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供暖系统技术规范 第12部分:检测》_第1页
《电供暖系统技术规范 第12部分:检测》_第2页
《电供暖系统技术规范 第12部分:检测》_第3页
《电供暖系统技术规范 第12部分:检测》_第4页
《电供暖系统技术规范 第12部分: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XX.XXX

CCSXX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

T/CECXXXX-2018

电供暖系统技术规范

第12部分:检测

Electricalheatingsystemtechnicalspecification

part12:testing

(征求意见稿)

201X-XX-XX发布201X-XX-XX实施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1

I

电供暖系统技术规范第12部分:检测

1范围

本标准规范了电供暖系统中包括电供暖相关设备在内的电气设备检测项目、检测内容、

检测步骤、检测方法等要求。也包括电能能效评价原则、测量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电供暖系统的验收检测,其他类型系统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

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1-2014热交换器

GB/T3797-2005电控设备

GB4208-20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T4654-2008非金属基体红外辐射加热器通用技术条件

GB/T7287-2008红外辐射加热器试验方法

GB/T9969-2008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

GB/T10180工业锅炉热工性能试验规程

GB/T13306-2011标牌

GB/T18268.1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的用电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19065-2011电加热锅炉系统经济运行

GB/T20841-2007额定电压300/500V生活设施加热和防结冰用加热电缆

GB/T29456-2012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GB50093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JB4726-2000压力容器用碳素钢和低合金

JB4088-2012日用管状电热元件

JBT10393-2002电加热锅炉技术条件

JG/T236-2008电采暖散热器

JG/T286-2010低温辐射电热膜

DL/T359-2010电蓄冷(热)和热泵系统现场测试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蓄热装置heatstoragedevice

由承压内胆、蓄能芯、保温层、连接管接口、电热管、安全阀等构成,承压内胆由SUS304

不锈钢板焊接成形,蓄能芯内装相变贮能材料,增大贮热能力,承压内胆与蓄能芯之间用水

做为传热介质进行充热或放热,电热管直接置于承压内胆,加热蓄能罐内的水,安全阀进行

超压安全释压,蓄能罐外包聚氨酯发泡保温材料保温。

3.2

直热式电加热器electricdirectheatingheater

建筑物需要采暖时,将电能直接转化为热能,并将热能直接输送至建筑物内。

3.3

长期监测long-termmonitoring

在整个供暖季内,对电供暖系统进行温度、流量、电量及相关环境参数的测试与采集。

3.4

2

短期监测short-termmonitoring

在供暖期内对电供暖系统进行温度、流量、电量及相关环境参数的测试与采集,测试周

期不少于24h。

3.5

基本参数监测basicparametermonitoring

在整个供暖季内,为保障系统安全、可靠、稳定地运行,对电供暖系统进行温度、故障

信息等运行状况的测试与采集。

3.6

电供暖系统季节制热效率Seasonalheatingcoefficientofelectricalheatingsystem

长期监测时系统整个供暖季的总供热量与总耗电量的比值。总供热量包括:所有采暖建

筑采暖期内总供暖耗热量;总耗电量包括蓄能罐、循环水泵、辅助热源等供暖系统所有用电

装置的耗电量。

3.7

电供暖系统短期测试制热效率short-termtestheatingcoefficientofelectricalheating

system

短期监测期间系统的总供热量与总耗电量的比值。总耗电量包括热锅炉、循环水泵、辅

助热源等供暖系统所有用电装置的耗电量。

3.8

蓄热容量Qtotalheatstoragecapacity

蓄能装置可贮存的热能总和。

3.9

充热速率endothermicrate

一定温度水通过蓄能装置时,蓄能装置吸收热量的速率。

3.10

放热速率exothermicrate

一定温度水通过蓄能装置时,蓄能装置释放热量的速率。

3.11

数据监测系统datamonitoringsystem

通过安装计量监测设备和数据采集装置,采用远程数据传输手段,实现数据在线、实时

监测和动态分析功能的硬件和软件系统的统称。数据监测系统由计量监测设备、数据采集装

置、数据中心组成。

3.12

负荷率loadratio

系统的运行负荷与设计负荷之比。

3.13

热损失率heatlossrate

蓄能装置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热量损失量与总蓄热量之比。

4检测要求和原则

检测要求和原则如下:

a)工程项目设计阶段应提供数据监测系统建设方案,在施工阶段由施工单位预留监测

点位置,并采用清晰的标识注明。

b)电供暖系统的监测与评价应在工程竣工验收后进行。

c)电供暖系统的监测分为长期监测、短期监测和基本参数监测。针对每个项目,均宜

进行基本参数监测。

3

d)电供暖系统的评价应在长期监测的基础上进行,包括指标评价及性能合格判定。电

供暖系统评价报告内容参考附录A。

e)电能质量和电磁兼容要求如下:

