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绝对有用)_第1页
部编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绝对有用)_第2页
部编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绝对有用)_第3页
部编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绝对有用)_第4页
部编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绝对有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绝对有用)一上初中,阅读理解在考试中的比例一下大了很多,难了很多,阅读丢了很多分。有读不懂的,但更多的是读懂了答不来或答不到点子上的。阅读其实有技巧和固定答题套路的,灵活掌握后做阅读题不再是难事。下表是汇总出的解题技巧,希望能和各位同学共享。考点分类具体题型答题技巧文字性筛选信息1.考查文章的线索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1.标题;2.关键词语。2.概括文章类容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Where,when,who,what,how4W+1H原则。3.考查文章的表达方式的辨析3.本文(文中某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识别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一般题目设置在议论句和描写句上,考试时从这两方面去辨别即可。4.考查文章所描写对象的特征4.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好处,作用)1.看分答题原则。+连接词(“首先,其次,还,也,此外,还有”等),找到隐含的答题点进行概括并加工合并,避免遗漏。5.理解文章类题5.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把题干带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可以用文中相关语句作答,也可以用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文学性审美鉴赏1.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线索)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吸引读者作用.3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4形式新颖,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注意,回答不能全部照搬,需要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2.分析文章重点字词的作用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1.首先说明加点字,词本身的意思2.一般出现在动词或形容词和副词上3.动词生动表现人(事)物的特点,语言描写(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形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4.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事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3.赏析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和段落3.(1)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对文中的划线句进行赏析;请说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某段在文中起何作用。(1)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参见上面);分析修辞+修辞作用每种修辞手法都见其固定的答题套路(2)文章开头:引出下文;开头点名故事所描写(说明,议论)的对象;照应文章标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文章的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中用;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文章结尾:总结全文;解释全文主旨;照应前文;照应文章标题;引人深思。注意:并不是每个答案全部写上,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套用适用的答案。4.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4.请分析文中**的形象。(文中的**具体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从文中检索关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提取出关键词来分析人物性格,并对结果进行加工合并。5.分析句子,段落,文章表达方式的作用5.(1)文中划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有何作用?(2)文中划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文中划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有何作用?(1)首先分析属于何种描写手法,然后分析其作用:1.人物描写:表现了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2.环境描写:烘托出了一种**的气氛,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心理)。(2)见固定的答题套路(3)见固定的答题套路6.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6.文章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分析本文的写作技巧)表现手法:对比,象征,伏笔,照应等。每种表现手法都有其固定的答题套路。深层含义1.分析文章标题的深层含义1.分析本文标题的含义首先找出标题中的关键词语,先回答它字面上的意思,即其本意。然后联系文章的主旨,说出这个词语的寓意,便可得出其深层含义。2.分析重点字词的深层含义2.说说你对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首先找到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然后弄清上下句具体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所包含的寓意,即可得出答案。3.分析文章重点句子的深层含义3.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含义一般有两种解答方法:(1)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具体语境或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然后用浅显的语言表述(2)解释这个句子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4.联系生活实践,对文中的主旨,观点,作者的情感发表见解,或提出看法,建议等延伸拓展题。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启示。(谈谈你对文章的理解)只要符合题干要求,联系文章内容主旨,有具体的事例说明,用浅显的语言表述合理,语言流畅即可。表中所列固定答题套路将稍后推出。先见为快,如:修辞手法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表现手法对比:**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如何做语文阅读理解题(二)修辞方法常见修辞方法答题套路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拟人把**拟人话(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一幅……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夸张夸大(或缩小)了(事物)的大小(长度,速度,性能等),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借代用(什么)带(什么),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引用1.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加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加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2.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对偶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表现手法常见表现手法答题套路对比**和**形象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象征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伏笔对就俺要出现的**时间做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令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故事情节)更加严密烘托,渲染常用来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感情,突出主题。二、现代文阅读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小题。世界还很年轻刘丽丽

①初中毕业,我考到县城读书,母亲做了个相当前卫的决定:垦荒种棉花,来年用自家的棉絮给女儿做一床新铺盖。在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上,彰显母爱的事每天都会发生,没有什么稀奇,唯一不同的就是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

②那时环绕在村子四周的都是水田,没有现成的棉花地,就算种出了棉花,变成新被得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再者,种棉花几乎要天天喷药,否则虫子猖獗,到秋后留不下几个棉桃。但是在成堆的困难面前,母亲大手一,她很坚决,她的理由也很简单:女儿考到县城就必须配好的被褥,公家发的她信不过。

