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消化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动物解剖生理学课件)_第1页
动物消化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动物解剖生理学课件)_第2页
动物消化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动物解剖生理学课件)_第3页
动物消化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动物解剖生理学课件)_第4页
动物消化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动物解剖生理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肠盲肠圆筒状盲管,位于右髂部,从最后肋骨下端的回肠口起,沿右腹壁向后沿伸,盲端游离,可突入盆腔,或在盆腔入口处弯向左。结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和降结肠,升结肠长,又可分为近袢、旋袢和远袢。远袢在最后胸椎处向左转为横结肠直肠隆结肠放盆腔后为直肠,前部有腹膜覆盖,并形成系膜把直肠悬于顶壁。在第2尾椎处为腹膜外部。猪的大肠盲肠,形成三列肠袋和三条肠带,位于左骼部,盲端常位于腹底壁上,在盆腔入口和脐之间。结肠旋袢排成结肠圆锥,底朝向背侧,附于腰部和左骼部,顶伸向脐部。马的大肠盲肠发达,尖朝向前方,位于剑状软骨后方。盲肠体与底壁相贴。有4条盲肠带和4列盲肠袋。升结肠排列成双层马蹄铁形,顺序为右下、左下、左上、右上马的大肠大肠壁的构造与小肠壁相似,也由黏膜、黏膜下组织、肌层和外膜构成。主要特点有:(1)黏膜表面比较平滑,不形成绒毛。(2)固有层肠腺较为发达,直而长,分泌物不含消化酶。(3)肌层特别发达。猪和马的外纵行肌形成纵肌带。大肠组织特点肝肝肝呈红褐色,是动物体内最大的腺体。肝位于腹前部,膈的后方,大部分偏右侧或全部位于右侧。在腹侧缘上有深线不同的切迹,将肝分成大小不等的肝叶。膈面隆突,脏面凹,中部有肝门。门静脉和肝动脉经肝门入肝,肝管和淋巴管经肝门出肝。没有胆囊的动物,肝管和胰管一起开口于十二指肠。有胆囊的动物,胆囊的胆囊管与肝管合并,称为胆管,开口于十二指肠。肝的表面被覆有浆膜,并形成韧带与周围器官相连。猪肝脏面左外叶左内叶右内叶右外叶尾叶方叶猪肝左侧观猪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部,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和剑突区左侧右侧牛肝牛肝位于右季肋部,略呈长方形,长轴斜向后上方,前达第6肋间隙下端,后达第12肋间隙或第13肋骨上端肝表面的浆膜深面由富含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构成纤维囊,纤维囊结缔组织随血管、神经、淋巴管和肝管等出入肝实质内,构成肝的支架,并将肝分隔成许多肝小叶。肝组织结构胰胰牛羊胰分为胰体、胰左叶和胰右叶。几乎全位于正中矢面右侧.胰体位于肝的脏面,附着于十二指肠乙状曲。胰左叶较短,伸入瘤胃背囊与膈脚之间。胰右叶较长,沿十二指肠降部向后伸至右肾腹侧。胰表面包有一薄层结缔组织被膜,结缔组织伸入腺内,将腺实质分隔成许多小叶。实质分为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外分泌部属消化腺,占腺体的绝大部分,由许多腺泡和导管组成,分泌胰液。胰小叶显微结构模式图口腔口腔口腔是由唇、颊、硬腭、软腭、口腔底、舌、齿、齿龈及唾液腺所组成。