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韧性设计标准_第1页
建筑抗震韧性设计标准_第2页
建筑抗震韧性设计标准_第3页
建筑抗震韧性设计标准_第4页
建筑抗震韧性设计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次

1总则.............................................................................................1

2术语和符号.....................................................................................2

2.1术语.........................................................................................2

2.2符号.........................................................................................4

3基本规定.........................................................................................6

3.1一般规定...............................................................................................6

3.2建筑抗震韧性分类.....................................................................8

3.3建筑抗震韧性目标.....................................................................9

3.4材料.......................................................................................11

3.5非结构构件.............................................................................12

3.6建筑信息化和地震反应监测.....................................................12

4地震作用和抗震韧性验算............................................................14

4.1一般规定................................................................................14

4.2地震作用................................................................................14

4.3建筑抗震韧性初步判别............................................................20

4.4建筑抗震韧性损伤验算............................................................24

5场地、地基和结构........................................................................33

5.1一般规定................................................................................33

5.2场地、地基和基础...................................................................33

5.3结构体系、技术及构造............................................................35

6建筑非结构构件...........................................................................39

6.1一般规定................................................................................39

6.2计算要点................................................................................39

6.3构造要求................................................................................42

7建筑机电工程设施........................................................................45

7.1一般规定................................................................................45

7.2计算要点................................................................................46

7.3构造要求................................................................................47

8既有建筑.......................................................................................50

9监测与维护...................................................................................54

9.1一般规定................................................................................54

9.2监测...................................................................................54

9.3维护...................................................................................56

附录A河北省城镇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和基本地震

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值..............................................57

附录B弹塑性时程分析模型及方法..............................................77

附录C常规结构构件本构模型及性能指标(资料性附录).......81

附录D常见非结构构件损伤判别指标(资料性附录)...............90

本标准用词说明...............................................................................102

引用标准名录...................................................................................103

条文说明...........................................................................................105

Contents

1GeneralProvisions..........................................................................1

2TermsandSymbols........................................................................2

2.1Terms........................................................................................2

2.2Symbols.....................................................................................4

3BasicRequirements.........................................................................6

3.1GeneralRequirements..................................................................6

3.2SeismicResilienceClassificationforBuildings.............................8

3.3SeismicResilienceGoalforBuildings.........................................9

3.4Materials..................................................................................11

3.5NonstructuralComponents..........................................................12

3.6BuildingInformationModellingandStructuralInspection.............12

4EarthquakeActionandSeismicCheckingforBuildings..........14

4.1GeneralRequirements................................................................14

4.2EarthquakeAction.....................................................................14

4.3SeismicResiliencePreliminaryCheckingforBuildings.................20

4.4SeismicResilienceDamageCheckingforBuildings.....................24

5Site,FoundationandStructure....................................................33

5.1GeneralRequirements..........................................................................33

5.2Site,SoilsandFoundation........................................................33

5.3StructuralSystemsTechnologyandDetails..................................35

6ArchitecturalNonstructuralComponents......................................39

6.1GeneralRequirements................................................................39

6.2EssentialsinCalculation............................................................39

6.3RequirementsforDetailing.........................................................42

7ArchitecturalMechanicalandElectricalComponents................45

7.1GeneralRequirements................................................................45

7.2EssentialsinCalculation............................................................46

7.3RequirementsforDetailing.........................................................47

8ExistingBuildings.........................................................................50

9MonitoringandMaintenance.....................................................54

9.1GeneralRequirements..........................................................................54

9.2Monitoring...............................................................................54

9.3Maintenance.............................................................................56

AppendixAPeakAccelerationValueofBasicGroundMotionand

CharacteristicPeriodValueofBasicGroundMotion

AccelerationResponseSpectrumforClassIISitesin

HebeiProvince.............................................................57

AppendixBModelandMethodofElastoplasticTime-history

Analysis........................................................................77

AppendixCConstitutiveModelandPerformanceIndexof

ConventionalStructuralComponents(Informative

Appendices)...............................................................81

AppendixDDamageIdentificationIndexofCommonNonstructural

Components(InformativeAppendices)....................90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102

ListofQuotedStandards.................................................................103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105