③开学后我就忙碌自己的学业,母亲也忙,忙秋收,忙着打听种棉花的事。那时候村里没有电话,她又不会骑自行车,种棉花的亲戚离我们村十几里地,她都是一步步走着去的,从没有喊过累。她选中的棉田依傍着沟渠,是一块摆荒地,长满了白茅和芦苇。土地解冻之后,母亲就扛着铁锹去垦荒。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把那块地包裹得又密又厚,像一条错综的毯子。这样的地块,掘起来很费劲。往常一锹下去就能翻上来的土,这里得多费几倍的力气。一个春天下来,母亲的脸变得又黑又瘦,以致我回家看到她的模样,吓了一跳。母亲黑了瘦了,但是那块荒地却变得有边有角,平头正脸。种子已经播到地里,盖了白生生的薄膜芜杂的世界在春天中呈现出新的秩序。

④学校的功课紧张,她每天如何辛劳我是不知道的。后来听邻居说起,每天下地回来,她就钻进厨房先忙活出一家人的饭食,然后趁着薄暮时分的天光,再钻进棉花趟子里,掐杈子,打花心,捉虫子。干这些活都是零打碎敲的工夫,牺牲的却是她的休息时间。有一回可能是太累了,母亲竟然歪在棉花地旁边的草沟里睡着了

⑤那段时间我的成绩并不稳定,心情晴朗的时候少,阴天的时候多。功课紧张,偏偏班主任又指定让我参加学校的演讲赛。虽说我普通话比较标准,但是以我内向的性格,让我在人前侃侃而谈,甚至连比划带拍桌子的演讲,把观众感动到掉眼泪,我实在觉得为难。当我站在棉花地头跟母亲大吐苦水的时候,就是怀着这样一种抗拒的心情,我想打退堂鼓。

⑥那是秋天的清晨,草籽在秋风中陆续成熟,草叶上闪烁着晶莹的光亮。母亲正在棉田里忙碌着,她的腰间系了一块塑料布,防止露打湿衣服,但是裤脚上却已经变得湿漉漉的。她一边掐去疯长的杈子,一边仔细翻检棉花嫩蕾上的虫子。在一棵棵棉苗前,母亲的急性子和坏脾气都消失了,她变成了一个极其耐心的人,就像面对着十分宠爱的孩子。是啊,从春天到秋天,田里的无数棵棉花,就是这样一遍遍翻检过去,又抚摸过来的,每一棵棉花上都留下了她的指纹和温度。母亲的情意没有白费,棉花们都很争气,叶子深绿,极力展开的枝杈间已经见到累累的棉桃。听完我的诉苦,母亲说:“老师让咱讲是看得起咱,那你就好好地讲。”回头揪下一个被雨水捂烂的桃子,惋惜叹了一口气,继续说,“一遍讲不好,你就多讲几遍。好东西都是熬出来的。

⑦最后的这句话突然击中。了我的心。看着黑瘦的母亲,我突然一阵心酸,同时一股莫名的力量在心底泛起。为了我的新铺盖,母亲在“熬”;为了演讲赛的好成绩,我也要“熬”。她虽然讲不出深刻的道理给我听,但她倔强地认定,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最终会变成洁白的棉絮,去温暖女儿,让她在白天繁重的课业之后,夜有一个轻盈幸福的梦。为了这份信念,她不喊苦不叫屈,硬生生将一块荒地变成了棉田。那时候,她既要照顾半身不遂的祖父,又要处理一大摊子家务。在焦头烂额里,信念如同一盏孤灯,在黑暗中亮起。循着这光亮,她看到了丰收在望的棉花,她的女儿也读出了一番人生的隽语。

⑧多年之后回望,我还记得整日里那个劳碌的身影,记得她的不服输和坚持。这些年来,每当我疲倦偷懒,我便习惯性地向着故乡的方向张望一会儿,然后俯下身子继续我的工作

⑨世界在窗外,未来在远方,亲爱的同学,你准备好出发了吗?希望你的心头也有一盏灯照拂,希望你坚定而努力。正如茨维塔耶娃在诗中写的那样:

