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唐诗三首》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初中语文+】《唐诗三首》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初中语文+】《唐诗三首》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初中语文+】《唐诗三首》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初中语文+】《唐诗三首》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投:投宿。夜:在夜里。逾:越过;翻过。走:跑,这里指逃跑。呼:叫喊。一何:何其、多么。怒:恼怒,凶猛,这里指凶狠。前,上前,向前。致,对……说。戍:防守,这里指服役。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重点积累下面文言词语。长已矣:永远完了。去:离开,这里指改嫁。完裙:完整的衣服。请:请求。从:跟从,跟随。犹得:还能够。绝:断绝;停止。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独:唯独、只有。古体诗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古体诗的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少的只有二、三、四句,多的可达百句以上。

每句字数也无严格限制,一般是五、七言,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古体诗也要求押韵,但比较自由、灵活,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对字词的平仄没有严格要求。它的语言自由,可俗可雅,对对仗也没有什么要求。古体诗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猜猜看,下面的对联写谁?杜甫(712-770)杜甫,

朝诗人,字

,自号“

”,我国古代

主义诗歌的代表,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

”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

”,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

”。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世称“

”,又因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之为“

”,有《

》传世。唐子美少陵野老现实安史之乱诗史诗圣杜少陵杜工部杜工部集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fū)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石壕吏杜甫逾邺yúyè戍shù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妪yù炊chuī咽yè朗读诗歌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题材:叙事诗体裁:五言古体诗韵脚变化灵活篇幅较长A.把握情感基调B.读出节奏、韵律C.揣摩语言D.分析意象E.想象画面F.知人论世G.关注修辞

H.抓住反常之处分析回顾诗歌阅读策略(一)人物行为的反常吏老翁老妇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关注诗歌中石壕吏正面出场的句子,说说从这些句子中看到了怎样的石壕吏?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气势汹汹残暴蛮横心狠手辣狡猾(二)叙事手法的反常诗题为《石壕吏》,为何只有两句正面描写官吏的句子?诗歌的主体描述了什么内容?(二)叙事手法的反常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主体部分是老妇人向官吏哭诉的内容妇啼一何苦朗读第三节,思考老妇人向石壕吏哭诉了几个方面的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晚年丧子之苦生活困窘之苦高龄应征之苦诗歌“藏问于答”,试着根据老妇的“致词”想象补白双方完整的对话场景。夜半,沉重急促的敲门声骤然响起。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妇泣涕涟涟说: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妇急忙解释: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妇阻拦道: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妇请求: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半,沉重急促的敲门声骤然响起。吏大吼道:把你家男丁都交出来!老妇泣涕涟涟说: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吏质问道:你家中真没人了吗?老妇急忙解释: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吏想闯入房间:我倒要进去看看!老妇阻拦道: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吏不耐烦地看着老妇道:无论如何,今天必须交出一个人!老妇请求: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半,沉重急促的敲门声骤然响起。吏怒吼道:快把你家的男人都交出来!老妇泣涕涟涟说: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吏听见哭泣声,质问道:什么声音?要是敢欺骗我,就别想过好日子了!老妇急忙解释: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吏不耐烦地问:这个屋子里到底还有什么人?老妇阻拦道: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吏暴怒道:今天我们必须要带一个人走!老妇请求: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三)诗人态度的反常在《石壕吏》中,诗人仅以一句“暮投石壕村”交代了自己投宿的时间和地点后,就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最后以“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一句收束全诗。诗人一向关心人民疾苦,在这首诗中却一反常态地不发一言、不做一事。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安史之乱邺城之战758年,唐军国攻叛军所占的邺都,759年三月围攻邺城的九节度使官军溃退之后,形势危急,前线急需补充兵员,重整旗鼓。战乱之下,从战乱前的754年到邺城兵败的第二年(760年),七年间人口锐减三分之二以上。人口剧減,国力減弱,征兵困难。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叛乱平叛为战争之下百姓的悲惨境遇深重苦难深感同情和悲痛;揭露了統治者的残暴行径。支持唐王朝的这场平叛战争,维护统一,制止分裂,结束战争带来的灾难,让百姓重新过安宁日子。矛盾挣扎为民?苦!为国?尝试着加上语气词“唉”,来读一读这句话。那是儿媳痛失婆婆,前途渺茫的抽噎;那是老翁形单影只,恐惧不安的哀鸣;那是邻家痛失子孙,彻夜难眠的痛哭;那是诗人无可奈何,痛苦挣扎的呜咽;那是千千万万无辜老百姓的“泣幽咽”……唉,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夜久语声绝,唉,如闻泣幽咽。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唉。唉,夜久语声绝,唉,如闻泣幽咽。

759年春,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遺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径新安、石壕、潼关,赶往华州任所。杜甫一路西行,实录所见所闻,写下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的“三吏”“三别”——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文学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文学有另外一个职责是真正使人类的灾难、苦难、孤独和寂寞被人所听到。——蒋勋黑格尔说:“真正有价值的悲剧不是出现在善恶之间,而是出现在两难之间。”杜甫,正是在这样的忠君与爱民的冲突中,忧国忧民的挣扎中,在这样的两难痛苦中,冶炼了心性,酿成了千苦之心,铸就了伟大的诗圣的形象。在他沉重的笔下,千年前的民生现实烟尘滚滚般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而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这首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主旨归纳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屋里,春水群鸥野老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这首诗歌的体裁称为歌行体。“歌行体”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

