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他的哲学思想_第1页
孙中山与他的哲学思想_第2页
孙中山与他的哲学思想_第3页
孙中山与他的哲学思想_第4页
孙中山与他的哲学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孙中山与他的哲学思想孙中山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中山陵之行中山陵中山陵是中华民国国父、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1926年1月动工兴建,1929年6月1日举行奉安大典。1961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中山思想的渊源孙中山,曾自述其思想的传承,“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一部分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来自西方思潮,另一部分来自当时中国知识界的主流思想。内容及特色孙中山思想,包括“三民主义”、“孙文学说”及“建国方略”等,具有许多独创的理论与政策。其特色在于:融合中西文化,凸显中国特色,政策具体可行,洞察世局演变。哲学思想的体现尊重知识的孙文学说“济弱扶倾”的民族主义权能区分的政治制度循序渐进的民主宪政以民生为中心的历史观自由平等的新理念公私兼顾的混合经济和平正义的土地政策尊重知识的孙文学说孙中山思想体系中,在哲学层次的贡献,是他创立“知难行易”的理论,与中国传统“知易行难”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持相反见解。他认为,“知”为科学之知,“行”为具体之行。在“孙文学说”中,他处处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科学,正是当代科学文明的特征。而近年风靡各国的“知识经济”,在孙文学说中,早已阐发其精义。“济弱扶倾”的民族主义

(1)不念旧恶,与人为善。他反清并不排满。辛亥革命成功后即强调“五族共和”,“五族一家”。(2)寻求合作,共存共荣。孙中山主张开放门户,欢迎外资共同开发中国。(3)世界大同。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世界大同。权能区分的政治制度孙中山民权主义最重要的创新是提出权能区分的制度,“五权宪法”的观念,即政府拥有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种治权,其中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由孟德斯鸠“三权分立,互相制衡”的理论而来,并参照美国联邦制度,另加入中国特有的考试及监察两权。循序渐进的民主宪政推翻君主专制,实施民主宪政,是孙中山革命的中心目标。孙中山采取循序渐进办法,将宪政程序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及宪政时期。孙氏的政治思想,也吸收了美国政治学者威尔可斯“全民政治”的理论。林肯所主张的‘民有、民治、民享’,就是孙中山所主张的民族、民权和民生主义”。以民生为中心的历史观孙中山摈弃了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他认为社会之所以有进步,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经济利益的调和,而非由于经济利益的冲突。”他强调:“人类求生存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阶级斗争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孙中山的历史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威廉·莫里斯的影响。自由平等的新理念

自由与平等是近代民主政治的基石。孙中山的自由平等观念,也使他与西方政治学者的论点截然不同,其独在“天下为公”的原则上,他把尧舜时代解释为“民主”时代,把井田制和均田制认为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都受到康有为的启发。公私兼顾的混合经济孙中山不赞成英美式的私有经济,也不赞成苏俄式的国有经济,而采取一混合制度,使私人企业与国有企业共存。首届经济学诺贝尔奖金得主田培根所提出公私划分制度建构的最佳形式,与孙中山的构想不谋而合

