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5572-2017 大洋富钴结壳资源勘查规范_第1页
GBT 35572-2017 大洋富钴结壳资源勘查规范_第2页
GBT 35572-2017 大洋富钴结壳资源勘查规范_第3页
GBT 35572-2017 大洋富钴结壳资源勘查规范_第4页
GBT 35572-2017 大洋富钴结壳资源勘查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洋富钴结壳资源勘查规范2017-12-29发布2017-12-29实施前言 I引言 Ⅱ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地质勘查阶段及目标任务 25矿产地质勘查工作 26可行性评价 7资源/储量分类 8矿产资源/储量估算 附录A(规范性附录)结壳分类 附录B(资料性附录)结壳含水率的测定 附录C(资料性附录)结壳密度(湿)测定 附录D(规范性附录)富钴结壳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附录E(资料性附录)大洋富钴结壳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国内外分类的对比 附录F(资料性附录)结壳平均品位计算 附录G(资料性附录)结壳平均丰度计算 参考文献 I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大洋矿产资源开发研究协会办公室、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Ⅱ国际报告标准委员会(CRIRSCO)《勘查目标、矿产资源量和矿石储量公开报告国际报告模板(2013年开展固体矿产资源勘查方面,1998年批准发布了GB/T17229—1998《大洋多金属结核矿产勘查规本标准综合国际海底管理局理事会制定的《规章》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的相关规定,在勘查目的任务等同等前提下,勘探阶段规定为:资源调查阶段、一般勘探阶段和详细勘探阶段。本标准规定的勘查阶段划分与《总则》中的勘查阶段对比如下:本标准的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依据矿产储量国际报告标准委员会(CRIRSCO)《国际报告模板(2013年11月版)》标准将资源类型分为六类,即“勘探目标”;矿产资源量(三类);矿产储量(二类)。本“标准”的分类与矿产储量国际报告标准委员会(CRIRSCO)《勘查目标、矿产资源量和矿石储量公开报告国际报告模板(2013年11月版)》一致。1大洋富钴结壳资源勘查规范本标准规定了大洋富钴结壳资源勘查阶段划分与目标任务、矿产地质勘查工作要求、经济技术可行性评价、资源/储量分类以及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本标准适用于大洋富钴结壳资源勘查各个阶段的工作部署、海上勘查、室内分析测试、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制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2763.2海洋调查规范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GB/T12763.3海洋调查规范第3部分:海洋气象观测GB/T12763.6海洋调查规范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GB/T12763.8海洋调查规范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GB/T12763.10海洋调查规范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GB/T12763.11海洋调查规范第11部分:海洋工程地质调查GB/T17229大洋多金属结核矿产勘查规程DZ/T0130.3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第3部分:岩石矿物样品化学成分分析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由成因相似的若干海山相对集中分布的区域。海山seamount高于周围海底1000m以上的,孤立或相对孤立的水下高地。富钴铁锰结壳cobalt-richferromanganesecrusts富钴结壳cobalt-richcrusts钴结壳cobaltcrusts从海水直接析出的矿物沉降到硬基岩而形成的富钴铁锰氢氧化/氧化矿床,其中含有少量但明显富含矿区ore-bearingarea在海山表面圈定出的富钴结壳中Co含量不少于0.4%,厚度不小于4cm的富集区。2资源量或储量估算的基本空间单位。注:块段的设置与资源量的估算方法有关,如克里格法采用克里格块段,多边形法采用多边形块段,剖面法采用剖面块段等。矿体orebody占有一定空间位置,有用矿物或有用元素含量达到工业价值的矿石集合体。