⑩世界还很年轻,一切都将发生,为了你能到来。(选自《中学生阅读》2018年第7期)(1)第①段结尾说“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作者认为“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的原因是什么?(2)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①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把那块地包裹得又密又厚,像一条错综的毯子。(从修辞角度)②有一回可能是太累了,母亲竟然歪在棉花地旁边的草沟里睡着了。(品味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3)文章用“世界还很年轻”做标题,有何用意?【答案】(1)没有现成的棉花地;种出棉花变成新被褥需要1年时间;种棉花要天天喷药;公家发被褥。(2)①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土地的芜杂(茅草根和芦苇跟的多和密),暗示了母亲垦荒的艰难(费劲),表现了母亲的辛劳和爱的伟大。②“竟然”,居然,出乎意料的意思,写出了母亲的劳累和我听到这一消息时的惊讶、心酸以及对母亲的心疼。(3)①引用诗歌作为标题,新颖且富有诗意,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题目充满朝气,启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只要心中有信念,坚定而努力,一切都将会发生。【解析】【分析】(1)此题的答案都可从原文中找到,因此答题时只需从文章第②段中筛选出关键句并整合出答案即可。(2)①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这句话把被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包裹得又密又厚的那块地比作是一条错综的毯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茅草根和芦苇跟的多和密,暗示了母亲垦荒的艰难(费劲),表现了母亲的辛劳和爱的伟大。②首先要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然后分析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感情。“竟然”,居然,出乎意料的意思,写出了母亲的劳累和我听到这一消息时的惊讶、心酸以及对母亲的心疼。(3)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品味,主要特点、作用两个个方面来考虑。从标题特点方面分析,这个标题引用诗歌作为标题,新颖且富有诗意,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这篇文章写母亲为了给我做棉花被,做出了很多的努力,而且我从母亲的“一遍讲不好,你就多讲几遍。好东西都是熬出来的”的话里受到启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只要心中有信念,坚定而努力,一切都将会发生。故答案为:⑴没有现成的棉花地;种出棉花变成新被褥需要1年时间;种棉花要天天喷药;公家发被褥。⑵①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土地的芜杂(茅草根和芦苇跟的多和密),暗示了母亲垦荒的艰难(费劲),表现了母亲的辛劳和爱的伟大。②“竟然”,居然,出乎意料的意思,写出了母亲的劳累和我听到这一消息时的惊讶、心酸以及对母亲的心疼。⑶①引用诗歌作为标题,新颖且富有诗意,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题目充满朝气,启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只要心中有信念,坚定而努力,一切都将会发生。【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此题比较容易,只要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就能很顺利地找到答案。⑵此题考查学生赏析重点句子的能力。这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修辞、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重点词语等;再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这里可以从描写方法和修辞的角度赏析,其答题格式为:修辞(描写方法)+表达效果+表现了/赞美了什么。⑶此题考查理解文章题目的含意和分析题目作用的能力。题目的含意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解释其表层意、深层意和象征意等,题目的作用要从结构作用、内容作用和表达作用等几个方面分析。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最怕妈妈突然对我好①新学期,她给孩子们布置了第一篇作文:最难忘的时刻。②她是一名支教老师,在这个偏远山区,方圆几十里,只有这一所学校,学生大多是留守孩子,他们的父母,大部分都远赴外地打工,难得回来一次,这也成了很多孩子与父母一年中难得相聚的机会。③作文交上来了,她认真地批阅。④一个女孩子写的是,爸爸给她新买的书包,当爸爸帮她将新书包背好的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好幸福。⑤一个男孩子写道,他已经两年多没有见到过爸爸了,爸爸刚走进家门的时候,他都一下子设有认出来,爸爸突然一把将他抱了起来。那一刻,他感觉有点陌生,但是,很温暖,真的很温暖……⑥那一刻,都温暖,难忘。⑦她的目光,久久地停在了一个女孩子的作文本上。女孩子写道,以前,是爸爸一个人出去打工,后来,妈妈也出去了,留下我和弟弟,跟着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每年,他们都只在春节的时候,才能回来,年一过完,他们就又出去打工了。今年,直到年初二,他们才回到家,因为他们没买到年前的火车票。这一次,因为没赶回来吃年夜饭,爸爸妈妈答应我和弟弟,会在家里多待几天,这可把我俩乐坏了。⑧“爸爸妈妈回来之后,很忙,除了走亲戚外,他们还要将庄稼地重新翻整一遍,这样,年迈的爷爷春耕的时候,才好播种。虽然爸爸妈妈回来之后,忙得根本没时间陪伴我们,甚至顾不上我们,但我仍然觉得很满足,很幸福。”⑨“一天,妈妈没有下地干活,而是一整天都陪着我和弟弟,给我们做饭,烧了好几个好吃的菜,帮我们把所有的衣服都洗干净叠整齐了,爸爸还检查了我和弟弟的作业……总之,那一天,妈妈和爸爸对我们姐弟俩特别好,特别温柔。”⑩读到这儿,她以为女孩子接下来会写,那就是她最幸福的时刻。可是,没有。女孩子写的是:“那一刻,我哭了。我知道,爸爸妈妈明天肯定又要离开家,出去打工了。”⑪女孩子在作文结尾这样写道:“我最难忘的时刻,也是最难过的时刻是,妈妈突然对我特别好,因为,那意味着,他们第二天,又要离开家了,又要一年之后,才能回来。”⑫在这行文字下面,她依稀看到几滴泪水的痕迹。⑬她也流泪了。⑭她已经支教三年了。在城里,她有一个温暖的家,有一个调皮可爱的儿子。每次离开城里的家之前,她也念念不舍,她觉得自己亏欠这个家太多,尤其是对儿子。所以,每次,离开家之前的那一天,一向粗线条的她,也都会对儿子表现得特别温柔,特别细致,特别耐心,恨不得把对他所有的爱和牵挂,都留下来。也许,儿子也特别害怕自己突然对他那么好吧?⑮她突然无比想家。她给老公打了个电话。夜已深,儿子已经睡着了,她让老公将手机放在儿子的面前,她听到了细微的鼾声。那一刻,她泪流满面。(选自《南方日报》)(1)文章标题为“最怕妈妈突然对我好”,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怕”有哪些含义。(2)结合语境,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第⑤段的画线句。爸爸刚走进家门的时候,他都一下子设有认出来,爸爸突然一把将他抱了起来。(3)文章第⑫⑬段都写到流泪,请分别指出流泪的原因。(4)文章第⑭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答案】(1)①指文中的女孩怕父母又要离开家,一年之后才能回来;②隐含了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爱的渴求;③表现了作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2)运用了动作描写,“抱”准确生动的写出了爸爸因离家时间久孩子对他陌生和爸爸迫不及待地搂抱孩子的情态,表现了爸爸对孩子深切的爱及愧疚之情。(3)第⑫段流泪是因为女孩子对父母离家不舍而难过。第⑬段流泪是因为老师为女孩子的经历感到心酸同情,也对家人孩子感到思念、愧疚。(4)插叙,交代了“她”的支教时间、家庭情况等,表现了她无私奉献、默默牺牲的精神;引出下文“她”打电话给家人的感人情节。