和平正义的土地政策

平均地权是核心问题之一。他基于孟子时代的“井田制”,王莽时代的“王田制”,以及太平天国的“土地纲领”的启发,他对都市土地用征收地价税形式,将地租转入国库。在农村则实施耕者有其田,以“消灭分利、坐食”的地主阶级。孙中山的哲学思想孙中山在总结概括丰富的革命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吸收19世纪、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新成果,基本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近代特色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精神的哲学体系。为他的哲学的基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世界是进化发展的,它经历了“物质进化之时期”到“物种进化之时期”再到“人类进化之时期”的过程。他提出了|“生元说”。把细胞看作是生物的“原子”,称之为“生元”,认为生元有知。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从自然界的本原是物质,生物和人类都是由物质进化而来的以观点出发,孙中山认为物质是“体”,精神是“用”,只有人类这种高度进化的物质之“体”,才具有精神的作用;而精神一旦从物质中产生就能“制驭”物质。在知行问题方面,孙中山力辟“知易行难”说,倡导“知难行易”。其知行学说的基本出发点先有事实,才发生言论。认为可以被“明白了解”的宇宙万物及其进化是人类认识“智”的范围和对象,表现了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特点。同时,孙中山主张“先行后知”,认为“先行后知,进化之初级也;先知后行,进化之盛轨也。”人类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行”到“知”,再由“知”到“行”的过程。“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既强调求知的途径是“要靠实地去考察”,又强调以“知”促进“行”的能动作用,这是一个相生相长、不断前进的进化过程。孙中山以知行观为核心的认识论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其中还包含有不少辩证法因素,没有能够解决行与知的唯物辩证的统一关系。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孙中山把进化论运用于人类社会,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物种进化”而来的。它本身又在不断进化着,即由“洪荒时代”到“神权时代”,到“君权时代”,再到“民权时代”。“人类求生存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所以民生问题才可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认为社会历史进化的原动力不是英雄人物而是“群众心理”。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在伦理思想方面,孙中山主张“道德仁义者,互助之用也”。以“互助论”解释道德的本原和作用。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及其纲常名教。调信仰和立志在人生中的意义。要求建立一个以“三民主义”普遍原则和一贯精神的社会。孙中山哲学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哲学的集中代表,在中国近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孙中山哲学思想剖析孙中山先生热切地向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学习,用以概括自己一生的革命实践。他提出一些基本上可以说是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而这些哲学思想恰恰正是他坚实的革命政纲——“三民主义”的理论基础。他的这一理论基础,也就是他的哲学思想,有着两个比较明确的特征:第一是近代自然科学以其原始形态即未经过哲学提升的科学事实,正是作为不可多得的重要素材和内容充塞在孙中山先生的哲学体系当中,特别是在其自然观中;第二个特征,是以他自己多年的社会革命实践作为他的哲学观点,特别是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他的哲学观点的直接源泉。他著名的“知行学说”就是基于自己革命实践上的这种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理论概括。坚持进化发展的普遍观念,是孙中山哲学世界观的一个基本内容。孙中山先生坚信世界的进化发展是事物的普遍绝对规律,任何对这种发展的抗拒都将无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尽管历史的进程有着挫折甚至逆转的情况,但是,它正如长江大河的水流相似,“方向或者有许多曲折,向北流或向南流的,但是流到最后,一定是向东的”。(《民权主义第一讲》)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孙中山完全不同于康有为、谭嗣同等人,这是因为他没有象他们那样完全陷入主观唯心主义,而只是带有某种二元论色彩而已。很明显,“生元”是构成一切复杂的生物的物质基础,它是生命现象的基源。世界是物质的——这是孙中山哲学思想中自然观的要点之一。如果我们不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就会得出错误的或不正确的结论。这是因为,孙中山先生在朴素的科学立场上,是把物质看作第一性的、基源的,把精神看作第二性的、派生的,二者是“体”与“用”的关系。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孙中山先生确实比改良派、唯心论要鲜明得多认识论是孙中山哲学思想中最光辉的部份。它的基本内容包涵在“知难行易”学说之中。从而为自己后期“三民主义”的思想和政纲的伟大发展准备了思想上的基础。世界及其规律性是可以为人们所认识的。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一切都可以“学而知之”,没有所谓不能认识之物,而只有“尚非人类今日知识所能窥”的未被认识之物。人类的认识也被孙中山先生看作一个发展的过程。他认为认识必须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变化,否则就会使得认识在新的事物之前而“渐即于老朽颓唐,灵明日锢”。“知识的范围”是无限的,“知识要随事物之增加而同时进步”,因而人们的认识没有终结,也永无终结。这样,孙中山先生就以两个基本论点与唯心主义及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把自己的认识论体系置放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无可讳言,孙中山先生在他的认识论中也包含着缺点。这些缺点在于他没有认识到实践的真正社会历史的内容和性质,特别是对于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缺乏科学的理解。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所指出的那样,他“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来观察认识问题”。与此同时,孙中山先生当然强调了“真知”——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但他又始终未能使自己的理论真正超出感性的范围,他的“知行学说”大都停留在琐碎的各种举例说明上,没有达到真正抽象思辨的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