10

1总则

1.0.1为贯彻执行国家及河北省有关防震减灾的政策法规,落实预

防为主的方针,使建筑经抗震韧性设计后达到减轻地震破坏、避免

人员伤亡和次生灾害、减少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提升建筑维持与

恢复原有功能能力的目的,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河北省建筑高度100m以下钢筋混凝土结构和

钢结构的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抗震韧性设计。

1.0.3采用抗震韧性设计的建筑,抗震安全韧性目标不应低于下列

要求:

1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

构件和设施不受损坏,不会发生人员伤亡;

2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建

筑构件和设施可能损坏,但不会发生危及生命的破坏;

3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极罕遇地震

影响时,建筑构件和设施不致倒塌,且不发生危及生命的破坏。

1.0.4建筑抗震韧性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

家及河北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建筑抗震韧性seismicresilienceofbuilding

建筑在规定水准地震作用下,维持与恢复原有建筑功能的能

力。

2.1.2抗震安全韧性seismicsafetyresilience

建筑在地震作用下有效抵御地震灾害并保障人员生命安全的

能力。

2.1.3建筑抗震韧性分类classificationofseismicresilience

综合考虑建筑在地震发生时需要提供的应急功能、在抗震救灾

中的作用以及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社会影

响程度等因素,对各类建筑所做的抗震韧性类别划分。

2.1.4建筑抗震韧性目标seismicresiliencegoals

建筑在规定水准地震作用下期望达到的抗震韧性水平。

2.1.5建筑抗震安全功能seismicsafetyfunctionofbuilding

建筑在规定水准地震作用下,保障人员生命安全的性能。

2.1.6建筑基本功能fundamentalfunctionofbuilding

满足建筑使用要求、维持其正常运行所必需的建筑性能,包括

建筑空间正常使用,结构安全和设备正常运转等。

2.1.7建筑综合功能comprehensivefunctionofbuilding

建筑维持其基本功能、并保持外观和内部装饰或装修完好的性

能。

2.1.8建筑修复费用restorationcostofbuilding

2

建筑恢复其综合功能所需要的直接费用。

2.1.9建筑修复时间repairtimeofbuilding

在修复工作所需材料、人员、设备齐全的条件下,建筑恢复其

基本功能所需的时间。

2.1.10建筑非结构构件architecturalnon-structuralcomponents

建筑中除承重骨架体系以外的固定构件和部件,主要包括非承

重墙体、雨篷、附着于楼屋面结构的构件、装饰构件和部件、固定

于楼面的大型储物柜等。

2.1.11建筑机电工程设施architecturalmechanicalandelectrical

equipmentengineeringfacilities

为建筑使用功能服务的附属机械、电气构件、部件和系统,主

要包括电梯、照明和应急电源、通信设备,管道系统、采暖和空气

调节系统,火灾报警和消防系统,共用天线等。

2.1.12结构自复位能力resilientcapability

在一定的变形范围内,水平力作用后结构整体恢复到原来位置

的能力。

2.1.13抗震支吊架seismicbracing

与建筑结构体牢固连接,以地震力为主要荷载的抗震支撑设

施。由锚固体、加固吊杆、抗震连接构件及抗震斜撑组成。

2.1.14抗震韧性措施seismicresiliencemeasures

根据建筑抗震韧性概念,为保证建筑抗震韧性目标,不需计算

而对建筑结构构件、建筑非结构构件和机电设施等采取的各种措施。

3

2.2符号

∆ue——弹性层间位移角;

∆up——弹塑性层间位移角;

γRE——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Rd——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γG——重力荷载分项系数;

SGE——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

γEh——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γEv——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

SEhk——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构件内力;

*

SEvk——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构件内力;

Rk——截面承载力标准值,按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

VGE——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构件剪力;

*

VEk——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构件剪力;

fck——混凝土轴心拉压强度标准值;

fak——剪力墙端部暗柱中型钢的强度标准值;

Aa——剪力墙端部暗柱中型钢的截面面积;

fspk——剪力墙墙内钢板的强度标准值;

Asp——剪力墙墙内钢板的横截面面积;

非结构构件允许变形;

υf——

υj——非结构构件所连接的结构构件变形;

Θ——地震作用下构件所在层所经历的最大层间位移角;

4

PFA——地震作用下构件安装位置经历的最大楼面加速度;

k——建筑修复费用指标;

c——建筑构件损伤率;

η1——构件的修复系数;