口腔的前壁为唇,侧壁为颊,顶壁为硬腭,后壁为软腭,底壁为口腔底和舌。口腔前由口裂与外界相通,后以咽峡与咽腔相通。唇、颊与齿弓之间的腔隙为口腔前庭;齿弓以内部分为固有口腔。硬腭舌齿齿的结构唾液腺食管和咽咽咽为肌膜性管道。是消化管和呼吸道的共同通道,位于口腔和鼻腔的后方,呈前宽后窄的漏斗形,其内腔称为咽腔。食管食管是将食物由咽运送入胃的管道,分为颈、胸和腹三段。牛、马的食管颈段起始于喉和气管的背侧,至颈中部逐渐转向气管的左侧,经胸腔前口入胸腔;胸段又转向气管的背侧并继续向后延伸,经纵膈到达膈,经膈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后,直接与胃的贲门相连接。猪食管一直位于气管背侧。多室胃胃胃位于腹腔内,为消化管的膨大部分,前接食管,开口为贲门,后以幽门通十二指肠,主要作用是贮存食物。胃有单室胃(猪、马)和多室胃(牛、羊)两种类型。胃壁的结构分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牛、羊的胃为多室胃,顺次为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前三个胃没有腺体分布,主要起贮存食物和发酵、分解粗纤维的作用,临床上常称为前胃。皱胃黏膜内分布有消化腺,能分泌胃液,具有化学消化的作用,所以也叫真胃。瘤胃形态为前后稍长、左右略扁的椭圆形大囊。较深的前沟和后沟,左、右纵沟将瘤胃分为背囊和腹囊。与表面沟相对应的加厚部分称肉柱,瘤胃入口为贲门,位于瘤胃与网胃交界处瘤胃借瘤网口与网胃相通,瘤网口大。粘膜呈棕黑色或棕黄色,表面有无数密集的乳头,乳头与瘤胃的吸收功能有关。瘤胃的位置占据腹腔左半部,其下半部还伸入腹腔右侧。前端与第7~8肋间隙相对,后达骨盆前口。网胃网胃略呈梨形,前后稍扁,位于季肋部正中矢面两侧、瘤胃房的前下方,约与第6~8肋间隙相对网胃沟起自贲门,沿网胃右侧壁向下延伸至网瓣口。犊牛的网胃沟可扭转闭合成管,使乳汁由贲门经此及瓣胃沟直达皱胃。瓣胃和皱胃瓣胃牛两侧稍扁的球形,位于右季肋部,第7~11肋间隙的下半。羊卵圆形,第8~10肋骨的下半,皱胃为弯曲的长梨形囊,位于右季肋部和剑状软骨部,与第8-12肋骨相对。瓣胃粘膜瓣胃皱胃体腔内位置消化系统概述消化系统组成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管的一般结构消化器官大部分位于腹腔,少部分位于胸腔和骨盆腔。腹腔划分:通过最后肋骨的最突出点和髋结节前缘各做一个横断面,将腹腔首先划分为腹前部、腹中部、腹后部。肋骨腹前部腹中部腹后部腹腔划分:腹前部分三部分,以肋弓为界,上部称季肋部,下部称剑状软骨部;上部又以正中矢面为界分为左、右季肋部。剑状软骨部左季肋部右季肋部剑状软骨部季肋部腹腔划分:腹中部分为四部分,沿腰椎横突两侧顶点各做一个侧矢面,将腹中部分为左、右髂部和中间部;在中间部沿第一肋骨的中点做额面,使中间部分为背侧的腰部和腹侧的脐部。腰部脐部右髂部左髂部腹腔划分:腹后部分三部分,把腹中部的两个侧矢面平行后移,将腹后部分为左、右腹股沟部和中间的耻骨部。左季肋部右季肋部耻骨部左腹股沟部右腹股沟部小肠小肠十二指肠位于右季肋部和腰部,前部在胆囊内侧向后背侧走,形成S形乙状曲,然后移行为降部,至髋结节(牛)或其前方(羊),折转向左前行,为升部,至胰腺下方折转向下,移行为空肠小肠空肠是最长的一段,在伸延过程中,形成许多迂曲的肠环,并以肠系膜固定于腹腔顶壁。空肠系膜很长,所以空肠的活动范围大。小肠回肠是小肠的末段,肠管较直,不形成迂曲的肠环。后连盲肠,回肠进入盲肠,称为回盲口。回肠以回盲韧带与盲肠相连。猪小肠十二指肠出幽门后,呈一环状径路,降部在右肾的肾门附近转向左马小肠十二指肠升部很短,空肠位于左髂部、左腹股沟部和耻骨部。空肠回肠

