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产业结构调整探究9800字(论文)】_第1页
【武汉产业结构调整探究9800字(论文)】_第2页
【武汉产业结构调整探究9800字(论文)】_第3页
【武汉产业结构调整探究9800字(论文)】_第4页
【武汉产业结构调整探究98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摘要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始终是一个中心话题,而在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城市化也总是一个论述的中心。事实上,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的发展并不是两条毫无关系的平行轨迹。在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城市化推进对第一产业的优化、第二产业的提升以及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样需要以城市为载体,以城市化为依托,并对城市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武汉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圈经济发展水平状况,并从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出发,提出了发展特色武汉城市圈经济的政策性建议。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武汉城市圈;城市化发展目录TOC\o"1-3"\h\u15751.引言 1163352.产业结构相关概念及发展趋势 1107802.1经济结构 1190312.2产业结构 275362.3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 2218183.武汉产业结构发展现状与特点 2300233.1武汉产业发展的现状 2283663.2武汉产业结构发展的特点 395674.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优劣点 3183504.1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势与劣势 3164934.2轻重工业结构调整的优势与劣势 5251114.3主要产业竞争力的优势与劣势 662965.武汉产业结构优化对策 894845.1遵循优势原则、培育统一市场 8103645.2统筹发展轻重工业,大力发展主导产业 8147725.3提高产业竞争 9127055.4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932185.5争取政府政策支持 1090306.总结 1122914参考文献 121.引言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武汉的经济也处于一个腾飞的状态,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武汉在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以及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中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所以在未来的几年中,武汉的结构调整将开始着重于自身的主导产业,因为这部分产业的发展相对武汉自身而言才是真正的盈利点,其他的结构调整虽然也有一定的作他用,但是相比之下还是主导产业要处于核心地位一些。这也是下阶段结构调整的必要性所在,如果依旧坚持以往了轻重工业的发展而忽视了自身的主导产业的话,那么从本质上来看就有些本末倒置了,因此现在进一步对产业的结构进行调整是非常有必要的。产业结构不协调长期困扰着我国经济发展。研究产业结构调整机制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重要的意义。理论意义:一是弥补现有文献对产业结构调整机制进行深入学理性分析较少的不足,丰富现有的研究成果。二是跳出新古典经济学思维的束缚,整合相关理论工具,从动态和更接近现实的视角构建了一个分析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的新理论框架,解释政府不能主导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分析市场主导产业结构调整的机理,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市场的本质。实践意义:一是为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的产业结构失调问题(如产能过剩),建立市场主导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利于我国破解结构性矛盾,顺利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促使决策者认识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绩效长期不佳的根本原因,深化人们对市场机制的认识,有利于我国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2.产业结构相关概念及发展趋势2.1经济结构经济结构是个由许多系统构成的多层次、多因素的复合体。各个系统之间,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经济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是有机地联合在一起,具有客观制约性。经济结构这一概念内涵非常广泛,一方面,它反映了各种经济成分、要素互相连接、互相作用的方式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另一方面,它也是各类经济行为体在各个不同的经济领域按照一定的方式活动、构造具有不同效能的经济侧面,进而介入经济生活的直接体现。经济结构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组成来考察,包括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就业结构、供给结构等。其中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由经济结构决定,受经济结构影响,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经济结构。2.2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包括各个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具体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方法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将产业结构划分为三类,第一产业是产品直接由自然界取得的部门,第二产业是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第三产业是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产业结构包含的具体产业门类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各有不同。