【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标题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通篇阅读,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出相关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如从形式上说,“对我好”是妈妈爱的表现。是每个子女都盼望的,可是一个“怕”让读者心中疑惑顿生,吸引读者阅读下去。“怕”在对妈妈即将离家的不安。表达了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爱的渴求,呼吁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所以“怕”有设置悬念、表达情感的作用。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人物描写角度分析作答。“爸爸突然一把将他抱了起来”运用了动作描写,“抱”准确生动的写出了爸爸迫不及待地搂抱孩子的情态,表现了对孩子深切的爱及愧疚之情。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动作状态和心理活动。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感情。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注意尽量用原句原词回答。第⑫段流泪女孩对父母离家的不舍、难过。第⑬段老师的泪表现了老师对女孩的经历感到心酸和同情,同时对家人特别是儿子的思念与愧疚。答此题一定要读懂所叙情节,根据情节内容推断答案。⑷本题考查对插叙的辨识和分析作用。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交代什么内容,使文章内容更详实,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等。如第⑭段交代了“她”的身份、支教时间、家庭情况、性格特征等是插叙。从内容上看:表现她默默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从结构上看:引出下文“她”打电话给家人的感人情景。故答案为:⑴①指文中的女孩怕父母又要离开家,一年之后才能回来;②隐含了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爱的渴求;③表现了作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⑵运用了动作描写,“抱”准确生动的写出了爸爸因离家时间久孩子对他陌生和爸爸迫不及待地搂抱孩子的情态,表现了爸爸对孩子深切的爱及愧疚之情。⑶第⑫段流泪是因为女孩子对父母离家不舍而难过。第⑬段流泪是因为老师为女孩子的经历感到心酸同情,也对家人孩子感到思念、愧疚。⑷插叙,交代了“她”的支教时间、家庭情况等,表现了她无私奉献、默默牺牲的精神;引出下文“她”打电话给家人的感人情节。【点评】⑴本题考查标题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答题时应注意,“最怕”的原因是“我最难忘的时刻,也是最难过的时刻是,妈妈突然对我特别好,因为,那意味着,他们第二天,又要离开家了,又要一年之后,才能回来。”从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爱的渴求和作者的感情等角度回答。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认出来、一把、抱了起来”判断是动作描写,再分析“抱”字的表达效果和父女的感情体验作答,强调爸爸对孩子深切的爱及愧疚之情。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感情。答题时应注意,结合前后句段分析为什么流泪,分别指出流泪的原因。第⑫段因不舍而难过。第⑬段两个原因,老师因学生感到心酸同情,从自己的角度,触发对家人孩子感到思念、愧疚之情。⑷本题考查对插叙的辨识和分析作用。答题时应注意,插叙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先准确判断是插叙,作用要点:交代情况,表现了她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出下文。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弯弯曲曲的小路上走来一个中年男人和一个中年女人。他们一路打听,终于找到了那个小女孩的家。女孩正在帮着姥姥择从地里挖来的野菜,看到陌生人进了他们家的院子,慌忙站起身,躲在姥姥身后。姥姥站起身,说:“你们这是……”女人迎上去,握住姥姥的手说:“可找到你们了,这孩子就是杜鹃吧?”姥姥一听,把身后的杜鹃拉到身前来说:“早听说你们要来,一直盼着呢,杜鹃,快,你城里的阿姨来看你了。”女人伸出双臂,示意杜鹃到她的怀里来。杜鹃怯生生地走过去,轻轻偎依在女人的肩头,就像依偎在妈妈的怀里,眼神里绽放着纯真的幸福。“哥哥呢?他怎么没有来看我?”杜鹃把头从女人的肩膀上拿开,一双水灵灵的眼睛望着女人。“你哥,他……今天正好有事情,改天他忙完了,我一定让他来看你。”女人的眼里闪过一丝悲伤,但瞬间转成了笑容。吃过晚饭,杜鹃写完作业,就上床睡了。姥姥和女人坐在院子里说话。小村的夜晚很安静,连风都不好意思来打扰,天上的星星眨着清澈的眼睛,一闪一闪,亮晶晶。月亮悄悄躲在树梢后,听女人和姥姥轻声细语却切切深情的谈话。女人长舒了一口气,说:“这是我儿子的愿望。”姥姥握住女人的手说:“孩子,我知道白发人送黑发人是怎样的一种伤痛。杜鹃的爸妈出车祸那阵儿,我真是不想活了,可是看看杜鹃,那么小的孩子没了父母就够可怜的了,如果再没了我们,可就真成了风中草了。”“嗯,不能让孩子看不到希望。”女人轻泣着说。“我儿子说他与杜鹃的血样配型很符合,明天我们就带杜鹃进城做心脏移植手术,我儿子撑不了几天了……”女人低低地哭泣起来。那个草上满是清露的清晨,杜鹃一手拉着男人,一手拉着女人,沿着弯弯曲曲的环山路,走出了小山村。儿子顽强支撑着自己的生命,在得知杜鹃已来到医院时,带着一丝微笑,永远地离开了他眷恋的父母,离开了他做义工三年帮助的小女孩杜鹃。这个消息,女人没有告诉杜鹃,她不想让杜鹃幼小的心灵再一次接受重力的打击。杜鹃出院了,女人带着她回到了小山村,看着杜鹃微笑阳光的脸,女人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眼中含着泪花,笑了。几天后,看到杜鹃恢复得很好,女人说要回城了。杜鹃扑进女人的怀里,依偎着抱紧,就像抱紧亲爱的妈妈一样。杜鹃交给女人一封信,说让她坐上车时在车上看,女人微笑着点头。打开信封:我知道哥哥的愿望,也知道哥哥和坏人搏斗,受了重伤,也许他就要去我爸妈去的那个遥远的地方。我那晚偷听了你和姥姥的谈话,我多么不想进城做手术啊,可是我心里也有一个愿望,我哭了好久,为了我的愿望,我决定跟你们进城做手术。我的愿望没有哥哥的愿望那么崇高,但是是真诚的,我想说,我的愿望是――我想做你们的女儿,照顾你们一辈子。女人握着信,泪水再一次模糊了她的双眼,不同的是,这眼泪少了悲痛,多了几分润心的温暖。(1)本文以“愿望”为中心话题,请说说“哥哥”和“杜鹃”的愿望分别是什么?①哥哥的愿望:________②杜鹃的愿望:________(2)最后一段“这眼泪少了悲痛,多了几分润心的温暖。”在这一句中,女人①“悲痛”是因为:________②“温暖”是因为:________(3)选文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4)主人公“哥哥”在文中并没有过多的正面描写,但通过侧面多个角度塑造了他的形象,试简要分析。(5)女人和姥姥在院中轻声细语地谈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文中人物较多,感情丰富,全文洋溢着“爱”的温馨,试分析文中表现出的几种“爱”。【答案】(1)“哥哥”的愿望是把自己的心脏捐给杜鹃,让她身体康复;“杜鹃”的愿望是做“哥哥”父母的女儿,替他尽孝(2)“悲痛”是因为失去儿子;“温暖”是因为杜鹃懂事,想做他们的女儿(3)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渲染了幽静的气氛,暗示下文小女孩听到了这次谈话的内容。(4)杜鹃期待“哥哥”来看他,说明“哥哥”是一直以来关心爱护杜鹃的;“哥哥”带着一丝微笑,永远地离开了他做义工三年帮助的小女孩杜鹃,说明他是极富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杜鹃写信说“知道哥哥和坏人搏斗,受了重伤”,说明他是勇敢无畏的勇士。(5)结构上,承上启下,也照应全文。内容上,介绍了故事的背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让读者了解事情的根源。情感上,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化,增添了感人力量。(6)“哥哥”对杜鹃的呵护之爱,“哥哥”对父母的愧疚之爱,父母对“哥哥”的关心之爱,姥姥对杜鹃的心疼之爱,杜鹃对“哥哥”父母的回报之爱,杜鹃对“哥哥”的敬重之爱。【解析】【分析】(1)杜鹃的愿望直接从“打开信封到我想说,我的愿望是——我想做你们的女儿,照顾你们一辈子”这一段中筛选出来即可。而哥哥的愿望需要自己概括,根据“这是我儿子的愿望”

