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宏观导论_第1页
第一讲 宏观导论_第2页
第一讲 宏观导论_第3页
第一讲 宏观导论_第4页
第一讲 宏观导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宏观经济学经济学院

萨缪尔森斯蒂格利茨曼昆帕金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富兰克林宏观经济学教师:罗小芳Telmail:xiaofang_0108@课程邮箱:知识链接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第一章导论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决策,考察单个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和相对价格的决定。通过对经济当事人最优化行为的分析,揭示经济体系中产品的生产和分配。

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什么?西方微观经济学的目的在于论证“看不见的手”原理。即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消费者获得最大化的效用;生产者为了最大利润,依照生产要素的最优化组合组织生产,按最低的平均成本索要价格,并获得最大利润;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按照要素的边际贡献取得收入,并恰好把产品分配完毕。依照价格的自由波动,经济系统可以实现一般均衡。在均衡状态下,社会达到帕累托最优。某些因素可能导致市场失灵,不过微观经济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修正市场的不足。一、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的整个经济活动,所有的产品和服务,所有的劳动者,所有的金融交易,政府的经济政策。来自TheWorldFactbook《世界概况》由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出版)最权威的报道,2008年底世界各国GDP如下

—World78,360,000

EuropeanUnion18,930,000

1

UnitedStates14,330,000

2

Japan4,844,000

3

China(PRC)4,222,000(4.22万亿美元)

4

Germany3,818,000

5

France2,978,000

6

UnitedKingdom2,787,000

7

Italy2,399,000

8

Russia1,757,000

9

Spain1,683,000

10

Brazil1,665,000

排名

国家

2009年GDP总量(亿美元)

2009GDP增长率

1

UnitedStates美国

139230

-2.4%

2

Japan

日本

50849(4749240亿日元)

-5.0%

3

China(PRC)

中国

49090(335353亿人民币

8.7%

4

Germany

德国

32986(23649.3亿欧元

-5.0%

5

France

法国

26429.5(18948.59亿欧元

-2.7%

6

UnitedKingdom英国

21512.9(13736.61亿英镑

-4.8%

7

Italy

意大利

16960.768(12160亿欧元

-5.0%

8

Brazil

巴西

15568

.7(31030亿雷亚尔

0.7%

9

Spain

西班牙

14661.27(10511.51亿欧元

-3.0%

10

Canada

加拿大

13699

.36(15624.12亿加元

-2.5%

11

Russia

俄罗斯

12043.58(382587.1亿卢布

-7.9%

12

India

印度

11672.47(564373.27亿卢比)

7.2%

13

Australia

澳大利亚

9163.78(11664.58亿澳元

-1.4%

14

Mexico

墨西哥

8557

.5(115503.47亿比索

-3.7%

15

SouthKorea

韩国

8200

(1050万亿韩元)

0.2%案例:2009年9月21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播出《四川也现民工荒建筑工月薪5000》,以下是文字实录:和逐渐回升的经济数据几乎同步,沿海地区的“民工荒”正在加剧。浙江省人力资源市场7月供求报告显示,企业需求总人数60.3万人,求职总人数35.4万人,用工缺口达25万人。深圳市4月用工缺口2.3万人,到6月份用工缺口超过6万人。并非劳动力供给不足即使是普通工人也招不到人为什么会出现民工荒呢?有媒体认为缺工有五大原因:2009年春节后,受金融危机影响,很多企业因订单急剧减少而大幅裁员。当前,为利用经济复苏契机抢抓生产经营又急需大量招工;元宵节未过,部分农民工未返回岗位;长三角、京津唐、环渤海、北部湾等地区域竞争加剧导致民工分流;内地就业机会大幅增加、收入提高,加上惠农政策深入实施,导致民工回流;企业转型升级加快,技能劳动力供给不足矛盾比较突出。学术研究分析原因,集中在以下三个大的方面:1、人口结构变化角度分析,计划生育后,人口结构急剧变化和二代农民工;2、企业工资低、拖欠工资、产业低端化、用工需求偏重女性、年轻人;3、户籍制度、教育培训制度、三次产业发展。争论点在于:刘易斯拐点到底有没有来,蔡昉等认为已经到来;而大多数论文都认为还没有到来。中国发展陷阱、改革和经济增长路径。我们曾提出中国增长新路径,提高农村生产效率释放劳动力,以汽车工业为支撑带动制造业全面升级,进行圆锥形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规划。根据各国经验研究,我国将面临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库兹涅茨倒U型分配曲线、产业转移、国际投资等新的一系列转变。目前我国人均GDP3000美元,必须跨越6000、8000-10000这两道坎,才能避免陷入中等发展国家陷阱。而我国人口结构具有倒逼机制,就是不考虑经济方面,计划生育的人口变化也规定了拐点的时间,中国必须承担历史任务,这些对目前中国正进行的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1、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转让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释放农村劳动力。2、进行产业国际、国内转移。国内主要有成渝、皖江、苏北、河南、吉林等产业转移区;国际则以广西北部湾为平台,建立东南亚地区的制高点。3、城市发展路径规划、解决二代农民工身份、保障性住房建设、产业升级、人民币国际化。案例: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MortgageCrisis

