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对子花鼓_第1页
宁乡对子花鼓_第2页
宁乡对子花鼓_第3页
宁乡对子花鼓_第4页
宁乡对子花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宁乡对子花鼓宁乡对子花鼓是流传于湖南省宁乡县境内,集歌、舞、乐于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形式。明末清初,每逢新春或婚寿喜庆,民间开始广泛流传一种简单活泼的歌舞,随着优雅的独具江南风情的插秧、采茶等乐曲的奏响,一对青年男女翩翩起舞,这便是“打花鼓”。后经演变和发展,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品种——宁乡对子花鼓。2007年,经长沙市人民政府批准,宁乡对子花鼓成功申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起源于清同治年间宁乡对子花鼓这种民间歌舞,早在十九世纪中期,即与龙灯、鱼灯、狮灯等以风俗记载于志。清同治六年(1867年)《宁乡县志、风俗志》记载:“上元灯有狮灯,以木为头,龙灯以纸扎头,又或多杂鱼灯,男女装唱插秧采茶等曲,曰‘打花鼓’,或跨竹马灯。各庙寺醵金演剧,观者如堵”。

清同治年间,宁乡流沙河的土坝,已有花鼓的正式社班,各土坝班,班主王道开,有专门的行箱,活跃于宁乡、湘乡等地。对子花鼓是花鼓戏的祖宗之一,这已成众论。

清代和民国时期,对子花鼓被歧视为“不能高堂教化”,称为“讨米花鼓”。1953年,经过整理的宁乡对子花鼓《贺新春》,被省选拔参加中南地区汇演,获优秀节目奖。1956年,《跳粉墙》获湖南省农村群众艺术观摩优秀节目奖。1958年,宁乡县有万余人参加对子花鼓演出,盛况空前。1979-1980年,县文化馆在县城和东湖塘等处,举办地花鼓艺术培训班。宁乡传统的对子花鼓曲调,至今仍保留四十多个,如《跳粉墙》、《洗菜心》、《铜钱歌》、《八月望郎》、《宁乡正调》等。50年代在中南五省乃至全国产生强烈反响的花鼓戏大师贺桂先编剧并主演的花鼓戏《张先生讨学钱》,其诸多的戏剧元素很大程度上都取材于宁乡的对子花鼓。又叫“路皮子开台”宁乡对子花鼓由一丑一旦两个演员表演。丑角鼻子上划一道白印,两眼上各涂一道白印,或者在鼻梁上划一只蜻蜒,穿马衣马裤,头戴它帽,手舞纸扇,性格诙谐,是贫苦善良劳动者的化身。旦角化一般粉装,贴片子,身穿彩衣彩裤,系罗裙,戴压领和下围,梳巴巴头,拖一束长发,手里使用手帕和花扇,虽装饰华丽,但从头到脚散发着粗犷、朴实的泥土气息,有别于戏剧中的名门闺秀或小家碧玉。乐队由鼓、锣、小锣、双钹、大筒、唢呐组成,有的还加上云锣、笛子、小唢呐等。一对对子花鼓演员,乐队共十人左右。宁乡对子花鼓没有专门的班底。每逢新春或婚寿喜庆,由爱好者凑集起来稍加练习,即出去演唱,这叫出花鼓。出花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