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 马原 第六章 第一节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_第1页
2018版 马原 第六章 第一节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_第2页
2018版 马原 第六章 第一节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_第3页
2018版 马原 第六章 第一节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_第4页
2018版 马原 第六章 第一节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1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一节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第三节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煉教学目的和要求2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历程,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明确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遵循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开拓前进的发展规律,以昂扬奋进的姿态推进社会主义事业走向光明未来。煉教学要点煉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进程煉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重点)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难点)煉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开拓前进3第一节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社会理想对未来社会制度、政治结构的追求、向往和设计,对未来社会面貌的预见《诗经》中对“乐土”的向往《礼记》中描述的“天下为公”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世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西方社会理想社会观的发展我国历史上理想社会的蓝图古希腊“幸福岛”柏拉图的“理想国”资产阶级宣扬的

“理性王国”近代空想社会主义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1、社会理想观的演进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6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科学理论变成现实的社会制度,已经历了500年的探索和实践。(一)空想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2、空想社会主义的内涵空想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上,批判资本主义,向往没有阶级对立、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的社会主义学说,亦称“乌托邦主义”。3、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形成发展过程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16-

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7煉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5、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出版了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乌托邦》。书中莫尔控诉了资本原始积累对农民的残酷掠夺的罪恶,并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未来社会的美好画卷:这里以公有制为基础,没有私有财产和剥削现象,人们有计划地从事生产,城乡之间没有对立,不需要商品、货币和市场,按需分配产品。1602年,意大利的康帕内拉写下了著名的《太阳城》,他也控诉了私有制的罪恶,认为贫穷和财富是一切丑行的祸根,他设计了一种制度,人人参加劳动,共享劳动成果,没有私有财产。8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法国的摩莱利和马布利分别在《自然法典》和《论法制和法律的原则》中,论述了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的必然性,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阐述了理想社会的纲领和原则。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期以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9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之一:圣西门煉圣西门主张实业制度,要求人们尊崇劳动,由实业家和学者管理社会,改善穷苦阶级的生活条件。“法国到处是没有才能的人统治有才能的,道德败坏的人支配善良的公民,完全是个是非颠倒的世界。”

——圣西门10“我们在圣西门那里发现了天才的远大眼光,由于他有这种眼光,后来的社会主义者的几乎所有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思想都以萌芽状态包含在他的思想中”。——恩格斯19世纪初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之二:傅立叶煉傅立叶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万恶之源,是人人互相反对的战争,是贫富分化的极端,商业欺诈的乐园,道德败坏的温床。煉他主张消灭文明制度,建立和谐制度。在和谐制度中,人民按性格组成协作社即“法朗吉”,人人可按兴趣爱好从事工作,而且可以随时变换工作。法郎吉的产品按劳动、资本和才能分配,人人都可入股成为资本家从而消灭阶级对立。协作制度将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妇女将获得完全解放,城乡差别和对立也将消失。但傅立叶不主张实行社会革命而只是期待富人慷慨解囊。“所谓的文明制度,一切都是倒行逆势,一切都是恶性循环,一切都是相互欺诈。”

——傅立叶1119世纪初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之三:欧文煉欧文,空想社会主义者,曾散尽家资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建立了“新协和”公社,但以失败告终。同时也宣告以《乌托邦》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没有出路的。“现实生活中劳动阶级遭受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深重的灾难”

—欧文124、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辩证分析:煉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进步性:煉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预定这一制度必然灭亡,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的谬误”和“人世间的祸害”,认为私有制使人变成了魔鬼,使全世界变成了地狱;煉为未来社会设计了蓝图,提出废除国家的思想,主张建立合作公社,所有财产均属公有,没有阶级、剥削和城乡差别。煉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包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许多萌芽。煉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14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其哲学基础是唯心史观,试图从抽象的“正义”和“理性”出发,论证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性,企图通过思想宣传、道德感化和社会实验等方式去实现理想社会的目标。显然是不切实际。“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列宁15161、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两大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唯物史观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现象,揭示了人类历史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实践基础1847年6月,马、恩创立了第一个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的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3、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从此,这一伟大学说便成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揭开了伟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4、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重大意义科学社会主义划清了与空想社会主义,各种冒牌“社会主义”的界限,实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就没有共产主义运动。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为各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总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的行动指南,是指引全人类最终获得彻底解放的伟大旗帜。19(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思考为什么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20暴力革命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和平方式二、社会主义从理想到实践科学社会主义自产生之后,逐步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指导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斗争,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二、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一)第一国际与巴黎公社煉1、第一国际第一国际,即国际工人联合会(英语:Inte

