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第二课时课件_第1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第二课时课件_第2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第二课时课件_第3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第二课时课件_第4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第二课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诸葛亮第六单元第23课出师表第二课时新课导入课前播放《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片头曲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出师表》的内容,了解了诸葛亮对后主提出的治国建议。“临表涕零”的情态将这位老臣勤恳尽责、忠心耿耿的形象定格在了历史的画面中。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出师表》,深入了解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他的忠肝义胆。学习目标1、了解诸葛亮及有关“表”的文学常识,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重难点)2、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积累文言词语。(重难点)3、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记叙的写法,感受本文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重点)4、了解诸葛亮兴复汉室的愿望和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等进步主张,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难点)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宜开张圣听引喻失义古义:时候;今义:秋季。古义:扩大;今义:店铺等开始营业。古义:道理;今义:含义。不宜异同愚以为宫中之事晓畅军事古义:偏指“异”,不同;今义:不同与相同。古义:谦称,我;今义:愚昧、愚蠢。古义:通晓、熟悉;今义:明白,通达。细读课文疏通文意(二)积累文言知识1、古今异义词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结果的连词。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由是感激临表涕零古义:感动、激动;今义:十分感谢。古义:眼泪;今义:鼻涕。细读课文疏通文意1、古今异义词受任于败军之际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名词,重任)(名词,责任)以光先帝遗德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形容词,遗留的)(动词,给予)任遗细读课文疏通文意(二)积累文言知识2、一词多义词效道恐托付不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

)中道崩殂(

)咨诹善道()奏效功效效果名词,路,道路名词,方法所以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里表示原因用来细读课文疏通文意(二)积累文言知识2、一词多义词于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欲报之于陛下也(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在给对,对于到益有所广益(

)斟酌损益(

)帮助,启发增加细读课文疏通文意(二)积累文言知识2、一词多义词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光先帝遗德以塞忠谏之路也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把)(连词,表结果,以致)以(介词,拿,用)(介词,因为)细读课文疏通文意(二)积累文言知识2、一词多义词行性行淑均(

)然后施行(

)行阵和睦(

)品德,品行做,执行行列,此处指军队,古代军制,25人为一行。然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然后施行(

)然而,可是这样细读课文疏通文意(二)积累文言知识2、一词多义词无若无兴德之言(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没有不论为俱为一体(

)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众议举宠为督(

)是做,行做,当细读课文疏通文意(二)积累文言知识2、一词多义词而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可计日而待也(

)却,连词,表转折来,连词,表修饰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每与臣论此事(

)判定议论细读课文疏通文意(二)积累文言知识2、一词多义词有所广益()亲贤臣,远小人(

)恢弘志士之气(

)苟全性命于乱世(

)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加。亲,形容词作动词,亲近。远,形容词作动词,疏远。形容词作动词,发扬,扩展。形容词作动词,保全。奸,形容词作名词,奸邪的事。忠善,形容词作名词,忠善的事。细读课文疏通文意(二)积累文言知识3、词类活用词此皆良实(

)优劣得所(

)攘除奸凶(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北定中原(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和差的,这里指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名词作动词,长草。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名词作动词,为……而死。细读课文疏通文意(二)积累文言知识3、词类活用词(1).判断句:此皆良实。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这是没有明确语言标志的判断句。“……也”,判断句标志。(2).省略句: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

省略主语,应为“后值倾覆,臣受任于败军之际”。细读课文疏通文意(二)积累文言知识4、文言句式(3).倒装句:苟全性命于乱世。

临崩寄臣以大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状语后置,应为“于乱世苟全性命”。状语后置,应为“临崩以大事寄臣”。状语后置,应为“于草庐之中三顾臣”。细读课文疏通文意(二)积累文言知识4、文言句式明确:第一部分(1--5):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1.结合自己对文意的理解,请给文章划分层次。合作探究合作探究2.总结全文,说说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知恩图报尽忠守职淡泊名利深谋远虑合作探究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报答先主知遇之恩辅佐后主完成遗志3.诸葛亮是在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合作探究4.文章主要向后主进谏,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