“我儿子说他与杜鹃的血样配型很符合,明天我们就带杜鹃进城做心脏移植手术,我儿子撑不了几天了……”概括出“哥哥”的愿望是把自己的心脏捐给杜鹃,让她身体康复。(2)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女人的感情,儿子因为见义勇为受了重伤,他最后的愿望就是把自己的心脏捐给做义工三年帮助的小女孩杜鹃,让她身体康复。杜鹃手术成功后表达要做女人的女儿,替哥哥照顾爸爸妈妈一辈子。据此可知女人“悲痛”是因为失去儿子;“温暖”是因为杜鹃懂事,想做他们的女儿。(3)

结合划线句内容分析,这一部分内容描写了小村安静的环境,描写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因此属于自然环境描写。结合下文分析,下文接着写女人和姥姥的谈话,正是在这样静谧的环境中,杜鹃才能听到谈话内容。因此这里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渲染了幽静的气氛,暗示下文小女孩听到了这次谈话的内容。(4)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哥哥”的形象,“哥哥”见义勇为身负重伤,说明他是勇敢无畏的勇士;“哥哥”最后的愿望就是把自己的心脏捐给做义工三年帮助的小女孩杜鹃,让她身体康复,这说明哥哥是一个极富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形象。意对即可。(5)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从结构、内容和情感几方面分析其作用,上文写一个中年男人和一个中年女人来到杜鹃家的事。下文写杜鹃跟着女人到城里做心脏手术移植的事,而姥姥和女人轻声细语地谈话交代了杜鹃的不幸经历和女人这次来的目的。因此结构上,承上启下,也照应全文。内容上,介绍了故事的背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让读者了解事情的根源。情感上,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化,增添了感人力量。(6)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有“哥哥、杜鹃、女人、姥姥”,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

