对比选项中事件发生地点和原文是否一致,预防错位嫁接。④对比内容。

看选项中是否被命题者有意添加了原文中没有内容,预防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⑤对比因

果。即分析选项内容是否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4.答案(1)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译出大

意给3分;“权幸”“嫉”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勇于直言,应该起用。吏部按照卢雍话上奏,没有回复。(译出大意给

3分;“忠谠”“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解析(1)抓住句中三个动词“陈”“斥”“嫉”,即可译出大意。“权幸”为名词,译为“受

宠权贵”;“嫉”译为“痛恨”。(2)“刚直忠谠”是并列结构,“谠”可推断为“直言”;“请如雍言”是对“如雍言请”倒

装;吏部是向“皇上”上奏,可推知“不报”是“皇上没有回复”之意。第32页方法技巧文言句子翻译:①把文句还原到上下文中,整体感知大意,做到“句不离段”。②考

虑词类活用,考虑特殊句式,尤其是倒装句。如句中“请如雍言”。③判断文句中动词意思,

进而前勾后连了解整句意思。如句中“陈”“斥”“嫉”。④字字落实,碰到难解词语,

学会推断。如句中“谠”“报”。⑤关注有特定含义双音节短语,积累其特定含义。如句

中“权幸”。[参考译文]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年间,授官编修,很快兼任

司经局校书。参加编修《大明会典》完成,晋升左中允。武宗即位,因在东宫时恩德,晋升左

谕德,充任讲官,纂修《孝宗实录》。当初文学侍从之臣不附会刘瑾,刘瑾嫉恨他们。说《大明

会典》成于刘健等人,靡费很多,降参加修纂者官,傅珪降为修撰。很快因《孝宗实录》完成,

晋升左中允,再次晋升至翰林学士,历任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15),代替费宏担任礼部

尚书。礼部事务比其它部简单,自傅珪几次执意谏争,章奏于是增多。皇帝喜好佛,自称“大庆

法王”。番僧请求田产一百顷作为法王下院,宫中直接下旨礼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书。傅珪

假装不知道,持奏说:“谁是大庆法王?胆敢和至尊一起署名,大不敬。”皇帝诏令不追究,求田

事也最终罢止。傅珪平时像木讷人。等到面对大事,毅然坚持,他人不能夺其志,最终所以触第33页怒受宠权贵而离职。教坊司臧贤请求更换牙牌,依照朝士所用牙牌形制制作,又请求改铸

方印,傅珪阻止不施行。臧贤就日夜在宦官中毁谤他,希望使他辞职。御史张羽上奏云南受灾,

傅珪于是极力论说四方灾变可怕。正德八年(15)五月,又上报四月受灾,于是说:“春秋二百

四十二年,记载灾变六十九件事。现在从去年秋天以来,地震天鸣,冰雹降落,星宿陨坠,龙虎出现,

地裂山崩,共四十二件事,而水灾旱灾没有计算在内,灾害没有比现在更厉害了。”极力奏陈

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恰逢户部尚书孙交也因正直被

权贵抵触,权贵于是假传圣旨命令二人辞职。两京谏官纷纷上章请求让他们留任,皇上不听从。

傅珪归乡三年,御史卢雍称赞傅珪在位有古代大臣风范,家无储蓄,天天供给都很困难,请求颁

发月廪、岁隶,以表达优礼。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勇于直言,应该起用。吏部按照卢雍话上

奏,皇上没有回复。而傅珪正在此时逝世,时年五十七岁。嘉靖元年(1522年),收录先朝守正大

臣,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文毅。第34页五、(课标全国Ⅱ,4—7,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

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

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

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认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挠盛典,蓄隐邪

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

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

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

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

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逐嗜乞怜,如所谓‘七豺’

‘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

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

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

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第35页1.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一项是(3分)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