η2——构件的损失系数;

m——构件种类的总数量;

n——构件损伤状态类别的总数量;

i——构件种类的编号;

j——构件损伤状态的编号;

z——楼层所在高度;

h——建筑物总高度;

PGA——建筑所在的地面峰值加速度;

ζ——调整系数。

5

3基本规定

3.1一般规定

3.1.1建筑抗震韧性设计应合理分析建筑韧性需求、应进行抗震韧

性设计策划,统筹选定建筑抗震韧性类别、抗震韧性设计目标、地

震作用水准、韧性水准、结构体系和主要韧性技术措施等。

3.1.2建筑抗震韧性设计时,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

场地条件、结构类型和不规则性、建筑使用功能和附属设施功能的

要求、震后损失和修复难易程度等要求,进行技术和经济性的综合

分析和论证,选定适宜的抗震韧性设计目标,并采取满足预期抗震

韧性目标的措施。

3.1.3建筑抗震韧性设计时,应对建筑安全功能、基本功能、综合

功能进行分解或细化,并从逻辑上或空间上将建筑各类构件损坏对

震时和震后建筑功能维持、恢复性能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合理确

定抗震韧性设计目标和韧性技术措施。

3.1.4建筑抗震韧性设计除应进行规定的抗震验算外,尚应重视抗

震韧性概念设计,加强抗震韧性措施的采用。

3.1.5建筑结构选型和布置除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的相关规定外,

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选用抗震性能好的结构类型或先进的抗震技术。位于高烈

度设防地区(抗震设防烈度8度及以上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

区的新建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应急指

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广播电视等建筑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

用隔震减震等技术,保证发生本区域设防地震时能够满足正常使用

6

要求;

2结构和非结构构件应考虑震后维修或更换的方便性因素,

非结构构件宜采用装配式技术;预制构件宜采用可快速更换的建造

工艺;

3采用自复位能力等新技术或结构体系时,应确保在各水准

地震作用下传力路径的可靠,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

个结构失效。

3.1.6建筑抗震韧性设计完成后宜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韧

性评价标准》GB/T38591的规定进行抗震韧性评价。

3.1.7既有建筑改造应根据抗震防灾要求,搜集建筑信息及调查地

震灾害环境,合理确定抗震韧性目标,并按本标准第8章要求对抗

震韧性能力进行初步评估。

3.1.8既有建筑抗震韧性能力的提升宜结合城市更新、街区改造、

建筑维修或加固改造活动同步实施。

3.1.9建筑结构构件、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机电设施及其连接应

定期检修、维护和更换。当构件需要更换时,更换后的构件及连接

不应低于原设计规定的韧性技术要求。

3.1.10建筑在使用期内应至少采取下列抗震韧性措施:

1制定震后功能快速恢复的策略和秩序;

2储备必要的应急恢(修)复物资和专业修复人员;

3定期进行交通、水、电、燃气等设备和线路的检查维护,及

时清理对震后使用功能恢复有影响的障碍。

4当建筑外部条件失效可能引起建筑功能失效时,应针对失

效的具体情况制定应急预案。

3.1.11设计文件应明确建筑的抗震韧性类别、抗震韧性目标及所采

取的韧性技术措施和使用维护要求。

7

3.2建筑抗震韧性分类

3.2.1建筑抗震韧性类别划分,应根据下列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

1地震作用造成的人员伤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及社会影

响的大小;

2建筑功能失效后,对全局的影响范围大小、抗震救灾影响及

恢复的难易程度;

3地震发生后建筑需要维持功能运转或恢复原有功能的迫切

程度;

4建筑各区段的韧性需求有显著不同时,可按区段划分抗震

韧性类别;

5国土空间规划、防灾减灾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有关规划的

要求。

注:区段指建筑平面内使用功能不同的部分、或上下使用功能不同的部分。

3.2.2建筑抗震韧性类别应按表3.2.2确定。学校、幼儿园、养老机

构、儿童福利机构、医院、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广播电

表3.2.2建筑抗震韧性类别划分

建筑抗震

定义说明和示例

韧性类别

使用上由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甲类建筑;重要的

Ⅰ类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的建生命线相关建筑或

筑;为城市地震应急救援活动提供应急保障和服务的建筑。防灾救灾建筑。

生命线相关建筑或

Ⅱ类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防灾救灾建筑;重

要的乙类建筑。

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等重大灾害后一般的乙类建筑。

Ⅲ类

果。

Ⅳ类除Ⅰ、Ⅱ、Ⅲ类之外的建筑。丙类、丁类建筑

注:本标准“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即为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

