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炎脑膜炎知识培训_第1页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炎脑膜炎知识培训_第2页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炎脑膜炎知识培训_第3页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炎脑膜炎知识培训_第4页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炎脑膜炎知识培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化脓性脑膜炎2问题3概述

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meningitis)是由各种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症,是小儿,尤其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有较高的病死率(5%-15%)及神经系统后遗症可能性。4流行病学(1)病原菌感染20世纪90年代80%以上由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引起不到20%由其他化脓细菌引起5病原菌与年龄有关

新生儿及<2个月的婴儿以

G-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GBS致病为主2个月至3岁小儿以流感嗜血杆菌致病为主年长儿多以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致病流行病学(2)6流行病学变迁7流行病学变迁8病原菌与季节等有关

肺炎链球菌及脑膜炎双球菌性脑膜炎好发于晚冬及早春

流感嗜血杆菌性脑膜炎好发于晚秋及早冬流行病学(3)9经呼吸道、皮肤、粘膜或新生儿脐部侵入,经血循环到达脑膜血行中耳和乳突炎、皮肤窦道、脑脊膜膨出或头颅骨折时,细菌直接蔓延到脑膜所致直接蔓延入侵途径10脑膜炎症病理:弥漫性脑水肿蛛网膜、软脑膜炎症,脓性渗出物闭塞性小血管炎并发症及后遗症病理学:硬膜下积液(积脓);脑积水:交通性,非交通性脑室膜炎各种神经功能障碍(失听、视力减退、智低、瘫痪、癫痫等)病理11脑和脊髓的侧面模式图

1213

临床表现前驱症状典型表现感染中毒症状神经系统表现新生儿及小婴儿脑膜炎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症状高热、头痛、精神萎靡;小婴儿表现易激惹、烦躁不安双目凝视等14典型表现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征惊厥颅神经受压肢体瘫痪神经系统表现

临床表现15临床表现不典型体温:改变升高降低或不升反应:面色差,拒奶,呕吐,哭吵不典型惊厥:双目凝视,前囟饱满紧张颅压增高征及脑膜刺激征不明显小婴儿(<3月)脑膜炎

临床表现16

临床表现17

临床表现18

硬脑膜下积液

发生率约15~45%,其中85%~90%可无症状;1岁以内较多见临床表现1.治疗过程中体温不退,或热退数日后复升

2.病程中出现进行性前囟饱满、颅缝分离、头围增大、呕吐、惊厥、意识障碍等

并发症19

脑室管膜炎

脑积水脑性低钠血症

其他:各种神经功能障碍,如颅神经受累;脑实质病变产生的瘫痪、智力低下和癫痫等

并发症20血常规:白细胞数增高、分类中性增高。脑脊液(证实):压力↑、外观混浊、WBC明显升高,中性为主。糖和氯化物含量下降;蛋白明显升高。脑脊液常规涂片:治疗方向培养可进一步明确病因指导临床用药实验室检查21腰椎穿刺22相对禁忌症1.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急性呼吸衰竭2.凝血功能障碍,DIC,使用抗凝血药物,血小板减少3.局部感染病灶腰椎穿刺23实验室检查24抗生素治疗:敏感、可通过BBB、毒性低的抗生素,联合,早期、足量、足疗程给药。激素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并发症治疗对症和支持治疗:发热颅内高压惊厥体液紊乱热能不足治疗如何确定最佳抗菌药物治疗及疗程治疗时机、方法和注意事项25治疗:抗生素的选择脑脊液常规涂片:治疗方向培养可进一步明确病因指导临床用药1232627治疗:地塞米松的使用28硬脑膜下积液:颅内高压时,硬膜下反复穿刺放液脑室管膜炎:侧脑室穿刺引流+抗生素脑室注入脑积水:正中孔粘连松解,导水管扩张及脑脊液分流手术脑血管意外

并发症29

监测与护理生命体征神经系统生活安全心理、健康监测护理30

随访31病毒性脑炎32问题33病毒性脑炎(viralencephalitis,VE)是由多种病毒引起脑和脑膜病变的总称。通常主要是指病毒侵入脑组织直接产生的脑实质急性炎症。概述34(除乙脑、森林脑炎外),多无季节性、地域性,具有“散发性”和病原多元性的特点: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虫媒病毒:如乙脑病毒流行病学35呼吸道、肠道→淋巴细胞内繁殖血行病毒直接侵犯神经系统直接蔓延发病机制大脑侵犯脏器→繁殖→通过血-脑屏障充血水肿免疫损伤36约半数病例有前驱症状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脑实质损害症状—意识障碍,精神、行为异常,运动障碍,惊厥发作等体征—锥体束征;锥体外系损害;颅神经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临床表现—与病变的部位和程度有关37脑炎惊厥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运动功能障碍精神障碍脑膜炎发热恶心呕吐婴幼儿烦躁、激惹年长儿头痛、颈背痛脑膜刺激征阳性较少出现严重意识障碍及惊厥、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神经系统表现