恐喝勋贵/簧鼓朝绅/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

恐喝勋贵/簧鼓朝绅/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

恐喝勋贵/簧鼓朝绅/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

恐喝勋贵/簧鼓朝绅/第36页2.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讲解,不正确一项是(3分)()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以后又能够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一样道理。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尊称。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评、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委婉说法。第37页3.以下对原文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么国戚,也大胆揭

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所以发怒。B.陈登云勇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觉很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

所以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极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

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

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当代汉语。(10分)(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5分)(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5分)第38页五、1.答案

C“怀祸藏奸”与“窥觊储贰”均为动宾短语,其后要断开,排除A、D两项;“事由

己发”为主谓短语,其后要断开,排除B项。故选C。2.答案

D移疾:犹言“移病”,古代官员上书称病。是为官者要求隐退委婉语。备考策略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是课标全国卷从开始命制一个新题型,即在阅读材

料中选取四个含有传统文化内涵词语,对其相关内容进行讲解,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一项。

针对这种题型,平时备考应该对与人物传记内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进行分门别类整理,并加

强识记。3.答案

D“筹措钱款赈济灾民”错,“帑金”是指国库银两。答题技巧①不论“概括”,重看“分析”。课标全国卷这类题选项表述很有特点:先用一个

或两个四字短语对人物进行概括,再举一两件事分析印证;普通“概括”无错,“分析”有误。

所以答题能够先不论“概括”,重点放在“分析”上,在所叙事件上多下功夫。②聚焦细节,留

心易错。课标全国卷这类题设误也有特点,即其设误点极小,往往在一两个字上;而且设误点

多放在何人(事之于人)、何事(事之有没有)、何时(事之于时)、何地(事之于地)上。故一定要关

注“分析”部分每一个字、每一个细节,留心易错四个方面(何人、何事、何时、何地)。第39页4.答案(1)其中莫非没有刚正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2)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解析(1)胜:禁得住。龃龉:抵触,排挤。安:安身。(2)啖:吃。矢:通“屎”,此处指雁粪。囊:名词活用作动词,用袋装。第40页易错点拨文言文句翻译常见八种错误类型:①不需要翻译强行翻译;②实词翻译不够准

确;③把今义看成古义翻译;④翻译中虚词没有表达出来;⑤该删除词语依然保留;⑥省略成份

没有补译出来;⑦句式不符合当代汉语语法习惯;⑧应该意译却直译了。[参考译文]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被任命为鄢陵知县,后又征召授给御史之职。

出行巡视辽东,给皇上上疏陈明安定边境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赏赐制度。改为巡

视山西。回到朝廷,正碰上朝廷大臣争论立储事。陈登云认为议论而不能早作决定,是郑贵妃

家人暗中破坏缘故。万历十六年(1588年)六月因发生灾害,(陈登云)上疏弹劾郑贵妃父亲

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之位,而且广泛结交术士一类人,以前陛下重惩科场冒名

顶替之人,郑承宪妻子每每扬言这一事情是她揭露,来恐吓功臣权贵,蛊惑朝廷大臣。不但

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中宫和太后家也慎重地避开他们锋芒。陛下在位时间很久了,这是

敬天(敬德,因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有德才会得到上天保佑)得到结果,而郑承宪每次

对人说,认为这是不立太子结果。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以后他什么事干不出来呢?”疏上,郑贵

妃、郑承宪都很愤恨,同仁也认为陈登云处境很危险,但皇上竟把奏疏留下了。过了一段时

间,他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又弹劾贬谪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弹劾罢免应天巡抚李涞、顺第41页天巡抚王致祥,又弹劾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廷大臣都害怕

他。这时正值科举考试,陈登云于是上疏说:“近年来御史大夫,壬午年以前害怕淫威,那么

刚直人变为柔弱了;壬午年以后拘于人情,那么正直人变成奸佞了。其中莫非没有刚

正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二十年来,因为刚强正直被提拔任京官只有百分

之一二罢了。背着皇上,扶植党羽,投其所好,摇尾乞怜,像所谓‘七豺’‘八狗’,谏官却占了

二分之一。御史是为天下评判是非,却让人践踏欺侮到这个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顾皇上颜面,依法