)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贷危机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点问题。贝尔斯登对冲基金经理MatthewTannin在纽约被FBI特工逮捕案例:关于劳动力资源的配置

1998年中美两国资源拥有量占世界总量比重%资源中国美国劳动力26.005.00自然资源9.6016.02资本资源9.4031.10知识技术资源1.8534.93国际资源1.8324.24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6年末,中国的总人口达到131448万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中国的经济活动人口为78244万人,占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60%,中国的劳动参与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2006年末,全国就业人数为7640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为28310万人,占37.1%,乡村就业人数为48090万人,占62.9%。在未来几十年内,中国每年将新增劳动力700万左右,同时,农村约有2亿剩余劳动力;按照农村人口城市化每年增长1%计算,农村劳动力每年向城市转移约1000万人;而在经济每年增长8%-9%的情况下,每年新增就业岗位800-900万个;200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27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2%,城镇调查失业率在7%-8%左右。年份英国(%)德国(%)一产二产三产一产二产三产19604.448.647.013.748.038.319702.740.756.68.548.842.719802.637.160.35.944.749.419902.126.671.33.640.056.4我国按照三次产业划分的从业人员构成年份就业人数(万人)构成(%)一产二产三产19906474960.121.418.519956806552.223.526.020007208550.022.527.520047520046.922.530.6研究中心问题:以收入和就业分析为中心,焦点是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产出,由于它的主要变量潜在的受政府政策的影响,因而宏观经济学重点研究政府的政策、措施对经济的影响,包括财政政策中政府开支、税收、政府借款的影响以及政策中的货币发行和利率调整等。主要变量:总收入、价格指数、产出的增长、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利率、工资以及汇率等。研究方法:总量分析的方法均衡分析边际分析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的分析长期和短期分析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基础。宏观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活动存在的大环境。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在内容上互补。二战后20世纪60年代,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有综合的趋势。新古典综合派就是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与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综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居主流和正统地位。研究目的:追求整体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一般而言,它有四个目标,为充分就业、稳定增长、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但是,总体经济行为绝不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对微观经济是正确的东西,对宏观经济未必是正确的。例如,降低工资对单个厂商来说是有利的,但如果每个厂商都降低工资,收入会下降,总需求会下降,生产就业会减少。又如,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如果大家都增加储蓄,则使总消费减少、失业会增加。一、什么是宏观经济学研究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意义:宏观经济的研究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宏观经济的变化将影响每个人、每个经济单位的经济利益。在作出经济决策时,如果符合经济形式的发展规律就会取得成功。了解宏观经济趋势及改革经济政策的来龙去脉,并以此作出相应的经济政策是现代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否则不能成为成功的企业家。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1.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GDP)定义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经济中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是用来衡量一国家的生产能力和总体经济规模。广东39081.59江苏34061.19山东33805.30浙江22832.43河南19367.28河北17026.60辽宁15065.57上海14900.93四川14151.28湖南12930.69湖北12831.52中国各省2009年GDP排名(最新统计)福建11949.53