1)功率因数:电采暖设备自启动到全功率运行工况下,电采暖电源输入侧功率因

数不小于0.9;

2)电流畸变:电采暖设备运行后,在全功率运行工况下,电流畸变限值不应超过

JB17625.1及JB17625.2的规定值;

3)电磁兼容测试:按照GB/T17799.4的规定要求进行电磁发射试验,按照GB/T

17626.6的规定要求进行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5试验项目和内容

5.1空气源热泵

5.1.1长期监测与短期监测包含下列检验项目:

a)热源端供、回水温度;

b)热媒循环流量;

c)用户侧供、回水温度;

d)室内空气温度;

e)室外空气温度;

f)电功率与耗电量;

g)故障警报。

5.1.2空气源热泵设备的基本功能检测包括:

a)外观检测;

b)系统运行的电气安全检测。

5.2蓄热装置

5.2.1长期监测与短期监测包含下列检验项目:

a)热源端供、回水温度;

b)热媒循环流量;

c)蓄能装置内压力、温度;

d)用户侧供、回水温度;

e)室内空气温度;

f)室外空气温度;

g)电功率与耗电量。

h)故障警报

5.2.2蓄热设备的基本功能检测包括:

a)外观检测;

b)蓄能装置的压力、渗漏检测;

c)系统运行的电气安全检测。

5.2.3蓄热装置性能检测分析包括:

a)蓄热容量;

b)充热速率;

c)放热速率;

d)热损失率。

5.3直热式电加热

5.3.1监测包含下列项目:

a)室内空气温度;

4

b)室外空气温度;

c)室外空气相对湿度;

d)加热器温度;

e)电功率与耗电量;

f)故障警报。

5.4试验要求

试验要求如下:

a)电供暖系统采用长期监测及基本参数监测时,测试周期应与供暖期同步;

b)电供暖系统长期监测及短期监测时,系统应连续供暖;

c)电供暖系统采用短期监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监测应在系统开始供热15天系统稳定以后进行测试,测试时间应不少于24h。

2)监测宜在系统负荷率大于60%时进行;

3)室外空气温度的测试应与室内空气温度的测试同时进行。

d)电供暖系统各阶段监测时,供热侧与用户侧的相关数据保证测试同时进行;

e)电供暖系统蓄能罐监测压力≧0.35MPa时,打开安全阀泄压;

f)蓄热装置电加热技术条件应符合JBT10393-2002等标准的规定;

g)直热式电加热器性能要求应符合JG/T286-2010等标准的规定。

6检测要求

6.1基本要求

检测基本要求如下:

a)计量监测设备、数据采集装置及监测系统相关设备应有出厂合格证等质量证明

文件,并符合GB/T9969-2008、GB/T13306-2011等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b)计量监测设备、数据采集装置应与电供暖机组分别独立供电;

c)数据监测系统应采取网络安全措施,保障系统中的数据真实完整;

d)根据用热需要、系统特点及电力供应状况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分析,制定合

理的电供暖系统运行模式,并制订相应的操作规程;

e)应认真做好电供暖系统的运行记录,并定期进行分析。运行记录项目参见表1,

运行记录表的格式内容参见附录A。

表1电供暖系统运行记录项目

序号记录项目

1供热端供、回水温度

2热媒循环流量

3蓄热装置内压力

4用户侧供、回水温度

5室内空气温度

6室外空气温度

7室外空气相对湿度

8集热器温度

9电功率与耗电量(低谷电、平价电)

10故障警报

6.2检测步骤

6.2.1蓄热装置实验步骤应符合GB/T19065-2011标准规定如下:

a)蓄热装置达到并保持额定的蓄水容积后进行实验;

b)蓄热装置中的水温检测点具有代表性,不应与其他物体直接接触,且温度传感器不

5

受太阳辐射或其他热源直接影响,不少于三个测量点;

c)开始测试时,蓄热装置蓄热水温和环境温度与相应设计值的偏差应小于或等于±

5℃,对室外的蓄热装置,要求室外风速小于或等于3.0m/s;

d)在实际蓄热装置的运行过程中,必须保证管内压力稳定安全,应对进出口测量实时

压力,确保管内压力在安全压力一下;