由一个矿床开采系统构成的空间单元。矿床oredeposit由一个或多个矿体组成,包含若干个块段,并在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被开采和利用,在矿区内满足一定服务年限的多金属结核分布区。远景区potentialprospectingarea使用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手段开展的较大范围区域性矿产调查,结合地质、构造和地形特征及矿化异常的综合评价,确定值得进一步勘查的找矿有利地区。4地质勘查阶段及目标任务4.1资源调查阶段在勘探工作计划申请之前或勘探合同签订后开展的勘查工作阶段。该阶段勘查目的是根据已有资料并投入一定工作量发现勘探目标,进而圈定矿化区,进行资源潜力评估(勘探目标)及估算推断的(矿化区)资源量。大致查明矿石选冶加工试验与开采技术条件,为一般勘探提供依据,并圈定一般勘探工作区。4.2一般勘探阶段在勘探合同已签订,且资源调查工作全部完成之后开展的勘查工作阶段。该阶段勘查目的是圈定矿体,估算标示的资源量。基本查明矿石选冶加工试验与开采技术条件,为预可行性研究提供依据,并圈定详细勘探区。4.3详细勘探阶段在一般勘探完成之后开展的勘查工作阶段。该阶段勘查目的是进一步详细圈定矿体,估算测定的资源量,详细查明矿石选冶加工试验与开采技术条件,为可行性研究提供依据。5矿产地质勘查工作5.1勘查内容及研究程度5.1.1地质勘查研究初步开展资源调查区的区域断裂、火山活动、地球物理场、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特征研究;对资源调3查区内海山基岩及沉积物的类型、矿物组分、地球化学成分、形成年代和分布特征进行初步研究。进行富钴结壳类型(应符合附录A的要求)、产出状态、分布范围、壳层厚度、结壳品位、覆盖率、结构构造、矿物化学及矿石自然类型及质量特征的初步研究;初步研究富钴结壳成矿和分布规律,对资源调查区内有成矿条件的区域进行资源远景评价。开展矿区区域断裂、火山活动、岩石类型等地质构造特征及矿区及相邻区域地形地貌特征的深入研究;深入研究表层沉积物及浅层沉积物类型、矿物组成及地球化学成分、沉积年代、沉积结构、沉积事件和沉积环境特征。系;进行不同结壳类型组合特征及有用金属元素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对比研究,确定矿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矿区地形地貌与矿体空间分布的关系,探讨与成矿有关的微地形、地貌特征。研究结壳基岩-火山岩的喷发年代、期次、岩石的主要组分、结构构造和地球化学特征,并研究其与成矿的关系。研究地球化学环境对成矿的影响,最低含氧层的深度和海流、水文和海水化学等特征。对地球物理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阐明异常特征与成矿和构造的关系。研究矿体的赋存部位、形态、规模、产状及其连续性,研究矿体内结壳壳层厚度及变化规律,结壳的丰度、品位和覆盖率的变化情况。详细查明矿区区域断裂构造特征,海底火山活动特征。的关系,火山岩的期次及其与成矿关系;详细研究构造与矿床空间分布的关系,探讨微地形地貌和水深与富钴结壳成矿的关系。详细研究矿区的成矿地质环境(含水文基线、化学基线、地质基线)、地球物理特征、气象和海流特征,结壳矿石及其基岩的物性特征;详细研究结壳的分布和富集规律。规律;查明矿体内部障碍物分布,成矿后断裂构造对矿体的破坏影响程度。5.1.2环境调查研究大致查明资源调查区表层沉积物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初步了解资源调查区海洋化学、海洋水文及4气象特征。物等物理性质、矿区海流、海洋化学、气象等环境特征及海底生物生态特征,基本建立矿区环境基线。开展详细的矿区海洋环境基线调查,详细查明矿区内各矿体分布区的表层沉积物类型、各类沉积物的工程力学性质及分布规律;详细查明矿区内海境特征;详细查明矿区海底生物生态特征,研究采矿对海底生物生态的影响因素。在首采地段选定影响参照区,并建立影响参照区详细的海洋环境基线。详细评价矿床开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5.1.3富钴结壳矿石质量研究大致查明不同类型矿石的矿物种类、脉石矿物种类、结构构造、化学成分、主要元素和有用元素的含量以及矿石的自然类型等。大致查明不同类型矿石的矿石品位和矿石自然类型;大致查明其他有用、有益及有害组分的含量和分布,以便确定能否为工业所利用。量、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初步划分矿石自然类型和工业类型,研究其分布规律,为预可行性研究提供详细查明矿石矿物组成、脉石矿物的种类和含量,详细查明有用、有益和有害组分的含量、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详细研究矿石的结构构造,详细查明铁锰矿物和主要脉石矿物的分布特征;按矿石的矿物成分、含量、结构构造等因素详细划分自然类型;在划分矿石自然类型基础上,根据矿石选冶特点,按工业利用途径,详细划分矿石工业类型,并研究其分布范围和所占比例,为可行性研究和采矿提供依据。