小肠的组织构造小肠绒毛小肠腺小肠组织结构11

口腔的消化

调节方式:下丘脑外侧区----摄食中枢,腹内侧区----饱中枢感受食物信号—迷走神经传入—摄食中枢兴奋—食欲强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雄激素、胰岛素----采食增加。糖皮质激素----采食减少。采食唾液1.生成部位:腮腺:浆液腺,酶丰富(肉食动物)舌下腺:粘液腺,无酶颌下腺:混合型,

2.唾液成分:无色透明、弱碱性,有机物:唾液淀粉酶、黏蛋白、溶菌酶、免疫球蛋白等无机物:钾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含量高,钠和氯离子含量低浸湿干燥食物:便于吞咽促进食欲:引起味觉,反射性防护性功能:清洁、杀菌散失体热:水牛、狗等降解物质:淀粉酶、舌脂酶等中和胃内的酸性,反刍动物最重要唾液的作用①磨碎食物、增加消化表面积;作用:③刺激感受器,反射性引起后段消化道活动(分泌和运动)增强。②与唾液混合,润湿便于吞咽;咀嚼是食物从口腔进入胃的一种复杂反射活动,吞咽中枢位于延髓口腔期随意运动咽期1、舌头紧顶硬腭,封闭口腔与外界通路2、软腭和悬雍垂上提,封闭口腔与鼻腔通路3、舌根后移,挤压会厌,会厌翻转,声门闭塞口腔与喉的通路关闭,同时呼吸抑制4、食道上口张开,食团从咽进入食管食道期吞咽单室胃的消化

单室胃的消化包括化学性消化和机械性消化两种化学性消化主要靠盐酸和胃蛋白酶进行消化胃通过容受性舒张、蠕动、紧张性收缩、胃排空等运动参与机械性消化胃液是一种纯净无色的酸性液体,PH值为0.9~1.5主要成分1.

盐酸(HCI),Na+,K+,Cl-,H+

2.有机成分:蛋白酶、粘蛋白、内因子(1)激活胃蛋白酶原(2)有利蛋白质消化(膨胀变性)(3)抑制杀灭胃内细菌(4)促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5)有利于铁、钙吸收分泌:作用:由壁细胞分泌。10%结合酸(与黏液中的有机物结合)90%游离酸(决定胃液的pH)过低消化不良,过高胃溃疡盐酸盐酸分泌机制胃脂肪酶:肉食动物。胃蛋白酶原:主要由主细胞产生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蛋白质胨最适pH2;pH>6,失活凝乳酶:使乳中酪蛋白凝固,有利乳汁消化;胃消化酶HCl粘液可溶性粘液:使胃内容物得以光滑。不溶性粘稠粘液:这种粘液主要涂布于粘膜表面,构成粘液屏障。内因子是一种糖蛋白,内因子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胃的运动容受性舒张是在吞咽和食管被扩张时,反射性地使支配到胃的迷走神经中的抑制性纤维引起。意义可暂时贮存较多的食物,而又不引起胃内压过高。紧张性收缩是胃充盈后出现的缓慢而有力的收缩,其收缩强度随胃的逐渐排空而加强。生理意义胃内容物与胃壁紧贴;促使胃液向胃内容物中渗入;利于化学性消化的进行;还可提高胃内压,为胃内容物向尾区移送提供基础。保持胃的位置,防止胃下垂。胃的运动蠕动初起时在胃大弯处,蠕动较弱,在向幽门方向扩布的过程中,收缩逐渐加强,速度逐渐加快。到了幽门处活动最强最快。生理意义搅拌食物;推进食物进入十二指肠胃的运动多室胃的消化

瘤胃网胃瓣胃皱胃瘤、网、瓣胃合称为前胃,没有消化腺分布,主要进行微生物消化,皱胃有消化腺,进行化学性消化

瘤胃内高度厌氧、营养丰富,有利于厌氧微生物生存。瘤胃内的微生物有纤毛虫、细胞和真菌三种,含多种酶类,对营养物质进行消化。瘤胃内的消化

(1)、纤毛虫厌氧性纤毛虫(全毛、贫毛)将可溶性糖和淀粉分解为挥发性脂肪酸;(2)、细菌,数量大,种类多分解纤维素的和蛋白质的细菌;合成蛋白质、维生素的细菌(3)、真菌,严格厌氧,分解纤维素,对植物细胞壁有较强的消化作用。1.瘤胃微生物及其作用:瘤胃内的消化淀粉纤维素果胶半纤维素麦芽糖纤维二糖木糖葡萄糖丙酮酸乳酸VFA+CH4+CO2(1)糖类代谢:瘤胃内的消化(2)含氮物代谢:a.分解饲料蛋白质b.分解非蛋白氮:尿素、铵盐、酰胺,分解成NH3c.利用NH3合成氨基酸e.微生物利用氨基酸合成自身蛋白质,进入皱胃和小肠后被小肠内的蛋白分解酶分解后吸收瘤胃内的消化氨在瘤胃或肠道吸收入血入肝,在肝内转化为尿素尿素经唾液到口腔,再次入瘤胃尿素经瘤胃壁扩散入瘤胃瘤胃内的尿素在细菌作用下变为氨