e)在供暖系统热源端、用户侧的主管路直管段上设置循环流量测点,流量计安装的水

平直管段应满足前端管长不小于10倍管道直径、后端管长不小于5倍管道直径的

要求,且流量计表壳体上的箭头方向应与系统水流方向一致;

f)对蓄热装置供暖系统测试电耗情况,电能表应在靠近蓄能罐供暖系统的配电箱侧安

装,保证测量确定。

6.2.2空气源热泵试验步骤如下:

a)测量室外温湿度,传感器应置于遮阳并通风的环境中,且不应接触到其他物体,

安装时应远离烟囱、空气源热泵室外机、冷却塔、热气排风扇等设备;

b)选择典型区域,测点设置具有代表性,温度传感器不应受到太阳辐射或室内热源的

直接影响,且不接触到其他物体,测量室内空气温湿度;

c)在供暖系统主管路直管段上设置循环流量测点,流量计(热量表)安装的水平直管

段应满足前端管长不小于10倍管道直径、后端管长不小于5倍管道直径的要求,

且流量计(热量表)表壳体上的箭头方向应与系统水流方向一致;

d)电能表应在靠近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的配电箱侧安装。

6.2.3直热式电加热器试验步骤应符合JG/T286-2010标准的规定如下:

a)对直热式电加热器进行功率偏差试验:功率偏差实验:按照JG/T286-2010中6.2

的方法进行;

b)对直热式电加热器进行泄露电流和击穿电压试验:在1.15倍的额定电功率下,测

量直热式电加热器外漏的金属部分与电源线不同极之间的泄漏电流;在带电部分和

非带电金属部分之间施加额定频率和规定的试验电压,持续时间1min,应无击穿

或闪络;

c)对直热式电加热器进行接地电阻试验:用接地电阻仪测量直热式电加热器外壳与接

地端子之间的电阻;

d)对直热式电加热器进行启动运行试验:直热式电加热器在额定电压的90%和110%

条件下启动,稳定运行10min,切断电源。检查直热式电加热器各部件是否正常;

e)对直热式电加热器进行升温时间试验:方法及步骤参照JG/T286-2010中6.7的方

法进行。

7试验方法

7.1蓄热装置性能检测

7.1.1蓄热总量与放热速率的检验

蓄热装置热性能测试系统原理图参见图1,蓄热总量与放热速率的检验步骤如下:

a)第一步:充热过程。打开截止阀1、截止阀2向系统充满水,关闭截止阀1、截止

阀2;启动电加热,蓄热装置蓄热,当蓄热装置内温度T3达到120℃时,蓄热完

毕。

b)第二步:确定实验流量。以提高55℃热水为标准测试放热能力,参照设备功率,

计算试验流量:

M=P/((55-T1)×4.182)(1)

其中:M——检测该型号需要的流量单位:L/s

P——该型号对应要求的放热功率单位:kW

6

T1——冷水温度

c)第三步:放热试验。调整冷水压力大于0.3~0.35MP间,打开截止阀1,通过循环

泵的变频控制,保持混水罐水温在50~55℃间,并调整截止阀2,使出水流量达到

计算测试流量m;记录开始时间t1、冷水温度T1、热水出水温度T2、及流量m;

当出水温度低于45℃时,记录时间t2,实验停止;

d)用累加的方法计算放出水增加的热量:

Qtotal1=∑(4.2×(T2-T1)×M)(2)

放热时间:

T(55)=t2-t1(3)

图1蓄热装置热性能测试系统原理图

7.1.2热损ηloss的检验

热损ηloss的检验步骤如下:

a)第一步:充热过程。打开截止阀1、截止阀2向系统充满水,关闭截止阀1、截止

阀2;启动电加热,蓄热装置蓄热,当蓄热装置内温度T3达到120℃时,蓄热完

毕;

b)第二步:静置散热。在室温下静置8小时;

c)第三步:放热试验。调整冷水压力大于0.3~0.35MP间,打开截止阀1,通过循环

泵的变频控制,保持混水罐水温在50~55℃间,并调整截止阀2,使出水流量达到

计算测试流量m,记录开始时间t1、冷水温度T1、热水出水温度T2、及流量m;

当出水温度低于45℃时,记录时间t2,实验停止。

d)蓄热装置的8小时总热损应小于总蓄能量的5%。用累加的方法计算放出水增加的

热量:

Qtotal2=∑(4.2×(T2-T1)×m)(5)

ηloss=(Qtotal1-Qtotal2)/Qtotal1×100%(6)