5.1.4富钴结壳矿石选冶和加工技术条件研究应对结壳矿石的不同类型做可选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做出是否可作为工业原料的评价。应对需选冶矿石,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研究结壳矿石的选冶和加工技术条件,优化工艺流程,做出利用方面的评价。应对需选冶矿石进行半工业试验,对类型复杂的结壳矿石或大型矿区应做工业试验,选择最佳工艺流程。详细研究矿石的选冶和加工技术条件。完成选冶全流程的技术经济与环保评价,提出三废治理和再资源化的措施。55.1.5富钴结壳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收集区域水文气象资料,研究资源调查区内发现有富钴结壳分布的海区及邻近区域的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条件,对采矿方法进行探索性研究。大致查明普查区内的水文气象与环境地质条件,结壳类型与分布规律,表层沉积物类型与分布特研究内容应包括:a)水文气象研究:在了解区域水文气象资料基础上,基本查明一般勘探区内的水文气象要素,重点是风、浪、涌、海流(包括底层流),海水温度、盐度、透明度等的特征。确定详查区的水文气象复杂程度;b)海洋工程地质研究:基本查明矿区内底质类型、分布特征及力学性质,基本查明矿区内断裂的类型、规模与分布特征,基本查明矿区的微地貌特征;c)海洋环境地质研究:基本查明矿石中对人体有害的元素及其他有害物质成份等,预测矿石开采对本区环境、生态可能产生的影响。5.1.5.3详细勘探阶段研究内容应包括:b)海洋工程地质研究:详细查明勘探区的微地貌特征、结壳成矿的基岩性质、沉积物和矿石类型与分布规律,划分工程地质类型,测定矿石力学性质,确定勘探区内断层类型、规模、分布及对采矿的影响,详细查明勘探区内影响开采活动的人工遗弃物分布位置;c)海洋环境地质研究:详细查明勘探区内的底质、海流(包括:底层、中层及表层)、生物和海水温5.1.6矿产综合评价研究对有工业利用价值的共生矿产、伴生矿产,大致查明其含量和赋存特点。对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共生、伴生矿产,应基本查明其组分、含量、赋存状态和分布状况,确定其工业利用的可能性。对勘探范围内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共生、伴生矿产,进行综合勘探、综合评价,详细查明其物质组分、含量、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并对共生和伴生有用组分在不同类型结壳中的分配率进行鉴定,做出评价。对矿体及基岩中的共生矿产,应充分利用勘探工程进行评价,必要时应适当加密工程,提高其控制和研究程度。5.2地质勘查控制程度5.2.1矿石类型划分富钴结壳类型划分应符合附录A的要求。65.2.2勘查工程间距确定原则勘查工程间距由勘查责任人确定,责任人在成矿规律、矿体变化研究的基础上,参考下述原则确定工程间距:a)依据不同的勘查阶段要求,确定勘查工程间距;b)资源调查阶段因工程数量难以确定,工程间距可不作具体要求;c)一般勘探阶段以满足估算标示的资源量,为预可行性研究提供基础信息,应确定勘查的基本工程间距,对矿体应有一定的工程间距控制;d)详细勘探阶段的工程间距,原则上是在一般勘探间距值的基础上加密,以圈定可供商业开采的矿体为目标;e)充分考虑结壳矿床的矿石类型、自身的地质特征,影响矿床勘查难易程度的矿体规模、类型、构造以及矿石有用组分等主要地质因素布设勘探工程;f)当矿床是由多个结壳类型组成时,应以主要类型的矿体(占70%)为主;当矿床规模较大时,可按不同地段的地质变量特征,分矿体确定勘探间距。5.2.3工程布置原则及控制程度勘查工程按如下原则布署:a)勘查方法总体以地质采样为主,地球物理勘查为辅,先间接手段后直接手段,先地表后地下;b)富钴结壳地质采样测站主要采用垂直海山等高线(法线)等间距布设,沿等高线相邻测站允许不等间距,但测站平面应形成棋盘方格型勘查网度;结壳采样以浅钻采样为主,电视抓斗采样为辅;c)基础地质及环境调查以站位表层沉积物取样、基岩浅钻、拖网取样和温、盐、深(CTD)测量为d)地球物理勘查以测线勘查为主,站位调查为辅,勘查方法以海底电视为主,浅层剖面、单道地震、ROV探测及深拖多功能探测为辅;e)各类勘查方法的使用应根据勘探阶段的不同有所侧重,站位结壳浅钻地质采样是勘探阶段的f)海底声学探测主要用于资源调查阶段和一般勘探阶段的面积勘查或局部矿床勘查,深拖多功能探测、潜水器探测主要用于详细勘探阶段的矿体勘查。地质勘探应注意下面两点:a)根据结壳在大多数海山的分布规律,勘查水深一般控制在1400m~3000m的山坡基岩表面;b)对于规模小而复杂矿床,其测定的工程间距,应保证至少有3条勘探线控制,每条勘探线上不少于3个测站控制同一矿体。5.3勘查各阶段要求5.3.1资源调查阶段5.3.1.1全面收集资源调查区地质、富钴结壳矿产和地球物理资料,通过研究对资源调查区富钴结壳成矿潜力做出评价。75.3.1.2进行比例尺为1:250000~1:100000地质填图,初步查明资源调查区基岩类型及分布,地形及构造特征。应采用当今先进有效的富钴结壳取样技术进行区域资源调查。