rna

tiona

l

Workingme

n斂s

As

s

ocia

tion),1864年英法德意四国工人代表在伦敦开会成立,并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组织指导思想。马克思亲自参加并起草了该组织的“宣言”和“临时章程”。煉马克思是第一国际的灵魂。在马克思指导下,第一国际大力支援各国的工人运动,支持反封建的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影响日益扩大。第一国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与国际工人运动的结合,初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指导地位。煉1871年,第一国际法国支部参加并领导了巴黎公社运动,但随着巴黎公社的失败,1876年正式宣布解散。23(一)第一国际与巴黎公社241871年3月28日,巴黎人民在《马赛曲》的乐曲声和“公社万岁”的欢呼声中,迎来了巴黎公社的诞生。巴黎公社,虽然悲壮地失败了,但它却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成立大会2、巴黎公社比尔▲狄盖特Pierre

Degeyter1848.10.8~1932.9.27《国际歌》曲作者《国际歌》词作者欧仁▲鲍狄埃Eugène

Edine

Pottier1816.

10.

4~1887.

11.

6为纪念巴黎公社,鼓励无产阶级继续斗争,实现自己的解放。巴黎公社失败后的第二天,鲍狄埃创作诗篇《国际歌》。1888年6月16日,法国工人作曲家狄盖特为《国际歌》谱曲。《国际歌》的诞生煉巴黎公社失败后,欧洲各国工人运动进入低潮,第一国际不得不自行解散。煉1889年7月,在恩格斯的指导下,国际社会主义者在巴黎举行代表大会,成立了第二国际。第二国际在组织和积聚革命力量,反对资本主义、军国主义,促进工人运动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煉1895年8月5日,恩格斯逝世后,第二国际逐渐被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者窃取了领导权,1914年解散。(二)十月革命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1、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同时发生论”马克思恩格斯根据19世纪中叶以后出现的全球化趋势的萌芽,曾经敏锐地提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才能取得胜利。这在当时是合理的。272、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列宁根据资本主义经济政治

发展不平衡规律,提出“社会主义革命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并成功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第一次由理论变成现实,开创了人类由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新时代。28思考如何看待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同时发生论”和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同时发生论”的理论价值一是“同时发生论”的世界视野和国际立场是正确的。二是“同时发生论”具有客观依据(全球化趋势)。三是对“同时发生论”的含义应有合理的理解,不宜绝对化地夸张地理解。

“同时发生”,并不是指“同时刻发生”,而是指同一历史时期内发生。四是“同时发生论”蕴含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国际性质,这在原则上仍然是正确的。列宁的“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的贡献: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趋势。找到无产阶级革命的突破口。提出了相对落后国家率先革命并取得胜利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同时发生论”与列宁的“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二者是统一的,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与时俱进。3、十月革命的胜利1917年11月6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亲自领导了十月革命,并取得胜利。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它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引领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社会主义成为许多国家赢得民族独立、解放和发展的重要选择,社会主义力量大大增强,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坚力量。3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其一,从落后的程度上来认识。只是相对落后,不是绝对落后。必须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工业和现代无产阶级。其二,从革命的直接条件来认识。相对落后国家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锐,造成了比较成熟的革命形势和革命力量。其三,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角度来理解。十月革命以后,世界力量分为两大阵营。相对落后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已经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其四,从历史上看,社会形态的更替由薄弱环节率先突破不是偶然的个别现象。例如,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最先是在奴隶制不发达的中国突破;而资产阶级革命最先是在封建制不发达的西欧发生。(二)十月革命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一)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苏维埃俄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不仅面临着巩固政权的任务,而且面临着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即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1、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煉从1917年11月到1918年春天,苏维埃政权基本上完成了“剥夺剥夺者”的任务,银行和大工业的国有化使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煉1918年3月,苏维埃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合约》,战争暂时停止,列宁立即着手拟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计划。煉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和《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等一系列著作中,列宁制定了苏维埃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计划,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和途径等措施。(一)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342、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煉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引起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恐惧、仇视和反抗。煉 为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进攻,从1918年夏天到1921年春,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实行了以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5(1

)战时共产主义的主要内容36①余粮征集制。②广泛的工业国有化。③为动员全部工业为前线服务,工业管理实行集中制。④私人商业国有化,限制市场流通和私人贸易。⑤经济关系实物化。⑥劳动义务制和劳动

“军事化”。(2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积极作用:它对于粉碎国际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起了重要作用。局限性:①脱离了落后国家的客观现实。②脱离了农民的需求。③实行无货币社会是脱离实际的空想。3、新经济政策时期37煉