执行,为国除掉大奸人、毁灭大蛀虫呢!与其错误地任用而又贬斥他们,不如在开始选拔人时谨

慎地考查。”因而分条陈说数件事来献给皇上。出行巡视河南。那年发生大饥荒,出现了人吃

人惨事。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陈登云随即送至朝

廷。皇上马上派遣寺丞锺化民分发库银赈济百姓。陈登云三次巡视地方,格调雷厉风靡。因长

期驻守地方,按要求应该擢升为京官,一再被搁置不下发,于是他就称病回家。很快就死了。第42页六、(课标全国Ⅰ,4—7,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

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

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

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

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

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

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愿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

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

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

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尝遣子孝宽参

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

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第43页1.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一项是(3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

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

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

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

者之廋耳/索之/果然/第44页2.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讲解,不正确一项是(3分)()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人,与当今一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含义并不相同。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取嫡长子继承制。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各级官员。D.契丹是古国名,以后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第45页3.以下对原文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初湖水经常外溢,民田受害,他

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所以得益。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些人偷盗民

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打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

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

子孙前途,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当代汉语。(10分)(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5分)(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5分)第46页六、1.答案

B“盗悉窜他境”指盗贼全逃窜到别州境,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移书

诘盗”意为下发公文追究盗贼,语意完整,排除A项。故选B。2.答案

C“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各级官员”错,“有司”应该指朝廷中相关部

门。3.答案

C“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曲解原文,原文“使(之)谕以指意”意思是:

派他前往告谕旨意。4.答案(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么事

能心安吗?(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解析(1)锡:通“赐”,赐予。是:代词,这。虔:恭敬。(2)救正:纠正弊病。持禄:保持禄位。固宠:加固宠幸。第47页[参考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进士甲科,任会稽县知县。百姓在镜湖旁边耕种农田,经常担

心湖水泛滥。曾公亮建立闸门,将水排到曹娥江,百姓在这件事情上得到益处。(曾公亮)以端明

殿学士身份任郑州知州,为政有能干名声,盗贼都流窜到外地,以至于夜不闭户。曾经有使

者丢失了口袋中东西,下公文追究盗贼,曾公亮上报:“我们境内没有窝藏盗贼,大约随从之人

偷藏而已。”搜查使者随从,果然如此。曾公亮明达详熟公文法令,任职时间长,熟悉知道朝

廷台阁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立储,与曾公亮等共同约定大

计。密州民田产银,有些人盗取民田产银,大理寺把他们看成强盗论处。曾公亮说:“这是禁物,盗

取民田产银即使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分。”坚持争论,于是朝廷就下达给有

关部门讨论,比照抢劫偷窃禁物法律,盗取民田产银不判死刑。契丹纵容百姓在界河打鱼,又

屡次通行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计较,将要生出事端。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

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策,能够胜任。”派他前往告谕旨意,边境祸患终于平息

了。英宗即位,加封曾公亮为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很快加户部尚书。皇帝身体不适,辽国使者第48页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赴宴。曾公亮责问使者道:“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

主命令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么事能心安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

三年(1070年),被任命为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起用他判永兴军。过了一年,返

回京城。很快以太傅身份退休。元丰元年(1078年)逝世,享年八十岁。皇帝亲临哭悼,停顿上

朝三天。曾公亮端方庄重,深沉周密,平时谨遵法律,循规蹈矩;但天性吝啬,家产增加到巨万。当

初推荐王安石,等到和他一起辅政,知道皇上正偏向他,暗中为子孙考虑,凡是改革各事,一概听从,

而表面上装作不一样意。曾经派儿子曾孝宽参加他谋划,在皇上面前几乎没有异议,于是皇帝更

信任王安石。王安石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

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七、(课标全国Ⅱ,4—7,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而卓荦,初读《诗》,舍书

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

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

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第49页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

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

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

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

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

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

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担,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

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

“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第50页1.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一项是(3分)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