5.3.1.3利用声学、光学等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初步了解富钴结壳的覆盖率和分布规律,大致了解富钴结壳的资源远景。5.3.1.4运用浅钻、拖网、电视抓斗、多管等采样方法进行富钴结壳、基岩及沉积物采样。为保证对区域富钴结壳资源分布的有效控制和勘探申请区域的圈定,可适当沿海山山坡方向布设站位取样,必要时可适当布置海底视像探测等地球物理测线调查,以进一步确认远景区的资源前景。5.3.1.5大致查明矿石物质组成、矿石结构构造、矿石品位、矿石化学特征及矿石丰度覆盖率等,运用富钴结壳资源量估算方法,估算推断的资源量。5.3.1.6适当布设重力活塞、重力等柱状采样站位进行沉积物取样,以获得沉积物年代及地球化学信息。应充分利用站位调查进行走航测深和重力探测,获得必要的地形地貌和地球物理场资料。进行一测量和分层水采样(控制在总站位的5%以内),获得海水及生物等相关的环境资料。5.3.1.7对富钴结壳找矿远景区进行多波束全覆盖测深调查,获得更精确的地形地貌资料,为进行富钴结壳开采不利条件因素研究奠定基础。5.3.1.8研究富钴结壳的分布规律,加强与相似矿床的对比,加强对分布规律的认识。5.3.2一般勘探阶段5.3.2.1在原有勘查网度的基础上,对勘探区内矿化区进行加密勘查网度勘查。进行比例尺为1:50000~1:25000地质填图,基本查明资源调查区沉积物类型及分布,地形及构造特征。研究富钴结壳分布规律,加强与相似矿床的对比,加强对富钴结壳分布规律的认识,描述矿床的地质模型。5.3.2.2运用浅钻、电视抓斗等采样方法进行富钴结壳采样。为保证对区域富钴结壳资源分布的有效控制和勘探申请区域的圈定,要求每个测站应有效获得样品,采用平均值的方法计算富钴结壳资源量的相关评价数据,通过勘查圈出富钴结壳富集区块,为区域放弃提供基础资料。必要时应对其中的富集区进一步加密勘查网度采样调查,布置海底视像等地球物理测线调查,以进一步圈定矿体,确定矿床规模和范围,并评价其资源前景。5.3.2.3基本查明矿石物质组成、矿石结构构造、矿石品位、矿石化学特征及矿石丰度覆盖率等,运用富钴结壳资源量计算方法,依采样的勘查网度密度估算标示的矿产资源/储量。5.3.2.4应按总采样站位的5%布设箱式、重力活塞、有缆重力、CTD探测等采样站位进行沉积物及海水取样,以获得沉积物年代、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力学性质及海水物理化学等资料。对勘探区表层沉积物的工程地质条件、海底生态环境、海洋环境进行初步评价。对富钴结壳勘探区进行多波束全覆盖测深调查,获得更精确的地形地貌资料,为开采不利地貌条件研究奠定基础。利用上述资料开展富钴结壳开采条件研究,对富钴结壳开采的技术条件的复杂性进行评估。5.3.2.5按总取样站位的5%~10%布设拖网站位,采获用于选冶试验的富钴结壳。详细研究富钴结壳矿石矿物特征,对矿石的选冶加工性能进行试验研究。5.3.2.6在勘探区内利用地质站位取样、地球物理探测获得的富钴结壳资源评价参数,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富钴结壳标示的资源量,编写区域放弃报告。5.3.3详细勘探阶段5.3.3.1在原有勘查网度基础上,对矿体进行加密勘查网度勘查。加密勘查原则以矿体为单位。进行比例尺为1:10000~1:5000的地质填图,详细查明矿体内沉积物类型及其工程力学性质,海底微地貌特征。研究富钴结壳分布特点,加强与相似矿床的对比,详细查明成矿地质条件及其成矿机制,加强对富钴结壳分布规律的认识,建立富钴结壳矿床的地质模型。85.3.3.2运用浅钻等采样方法进行富钴结壳、基岩采样。为保证对矿体富钴结壳资源分布的有效控制和矿体的圈定,要求每个测站应采获有效样品,以获得富钴结壳资源量的相关评价数据,通过勘查圈出富钴结壳矿体,为开采提供基础准确的资源资料。优选富矿体进一步加密勘查网度采样勘查,布置ROV(近底视像、采样等)、近底旁侧声纳及近底声学测量及海底视像等多参量地球物理探查,详细查明富钴结壳局部分布状况,确定试采区。详细查明试采区矿石物质组成、矿石结构构造、矿石品位、矿石化学特征及矿石丰度覆盖率等。进行可行性经济评价,估算测定的资源/储量。5.3.3.3除布设富钴结壳浅钻采样外,应按总采样站位的10%在沉积物分布区域布设箱式、重力活塞、有缆重力、CTD探测等采样站位进行沉积物及海水取样,以获得生物群落结构及海水物理化学等资料。详细查明海底生态环境,对海洋环境基线进行详细评价。5.3.3.4在试采区进行近底多波束或深拖微地貌全覆盖测深调查,获得更精确的地形地貌资料。利用上述资料开展富钴结壳开采条件研究,对富钴结壳开采的技术条件的复杂性进行评估,加强采矿试验和采矿条件研究,提出试开采的技术方案。5.3.3.5按总取样站位的10%~15%布设拖网站位,采获用于富钴结壳选冶试验的富钴结壳。详细研究富钴结壳矿石矿物特征,对矿石的选冶加工性能进行详细试验研究,提出矿石选冶加工的技术方案。5.4勘查工作质量要求5.4.1地形及工程测量5.4.1.1成图采用国家规定的统一座标系,墨卡托(正圆柱)投影。地形测量范围和地形图比例尺应满足不同勘查阶段地质填图及资源量/储量估算的需要。5.4.1.2工程测量导航定位精度应符合不同勘探阶段的导航定位误差要求。卫星定位系统基准台点平面位置精度应符合国家卫星定位系统E级网的要求。