准》GB50223中的“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适度设防类”。

8

视等建筑的抗震韧性类别不应低于II类。

3.2.3I类建筑应按本标准的要求进行抗震韧性设计,II、III类需要

进行抗震韧性设计的建筑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其他建筑可根据实

际情况及业主需求参考本标准要求进行抗震韧性设计。

3.3建筑抗震韧性目标

3.3.1建筑抗震韧性目标应综合考虑城市防灾救灾专项规划、抗震

韧性类别、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结构的特殊性、建造费用、震后

损失和修复难易程度等各项因素确定。建筑抗震韧性目标分为A、

B、C、D四个等级,建筑抗震韧性分为1、2、3、4四个水准(表

3.3.1),每个韧性目标均与一组在规定地震地面运动下的建筑抗震

韧性水准相对应。

表3.3.1建筑抗震韧性目标

韧性目标

韧性水准A级B级C级D级

地震水准

多遇地震1111

设防地震1123

预估的罕遇地震1234

预估的极罕遇地震23――

3.3.2各类建筑抗震韧性设计目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Ⅰ类建筑的抗震韧性目标不宜低于A级,不应低于B级;

2Ⅱ类建筑的抗震韧性目标不宜低于B级,不应低于C级;

II类建筑中应急保障和服务建筑的抗震韧性目标不应低于B级;

9

3Ⅲ类建筑的抗震韧性目标不应低于C级;

4Ⅳ类建筑的抗震韧性目标不应低于D级;

5各类建筑的抗震韧性目标不应低于本标准1.0.3条的规定。

3.3.3建筑抗震韧性水准应按表3.3.3-1划分,各抗震韧性水准对应

的预期震后建筑功能及构件损伤状况按表3.3.3-2进行确定。

表3.3.3-1建筑抗震韧性水准划分

抗震韧性水准等级描述具体阐述

1安全,可不修理继震时及震后可继续使用;建筑结构及功能设施完好,少量

(完全韧性)续使用。装饰出现轻微损坏,可不修理继续使用。

安全,基本功能不震时及震后建筑基本功能不中断;建筑结构及功能设施少

2

中断,稍加修理可量损坏,稍加修理可快速恢复,恢复工作对基本使用功能

(高韧性)

快速恢复。影响小。

震后建筑功能受到一定影响。震后建筑结构及功能设施发

3安全,经一般修理

生一定程度损坏,较多装饰破坏,需经短期修理后可继续

(中韧性)后可继续使用。

使用。

4安全,需大量修理震后建筑功能受到较大影响。震后建筑结构及非结构构件

(低韧性)后方可继续使用。发生大量破坏,需经长期修理修复后可继续使用。

表3.3.3-2各抗震韧性水准建筑预期震后性能状况

综合功能

抗震韧基本功能

建筑非结构构件恢复性能

性水准建筑非结构

主体结构建筑机电工(内外部装修、

构件(围护

构件程设施装饰等)

墙、吊顶)

1完好完好完好完好或轻度损伤不需修理。

完好或轻快速修复,修复

2轻度损伤完好中度损伤

微损伤费用低。

短期修复,修复

3轻度损伤中度损伤轻度损伤重度损伤

费用中等。

中度或重度长期修复,修复

4中度损伤中度损伤重度损伤

损伤费用高。

注:建筑安全功能不应低于本标准第1.0.3条规定的建筑抗震安全韧性的要求。

10

3.3.4结构构件的损伤状态分级应符合表3.3.4的规定。

表3.3.4结构构件的损伤状态等级划分

损伤状态结构构件

完好不发生任何损伤

轻微仅发生影响外观的轻微损伤(不需修理,或仅作耐久性处理)

轻度发生经简单修补后可恢复功能的一般损伤

中度发生经常规修复手段后可恢复功能的较严重损伤(需进行结构鉴定加固)