歌,能唱的诗。这种古诗,朗朗上口,体现“歌”的特点;长句短句交错,有抑扬顿挫之感,体现“行”的动感。诗歌体裁

俄顷广厦shàqǐngxiàn见此屋háojuànchángbìwùchóngqīnào丧乱sāng沉塘坳三重茅布衾突兀庇长林梢挂罥怒号读准字音壹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江水,散落在江的对岸。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挂沉到池塘水中秋深高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当面喝止不住走进竹林译文: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口干舌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叹息。忍心如此,这样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会儿阴沉迷蒙的样子接近棉被睡相不好如何才能熬到天亮呢?雨点译文: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如何能得到全部遮盖、掩护起来泛指贫寒的士人们同“现”,出现高耸的样子译文: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大意,想一想:诗歌为我们呈现了几幅画面?完成下面的表格。画面(事件)景物秋风破屋广厦(虚)由景入文贰秋风秋雨茅草群童抱茅屋破漏雨祈愿广厦【资料1】“安史之乱”后杜甫的经历和遭遇755年

安禄山叛乱,杜甫由长安到白水县、奉先避难,幼子因饥饿而死。756年

由白水到鄜州避难。途中被叛军逮捕,押至长安。757年

艰难逃离长安,期望投奔唐肃宗。为官时,刚正耿直,屡遭陷害。758年

直谏唐肃宗,触怒圣上,一再贬官,最后被迫辞官。759年

初春,生活困顿、积怨成疾,卧病在家。

又从东都先后漂泊到华州、秦州等地。10月,遇上自然灾害,到同谷逃荒,住山谷、挖野菜充饥。760年

到成都后原来是住在寺庙里的,后在朋友的资助下,于郊区浣花

溪盖了几间草房,全家暂时安顿下来。【资料2】

据《通典卷第七·历代盛衰户口》统计安史之乱前,人口约5200万;安史之乱后人口约1600万。《堂成》杜甫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草堂用白茅盖成,背向城郭邻近锦江,坐落在沿江大路的高地上。从草堂可以俯瞰郊野青葱的景色。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草堂修在桤林深处,桤林茂密透不进强烈的阳光,仿佛漠漠轻烟笼罩着,连风吹叶子,露水滴树梢都能听到。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草堂的落成,使乌鸦带领小鸟翔集,让燕子也来筑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旁人把草堂错比成扬雄的草玄堂,我可是懒惰之人,也无心像扬雄那样作《解嘲》文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一)秋风破屋这是一场怎样的秋风?画面(事件)景物情感秋风破屋广厦(虚)由景入文贰秋风秋雨茅草群童盗茅屋破漏雨祈愿广厦细读课文,每幅画面伴随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面的表格。痛惜(无助、无奈)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作者在叹息什么?叹自己:自己命苦,年迈无力,年老体衰,儿童相欺一叹二叹三叹叹群童:顽劣刁蛮,家境贫困叹茅屋:不抵风雨,才在朋友帮助下建成,又被破毁(二)群童抱茅画面(事件)景物情感秋风破屋广厦(虚)由景入文贰秋风秋雨茅草群童盗茅屋破漏雨祈愿广厦痛惜(无助、无奈)细读课文,每幅画面伴随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面的表格。痛心(焦虑、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三)屋破漏雨四叹命运:颠沛流离,命运多舛。五叹世事:民不聊生、战争连年。六叹国家:国势衰微,国都沦陷。

一场风雨、一张布衾更象征着什么社会现实呢?一场风雨→比喻义→社会动乱一张布衾→象征义→民生疾苦画面(事件)景物情感秋风破屋广厦(虚)由景入文贰秋风秋雨茅草群童盗茅屋破漏雨祈愿广厦痛惜(无助、无奈)痛心(焦虑、叹息)细读课文,每幅画面伴随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面的表格。痛苦(凄凉、忧思)下者飘转/沉——塘——坳归来倚杖/自——叹——息长夜沾湿/何——由——彻àotànzìchè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四)祈愿广厦画面(事件)景物情感秋风破屋广厦(虚)由景入文贰秋风秋雨茅草群童盗茅屋破漏雨祈愿广厦痛惜(无助、无奈)痛心(焦虑、叹息)痛苦(凄凉、忧思)细读课文,每幅画面伴随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面的表格。痛忧(炽热、迫切)背景资料病

杜甫早年有肺病,客居长安时染过疟疾,患有“消渴症”,后来又添“风痹”。甚至生计穷困需要向朋友乞食求馔。超越个人苦难→胸怀天下苍生推己及人悲天悯人舍己为人诗题年龄人生经历社会状况名句默写诗人形象人生追求《望岳》

《春望》

《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5岁46岁50岁诗歌里的杜甫不变变读书漫游被俘被贬开元盛世安史破国乱世穷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寒酸落魄年老无力壮志凌云抱负远大凄苦忧愁白头搔短弃官投友乱世穷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矛盾无奈一片苦心国家安定家庭团聚实现理想(改变国计民生)忧国忧民舍己为人忧心国家同情百姓48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老师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女生齐读: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男生齐读: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全班齐读: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要读的激昂、悲壮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ɡuī),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卖炭翁[唐]白居易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bìnniǎnchìchìjiāngxìchángzhélín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