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考点训练19 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考点训练19 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考点训练19 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考点训练19 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考点训练19 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训练19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题组一基础小题]1.(2020·河南非凡联盟调研)据《史记》记载:在西汉前期,拥有百万资本的商人较多,民间借贷现象较为普遍。如果一年内投入百万巨资,就可以收获二十万利息。由此可以推知,西汉前期()A.商业资本比较活跃B.重农抑商政策被舍弃C.商人地位空前提高D.长途贩运已较为普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前期民间借贷现象普遍,商业活动频繁,这说明当时商业资本较为活跃,故A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自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后一直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并未被舍弃,B项错误;汉代商人地位仍然较低,且材料并未体现商人的社会地位,C项错误;长途贩运较为普遍是在明清时期,且材料并未体现此内容,D项错误。2.(2019·四川南充高二期末)下图是唐都长安东市局部示意图。该材料体现唐朝()A.雕版印刷盛行B.市坊制度已经被打破C.市场管理规范D.杂剧等娱乐设施普及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唐朝商店的行业分类明确,其经营活动被严格限制在固定的区域内,接受市署等政府管理机构的监督,这说明唐朝市场管理规范,故选C项。A项只能反映材料的局部信息,且也无法根据两家印刷店便判断出印刷术的发展状况,排除;商业活动被限制在固定区域内,说明并未打破市坊制度,排除B项;D项“普及”无从得知,排除。3.(2019·炎德英才大联考)宋史专家漆侠指出,我国古代城市往往随着政治军事中心的转移而表现出它的盛衰。北宋灭亡,汴京也随之而萧然一空;南宋灭亡,临安也失去了往昔的光彩和繁华。这说明()A.城市发展受制于政治因素B.城市的经济职能薄弱C.两宋时期的城市发展艰难D.城市有其发展的周期答案A解析材料“古代城市往往随着政治军事中心的转移而表现出它的盛衰”反映了政治军事因素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我国古代有些城市的经济职能是比较强的,故B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4.(2019·陕西西安质检)宋代都市繁华,商业活动已经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下列诗句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A.“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C.“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D.“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商业活动已经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深巷明朝卖杏花”反映出宋代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市界限,故选A项。B项反映宋代的草市已具有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反映出城市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与材料强调宋代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市界限不符,排除;D项出自白居易的《卖炭翁》,反映出唐代的市管理严格,与材料不符,排除。5.(2019·北京模拟)明朝有人这样描述:“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反映了当时()A.商品流通范围扩大 B.海外贸易逐渐兴盛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货币经济占据主导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日夜商贩而南”“日夜商贩而北”可知,当时南北货运发达,商品流通范围扩大,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提及中国的海外贸易,排除B项;经济重心在南宋时已经完成南移,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提及货币经济,排除D项。6.(2019·安徽三校高二期末)明代对于外国贸易,不用唐宋以来的市舶使或市舶司之职,而代以官设牙行。因为牙行是由官府设立的,故称为“官牙”,行商则称为“官商”。这一变化说明明朝()A.外贸具有官方垄断性质B.对外经贸交流日趋规范C.买办商人群体逐步形成D.官营手工业品享誉海外答案A解析材料“不用唐宋以来的市舶使……代以官设牙行”及“官牙”“官商”等说明,明朝政府不仅加强了对外贸易的监管,且直接参与对外贸易,可见当时外贸具有官方垄断性质,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对外经贸交流日趋规范”,排除B项;买办阶层是在近代上,帮助西方与中国进行双边贸易的中国商人,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7.(2019·山东枣庄八中月考)“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按这一观点,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A.北京 B.上海C.广州 D.长安答案C解析18世纪末正值清朝中期,该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故A、B、D三项错误,C项正确。8.(2019·北京四中高二期末)有学者认为秦始皇三十一年颁令“使黔首自实田”中的“实”为充实、充满之意。该学者认为秦始皇的政策是()A.民众要向国家呈报田地实数B.延续了鼓励民众垦荒的政策C.使流民享有政府分配的土地D.首次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化答案B解析呈报田亩与充实无关,故A项错误;“使黔首自实田”反映了鼓励民众自行垦荒获得土地的政策,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流民享有政府分配的土地,故C项错误;秦始皇时期并非首次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化,故D项错误。9.(2019·河南联考)汉武帝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左趾,没入其器物”。后世的历朝历代,也大都心照不宣地沿用了这一做法。这主要体现了()A.历代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B.汉代经济制度为后代所推崇C.富商大贾与小农之间的矛盾D.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答案D解析A项“治国榜样”、B项“推崇”的表述过于夸大,均排除;材料中从汉武帝时代起,历朝历代将冶铁、煮盐等行业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的举措体现了政府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的控制,这反映了官府与富商大贾之间的矛盾,故C项错误,D项正确。