2.3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城市化的实质是由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它表现在生产方式上,就是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即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各非农产业部门转移,而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体现为城市化的变动;城市化首先是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构成中的比例越高,城市化水平就越高。但即便是如此,就武汉的情况来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但是从武汉的整体经济结构来看也不能一味的而追求这些,还是要集中于自身的主导产业,因为主导产业才是武汉的经济支柱,总的来说武汉未来的产业就够发展的趋势主要还是在主导产业上,其次才是第二、三产业的发展。3.武汉产业结构发展现状与特点3.1武汉产业发展的现状2016年,武汉城市圈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972.11亿元,占同时期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的61.5%整个2016年,武汉城市圈经济健康发展,城市圈内各城市经济均有良好进步,经济圈实力不断增强。从三次产业的结构看,2016年,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模式是二、三、一。其中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5.5%,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3.59%,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92%。同一时期,湖北省产业模式也是二、三、一。其中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3.81%,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0.48%,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5.71%(详见下表3.1)。表3.12016年武汉城市圈地区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比重城市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数值(亿元)比重数值(亿元)比重数值(亿元)比重湖北省11330.38178015.71%4963.6143.81%4586.7740.48%武汉城市圈6972.11761.210.92%3171.9745.50%3038.9443.59%武汉3960.08144.73.65%1827.6546.15%1987.7350.19%黄冈600.75192.5832.06%204.2334.00%203.9433.95%孝感593.06131.7122.21%243.9541.13%217.436.66%黄石556.5741.457.45%297.553.45%217.6239.10%咸宁359.1981.8922.80%155.2743.23%122.0333.97%鄂州269.7941.5215.39%148.0954.89%80.1829.72%仙桃233.544.7719.17%108.5146.47%80.2234.36%潜江211.8235.7116.86%112.7153.21%63.429.93%天门187.3546.8725.02%74.0639.53%66.4235.45%3.2武汉产业结构发展的特点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发展情况不尽相同。武汉市仍然保持绝对优势,2016年,全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60.08亿元,三次产业分别为3.65%、46.15%和50.19%。地区生产总值比较靠前的其他几个城市为黄冈、孝感和黄石,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600.75、593.06和556.57亿元。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省会和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水在此相汇,形成武汉三镇。武汉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备产业体系。尤其突出的是,武汉在光电子通信产业、钢铁产业、商贸产业等有巨大的人才,技术优势;黄石、鄂州,其生物医药、金属深加工、汽车零部件、专用机械及港口物流业有极大的拓展;黄冈、咸宁,农、林、水产品及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有优势;仙桃、潜江、天门,汽车制造、IT设备、精细化工、轻工食品、出口加工等为重点的产业有发展潜力;孝感,汽车零配件、食品工业、农产品加工及盐、磷化工等为重点的产业有发展潜力。总之,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产业底子较为雄厚,各城市产业各有特点,产业结构较为合理。4.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优劣点4.1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势与劣势2016年武汉城市圈生产总值中(表1),第一、二、三产业构成为:10.92%;45.5%;43.59%,仍存在着一产比重较高,二产比重偏低,即农业比重过高,工业比重过低的问题,进而说明工业对农业支持力度不够、带动作用不强,则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较为突出。另外,圈内各城市,除武汉市呈“三、二、一”型的产业结构,其他城市均是“二、三、一”型的产业结构,说明武汉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明显优于其它城市的。武汉城市圈差异性大,武汉市“一城独大”,周边城市经济实力普遍较弱,短期内还难以与中心城市形成分工协作关系;地方利益的影响,使区域协调机制必须进一步强化和完善。表4.1武汉城市圈三次产业产值单位:亿元城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武汉115.91119410001280.09黄石31.82212.53195.93156.68鄂州25.1384.5877.5258.62孝感99.59154.56131.28150黄冈121.14126.21100.21143.84咸宁55.4896.0287.3483.15仙桃35.8572.0765.1754.59潜江29.5245.24147.58天门26.856.4751.9242.01合计541.242041.641750.372016.56从三次产业结构的构成可以看出,在武汉城市圈中,武汉市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加速发展阶段,黄石、鄂州、仙桃、潜江处于工业化中期起飞阶段,孝感、咸宁、黄冈、天门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由于区域范围较大,特别是包括了相当一部分经济较落后的山区,明显地存在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产业比重偏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较为突出等问题。