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瘟病毒的诊断 - 副本_第1页
牛瘟病毒的诊断 - 副本_第2页
牛瘟病毒的诊断 - 副本_第3页
牛瘟病毒的诊断 - 副本_第4页
牛瘟病毒的诊断 - 副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牛瘟是一种毁灭性的牲畜疾病,造成全大陆的饥荒和贫困。联合国农业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宣布全球消灭牛瘟;这是我们时代要消灭的第二个疾病。常规控制措施,主要是大规模接种疫苗和动物检疫程序,导致牛瘟发病率大幅下降。然而,在过去几十年中,以克服诊断和监测方面的挑战、病毒致病性的变化、野生动物种群中疾病的传播,以及为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偏远和游牧社区提供服务。牛瘟病毒是最早记录的家畜病原,据记载很可能早在4世纪起源于亚洲。在18~19世纪,欧洲流行毁灭性的牛瘟。在19世纪末期(1887~1897年),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发生了牛瘟大流行,造成大量牛群和特定野生动物的死亡。1920年牛瘟在欧洲暴发促成了OIE(OfficeInternationaldesepizootied)的成立。现在OIE是动物传染性疾病的机构,负责全球动物疾病的监管,促进以科学为基础的国际贸易。1992年Drsgordonscott和AlainProvost这样描述牛瘟,“最可怕的牛瘟是一个臭名昭著的传染病,它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从他的家乡里海盆地,一个世纪接一个世纪,牛瘟席卷了整个欧洲和亚洲,由此造成的灾难、死亡和毁灭比罗马帝国衰落,查理曼大帝征服欧洲,法国大革命,俄罗斯的贫困,非洲殖民地等更严重。”这很好地总结了牛瘟的历史影响。

1902年,牛瘟病毒是第一个发现的滤过性病毒。进化分析表明牛瘟病毒是原型麻疹病毒,推测麻疹病毒是早在5000~10000

年前引起犬瘟热和人类麻疹的病毒。截至2008年,才乐观地认为在世界范围内从家畜中消灭了牛瘟。这是全球努力协调合作的结果,涉及积极监测、动物扑杀、限制运输和强制疫苗接种计划。1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牛瘟是牛和其他偶蹄动物高度传染性疾病,宿主范围包括家牛水牛、牦牛、绵羊和山羊。在亚洲,家养猪也能表现临床症状,而且被认为是牛瘟病毒的重要储存宿主。在野生动物中,牛羚、非洲大羚羊、疣猪、大羚羊、条纹羚、长颈鹿、鹿、不同种类的羚羊、河马和非洲水牛都易感。尽管在临床症状上感染谱很广,但表现最严重的是非洲水牛、牛羚和长颈鹿,一些物种如羚羊和河马总是表现温和或亚临床症状。很可能所有偶蹄动物易感,但不是所有易感动物都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其他物种,包括啮齿动物,兔子和雪貂均为易感动物,但可能不会影响自然感染的流行病学。散在暴发的临床症状与感染病毒的毒力和宿主动物的易感性有关。

在牛和其他易感野生或家养反刍动物,牛瘟的典型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性疾病,易感宿主的发病率达100%,死亡率可能达到50%(一般25%~90%)。一些非洲固有品种牛对牛瘟高度易感,而其他品种的牛死亡率较低(低于30%)。在3~5d的潜伏感染期后是疾病的前驱期,伴随体温急剧升高、产奶量下降、呼吸困难和停止采食。然后是结膜、口腔和鼻黏膜充血,并有大量的浆液和黏液性眼鼻分泌物。急性期典型表现为口腔黏膜上皮形成假膜、腐烂和溃疡,炎症部位坏死的上皮细胞出现干酪样坏死灶,由于吞咽困难,动物通常会出现流涎。其次是严重的出血性腹泻及其引起的虚脱。最后是体温下降的过程,在此期间,感染动物可能死于脱水和休克。幼年动物易于出现严重临床症状。易感动物感染特定的毒株,某些宿主如黑斑羚、河马的隐性感染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绵羊和山羊感染后的症状也不是很明显。温和型感染的临床症状较少,一般为黏膜损伤,很少或不出现腹泻,并且死亡率很低。

牛瘟病毒一旦在种群中定植后,引起的症状更加温和。牛瘟病毒地方性致弱可能与弱毒株的传播能力更强和易感动物的免疫力有关。由于幼畜母源抗体的减弱,牛瘟在疫区会持续存在。牛瘟病毒也可通过亚临床感染的野生动物作为病毒宿主感染牛而持续存在。病毒在地方性动物疾病疫源地感染易感动物后毒力会迅速增强。牛瘟病毒可通过感染动物的分泌物传播,在急性发热期会大量排毒。病毒在环境中易失活因此牛瘟在疫源地主要通过易感动物与感染动物的直接接触传播。病毒也可通过空气和污染物传播。