10.(2019·四川绵阳一诊)战国时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了工商皆本。这些古代商业思想()A.是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反映B.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C.颠覆了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D.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重农抑商”“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工商皆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古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商业思想在不断发展变化,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和西汉的经济思想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故B项错误;自商鞅变法后封建社会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起到了积极作用,故不能简单说其导致古代经济发展迟滞,故D项错误。11.(2019·宁夏银川一中高二期末)1684年,清廷户部设江海关(驻松江)、浙海关(宁波)、闽海关(泉州)、粤海关(广州),监管货物出入和收取关税。此外,清廷还允许欧洲各国在东南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这表明当时()A.政府严格奉行闭关锁国政策B.政府实行有条件的对外开放C.政府突破朝贡贸易体系D.外贸繁荣倒逼政府对外开放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廷设立四处海关,“还允许欧洲各国在东南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这表明清政府实行有条件的对外开放,B项正确,排除A项。明清时期的外交关系仍然属于传统的朝贡体系,排除C项;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12.(2019·安徽六安联考)1656年,清政府颁布法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规定“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并严惩一切“私与诸番互市者”。这一政策的最大影响是()A.沉重打击了海外航运业的发展B.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使我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D.导致沿海商民的经济收入锐减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可知这一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其最大的影响是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导致中国近代被动挨打,故选C项。其他三项也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但不是最主要的影响,排除A、B、D三项。[题组二模拟小题]13.(2019·吉林长春普通高中3月质量监测)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已有相当发展。汉武帝以后,民间资本被迫大量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主要载体,以农为主、工商为辅。这种变化反映出当时()A.民间资本的经营较为落后B.民营经济缺乏必要的资本C.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D.传统的农业模式面临转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初民间工商业有相当发展,到汉武帝时国家重视农业发展,这导致“民间资本被迫大量向农业转移”,说明国家采取措施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间资本经营商业较为发达,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国家强制民间资本向农业转移,不能说明民营经济缺乏必要的资本,故B项错误;当时政府采取的仍是重农抑商政策,传统的农业模式并未面临转型,故D项错误。14.(2019·河北石家庄二模)明代专业的旅行指南图已普遍出现,最著名的是《一统路程图记》。该书绘制了北京、南京及各省的重要地名及主要交通路线,并附录山川险夷、著名物产、治安好坏等。人们外出时可检索路引目录,查找相关地名,便知行程里距和沿途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休闲旅游之风盛行B.国内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C.社会服务体系完善D.南北经济文化差距的缩小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人们出行较为普遍,结合所学可知,商人是进行长途贩运的主体,这说明了明代国内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明确指出是旅行指南图而非休闲旅游图,排除A项;社会服务体系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南北经济文化差距缩小,排除D项。[题组三高考小题]15.(2019·全国卷Ⅱ)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朝大商人的资本远远超过明朝,表明清朝时期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C项正确。清代商人的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A项错误;清代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开始”表述错误,D项错误。16.(2015·全国卷Ⅱ)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答案B解析明成祖迁都北京时国家政治上是统一的,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自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了江南地区,因此迁都北京,必然会促进南北间的商品流通,从而促进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故B项正确;区域性商帮在明初时还没有明显形成,故C项错误;D项夸大了该举措的作用,排除。17.(2014·全国卷Ⅱ)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A解析材料“券”“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表明交子是一种兑换券,在“富者”不能兑付时可作为诉讼依据,体现出其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故A项正确。“蜀民”造交子是为了方便贸易而非解决民间的商业纠纷,故B项错误;材料只提到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后因不能兑付而官司缠身,不能说明富商社会地位的提高,故C项错误;材料缺乏对当时不同地区经济状况的比较,故不能得出D项的结论。18.(2019·北京高考)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崇阳知县对农民种植经济作物茶树而“不务耕织”的做法予以制止,对农民到市场买菜予以斥责,理由是没有做到自给自足。