明确:文章开篇以蜀国形势谈起,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在这种情况下,“侍卫之臣,忠志之士”,他们不忘先帝遗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是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了三项治国主张。“益州疲弊”是指蜀国在“三分”中处于不利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做准备,主要措施有:①跟吴国通好;②加强内政建设;③平定南方的叛乱。可见,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合作探究5.选段中多次提及“先帝”,“陛下”,纵观全文数一数,文中的“先帝”,“陛下”各提及几次?有什么目的?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及陛下。(1)规劝后主之时,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用先帝这一权威形象支持自己的观点。处处为后主着想,恳切、得体,既不失臣子身份,也切合长辈口吻。(2)“报先帝”,“忠陛下”的情感贯穿于全文。合作探究明确: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多次提及先帝的意图:感激先帝知遇之恩,感慨创业之艰难。警惕后主毋忘遗训,勉励尽国君之责。6.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合作探究父辈之情:(1)叹先帝创业艰难,盼后主发愤图强。(2)念先帝遗德遗训,劝后主亲贤远佞。(3)述自己身世经历,表忠心报国之情。 

7.文中流露出诸葛亮的哪些情感?贯穿全文的感情是什么?臣子之情:(1)提治国建议,荐优秀人才。   (2)表北伐决心,明君臣之职。报先帝,忠陛下。合作探究8.

本文是怎样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于一体的?结合内容讨论。

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议,情理交融,言辞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的,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明确:由于本文是奏章,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汉室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言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9.读完全文,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的?观点一:诸葛亮的“忠”是值得后世赞扬的。他的“忠”不仅仅是出于个人的报恩心理,更重要的是他的这片忠心时刻与忧国忧民、匡扶蜀汉等责任感紧密相连,因而在境界上高于一般人。他谨守诺言,努力实现政治理想与自我价值的坚守精神,是一种理想人格精神的体现。观点二: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禁锢他的沉重枷锁。他只忠于刘备父子,却不知审时度势,忠于自己的才能。刘禅昏庸无能,不懂治理国事,即使诸葛亮殚精竭虑,最后也只能抱憾而终。良禽择佳木而栖,明知不可为,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阿斗呢?合作探究❶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写作特色本文是奏章,主要讲了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全文以议论为主。诸葛亮为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故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因而言辞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❷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

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串全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之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本文语言精练,多以四字句行文,兼用一些工整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等。写作特色下面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你能说出描写了他的哪些具体的事件吗?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收二川:收东川、西川

三顾:三顾茅庐排八阵:摆设八阵图东和:东和东吴六出:六出祁山北拒:北拒曹操七擒:七擒孟获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拓展延伸关于三国的歇后语刘备三请诸葛亮——诚心诚意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唱空城计——急办法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诸葛亮当军师——足智多谋诸葛亮的丑妻——家中宝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诸葛亮吊孝——假仁假义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诸葛亮借东风——将计就计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己拓展延伸文章主旨本文叙述了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言辞恳切地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他忧国忧民、鞠躬尽瘁的忠心。课堂小结小结:《出师表》以“形势”使对方震动,以“情感”使对方感动,以“措施”教导对方,以“事业”激励对方,肝胆相照,情深意厚,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封建统治者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之恩,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今天,人们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意。作为新世纪的热血青年,我们应该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做时代的骄子,做人民的公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以光先帝遗德仿佛若有光B.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C.悉以咨之已而之细柳军D.每与臣论此事未复有能与其奇者••••••••B课堂检测2.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中“报先帝”呼应上文“三顾茅庐”“临崩寄臣以大事”这两件事。B、本文主要表达了诸葛亮“报先帝”和“忠陛下”的思想感情,并表明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C、诸葛亮言辞恳切劝谏刘禅,要秉公持正,重用贤能,励精图治,以完成先帝未竟之业。D、《出师表》、《马说》、《醉翁亭记》、《陋室铭》中“表”、“说”、“记”、“铭”都是一种文体,其特点都是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D课堂检测3.阅读课文1-5段,下列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葛亮颇具政治远见,向后主刘禅指出了当前天下三分的形势,并分析了蜀国面临的不利处境和有利条件。B.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分别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其中最核心的是亲贤远佞。C.诸葛亮指出如果他远离国都,“忠谏之路”会被堵塞,内外也会“异法”,结果必然导致国内政局的混乱。D.诸葛亮提到了很多忠臣良将,认为他们都具有优良的品格,是先帝所器重的人,希望后主刘禅能够信任他们。C【解析】文中诸葛亮建议后主要广开言路,以避免阻塞“忠谏之路”,要严明赏罚,以避免“内外异法”,并未提到自己远离国都,就会导致国内政局的混乱。课堂检测4.翻译下面句子,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