北京11865.93

安徽10052.86内蒙古9725.78黑龙江8288.00

陕西8186.65广西7700.36江西7589.22天津7500.80山西7365.74吉林7203.18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1.国内生产总值注意:第一,GDP中最终产品是以价值来衡量的,采用当期的市场价格,加总求和得到。第二,“最终产品和劳务”是指进入最终使用的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中间产品是指作为其他产品和劳物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存在的区别。第三,GDP是一个有时空限制的概念。计算期一般是一年,地域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名义GDP和实际GDP是GDP的两种度量方法。名义GDP是指以某一年产品生产期间的价格来计算经济中全部最终产品的价值。实际GDP是指以某一年价格作为基期价格对生产于任何时期的全部最终产品价格进行计算的价值。名义GDP往往不具有可比性。两者的差是由于商品价格的变化应起的。实际GDP=名义GDP/价格水平*100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名义GDP和实际GDP经济增长率是指实际GDP的增长率,原因有三个:一是经济中的可利用资源增加。二是生产要素的工作效率提高。三是可用资源给定条件下的就业变化。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内蒙古大学校长连辑在第八届中国企业家年会上说了一句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的话“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方是中国,中国经济增速最快的是内蒙古,内蒙古经济增速最快的是鄂尔多斯,鄂尔多斯人均GDP在今年将超香港。”5年内鄂尔多斯的人均GDP将超过香港。资源,不是说只有煤,石油,天然气。鄂尔多斯是资源大市。当年的产量乘以基期的价格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3.经济周期与产出缺口经济周期是围绕增长趋势过程进行的经济活动,或多或少具有规律性的扩张(复苏)与收缩(衰退)形式。由于可利用资源增加,人口规模在增加,资本存量在增加,土地得到改良,技术在提高,知识存量增加,产量水平呈上升趋势。然而,要素并不是充分利用的。产量并不是处于其趋势水平,即符合生产要素(经济上)的充分利用水平。它围绕趋势水平波动。在扩张时期,生产要素的就业增加,在衰退时期,产量少于现有资源与技术实际能生产的水平。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3.经济周期与产出缺口潜在产出是指充分就业时的产量。

产出缺口=潜在产出—实际产出产出缺口的研究有助于准确的衡量一国经济的真实绩效,良好的经济绩效意味着一国能尽可能挖掘该国经济增长的潜在能力。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4.流量与存量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可以相加求和。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发生的变量。不能相加。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5.利率与现值名义利率为当期的市场上的利率。实际利率为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既不能衡量借款者的实际成本,也不能衡量贷款者的实际收益,实际成本和实际收益是由实际利率来衡量的。如果现在付出10000元买债券,一年之后收回11000元,则名义利率为10%,如果下一年的通货膨胀率是10%,则实际利率为0。借款者付出的成本与贷款者收到的收益都为0。如果下一年的通货膨胀率是6%,则实际利率为4%。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5.利率与现值在不知道下一年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借贷双方会以他们自己对将来通货膨胀率的预期来理解市场利率。预期的实际利率是一种现实估计的实际利率,它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有时候,预期的实际利率与实际利率并不一致。现值:现在的价值。在一定的利率水平下,将来的1元折合成现在的价值。可用PV表示。

例如,市场利率为5.34%(r),一年后面值为10000元债券的现值为10000/(1+5.34%)(PV=1/(1+r),可以看出利率与债券的当前价格必然是反向关系的。三、宏观经济模型及其特征

——1.宏观经济模型⑴两部门经济支出与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假设一个经济社会只有居民户和企业两个部门,没有政府和国外部门。从支出角度来看,所有的消费就来自于居民C与企业I,总消费就等于GDP,即GDP=Y=C+I;从收入角度来看,GDP就等于总收入,一部分用于消费C,一部分用于储蓄S,即GDP=Y=C+S。这样可以得到:I=S即储蓄—投资恒等式

在两部门经济中,将居民与企业联系起来的市场包括: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以及金融市场。

(箭头是货币收入流向)

要素市场厂商支付要素报酬

消费者

生产者

(居民户)(厂商)

产品市场

居民购买产品与劳务如果居民全部收入购买产品和劳务,则:总支出=总收入

也就是:总需求=总供给

或:

AD=AS金融市场三、宏观经济模型及其特征

——1.宏观经济模型⑵三部门经济支出与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三部门经济是指在两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上政府部门。政府的收入来自于税收,消费来自于支出:购买与转移支付。

GDP=C+I+G

GDP=C+S+T

可以得到C+I+G=C+S+T

I+G=S+T居民户

厂商政府产品市场要素市场金融市场三部门经济支出与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三、宏观经济模型及其特征

——1.宏观经济模型⑶四部门经济支出与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四部门经济是指在三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上政府部门。国外部门作为一个经济单位,发生出口与进口。

从支出角度看,GDP=Y=C+I+G+(I-M)