作为第二产业主体的工业,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且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工业对农业的支持与带动作用不强;第三产业仍以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其发展受工业和城市化滞后的瓶颈制约。图12014~2016武汉城市圈三次产业区位商变动通过图1可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产业:武汉和黄石的第一产业相对全国来说均属于弱势产业,其第一产业的供给能力不足以满足本市的要求,还需要从市外调入,其比较优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黄冈、孝感、咸宁、天门第一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较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明显具有比较优势。总体来看,城市圈第一产业基本自给自足,专业化程度与全国相当。第二产业:除黄石市专业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区位商小于1,专业化程度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鄂州、咸宁、仙桃、潜江4市区位商低于1,其余专业化程度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比较优势。总体来说,三次产业的专业化程度都不高,比较优势不明显,产业的发展水平一般。对比2014年的区位商,可以看到,区域内第一产业的比重有所提升,二、三产业均有所下降。这与总体的调整方向背离。可能的原因是在产业调整中,淘汰落后工业产能引起的第二产业比重下降。4.2轻重工业结构调整的优势与劣势2012年武汉城市圈工业按轻、重工业来分的各城市的产值情况如表4.2,其中,武汉、黄石、鄂州、潜江4市的工业结构中,重工业比重较高。城市圈总体的轻重工业比例约为0.56,略优于全省0.49的平均水平。2014年,轻重工业比值调整为0.36,说明伴随新一轮的经济扩张,武汉城市圈重工业比重出现快速攀升,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工业结构偏重。2016年这一比值出现了略微回落,但经济增长对重工业投资的依赖性依然较强,与各地区的人力资源素质和自然资源禀赋比较,可以发现这违背了经济调整的比较优势原则。表4.2武汉城市圈工业总产值按轻、重工业分(2012、2014、2016年)城市2012年2014年2016年轻工业重工业轻工业重工业轻工业重工业武汉27.41%72.59%22.51%77.49%21.92%78.08%黄石17.03%82.97%9.60%90.40%7.93%92.07%鄂州30.66%69.34%14.97%85.03%21.4%78.6%孝感51.37%48.63%43.19%56.81%46.44%53.56%黄冈59.23%40.77%46.87%53.13%47.05%52.95%咸宁54.23%45.77%43.98%56.02%51.04%48.96%仙桃75.64%24.36%77.85%22.15%78.4%21.6%天门68.18%31.82%51.06%48.94%53.48%46.52%潜江37.43%62.57%24.06%75.94%25.62%74.38%合计36.01%63.99%26.22%73.78%26.6%73.4%全省33.01%66.99%23.79%76.21%21.4%78.60图2武汉城市圈2012~2016轻重工业产值比城市圈产业结构偏重型化,导致了经济增长方式较粗放,能耗较高,排污压力较大,节能减排任务难以完成。2015年,武汉城市圈重工业增加值1317.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3.4%;轻工业增加值476.4亿元,占26.6%;重轻工业比为2.8:1,属偏重型工业结构。由于重型工业对资源、能源消耗较大,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承载压力较重。2015年,黄石、鄂州市的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为3.39吨标准煤/万元和4.53吨标准煤/万元,高于湖北省2016年平均水平。因此,从各个城市的比较优势出发,应该合理发展重工业,尤其要逐步淘汰技术经济落后的小产能企业。4.3主要产业竞争力的优势与劣势产业布局调整要综合考虑原有产业规模、比较优势以及由此形成的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可通过产业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比较优势指数、市场占有率、利润率特别是盈利率来反映。由湖北省统计局给出的各城市现状支柱产业情况来看,机械、化工、建材、纺织、食品等产业已成为多个城市的主导产业。2016年上半年,武汉城市圈中有五大行业产值过百亿。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597.34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57.16亿元;电力生产和供应业222.36亿元;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76.18亿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69.22亿元;纺织业119.85亿元。但由于经济发展的行政分割原因的影响,各地区间横向联系的层次较低,许多优势产业形不成联合体的情况下,分工协作优势不能很好的发挥,使得配套水平低,产业关联度小、专业化分工不明显,从而影响了城市圈整体优势和综合经济效益的发挥。.表4.3武汉城市圈各城市主导产业城市主导产业武汉钢铁、汽车及机械装备、光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环保、烟草、生物制药黄石冶金、建材、纺织、机械、化工、医药、轻工、食品、电子鄂州汽车、钢铁、石化、食品、纺织、电子信息、烟草、建材、有色金属、医药孝感汽车机电、盐磷化工、轻工纺织、食品医药、金属制品黄冈建材、纺织、机械加工咸宁轻纺、医药、轻工食品、采矿、机械、建材仙桃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医药化工潜江食品加工、机械、轻纺、石油、盐化工及医药化工天门农产品加工、食品、纺织从表4.4中可看出,按照销售收入排名的主要14类产业中,仅有黑色金属冶炼、金属制品和非金属矿物制造业3类利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武汉城市圈规模较大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20几个产业中,只有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饮料制造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11个产业在全国有相对优势,但绝大部分产业的盈利率都只是略大于1,因而优势不明显。这些都说明武汉城市圈主要工业产业仍然缺乏竞争力。