尿素再循环瘤胃内的消化(3)脂类代谢:脂肪水解甘油和脂肪酸瘤胃内的消化脂类的氢化把不饱和脂肪酸转化为饱和脂肪酸脂肪酸的合成微生物利用VFA合成脂肪酸(4)维生素合成:多种B族维生素和VK(凝血维生素)幼龄反刍动物—B族维生素缺乏缺钴—VB12缺乏瘤胃内的消化4、气体的产生与嗳气:(CO250-70%;CH420-45%;氢、氧、氮、硫化氢)

牛一昼夜产生气体600-1300升,嗳气排出1/4吸收入血,肺排除瘤胃微生物利用瘤胃内的消化瓣胃的消化瓣胃PH值约5.5左右,大部分微生物被抑制吸附在纤维上一些纤维素酶可继续作用,产生单糖。瓣胃可吸收大量的水分和肽、VFA及无机离子。瓣胃内容物细而干,干物质含22.6%。前胃收缩起于网胃。A波:瘤胃前庭→背囊→由前向后→腹囊→由后向前B波:瘤胃单独收缩,与嗳气有关。前胃运动网胃有两次收缩,第一次只收缩一半即舒张,然后发生第二次完全收缩。瘤胃有A波和B波两种运动,A波在网胃第一次收缩开始后即开始,持续至第二次收缩之后。瓣胃运动也始于网胃收缩,慢、有力。2.反刍:3.食管沟反射:过程:逆呕,再咀嚼,再混唾液,再吞咽反射:网胃、瘤胃前庭、食管沟黏膜感受器乳畜在吸乳时,能反射性的引起食管沟闭合呈管状,乳汁由食管沟经瓣胃管直接进入皱胃。反刍与食管沟反射皱胃的消化和单室胃消化类似胃液中有盐酸、胃蛋白酶、幼畜还有凝乳酶。胃液杀死微生物,分解蛋白质。吸收

食物的消化产物、水分、盐类等通过消化道粘膜上皮,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吸收过程:营养物质细胞血液(淋巴液)2、大肠:1、胃:单胃动物:少量水,无机盐食草动物、禽类大肠吸收:水分、盐、VFA、CO2、CH4等。反刍动物前胃:VFA、CO2、水、无机盐吸收部位3、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前段:主要吸收部位。

大部分氨基酸、单糖空肠中段:

糖、脂肪酸、甘油、部分氨基酸、维生素回肠:盐类、VB12吸收部位小肠肠壁结构

简单扩散:脂溶性物质,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转运:指大分子吸收机制糖类中的淀粉和糖原降解后的单糖都是葡萄糖,而其他糖类消化后生成的单糖还有果糖和半乳糖。

半乳糖→葡萄糖→果糖依次减慢

对糖吸收的机理:依靠粘膜上皮细胞膜上的载体进行:与钠离子偶联糖的吸收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和小肽后才能被吸收。在某些情况下,天然的或完整的蛋白质也能被吸收,幼畜肠道的粘膜借胞吞从初乳中直接吸收免疫球蛋白。持续时间短,仅有24—36小时。对新生幼畜获得被动免疫非常必要。脂肪的吸收饲料中的各类脂肪性物质在消化道中主要分解为脂肪酸、甘油一酯和甘油而被吸收。长链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在肠腔中与胆盐形成的微胶粒结合成可溶性复合物才能通过覆盖在小肠绒毛表面的非流动水层到达微绒毛。并透过微绒毛的脂蛋白膜而进入上皮细胞——胞内的内质网中重新合成为甘油三酯,并与胞中生成的载体蛋白合成乳糜微粒。脂肪的吸收中、短链脂肪酸:进人上皮细胞后进入毛细血管。挥发性脂肪酸:在其生成的部位通过被动转运加以吸收。各种挥发性脂肪酸被吸收的速度,随其碳链的增长而加快,即丁酸>丙酸>乙酸。进入粘膜上皮细胞内的挥发性脂肪酸,其中约85%的丁酸和约48%的乙酸进一步生成酮体,约65%的丙酸进一步生成葡萄糖和乳酸,最后都进入毛细血管。

