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说明文单元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1页
科普说明文单元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2页
科普说明文单元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3页
科普说明文单元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4页
科普说明文单元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第1页

说明文阅读关键点

1.把握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内容。

2.理清说明次序,分析文章结构。3.掌握说明方法,辨析详细作用。4.体味说明语言,概括语言特点。

5.联络生活实际,写出看法感受。第2页一.把握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内容。1.说明文类型:包含事物、事理说明文两类(能够从内容角度,依听说明对象和目标判断)。2.把握说明对象,能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看标题②看首尾段③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3.抓住说明对象特征,

第3页①注意标题中修饰性词语。如《雄伟人民大会堂》《巍巍中山陵》,标题中修饰语就是说明对象特征。②文章开头部分。如《松鼠》开头“漂亮”“驯良”“乖巧”即为说明对象特征。③分散在各段中,要求学生抓住最能揭示说明对象本质词语进行归纳提取。4.说明文内容概括方法: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特征。(对说明内容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第4页常见题型及解答技巧:1.文章标题有什么作用?说明文标题作用普通有:概括文章内容、交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可依据题目标作用给文章拟写标题。)2.本文说明内容是什么?①用原文回答:(要理清文章或段落层次)。找出全文中心段或某段中心句,(这往往就是问题答案)。②无适合原文时,可用“点面结合”方法总结概括。

“点”:各段说明对象,“面”:整篇文章主体说明对象,二者结合组成完整句子便可。第5页3.某一说明对象特征是什么?①抓住文段中段落和层次,②从每段(或每层)中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

普通情况下,文段开头(或各段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终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特点。4.概括某一段说明内容?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出现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多为概括性较强判断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普通不宜作中心句。(其它文体文章也如此。)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第6页二.理清说明次序,分析文章结构说明文中惯用说明次序:

1.时间次序。说明事物演变发展;(按时间先以后进行说明,多用于说明详细事物和历史事件发展改变过程。)

2.空间次序。说明建筑物;

(按事物空间位置,即事物表里、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和方位等来进行说明。这种次序多用于说明相对静止事物、建筑物结构和介绍参观建筑物过程之类文章。

第7页3.逻辑次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联络;

(按事物推理过程及人们对事物规律认识和利用次序去说明事理、布局文章。)

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⑤从概括到详细(或从详细到概括),

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

另外,还能够抓住一些在文中起关键作用关联词语。如“……首先……其次……再次……”就是从主到次次序;“因为……所以……”是从原因到结果次序;见到“总之……”就要从详细到概括次序上去考虑。第8页说明文结构:

(1)并列式:各段落层次之间关系是并列。多用于使用空间次序说明文。

(2)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时间为线索)前后相互承接。

多用于使用时间次序说明文。

(3)递进式:各层之间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关系是递进。多用于从现象到本质事理说明文。

(4)总分式:这种结构大致有三种情形:总——分;分——总;总——分——总。常见于用逻辑次序从概括到详细或从整体到局部说明文。

第9页

题型:1.为何不能调换段落次序?

答题方式:不能调换;原文采取由……到……次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2.依据文章说明次序划分结构层次,概括每部分内容。第10页3.打比喻:(即用比喻来说明事物方法。比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特点,增强文章趣味性。

4.列数字:(即是利用数听说明事物方法。比如:“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一千万颗以上星星啊!一千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作用:科学准确详细说明了…………

特点第11页三.掌握说明方法,辨析详细作用。说明方法普通回答三个字,常见有:1.分类别: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方法。作用: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如p58页动物游戏形式,把它们分为三种基本类型。2举例子:以详细事物为例方法。作用:详细形象说明了………特点,便于读者了解。如:《动物游戏之谜》中…区第12页5.作比较: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方法。作用:经过…和…比较,突出了……特点。比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垮,不过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坚固。”)6.下定义:指明某一名词概念含义。比如:“统筹方法,是一个安排工作进程数学方法。”)作用: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本质特点,使之与其它事物区分开来。第13页