从“哥哥呢?他怎么没有来看我”及“哥哥”最后的愿望可以看出“哥哥”对杜鹃的呵护之爱;从“永远地离开了他眷恋的父母”可以看出“哥哥”对父母的愧疚之爱;从“哥哥”的父母亲自去小山村接杜鹃并做手术的事表现父母对“哥哥”的关心之爱;从“孩子,我知道白发人送黑发人是怎样的一种伤痛。杜鹃的爸妈出车祸那阵儿,我真是不想活了,可是看看杜鹃,那么小的孩子没了父母就够可怜的了,如果再没了我们,可就真成了风中草了。”

可以看出姥姥对杜鹃的心疼之爱;从杜鹃给女人的信可以看出杜鹃对“哥哥”父母的回报之爱以及对“哥哥”的敬重之爱。故答案为:⑴“哥哥”的愿望是把自己的心脏捐给杜鹃,让她身体康复;“杜鹃”的愿望是做“哥哥”父母的女儿,替他尽孝⑵“悲痛”是因为失去儿子;“温暖”是因为杜鹃懂事,想做他们的女儿⑶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渲染了幽静的气氛,暗示下文小女孩听到了这次谈话的内容。⑷杜鹃期待“哥哥”来看他,说明“哥哥”是一直以来关心爱护杜鹃的;“哥哥”带着一丝微笑,永远地离开了他做义工三年帮助的小女孩杜鹃,说明他是极富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杜鹃写信说“知道哥哥和坏人搏斗,受了重伤”,说明他是勇敢无畏的勇士。⑸结构上,承上启下,也照应全文。内容上,介绍了故事的背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让读者了解事情的根源。情感上,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化,增添了感人力量。⑹“哥哥”对杜鹃的呵护之爱,“哥哥”对父母的愧疚之爱,父母对“哥哥”的关心之爱,姥姥对杜鹃的心疼之爱,杜鹃对“哥哥”父母的回报之爱,杜鹃对“哥哥”的敬重之爱。【点评】⑴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⑵本题考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句意和事件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⑶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描写分为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运用了那种描写方法。文章中环境描写主要有下作用:①渲染营造气氛;②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深化作品主题。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⑸本题考查赏析文章某个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把握文章内容、人物形象及主旨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①这一内容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②这一内容与文章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③这一内容对表现主旨有什么作用。⑹本题考查理解人物情感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认真通读全文,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根据题中已有内容,确定答题范围,细读相关语句,抓住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进行分析概括即可。5.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时间的猛兽黄昱宁

①我记得,念小学五,六年级那会儿,在无线电厂当科技翻译的母亲并没有给我开过多少英文小灶。除命我反复聽《新概念英语》的磁带校正发音外,她还送给我一本《新英汉词典》。

②“中学毕业前用这本就够了,”母亲说,“读大学如果上专业课,那得换我这部。”她指的是她常用的上下卷《英汉大词典》,厚厚两大本一摊开,我们家的书桌就被占满了。我看到,两部词典的主编是同一个人:陆谷孙。

③显然,这个人是母亲的骄傲。作为复旦大学英语系六四级本科生,母亲大二那年正好赶上毕业留校任教的陆先生开启他长达五十余年的教学生涯。

④谁不愿意当陆谷孙的学生呢?母亲说起陆老师当年如何以英语零基础开始(陆先生念的中学里只教俄语),在短短一年之后成绩就甩开别的同学一大截,自己任教后课又是讲得如何生动精彩,还多才多艺,能在舞台上演出《雷雨》——她用的简直是讲传奇故事的口气,于是我也瞪大眼睛,像听评书那样默默地替这些故事添油加醋。以至于多年后,每每遥想半个世纪前风华正茂的陆先生,儿时擅自叠加的岳飞、秦琼、杨六郎的形影,依然隐约可见。