从收入角度看,GDP=Y=C+S+T

C+I+G+(I-M)=C+S+T居民户厂商政府国外部门要素市场金融市场产品市场四部门经济支出与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三、宏观经济模型及其特征

——2.宏观经济模型的特征

第一,简化的市场与参与者。宏观经济学对众多的市场作了简化,得到四个关键的市场:产品市场、要素市场、金融市场、外汇市场。将众多的参与者简化为四种:家庭、企业、政府、外国。第二,强调市场的相互作用。这一点与微观经济不同,后者深入研究一个市场的变化,采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学模型则假设在一个市场中发生的变化也隐含着其他市场中的,运用的是一般均衡分析。四、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联系

——1.增长与失业就业率的变化与实际产出的增长有密切联系。奥肯定律:美国经济学家奥肯首先提出产出和失业之间的经验关系,认为GDP变化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其意义在于他提供了由增长到失业的一种实用性的转换方法,而且对一个特定的增长目标在长期中如何影响失业率,在政策上也是一个有用的指导。四、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联系

——2.通货膨胀与商业周期现实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均匀的。经济复苏时,总需求增加,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这时由于价格上涨的幅度大于工资等要素的上涨幅度,企业的利润会增加,将刺激企业扩大生产,从而减少失业增加国民产出。四、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联系

——3.通货膨胀与失业的交替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如果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即有效需求不足,厂商将缩减产量、解雇工人,出现经济萧条和失业,就不会出现通货膨胀。反之,如果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会产生过度需求,引起通货膨胀。因此,有效需求不足与过度需求不可能并存,失业和通货膨胀也不可能并存菲利普斯曲线弥补了凯恩斯理论的不足。但是,二战后的事实正好相反。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Curve):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lips)1958年通过对英国1913—1957年间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数据的分析,发现工资变化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一种反向变动关系,从而得出了菲利普斯曲线。四、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联系

——3.通货膨胀与失业的交替现在的观点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内成立,在长期则不一定成立,长期的失业率不取决于长期的通货膨胀率。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相当平缓的,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WUWU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五、总需求和总供给总需求(Aggregatedemand):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中各部门需求的总和。是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国外支出的总和。总需求曲线(Aggregatedemandcurve):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的几何表示,简称为AD曲线。其斜率为负。ypADASPy五、总需求和总供给总供给(Aggregatesupply):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中各企业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总和。供给曲线(Aggregatesupplycurve):生产的产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的几何表示,简称为AS曲线。其斜率为正。它表示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企业所愿意生产而且能够生产的商品总量。五、总需求和总供给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相互作用决定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均衡价格和均衡产出。区别:AS曲线、AD曲线与微观经济学中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区别。

第一,变量的含义不同。一个是总需求、总供给,另一个是对个别商品的需求与供给。

第二、理论前提不同。AS曲线、AD曲线的前提是假定货币供给量、财政政策以及资本存量等因素不变;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前提假定国民收入、其他商品的价格不变

第三,模型的含义不同。AS曲线—AD曲线模型用来说明国民产出和总价格水平的变动;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和供给模型用来说明某个产品市场上产量和价格水平的变动。两者解释的是不同的经济现象。六、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简史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17世纪中期——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通论》出版以前:萌芽时期

(2)1936年《通论》出版——20世纪70年代以前:建立与形成时期

(3)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发展时期宏观经济学发展简史1.宏观经济的早期发展威廉·配第弗朗西斯·魁奈亚当·斯密李嘉图古典经济学家对宏观经济学的分析具有以下特点:以经济增长为宏观经济以致整个经济学的中心;以价值理论为基础,但在劳动决定价值还是生产成本等其他因素决定价值却有不同看法;所用的宏观分析方法是一种总体分析,而不是以后广泛使用的均衡分析法。魁奈的经济表假设前提:(1)大规模租地农业经济(2)社会划分为三个主要阶级,货币只在三个阶级之间流通,每个阶级内部的流通略而不谈(3)采取固定不变的价格(4)简单再生产(5)不考虑对外贸易相关链接经济表再生产总额50亿(里弗尔)生产阶级每年投资20亿土地所有者阶级每年收入20亿不生产阶级每年投资10亿用作支付地租及原预付的利息10亿10亿10亿10亿10亿年预付20亿共计20亿共计50亿威廉·配第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创造者,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最有天才的和最有创见的经济学家。