病毒可在病死尸体中存活数天。由于感染牛在临床症状现前的潜伏感染期内大量排毒,因此急性感染但未出现临床症状的动物可将病毒引入无病原地区。通过进口亚临床感染的绵羊、山羊和其他反刍动物和野生动物也可将病毒引入未感染地区。亚临床感染的各品种的猪可作为牛的传染源,但只有亚洲品种的猪和疣猪感染牛瘟病毒后会出现临床症状。2诊断牛瘟经常与牛病毒性腹泻、牛恶性卡他热以及早期的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口蹄疫等引起的黏膜充血、腐烂或溃疡相混淆。特异性PCR检测可以解决这些相似疾病的诊断问题。RT-PCR可迅速将牛瘟病毒与其他反刍兽病毒区别开。多种不同的细胞系都可用于分离牛瘟病毒,一般是用原代肾细胞培养。病毒中和试验、ELISA试验可用于评价某一特定地区牛瘟病毒的流行情况,只有未免疫的动物对于评价牛瘟根除计划是否成功才具有意义。3免疫与防控感染牛瘟病毒后存活的牛对牛瘟病毒具有终生免疫力。临床症状出现后6~7d产生中和抗体,感染后3~4周抗体滴度达到最高。随着分子分型的出现,已确定3种不同基因型的牛瘟病毒,两种来源于非洲,一种来源于亚洲。所有毒株血清型都相同,因此,可以使用单一毒株的疫苗。目前,3型局限于亚洲,2型在东非和西非,1型仅出现在埃塞俄比亚和苏丹。自2007年4月起,包括亚洲和非洲等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都没有向OE报告过牛瘟感染疫情。肯尼亚是非洲最后一个宣布成为非疫源地的非洲国家。这份报告的依据是该地区在过去的两年没有出现临床疾病,并且活疫苗已经停止使用。为确保野生储主不感染家养动物,疫病检测必须继续进行。

没有牛瘟的国家,为防止引入此病毒制定了兽医公共卫生法则。禁止从疫源国家进口生肉和肉制品,动物园在引入这些国家的动物之前要进行检疫。在牛瘟流行国家与很可能引入此病毒的国家可以使用弱毒活疫苗。早期的疫苗是在兔(兔化疫苗)、鸡胚(鸡胚化疫苗)或山羊(山羊化疫苗)内传代产生的。20世纪60年代培养出了细胞培养弱毒疫苗(TCRV),从此在非洲广泛使用并成功根除非洲的牛瘟。由于这种疫苗具有终生免疫保护力,并且生产成本低廉,因此该疫苗的应用十分有效。事实上,细胞苗仍是防控牛瘟的最好疫苗,但它易失活,并且需要维持冷链运输,而冷链运输在一些发生过牛瘟的国家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由于感染的动物数量减少为了便于血清学监测,疫苗已停止使用。由于疫苗感染所引起的免疫反应不能与野毒感染相区分,因此标记疫苗的研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现有技术的存在,牛瘟似乎已被根除,因此并没有广泛应用。4开始消灭牛瘟消灭牛瘟始于十八世纪动物检疫程序的制定。在早期根除的历史中,很多人更关心的是通过大规模疫苗接种来抑制这种疾病,而不是根除。20世纪40年代,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在东亚实施了许多控制方案;然而,第一个协调的国际牛瘟防治方案仅在1963年至1975年在非洲实施。非洲流行病局成立于1950年,计划在非洲消灭牛瘟。1960年在尼日利亚卡诺举行的非洲兽医服务负责人会议承诺在非洲统一组织的主持下实施一个名为“联合项目”的多国项目,得到许多个别国家援助方案的支持,特别是美国国际开发署(美援署)、国际组织和机构。目的是让每个国家连续三年每年为所有不同年龄的牛接种疫苗。此后,每个国家承诺每年为所有小牛接种疫苗。

最初有22个国家参与了,其中17个国家发生了牛瘟。到1979年年底,只有一个国家,苏丹,报道有这种疾病。许多国家既未能操作与官方疾病报告有关的监测系统,也未能维持对幼崽的疫苗接种。在1975年接近于从非洲消灭牛瘟。在西非和东非野生有蹄类动物中继续秘密流通,最重要的是,在西非和东非的塞内加尔河流域的广大牧区,持续存在着感染的蓄水池。

直到1994年,一个致力于全球消灭的方案才被认为是可行的;粮农组织迎接了这一挑战,设立了由设在罗马的一个秘书处支助的全球净化方案(GREP)。GREP概念的关键在于,与其他早期的牛瘟倡议不同,它是有时限的,并为其完成设定了2010年的最后期限。5疫苗的发展1960年牛瘟疫苗(TCRV)的研制是控制牛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推动了整个非洲消灭牛瘟。TCRV是人类或兽医史上最优秀的疫苗之一。它对牛瘟病毒有保护作用,为牛提供终身免疫,从来不与任何不良反应有关,单一的组织培养感染剂量具有免疫原性。这种疫苗使数以亿计的依赖牲畜的人受益。疫苗的主要限制是需要严格的冷链—这是对现场疫苗接种计划的重大障碍。

利用原代牛肾细胞的生产工艺是污染物的潜在来源,也是大规模生产的制约因素。TCRV的生产是在非洲各地的国家实验室建立的,但每年5000万剂的需求以实现规模经济、保持生产质量或对其设施进行资本重组。

塔夫茨大学兽医学院和美国农业部发起了一项开发TCRV耐热配方的研究方案。在两年内,该项目正在生产牛瘟疫苗,该疫苗在37℃下保留了国际规定的最低免疫剂量,最长可达8个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