⑤近几日思虑深重,在记忆里上穷碧落,也想不出第一次见到陆先生是在什么场合。只记得时间是二〇〇〇年前后,在别人攒的饭局里叨陪末座——老实说,我记不清楚了。但我记得我语无伦次地告诉他,家母是他的学生。他问了母亲的名字和年纪,想了没多久就反应过来:“你母亲写得一手好字。”陆先生果然记忆力过人,但一想到母亲的书法基因没有一丁点传到我身上,我一时尴尬得接不上话。陆先生当然也看出来了,于是把话题岔开:“虽然我比你父母年长不了几岁,不过,按师门规矩,你得排到徒孙辈啦。”说完朗声大笑,那股子胸襟坦荡的侠气,完美地契合了我儿时想象中的一代宗师。

⑥从此,“徒孙”和“师祖”成了我和陆先生闲聊时最常提的“典故”。我曾张罗请陆先生到我任职的出版社给青年编辑做业务培训,本来也是随口一提,没想到曾推掉无数大型活动的陆先生爽快应允,还手书三页纸的提纲,嘱咐我打印好事先发给来听讲座的同人。讲座名为“向外文编辑们进数言”,勉励我们务必以“知书习业、查己识人、深谙语言、比较文化”为己任,穿插其间的是十几个双语案例。昨天找出来,提纲上的黑色水笔字迹清晰如昨。再细看,有些短语旁边还有淡淡的铅笔字:“请打作斜体。”

⑦陆先生人生的大半精力,都用在编撰辞书、高校教学和莎学研究上。相比之下,尽管他一直对英译汉很有心得,留下的数量有限的几部译著却只能展示其才华的冰山一角。前几年我与编辑冯涛“密谋”请陆先生出山翻译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传记《生活曾经这样》,打动他应约的是格林追忆童年往事时举重若轻的口吻,恰与他近年的情绪合拍。不过,我们还来不及窃喜太久,就不安起来。因为他的学生告诉我,陆先生每有稿约便急于“偿债”,译到兴起还会熬夜,不到两个月已经完成大半,间或还要与时时作祟的心脏讨价还价。我说:“您悠着点啊,不是说过一年后交稿吗。”他摆摆手,说:“伸头一刀,缩头也一刀,不如早点了却心事。”

⑧问题是,陆先生的心事了完一件还有一件,教书之余要翻译,译文之外有辞书,英汉完了有汉英,第一版之后有第二版,勤勉不辍,无穷匮也。心无旁骛,一息尚存就要“榨取时间的剩余价值”,这大约是陆先生毕生的态度。于健康而言,这有点与虎谋皮的意思,但换个角度——从像陆先生这样的老派文人的角度想,留下实实在在、泽被后世的成就,或许是征服时间这头猛兽的唯一办法。

⑨然而猛兽总在暗处咆哮。站在陆先生的灵堂前,我想把时间往回拨两个月。那时,我的翻译遇到难题,没敢惊动“师祖”,只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求助信息。没过两分钟,小窗就亮起来,陆先生(他的昵称是“OldGinger”——“老姜”)照例主动提出他的解决方案,照例加上一句“斗胆建议,不怕犯错,真是仅供参考的”。

⑩时间再往回拨三个月,陆先生听说我在学着写小说,嘱我务必将已发表的文章寄过去让他过目。我想他往日更爱看传记,很少看当代小说——何况是像我这样的“实习作者”。我想他问我讨,不过是鼓励“徒孙”的客套。没想到他不仅认真读了,还强烈建议我扩展小说里的一条人物线索:“希望看到你下一篇写一个出生在二线城市里的人物,我想看。”