这两种做法都体现了该官员的重农抑商思想,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宋代官府垄断茶利,A项错误;北宋商业发达,农副产品众多,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供其他朝代商人地位的信息,不能得出宋代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的结论,D项错误。19.(2019·江苏高考)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答案D解析材料“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体现了宋代市镇、贸易繁荣,商品齐全,反映出了宋代市镇经济已相当发达,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没有体现。20.(2019·江苏高考)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朝晚期人们对待贫穷认知的转变,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由于明末商品经济的繁荣,促使人们的财富观发生变化,B项正确。明朝晚期没有产生资产阶级,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C项错误;明朝时反正统思想处于萌芽状态,还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D项错误。[题组一基础大题]21.(2019·江苏如皋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律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材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材料三(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马端临《文献通考》等北宋商税情况简表年代年商税额指数995-998年400万贯1001004-1008年450万贯1131058年700万贯1751064-1068年846万贯2121077年879万贯220——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答案(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举措: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3)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律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等分析概括得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的认识。第三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具体背景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初算缗钱”和“告缗”分析得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等分析得出。第三小问,结合所学可知,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实行了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等举措。第(3)问,根据材料三反映的北宋时期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调整信息,并结合所学,从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等方面回答。[题组二模拟大题]22.(2019·河南省普通高中高考适应性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商标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作为商业性标记的原始商标就开始产生。春秋战国时期,木工、竹工、漆工、陶工、冶师等工匠为了在商品的交换中便于别人识别自己的商品,在自己的商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这时候的商品标记仅仅具有区别不同生产者或所有人的性质。三国时期,酿酒业已经非常兴旺,出现了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在这里,商标的广告宣传功能已经体现出来。北宋时期,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使用一块铜板制作的白兔商标,基本具备了现代商标的构成要素,这是我国商标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商标铜板。明清时期,工商业已经相当发达,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地步,出现了不少知名的商标,假冒商标也时有出现。——摘编自刘晓东《“商标权”名词的历史渊源与演变》材料二明代正德《松江府志》:“(松江)俗务纺织,他技不多。而精线绫、三梭布、漆纱方巾、剪绒毯,皆天下第一。”崇祯《松江府志》所说的“尤尚精敏”的品牌有:三梭布、云布、标布、官布、飞花布、织花绒布等。一些无良商人非法经营,假冒品牌与商标,牟取暴利,在明末清初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如顺治十六年(1659年)四月松江知府衙门立告示碑,揭露了牙行奸商沈青臣等,假冒松江金三阳字号品牌的违法行为。然而,由于松江优质棉布销路十分旺盛,利润可观,一些奸牙仍然以身试法,一而再再而三地假冒松江品牌商标,非法牟利。1703年和1736年官府又两次立碑严禁。——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商标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松江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标发展和保护的看法。答案(1)特点:起源较早;自发产生并集中于手工业领域;功能日益增多(表明归属,兼具广告宣传功能);商标形式逐渐多样化。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人维权意识的提升;政府一定程度的管理与保护。(2)表现:纺织业发展迅速,获利丰厚;技术领先,品牌较多;呈现专业化发展趋势;存在一定的非法侵权行为。(3)看法:商标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政府应加强对商标权的立法与保护;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商人的诚信意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可知出现早;根据材料一“木工、竹工、漆工、陶工、冶师等工匠”可知主要集中于手工业领域;再者,春秋时期的标记,三国的杜康,白兔商标的出现都说明了商标的功能多,形式多样。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商品经济发展、商人维权、生产力水平、政府监管等方面作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松江)俗务纺织,他技不多”可知呈现专业化发展趋势;根据材料二“皆天下第一”“品牌有……织花绒布等”可知技术领先,品牌较多;根据材料二“销路十分旺盛,利润可观”可知纺织业发展迅速,获利丰厚;根据材料二“假冒品牌与商标”“假冒松江品牌商标,非法牟利”可知存在一定的非法侵权行为。第(3)问,从商标出现的原因、政府的政策、商人的诚信等角度去思考。[题组三高考大题]23.(2017·江苏高考)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材料: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