5.4.1.3地形测量标准要求,按GB/T12763.10的相关规定执行。地质填图应包括:资源调查区地质填图、矿区地质填图,必要时对矿体进行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各类地质填图根据不同勘探阶段的勘查比例尺和目的任务要求进行。5.4.3地球物理勘查5.4.3.1物探工作应根据富钴结壳勘查的需要选择有效的物探方法进行,正式测量前应开展方法试验,选定合适参数。5.4.3.2磁力、重力、地震及浅层剖面勘查质量标准要求,按GB/T12763.8的相关规定执行。5.4.3.3海底电视和深海摄像图像应清晰,目标物清楚,照相位置定位准确,照相点间隔均匀,70%以上照相点位的照片清晰有效。操作规程要求。5.4.4.1富钴结壳测站采样合格率应大于95%。5.4.4.3海底浅钻采样应开启动力定位,确保定位准确,离底100m左右时开启摄像进行监控,以获得站位处的结壳完整剖面及揭露结壳的直接基岩为合格。5.4.4.4电视抓斗采样方法适用于地形相对平缓的海山斜坡处结壳与基岩采样,抓斗下放过程中和离9底前船舶应开启动力定位,确保定位准确,离底100m左右时开启摄像进行监控。以获得清晰的影像和抓获样品为合格。5.4.4.5拖网着底开拖点到终拖点的距离,资源调查阶段应控制在1000m以内,一般勘探和详细勘探阶段应控制在500m以内。拖网所获样品的数量至少应能满足分析测试与资源评价所需的最少用量6kg。5.4.5海洋环境及工程地质调查5.4.5.1按勘探阶段的勘查比例尺要求进行环境和工程地质调查,内容应包括环境基线(海洋沉积物工程力学性质、海洋生物、海水水化学特征、大洋水文气象等)的调查和采矿环境影响因素评估。5.4.5.2环境基线调查可在全区选定一个示范区块进行调查,其内容含地形地貌特征、海洋沉积物、生物、水化学和大洋水文气象等内容。5.4.5.3工程力学性质调查应以满足采矿技术设计为目的,为采矿机的设计提供基础资料。调查内容和质量要求按GB/T12763.11的相关规定执行。5.4.5.4海洋生物调查应以调查海底生物生态为主,调查质量要求按GB/T12763.6的相关规定执行。5.4.5.5海洋水文调查按各个勘查阶段要求调查海水的物理化学特征,调查内容和质量要求按GB/T12763.2的相关规定执行。5.4.5.6海洋气象观测内容和质量要求按GB/T12763.3的相关规定执行。浅钻孔岩、矿心采用1/2劈切法;拖网、或抓斗采获的矿石采用垂直矿层断面切割取样法,选取的样品应具有代表性。5.4.6.2.1现场选定的样品应首先称湿重,并进行含水率(参见附录B)及密度(参见附录C)测定。5.4.6.2.2化学分析的样品采用分步缩分加工或机械联动线加工。在样品加工全过程中样品重量总损失率不应大于5%,样品的缩分误差应小于3%。5.4.6.2.3分步缩分加工要求:分析样品的制备按式(1)进行缩分:式中:m——样品最低可靠质量,单位为千克(kg);K——缩分系数;d样品中最大颗粒直径,单位为毫米(mm)。富钴结壳矿常用k值为0.4。5.4.6.2.4矿石结构构造及矿物成分分析的富钴结壳块状样品应磨制成光片、薄片。主要用于查明矿石中的有用组分含量,是圈定矿体、划分矿石类型及资源/储量估算的主要依据。用以确定组合分析、化学全分析项目,为矿床综合评价提供参考资料。样品应从基本分析样品的副样中抽取。采用等离子光谱仪、等离子质谱仪鉴定各类矿石中的微量元素,包括:主要含矿元素铜、钴、镍等微量元素及稀土和铂族元素等。分析矿石中伴生有益和有害组分的含量及分布状况。依此估算伴生有益组分的资源/储量。样品按矿体、矿石类型进行组合,分析项目根据光谱全分析和化学全分析结果确定。测定所用的各种仪器设备应经检查合格,应选择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推荐的有关分析方法,使用国家认定的或经指定合格的标准溶液,标定结果的相对误差应小于0.5%。在光谱全分析和岩矿鉴定的基础上鉴定各种矿石类型中主要元素及其他组分的含量,以确定矿石性质和特点。全分析的总和控制在99%~101%。用以确定矿石中主要组分及伴生有益组分的赋存状态、物相种类、含量等,为选矿和选冶提供依据。样品从基本副样中抽取,亦可专门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主要研究富钴结壳矿石中伴生的有益组分,如钼、铂族和稀土元素等。采用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红外光谱分析、穆斯堡尔谱分析方法,以了解矿石矿物及脉石矿物组分。了解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石矿物及脉石矿物的宏观分布特征、矿石形成的世代、矿石不同世代微层间的关系、矿石矿物的硬度及反射率。5.4.6.3.8分析质量检查现场分析的样品应全部进行内部检查。室内分析样品应由管理人员分期分批从基本副样中抽取,编密码送原测试室进行检查,内部检查样品的数量为基本分析数量的10%,分析结果的质量检查误差处理办法按DZ/T0130.3相关条款执行。5.4.7矿石选冶试样的采集试样的采集,应具有充分的代表性,要求试样的矿石类型、品位、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含水率、化学成分及空间分布等方面与一般勘探和详细勘探范围内矿石特征基本一致。