表4.4武汉城市圈主要工业产业竞争力分析主要产业全国水平武汉城市圈内水平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利润率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利润率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0234.93609.550.06569.1874.310.1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1028.57777.040.07232.91-2.34-0.01专用设备制造业3665.64173.460.05217.940.680.0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9016.97472.630.05158.065.160.03纺织业7495.51248.200.03152.291.870.0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314.38290.310.05141.368.420.06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6341.81123.410.02133.301.160.01通用设备制造业5418.43299.630.06109.983.610.03农副食品加工业5851.13173.170.03104.512.080.02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1113.24699.260.06104.512.130.0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7487.04374.480.0599.900.890.01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3239.42132.570.0493.572.470.03医药制造业2750.68259.640.0984.356.490.08金属制品业3703.88168.410.0582.343.950.05图3武汉城市圈主导产业利润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图5.武汉产业结构优化对策5.1遵循优势原则、培育统一市场武汉产业调整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产业低效同构。调整应从各地的资源禀赋出发,并从总体上利于淘汰抵消落后产能。同时,产业的重组分工则应按照市场调节原则。政府所需要起到的主要职能是加大对交通等基础设施投入,废弃地方保护规则,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尽快引导城市圈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对于城市间重构产业的恶性竞争,也主要应采取同样的对策,在废除地方保护的基础上,依靠市场力量进行产业重组。武汉城市圈在延伸产业链和建设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按照5市的区域分工与产业专业分工,通过整合资源,形成以优势企业和产业集群为龙头和辐射极,以合理的产品结构为基础、分层次的产业体系。武汉城市圈在近中期内还可形成几条特色产业带,即:一是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和主要辐射极,建设包括葛店、鄂州、黄州、黄石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二是以武钢为龙头,建设包括鄂州、黄石、大冶、阳新在内的冶金建材产业带;三是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武汉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园为龙头,建设环城市圈设备及电器、电子元器件产业带;四是以武汉为龙头,建设包括仙桃、潜江、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的环城市圈纺织服装产业带;五是以武汉为龙头,在城市圈西侧建设包括云梦、应城、武汉、仙桃、潜江以盐化工和石油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带;六是环城市圈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产业带。5.2统筹发展轻重工业,大力发展主导产业选择发展什么主导产业,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争取在全国甚至是全球区域分工格局中的优势地位,及培育区域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选择主导产业必须符合比较优势明显、出口前景光明、经济效益好、增长速度快和关联效应强的原则,武汉城市圈主导产业选择应以现有基础好的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具体而言,要大力发展汽车工业,加强对机械制造业、钢铁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建材工业和纺织工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同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等产业,重点支持光通信设备、移动通信终端、新型电子元器件和激光加工设备等领域的研发制造。加强武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建设,形成较完备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链,建成世界光纤光缆研发生产基地之一,成为国内光通信设备及器件、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产品的重要研发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产品、新型医药制剂、现代中药等优势产品,建成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基地,加快关键新材料研制,努力将金属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的科技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5.3提高产业竞争对于武汉城市圈中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孝感、咸宁、黄冈、天门、仙桃和潜江而言,促进当地产业集群的发展,抢得“先发优势”,有利于当地产业的发展壮大,产业结构层次的提升当然,发展产业集群不是一拥而上,处处开花,而是要根据本地的比较优势、市场需求、城市圈产业结构设想而动。例如孝感市位于十堰、襄樊、随州、孝感、武汉汽车工业走廊中,紧邻沌口汽车经济开发区,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汽车组装和零部件生产能力,就可以在临近沌口的三江工业园区形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不仅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配合了整个城市圈产业发展与优化的需要。提升产业结构竞争力是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方面。