7.画图表:作用:一目了然,常直观形象地说明事物××特点。8.作诠释:

作用:对事物特征/事理加以详细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下定义与作诠释区分是:下定义”普通为判断句式,语言简练,直接。形式经常是:"某某是什么"“作诠释”是用一句或几句话对某个概念或某种现象、某个事物作解释说明。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下定义:甲是乙=乙是甲√,作诠释:甲是乙=乙是甲×

第14页9.摹状貌:作用:明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10.引资料:作用:使说明内容更详细、更充实。用引用方法说明事物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作用辨析说明方法:第15页辨析说明方法: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作比较对比论证对比打比喻比喻论证比喻举例子举例论证记叙引资料道理论证引用

题型为:

某段或某句用了哪种(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说明了什么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_______说明方法,生动形象/详细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_______(说明内容),使读者_____________。(析说明方法作用一定要紧紧围绕说明对象特征,切忌泛泛而谈。)另外,在说明文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相关故事,这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开头:①引出说明对象。

段中:②增强说明文生动性。

③使说明事物更准确。第16页练习:

例题1.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答题。

①蜡染是我国传统民族印染工艺之一,已经有多年历史,现今在贵州布依族、苗族中仍很流行。蜡染以经过退浆帆布、绒线等为原料。

②蜡染制作第一步是绘画。绘画工人依据设计图案,用铅笔在布上勾画出

③第二步上蜡。选取蜡有三种︰第一个是蜂蜡,熔点62℃~66℃,用来描绘线条最正确。第二种是石蜡,熔点50℃~58℃,用以做裂纹多图案为最正确。第三种是木蜡和白蜡。在上蜡前,先要熔蜡。蜡熔后,就能够上蜡了。上蜡就用刀蘸蜡液,在白布上依图描画。

④上蜡之后是染色,就是依据设计图案,在布上涂上对应颜色。

⑤染色后,就该裂纹又叫水纹,就是将涂好蜡布浸入水中或用直尺压折涂蜡部分,使布上蜡产生断裂,形成裂纹,富有没有穷自然趣味。

⑥蜡染主体工序完成后,就轮到脱蜡了。将染好色布投入沸水中煮,脱去蜡质即可。

⑦最终是烘干。就这么就制成了各种色彩﹑各种花纹蜡染布。

1﹑填空:本文主要介绍了蜡染-----------------

2﹑对本文说明次序讲解正确一项是()。

A﹑空间次序B﹑工艺流程次序C﹑由主到次次序

3﹑短文中画线句子利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4﹑简答本文在写作上两个主要特点。

5﹑短文可分两部分,划分正确选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

参考答案︰1﹑制作过程2﹑B3﹑分类别﹑列数据4﹑说明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语言平实﹑准确5﹑D第17页例题2.

当前,为了根除白色污染,国外科学家研制出各种类型能够自行分解自毁塑料,即无公害塑料。这种塑料是“白色污染”替换物。科学家预言,它将在下个世纪风靡全球。

①在新兴无公害塑料家族中,最有发展前途是生物自毁塑料。②当前,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20多家企业推出了生物自毁塑料。③美国密茨根大学生物学家提出了“种植”可分解塑料构想。④他们计划用土和玉米为原料,植入“塑料”遗传基因,使它们能在人工控制下生长出不含有害成份生物塑料。⑤德国哥丁根大学微生物教授最近经过对一个细菌特定基因隔离,使植物细胞内部生成聚酯。⑥这类聚酯可制成物型生物塑料。⑦这种塑料在细菌作用下,能够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⑧所以,这种塑料垃圾能够作为植物肥料而回归大自然。⑨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科技人员正在用农林作物下脚料,如豆秸等,制成农用薄膜。⑩这种农用薄膜不但抗拉强度大,而且降低了成本。