水的吸收主要是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粘膜上皮细胞的。如果服用难以吸收的硫酸盐等,使肠腔中渗透压加大,则阻碍水的吸收,发挥泻下的效果。氯钠离子的吸收钠和氯的吸收往往有关联。从小肠到大肠都有氯钠同向转运载体,钠离子被大量吸收后,氯离子会从细胞旁路扩散进细胞.钠与葡萄糖氨基酸同向转入细胞钙镁铁的吸收钙:钙盐只在水溶液状态并不被其他物质沉淀的情况下才能加以吸收,依靠主动转运吸收,浓度大时,载体处于饱和时,可以细胞旁路进行被动扩散。钙排出上皮细胞需钙泵,受维生素D和甲状旁腺素的调节镁的吸收与钙类似,存在竞争。铁:饲料中的铁大多是不易吸收的高铁,它必须还原为亚铁才易吸收,铁的吸收还与粘膜上皮细胞内的含铁量有关。维生素的吸收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是通过扩散或载体方式进行的。只有维生素B12吸收时,必须与胃的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结合成复合物,才能在回肠依靠主动转运加以吸收。脂溶性维生素与脂肪酸吸收类似消化生理概述什么是消化饲料在消化道内分解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生理过程什么是吸收可被吸收的小分子进入血液或淋巴循环的过程机械性消化----咀嚼、肌肉舒缩----粉碎化学性消化----消化腺分泌的酶----小分子微生物消化----微生物分解纤维素—多糖消化方式伸展性:储存食物紧张性:处于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自律性:频率低、持久、变异大兴奋性:低,收缩缓慢

敏感性:化学物质(乙酰胆碱、肾上腺素)、温度、牵张刺激敏感;对电刺激不敏感胃肠平滑肌的生理特性胃肠道的神经支配1、外来神经系统交感神经支配:抑制胃肠平滑肌运动或腺体分泌

副交感神经支配:兴奋

肌间神经丛2、内在神经丛或壁内神经丛粘膜下神经丛

大肠的消化大肠腺分泌碱性(pH7.5-8.0)、粘稠的消化液,能中和酸性发酵产物,有利于微生物繁殖。肉食动物:蛋白质、脂肪、糖被细菌降解。草食动物:马、兔等单胃草食动物非常重要。杂食动物:盲肠(1克含细菌1-10亿,乳酸杆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吸收VFA提供机体所需能量的25%。

马食糜在大肠中滞留12h,消化纤维素40-50%,蛋白质39%,糖24%;反刍动物大肠消化纤维素15-20%。大肠的消化大肠运动粪便的形成和排便反射。1.特点:2.形式:3.排粪:频率低、速度慢蠕动(集团蠕动)袋状往返运动分节和多袋推进运动小肠的消化小肠内有大量的消化液,包括胰腺分泌的胰液、肝脏产生的胆汁和小肠腺分泌的小肠液,这些消化液中含有消化不同营养物的消化酶以及无机离子,可以使食糜变成可吸收的小分子。1、胰液性质:胰液是由胰腺细胞及其小导管分泌的无色透明的碱性液体,PH值7.8一8.4,消化酶丰富2、功能:胰液

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分泌的碳酸氢盐,可中和酸性食糜,提供胰酶的活性条件。

胰腺腺泡细胞分泌的多种酶,对营养物质进行消化胰液胰淀粉酶胰蛋白分解酶胰脂肪酶淀粉、糖原二糖、三糖蛋白质、肽小肽、氨基酸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肽酶甘油三酯甘油、脂肪酸2、胰消化酶的作用:胰液胰液是由胰腺细胞及其小导管分泌的无色透明的碱性液体,PH值7.8一8.4,消化酶丰富胰液的作用碳酸氢根离子:为胰酶的活动提供适宜的碱性环境胰蛋白酶类: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基肽酶、核糖核酸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等。十二指肠肠激酶激活胰蛋白酶原成为胰蛋白酶分解蛋白质和多肽,同时胰蛋白酶可以激活糜蛋白酶原和羧基肽酶原,有活性的糜蛋白酶和羧基肽酶,进行多肽的分解胰淀粉酶类:胰淀粉酶:淀粉→水解为麦芽糖、麦芽丙糖和糊精混合物。双糖酶:(麦芽糖酶、蔗糖酶和乳糖酶),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