企业缺乏有效的融资途径依然是制约武汉城市圈产业升级的主要因素。应考虑在中心城市武汉建立金融业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聚集区,并在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上鼓励地方中小企业进行项目改造。同时,鼓励产业内部的并购重组。逐步淘汰外围城市的重复建设和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依靠信息技术协调区域内产业的协同分工,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与竞争力5.4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武汉城市圈发展现代服务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战略意义:首先,现代服务业是武汉城市圈建设重要的增长点。最近十几年来,经济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其中,最显著特征就是知识性服务产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武汉城市圈建设中,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现代服务业则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其次,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主渠道。经过几年前的经济危机,各地经济遭受重创,武汉城市圈也不例外。武汉城市圈建设导致的人才和资金的聚集,劳动力向城市圈转移,必然影响本地区人才就业形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最后,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助于配套设施建设。现代服务业为工业、农业提供中间服务,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有力保障。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对服务业本身,而且对提升其他产业竞争力,改善我国投资环境将发挥重要的推动力作用。同时,对满足市场需求和创造需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利于社会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是“两型社会”武汉城市圈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市圈进一步发展和腾飞的基础。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两型社会”建设试点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湖北能否在中部六省中率先崛起的重要一环。武汉城市圈目前的产业模式为二、三、一,三次产业正稳步发展,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在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这一过程中,要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如此,才能真正优化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实现“两型社会”既定目标,促进武汉城市圈的繁荣和发展。5.5争取政府政策支持争取中央和湖北省政府加大对武汉城市圈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投融资和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区位控制政策支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实现国税、土地、药监、口岸由各城市统一归口管理,省直部门对各城市市直部门行使领导和监督、检查权。按照省级统筹的原则,深化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实现社会保障省级统筹;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实现区域内户籍一元化管理,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积极推进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改进审批方式,提高审批效率。采取投资补贴和奖励办法,加大对光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钢材制造及新材料产业、生物工程及新医药产业、农产品加工和旅游等主导产业的投资引导力度,引导境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在武汉设立总部或地区性总部。严格市场准入,规划的重大产业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达到相关技术标准、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税收严格实行属地征管,切实理顺税收征管关系。财政体制分享比例和基数的确定,要保证各地切实获得本地经济发展的利益。对收入增量集中部分,主要用于支持城市圈的发展。按照规范的转移支付办法,在确定政策性增资、社保资金、科技资金等转移支付时,对武汉城市圈各市按实际应得数全额拨付。适当增加城市建设资金的预算安排,加大省财政对城市圈内的高速公路、铁路、航空、信息四大通道建设和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地区的水、电、气的投入,改善城市圈内的企业发展硬环境。充分利用积极财政政策机遇,将国债资金主要用于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充分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支持城市圈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执行对外来人才的优惠政策,支持对产业工人的培训和培养,发挥财政对高技术产业投入的引导作用。增加科研与开发补贴,对企业直接进行科研资助,或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签订合同而给予资助。继续建立项目建设前期基金、工业企业发展基金、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基金,并列入当年预算;对中央、省级的财政技改贴息、新产品开发贴息、技术创新基金贴息及生产调度资金等各类财政资金,及时拨付。对外来投资,在财政贴息、前期费用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建立武汉城市圈建设基金。基金的来源可分为三块,即省财政从预算中安排一块,圈内各城市财政预算安排一块,争取中央财政支持一块。武汉城市圈建设基金主要用于城市圈建设总体规划必须实施的重点项目的财政投资、贷款贴息等。发行武汉城市圈建设债券。支持武汉改革重组商业银行,整合产权、技术市场,向城市圈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