⑪如果能再往回拨一个月,时间就定格在二月份吧。那天,我跟几个朋友去陆家,他一见到我就开玩笑,说我控制不住体重就像他戒不了烟——然而,减肥的事情以后再说吧,他家冰箱里的冰激凌是不能不吃的。那天,陆先生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吃完,状态之好,兴致之高,是我近几年从未见过的。那时,春节刚过,小小的客厅里洒满午后三点的阳光,时间的猛兽在打瞌睡,你简直能听见它轻微甜美的鼾声。(选自《读者》)(1)第①②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何表达作用?(2)第⑥段中划线词语“此”在文中指的是什么?(3)请结合对上下文语境的理解,谈谈第⑧段中划线词语“陆先生毕生的态度”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4)请结合对上下文具体语境理解,分析第⑨段中划线词语“照例”一词去掉可以吗?为什么?(5)请结合对划线词语的理解,赏析第⑪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那时,春节刚过,小小的客厅里洒满午后三点的阳光,时间的猛兽在打瞌睡,你简直能听见它轻微甜美的鼾声。(6)请通读全文,有哪些有关于陆谷孙先生的事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流淌在了作者的本文中?【答案】(1)①—②段写了母亲送我英语学习用词典的主编为陆谷孙,引出文章要叙写的人物陆谷孙。(2)“我”与陆谷孙先生的第一次面。(3)留下实实在在、泽被后世的成就,或许是征服时间这头猛兽的唯一办法。(4)不可以;照例,意思是按照以前的范例去做,说明陆谷孙先生以前出现过很多次这样主动帮助我解决翻译难题的事情,体现出陆先生对我的关怀、帮助之大,去掉后,这一点则表现不够充分,与原文表意不符。(5)“打瞌睡”指的是时间停止;“轻微甜美”写时光的美好。句子将时光静好比喻成猛兽打瞌睡,写出了师生能尽情共享这阳光遍洒的亲情和温暖。(6)我与陆先生第一次愉快会面;陆先生带病提前完稿《生活曾经这样》;主动提出解决我翻译难题方案;鼓励我写小说,并建议扩展小说人物线索;在陆先生家吃冰激凌、享受午后阳光和温暖。【解析】【分析】(1)从内容上看,两段写了母亲又“送给我一本《新英汉词典》”;从结构上看,引出文章要叙写的人物陆谷孙。可分析“两部词典的主编是同一个人:陆谷孙”一句。(2)通读文章,找到问题,一般就能找到答案。“从此”的“此”实际上就是指上文的“二〇〇〇年前后,在别人攒的饭局里叨陪末座”与陆谷孙先生的第一次面。注意代词的指代意义,一般都是从上下文中找。(3)首先找到第⑧段中划线词语“陆先生毕生的态度”在语段中的具体位置,然后从上下文找取答案区域。如可提取“从像陆先生这样的老派文人的角度想,留下实实在在、泽被后世的成就,或许是征服时间这头猛兽的唯一办法”一句分析,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4)“照例”本义:依照惯例或常情。语境义:陆谷孙先生以前很多次帮助我。这个词语能体现出陆先生对我的帮助与我的感激之情。去掉后,与原文表意不符,也不能表达我的心情。(5)“打瞌睡”本义:因困倦小睡。语境义:时间停止。“甜美”本义:具有香甜可口的味道的,形容愉快幸福。语境义:写时光的美好。“猛兽打瞌睡”是一种比喻,写出了师生能尽情共享这阳光的愉快幸福的感觉。(6)组织语言时,最好以“陆先生”为陈述的主体。概述出“陆先生”带病提前完稿《生活曾经这样》;主动提出解决我翻译难题方案;鼓励我写小说,并建议扩展小说人物线索等事件。故答案为:⑴①—②段写了母亲送我英语学习用词典的主编为陆谷孙,引出文章要叙写的人物陆谷孙。⑵“我”与陆谷孙先生的第一次面。⑶留下实实在在、泽被后世的成就,或许是征服时间这头猛兽的唯一办法。⑷不可以;照例,意思是按照以前的范例去做,说明陆谷孙先生以前出现过很多次这样主动帮助我解决翻译难题的事情,体现出陆先生对我的关怀、帮助之大,去掉后,这一点则表现不够充分,与原文表意不符。⑸“打瞌睡”指的是时间停止;“轻微甜美”写时光的美好。句子将时光静好比喻成猛兽打瞌睡,写出了师生能尽情共享这阳光遍洒的亲情和温暖。⑹我与陆先生第一次愉快会面;陆先生带病提前完稿《生活曾经这样》;主动提出解决我翻译难题方案;鼓励我写小说,并建议扩展小说人物线索;在陆先生家吃冰激凌、享受午后阳光和温暖。【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找的关键句就可作答,注意到指示代词的前面去找内容;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通读文章,找到问题,一般就能找到答案;⑷本题的考点是对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⑸本题是对句子赏析的考查。句子赏析一般从动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解析: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动词,找出运用的动词,结合语境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⑹散文阅读分析关键是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先阅读全文然后筛选关键信息,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6.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坐在艾烟里的母亲牧徐徐出差正好路过老家,虽然已是晚上八点多了,我还是想来个“突然袭击”,回家看一眼母亲。一起出来的同事把我送到村口,然后自己留在车里说:“回来一次不容易,跟老妈多待一会,我睡在车里等你。”我感激地向他点了点头,然后朝村里走去。借着月光,我摸索着到了自家的屋前。可刚到门口,便闻到一股呛人的烟味,我赶紧敲门,但却无人应答。“不会是家里失火了吧?”我连忙扒开门缝,眯上一只眼,朝里面看——屋内,灯光昏暗,而且有一股很浓的烟雾。再仔细一看,浓烟之中竟然坐着一个在打盹的人,正是母亲。在她的腿下面,放着一大堆“半燃半灭”的枯枝叶。我一边使劲地摇晃着门,一边大声叫着“妈,妈……”母亲这才猛地惊醒了过来,连忙给我开门。对于我的突然到来,母亲既惊又喜,“我,我,我在用艾叶熏腿……”母亲有些慌张地回应道。“腿上的关节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