重度发生影响构件承载力、需要进行替换的严重损伤

3.3.5建筑非结构构件和机电工程设施的损伤状态分级应符合表

3.3.5的规定。

表3.3.5建筑非结构构件和机电工程设施的损伤状态等级划分

损伤状态建筑非结构构件和机电设施

完好不发生任何损伤

轻度发生经简单修补后可恢复功能的一般损伤

中度发生经常规修复手段后可完全恢复的较严重损伤

重度发生需要进行替换的严重损伤

3.4材料

3.4.1建筑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及河北省标准的有关规定,应具有

规定的物理、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

3.4.2建筑材料选用应符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原则,不应采用

国家及河北省限制或禁止使用的材料。

3.4.3建筑结构材料宜采用高强混凝土、高强钢筋和高强钢材等抗

11

抗震韧性良好的材料,材料强度标准值应具有不低于95%的保证率。

结构的材料性能尚应符合国家及河北省现行标准有关抗震性能的规

定。

3.4.4采用隔震减震技术的建筑,应当对隔震减震装置技术性能、

检验检测、施工安装和使用维护等提出明确要求。

3.5非结构构件

3.5.1非结构构件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机电工程设施自身及

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韧性设计。

3.5.2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应由相关专业人员分别负责进行。

3.5.3附着于楼、屋面结构上的非结构构件,以及楼梯间和疏散通

道的非承重墙体,应与主体结构有可靠的连接或锚固,避免地震时

倒塌伤人或砸坏重要设备。

3.5.4建筑非结构构件、建筑机电设施及其支座和连接,应符合地

震时使用功能的要求。

3.5.5非结构构件应根据其震后功能修复的迫切性、可修复性、可

更换性以及修复或更换的成本,合理采用韧性技术措施。

3.5.6当抗震韧性要求不同的两个非结构构件连接在一起时,应按

较高的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其中一个非结构构件损坏时,应不致引

起与之相连接的有较高要求的非结构构件失效。

3.6建筑信息化和地震反应监测

3.6.1建筑抗震韧性设计应符合国家及河北省现行标准有关信息

化的规定,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12

3.6.2建筑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安装及运营维护宜采用信息化

管理。

3.6.3建筑结构、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机电工程设施宜结合建筑

抗震韧性目标的要求进行建筑地震反应监测。地震反应监测应符合

国家及河北省地震主管部门的要求。

13

4地震作用和抗震韧性验算

4.1一般规定

4.1.1建筑抗震韧性验算应按照建筑抗震韧性类别、预期的抗震韧

性设计目标和韧性设计水准的要求,进行规定水准地震作用下的承

载力、变形、构件损伤及恢复能力验算。

4.1.2建筑抗震韧性验算应按结构构件、建筑非结构构件及建筑机

电设施分别进行验算。

4.1.3建筑非结构构件自身的验算应符合国家及河北省现行有关标

准的规定;当缺乏有关资料时,可按本标准的规定通过其所连接结

构构件的地震反应进行验算。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验算应

结合连接的具体型式进行。

4.1.4建筑抗震韧性验算时,对要求处于完好状态的建筑构件,应

进行弹性承载力验算或变形验算;对允许处于损伤状态建筑构件,

应采用弹塑性分析方法进行损伤判别。

4.1.5建筑抗震韧性验算可分初步计算判别和损伤验算判定两个阶

段进行,如图4.1.5所示。建筑抗震韧性初步计算判别可采用静力弹

性、简化的弹塑性分析方法;损伤验算判别应进行结构动力弹塑性

损伤分析,采用的结构弹塑性模型及分析要求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4.2地震作用

4.2.1建筑所在地区遭受的地震影响,应采用相应于抗震设防烈度

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特征周期表征。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

14

结构力学模型

弹性或简化弹塑性分析

不满足

建筑抗震韧性初步判别

基本满足

结构弹塑性损伤分析模型

基于损伤的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

段建筑构件损伤状态判定及韧性指标计算

不满足

建筑韧性目标核验

满足

抗震韧性验算完成

图4.1.5建筑抗震韧性验算流程图

地震加速度取值的对应关系,应符合表4.2.1的规定。

表4.2.1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对应关系

抗震设防烈度6789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05g0.10g0.15g0.20g0.30g0.40g

4.2.2地震影响的特征周期应根据建筑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和场

15

地类别按表4.2.2采用,计算罕遇地震和极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

期分别增加0.05s和0.10s。

表4.2.2特征周期值Tg(s)