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

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

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

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第51页2.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讲解,不正确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很快父亲起,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施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儿子继承。D.阙是宫门两侧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第52页3.以下对原文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

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

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

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重视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

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当代汉语。(10分)(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第53页七、1.答案

D据文意,开头应断为“会周师定淮南”,且下句“所住白土村”为“所”字结构,不

宜拆分,据此排除A、B;中间句断为“数见军旅护儿”讲不通,且“护儿”应为“常慨然有立功

名之志”主语,据此排除C。2.答案

C“长子”以及“最年长儿子”错,均应为“嫡长子”。3.答案

C“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错,无因果关系。4.答案(1)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发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适当。(译

出大意给2分;“军旅”“咨怨”“游幸”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不能去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译出大意给2分;“凶逆”“王室”“泉壤”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解析(1)军旅:战事。咨怨:叹息怨恨。游幸:皇帝外出巡游。(2)凶逆:指凶恶悖逆之人。王室:朝廷。泉壤:黄泉之下,地下。第54页[参考译文]来护儿,字崇善,还未记事时候就成了孤儿,由伯母吴氏抚养。吴氏照料抚养,多有慈爱训

导。来护儿自幼卓越出众,刚开始读《诗》,就丢下书感叹道:“大丈夫活在世上,应该为国家消

灭贼兵来博取功名!”众人对他话感到惊奇,认为他志向豪壮。等到他长大成人,雄才大略超

乎常人,志气英伟高远。适逢周朝军队平定淮南,来护儿所住白土村处于边境地域,经常能

见到军队,来护儿经常感叹,有建立功名志向。到了隋文帝开皇初年,宇文忻等人镇守广陵。

在平定陈国之战中,来护儿立有战功,晋官位上开府,赏赐物品一千段。仁寿初年,来护儿被改任

为瀛州刺史,因善于治政而闻名,频频受到慰劳和勉励。炀帝继位,来护儿被召入朝,百姓留恋挽

留他,许多天都不能出境,赴京上书请求未来护儿留下来,前后有几百人。炀帝对他说:“当初

国家没安定时候,你是有名将领,如今天下安定了,你又成为很好刺史,能够说是双美兼而

有之了。”大业六年,炀帝巡游江都,对来护儿说:“穿着华丽衣服在白天巡游,是古人看重,

你如今就该是这么。”就赏赐给来护儿物品两千段,还有牛、酒,让他去拜谒先人之墓,宴请乡

里父老乡亲。还令三品以上官员都聚集到他宅院中,畅饮一整日,朝野人士都为来护儿感第55页到荣耀。大业十二年,炀帝又要巡游江都,来护儿劝谏说:“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发百姓叹息怨

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适当。希望陛下驻圣驾于洛阳,依据时节休养生息。陛下如

今巡游江都,那里是臣衣锦还乡之地,臣深受恩宠,不敢只为自己打算。”炀帝听后,神色严厉地

站了起来,好多天不召见他。以后,炀帝怒气消解,来护儿才被召见,(炀帝)对他说:“你竟然有这

样意思,朕还有什么指望!”来护儿也就不敢再说了。等到宇文化及发动叛乱时,十分忌惮来

护儿。这一天早晨(来护儿)将要朝见(炀帝)时,被抓了起来。来护儿问道:“陛下现在在哪里?”

身边人回答说:“现在已被抓了起来。”来护儿叹息说:“我身为大臣,担负着国家重担,不

能去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于是

就被杀害了。来护儿重诺言,交往诚厚,把财物名利看得很轻,不置办产业。至于行军用兵,谋略

尤其多,每次观览兵法,(他)就说:“这莫非也和人们意思有什么不一样吗?”他善于安抚士兵,纪

律严明,所以士兵都能够为他效死尽力。八、(课标全国Ⅰ,4—7,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

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

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认为傅论议虽偶第56页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