此外,采样时还应考虑开采时的贫化率,试样中应采集一定量的结壳基岩或夹石用以配样,试样的重量据采集试样目的要求而定。5.4.8基岩和结壳的物理力学性质测试样品的采集和试验为进行矿产资源/储量估算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在一般勘探和详细勘探阶段应测定结壳矿石和基岩物理技术性能。测定的项目包括:体重、湿度、孔隙度、密度、硬度、抗压强度、抗剪强度、抗拉强度和加压时的坚固度等。5.4.9原始地质编录、资料整理、图件编制及报告编写5.4.9.1原始调查记录5.4.9.1.1原始调查记录应严格执行有关规范的要求。确保记录及时、准确、客观、齐全。5.4.9.1.2原始地质记录包括各种样品(钴结壳、结壳基岩、表层沉积物)的采集方法、手段、现场观察内容和测试结果等。5.4.9.1.3地球物理调查记录包括:多波束地形测量、地磁测量、重力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海底视像及地震调查等数据记录、视像及班报等内容。5.4.9.1.4海水化学调查记录包括海水的采样方法、现场观测内容及分析测试结果。5.4.9.1.5海洋生态环境调查记录包括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的采样方法、生物种类和数量等观测内容。5.4.9.1.6大洋水文调查记录包括采水方法、水的物理化学特征、流场特点及空间结构等。5.4.9.1.7大洋气象观测调查记录包括风向、风速、海平面气压、海面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海面有效能5.4.9.1.8工程地质调查记录包括结壳与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即含水率、密度(体重)、颗粒密度、抗压强息系统的建设相适应,及时采用新的方法和手段。5.4.9.1.10采用计算机进行原始编录时,应及时将原始数据按规定格式存盘、入库。5.4.9.1.11原始调查记录应检查、验收,检查不合格或未经验收的不应利用。5.4.9.2.1调查资料的综合整理是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应贯穿勘查工作的始终。析测试结果资料整理;岩石、矿石物理性质测试结果资料整理;地质、地球物理等综合图件的编制;综合图表编制及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等。5.4.9.2.4资料综合整理成果应经过质量检查和验收。每一勘查阶段都应编制相应的航次现场报告、航次调查报告和勘查总报告。根据报告载体性质的不同,将报告分为纸质报告和电子文档报告两大类。每类报告的组成文件由报告正文、报告附图、报告附表和报告附件4个部分组成:a)报告正文由绪论、主体部分、结论、参考文献、报告图版(必要时)、制印签和封底等部分组成;b)报告附图由图幅标准化的图式、图例、责任表等组成;c)报告附表视勘探阶段的不同,报告附表种类有增减,一般由成果表、记录表、计算表、统计表等组成;d)报告附件包括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凭证、矿石选冶实验报告、矿床可行性研究报告、照片(插图)、与报告有关的录像带以及与矿区勘查有关的其他技术资料文件等。5.4.10勘查区主要图件5.4.10.1勘查区构造纲要图按相应勘查阶段成图比例尺的要求成图。图面内容应标出现阶段调查手段所揭露出的构造要素,按相应勘查阶段成图比例尺的要求成图,并要求以同比例尺地形图作为底图。图面内容应标出海底表面基岩、表层沉积物、断层和地质测站等。5.4.10.3勘查区海底地形图利用多波束地形测量系统获得的全覆盖水深数据,绘制勘查区海底地形图,以反映勘查区地形地貌特征。绘图前,应对野外测量数据进行编辑和预处理。根据测量精度和不同勘查阶段,绘制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绘制大比例尺图,应有深拖声学测量数据。应绘制水深等值线图、三维立体图、坡度图等。利用勘查区内所有地质取样测站获得的结壳丰度值,绘制测站丰度图和勘查区丰度等值线图,以直观反映结壳的空间分布状况。图件比例尺应与各勘查阶段要求相一致。对勘探阶段的勘查区编制工程地质图,以满足开采富钴结壳作业对区内工程地质信息的要求。图上要素应包括水深、地貌、海底坡度,底质、基岩与结壳物性及工程力学参数,断裂性质与分布特征。比例尺与勘探阶段勘查程度相适应,以同比例尺地形图作底图。6可行性评价在资源调查、一般勘探、详细勘探3个阶段可视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可行性评价。根据研究程度,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6.2概略研究分析已取得的地质资料,推断结壳矿床规模、矿石质量、开采利用的技术条件,收集分析结壳所含金属在国内外市场供需状况,结合国际海底区域研究开发的形势和发展趋势,为是否进行一般勘探阶段工作和矿床开发投资机会的确定提供依据。概略研究可在资源调查阶段完成。6.3预可行性研究是对矿床开发的经济意义的初步评价。