场地类别Ⅰ0Ⅰ1ⅡⅢⅣ

第一组0.200.250.350.450.65

第二组0.250.300.400.550.75

第三组0.300.350.450.650.90

4.2.3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

件)确定。一般情况下,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应采用根据中国地震

动参数区划图确定的基本烈度(本标准设计地震加速度所对应

的烈度值),其中河北省城镇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和

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值应按本标准附录A确定。

4.2.4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甲类建筑: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且高于本地区

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2乙类和丙类建筑:除有特殊规定外,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

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4.2.5设计使用年限100年建筑的地震作用,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及河北省现行地方

标准《百年公共建筑结构设计标准》DB13(J)/T8384、《百年住宅

设计标准》DB13(J)/T8383的有关规定。

4.2.6各类建筑工程地震作用计算时,设计地震动参数应根据设防

烈度确定,并按下列规定进行调整:

1当工程结构处于发震断裂两侧10km以内时,应计入近场

16

效应对设计地震动参数的影响;

2当工程结构处于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

石和强风化岩石的陡坡、河岸与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时,应考虑不

利地段对水平设计地震参数的放大作用。放大系数应根据不利地段

的具体情况确定,其数值不得小于1.1,不大于1.6。

4.2.7各类建筑工程的地震作用,应采用符合结构实际工作状况的

分析模型进行计算,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般情况下,应至少沿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

地震作用;当结构中存在与主轴交角大于15度的斜交抗侧力构件

时,尚应计算斜交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2计算各抗侧力构件的水平地震作用效应时,应计入扭转效

应的影响;

3抗震设防烈度7度(0.15g)及以上时采用隔震设计的建筑

结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以及存在转换层的复杂建筑,应计算

竖向地震作用;

4平面投影尺度很大的空间结构和长线型结构,地震作用计

算时应考虑地震地面运动的空间和时间变化;

5对地下建筑和埋地管道,应考虑地震地面运动的位移向量

影响进行地震作用效应计算。

4.2.8各类建筑工程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设计地震加速度反应谱、

最小地震剪力应符合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

范》GB55002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等的有关规定。

建筑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尚应满足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4.2.9建筑结构抗震韧性验算采用时程分析法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7

1结构地震作用效应取值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2应按建筑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取不少于11组的实际

地震记录和人工模拟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曲线,其中实际地震记录

的数量不应少于总数量的2/3;

3采用的实际强震记录,应能体现建筑结构所在场地特征,并

应能激发结构产生较为显著的内力和位移响应,体现结构与构件的

可能损伤与破坏状态;

4采用的人工地震动时程,应以现行国家标准规范规定的反

应谱为基准,人工地震动时程的反应谱与规范反应谱在结构主控周

期上的误差不宜超过10%;

5进行设防地震、罕遇地震或极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动

力分析,应首先进行弹性动力分析,验证每个地震动时程计算所得

结构底部剪力为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65%~135%,多组

地震动时程所得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为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

果的80%~120%,多组地震动时程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与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

6计算三向地震作用时,三个方向加速度峰值比例关系可取

为1∶0.85∶0.65;计算双向地震作用时,两个方向加速度峰值比例

关系可取为1∶0.85;当存在结构以竖向地震作用为主情况时,应

根据实际情况和可靠研究成果确定三个方向加速度峰值比例关系;

7地震波的有效持续时间不宜小于建筑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

5倍和15s,且输入能量应在地震作用结束时逐渐趋近于零,地震波

的时间间距可取0.01s或0.02s;

8对处于发震断裂两侧10km以内的结构,地震动参数应计入

18

近场影响。若输入为非脉冲型地震动时程,地震作用的加速度峰值

应乘以近场影响增大系数1.5;若输入为脉冲型地震动时程,可不放

大地震作用的加速度峰值;

9当建筑位于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石和强

风化岩石的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时,尚应估计不利地

段对设计地震动参数可能产生的影响。

4.2.10时程分析时输入地震的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应按表4.2.10-1

采用,同时其地面峰值速度不应小于表4.2.10-2的规定。

表4.2.10-1时程分析时输入地震的峰值加速度(cm/s2)

6度7度8度

地震影响

0.05g0.10g0.15g0.20g0.30g

多遇地/p>

设防地震50100150200300

罕遇地震125220310400510

极罕遇地震147294441588882

表4.2.10-2时程分析时输入地震的峰值速度(cm/s)