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

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嗓而前,兵溃退,堕于

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

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

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

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

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

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

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

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节选自《宋史·

孙傅传》)第57页1.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一项是(3分)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第58页2.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讲解,不正确一项是(3分)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用成为进士。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取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人,有时也可指其它儿子。第59页3.以下对原文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A.孙傅入仕以后,主动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快速有所

变更,不然必将失败,可惜他提议没有被采纳。B.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

级送至金营,坑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C.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

法度,批评崇、观年间法度,受到时人赞许。D.孙傅舍生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

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当代汉语。(10分)(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第60页八、1.答案

A欲断句,先明其意。“高丽入贡使者”句意不通,排除C、D;因为主语承前省略,可

知“(宰相)被贬至蕲州安置”表述错误,排除B。2.答案

D太子是被确定为君位继承人君主之子,只有一人,所以“有时也可指其它儿子”

说法错误。3.答案

B“杀二宦者”错,原文为“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4.答案(1)我只知道我君王能够在中国称帝而已,假如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译出大意

给2分;“帝”“苟”“死”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金人即使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可

能。(译出大意给2分;“不吾索”“面责”“庶或”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解析(1)帝:名词用作动词,称帝。苟:连词,表假设,假如。死:为之死,“死”为动使用方法。(2)不吾索:即“不索吾”。面责:当面指责。面,名词作状语,当面。庶或:大约,或许。第61页[参考译文]孙傅,字伯野,海州人。考中进士,担任礼部员外郎一职。当初蔡翛任尚书,孙傅向他陈说天下政

事,劝他早点做些更改,不然一定会失败。蔡翛不听。孙傅升任中书舍人。宣和末年,高丽人入

朝进贡,使者所过之处,调发民夫修船,引发骚动,用度又颇多。孙傅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而对

于中国没有丝毫好处。”宰相认为他言论与苏轼相同,上奏贬谪他安置在蕲州。给事中许翰

认为孙傅论议即使偶然与苏轼相同,但没有他意,以职论事而受到指责实在过分,许翰也被罢

黜。靖康元年,孙傅受召入京任给事中,升任兵部尚书。呈上奏章请求恢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他

原因,孙傅说:“祖宗法度有利于百姓,熙宁、元丰年间法度有利于国家,崇宁、大观年间

法度有利于奸臣。”当初人认为他说是名言。十一月,授任尚书右丞,很快改任同知枢密

院。金人围攻都城,孙傅日夜亲自督战。金兵分从四面鼓噪而攻,军队溃退,士兵们掉进护龙河

中,尸体把护龙河都填满了,城门急忙关闭了。当日,金兵攻进城里。靖康二年正月,钦宗到金兵

元帅营中,任命孙傅辅助太子留守京城,依然兼任少傅。钦宗二十多天还不回来,孙傅屡次寄信

给金营乞请放回钦宗。等到废立皇帝檄书传来,孙傅大哭道:“我只知道我君王能够在中国第62页称帝而已,假如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金人来索要太上皇、皇后、诸王、妃子公主,孙傅

留住太子不遣送。秘密谋划把太子藏在民间,另外找了两个像宦官人杀死,并杀死十几个死

囚,把他们首级送给金人,坑骗金人说:“宦官打算把太子秘密送出,京城人争斗杀宦官,误伤了

太子。于是太子率兵讨伐平定,杀死作乱人献过来。假如不停顿索求,太子就会自杀。”过了

五天,没有些人肯负担这件事。孙傅说:“我是太子师傅,应该与太子同生死。金人即使没有点

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可能。”于是跟从太

子出城。守城门金兵说:“金人想要是太子,留守何须参加?”孙傅说:“我是宋朝大臣,而且

是太子师傅,应该拼死跟从。”当晚,住在城门下;第二天,金人召他前往。第二年二月,死在北

方金人朝廷。绍兴年间,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忠定”。九、(课标全国Ⅱ,4—7,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文

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

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

之。”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

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第63页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

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

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

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

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

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

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

伪银输内库者,遂认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

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节选自《明史·韩文传》)第64页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一项是(3分)

()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振:救助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当:负担C.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临:面对D.核所积金银,著之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