研究应比较系统地对结壳所含资源在国内外的储量、生产、消费等情况进行调查和初步分析,对国内外市场的需要量、产品品种、质量要求和价格趋势做出初步预测。根据矿床规模、地质特征和现有开采技术水平,初步提出项目建设规模、工艺技术的原则方案。预可行性研究可在一般勘探阶段或详细勘探阶段完成。6.4可行性研究目的是对矿床开发的经济意义进行详细评价。通常依据勘探所获得的富钴结壳资源储量及相应的加工选冶性能试验结果进行评价,评价所采用的成本数据精确度高。评价采用的矿床开采成本和设备报价所需各项参数是当时的市场价格,同时还应考虑采矿工程、环境影响、政府的经济政策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研究报告应根据矿床规模、地质特征和现有开采技术水平,提出项目建设规模、采矿工艺技术的原则方案。可行性研究在详细勘探阶段提出试采区方案时完成。7资源/储量分类7.1资源/储量分类依据7.1.1资源/储量分类的依据是地质可靠程度和经相应的可行性评价结果。7.1.2地质可靠程度分为:a)勘探目标:对资源调查区矿产资源早期调查结果的潜力概略说明或评估,所评估的数据量一般b)推断的:对资源调查区按照资源调查阶段的精度要求大致查明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的展信度较低;c)标示的:对矿区的一定范围依照一般勘探阶段的精度要求,基本查明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d)测定的:在矿区的勘探范围依照详细勘探阶段的精度要求,详细查明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详尽,可信度高。7.1.3经济意义分为:a)经济的:其数量和质量是依据符合市场价格确定的生产指标估算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的市场条件下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他条件也允许,即每年开采矿产品的平均价值能满足投资回报的要求;或在政府补贴或其他扶持条件下,开发是可能的;b)内蕴经济的:仅通过概略研究做了相应的投资机会评价,未做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由于不确定因素多,无法区分其是否具有经济意义。7.2资源/储量类型7.2.1资源/储量类型分为测定的矿产资源、标示的矿产资源、推断的矿产资源及勘探目标(见附录D)。7.2.2测定的矿产资源按其可行性研究程度和经济意义分为:a)证实储量(ProvedReserve):是测定的资源量经可行性研究后转换成的储量,其转换因素有较高的置信度,是当时的技术、经济、市场、环境保护条件下可回收的矿量,是测定的资源量中有经济开采价值部分;b)测定的资源量(MeasuredResources):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详细勘探阶段要求,地质可靠程度为测定地段的全部原地矿量。对矿体数量、品位、丰度、质量、密度、形状和物理特性所作估计的置信度水平高到足以能够详细应用转换因素以支持详细采矿规划和对矿床经济利用价值的最终评价,经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后可转换成可信储量或证实储量。7.2.3标示的矿产资源按其可行性研究程度和经济意义分为:a)可信储量(ProbableReserve):是标示的资源量有经济开采价值部分,某种情况下也是测定的资源量有经济开采价值部分,是上述两类资源量经预可行性研究后转换成的储量,但其转换因素置信度低于证实储量,是当时的技术、经济、市场、环境保护条件下可回收的矿量;b)标示的资源量(IndicatedResources):指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一般勘探阶段要求、地质可靠程度为标示地段的全部原地资源量。对矿体数量、品位、丰度、质量、密度、形状和物理特性所作估计的置信度水平足以详细应用转换因素以支持采矿规划和对矿床经济利用价值的评价,经预可行性研究后可转换成可信储量;7.2.4推断的资源量(InferredResources):是矿产资源一部分,在勘查工作程度只达到资源调查阶段要求的地段,其矿体数量、品位、丰度、质量是根据有限的地质证据和取样估计的,地质证据不足以核实矿体的连续性和品位、质量的连续性,其置信度水平低于标示矿产资源,且不得转换为矿产储量。7.2.5勘探目标(Mineralexplorationresultassessment):指特定地质环境中矿床勘探潜力的说明或估计,所估计的资源数据(吨位、平均品位)不列入正式的矿产资源量或矿产储量。7.2.6资源/储量分类与国内外固体矿产规范对比参见附录E。8矿产资源/储量估算8.1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8.1.1矿体质量指标包括:a)边界品位:是所圈定矿体的结壳中有用组分平均含量的最低标准,是划分矿体与非矿体的分界b)伴生有用组分的综合利用指标:矿体中与主要有用组分相伴生的,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能被综合回收的其他有用组分的最低含量标准。