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击退外国武装干涉者,取得了国内战煉争的胜利,1921年初转入和平经济建设时期。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十大,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煉

这一决定,表明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标志着列宁找到了一条符合俄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开放市场,实行自由贸易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用民主集中制代替高度集中的军事管理体制改变单一公有制经济,试行租让制、租赁制、代购代销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一)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一)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实施新经济政策,使遭受长期战争破坏的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工农联盟进一步加强,为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列宁从本国实际出发,在《国家与革命》、《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等文章中,把未来社会分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列宁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首先,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再次,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最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一)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列宁还指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阐明了思想建设和文化

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加强国家政权

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系列措施。列宁能够正视国情,不拘泥于已有的结论,尊重千百万群众的实践,勇于探索,大胆,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也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思想遗产。43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一)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煉“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邓小平4、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苏联模式形成列宁逝世后,联共(布)党内及理论界在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争论的最终结果是斯大林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占据了主导地位。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苏联模式的特点-1以粗放型发展为主要的经济增长方式全盘农业集体化,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发展战略(一)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苏联模式的特点-2排斥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模式实实行行单单一一的的公公有有制制排斥市场经济形成过度集形成中过的度计集划中经济模式经经济济体体制制47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苏联模式的特点-3政治体制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苏联模式的作用保证政局稳定,迅速实现工业化,建立了社会主义雄厚的物质基础,解决了一个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经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考验,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作出了重大贡献。(一)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苏联模式的弊端政治上集权过多,民主不足,破坏了法制,造

成重大失误和损失;经济上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责权利脱节,造成经济效益差劳动生产率低;管理机构臃肿、官僚主义和特权蔓延造成新的社会矛盾,引起人民不满。5、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成就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28——1940年,苏联共建成约9000家工业企业,整个工业增加了9倍,年平均增长16.8%。1953年与1913年相比,苏联的国民收入增加了12.67倍,而同期美国只增加2.03倍,英国增加0.71倍,法国增加0.54倍。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51煉19

13年,俄国工业总产值只相当于当时的美国的6.9%,而到19

85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到美国的80%。美国1913年苏美联国1985年俄国工业总产值对比示意图(二)社会主义发展到多国1、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的历史进程煉二战胜利后,社会主义越出苏联一国范围,向东欧和东亚扩展,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煉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继十月革命之后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煉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和面貌,对人类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社会主义国家相继诞生1944年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成立1945年波兰人民共和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1946年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和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成立1947年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和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成立1948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蒙古人民共和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1961年古巴共和国成立1975年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面对资本主义阵营威胁,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加强联系,签订了一系列双边和多边条约,形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2、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因此,如果把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看作是“反常现象”,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看作是“畸形的早产儿”的观点是错误的。3、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贡献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历史作用。以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56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发展中也发生过曲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苏联,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十月革命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严重的挫折。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补偿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暂时挫折教学案例: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指导的苏联改革过程第一阶段,1985年3月至1988年上半年,改革从经济体制开始,并重点在经济领域进行。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对内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一是提出“加速”经济发展战略,一是提出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改革”。同时还提出了外交新思维。第二阶段,1988年7月至1990年初,改革重点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是,把政治体制改革放在首位,作为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性因素,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民主化、公开性和多元论,中心内容是实行党政分开,使“全部权力归苏维埃”。第三阶段,1990年初至1991年“8.19”事件,改革的方针和政策发生根本性转折──全面加速右倾。戈尔巴乔夫的“新

思维”从“完善社会主义”转为“根本改造整个社会大厦”:

在党的地位和作用上,放弃苏共对国家的领导权,实行多党制;在政治体制上,实行议会制和总统制;在经济体制上,赞同以

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在国家结构上,走向主权国家

的革新联盟;在社会发展总目标上,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

义。第四阶段,1991年“8.19”事件至1991年底,事变失败,苏共被强行解散,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终见结局:苏共亡党,苏联亡国。“新思维”的右倾性质及与苏联解体的关系煉苏共工作的重心发生方向性变化,经济改革从急于求成变为纸上谈兵,改革目标从完善社会主义转为向西方经济制度认同。煉政治改革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和现实社会主义制度,搞“绝对民主化”和

“没有限度的公开性”,为反共反社会主义思潮的泛滥和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煉执行一条削弱苏共、否定苏共的路线。煉在联盟与共和国的关系上,戈对煽动独立、分裂国家的活动也是采取容忍和妥协的错误态度,先后四次失去关键时机,没有采取挽救国家的果断措施。煉“全人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