7.1.3耐压性的检验

蓄热装置耐压试验原理图如图2所示,打开截止阀1与截止阀2,将蓄热装置内注满水,

关闭截止阀1与截止阀2,用水压泵缓慢增压至工作压力。维持30min,同时检查蓄热装置

有无破损和渗漏。

7

图2蓄热装置耐压试验原理图

7.1.4安全阀开启压力

如图2所示,打开截止阀1与截止阀2,将蓄热装置内注满水,关闭截止阀1与截止阀

2,用水压泵缓慢增压。观察安全阀开始排水时的压力。

7.2空气源热泵性能检测

空气源热泵性能检测要求如下:

a)性能检测项目符合5.1.1要求,数据采集装置应有清晰的标识,标识不应标在可更

换的部件上。施工应符合GB50093的规定;

b)数据采集装置应能测量、发送和存储实时监测数据,并按要求关联时间标签上传数

据,在网络繁忙时可缓存数据,并在网络恢复正常后根据需要上传失败的数据;

c)数据采集装置按照设定周期进行数据采集、计算,并按照一定周期传输至数据中心。

上传至数据中心的监测数据应连续无间断;

d)数据采集装置应安装在信号良好的位置,以确保数据正常上传。当通讯发生异常,

采集装置需缓存历史数据,直至通讯恢复后重新上传。

7.3直热式电加热器性能检测

检测的试验条件及方法步骤应符合JG/T236-2008标准的规定。

7.4电能质量测试方法:

负荷冲击幅度η:

电采暖设备启动运行,待设备稳定到额定功率运行之前,装置启动冲击电流不应超过额

定电流的3倍;

负荷冲击持续时间:

8

电采暖设备启动运行,待设备稳定到额定功率运行之前,装置启动冲击持续时间不应超

过10个周波。

峰值

��

额定值P

��

0t

8能效评价

8.1制热性能系数

8.1.1电供暖系统平均能源利用率根据考核期内所测出的系统总供热量和总耗电量,按式(1)

进行计算:

(1)

式中:

——系统运行平均谷电利用率;

——系统总谷电耗电量,kW·h;

N——系统总耗电量,kW·h;

考核期为一个运行周期,对常年运行系统为一个运行年度;对季节运行系统为一个运行季节。

8.2常规能源代替量

8.2.1供暖建筑采用常规能源供热的能耗Qt按公式(2)计算:

(2)

Q

式中:Qt=qηt

Qt——供暖建筑采用常规能源供热的能耗,kgce;

Q——供暖建筑总供热量,kgce;

ηt——燃煤锅炉效率,取70%;

q——标准煤热值,取29.307MJ/kgce。

8.2.2电供暖系统的总能耗Qr按公式(3)计算:

(3)

式中:

Qr=mN

Qr——电供暖系统的总能耗,kgce;

m——供电煤耗,取0.31kgce/kWh;

N——供暖系统总耗电量,长期监测时为Elt,短期监测时为Est,kWh。

8.2.3电供暖系统的常规能源替代量QS按式公式(4)计算:

(4)

Qs=Qt−Qr

9

式中:

QS——电供暖系统的常规能源替代量,kgce;

——采用传统系统的总能耗,kgce;

——采用电供暖系统的总能耗,kgce;

Qt

8.3环境效益

Qr

8.3.1电供暖系统的二氧化碳减排量2按式(5)计算:

𝐶2=×2(5)

式中:𝐶�𝐶

��𝐸

2——二氧化碳减排量,kg;

Q�S—�—电供暖系统的常规能源替代量,kgce;

2——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取2.6kg/kgce。

𝐶

8.3.2�电�供暖系统的二氧化硫减排量按式(6)计算:

=×/1000(6)

式中:�

——二氧化硫减排量,kg;

QS——电供暖系统的常规能源替代量,kgce;

——二氧化硫排放因子,取7.4kg/tce。

8.3.3电供暖系统的颗粒物减排量按式(7)计算:

��=×/1000(7)

式中:�����

��𝐸

——颗粒物减排量,kg;

Q�S—�—电供暖系统的常规能源替代量,kgce;

——颗粒物排放因子,取13.5kg/tce。

8.3.4电�供�暖系统的氮氧化物减排量按式(8)计算:

𝐸

𝐶=�×/1000(8)

式中:𝐶��𝐶�

��𝐸

——氮氧化物减排量,kg;

Q�S—��—电供暖系统的常规能源替代量,kgce;

——氮氧化物排放因子,取1.6kg/tce。

8.4合格𝐶判�定

𝐸

系统长期监测的评价指标同时符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