8.1.2矿体开采技术指标包括:a)结壳最小可采厚度:可供工业开采的矿体的真厚度值;b)空白区最大面积百分率:开采时难以剔除,被允许圈入矿体中的非矿部分的最大范围占矿体总面积的百分率;c)夹石剔除厚度:开采时难以剔除,被允许圈入矿体中的非矿部分的最大真厚度值。8.2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一般原则8.2.1根据勘查程度按相应勘查阶段使用的工业指标进行。8.2.2根据矿体产出的地质特征和勘查工程的布置方式,选择估算方法,对选择的任何一种估算方法,都应选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矿体采用其他估算方法进行验算与对比。8.3矿产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8.3.1矿体面积:面积计算采用1984年世界大地坐标系统(WGS-84),其中矿区面积(S)按GB/T17229中规定的相关计算公式进行计算。8.3.2结壳厚度:矿体厚度变化不大时,采用算术平均法;矿体厚度变化较大或控制工程分布不很均匀时,应采用影响距离加权平均法。8.3.3结壳矿石密度:结构紧密的结壳采用小体重结壳的密度值;结构疏松的结壳应采用大体重结壳的密度值;当不同结壳类型体重值差别较大时,应分别计算平均体重,具体计算方法参考附录C。8.3.4平均品位:以结壳单类型为计算单位,计算方法参考附录F,按勘探线剖面、块段、矿体分类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8.3.5平均丰度:计算方法参考附录G。8.4矿产资源/储量计算方法的选择推荐使用多边形法估算资源量/储量。8.5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估算结果表根据对矿床地质可靠性的认知程度和可行性的研究程度所确定的经济意义,将其矿产资源/储量进行分类估算,并按矿体及块段编号制表,标明各资源/储量分类的编码,分类表述各项估算结果。(规范性附录)结壳分类A.1分类参数a)结壳壳层的厚度;b)结壳形态;c)结壳生长世代(构造层次)。A.2分类依据壳层的厚度,可把结壳分为膜状结壳(结膜)、皮状结壳(结皮)和层状结壳(结壳)3个类型。结膜的壳层厚度应为0.1cm~0.5cm;结皮的壳层厚度应为0.5cm~1.0cm;结壳的壳层厚度应大于按结壳形态划分为板状结壳、砾状结壳和富钴结核三大类:a)板状结壳:壳层直接在基岩上生长,沿基岩面呈板状延伸。按壳层的厚薄可分为:1)厚层结壳:壳层厚度大于或等于6cm;2)中厚层结壳:壳层厚度大于或等于4cm小于6cm;3)薄层结壳:壳层厚度小于4cm。b)砾状结壳:壳层围绕岩块或矿石碎块呈包裹层状生长,壳层厚度小于岩块或矿石碎块厚度。按砾径大小可分为:1)巨砾状结壳:长轴大于或等于50cm;2)粗砾状结壳:长轴大于或等于30cm小于50cm;c)钴结核:壳层围绕不同成份的核心生长,壳层厚度大于核心直径。按直径大小可分为:1)大型钴结核:直径大于或等于6cm;2)中型钴结核:直径大于或等于3cm小于6cm;3)小型钴结核:直径小于3cm。按壳层构造层组分为:a)单层结壳(一个世代形成);b)二层结壳(两个世代形成);c)三层结壳(三个世代形成)。A.3结壳表示方法A.3.1板状结壳要素表示如下:L—厚层状板状结壳;M—中厚层状板状结壳;S—薄层状板状结壳;I—单层构造;示例:L[P]Ⅲ表示厚层状三个世代生长的板状结壳。A.3.2砾状结壳要素表示如下:L—粗砾状结壳;M—中砾状结壳。示例:H[G]Ⅱ表示巨砾状二个世代生长的砾状结壳。A.3.3钴结核要素表示如下:L—大型钴结核;M—中型钴结核;S—小型钴结核;示例:M[S]I表示中型一个世代生长的钴结核。(资料性附录)结壳含水率的测定7——含水率,%;A——样品湿重,单位为克g;GB/T35572—2017(资料性附录)结壳密度(湿)测定结壳密度(湿)按式(C.1)计算。D=W/V………………(C.1)D——样品密度,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³);W——样品湿重,单位为克(g);V——样品体积,单位为立方厘米(cm³)。样品体积的计算方法应统一采用阿基米德原理测定,现场样品称重用天平,称重前应先用半湿毛巾将样品表面的海水吸干。按式(C.2)计算。V——样品体积,单位为立方厘米(cm³);W_——样品在空气中的湿重,单位为克(g);W水——样品在水中的重量,单位为克(g);D水——水介质的密度,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³)。………………(规范性附录)富钴结壳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资源/储量分类见表D.1。表D.1大洋富钴结壳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经济意义地质可靠程度测定的标示的推断的勘探目标resultassess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