临床表现38临床表现—与年龄有关年长儿常以精神行为异常、意识障碍起病婴幼儿多以发热,惊厥起病39临床表现—与病原有关病毒性脑炎的病原有多种,不同病原有其各自不同的临床特点在国内,病毒性脑炎的第1位病原是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紧随其后(在重症脑炎中占首位);肠道病毒中又以柯萨奇病毒更多见而各种虫媒病毒则是危害最大、传播最广的病原,如乙脑病毒,西尼罗病毒、各种马脑炎病毒和加利福尼亚病毒40肠道病毒性脑炎多发生在夏秋季,常侵犯多脏器,引起重型心肌炎、肝功能衰竭,甚至发生休克;血象白细胞计数,高达50×109/L者,脑脊液中白细胞数可增至2000×106/L;目前对于肠道病毒脑炎最敏感、特异和快速的病原诊断方法是用RT-PCR从脑脊液中扩增肠道病毒的核酸(基因片段),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100%和92%~100%41急性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约占病毒性脑炎的2%~19%和散发性坏死脑炎的20%~75%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高热、头痛、呕吐、肌阵挛及癫痫发作,大多伴有意识障碍,重者迅速进入深昏迷疾病早期反复的抽搐发作以及提示颞叶或额叶病损的局灶性体征都强烈提示病因是单纯疱疹病毒很难从脑脊液中分离到疱疹病毒,目前认为对于疱疹病毒脑炎的病原诊断,最为可靠的方法是用PCR从脑脊液标本中检测到病毒的基因片段42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生于夏秋季节,具有严格的季节性儿童多见;高热、意识障碍明显,重者引起中枢性呼吸衰竭,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多在10~20×109/L,脑脊液白细胞数可以高达(100~1000)×106/L脑脊液特异性IgM抗体(多在病程的3~6d阳性)有助早期诊断43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诊断标准(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多有发热;(2)有脑实质损害的症状及体征;(3)脑脊液检查:2/3以上患儿可呈非化脓性改变,(4)病毒病因学检查:是国内诊断的弱项,方法主要有脑脊液病毒特异性抗体测定,脑脊液病毒培养、鉴定(5)脑电图检查:当大脑皮层广泛重度损害时,脑电图示广泛高电压δ波。(6)除外其它诊断不能仅靠临床表现及脑电图诊断病毒性脑炎,因脑电图阳性特异性低、不能做病因学诊断44腰椎穿刺45相对禁忌症1.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急性呼吸衰竭2.凝血功能障碍,DIC,使用抗凝血药物,血小板减少3.局部感染病灶腰椎穿刺46病毒性脑炎的治疗急性期治疗:

消除病因,阻止病毒在体内的复制和扩散

尽快控制炎症和免疫反应对脑组织的损害

对症治疗,维持生命功能正常恢复期治疗:主要是恢复受损伤的脑组织功能抗病毒治疗激素、丙球的应用47病毒性脑炎的治疗48(1)抗病毒治疗选择广谱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病因治疗)(2)合理应用激素、丙种球蛋白等(3)有效退热控制体温在正常范围,以降低脑耗氧量和脑代谢(4)及时止惊,防止惊厥性脑损伤(5)降低颅内压,合理使用脱水剂防止脑疝的发生(6)给予足够的热量和营养物质,不能进食者应鼻饲,必要时静脉补液(7)加强护理,防止肺内感染、褥疮、和尿路感染(8)给予营养脑细胞的药物

病毒性脑炎的治疗49生命体征昏迷管理颅内压增高管理惊厥控制重症病脑重症病毒性脑炎的管理50重症病脑炎:颅内压增高的管理床头抬高30°监测生命体征(血压、呼吸节律)、意识、瞳孔维持至轻度脱水状态、但要保证血压及微循环正常甘露醇:连续应用5~6次以后作用逐渐减弱;甘油果糖肾上腺皮质激素51重症病脑炎:惊厥的控制快速有效控制即刻发作,在病程中预防反复惊厥发作避免小量、多药、长间隔用药。(1)地西泮:是惊厥现场急救的首选药物(2)咪唑安定:起效速度与地西泮大致相同,疗效较地西泮好。

不良反应轻,停药可迅速苏醒52重症病脑炎:昏迷的管理昏迷往往发生在颅高压加重后、频繁抽搐或一次长时间的抽搐之后;不及时处理往往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脑性高热随之而来Glasgow昏迷评分应用评定有无昏迷及昏迷的程度,在儿科有一定的临床价值5354重症病脑炎:昏迷的管理床头抬高30°监测生命体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