——马克思1623—1687,政治活动家,实业家,医生,学者。相关链接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1776年发表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为《国富论》)一书,系统的阐述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对古典经济学的财富理论以及价值、分配等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相关链接大卫·李嘉图(1772—1823)马克思认为,李嘉图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李嘉图出生于伦敦犹太人的交易所经纪人家庭,14岁就随父亲从事交易所活动,25岁就成为拥有资产200万英镑的大资产者,成为英国金融界的巨富之一。他研究过数学、化学、物理、矿物学、地质学等,是英国地质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同时也喜欢文学和哲学。1817年4月发表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成为当时著名的经济学家。相关链接新古典经济学的宏观理论

基本观点:坚信自由竞争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宣扬充分就业,否认失业和生产过剩的长期性,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理论支柱——萨伊定理(Say’slaw):供给会创造自身的需求.政策主张:稳定货币来稳定物价。2.宏观经济学的形成

现代宏观经济学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为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宏观经济学的守护神——凯恩斯相关链接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

著名英国经济学家。1902-1906曾在剑桥大学学习数学。后来师从马歇尔学习经济学,并深得赏识。1908回剑桥大学讲授经济学原理、货币理论,并兼任该校皇家学院研究员。1911担任《经济学杂志》主编,直到去世。他还从事过许多政治活动。1930任内阁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1940任财政部顾问,1944兼任世界复兴银行和开发银行的董事。他还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如一家大型保险公司、国家投资公司、外汇投机、棉花、金属投资。相关链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革命,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20世纪60年代,建立了完整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体系;20世纪70年代以后,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凯恩斯《通论》在以下几个方面为现代宏观经济学奠定了基础:突破了传统的充分就业均衡理论,建立了一种以失业为特点的经济均衡理论;把国民收入的决定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建立了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用总量分析方法将货币与生产联系起来,建立起一种对实物经济与货币进行总体分析的货币理论;明确提出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3.宏观经济学的现代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凯恩斯理论统治经济学的地位受到挑战.西方国家的“滞胀”现象无法得到解释非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发展领域:

---IS—LM模型

---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

---投资函数理论的发展

---货币理论的发展

---总供给理论的出现

---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

---通货膨胀理论的发展

---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

---经济理论数量化、模型化六、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简史

——4.宏观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结论⑴在长期中,一国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决定了它的公民的生活水平货币增长率决定了通货膨胀率,但它并不影响失业率⑵在短期中,总需求影响一国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产量控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决策者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的交替关系内容体系与教学安排:

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第三章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第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第七章经济增长理论第八章经济周期理论第九章通货膨胀与失业国民经济的量化问题国民收入如何确定(不考虑货币市场因素)价格总水平发生变化,国民收入和价格的共同决定常见的宏观经济现象两个市场共同均衡时,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参考书目:N.GregoryMankiw(曼昆):ThePrinciplesofEconomics(经济学原理),第1版,机械工业出版社(英文版),199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中文版),1999年第1版。WilliamBaumol

(鲍莫尔)andAlanBlinder:Economics-principlesandpolicy(经济学:原理与政策),第7版,同上。PaulSamuelson(萨缪尔森)andWilliamNordhaus(诺德豪斯):Economics(经济学),第16版,同上。迈克尔·帕金:《经济学》参考书目:(美)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著,王志伟译:《宏观经济学》,第8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宋承先著:《现代西方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附有尹伯成编的习题集。杨小凯著:《经济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其它:高鸿业、梁小民、斯蒂格利茨、麦克南、罗伯特霍尔等。《西方经济学习题汇编》陈恳吴卫高教出版社北大经济学教授梁小民推荐: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美国德赖登出版社以140万美元的高价招标,哈佛大学年轻的经济学教授曼昆中标,1998年出版,已经出了第三版,学术评价甚高,商业也颇成功,出版社和曼昆获得双赢。百万美元一本书,值。

曼昆虽然年轻,已是大师级人物,他在拿到博士学位后两年就拿到了正教授职务(别人要十年),现在担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相关链接《经济学》的两大特点:时代性与兼容性。从1948出版之日起,坚持三年更新一个版本,萨缪尔森是美国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首领,他的《经济学》兼容并蓄的,对货币主义及各种自由流派,以及非主流的激进经济学,甚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有公正而客观的介绍。今天,这本书已被译成43种文字,出版了第17版,发行量超过千万册。相关链接经典著作:《经济论》

色诺芬《国富论》

亚当·斯密《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实证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