6度7度8度

地震影响

0.05g0.10g0.15g0.20g0.30g

多遇地震1.83.55.57.011.0

设防地震5.010.015.020.030.0

罕遇地震12.522.031.040.051.0

极罕遇地震14.729.444.158.888.2

19

4.2.11非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应根据其连接构造、所处部位的建

筑高度和特征,采用等效侧力法、楼面反应谱法或时程分析法计算,

各种方法的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与市政

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范》JGJ339等的有关规定。

4.2.12非结构构件地震作用计算时,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按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采用;构件类别系

数和功能系数应符合本标准第6章、第7章的规定。

4.3建筑抗震韧性初步判别

4.3.1结构构件抗震韧性水准初步判别时,可根据不同水准地震作

用下弹性或弹塑性层间位移角的计算结果按表4.3.1确定。

表4.3.1结构韧性水准初步判别标准

抗震韧性水准判别标准

1∆ue<[∆ue]

2∆up<1.5[∆ue]

3∆up<(1.5~2)[∆ue]

4∆up<(3~4)[∆ue]

注:1[∆ue]为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规定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2钢结构住宅的层间位移角限值尚应符合现行河北省标准《钢结构住宅技术规程》

DB13(J)/T275的有关规定。

4.3.2结构构件按构件承载力进行抗震韧性水准初步判别时,地震

内力计算和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材料强度取值、验算方法和

标准,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

20

55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

技术规程》JGJ3、《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的有关

规定。

4.3.3不同抗震韧性目标及水准的结构构件,可按下列规定进行构

件承载力计算和初步判别:

1抗震韧性水准1的结构构件,应满足弹性设计要求。在多遇

地震作用下,其承载力和变形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在

设防烈度地震或预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应

符合下式规定:

**≤(-)

γGSGEγEHSEhkγEvSEvkRd/γRE4.3.31

式中:γRE——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Rd——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γG——重力荷载分项系数;

SGE——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

γEh——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γEv——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

SEhk——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构件内力,不需考虑与抗震

等级有关的增大系数;

*

SEvk——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构件内力,不需考虑与抗震

等级有关的增大系数。

2抗震韧性水准2的结构构件,在设防烈度地震、预估的罕

遇地震作用或预估的极罕遇地震下,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应符合式

(4.3.3-2)的规定,水平长悬臂结构和大跨度结构中构件的正截面

21

承载力尚应符合式(4.3.3-3)的规定,其受剪承载力宜符合式

(4.3.3-1)的规定:

**(-)

SGESEhk0.4SEvk≤Rk4.3.32

**(-)

SGE0.4SEhkSEvk≤Rk4.3.33

式中:Rk——截面承载力标准值,按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

3抗震韧性水准3的结构构件,应进行弹塑性计算分析。在

设防烈度地震、预估的罕遇地震或预估的极罕遇地震作用下,构件

的抗震承载力应符合式(4.3.3-2)的规定,水平长悬臂结构和大跨

度结构中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尚应符合式(4.3.3-3)的规定;

4抗震韧性水准4的结构构件,应进行弹塑性计算分析。在

设防烈度地震、预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构件已进入屈服阶段,构

件的抗震承载力宜符合式(4.3.3-2)和式(4.3.3-2)的规定。但钢

筋混凝土构件的受剪截面应符合式(4.3.3-4)的规定,钢-混凝土组

合剪力墙的受剪截面应符合式(4.3.3-5)的规定:

*≤(-)

VGEVEk0.15fckbh04.3.34

*-≤(-)

VGE+V

Ek0.25fakAa0.5fspkAsp

0.15fckbh04.3.35

式中:VGE——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构件剪力(N);

*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构件剪力(),不需考虑与抗

VEk——N

等级有关的增大系数;

2

fck——混凝土轴心拉压强度标准值(N/mm);

2

fak——剪力墙端部暗柱中型钢的强度标准值(N/mm);

2

Aa——剪力墙端部暗柱中型钢的截面面积(mm);

22

2

fspk——剪力墙墙内钢板的强度标准值(N/mm);

2

Asp——剪力墙墙内钢板的横截面面积(mm)。

4.3.4结构构件在各水准地震作用下的层间弹塑性变形验算,应符

合下列要求:

1地震层间剪力和地震作用效应调整,应根据整个结构不同

部位进入弹塑性阶段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构件总体上处

于开裂阶段或刚刚进入屈服阶段,可取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