除了生物自毁塑料外,科学家还研制成功化学自毁塑料和光学自毁塑料。

所谓化学自毁塑料是在塑料制品上喷洒一个特制配方溶液,使其与塑料成份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塑料逐步溶解,成为能够被水冲洗掉无害物质。

光学自毁塑料是美国一家企业很快前研制成一个新型自毁塑料。这种塑料内含一个遇光会慢慢自动分解物质,在太阳下曝晒60天后,便成为泥尘。

1.“无公害塑料”特征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共10句,分别标识为①一⑩。这10句可分为两层,请用“|”在下面标识符号中划分开。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3.第三段在结构上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物自毁塑料”不一样于其它两种自毁塑料一点是()

A.能够自行分解B.不污染环境

C.是“白色污染”替换物D.以植物为主要制造原料

5.文中采取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能够自行分解(或自毁)。2.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3.承上启下(或过渡,或承上启下过渡)

4.D5。分类别举例子

第18页

四.体味说明语言,概括语言特点。

说明文语言特点是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浅显/易懂,其中准确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语言格调能够是平实,也能够是生动活泼。表示说明文准确性惯用一些词有:1、表限定时间: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等。2、表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愈加等。3、表预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4、表限定数量:多、有余、极少等5、表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总共、少数等。6、表频率词语:一再、往往、经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7、表质地词语:软、硬、常见题型:第一个题型:句子中加点词有何作用?答题模式讲解:1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示内容;2这表示了语言准确性。第19页、例题解析。(试说说以下句中加点词表示效果。)(1)自从鹭鸟在这片林子栖息后,林子里毒蛇、飞虫几近绝迹,村里六畜兴旺。答:“几近”是几乎靠近意思,说明毒蛇、飞虫差不多被吃光,但没有绝迹,这表示了说明语言准确性。(2)村干部还告诉记者可能是现在环境恶化以及一些人为捕杀,这两年来鹭鸟越来越少了。答:“可能”表示预计、推测,说明了鹭鸟数量降低原因,但不是绝对必定,这表示了说明语言准确性。第二种题型:句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何?1、答题模式讲解: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删掉“××”词,句子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含有科学性。

2.例题:(1)旅人桥可能是有记载最早石拱桥了。答:1不能;2因为“可能”是预计、推测意思,“最早”在时间上加以限制,它们是对旅人桥最早出现情况进行推测,但并不是绝正确,若删去,就必定旅人桥是第一个出现,不符合实际,“可能”和“最早”,表示了说明语言准确性。第20页第三种题型: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表示说明文语言准确性词句,并说说其表示效果答题方法讲解。1先找出表示说明语言准确性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2可从几个方面入手找句子:找有确数或概数句子;找有限制性词语句子。答题模式讲解。(1)举例句;(2)分析。(方法和上面第一个相同。)第四种题型:能否将句中加点词替换为另外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答题模式讲解:1不能够;(2)因为原词表示……意思,换了就变成……意思,与不符合实际,“××”(加点词)表示说明语言准确性。2、例题展示。“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中“略”能否换成“很”,为何?答:(1)不能;(2)因为“略”是稍微意思,表明中部只不过是比两端狭窄些,换成“很”,就表明这二者在宽度上相差很大,与实际不符合,“略”表示了语言准确性

第21页赏析平实和生动说明语言。(一)二者概念。

1、所谓“平实”,就是抓住事物特点,用准确、简明、平实语言,对事物形状、结构、性能等加以讲解,无须加修饰或描写,只需明白如话地写出来即可。(其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平实。)2、所谓“生动”,就是借助描写、记叙等表示方式,利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详细形象描写。(其语言特点是:准确、形象、生动。第22页(二)二者在考试中题型。1、试举例比较分析第×段和第×段(或某一段中哪几句话)语言特点。2、从修辞、表示方式、表现手法、句式等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以全文(第×段)为例,分析该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